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循证医学教育提升消化内科临床带教质量的效果评价
1
作者 蔡晓刚 陈大洋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4年第12期073-076,共4页
探究消化内科临床带教中辅助循证医学教育的效果及实践价值。方法 遴选2021年1月-2024年1月于本院消化内科实施实习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样本量86例,随机抽取编号法分组,各43例,一组予常规临床带教,将其命名为Ⅰ组,一组予循证医学教育... 探究消化内科临床带教中辅助循证医学教育的效果及实践价值。方法 遴选2021年1月-2024年1月于本院消化内科实施实习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样本量86例,随机抽取编号法分组,各43例,一组予常规临床带教,将其命名为Ⅰ组,一组予循证医学教育,将其命名为Ⅱ组,评估、分析两组教学效果。结果 理论、实践操作成绩对比,Ⅱ组较Ⅰ组高(P<0.05),综合能力(文献评价、诊疗方案书写能力等)对比,Ⅱ组较Ⅰ组高(P<0.05);“提升临床实践能力、拓展临床思维”等方面满意度对比,Ⅱ组较Ⅰ组高(P<0.05);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比,Ⅱ组较Ⅰ组高(P<0.05)。结论 消化内科临床带教中辅助循证医学教育可实现最大获益,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能动性,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及综合能力,教学效果优异,值得在未来医学教育工作中不断运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内科 临床带教 循证医学教育 批判性思维能力 理论成绩 教学满意度
下载PDF
路径化管控对消化内科抗菌药物使用的干预成效 被引量:3
2
作者 任林 宋惠珠 +3 位作者 黄元 李静 亓志刚 占强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22年第5期339-343,共5页
目的:建立消化内科抗菌药物使用的药学临床路径,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践依据。方法:针对消化内科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多学科参与药事查房,药师与医师联合制定内镜治疗围操作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及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抗感... 目的:建立消化内科抗菌药物使用的药学临床路径,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践依据。方法:针对消化内科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多学科参与药事查房,药师与医师联合制定内镜治疗围操作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及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抗感染治疗的药学临床路径。建立追踪反馈机制,比较路径化管理前后用药合理率及运行指标,评估干预效果。结果:路径化管理后,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率显著下降、用药疗程缩短,给药时机、药物选择、用法用量合理率均明显改善(P<0.05),抗菌药物使用总体合理率由37.44%(73/195)上升至68.65%(127/185)(P<0.01),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72.29DDD降至32.52DDD,抗菌药物每月使用金额由29.11万元下降至12.25万元。结论:路径化管理可有效促进消化内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医疗成本,可作为临床合理用药的长效管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内科 抗菌药物 临床路径 合理用药
下载PDF
消化内镜特殊光学处理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钱之欣 占强 《医学综述》 2010年第18期2829-2832,共4页
以窄带成像技术、智能电子分光比色技术、I-Scan为代表的一组特殊光学处理成像技术,突现消化道黏膜表层的毛细血管和腺管开口等微细形态,从而发现传统内镜下无法显示的病灶及组织特征,为内镜下精确的诊断和活检提供可靠的依据,以提高异... 以窄带成像技术、智能电子分光比色技术、I-Scan为代表的一组特殊光学处理成像技术,突现消化道黏膜表层的毛细血管和腺管开口等微细形态,从而发现传统内镜下无法显示的病灶及组织特征,为内镜下精确的诊断和活检提供可靠的依据,以提高异型增生和癌组织的检出率。现就具有特殊光学处理成像技术的上述三种内镜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消化道疾病诊疗方面的发展情况和研究应用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带成像技术 智能电子分光比色技术 I-Scan 特殊光学处理成像技术
下载PDF
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占位性病变诊断价值 被引量:6
4
作者 纪璘 严苏 《临床荟萃》 CAS 2014年第6期666-669,720,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对上消化道占位性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以122例在电子胃镜及电子线阵式超声内镜检查后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mucosa...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对上消化道占位性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以122例在电子胃镜及电子线阵式超声内镜检查后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mucosal dissection,ESD)或外科手术(后统称为手术)的上消化道占位性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3例患者行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fine-needle aspiration,FNA)。将电子胃镜与EUS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结果 122例EUS(部分结合FNA)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为91.8%(112/122),33例EUS-FNA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为96.9%(32/33),电子胃镜检查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为77.2%(71/92)。与电子内镜诊断符合率相比,EUS有明显优势。结论 EUS能满意的对上消化道占位性病变进行初步定性诊断,结合FNA检查能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肿瘤 腔内超声检查 活组织检查 针吸 病理状态 体征和症状
下载PDF
预见性及针对性护理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杨飞亚 江华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20期3340-3341,共2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对观察组102例肝硬化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和针对性护理。结果采用此护理的102例患者并发症减少、死亡率明显降低。结论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护理工作中,预见性护理和针对...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对观察组102例肝硬化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和针对性护理。结果采用此护理的102例患者并发症减少、死亡率明显降低。结论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护理工作中,预见性护理和针对性护理的成功应用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见性 针对性 肝硬化 护理
下载PDF
内镜超声引导下消化道肿瘤介入治疗 被引量:1
6
作者 居峰 占强 《医学综述》 2010年第5期758-760,共3页
内镜超声是医学内镜技术和高频超声技术结合的产物,其应用已从最初单纯的诊断工具,演化为一种很有前途的介入治疗工具,内镜超声引导下针对肿瘤的介入性治疗技术是目前消化道内镜超声临床应用发展的热点之一,包括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注射... 内镜超声是医学内镜技术和高频超声技术结合的产物,其应用已从最初单纯的诊断工具,演化为一种很有前途的介入治疗工具,内镜超声引导下针对肿瘤的介入性治疗技术是目前消化道内镜超声临床应用发展的热点之一,包括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注射治疗、内镜超声引导消融治疗、内镜超声引导下光动力学治疗、内镜超声引导下基因治疗、内镜超声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超声 介入治疗 消化道肿瘤
下载PDF
成纤维细胞在胃黏膜癌变及胃癌药物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韩经略 安方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6-434,共9页
成纤维细胞在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维持组织结构、介导免疫调节、炎症及肿瘤发生等生理病理过程。在胃黏膜癌变前期,成纤维细胞就参与并维持了胃黏膜的萎缩与化生。当胃黏膜癌变后,被激活的成纤维细胞通过与胃癌... 成纤维细胞在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维持组织结构、介导免疫调节、炎症及肿瘤发生等生理病理过程。在胃黏膜癌变前期,成纤维细胞就参与并维持了胃黏膜的萎缩与化生。当胃黏膜癌变后,被激活的成纤维细胞通过与胃癌细胞及肿瘤微环境中的其他组分相互作用,塑造了适合胃癌生长的微环境从而促进胃癌的增殖、侵袭和转移,但作用机制复杂,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同时,成纤维细胞被发现与胃癌的化疗耐药密切相关。因此,以成纤维细胞为靶点的药物可能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并在降低癌症复发转移风险,减少化疗耐药,改善癌症预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就成纤维细胞促进胃黏膜癌变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胃癌药物治疗效果评价中作一综述,为成纤维细胞在胃癌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 胃癌 预后 治疗
原文传递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胃癌肿瘤微环境重编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8
作者 胡非凡 占强 安方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5-290,共6页
胃癌发病和肿瘤微环境重编程密切相关,但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性与异质性限制了胃癌的个体化精准诊疗。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从探讨肿瘤微环境重编程过程出发,可在单细胞水平“描绘”胃癌中肿瘤微环境的“景观”,深入探索肿瘤微环境各细胞... 胃癌发病和肿瘤微环境重编程密切相关,但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性与异质性限制了胃癌的个体化精准诊疗。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从探讨肿瘤微环境重编程过程出发,可在单细胞水平“描绘”胃癌中肿瘤微环境的“景观”,深入探索肿瘤微环境各细胞亚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肿瘤微环境调控胃癌进展与转移的免疫新机制,探究肿瘤微环境诱导胃癌化疗耐药的分子机制,挖掘肿瘤微环境中胃癌潜在的免疫治疗新靶点,提供预测肿瘤微环境影响胃癌预后的新方法等,为研究胃癌起源、发病机制、疾病进展以及免疫耐受等提供更全面、精准的证据。文章就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胃癌微环境重编程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力求为胃癌的精准诊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肿瘤微环境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 异质性
原文传递
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评分模型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张清淋 张国强 +2 位作者 占强 聂贺 唐良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3期4217-4222,共6页
背景消化性溃疡出血(PUB)是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常见的病因之一,而住院时间在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疾病诊疗和管理质量中起着重要作用,但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见。目的分析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预测... 背景消化性溃疡出血(PUB)是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常见的病因之一,而住院时间在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疾病诊疗和管理质量中起着重要作用,但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见。目的分析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预测评分模型,为临床干预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2019年从无锡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出院的PUB住院患者485例,采用随机化方法进行分组,其中2/3的病例纳入训练集,1/3的病例纳入测试集。以住院时间的第75百分位数为分界点(>8 d),将全部患者分为超长组和正常组。采用回退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并依据回归系数对危险因素进行赋分,制定预测评分模型。分别绘制预测评分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预测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485例患者中训练集323例,其中超长组75例,正常组248例;测试集162例,其中超长组34例,正常组128例。回退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2.810,95%CI(1.567,5.040)〕、白细胞计数(WBC)和/或中性粒细胞分数(NE)升高〔OR=2.491,95%CI(1.310,4.738)〕、Forrest Ⅲ级以上溃疡〔OR=1.960,95%CI(1.098,3.498)〕、输血〔OR=3.367,95%CI(1.664,6.812)〕、合并肾功能不全〔OR=4.809,95%CI(1.456,15.884)〕是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测评分模型在训练集中预测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AUC为0.77〔95%CI(0.71,0.84)〕,在测试集中预测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AUC为0.76〔95%CI(0.66,0.86)〕,最佳界值均为2.45分。结论年龄≥60岁、WBC和/或NE升高、Forrest Ⅲ级以上溃疡、输血、合并肾功能不全是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依据危险因素制定了一种具有较高辨别力的简单易行的预测评分模型,具有为优化PUB患者住院评估及管理提供参考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出血 住院时间 危险因素 预测评分模型
下载PDF
心理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在行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消化道早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晶欣 朱樱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30期128-130,共3页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在行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SD)的消化道早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行ESD的80例消化道早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奇偶数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在行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SD)的消化道早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行ESD的80例消化道早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奇偶数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联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一般感受、物质生活评分高于对照组,消化系统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自主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在行ESD的消化道早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并改善其负性情绪与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护理 优质护理 消化道早癌 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
下载PDF
内镜介入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的效果 被引量:2
11
作者 蔡晓刚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36期27-28,共2页
目的探究运用内镜介入与质子泵抑制剂(PPI)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消化性溃疡伴有活动性出血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接受内镜下介入与PPI联合治疗(联合组),另外40例单纯行PPI治疗(对照组)。分... 目的探究运用内镜介入与质子泵抑制剂(PPI)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消化性溃疡伴有活动性出血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接受内镜下介入与PPI联合治疗(联合组),另外40例单纯行PPI治疗(对照组)。分析两组止血时间、再出血率及住院治疗时间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联合组止血时间、再出血率、住院治疗时间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介入与PPI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能有效降低止血时间、再出血风险和住院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介入 PPI 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
下载PDF
儿童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炎和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旭阳 林琼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3-498,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uodenogastric reflux,DGR)伴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对胃炎和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2月在无锡市儿童医院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uodenogastric reflux,DGR)伴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对胃炎和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2月在无锡市儿童医院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儿的临床资料,308例经内镜诊断为原发性DGR,根据是否伴HP感染,分为原发性DGR伴HP感染组(53例)和不伴HP感染组(255例),分析影响原发性DGR伴HP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胃炎发病率和严重程度的影响。331例HP感染患儿根据是否伴原发性DGR,分为HP感染伴原发性DGR组(29例)和不伴原发性DGR组(302例),分析原发性DGR伴HP感染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结果原发性DGR伴HP感染组患儿年龄高于不伴HP感染组(P<0.05),且两组患儿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胃炎比例及胃炎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是原发性DGR伴HP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药敏试验显示HP感染伴原发性DGR组和不伴原发性DGR组甲硝唑、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单一及联合耐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大与原发性DGR伴HP感染密切相关。原发性DGR伴HP感染对儿童胃炎和抗生素耐药性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 胃炎 幽门螺杆菌 耐药性 儿童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血清胆汁酸成分变化及其对治疗应答的影响
13
作者 高怡 沈小雪 +2 位作者 夏素芹 张洁 朱先兰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709-712,共4页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血清胆汁酸(BAs)成分变化及其对治疗应答的影响。方法2020年1月~2023年1月我院诊治的28例AIH患者和55例PBC患者,分别接受醋酸泼尼松或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采用液相色谱-质谱...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血清胆汁酸(BAs)成分变化及其对治疗应答的影响。方法2020年1月~2023年1月我院诊治的28例AIH患者和55例PBC患者,分别接受醋酸泼尼松或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检测血清BAs成分,包括游离胆酸(CA)、去氧胆酸(DCA)、鹅去氧胆酸(CDCA)、熊去氧胆酸(UDCA)和石胆酸(LCA),甘氨结合型BAs包括糖胆酸(GCA)、糖去氧胆酸(GDCA)、糖去氧胆酸(GCDCA)和糖去氧胆酸(GUDCA)和牛磺结合型BAs包括牛磺酸胆酸(TCA)、牛磺酸去氧胆酸(TDCA)、牛磺酸去氧胆酸(TCDCA)和牛磺酸石胆酸(TLCA)。结果在治疗6个月末,AIH患者获得应答20例(71.4%),PBC患者获得应答42例(76.4%);AIH应答组血清CA、CDCA、UDCA和LCA分别为(1.6±0.5)ng/ml、(2.6±0.4)ng/ml、(2.0±0.3)ng/ml和(0.7±0.4)ng/ml,均显著低于未应答组【分别为(2.4±0.7)ng/ml、(2.9±0.4)ng/ml、(2.4±1.0)ng/ml和(0.9±0.7)ng/ml,P<0.05】,血清GCA、GDCA、GCDCA和GUDCA水平分别为(1.3±0.5)ng/ml、(2.6±0.3)ng/ml、(2.9±0.3)ng/ml和(1.6±0.5)ng/ml,均显著低于未应答组【分别为(3.0±1.0)ng/ml、(3.2±0.6)ng/ml、(3.8±0.8)ng/ml和(2.6±1.2)ng/ml,P<0.05】,血清TCA、TDCA、TCDCA和TLCA水平分别为(0.5±0.1)ng/ml、(2.6±0.2)ng/ml、(2.5±0.3)ng/ml和(0.1±0.0)ng/ml,均显著低于未应答组【分别为(2.1±1.2)ng/ml、(3.3±0.6)ng/ml、(2.7±0.4)ng/ml和(0.4±0.1)ng/ml,P<0.05】;PBC应答组血清CA、CDCA、UDCA和LCA水平分别为(1.7±0.4)ng/ml、(2.7±0.4)ng/ml、(2.1±0.4)ng/ml和(0.8±0.4)ng/ml,均显著低于未应答组【分别为(2.3±0.9)ng/ml、(3.0±0.4)ng/ml、(2.5±0.7)ng/ml和(1.3±0.7)ng/ml,P<0.05】,血清GCA、GDCA、GCDCA和GUDCA水平分别为(1.4±0.7)ng/ml、(2.6±0.4)ng/ml、(3.0±0.5)ng/ml和(2.0±0.9)ng/ml,均显著低于未应答组【分别为(2.9±0.9)ng/ml、(3.2±0.5)ng/ml、(3.8±0.7)ng/ml和(3.0±1.1)ng/ml,P<0.05】,血清TCA、TDCA、TCDCA和TLCA水平分别为(0.5±0.2)ng/ml、(2.7±0.3)ng/ml、(2.5±0.4)ng/ml和(0.2±0.1)ng/ml,均显著低于未应答组【分别为(2.1±0.9)ng/ml、(3.2±0.5)ng/ml、(2.8±0.4)ng/ml和(0.5±0.2)ng/ml,P<0.05】。结论虽然PBC和AIH患者血清BAs水平有显著性差异,但血清Bas水平升高或在治疗过程中不下降者,可能影响对治疗的应答,其机制还有待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炎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胆汁酸 治疗 应答
下载PDF
肠道准备末次排便时间对结肠镜检查质量的影响
14
作者 陈栩槿 周梁云 +5 位作者 韦冰妮 许冰心 张小雪 纪璘 杨成 占强 《胃肠病学》 2024年第7期385-390,共6页
背景: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直肠癌的金标准,而高质量的肠道准备是结肠镜检查的关键。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患者服完泻药后末次排便至检查开始的时间间隔对肠道准备和结肠镜检查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横断面研究。连续纳入江苏省... 背景: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直肠癌的金标准,而高质量的肠道准备是结肠镜检查的关键。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患者服完泻药后末次排便至检查开始的时间间隔对肠道准备和结肠镜检查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横断面研究。连续纳入江苏省5个研究中心2023年6月—2023年12月在门诊接受无痛结肠镜检查且符合标准的患者,根据末次排便至结肠镜检查开始的时间间隔分为A、B、C三组,时间间隔分别为≤2 h、2~5 h和≥5 h。主要结局指标为波士顿肠道准备量表(BBPS)评分,次要结局指标包括进镜时间、退镜时间、进镜距离和腺瘤/息肉检出率。结果:共298例接受无痛结肠镜检查的患者纳入研究。3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腹围、疾病史、手术史等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组BBPS总分依次降低,分别为8.27±0.58、8.21±0.53和8.05±0.37,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肠段分析显示3组间仅右半结肠清洁度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8±0.50、2.40±0.49和2.18±0.39, P<0.05)。3组进镜、退镜时间和进镜距离无明显差异,腺瘤检出率分别为45.2%、57.5%和35.4%,息肉检出率分别为53.4%、63.8%和43.1%,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末次排便至检查开始的时间间隔控制在5 h以内可获得较好的肠道准备质量和更高的腺瘤/息肉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镜检查 肠道准备 末次排便时间 腺瘤检出率 息肉检出率
下载PDF
炎症相关指标对儿童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价值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15
作者 黄昕昕 郝武娟 林琼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9期1653-1660,共8页
目的分析炎症相关性指标对儿童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诊断价值并构建IBD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无锡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的炎症性肠病和非炎症性肠病的患儿。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 目的分析炎症相关性指标对儿童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诊断价值并构建IBD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无锡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的炎症性肠病和非炎症性肠病的患儿。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相关性分析各指标与儿童发生炎症性肠病的关联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单个指标和联合指标的诊断价值。通过Lasso和逐步回归法筛选出最终变量,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87例样本,其中炎症性肠病组163例,非炎症性肠病组224例。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家族史、肠道碱性磷酸酶(intestinal alkaline phosphatase,IAP)、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count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血小板与白蛋白比值(platelet to albumin ratio,PAR)、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白蛋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家族史(r=0.199,P<0.001)、中性粒细胞计数(r=0.915,P<0.001)、红细胞沉降率(r=0.608,P<0.001)、SII(r=0.464,P<0.001)、碱性磷酸酶(r=0.491,P<0.001)、C反应蛋白(r=0.423,P<0.001)、NLR(r=0.480,P<0.001)、PLR(r=0.353,P<0.001)、PAR(r=0.371,P<0.001)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呈正相关;淋巴细胞计数(r=-0.711,P<0.001)、血小板计数(r=-0.136,P=0.007)、白蛋白(r=-0.638,P<0.001)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呈负相关(P均<0.05)。进一步ROC分析结果显示,肠道碱性磷酸酶(AUC=0.741,95%CI 0.689~0.793),C反应蛋白(AUC=0.747,95%CI 0.690~0.804),NLR(AUC=0.781,95%CI 0.734~0.828),PLR(AUC=0.706,95%CI 0.653~0.759),PAR(AUC=0.717,95%CI 0.666~0.768),SII(AUC=0.756,95%CI 0.706~0.806)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各指标联合明显提高对于IBD的诊断效能(AUC=0.964,95%CI 0.946~0.982)。通过碱性磷酸酶、C反应蛋白、NLR、PAR、SII、家族史、红细胞沉降率、白蛋白变量建立IBD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显示模型C-index为0.988,提示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Bootstrap抽样内验证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进一步临床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具有显著的临床净收益。结论基于肠道碱性磷酸酶、C反应蛋白、NLR、PLR、PAR、SII的炎症相关指标对儿童炎症性肠病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各指标联合诊断价值更高。本研究构建的儿童炎症性肠病的Nomogram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利于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为临床必要的干预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炎症性肠病 炎症指标 肠道碱性磷酸酶 联合诊断 列线图
下载PDF
医患共宣教在围结肠镜期的作用和研究现状
16
作者 许冰心 陈栩槿 +1 位作者 韦冰妮 杨成 《胃肠病学》 2024年第7期437-441,共5页
结肠镜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并切除结直肠病变,是预防结直肠癌的关键手段。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可以提高结肠镜检查的依从性和参与度,改善肠道清洁度。高质量的肠道准备是开展结肠镜检查和提高结直肠病变检出率的重要保障。近年,学界提出宣... 结肠镜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并切除结直肠病变,是预防结直肠癌的关键手段。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可以提高结肠镜检查的依从性和参与度,改善肠道清洁度。高质量的肠道准备是开展结肠镜检查和提高结直肠病变检出率的重要保障。近年,学界提出宣教对象不应局限于患者,对内镜医师进行宣教在提高结肠镜检查质量中亦具有重要作用。围结肠镜期这一概念体现了“结肠镜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这一连续过程。本文就医患共宣教在围结肠镜期的作用和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旨在提高医患双方对结肠镜检查的认识,进而提高结肠镜检查质量并规范其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患共宣教 围结肠镜期 结肠镜检查 腺瘤检出率
下载PDF
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
17
作者 许浩然 赵肖仪 +3 位作者 聂贺 王慧 张清淋 占强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570-2586,共17页
改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方式,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在DNA错配修复缺陷/高微卫星不稳定型CRC的治疗中实现了良好的临床转化,占绝大多数的DNA错配修复完整/... 改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方式,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在DNA错配修复缺陷/高微卫星不稳定型CRC的治疗中实现了良好的临床转化,占绝大多数的DNA错配修复完整/微卫星稳定型CRC患者却很难在该疗法中获益。免疫疫苗、过继性细胞疗法等其他免疫疗法的临床研究也在积极推进中,虽然展示了一定的良性结果,但仍面临着难以有效突破肿瘤抑制性微环境等诸多问题而未能获得实质性进展。本文以各种免疫治疗方案相关的临床试验为主线进行综述,以期明确CRC免疫治疗的进展,为更优治疗方案的探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疫苗 过继性细胞疗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