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低温水热条件下黄铁矿与Cu (Ⅰ)-Cl 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张阳 蔡元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97-1009,共13页
在诸如沉积型层状铜矿、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与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等中常出现黄铁矿、铜(铁)硫化物、铁氧化物等矿物的共生现象,研究这些矿物组合的形成机制对于认识这一系列矿床中矿石矿物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矿物—... 在诸如沉积型层状铜矿、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与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等中常出现黄铁矿、铜(铁)硫化物、铁氧化物等矿物的共生现象,研究这些矿物组合的形成机制对于认识这一系列矿床中矿石矿物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矿物—流体相互作用伴随物质溶解—再沉淀为理论基础,在水热条件下,以黄铁矿为初始矿物,Cu(Ⅰ)—Cl为溶液中Cu的形态,通过设置不同的p H、反应温度、Cu(Ⅰ)—Cl浓度研究了这些矿物组合的形成规律。实验结果表明:1黄铜矿、斑铜矿等铜铁硫化物主要出现在弱酸性环境中,蓝辉铜矿等铜硫化物可出现在弱碱性环境中;2温度较低时(约100℃)黄铁矿主要转变为赤铁矿等铁氧化物。不同实验条件下形成的矿物组合与已知矿床中发现的矿物组合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因此可以用特定矿物组合的实验条件模拟和反演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水热实验 铜铁硫化物交代产物 溶解-再沉淀耦合机制
下载PDF
全谱拟合定量研究气候对土壤成壤机制的约束:以鲁粤土壤剖面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樊春晓 张晓科 +1 位作者 潘宇观 蔡元峰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24,共9页
以山东棕壤剖面和广东红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基于Rietveld技术的全谱拟合定量分析土壤中的矿物组成、在剖面上的含量变化并研究粘土矿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揭示气候对土壤成壤机制的约束。结果表明,2个剖面中的矿物... 以山东棕壤剖面和广东红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基于Rietveld技术的全谱拟合定量分析土壤中的矿物组成、在剖面上的含量变化并研究粘土矿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揭示气候对土壤成壤机制的约束。结果表明,2个剖面中的矿物组成不同:山东棕壤中非粘土矿物有长石、石英、方解石及少量的铁铝氧化物和闪石类矿物,粘土矿物有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和蒙脱石,且粘土矿物含量伊利石>绿泥石≈蒙脱石>高岭石;广东红壤的矿物组成为石英、赤铁矿、针铁矿、三水铝石、高岭石、伊利石和蛭石,其中高岭石>伊利石>蛭石。此外,两地的土壤中均含有少量的非晶质物质。山东气候干冷,以物理风化为主,化学风化较弱,原生闪石类原生硅酸盐矿物和易被溶蚀的方解石等仍有存留;广东气候湿热,化学风化强烈,存在明显的脱硅富铝作用,铁铝氧化物富集。3)利用定量结果计算的化学风化指数与矿物的变化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etveld全谱拟合 棕壤 红壤 气候 粘土矿物
原文传递
毒砂在酸性溶液中的水-矿表界面反应机制研究
3
作者 胡潇潇 蔡元峰 +2 位作者 李娟 潘宇观 刘国宁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98-709,共12页
为了解毒砂(Apy)在风化过程中其矿物表面的化学成分的变化和风化进程,并评估这一过程及其产物带来的潜在环境风险,我们采用边长切割为2.5mm左右具有“立方体”外形的毒砂样品,将其分别与pH为0、1、3的硫酸溶液在反应釜中进行100-30... 为了解毒砂(Apy)在风化过程中其矿物表面的化学成分的变化和风化进程,并评估这一过程及其产物带来的潜在环境风险,我们采用边长切割为2.5mm左右具有“立方体”外形的毒砂样品,将其分别与pH为0、1、3的硫酸溶液在反应釜中进行100-300℃的水矿反应实验。对反应淋出液进行了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ICP-AES)分析,并对反应残余固体进行了包括表面产物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电子探针微分析(EPMA)、X射线粉晶衍射测试(XRD)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形貌观察等分析和测试。本研究的ICP-AES测试结果表明,有大量的砷(As)进入溶液(其价态未测定),且随着温度的升高或酸浓度的增加,溶液中的As离子浓度显著升高。对反应产物的形貌观察(SEM)显示,毒砂的溶解反应从矿物颗粒的裂隙边缘和立方体边缘部位开始进行,反应界面逐步向立方体内部迁移。XPS对反应残余固体表面的元素窄扫描显示,表面有Fe3+、S8、SO32-、SO42-、As3+、As5+和少量的As1+生成,其中含量较多的是As3+离子。样品的As2p3/2 深度剖析显示,随着剥蚀深度的增加,还原态As含量增加,而氧化态As含量减少,表明反应促使毒砂氧化,生成氧化态As。由于氧化态的As大量转移至溶液中,暗示了毒砂的氧化造成了As元素从含As的矿物、岩石中溶解活化,并通过地下水等方式参与地表及地下水循环,从而对生态环境构成巨大的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砂 氧化-溶解 水矿反应 XPS
下载PDF
洪泽盐盆赵集次凹古盐岩地球化学研究
4
作者 赵海香 嵇静 +1 位作者 谭红兵 刘倩 《自然科学》 2017年第5期430-436,共7页
关于洪泽盐盆赵集次凹中沉积的阜宁组四段盐岩的成因,目前多有争议,对成盐物质来源的限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赵集次凹两个钻井岩芯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合测井资料、沉积特征以及孢粉化石资料等,发现盐类物质主要来源于邻区... 关于洪泽盐盆赵集次凹中沉积的阜宁组四段盐岩的成因,目前多有争议,对成盐物质来源的限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赵集次凹两个钻井岩芯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合测井资料、沉积特征以及孢粉化石资料等,发现盐类物质主要来源于邻区淮安凸起,但是残余海侵水也是盐类来源的重要一部分,因此具有一定的找钾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集次凹 阜宁组四段 盐岩 物质来源
下载PDF
蒙脱石向海绿石转变的“海绿石化”模拟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晓科 蔡元峰 +1 位作者 白利娟 潘宇观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71-483,共13页
海绿石是一种浅海相沉积指示矿物,形成成熟的海绿石需1Ma。本文以含铁量很低的蒙脱石和0.1mol/LFe^(3+)、0.2mol/LK^+的离子溶液分别为初始物质在50℃恒温环境和不同的pH、Eh条件下,模拟海绿石化过程,并通过XRD、FTIR、SEM、ESR等检测... 海绿石是一种浅海相沉积指示矿物,形成成熟的海绿石需1Ma。本文以含铁量很低的蒙脱石和0.1mol/LFe^(3+)、0.2mol/LK^+的离子溶液分别为初始物质在50℃恒温环境和不同的pH、Eh条件下,模拟海绿石化过程,并通过XRD、FTIR、SEM、ESR等检测反应产物。研究发现,在SEM下观察到球形纳米颗粒的海绿石出现;同时XRD谱图上除出现云母类矿物的001衍射峰外,还出现d值为0.1520nm和0.1498nm的代表海绿石和铁伊利石的060特征衍射峰。pH和氧化还原条件对产物的影响比较显著,pH为酸性时出现海绿石和铁伊利石的组合,其红外吸收谱中出现AlFe^(2+)OH或Mg^(2+)Fe^(3+)OH(3547~3562cm^(-1))、Fe^(3+)Fe^(3+)OH的伸缩振动峰,与之相应的ESR中出现g=1.978的八面体位Fe^(3+)的共振峰;当pH介于中性的时候,红外光谱谱图上出现明显的AlFe^(2+)OH、Mg^(2+)Fe^(3+)OH(3550~3562cm^(-1))和Al^(3+)Fe^(3+)OH(870cm^(-1))振动;pH为碱性时,出现Fe^(3+)Mg^(2+)OH(3560cm^(-1))振动;上述红外吸收振动的出现表明Fe^(3+)已经进入了蒙脱石结构的八面体位。蒙脱石在上述条件下发生明显的改变,发生海绿石化或铁伊利石化,pH和氧化还原条件对结果的影响比较显著,酸性的环境中海绿石化显著,而中性至碱性的环境则发生铁伊利石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绿石 蒙脱石 海绿石化 实验模拟
下载PDF
Cr^(3+)在蒙脱石中吸附位置研究——基于蒙脱石、CTAB-和NH_4^+-交换层间域的蒙脱石吸附铬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张晓科 蔡元峰 潘宇观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90-1602,共13页
蒙脱石具良好的阳离子可交换吸附特性。在提纯蒙脱石的基础上,用氯化铵(NH_4Cl)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分别交换蒙脱石层间阳离子制备了改性蒙脱石,并用提纯蒙脱石、改性后的蒙脱石吸附碱式硫酸铬溶液中的铬离子,获得含铬蒙脱石... 蒙脱石具良好的阳离子可交换吸附特性。在提纯蒙脱石的基础上,用氯化铵(NH_4Cl)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分别交换蒙脱石层间阳离子制备了改性蒙脱石,并用提纯蒙脱石、改性后的蒙脱石吸附碱式硫酸铬溶液中的铬离子,获得含铬蒙脱石样品。针对上述的含铬蒙脱石进行包括粉末X射线衍射术(XRD)、电子顺磁共振谱术(EPR)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术(FTIR)以及电感耦合与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等测试和分析。吸附残余液的化学分析结果和含铬蒙脱石样品的XRD结果显示CTAB对蒙脱石的层间的封闭是较完全的,层间几乎未发生交换吸附;而NH_4^+—蒙脱石和蒙脱石层间则发生交换吸附。吸附前后样品的红外吸收谱发生了较大变化,表明三个含铬样品的红外吸收谱上出现的硅醇和铝醇向低波数延展的现象是由铬离子吸附在蒙脱石结构片的六方孔中所致。EPR的结果指示甚至在蒙脱石的少量四面体和/(或)八面体位中也有Cr^(3+)占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脱石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 结构片的六方孔
下载PDF
水热条件下方解石-磷灰石转化机制影响因素初探 被引量:2
7
作者 师城 陆现彩 +1 位作者 蔡元峰 何宏平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8-63,共6页
磷灰石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和各种地质体中,其形成机制随物理化学条件变化而变化。本文采用Raman光谱、扫描电镜和X射线谱仪等技术研究了水热条件下,方解石向羟基磷灰石转变过程中矿物物相的变化,探讨了羟基磷灰石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在... 磷灰石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和各种地质体中,其形成机制随物理化学条件变化而变化。本文采用Raman光谱、扫描电镜和X射线谱仪等技术研究了水热条件下,方解石向羟基磷灰石转变过程中矿物物相的变化,探讨了羟基磷灰石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在弱酸性环境下,方解石中的碳酸根离子先被溶液中的磷酸氢根离子交代,形成二水合磷酸氢钙(DCPD),随后部分DCPD经过脱水脱氢作用逐步转变为羟基磷灰石(HAP),还有部分磷酸氢钙溶解在水溶液中;但在碱性环境下,仅有少量的方解石转变为HAP。由此可知,磷酸盐流体中,羟基磷灰石替代方解石的生长是一种溶解-沉淀耦合的过程。低温条件下,酸性缓冲溶液条件首先生成DCPD,而后转变为HAP,碱性条件直接生成HAP。温度升高能加速方解石向HAP的转变,并且未发现DCPD的中间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方解石 水热反应 相变 溶解-沉淀耦合机制
原文传递
Cr^(3+)置换钙基蒙脱石层间阳离子前后的热处理对比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白利娟 蔡元峰 潘宇观 《矿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7-187,共11页
本文研究了钙基蒙脱石吸附Cr^(3+)前后及不同温度热处理后产物的结构变化,运用了X射线荧光光谱法、X射线衍射术、傅利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术、电子自旋共振谱术、热重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等手段表征。结果显示Cr^(3+)以[Cr(H_2O... 本文研究了钙基蒙脱石吸附Cr^(3+)前后及不同温度热处理后产物的结构变化,运用了X射线荧光光谱法、X射线衍射术、傅利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术、电子自旋共振谱术、热重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等手段表征。结果显示Cr^(3+)以[Cr(H_2O)_6]^(3+)的形式替代Ca^(2+)存在于蒙脱石的TOT结构片的层间,在低于500℃的热处理后,d001变小,OH伸缩振动和中波数段向高波数偏移,ESR信号峰强度也有所增加。复水后,与加热的样品相比较,d001值有部分的增加,OH伸缩振动峰也向低波数偏移,ESR信号峰也有变化,表明Cr^(3+)位于六方孔较浅部位。当温度高于500℃时,产物的XRD显示出现绿铬矿(Cr_2O_3),根据XRD图谱以及ESR的g=1.97强度变化,尤其是产物的{001}衍射与TOT结构片高度相近及{060}衍射由尖锐的窄峰变宽的事实,表明蒙脱石沿{010}断裂细化并产生了类似于叶腊石的相,而由于复水后OH伸缩振动区域稍微地向低波数偏移,此时Cr^(3+)处在六方孔的深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脱石 热处理 复水 迁移
原文传递
镍基和钠基蒙脱石的热处理对比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朱强 潘宇观 +1 位作者 张晓科 蔡元峰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59-567,共9页
研究了钠基蒙脱石吸附Ni^2+后以及产物经过500℃热处理后的结构变化,采用了X射线荧光光谱术(XRF)、粉末X射线衍射术(XRD)、电子顺磁共振谱术(ESR)、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术(FTIR)以及拓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术(EXAFS)等分析手段测试... 研究了钠基蒙脱石吸附Ni^2+后以及产物经过500℃热处理后的结构变化,采用了X射线荧光光谱术(XRF)、粉末X射线衍射术(XRD)、电子顺磁共振谱术(ESR)、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术(FTIR)以及拓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术(EXAFS)等分析手段测试了固体产物的特征,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术(ICP-AES)分析了吸附残余液的化学组成。吸附残余液的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溶液中Ni^2+的量显著降低,同时又检测到一定量的Na^+、Mg^2+等离子,且XRD结果也证实蒙脱石层间域发生Ni^2+的交换吸附。EXAFS和ESR的结果进一步表明吸附反应后Ni^2+以[Ni(H2O)6]^2+的形式存在于蒙脱石的层间域,样品经过500℃加热后产物的XRD和FTIR结果均显示出现类滑石相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脱石 热处理 吸附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水合物区HD109站位沉积物及孔隙水特征对甲烷渗漏的响应:来自元素和钡同位素的记录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碧 艾鑫宇 +1 位作者 葛璐 杨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07-2618,共12页
甲烷渗漏活动及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OM)不仅导致特定自生矿物的形成,更会引起沉积物-孔隙水体系中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本研究对南海北部水合物赋存区HD109站位开展了沉积物-孔隙水的Ba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特征研究,综合分析了沉积物-... 甲烷渗漏活动及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OM)不仅导致特定自生矿物的形成,更会引起沉积物-孔隙水体系中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本研究对南海北部水合物赋存区HD109站位开展了沉积物-孔隙水的Ba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特征研究,综合分析了沉积物-孔隙水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U)、Ba及Ba同位素特征对古今硫酸盐-甲烷转换带(SMTZ)及甲烷渗漏事件的指示。HD109站位孔隙水元素变化特征显示了清晰的地球化学分带,由上至下包括Fe-Mn还原带、硫酸盐还原带和硫酸盐-甲烷过渡带。沉积物Ba元素特征显示现今SMTZ上方有较为明显的钡峰(Ba/Al高值)发育,沉积物浅部Mo、U富集层位及相邻层位Ba/Al值特征综合指示了浅部古钡峰及古SMTZ的存在,代表沉积历史上甲烷渗漏通量较高事件。孔隙水δ^(138/134)Ba值普遍高于海洋颗粒钡及碎屑钡的δ^(138/134)Ba值,反映了沉积物中成岩重晶石溶解的贡献,其中,现代钡峰附近孔隙水具有明显的δ^(138/134)Ba峰值,显示孔隙水δ^(138/134)Ba对自生重晶石沉淀过程有较显著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渗漏 Ba同位素 硫酸盐-甲烷转换带 南海北部
下载PDF
长江河流沉积物磁铁矿化学组成及其物源示踪 被引量:30
11
作者 王中波 杨守业 +2 位作者 王汝成 张文兰 李从先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6-184,共9页
运用电子探针分析了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河漫滩沉积物中磁铁矿的元素组成。磁铁矿中的FeO平均含量稍高于其标准组成,而Fe2O3平均含量则明显低于标准组成;Ti、Al、Cr、V、Mn、Mg、Co和Zn等元素在磁铁矿中含量变化大,不同支流的磁铁矿的元... 运用电子探针分析了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河漫滩沉积物中磁铁矿的元素组成。磁铁矿中的FeO平均含量稍高于其标准组成,而Fe2O3平均含量则明显低于标准组成;Ti、Al、Cr、V、Mn、Mg、Co和Zn等元素在磁铁矿中含量变化大,不同支流的磁铁矿的元素组成不同,同一取样点不同样品磁铁矿的元素组成变化也较大。金沙江、湘江、汉江及长江干流磁铁矿与钛磁铁矿、钛尖晶石、钒钛磁铁矿和铬铁矿等出溶交生,TiO2、Cr2O3和V2O3等元素含量高且变化大。金沙江磁铁矿富Mg、Al和Cr;大渡河、雅砻江和岷江磁铁矿中微量元素含量大多低于0.5%;涪江、汉江磁铁矿富Ti和V,而湘江磁铁矿富Ti和Al;总体上,长江干流上游磁铁矿富Ti,而下游磁铁矿中Ti、Al、Cr、V、Mg和Mn含量低于0.15%。干流磁铁矿的元素组成变化反映主要支流源岩组成及对干流影响程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磁铁矿 矿物化学 物源 长江
下载PDF
大别-苏鲁超高压榴辉岩中高钛石榴子石的成分特征及其与金红石包裹体的成因联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汝成 王硕 +1 位作者 邱检生 倪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603-1611,共9页
石榴子石是榴辉岩中的基本造岩矿物。本文对苏鲁地体中的毛北榴辉岩和大别地体中的双河榴辉岩中的石榴子石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石榴子石都表现出中心"富"钛特征,即石榴子石颗粒的中心部位的TiO_2含量(0.10%~0.50%)明显高... 石榴子石是榴辉岩中的基本造岩矿物。本文对苏鲁地体中的毛北榴辉岩和大别地体中的双河榴辉岩中的石榴子石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石榴子石都表现出中心"富"钛特征,即石榴子石颗粒的中心部位的TiO_2含量(0.10%~0.50%)明显高于正常榴辉岩中石榴子石的钛含量(TiO_2一般<0.1%)。另外,在石榴子石中心部位含有大量金红石及其它钛矿物包裹体,其定向分布特征揭示其出溶成因模式。计算结果显示,出溶金红石的原始石榴子石大约含1.7%TiO_2,揭示其超深源特征。此外,在石榴子石中发现了一颗TiO_2含量达8%~9%的钙铝榴石,具超深源成因特征。因此,本文认为超钛钙铝榴石也是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标志矿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钛石榴子石 金红石包裹体 出溶 毛北 双河 榴辉岩
下载PDF
江西漂塘钨矿成矿流体来源的He和Ar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28
13
作者 王旭东 倪培 +2 位作者 蒋少涌 赵葵东 王天刚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3338-3344,共7页
江西漂塘钨矿是华南钨矿的一个典型代表,对该矿床主成矿阶段形成的黄铜矿、黑钨矿样品进行了流体包裹体He和Ar同位素组成测定,结果表明,成矿流体的3He/4He值为0.17~0.86R/Ra,40Ar/36Ar值为354.5~590.7.根据这些样品的He和Ar同位素组... 江西漂塘钨矿是华南钨矿的一个典型代表,对该矿床主成矿阶段形成的黄铜矿、黑钨矿样品进行了流体包裹体He和Ar同位素组成测定,结果表明,成矿流体的3He/4He值为0.17~0.86R/Ra,40Ar/36Ar值为354.5~590.7.根据这些样品的He和Ar同位素组成特征,即3He/4He比值介于地壳(0.01~0.05R/Ra)和饱和大气水(1R/Ra)之间,明显低于地幔的3He/4He比值(6~9R/Ra),而40Ar/36Ar稍高于大气饱和水的Ar同位素组成,结合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体及矿床中锂元素含量特征,认为漂塘钨矿成矿流体以混有部分饱和大气水的地壳流体为主,没有明显的幔源流体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R同位素 地壳流体 漂塘钨矿 江西
原文传递
南岭燕山早期后造山花岗岩类:岩石学制约和地球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211
14
作者 陈培荣 华仁民 +2 位作者 章邦桐 陆建军 范春方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79-289,共11页
在南岭花岗岩带中燕山早期的岩浆岩套花岗岩类占绝对优势,以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为主.在岩带的东段赣南和闽西南地区,存在燕山早期的A型花岗岩类(176~178 Ma)和双峰式火山岩(158~179 Ma)组合,在岩带中部湘南地区存在燕山早期... 在南岭花岗岩带中燕山早期的岩浆岩套花岗岩类占绝对优势,以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为主.在岩带的东段赣南和闽西南地区,存在燕山早期的A型花岗岩类(176~178 Ma)和双峰式火山岩(158~179 Ma)组合,在岩带中部湘南地区存在燕山早期的玄武岩类(177~178Ma).赣南地区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中酸性端员流纹岩和A型花岗岩类同具有板内花岗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基性端员玄武岩为板内拉斑玄武岩,湘南地区的玄武质岩石不仅为板内拉斑玄武岩而且发育有板内碱性玄武岩.鉴此,南岭地区燕山早期的岩浆岩套无疑是一种典型的后造山(Post-orogenic)岩石组合.后造山岩套是后碰撞(Post-collision or Late orogenic)事件结束和泛大陆开始裂解的标志,预示着一个新的造山的威尔逊旋回即将来临.因此可以认为南岭地区燕山早期应是继印支造山运动以后的一种后造山的大陆裂解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并非自白圣纪以来才开始裂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早期 后造山 花岗岩类 岩石学 地球动力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