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9篇文章
< 1 2 8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新文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与创新——以《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学术文库》为讨论对象
1
作者 王云杉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2年第3期375-388,共14页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学术文库》为中国新文学学术范式的建构,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启示。在价值导向上,著者坚持“启蒙主义”的立场,对“启蒙”的方法、对象、意义进行深入研究;在学术方法上,著者以历史学的意识来研究中国现当代...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学术文库》为中国新文学学术范式的建构,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启示。在价值导向上,著者坚持“启蒙主义”的立场,对“启蒙”的方法、对象、意义进行深入研究;在学术方法上,著者以历史学的意识来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生态等课题,实现对传统“文史互证”治学方式的现代转换;在学术资源上,著者把“世界华文文学”放置到考察范围之内,并突破了文学与戏剧影视艺术学之间的学科壁垒,发掘了一大批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资源,扩大了研究的空间。研究者通过对学术范式的转变进行考察和反思,试图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 学术范式 学术史
下载PDF
多元视角下新范式的探寻——百年中国社会与文学的互动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2
作者 张宇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0-112,共3页
2018年5月5日至6日,百年中国社会与文学的互动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现代文学论丛》创刊十三周年座谈会在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编辑部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 2018年5月5日至6日,百年中国社会与文学的互动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现代文学论丛》创刊十三周年座谈会在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编辑部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研讨。与会代表就左翼文学与红色中国、中国宗法社会的解体与乡土文学、社会启蒙与文学思潮的互动、社会发展与文学语言的演变等四大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 学术研讨会 南京大学 文学论 多元视角 中国现代 新文学研究 专家学者
下载PDF
中国新文学史论纲(下) 被引量:1
3
作者 傅元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58-72,共15页
宏观看来,当代文学制度是一种以政治制度为主导的文化制度。从1949年至今,当代文学60年的变迁以1979年前后的10年为分水岭,形成了文学制度的明显分野。这种分野相对于百年中国新文学而言,又具有不可分离的一体性:无论前30年,还是后30年... 宏观看来,当代文学制度是一种以政治制度为主导的文化制度。从1949年至今,当代文学60年的变迁以1979年前后的10年为分水岭,形成了文学制度的明显分野。这种分野相对于百年中国新文学而言,又具有不可分离的一体性:无论前30年,还是后30年,都属于同一文学制度范型下的共和国文学。"文革"在当代文学生成中的意义重大,"文革"的文学损伤和针对这些创伤的美学修复,构成了当代文学思潮发展的主要脉络。当代文学通过对历史、美学和人性立足点的不断调整,实现了与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的再次接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国文学 “文革” 美学变迁
下载PDF
城市传记与文学书写——以《南京传》《北京传》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左凡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211,共9页
近年来一股为城市立传的创作潮流涌起,这是一次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传媒以城市传记为“媒介”的联合。在文学生产的场域里,作家应大众传媒(出版社)的稿约为城市著书立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或多或少应和了民族文化复兴... 近年来一股为城市立传的创作潮流涌起,这是一次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传媒以城市传记为“媒介”的联合。在文学生产的场域里,作家应大众传媒(出版社)的稿约为城市著书立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或多或少应和了民族文化复兴的策略。因此《南京传》《北京传》从大历史的层面由“地方”通达“中国”,都体现出对共同的“现代民族国家”的认同。不过在抵达路径上,二者却存在明显的分歧。从作家文体选择的角度能够找到一条从传记走向小说、由“非虚构”引至“虚构”的线索,辨析小说家对传记“真实”法度的不同处理方式。从作家身份认同的角度又能看出“土生子”和“闯入者”对城市的“介入”程度和“介入”层面的差异。由此非常鲜明地体现了知识分子在“全球—地方”场域中的两极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传记 《南京传》 《北京传》 大历史 非虚构
下载PDF
硕果展演与青春新论——“‘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博士文库’新书发布会暨‘白先勇与中西文化’青年学者论坛”会议综述
5
作者 卢军霞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4年第3期286-291,共6页
2024年7月12日至14日,由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南京大学文学院、天津人民出版社、南京大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博士文库’新书发布会暨‘白先勇与中西文化’青年学者论坛”在南京... 2024年7月12日至14日,由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南京大学文学院、天津人民出版社、南京大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博士文库’新书发布会暨‘白先勇与中西文化’青年学者论坛”在南京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青年学者,以及天津人民出版社编辑团队,相关媒体嘉宾近五十人参加了此次盛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先勇 天津人民出版社 南京大学 新书发布会 台港 中西文化 青年学者 会议综述
下载PDF
老舍与齐鲁大学的新文学教育 被引量:1
6
作者 汤志辉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16年第1期164-173,共10页
1930年代,在诸国立大学国文系一片崇古之风下,老舍开始执教山东齐鲁大学。齐鲁大学因其教会大学性质,较之国立大学易于接受受到西方文学影响的新文学。在齐大四年间,老舍开设新文学相关课程与讲演,编辑文学杂志,参与新文学活动,培植新... 1930年代,在诸国立大学国文系一片崇古之风下,老舍开始执教山东齐鲁大学。齐鲁大学因其教会大学性质,较之国立大学易于接受受到西方文学影响的新文学。在齐大四年间,老舍开设新文学相关课程与讲演,编辑文学杂志,参与新文学活动,培植新文学社团,为新文学进入现代大学体制做出了贡献;并培养了一批新文学读者与作者,为新文学在大学的生产与传播奠定了基础。同样,老舍也遇到过阻力,这体现了新、旧文学之间的角力,也反映了新文学进入现代大学体制的艰难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齐鲁大学 新文学教育
下载PDF
“中国新文学的现实关怀”学术研讨会综述
7
作者 徐璐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1-112,共2页
为进一步整理总结百年新文学历史中留下的精神遗泽,推动当代文学创作及研究道路的前行与深化,2020年10月30日,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新文学的现实关怀”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7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参... 为进一步整理总结百年新文学历史中留下的精神遗泽,推动当代文学创作及研究道路的前行与深化,2020年10月30日,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新文学的现实关怀”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7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盛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 当代文学创作 现实关怀 新文学研究 南京大学 整理总结 研讨会综述 学术研讨会
下载PDF
殖民地身份认同与左翼倾向——以《台湾新文学》(1935-1937)创作群体为中心
8
作者 马泰祥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13年第2期140-149,共10页
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以其独具特色的方式形塑体貌,其发展阶段可纳约为三代知识分子之间的薪火接力,但这三代智识者之间也具有颇为不同乃至迥不相侔的书写特征和理论资源构成。其中,第二代知识分子的书写实绩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尤其... 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以其独具特色的方式形塑体貌,其发展阶段可纳约为三代知识分子之间的薪火接力,但这三代智识者之间也具有颇为不同乃至迥不相侔的书写特征和理论资源构成。其中,第二代知识分子的书写实绩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尤其是文学刊物《台湾新文学》的创作群体——'台湾新文学社同人'最为重要,其身份认同与左翼倾向之间具有深刻的联系,身份认同的波动景观使得这一代知识分子在将文学思考落实笔端的求索过程中,对左翼文学中激进的社会革命思想和工具论的文学本质观发生了深入探讨的热情,而产生了左翼创作的冲动,并以此作为文学理想,拓展文学存续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新文学》 杨逵 日据台湾文学 身份认同 左翼倾向
下载PDF
中国新文学史叙述的独立性问题——再读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9
作者 徐莉茗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57-61,74,共6页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长久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新文学研究,从文学史叙述的角度看,他为中国内地学者提供了另一种研究视野。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夏志清以文学价值为评价标准,使得文学具有独立性;文学史叙述中对作家的评价不局...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长久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新文学研究,从文学史叙述的角度看,他为中国内地学者提供了另一种研究视野。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夏志清以文学价值为评价标准,使得文学具有独立性;文学史叙述中对作家的评价不局限于时代思潮与流派特征,使得文学史中的作家具有独立性;在评判作品时,分析作品本身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而非依据作家的“创作谈”等作品之外的文本,使得作品具有独立性。在现当代文学史叙述渐趋模式化的当下,重读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其独立的文学史观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仍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文学史叙述 独立性
下载PDF
恋爱空间的开创--中国新文学恋爱话语的产生
10
作者 庄申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2年第1期242-260,共19页
随着“恋爱”一词在二十世纪初进入现代汉语,中国新文学的恋爱话语也在新开创的恋爱空间中产生。发轫于传统情感空间的新文学恋爱空间,由才子佳人相逢的后花园转向了广阔的社会空间,而以爱和牺牲为精神的鸳蝴派小说将爱情与爱国主义相连... 随着“恋爱”一词在二十世纪初进入现代汉语,中国新文学的恋爱话语也在新开创的恋爱空间中产生。发轫于传统情感空间的新文学恋爱空间,由才子佳人相逢的后花园转向了广阔的社会空间,而以爱和牺牲为精神的鸳蝴派小说将爱情与爱国主义相连,为“五四”“神圣爱情”的出场奠定了基础;“恋爱”一词传入中国后含义变化,爱情发生的空间也从家的范围,向外拓展到学校、旅途、车厢等,恋爱空间从私人空间转移到公共空间;恋爱空间开创后,随之而来的自由结婚到自由恋爱的思潮变迁,则是“五四”启蒙者们对新的观念的分歧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 恋爱话语 恋爱空间
下载PDF
第三种“模子”的发掘及其之于中国新文学理论建设的启示
11
作者 顾星环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1年第2期126-136,共11页
"模子",是叶维廉发明的运行于文化、文学研究的理论术语,常指称某一种或数种文化、文学之事实存在及其中结构行为的力量。叶维廉对"模子"的探寻与应用给后辈学人以深远影响。但至少在文学范域内,研究者对该理论的... "模子",是叶维廉发明的运行于文化、文学研究的理论术语,常指称某一种或数种文化、文学之事实存在及其中结构行为的力量。叶维廉对"模子"的探寻与应用给后辈学人以深远影响。但至少在文学范域内,研究者对该理论的解读与承继多集中在东西方文学两种"模子"的比较上,而东方文学"模子"又几乎被想象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当然。然而,如果深度清理叶维廉的"模子"理论及相关论述便可发现,中国新文学这第三种"模子"不仅有其事实存在的相对独立性,而且召唤出建设中国新文学研究原创性理论方法的诸多启示。本文将从叶维廉的文学史观、中国现代小说研究、中国新诗研究及其他角度发掘、廓清第三种"模子",并阐明它之于中国新文学理论建设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模子” 中国新文学 理论方法建设
下载PDF
生命的力和美:中国西部文学的风景线——《中国西部新文学史》序
12
作者 丁帆 马永强 《丝绸之路》 2017年第20期51-53,共3页
2004年版《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第一部西部文学史,它填补了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空白——全面系统地勾画了20世纪西部文学发展的脉络和演进过程。初版“序言”结尾这样写道:“2004年版《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所关注的是西部文学的... 2004年版《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第一部西部文学史,它填补了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空白——全面系统地勾画了20世纪西部文学发展的脉络和演进过程。初版“序言”结尾这样写道:“2004年版《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所关注的是西部文学的进行时,因此,遗漏和局限也会随着时光流逝毕现,但我们追踪的目光不会停止。”时过十多年的再一次大规模修订和补充成书的《中国西部新文学史》,就是对这一承诺的兑现。来自全国的20多位文学研究者进行了为时三年的修订,将西部文学史的书写时段由初版截止2003年拓展至当下,增加了三章15节16万字内容,还对通篇文字进行修改和补充,把西部文学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理性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西部文学 《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 《中国西部新文学史》
下载PDF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立项课题的分析报告——以2014-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人文社科项目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丁帆 赵普光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25,共9页
我们之所以做这样一种统计分析的报告,其目的就是想在客观的数据中给大家提供一个审视当下本学科研究的宏观视野,以便从中寻觅到新的研究路径。同时也是给业内的评委们(尤其是新评委)提个醒,让他们在统计数据中看到以往评审过程中... 我们之所以做这样一种统计分析的报告,其目的就是想在客观的数据中给大家提供一个审视当下本学科研究的宏观视野,以便从中寻觅到新的研究路径。同时也是给业内的评委们(尤其是新评委)提个醒,让他们在统计数据中看到以往评审过程中的不足,站在宏观的高度来调控整个学科研究的格局,从而利于学科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 人文社科 立项课题 教育 宏观视野 统计分析 评审过程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被引量:9
14
作者 黄发有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9-146,共8页
本文针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特殊性,在反思"文革"后这一学科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就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本文认为,为了动态地呈现当代文学历史发展的曲折进程与复杂内涵,摆脱当代文学史写作中通行的单一的、片面的... 本文针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特殊性,在反思"文革"后这一学科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就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本文认为,为了动态地呈现当代文学历史发展的曲折进程与复杂内涵,摆脱当代文学史写作中通行的单一的、片面的线性逻辑,应当建构尊重当代文学史发展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变化性的"过程美学",重视当代文学艰难而复杂的生成过程本身;在研究视野方面,为了贯彻互动、共生、多元的指导思想,当代文学研究应当注意三个方面的"结合",即:史料发掘与逻辑建构的结合,整体把握与文本分析的有机结合,创造美学与接受美学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学科研究 方法论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刍议 被引量:5
15
作者 吴俊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9-22,共4页
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为核心,在批评-批评史-文学史的多重关系中,清理批评史研究的概念及相关学理问题,着重提出批评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问题、批评史研究的目标及其意义和价值等基本问题。由此认识、强化当代文学批评史的学术独立... 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为核心,在批评-批评史-文学史的多重关系中,清理批评史研究的概念及相关学理问题,着重提出批评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问题、批评史研究的目标及其意义和价值等基本问题。由此认识、强化当代文学批评史的学术独立性和研究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 文学批评 历史逻辑 价值地位
下载PDF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香港文学文化身份认同研究批判——以本土性与中国性的内在矛盾为核心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诗颖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36,共8页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香港及海外不少学者利用或借鉴"第三空间"理论来探究香港文学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产生了均建立在以"本土性与中国性的内在矛盾"为根基进行论述的"边缘论""夹缝论"和&qu...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香港及海外不少学者利用或借鉴"第三空间"理论来探究香港文学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产生了均建立在以"本土性与中国性的内在矛盾"为根基进行论述的"边缘论""夹缝论"和"北进想像论"三种典型看法。为突破"本土/中国"讨论框架的局限,朱耀伟试图把视野转移到"东西方,本土和全球以至东方主义/后殖民性和全球资本主义之间"进行。以上的讨论实际显示出政治因素是长期制约香港文学和中国文学关系讨论的重要原因。他们在阐释理论的过程中均暴露了学术缺陷和意识形态立场,无论在学理还是现实上都无法让人信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香港文学 文化身份认同研究 本土性 中国性 内在矛盾
下载PDF
一份杂志的命运与一个年代文学的侧影——以《中国》的创刊与停刊为中心 被引量:2
17
作者 明飞龙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2年第1期74-80,共7页
《中国》杂志是丁玲在1985年创办的一份大型文学刊物,共出版了18期,1986年被迫停刊。这份杂志的“生”与“死”有着深长的意味。1984年11月,《中国》召开规模盛大的创刊招待会,在京的文坛人物基本上都参加了这个招待会。但丁玲逝世... 《中国》杂志是丁玲在1985年创办的一份大型文学刊物,共出版了18期,1986年被迫停刊。这份杂志的“生”与“死”有着深长的意味。1984年11月,《中国》召开规模盛大的创刊招待会,在京的文坛人物基本上都参加了这个招待会。但丁玲逝世7个月后,中国作协党组就作出了《关于调整(中国)文学月刊社的决定》。《中国》为什么会被强行停刊?创刊与停刊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博弈?本文把《中国》放在第四次文代会前后文学体制建构过程的这一具体历史情境之中,试图从《中国》的创刊、停刊及其原因等方面入手,呈现刊物内外的各种力量与矛盾,从而展现1980年代文学的某种侧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文学刊物 停刊 创刊 杂志 80年代文学 文学月刊 中国作协
下载PDF
文化转场对文学接受思维变化的影响——以美国华裔大学生阅读与接受中国当代文学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清柳 刘国芝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1-118,共8页
美国高校华裔大学生到美国多年后,文化转场对他们接受中国文学作品思维会产生影响。在美国生活多年后,受西方文化影响,他们审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角度发生了变化。这种对中国当代文学重新审视的心态,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特异性和不可... 美国高校华裔大学生到美国多年后,文化转场对他们接受中国文学作品思维会产生影响。在美国生活多年后,受西方文化影响,他们审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角度发生了变化。这种对中国当代文学重新审视的心态,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特异性和不可取代性,使生活在美国的华裔年轻人成为阅读与接受中国当代文学的生力军。美国华裔大学生对于中国文化身份的认同,表现在阅读中国当代文学时从开始的到美国艰难环境中一种顽强生存意志的体现,到找到一种摆脱陌生和孤独感的方法,再到后来成为异国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心灵家园"。由于受到美国文化影响,他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理解,不仅根植于东方文化,同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因子,他们接受中国当代文学时所面临的是复合文化,具有"互文性"效应,是文化融合的产物。中国当代文学在美国传播对华裔年轻人来说是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在心里沉淀与追寻自己文化的初衷达到了"共振",这样就刺激这些年轻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阅读与接受兴趣。美国华裔读者从中国当代文学中,尝到"互文性"优势,拉近了他们的心灵与中国当代文学的距离。他们的双语言与文化背景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传播与接受力量,加快了中国当代文学在美国的传播速度。同一个文本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有不同的结果,读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文本的欣赏,具有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尽管他们阅读的作品内容与中国国内相同,但由于文化环境不同,在他们的思维中已经融合了西方文化理念。这些读者的演绎已不再局限于原有作品本身,而是紧紧依从于他们自身丰富的心灵深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转场 美国华裔大学生 阅读 接受 中国当代文学
下载PDF
10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范式之反思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旺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59-63,共5页
基于对21世纪10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代表性著述的调查,探讨了目前现当代文学研究范式的得与失。文学发生学与文学的现代性辨认、向左翼回归以及知识分子研究与文化研究是目前学界的三大研究范式。这些研究范式表现出与西方思想资... 基于对21世纪10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代表性著述的调查,探讨了目前现当代文学研究范式的得与失。文学发生学与文学的现代性辨认、向左翼回归以及知识分子研究与文化研究是目前学界的三大研究范式。这些研究范式表现出与西方思想资源译介的对应关系和与中国现实的紧密顒合两大特点。学科的自觉与研究边界的自省当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文学 现当代文学学科 现代性 左翼文学 文化研究
下载PDF
《茶馆》的经典化——以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为中心
20
作者 孙向阳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5年第3期84-88,共5页
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重读不断构建的动态过程,其构建方式多种多样。在我国二十世纪的特定历史语境下,文学史编撰无疑是文学作品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中国文学史与历史结盟,使它拥有了科学的强大背景,通过教育,又使它成为普... 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重读不断构建的动态过程,其构建方式多种多样。在我国二十世纪的特定历史语境下,文学史编撰无疑是文学作品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中国文学史与历史结盟,使它拥有了科学的强大背景,通过教育,又使它成为普遍的共识和集体的记忆,正统论的辨析,使它与国家意识形态及政府权利彻底联系在一起,而一套经典及经典型阐释的确定,则使它又获得了永久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经典化 《茶馆》 编撰 国家意识形态 历史语境 中国文学史 文学经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