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循证医学教学法联合情景模拟在血液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陈慧萍 俞颖 +1 位作者 陈辰 沈新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5期81-84,共4页
目的探究在血液科临床护理带教中应用循证医学教学法联合情景模拟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血液科实习的100例实习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0名。对照组实施循... 目的探究在血液科临床护理带教中应用循证医学教学法联合情景模拟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血液科实习的100例实习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0名。对照组实施循证医学教学法带教模式,观察组实施循证医学教学法联合情景模拟带教模式,两组均带教1个月。比较两组带教前及带教1个月的考核成绩(理论及操作技术)、评判性思维能力[采用中文版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TDI-CV)评估]。结果带教1个月,两组理论成绩、操作技术成绩高于带教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带教1个月,两组寻求真相、系统化能力、自信心、开放思想、认知成熟度、求知欲、分析能力评分高于带教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医学教学法联合情景模拟在血液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血液科实习生的专业及操作技能,提高其评判性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科 临床护理带教 循证医学教学法 情景模拟 评判性思维能力
下载PDF
B超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术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朱盛南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5年第1期140-141,共2页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在血液病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PICC )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行 PICC置管的血液病患者80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塞丁格技术穿刺操作的方法置管,观察组采用经B超引导下...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在血液病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PICC )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行 PICC置管的血液病患者80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塞丁格技术穿刺操作的方法置管,观察组采用经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技术,观察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后导管脱出、出血和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导管脱出、出血和静脉炎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 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 PICC 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血液病 超声检查
原文传递
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在ICU脓毒血症患者30d死亡率预测中的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胡明秋 何帮顺 +2 位作者 师亚铮 高天翼 汪磊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23期2854-2857,2863,共5页
目的分析血小板计数和重症监护病房(ICU)脓毒血症患者死亡的关系,评价血小板计数在ICU脓毒血症患者入院30 d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2年1-12月该院收治的117例ICU脓毒血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血小板计数与... 目的分析血小板计数和重症监护病房(ICU)脓毒血症患者死亡的关系,评价血小板计数在ICU脓毒血症患者入院30 d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2年1-12月该院收治的117例ICU脓毒血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血小板计数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死亡风险系数及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的关系,及其对ICU脓毒血症患者入院后30 d内预后的评估价值。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ICU脓毒血症患者血小板计数和患者总生存率的关系。结果根据入院后30 d内的存活情况,117例脓毒血症患者被分为存活组(80例)和死亡组(37例),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血小板计数降低,APACHEⅡ评分、死亡风险系数、SOFA评分升高(P<0.05);血小板计数与APACHEⅡ评分、死亡风险系数无关(P>0.05),而与SOFA评分呈负相关(r=-0.324,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ICU脓毒血症患者血小板计数、APACHEⅡ评分、死亡风险系数及SOFA评分预测入院30 d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25、0.371、0.283及0.331,血小板计数的AUC明显高于APACHEⅡ评分、死亡风险系数及SOFA评分的AUC(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降低和死亡风险系数升高为ICU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高血小板计数与ICU脓毒血症患者较好的总生存率有关(P<0.05)。结论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与ICU脓毒血症患者入院后30 d死亡率密切相关,其可作为独立危险因素用于ICU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计数 脓毒血症 重症监护病房 预后
下载PDF
六步法乳房按摩护理联合低频脉冲治疗仪对产妇乳房胀痛及子宫复旧的影响 被引量:21
4
作者 韦重洋 陈慧萍 万丽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探讨六步法乳房按摩护理联合低频脉冲治疗仪对产妇乳房胀痛及子宫复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南京市第一医院顺利分娩的100例产妇,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 目的探讨六步法乳房按摩护理联合低频脉冲治疗仪对产妇乳房胀痛及子宫复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南京市第一医院顺利分娩的100例产妇,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六步法乳房按摩护理联合低频脉冲治疗仪干预,两组均连续干预3 d。比较两组产妇乳房胀痛程度改善情况、泌乳情况、宫底高度情况及子宫复旧不良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体乳房胀痛程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泌乳始动时间短于对照组,产后48 h总泌乳量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首次测量宫底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末次测量宫底高度低于对照组,子宫下降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子宫复旧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六步法乳房按摩护理联合低频脉冲治疗仪可改善产妇乳房胀痛程度,促进产妇产后泌乳及子宫复旧,且子宫复旧不良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妇 乳房按摩 低频脉冲治疗仪 乳房胀痛 泌乳 子宫复旧
下载PDF
PICC在白血病化疗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 被引量:18
5
作者 赵丹丹 沈新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130-132,共3页
目的分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白血病化疗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并探讨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选取本院行PICC置管的白血病患者16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治疗过程中PICC在白血病化疗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 目的分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白血病化疗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并探讨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选取本院行PICC置管的白血病患者16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治疗过程中PICC在白血病化疗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160例患者中12例(7.5%)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其与置管感染与置管时间、化疗疗程、换药次数、穿刺次数、患者年龄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 PICC置管过程中主要感染危险因素有置管时间、化疗疗程、换药次数、穿刺次数、患者年龄等,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加强护理干预,预防PICC导管感染的发生,延长置管时间,保证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白血病 PICC感染 护理干预
下载PDF
地西他滨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浆中P15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邓银芬 张秀群 +3 位作者 张磊 苏爱玲 张学忠 徐燕丽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浆中P15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况及地西他滨对其甲基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法检测1例初治的MDS患者、3例MDS转化而来的AML患者使用地西... 目的: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浆中P15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况及地西他滨对其甲基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法检测1例初治的MDS患者、3例MDS转化而来的AML患者使用地西他滨序贯半量CAG方案治疗前后血浆中P15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4例患者治疗前均有P15基因甲基化,治疗1疗程后有3例患者P15基因甲基化得到逆转,4例患者中有2例获得临床缓解,2例无效。结论:MDS的发生与P15基因甲基化相关,地西他滨对MDS患者血浆P15基因高甲基化具有明显的去甲基化作用。P15基因甲基化检测可能成为MDS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P15基因 DNA甲基化 血浆
原文传递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诊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何清 薛军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474-478,共5页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疾病.HS在临床特征、膜蛋白缺陷及遗传方式上异质性明显,易造成漏诊和误诊.目前,该病的诊断进展主要集中在提高球形红细胞和膜缺陷细胞检出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上,但尚无单一指...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疾病.HS在临床特征、膜蛋白缺陷及遗传方式上异质性明显,易造成漏诊和误诊.目前,该病的诊断进展主要集中在提高球形红细胞和膜缺陷细胞检出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上,但尚无单一指标可以确诊所有HS.伊红-马来酰亚胺结合试验联合酸化甘油溶解试验是灵敏度最高的组合试验,可以检出轻型和代偿良好的HS.血象参数分析、血涂片等检查有利于早期筛查HS.现就HS的历史起源,发病率,膜蛋白缺陷与临床的关系,实验室检查的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 贫血 溶血性 膜蛋白 诊断
原文传递
原发性脾淋巴瘤三例并文献复习
8
作者 薛军 何清 +2 位作者 戴丹 张磊 曹世斌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6年第9期556-559,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淋巴瘤(PSL)的诊断方法。方法对3例 PSL 患者应用临床常规方法进行诊断,特别是外周血和骨髓免疫细胞分型以及行脾切除术病理检查。结果例1以全血细胞减少、脾大入院;例2以上腹痛、巨脾入院,外周血和骨髓见异常...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淋巴瘤(PSL)的诊断方法。方法对3例 PSL 患者应用临床常规方法进行诊断,特别是外周血和骨髓免疫细胞分型以及行脾切除术病理检查。结果例1以全血细胞减少、脾大入院;例2以上腹痛、巨脾入院,外周血和骨髓见异常淋巴细胞;例3以不明原因长期发热入院,脾轻度大。3例均行脾切除术,病理结果分别为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和脾γδT 细胞淋巴瘤。结论全面准确地应用各种诊断技术,注重外周血和骨髓异常细胞、异常克隆的检查,严格掌握脾切除术指征,是正确诊断 PSL 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脾肿瘤 诊断
原文传递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肺癌脑转移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9
作者 吴曌娴 徐燕丽 张磊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20年第6期366-368,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肺癌脑转移的临床表现,提高对APL合并或继发第二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第一医院2018年2月收治的1例APL合并肺癌脑转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初诊确诊为APL... 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肺癌脑转移的临床表现,提高对APL合并或继发第二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第一医院2018年2月收治的1例APL合并肺癌脑转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初诊确诊为APL,治疗过程中因多尿、四肢乏力行PET-CT检查,结果发现胸椎异常信号,穿刺活组织检查诊断为APL伴肺癌脑转移。结论APL治疗缓解后出现髓外异常肿块时,需借助多种检查方法明确肿块性质,避免误诊、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 肿瘤转移 第二肿瘤
原文传递
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为首发症状的脾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璇 徐燕丽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9年第2期118-120,共3页
目的探讨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为首发症状的脾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1例以AIHA为首发症状的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诊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 目的探讨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为首发症状的脾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1例以AIHA为首发症状的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诊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以溶血为首发症状,经实验室诊断为AIHA,最初激素治疗有效,后病情进行性加重,予外科脾切除,术后病理示DLBCL。结论恶性淋巴瘤合并AIHA临床较少见,患者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改变,临床预后差,需提高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贫血 溶血性 自身免疫性
原文传递
NK/T细胞淋巴瘤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顾亦凡 薛军 《肿瘤学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265-268,共4页
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相对更为常见,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10%,文献报道其与EB病毒的慢性感染密切相关[1-3]。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 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相对更为常见,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10%,文献报道其与EB病毒的慢性感染密切相关[1-3]。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进展速度快,死亡率高,是一种严重的免疫介导疾病,国内外罕有报道。噬血细胞综合征是由于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系统异常激活、增殖,分泌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如IFN-γ,IL-12,IL-18,TNF-α,而引起的多器官功能受损和全身严重炎症反应的一种临床综合征[4]。临床主要特征除了发热、肝脾增大以及骨髓、肝、脾、淋巴结发现噬血现象外,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细胞三系减低、肝功能损伤、凝血异常、铁蛋白明显升高等。本文报道1例NK/T细胞淋巴瘤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natural killer(NK)/T cell lymphoma associated with hemophagocytic syndrome,NK/T-LA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血细胞综合征 NK/T细胞淋巴瘤 巨噬细胞系统 非霍奇金淋巴瘤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肝功能损伤 脾增大 临床综合征
原文传递
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的分子特征及药物研究进展
12
作者 吴曌娴 徐燕丽 《现代医学》 2021年第6期704-709,共6页
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是一类免疫抑制性受体,可通过结合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PD-1)对T细胞功能产生负调控,从而调节PD-1的耗尽状态。LAG-3可是一种潜在的癌症免疫治疗药物靶标,而现如今对于LAG-3的认识仍不足。本文就LAG-3的分子特... 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是一类免疫抑制性受体,可通过结合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PD-1)对T细胞功能产生负调控,从而调节PD-1的耗尽状态。LAG-3可是一种潜在的癌症免疫治疗药物靶标,而现如今对于LAG-3的认识仍不足。本文就LAG-3的分子特征、与免疫细胞的关系以及LAG-3的药物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激活因子3 免疫细胞 药物治疗 文献综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