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政治哲学维度——布达佩斯学派关于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温权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8-213,共6页
针对马克思有关历史唯物主义内涵及其指向的一系列论断,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诸成员分别从历史理论、阶级革命以及社会主义运动三个维度,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和创造性的解读。首先,从唯物史观的逻辑理路来看,学派成员将马克思宏观的"... 针对马克思有关历史唯物主义内涵及其指向的一系列论断,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诸成员分别从历史理论、阶级革命以及社会主义运动三个维度,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和创造性的解读。首先,从唯物史观的逻辑理路来看,学派成员将马克思宏观的"历史哲学"重新诠释为具有微观文化意义的"历史理论",从而弥合了马克思有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这一结论中存在的"实践哲学"和"实证科学"之间的理论张力,并规避了社会主义必然实现这一预设内所隐含的"历史目的论"倾向。其次,对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而言,学派成员从实证的政治经济规律出发,详细考察由资本生产引出但未被明确定位的无产阶级群体,其特有的历史文化意义与阶级意识,之于社会革命的合法性问题。再次,就唯物史观的最终指向来说,学派成员结合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可能出现的异化现象作出了相应的政治哲学批判,并以此重塑了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的人道主义立场。值得一提的是,布达佩斯学派对唯物史观的反思,实现了马克思宏观的社会—经济分析向微观的政治—文化考察的转向,其实质毋宁是以资本生产范式批判为前提的文化—政治哲学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达佩斯学派 文化政治哲学 唯物史观 历史理论 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
下载PDF
中国哲学何处去?--与张世英先生商榷 被引量:2
2
作者 郭云峰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5-101,共7页
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朝何处去?张世英先生认为,中国哲学的新方向应该是从传统的依靠理性和思维所达到的纵向超越转到依靠想象达到横向超越,即从在场的生活世界向不在场的世界之超越,最终促进个人实现万物相融相通的一体境界。文章认... 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朝何处去?张世英先生认为,中国哲学的新方向应该是从传统的依靠理性和思维所达到的纵向超越转到依靠想象达到横向超越,即从在场的生活世界向不在场的世界之超越,最终促进个人实现万物相融相通的一体境界。文章认为,中国哲学的新方向不能仅仅依靠想象实现理解上的超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具体的实践实现生存状况的实质改变。要把理解和具体的实践这两种超越方式结合起来,实现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才是最终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 实践 想象 超越
下载PDF
列宁与罗莎·卢森堡关于建党原则论争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建 王晓曼 《西部学刊》 2017年第8期8-13,共6页
1904年,列宁和卢森堡在建党原则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在列宁看来,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需要一个集中的、组织严密的、纪律严格的无产阶级政党,强调要以高度集中的原则加强党的建设;而卢森堡认为这是一种"极端集中主义",她提出... 1904年,列宁和卢森堡在建党原则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在列宁看来,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需要一个集中的、组织严密的、纪律严格的无产阶级政党,强调要以高度集中的原则加强党的建设;而卢森堡认为这是一种"极端集中主义",她提出社会民主党的组织原则应该是"自我集中制",以实行党内民主,发挥广大党员的政治积极性。实践经验对这场争论做了历史的评判,凸现了卢森堡之忧的历史教训,从而提出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卢森堡 建党原则 民主集中制
下载PDF
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变迁与启示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建 徐向婷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第4期35-42,66,共9页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共执政地位逐渐稳固,权力监督成为现实要求。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制度是在列宁的提议和领导下创设的重要制度,对于早期苏联社会主义权力监督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该制度没有能够很好地坚持...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共执政地位逐渐稳固,权力监督成为现实要求。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制度是在列宁的提议和领导下创设的重要制度,对于早期苏联社会主义权力监督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该制度没有能够很好地坚持和完善。在不断改变的过程中,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独立性逐步削减,甚至弱化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的下设机构,非但难以承担权力有效监督的职能,甚至与原来创设制度的初衷背道而驰。从某种程度上说,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虽有外部敌对势力的颠覆,但其内在的权力监督不力,尤其是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异化,导致党员干部严重腐化,权力不能很好行使,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对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变迁过程进行考察,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对于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权力监督及制度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 独立性 权力监督
下载PDF
马克思劳动观视域下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重逻辑
5
作者 崔兴红 吴翠丽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第3期17-23,共7页
马克思劳动观是以人的劳动为核心,致力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理论体系。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和充足的物质生活资料开展劳动,有助于我们把握美好生活的产生前提,为我们实现美好生活提供了深厚的生成逻辑;并以此为关照,努力... 马克思劳动观是以人的劳动为核心,致力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理论体系。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和充足的物质生活资料开展劳动,有助于我们把握美好生活的产生前提,为我们实现美好生活提供了深厚的生成逻辑;并以此为关照,努力实现自然关系、人自身、社会关系三层次的劳动解放,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好生活的目标指向,构建美好生活的价值逻辑;在此基础上,思考解决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有助于我们在鼓励创新性劳动、提高公民综合素养、完善制度建设的实践逻辑中,实现美好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劳动观 美好生活 新时代 三重逻辑
下载PDF
美好生活目标追求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启示——基于“一五”到“十四五”规划(计划)的文本分析
6
作者 周程远 吴翠丽 《滁州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83-87,共5页
以美好生活目标追求为研究对象,通过简要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五”~“十四五”规划中有关“美好生活”理念的主要内容,总结出伴随着“五年规划”的不断发展,美好生活目标追求具有相应的演进特点:追求目标日趋远大、实践途径逐渐完善... 以美好生活目标追求为研究对象,通过简要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五”~“十四五”规划中有关“美好生活”理念的主要内容,总结出伴随着“五年规划”的不断发展,美好生活目标追求具有相应的演进特点:追求目标日趋远大、实践途径逐渐完善、制度优势愈发彰显。在十四个“五年规划”对美好生活目标追求的实现过程中,也形成了三方面的当代启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奋力谱写发展新奇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科学规划发展路径。立足新发展阶段,总结发展经验,为“十四五”时期乃至未来更好地实现美好生活目标提供了理论启示与现实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年规划” 新时代 美好生活 当代启示
下载PDF
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解读 被引量:8
7
作者 许江 王明生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30,157-158,共9页
中国道路是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世界意义。中国道路的成功,打破了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主导世界发展道路的格局,使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更加丰富、更具多样性。中国道路以和平发展为重要特征,摆脱了西方"国强必... 中国道路是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世界意义。中国道路的成功,打破了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主导世界发展道路的格局,使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更加丰富、更具多样性。中国道路以和平发展为重要特征,摆脱了西方"国强必霸"的传统大国崛起模式的窠臼,是一种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新模式。中国道路是属于第三世界国家的中国率先探索的成功发展之路,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中国道路创造性地实践了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解决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关于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时代难题,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谷的新希望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道路 中国经验 中国模式 社会主义运动 现代化模式 文明发展
原文传递
资本主义的空间政治哲学批判——解析大卫·哈维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 被引量:1
8
作者 温权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22,共12页
开启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中的地理学向度,并将之"升格"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是大卫·哈维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批判空间性转向的关键环节。通过考察资本空间生产与社会地缘景观之间的辩证关系,他从人类文明... 开启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中的地理学向度,并将之"升格"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是大卫·哈维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批判空间性转向的关键环节。通过考察资本空间生产与社会地缘景观之间的辩证关系,他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动态层面,引申出马克思有关资本主义批判的经典论断对于现当代社会状况的政治性预设。其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世界地理格局的历史性重构,资本地缘性积累法则对个体空间定位及其实践范围的强制性规训,以及资本逻辑内含的阶级矛盾在社会多元结构中的持续性弥散,共同构成哈维考察当前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症候的切入点。从中不难看出,他对唯物史观的解读已不再囿于以时间为标的的宏观历时态模式,而是将空间的微观共时态范畴也纳入其中。因此,以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为理论坐标的政治哲学批判,是在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的双重统一。它旨在瓦解嵌入地理环境中的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对其下辖人群进行剥削的异化权力,并在马克思主义激进诉求的指引下,开辟出具有解放意义的政治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理唯物主义 空间性转向 地理性积累 资本逻辑 解放政治
原文传递
中国哲学何处去?
9
作者 郭云峰 《社会科学文摘》 2017年第6期87-89,共3页
20多年来,张世英先生通过《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等,提出了关于中国哲学发展方向的新主张。他认为,未来中国哲学的方向应该像海德格尔哲学那样,突破传统哲学主客分裂的局限,从传统哲学... 20多年来,张世英先生通过《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等,提出了关于中国哲学发展方向的新主张。他认为,未来中国哲学的方向应该像海德格尔哲学那样,突破传统哲学主客分裂的局限,从传统哲学所追求的纵向超越发展到横向超越,最终实现主客一体,使个人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应该说,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在综合了中国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主客关系 社会科学 主客二分 唯心主义 唯心论
下载PDF
当代西方学者对西方民主的反思 被引量:4
10
作者 姜迎春 《红旗文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16,共5页
在当代中国,一些人盲目信奉西方民主制度,将西方民主视为普世价值,西方民主被抽象为超越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民族国家的至上价值和治理形式。事实上,西方民主理论及其实践有着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近年来,一些西方学者对西方民主... 在当代中国,一些人盲目信奉西方民主制度,将西方民主视为普世价值,西方民主被抽象为超越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民族国家的至上价值和治理形式。事实上,西方民主理论及其实践有着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近年来,一些西方学者对西方民主理论及其实践进行了反思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西方民主的制度性缺陷与现实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民主 制度性缺陷 民主政体 反思性 民族国家 马克思主义理论 拉斯特 代议制政府 译林出版社 历史终结
原文传递
资本逻辑的空间辩证法及其非正义地理症候的三个悖论--大卫·哈维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政治哲学阐释 被引量:5
11
作者 温权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27,共9页
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引申至空间维度,是大卫·哈维体认当前社会政治症候的理论手段。哈维由此归纳出现代资本体系无法规避的三个悖论:其一,罔顾个体实际需要的商品生产机制,存在价值过度积累同市场消费不足的矛盾,以及资本使... 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引申至空间维度,是大卫·哈维体认当前社会政治症候的理论手段。哈维由此归纳出现代资本体系无法规避的三个悖论:其一,罔顾个体实际需要的商品生产机制,存在价值过度积累同市场消费不足的矛盾,以及资本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彼此让渡的二律背反。其二,缓解资本"滞胀"或贬值的资本"时间修复"与"空间修复"策略,因资本地缘格局的间歇性破坏与全球金融体系区域性剥削的形式,表征出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在时空上的紧张关系。其三,确保剩余价值持续积累的资本地理性不平衡发展,促使空间单位间的协作关系被剥削和竞争所取代,从而在资本循环内部形成瓦解资本逻辑的力量。三者在资本生产、循环和积累层面,描绘出资本主义在面临危机与解决危机之间徘徊的辩证运动轨迹。而它身后的空间非正义政治景观,又佐证了资本逻辑的空间辩证法不过是资本主义制度异化属性的地理学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空间辩证法 资本不平衡发展 资本逻辑 时间修复 空间修复
原文传递
反腐进程中民众参与的制度建构
12
作者 陈建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9-206,共8页
人民群众是反腐的主要力量,但在不同的反腐模式中其角色、行为方式及实际作用各不相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正是这种差别和变化导致了反腐模式的转换。在运动反腐模式中,民众作为被组织的主力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被动性一目了然;... 人民群众是反腐的主要力量,但在不同的反腐模式中其角色、行为方式及实际作用各不相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正是这种差别和变化导致了反腐模式的转换。在运动反腐模式中,民众作为被组织的主力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被动性一目了然;而在制度反腐模式中,民众推动了制度的建构,但其作用的局限性难以解决。在新媒体时代,民众运用网络等科技手段,不仅跃升为反腐的主力,而且作为一种新权力型构了新型的反腐模式。从时间进程来看,民众在反腐中的角色和作用都发生了巨大转变,倘若进一步加以完善和引导,必将对破解反腐这一世界性难题具有根本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反腐 制度反腐 综合反腐
原文传递
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特点
13
作者 姜迎春 《新重庆》 2017年第7期30-32,共3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全面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某些方面曾经存在的被...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全面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某些方面曾经存在的被动局面得到根本扭转。科学把握近年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主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工作 新闻舆论 意识形态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 十八大 改革观 全面从严治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颠覆性错误 领导权 主要特点
原文传递
实践性时间和本真时间——论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时间概念
14
作者 郭云峰 《思想与文化》 CSSCI 2017年第2期503-517,共15页
马克思克服了传统哲学的局限,对社会的内在矛盾和时间概念进行了辩证地分析。他不仅重视理解时间的主体维度,也重视理解时间的客体维度,由此揭示出来的历史才是真实发生的历史。马克思认为,社会中不劳动一方的自由时间的积累是以劳动者... 马克思克服了传统哲学的局限,对社会的内在矛盾和时间概念进行了辩证地分析。他不仅重视理解时间的主体维度,也重视理解时间的客体维度,由此揭示出来的历史才是真实发生的历史。马克思认为,社会中不劳动一方的自由时间的积累是以劳动者一方的剩余劳动时间为基础的,由此也造成一种对抗性的文明形态。通过对时间概念的辩证理解,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暂时性和局限性。本文还分析了海德格尔时间概念的内涵及其局限性。青年海德格尔认为,要理解本真的时间,就要向着作为最极端的可能性的死亡先行。后期海德格尔理解的本真时间是指当前、曾在和将来及其'相互传送'所表现出的时间性。由于重视理解而轻视物质生产,他并未达到唯物史观。也由于反对辩证法和忽视对社会内在矛盾的研究,他无法揭示社会问题的根源,最后只能诉诸于一种本真的呼吁和以阐释的方式达到的'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实践 此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