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锡市主城区居民吸烟与心理行为特征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冯为 姚建军 +4 位作者 李世明 吴越 周德祥 张紫娟 杨雀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60-864,共5页
背景心理状况与吸烟有一定联系,心理问题可能是启动吸烟行为的危险因素。目的探讨吸烟与心理行为特征的关系,为相关部门更好地制定控烟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法,抽取无锡市主城区年龄18岁及以上的居民2 498例作为调查对象。... 背景心理状况与吸烟有一定联系,心理问题可能是启动吸烟行为的危险因素。目的探讨吸烟与心理行为特征的关系,为相关部门更好地制定控烟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法,抽取无锡市主城区年龄18岁及以上的居民2 498例作为调查对象。于2013年12月—2014年6月,采用自行设计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12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吸烟情况、心理状况。共发放问卷2 498份,回收有效问卷2 396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5.92%。结果 2 396例居民中,吸烟者600例,占25.04%。不同性别、年龄、户籍性质、婚姻状况、职业性质、饮酒情况、主动获取健康知识情况、心理状况的居民吸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性质、饮酒情况、心理状况是居民吸烟的影响因素(P<0.05)。对是否觉得自己有决断力、是否处于紧张状态、能否解决问题、是否享受生活、能否面临问题、是否感到痛苦忧虑、是否感到没有价值的认知不同的居民吸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锡市主城区居民吸烟率较高,心理状况是居民吸烟的影响因素。在针对全人群和重点人群的吸烟行为危险因素制定综合干预措施时,应考虑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早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治疗,以便更好地控制吸烟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精神卫生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律面访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冯为 李世明 +2 位作者 杨雀屏 吴越 崔凤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75-479,共5页
背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因自知力欠缺及高复发性、高致残性等特点,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做好社区面访管理工作意义重大,通过定期面访患者本人,可以更好地综合评估患者病情,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提高管理服务质量。目的了解社区严重精神... 背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因自知力欠缺及高复发性、高致残性等特点,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做好社区面访管理工作意义重大,通过定期面访患者本人,可以更好地综合评估患者病情,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提高管理服务质量。目的了解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律面访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社区患者的面访服务管理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0年10—12月,利用2019年底江苏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系统中建档管理的无锡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基础档案及随访管理信息,分析当年度无锡市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律面访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规律面访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7778例研究对象,其规律面访率为81.08%(22523/2777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本地户籍〔OR(95%CI)=0.704(0.640,0.775)〕、年龄≤44岁〔OR(95%CI)=0.522(0.472,0.578)〕、学历为高中及以上〔高中/中专OR(95%CI)=0.493(0.446,0.545),大专及以上OR(95%CI)=0.470(0.415,0.532)〕、目前有正式工作〔OR(95%CI)=0.715(0.668,0.766)〕、未婚〔OR(95%CI)=0.746(0.665,0.838)〕、经济状况为非贫困〔OR(95%CI)=0.587(0.517,0.666)〕、没有进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OR(95%CI)=0.491(0.440,0.548)〕、服药时长0~10年〔OR(95%CI)=0.881(0.778,0.998)〕、不是“以奖代补”监护补助对象〔OR(95%CI)=0.807(0.704,0.926)〕、不参加社区康复服务〔OR(95%CI)=0.844(0.716,0.996)〕是患者规律面访的消极影响因素(P<0.05)。结论无锡市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律面访率尚需进一步提高,应重点关注非本地户籍、年龄≤44岁、高中及以上学历、目前有正式工作、未婚、经济非贫困、没有进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服药时长0~10年、不是监护补助对象和不参加社区康复服务的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可通过制定倾斜性政策、开展宣传教育、降低患者病耻感、改善患者疾病认知、加强患者社会支持等措施提高患者规律面访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障碍 严重 社区卫生服务 面访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关爱帮扶模式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照料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李世明 张紫娟 +2 位作者 冯为 方芳 杨雀屏 《广东医学》 CAS 2018年第1期133-136,共4页
目的了解重性精神病患者照料者的生活状况,探讨关爱帮扶模式干预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照料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无锡市同意纳入社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的患者照料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都实施常规1年4次随访及健... 目的了解重性精神病患者照料者的生活状况,探讨关爱帮扶模式干预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照料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无锡市同意纳入社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的患者照料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都实施常规1年4次随访及健康宣教,观察组同时进行关爱帮扶干预,包括社区心理健康月讲座、社区心理治疗、家庭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社区居民联谊会、社区关爱帮扶联系卡等。观察两组患者照料者干预前和干预1年后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采取关爱帮扶模式干预后,观察组照料者生活质量较对照组和干预前有明显改善(t=4.17,P<0.001;t=5.01,P<0.001);观察组照料者焦虑状态在干预后1年较对照组和干预前有明显改善(t=4.66,P<0.001;t=5.54,P<0.001),而且抑郁状态在干预后1年较对照组和干预前也有明显改善(t=3.68,P<0.001;t=4.67,P<0.001)。结论合理的关爱帮扶模式,可以提高重性精神病患者照料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心理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性精神病 关爱帮扶模式 照料者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基于戴明环管理模式的社区精神康复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冯为 杨雀屏 +3 位作者 李世明 方芳 陈佳 张紫娟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9年第18期2215-2219,共5页
探讨基于戴明环(PDCA)管理模式构建的社区精神康复策略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无锡市同意纳入社区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网络管理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100 例,采用随机数... 探讨基于戴明环(PDCA)管理模式构建的社区精神康复策略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无锡市同意纳入社区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网络管理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10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 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提供常规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观察组同时另给予基于PDCA模式构建的社区精神康复策略干预,分别随访观察1年.在干预开始前、干预1年末分别采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量表(SQL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家庭关怀度指数(APGAR)进行评定.结果干预1年末,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总分、心理社会维度、动力和精力维度、症状和副作用评分分别为(41.27 ±10.54)分、(38.37 ±10.84)分、(35.43 ±7.46)分、(20.71 ±7.34)分,较对照组[(51.98 ±7.43)分、(48.73 ±8.72)分、(47.67 ±6.98)分、(29.79 ±8.64)分]和干预前[(54.37 ±5.87)分、(49.78 ±4.73)分、(48.57 ±6.87)分、(33.17 ±10.42)分]均明显降低(t=5.87、5.27、8.47,5.66、7.68、6.82、9.16、6.91,均P<0.05);干预1年末,观察组社会功能评分[(6.78 ±2.8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8.83 ±2.73)分]和干预前[(8.97 ±2.18)分](t=3.68、4.33,均P<0.05),家庭社会关怀指数评分[(8.75 ±2.04)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04 ±2.36)分]和干预前[(6.76 ± 2.14)分](t=-3.88、-4.76,均P<0.05). SDSS评分与SQLS评分呈正相关(r=0.41,P<0.05),APGAR评分与SQLS评分呈负相关(r=-0.35,P<0.05).结论基于PDCA模式的社区精神康复策略能提高患者社会功能和家庭社会关怀度,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社区卫生服务 康复 疾病管理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李世明 崔凤伟 +3 位作者 冯为 吴越 张紫娟 杨雀屏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11-815,共5页
目的了解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和服务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江苏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系统中登记在册的无锡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档案信息,分... 目的了解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和服务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江苏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系统中登记在册的无锡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档案信息,分析无锡市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肇事肇祸发生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27977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发生肇事肇祸2008例,肇事肇祸发生率为7.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中男性(OR=1.693),中青年年龄组患者(31~40、41~50和51~60岁年龄组OR值分别为1.426、1.360和1.438),有低保者(OR=1.311),诊断分类为精神分裂症(OR=1.590)、分裂情感障碍(OR=1.620)和双相情感障碍(OR=1.643)患者,有攻击或冲动行为史患者(OR=2.117),近3年年平均综合医院就诊1~2、3~4和≥5次者(OR值分别为1.774、2.279和2.869),不同意参加社区管理者(OR=1.707),有精神残疾证者(OR=1.135)和不参加社区康复活动者(OR=1.672)肇事肇祸的风险增加;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OR=0.719),职业为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及退休者(OR值分别为0.559、0.425和0.546),服药时长>20年者(OR=0.708)肇事肇祸风险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肇事肇祸发生率较高,应重点关注男性、中青年(31~60岁)、家庭贫困、文化水平较低、近3年年平均综合医院就诊频次较高、有精神残疾证、不参加社区康复活动和不参加社区管理的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和制定扶持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精神障碍 肇事肇祸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