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P序贯PBL教学法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教学中的应用
1
作者 公茂峰 孔杰 +4 位作者 赵伯翔 刘正立 何旭 顾建平 陈国平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5年第2期43-47,共5页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序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本科实习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实习的本科生48名,分为CP序贯PBL教学法组...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序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本科实习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实习的本科生48名,分为CP序贯PBL教学法组(n=24)和传统教学组(n=24)。CP序贯PBL教学法组采用CP序贯PBL教学法,传统教学组接受传统跟班式教学模式。实习结束后比较2组实习生的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及对教学模式的评价。结果CP序贯PBL教学法组中实习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得分分别为(46.83±3.25)分和(46.79±2.75)分,优于传统教学组的(42.04±3.07)分和(40.87±3.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P序贯PBL教学法组在知识记忆理解程度、理论实践化满意程度、分析临床问题能力、提高学习兴趣能力、增强独立思考及获取信息的能力方面的满意程度均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科实习生临床带教中运用CP序贯PBL教学法有利于提高理论知识掌握和临床操作技能知识水平,CP序贯PBL教学法可提升教学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路径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教学模式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带教 传统教学
下载PDF
临床路径教学在深静脉血栓疾病介入医师教学培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孔杰 赵伯翔 +3 位作者 公茂峰 周阳逸 顾建平 何旭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年第35期59-62,共4页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教学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性疾病介入医师教学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介入培训(下肢深静脉血栓方向)的医师50名作为研究对象(2017年3月—2020年1月)。所有医师被随机分为常规培训组和临床路径组,每组各25名(...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教学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性疾病介入医师教学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介入培训(下肢深静脉血栓方向)的医师50名作为研究对象(2017年3月—2020年1月)。所有医师被随机分为常规培训组和临床路径组,每组各25名(随机数字表法)。培训完成后对两组学员进行理论与技能评分,比较评价培训效果。结果常规培训组和临床路径组学员理论知识得分为(40.50±6.36)分和(48.00±1.59)分;实操技能得分为(34.40±7.89)分和(43.20±4.74)分,临床路径组均高于常规培训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强独立思考与获取信息能力方面,临床路径教学法均优于常规培训法,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性疾病的临床教学中,基于临床路径对培训学员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最终学员的各项评分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该方法有助于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加强独立思考与获取信息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路径教学法 医师培训 教学 理论评分 技能评分 教育
下载PDF
评估下肢骨骼肌血流灌注的方法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汪涛 苏浩波 顾建平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8期904-907,共4页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外周血管疾病,由于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下肢动脉血流减少,下肢骨骼肌血流灌注减少和神经功能障碍.常表现为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等,严重者可引起下肢的溃疡和坏疽.研究表明,部分患者在重建下肢血运后,尽...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外周血管疾病,由于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下肢动脉血流减少,下肢骨骼肌血流灌注减少和神经功能障碍.常表现为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等,严重者可引起下肢的溃疡和坏疽.研究表明,部分患者在重建下肢血运后,尽管旁路血管通畅或血管内成形术成功,但足溃疡仍无法愈合,截肢率仍然高达10%~18%,表明即使血管通畅,也不能保证所有患肢的缺血区域都有足够的血液灌注,不能保证溃疡创面的愈合[1-3],因此,为下肢缺血区域重建有效的血液供应,就需要对缺血区域的骨骼肌血流灌注进行客观、准确的检测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 血流灌注 骨骼肌 外周血管疾病 神经功能障碍 血管内成形术 间歇性跛行 缺血区
下载PDF
Acostream机械性血栓抽吸序贯低剂量阿替普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4
作者 姜锐 公茂峰 +4 位作者 刘正立 赵伯翔 孔杰 顾建平 何旭 《中国临床研究》 2025年第2期186-190,共5页
目的探讨Acostream机械性血栓抽吸术(PAT)序贯低剂量阿替普酶(rt-PA)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第一医院2022年6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22例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相关参数、联合低剂量rt-P... 目的探讨Acostream机械性血栓抽吸术(PAT)序贯低剂量阿替普酶(rt-PA)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第一医院2022年6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22例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相关参数、联合低剂量rt-PA使用参数、住院时间、血栓清除率、患肢消肿率、术后48 h血红蛋白变化、并发症等资料。结果血栓抽吸时间为1.7(1.4,2.7)min,PAT术后即刻Ⅲ级血栓清除率13.6%(3例),Ⅱ级血栓清除率81.8%(18例),Ⅰ级血栓清除率4.5%(1例);序贯rt-PA溶栓,溶栓时间为(51.1±14.6)h,溶栓剂量21.0(20.0,36.5)mg,Ⅲ级血栓清除率63.6%(14例),Ⅱ级血栓清除率31.8%(7例),Ⅰ级血栓清除率4.5%(1例)。住院时间为(10.4±3.2)d。溶栓治疗结束后,患者大腿周径减少(1.7±0.8)cm,小腿周径减少0.8(0.5,1.3)cm。住院期间7例患者出现小出血事件。无新增肾功能损伤、过敏事件和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1例患者在初次治疗后血栓复发,1例患者术后6个月发生轻度血栓后综合症;22例患者Villalta评分为2(1,2)分。结论Acostream机械性血栓抽吸术序贯低剂量rt-PA可快速降低血栓负荷,恢复患肢血流,初步评估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LEDVT患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ostream 机械性血栓抽吸术 阿替普酶 下肢深静脉血栓 溶栓
原文传递
艾司洛尔联合支架介入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洪伟 黄福华 +2 位作者 陈鑫 楼文胜 张雷杨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789-794,共6页
目的:分析艾司洛尔联合支架介入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01—2018-06期间医院收治的64例AA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常规降压+支架介入,n=31)和B组(艾司洛尔+常规降压+支架介入,n=33),比较... 目的:分析艾司洛尔联合支架介入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01—2018-06期间医院收治的64例AA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常规降压+支架介入,n=31)和B组(艾司洛尔+常规降压+支架介入,n=33),比较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血压、心率(HR)变化,统计降压药物用量及降压、降HR达标时间,记录手术成功率,统计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1年病死率。结果:降压开始10 min(T1)~降压开始30 min(T3)两组收缩压、舒张压、HR均较降压开始前(T0)降低(P<0.05),B组T1~T3点收缩压、舒张压、HR低于A组(P<0.05);B组达目标血压、达目标HR时间均短于A组,各降压药物用量低于A组(P<0.05);A、B组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AD支架介入围术期在常规降压治疗上联合应用艾司洛尔可缩短心率、血压达标时间,利于支架介入治疗,可能存在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手术并发症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夹层 艾司洛尔 硝普钠 血压 支架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个性化抗凝治疗策略
6
作者 公茂峰 顾建平 《中国临床研究》 2025年第2期165-168,共4页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较常见的血管疾病,可导致肺栓塞和慢性血栓后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抗凝治疗是DVT的基础治疗方法。本文将综述目前抗凝治疗的研究现状,从常见抗凝剂类型、抗凝治疗方案及特殊类型DVT的抗凝策略方面,探讨针对不...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较常见的血管疾病,可导致肺栓塞和慢性血栓后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抗凝治疗是DVT的基础治疗方法。本文将综述目前抗凝治疗的研究现状,从常见抗凝剂类型、抗凝治疗方案及特殊类型DVT的抗凝策略方面,探讨针对不同状况和个体差异的个性化抗凝方案,以期为DVT的精准抗凝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 新型口服抗凝药 个性化治疗 精准医疗
原文传递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和取出术规范的专家共识(第2版) 被引量:70
7
作者 顾建平 +2 位作者 徐克 滕皋军 赵伯翔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7期2092-2101,共10页
下腔静脉滤器(IVCF)是为预防下腔静脉系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栓子脱落引起肺动脉栓塞(PE)而设计的一种装置。PE和DVT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美国平均每年有54.8万例VTE住院患者,欧洲人群VTE年发病率估计在104〜183/10万[1]。
关键词 下腔静脉滤器 肺动脉栓塞 取出术 专家共识 VTE
原文传递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凝血酶Ⅲ的测定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孔杰 赵伯翔 +8 位作者 公茂峰 陆照璇 周阳逸 陈亮 苏浩波 楼文胜 陈国平 顾建平 何旭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20年第3期233-236,共4页
目的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和非血栓疾病患者的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差异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52例及非血栓性疾病患者212例,收集各组的临床资料,测量所有患者的ATⅢ活性... 目的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和非血栓疾病患者的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差异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52例及非血栓性疾病患者212例,收集各组的临床资料,测量所有患者的ATⅢ活性,比较两组间ATⅢ活性的差异。结果深静脉血栓组ATⅢ活性(IU/d L)为85.16±15.58,非血栓疾病组为87.92±19.09,两组AT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组研究未发现深静脉血栓组及非血栓组ATⅢ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深静脉血栓患者测量ATⅢ活性可对抗凝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抗凝血酶Ⅲ 抗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