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PCT、IL-6、NT-proBNP、CTnI和D-D测定水平在急诊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1
1
作者 赵若愚 鲍逸民 杨永青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6年第6期613-616,共4页
目的为了探讨急诊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中测定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N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 B-type ne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 I)和D-二聚... 目的为了探讨急诊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中测定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N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 B-type ne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 I)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超敏酶免疫分析和荧光免疫分析测定了急诊就诊患者439例,其中307例诊断为急诊脓毒症患者(包括236例严重脓毒症和71例脓毒症休克)和普通感染患者132例,以及86例正常对照组血清生物标志物(PCT、IL-6、NT-pro BNP、CTn I和D-D)水平,并进行了对比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PCT、IL-6、NT-pro BNP、CTn I和D-D评估急诊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 307例急诊脓毒症患者血清PCT、IL-6、NT-pro BNP、CTn I和D-D水平较之86例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分别为<0.001,<0.001,<0.01,<0.001和<0.001),并且随疾病严重程度而增高。132例普通感染患者血清PCT、NTpro BNP、CTn I和D-D水平正常(P均>0.05),仅血清IL-6水平轻度增高(P<0.05)。ROC曲线对急诊脓毒症早期诊断预测的价值评估表明:五种生物标志物均具有急诊脓毒症早期诊断的价值,以PCT为最佳,其后依次为IL-6、NT-pro BNP、CTn I和D-D。结论生物标志物(PCT、IL-6、NT-pro BNP、CTn I和D-D)是急诊脓毒症早期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有价值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脓毒症 严重脓毒症 脓毒症休克 生物标志物 早期诊断 有价值指标
下载PDF
1例严重脊柱后凸急性心肌梗死继发心跳呼吸骤停伴电风暴患者的急救与护理
2
作者 杨康 周璐 +1 位作者 张建威 黄桂先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25年第1期60-62,共3页
总结1例严重脊柱后凸急性心肌梗死继发心跳呼吸骤停伴电风暴患者的急救与护理。从心跳呼吸骤停复苏、电风暴急救、急诊转运等3个方面总结护理经验。经过积极的治疗与护理,患者得到成功救治,住院7 d后好转出院。
关键词 脊柱后凸 急性心肌梗死 心跳呼吸骤停 电风暴 心肺复苏 电除颤 安全转运
下载PDF
GGT、醛固酮、Hcy在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探究
3
作者 王筱 陈中珍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1261-1266,1274,共7页
目的探究γ-谷氨酰转肽酶(GGT)、醛固酮、同型半胱氨酸(Hcy)在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于苏州市立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就诊的100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组,10... 目的探究γ-谷氨酰转肽酶(GGT)、醛固酮、同型半胱氨酸(Hcy)在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于苏州市立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就诊的100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组,100例老年非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100例体检的老年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血清GGT、醛固酮、Hcy水平,分析其在3组中的表达差异。评价研究组院内病情变化及预后转归情况,分析不同病情、不同预后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血清GGT、醛固酮、Hcy水平表达差异,明确GGT、醛固酮、Hcy对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和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疾病对照组比较,研究组GGT、醛固酮、Hcy水平显著升高(P<0.05)。院内病情恶化的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血清GGT、醛固酮、Hcy水平高于病情好转患者(P<0.05)。Pearson检验显示,GGT、醛固酮、Hcy与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呈显著负相关(r_(GGT vs.LVEF)=-0.451,r_(醛固酮vs.LVEF)=-0.568,r_(Hcy vs.LVEF)=-0.545,P<0.05)。预后死亡组血清GGT、醛固酮、Hcy水平高于预后存活组(P<0.05)。LVEF、B型利纳钠肽(BNP)、院内病情恶化及GGT、醛固酮、Hcy均是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GGT、醛固酮、Hcy三项联合预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病情、预后的效能优于单项预测(P<0.05)。结论GGT、醛固酮、Hcy在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中呈高表达,随病情恶化水平升高,与预后生存状况相关,是影响患者预后生存状态的危险因素,可作为临床预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 Γ-谷氨酰转肽酶 醛固酮 同型半胱氨酸 病情 预后转归
下载PDF
无创正压通气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与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4
作者 关晓玮 李佳 《系统医学》 2024年第23期94-97,共4页
目的 探究无创正压通气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非随机选取2023年1-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84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 目的 探究无创正压通气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非随机选取2023年1-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84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血气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95.24%(40/42),高于对照组78.57%(3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6,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血气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炎性因子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能提升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改善血气指标,减轻炎性反应,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衰竭 无创正压通气 呼吸支持 血流动力学 炎性因子 疗效
下载PDF
PiCCO导管法与其他方法评估血容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6
5
作者 曾元英 曹一飞 +3 位作者 郭剑锋 陈刚 席与斌 吴允孚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0年第2期4-7,共4页
目的比较Swan-Ganz导管、PiCCO导管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心脏前负荷的准确性和灵敏度。方法通过动物实验,依次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法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Swan-Ganz导管法测定肺小动脉楔压(PCWP)和PiCCO导管法测定胸腔内血容量(IT... 目的比较Swan-Ganz导管、PiCCO导管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心脏前负荷的准确性和灵敏度。方法通过动物实验,依次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法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Swan-Ganz导管法测定肺小动脉楔压(PCWP)和PiCCO导管法测定胸腔内血容量(ITBV),并观察呼气末正压(PEEP)、血管活性药物和血容量快速变化时,上述指标相对于基础值的变化,对比研究其反映心脏前负荷的正确性与灵敏性。结果与基础值相比,在PEEP增高至10cmH2O时,CVP、PCWP增高(P<0.05);血管活性药可以增高CVP值(P<0.05),但不影响PCWP、LVEDV和ITBV;在血容量快速变化时,PCWP、LVEDV和ITBV产生相应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而CVP的变化不明显。结论相较经典的Swan-Ganz导管和无创的超声法,PiCCO导管法测量心脏前负荷结果可信,创伤小且具可重复性,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 PiCCO导管 胸腔内血容积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SWAN-GANZ导管
下载PDF
血浆NT-pro BNP和炎性细胞因子测定对急性支气管哮喘发作患者药物治疗前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陈宁琳 鲍逸民 杨永青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739-741,共3页
急性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病、多发病。我国80%~90%以上的肺心病是由慢性支气管合并肺气肿所致,晚期可出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哮喘发作及危重症哮喘发作时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心功能损害,并与哮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发作 急性支气管哮喘 炎性细胞因子 临床分析 治疗前后 患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BNP
下载PDF
ACS患者中测定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临床应用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罗文浩 白云 杨永青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367-369,共3页
目的:为了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测定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临床应用分析。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和超敏酶免疫分析112例ACS患者,其中4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66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和3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 目的:为了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测定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临床应用分析。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和超敏酶免疫分析112例ACS患者,其中4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66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和3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血清IL-1β、IL-6、IL-8、TNF-α和hs-CRP水平并与42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112例ACS患者中,46例AMI患者和66例UAP患者血清IL-1β、IL-6、IL-8、TNF-α和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均<0.01);而32例SAP患者较对照组血清IL-1β、IL-6、IL-8、TNF-α无明显差异(P均>0.05),而血清hs-CRP水平明显增高(P<0.05);46例AMI患者血清IL-1β、IL-6、IL-8、TNF-α和hs-CRP水平较66例UAP患者和32例SAP患者显著增高(P均<0.01);66例UAP患者较32例SAP患者亦显著增高(P均<0.01);而且随SAP、UAP、AMI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而增高。结论:血清IL-1β、IL-6、IL-8、TNF-α和hs-CRP的测定是判断ACS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并可预示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炎性细胞因子 急性心肌梗死(AMI)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内皮素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赵若愚 鲍逸民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243-245,254,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患者血清内皮素(endothelin, ET)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放射免疫分析和高敏酶免疫分析测定了136例AP患者,包括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7...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患者血清内皮素(endothelin, ET)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放射免疫分析和高敏酶免疫分析测定了136例AP患者,包括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75例和中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 MAP)61例,以及60名正常对照组血清ET、白介素-2(interlukin-2, IL-2)、白介素-8(interlukin-8, 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on protein, hs-CRP)并进行了比较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P患者的血清IL-2明显降低(P<0.05), IL-8、TNF-α和hs-CRP明显增高(P均<0.01);SAP患者IL-2明显降低(P<0.01),ET、IL-8、TNF-α和hs-CRP明显增高(P<0.05或P<0.01);MAP患者ET明显降低(P<0.05),TNF-α和hs-CRP明显增高(P均<0.05)。以上表明:血清ET、IL-8、TNF-α和hs-CRP水平随AP的严重程度而增高,血清IL-2水平随严重程度而降低。结论血清ET和炎性细胞因子是评价AP严重程度的有价值指标,以便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内皮素 炎性细胞因子 严重程度
下载PDF
静脉留置针脉冲式封管方式及改良操作在行静脉输液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霞 孙晓晨 +2 位作者 张燕兰 熊文婷 沈玲萍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1年第7期94-96,共3页
目的探讨脉冲式封管方式及改良操作在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的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急诊留观室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的82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分别纳入对照组(41例)和... 目的探讨脉冲式封管方式及改良操作在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的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急诊留观室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的82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分别纳入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静脉留置针常规封管干预,观察组患者接受静脉留置针脉冲式封管及改良操作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封管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48 h的构成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护理期间的封管总次数、因堵管而被迫拔针次数均少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合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脉冲式封管方式及改良操作应用于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的老年患者中,可提高其封管效果,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并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静脉留置针 脉冲式封管 封管效果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单核细胞TRPC3的表达水平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10
作者 马前军 孙康云 +2 位作者 程志坚 曾元英 钱丽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82-385,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单核细胞中经典瞬时受体电位通道3(transient receptorpotential canonical channel 3,TRPC3)转录水平与单核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单核细胞中经典瞬时受体电位通道3(transient receptorpotential canonical channel 3,TRPC3)转录水平与单核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转录水平以及外周血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浓度的关系。方法:抽取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20例血压正常的健康体检者的静脉血,分离获得单核细胞,运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re-al-time PCR)分别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RPC3、TNF-α和IL-1β的mRNA,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外周血MCP-1浓度。结果:与血压正常对照组比较,原发性高血压组单核细胞中TRPC3、TNF-α和IL-1β的mRNA表达升高,MCP-1浓度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核细胞中TRPC3的mRNA水平与TNF-α和IL-1β的mRNA水平以及MCP-1浓度呈现正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作为一个慢性炎症过程,单核细胞中TRPC3表达与细胞因子水平相关,TRPC3表达上调可被认为是单核细胞活化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瞬时受体电位通道 细胞因子 高血压 单核细胞 炎症
原文传递
双水平压力调节通气与气道压力释放通气对猪心肺功能的影响
11
作者 吴允孚 曾元英 曹一飞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099-1102,共4页
目的比较双水平压力调节通气(BiPAP)与压力释放通气(APRV)对健康及急性肺损伤(ALI)猪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18只健康猪麻醉后行气管切开,随机序贯给予BiPAP及APRV模式通气各30min,BiPAP时的吸气压和呼气压与APRV模式时相同,BiPAP的吸/呼... 目的比较双水平压力调节通气(BiPAP)与压力释放通气(APRV)对健康及急性肺损伤(ALI)猪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18只健康猪麻醉后行气管切开,随机序贯给予BiPAP及APRV模式通气各30min,BiPAP时的吸气压和呼气压与APRV模式时相同,BiPAP的吸/呼时间为1.5/2.5s,APRV的吸/呼时间分别为4.0/2.0、4.5/1.5、5.0/1.0s和5.5/0.5s。颈内静脉置入Swan-Ganz导管,股动脉置入动脉导管,测定不同通气状况下的呼吸力学、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参数。制作油酸诱发急性肺损伤猪模型,随机分为BiPAP组(n=9)和APRV组(n=8),分别给予BiPAP或APRV通气,并测定两种通气模式下的上述参数。结果健康猪采用BiPAP和APRV两种模式通气时,在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气和氧动力学方面无明显差异。ALI模型猪采用BiPAP模式通气时氧释放(DO2)高于APRV模式,氧提取率(O2ER)低于APRV模式;采用APRV模式时,如果呼气时间短至0.5s,可以对心肺功能产生较大不良影响,表现为固有呼气末最大压力(PEEPi)、平均肺动脉压(MPAP)、系统脉管阻力(SVR)显著升高,心率(HR)增快,心输出量(CO)下降。结论BiPAP和APRV对健康实验动物的心肺功能影响差异不大,但对ALI模型动物,BiPAP可能更适合作为初始通气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 血流动力学 呼吸 人工 双水平压力调节通气 气道压力释放通气
下载PDF
急性肾小管坏死-个体严重程度指数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
12
作者 薛继萍 石永兵 陈刚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6-137,共2页
关键词 肾小管坏死 急性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危重病 预后
下载PDF
巧用一次性大输液包装袋制作吸氧管道套袋
13
作者 邹桂娟 刘军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年第9期114-114,共1页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会见到有些患者需要间断性吸氧治疗,在暂不需要吸氧期间其一次性吸氧管道未能妥善安置,可能导致多方面不良后果:(1)管道放置混乱,视觉上不美观,且会让患者及家属感觉不卫生、不整洁,易造成医疗护理安全隐患。(...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会见到有些患者需要间断性吸氧治疗,在暂不需要吸氧期间其一次性吸氧管道未能妥善安置,可能导致多方面不良后果:(1)管道放置混乱,视觉上不美观,且会让患者及家属感觉不卫生、不整洁,易造成医疗护理安全隐患。(2)吸氧管道悬垂至地面,不得不重新更换吸氧管道,导致医疗成本增加,且耗费护士的宝贵时间。为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氧管 大输液 外包装袋 护理安全隐患 临床护理 医疗成本 透明胶带 主管护师 急诊科 吸氧治疗
下载PDF
自制病历卡在ICU工作中的应用
14
作者 邹桂娟 刘军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年第8期158-158,共1页
重症医学是研究各种原因导致1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发生、发展规律及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重症医学科(ICU)通过给重症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为重症患者提供最大的安全保障,显... 重症医学是研究各种原因导致1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发生、发展规律及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重症医学科(ICU)通过给重症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为重症患者提供最大的安全保障,显著改善了危重病患者的预后。然而,危重病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常累及多个器官系统,需要联合多学科应用多种监测技术、多种药物和非药物干预等,诊断和治疗容易出现遗漏、混乱和差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历卡 危重病患者 ICU工作 重症医学科 器官系统 学科应用 临床医学学科 系统功能障碍 医师工作 救治技术
下载PDF
小剂量阿加曲班与小剂量普通肝素在高出血风险患者CRRT期间抗凝治疗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许晓文 曹捷 +3 位作者 唐莲 陆件 沈奕 庄智伟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4-178,共5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加曲班与小剂量普通肝素在高出血风险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中的抗凝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2~2017—04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住院的113例行CRRT的高出血风险患者,阿加曲班组86例,肝素...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加曲班与小剂量普通肝素在高出血风险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中的抗凝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2~2017—04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住院的113例行CRRT的高出血风险患者,阿加曲班组86例,肝素组27例。监测患者CRRT前、CRRT期间、CRRT后的凝血功能及相关检验指标,评估滤器管路凝血事件、同时观察患者出血情况等。结果①疗效分析:阿加曲班组CRRT期间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87.10±38.89)S与CRRT前(56.30±22.83)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是CRRT后的AFIT与CRRT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素组CRRT后的APTT(84.95±44.47)S较高,与阿加曲班组(62.30±28.30)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②阿加曲班组与肝素组凝血事件分别为11.9%和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0);阿加曲班组的肌酐下降率(40.0±18.7)%比肝素组(12.3±13.7)%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③安全性分析:阿加曲班组和肝素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0%和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均未观察到有严重的出血事件。CRRT前后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普通肝素相比,阿加曲班具有相当的抗凝效果,CRRT结束后凝血功能可较快恢复,发生出血事件较少,是危重症高出血风险患者CRRT期间抗凝用药的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加曲班 肝素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 高出血风险
下载PDF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并发急性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16
作者 薛继萍 石永兵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6年第2期17-19,共3页
目的 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并发急性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一综合性ICU中SIRS患者分成肾功能损害组(52例)和肾功能正常组(126例),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的病死率以及年龄、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史、... 目的 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并发急性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一综合性ICU中SIRS患者分成肾功能损害组(52例)和肾功能正常组(126例),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的病死率以及年龄、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史、入院时APACHE 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感染、休克及意识情况、血压、血糖、动脉血氧分压,药物的使用等因素。结果 SIRS并发急性肾功能损害患者死亡29例,死亡率55.77%,对照组死亡31例,死亡率24.60%(P〈0.01):其主要危险因素是感染、休克,年龄≥65岁、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和高血糖、低氧血症、使用肾毒性药物等。结论 SIRS并发急性肾功能损害预后较对照组差,其发生主要与上述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RS 急性肾功能损害 危险因素
下载PDF
DM2患者微血管病变时测定血浆ET、hs-CRP和TNF-α水平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白云 罗文浩 杨永青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392-394,共3页
目的:为了探讨2型糖尿病(DM2)患者微血管病变时测定血浆ET、hs-CRP和TNF-α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ET、hs-CRP和TNF-α测定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并与6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了对比性分析。结果:126例DM2患者的血浆ET、hs-CRP和TNF-α水平均非... 目的:为了探讨2型糖尿病(DM2)患者微血管病变时测定血浆ET、hs-CRP和TNF-α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ET、hs-CRP和TNF-α测定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并与6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了对比性分析。结果:126例DM2患者的血浆ET、hs-CRP和TNF-α水平均非常明显地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50例伴有微血管病变的DM2患者血浆ET、hs-CRP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不伴有微血管病变的DM2患者(P分别为<0.05、<0.01和<0.01)和非常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表明:血浆ET、hs-CRP和TNF-α水平随DM2的严重程度而增高。结论:血浆ET、hs-CRP和TNF-α水平是诊断DM2患者或早期发现DM2微血管病变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DM2) 内皮素(ET)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有效指标
下载PDF
膈肌保护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撤机中的可行性研究
18
作者 秦启红 曹一飞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386-390,共5页
目的探讨膈肌保护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撤机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07月01日—2021年06月30日入住苏州市立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行机械通气超过48 h,且考虑撤机的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给予了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超... 目的探讨膈肌保护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撤机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07月01日—2021年06月30日入住苏州市立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行机械通气超过48 h,且考虑撤机的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给予了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超声评估患者的膈肌增厚分数(DTF),将DTF在30%~40%定义为膈肌保护,分为观察组(肺保护通气+膈肌保护组)和对照组(肺保护通气组)。观察膈肌保护通气过程中撤机参数、血气分析及预后等指标变化,评价膈肌保护性通气在ARDS患者撤机中的作用价值。结果共纳入40例患者,观察组16例,对照组24例。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3.65±1.20)d vs(5.97±1.35)d]、ICU住院时间[(18.90±3.10)d vs(23.40±4.05)d]、ICU病死率(6.25%vs 20.83%)、撤机成功率(87.50%vs 66.67%)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主呼吸频率(RR)[(19.50±3.14)次/min vs(22.04±2.86)次/min]、浅快呼吸指数(RSBI)[(44.72±4.55)次·min^(-1)·mL^(-1)vs(63.26±6.21)次·min^(-1)·mL^(-1)]及膈肌收缩速度[(1.62±0.29)cm/s vs(1.92±0.48)cm/s]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右侧膈肌位移(DE)[(1.77±0.70)mm vs(1.33±0.50)mm]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首次撤机时,两组患者pH值[(7.32±0.05)vs(7.34±0.07)]、氧分压(PaO_(2))[(88.55±7.60)mmHg vs(88.22±8.11)mmHg]、二氧化碳分压(PaCO_(2))[(43.96±5.53)mmHg vs(44.44±5.88)mmHg]、氧合指数(PaO_(2)/FiO_(2))[(195.33±18.90)mmHg vs(162.30±19.45)mmHg]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撤机24、48、72 h时,观察组患者的pH值[(7.38±0.02)vs(7.35±0.02),(7.40±0.04)vs(7.36±0.05),(7.42±0.02)vs(7.38±0.05)]、PaO_(2)[(83.13±7.13)mmHg vs(75.38±8.04)mmHg,(88.01±6.96)mmHg vs(79.62±7.34)mmHg,(90.80±7.58)mmHg vs(84.25±8.04)mmHg]、PaCO_(2)[(35.90±4.65)mmHg vs(33.18±5.05)mmHg,(37.64±3.83)mmHg vs(35.56±4.13)mmHg,(39.55±3.11)mmHg vs(37.24±3.36)mmHg]、PaO_(2)/FiO_(2)[(195.33±18.90)mmHg vs(162.30±19.45)mmHg,(210.31±20.16)mmHg vs(173.18±21.33)mmHg,(241.61±22.30)mmHg vs(190.24±23.66)mmH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肺保护通气联合膈肌保护通气可减轻膈肌损伤,促进撤机并改善患者预后,优于单纯的肺保护通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膈肌保护 机械通气 撤机结局
下载PDF
急诊室与重症监护室护士间患者交接实践质量的调查研究
19
作者 聂奕轩 练志梅 +6 位作者 尤纯纯 颜东东 吴宇 谢砚辞 金学勤 杨雪芳 王敏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4年第23期1781-1788,共8页
目的:评估急诊室与重症监护室(ICU)护士的危重症患者交接实践质量水平,为结构化的交接流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3—7月苏州市5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急诊室、ICU(含急诊ICU)护士为研究对象,使用自行... 目的:评估急诊室与重症监护室(ICU)护士的危重症患者交接实践质量水平,为结构化的交接流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3—7月苏州市5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急诊室、ICU(含急诊ICU)护士为研究对象,使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及患者交接实践质量量表对纳入的223对急诊室与ICU护士进行调查,了解急诊室与ICU护士的交接实践质量现况。结果:最终纳入211对护士,女286名(67.8%),男136名(32.2%),急诊室护士年龄为(27.31±2.17)岁,ICU护士为(26.96±3.04)岁。急诊室护士与ICU护士的患者交接实践质量量表总分分别为(45.25±6.26)、(43.55±7.19)分,其中信息传递维度得分分别为(20.47±5.43)、(17.66±3.45)分,共同理解维度得分分别为(7.59±2.31)、(8.58±2.46)分,工作氛围维度得分分别为(7.93±2.11)、(8.39±2.29)分,移交情况维度得分分别为(5.33±1.30)、(5.70±1.53)分,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6.35~4.22,均P<0.05);急诊室护士与ICU护士按专业化、学历、工作年限、任职类别划分的交接实践质量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91~2.56,均P<0.05)。结论:急诊室护士与ICU护士对交接程序的要求与期望值有差异,故有必要构建结构化交接实践框架,开展个性化交接实践培训,以达成交接内容一致,提高危重症患者交接实践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急诊室 医院 护士 信息传递 交接
原文传递
重症中暑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8 例临床分析
20
作者 陈中珍 李蓓荃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 分析重症中暑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为集束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8 例重症中暑致MODS患者临床资料,实施集束化治疗措施,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18 例患者均表现为高热,平均体温(40.5&#... 目的 分析重症中暑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为集束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8 例重症中暑致MODS患者临床资料,实施集束化治疗措施,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18 例患者均表现为高热,平均体温(40.5±1.8)℃;WBC、CRP、IL-6、TNF-α等炎症指标明显升高,异常率65%以上,15 例符合全身炎症综合征(SIRS);共累及受损器官70 个,循环系统、肾脏、凝血系统居前3位.经集束化治疗后患者脏器功能障碍多能及时逆转,恢复较快.结论 热损伤、SIRS和内毒素血症等多个机制参与了重症中暑,集束化治疗疗效显著,值得借鉴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中暑 临床特点 发病机制 集束化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