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新文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与创新——以《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学术文库》为讨论对象 |
王云杉
|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
2022 |
0 |
|
2
|
多元视角下新范式的探寻——百年中国社会与文学的互动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
张宇
|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3
|
中国新文学史论纲(下) |
傅元峰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
1
|
|
4
|
城市传记与文学书写——以《南京传》《北京传》为中心 |
左凡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5
|
硕果展演与青春新论——“‘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博士文库’新书发布会暨‘白先勇与中西文化’青年学者论坛”会议综述 |
卢军霞
|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
2024 |
0 |
|
6
|
老舍与齐鲁大学的新文学教育 |
汤志辉
|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
2016 |
1
|
|
7
|
“中国新文学的现实关怀”学术研讨会综述 |
徐璐
|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8
|
殖民地身份认同与左翼倾向——以《台湾新文学》(1935-1937)创作群体为中心 |
马泰祥
|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
2013 |
0 |
|
9
|
中国新文学史叙述的独立性问题——再读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
徐莉茗
|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1 |
0 |
|
10
|
恋爱空间的开创--中国新文学恋爱话语的产生 |
庄申
|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
2022 |
0 |
|
11
|
第三种“模子”的发掘及其之于中国新文学理论建设的启示 |
顾星环
|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
2021 |
0 |
|
12
|
生命的力和美:中国西部文学的风景线——《中国西部新文学史》序 |
丁帆
马永强
|
《丝绸之路》
|
2017 |
0 |
|
13
|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立项课题的分析报告——以2014-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人文社科项目为例 |
丁帆
赵普光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6
|
|
14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
黄发有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9
|
|
15
|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刍议 |
吴俊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5
|
|
16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香港文学文化身份认同研究批判——以本土性与中国性的内在矛盾为核心 |
徐诗颖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17
|
一份杂志的命运与一个年代文学的侧影——以《中国》的创刊与停刊为中心 |
明飞龙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2 |
2
|
|
18
|
文化转场对文学接受思维变化的影响——以美国华裔大学生阅读与接受中国当代文学为例 |
李清柳
刘国芝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9
|
10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范式之反思 |
李旺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3 |
1
|
|
20
|
《茶馆》的经典化——以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为中心 |
孙向阳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