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分子光谱在化学领域的应用进展与展望
1
作者 谢明一 田玉玺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25-136,I0101,共13页
单分子光谱在过去三十年的时间里已经发展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手段,基于单分子光谱发展出的多种技术也在生物、化学、物理和材料领域取得卓越成果,特别是基于单分子光谱技术发展的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在生物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相对而言... 单分子光谱在过去三十年的时间里已经发展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手段,基于单分子光谱发展出的多种技术也在生物、化学、物理和材料领域取得卓越成果,特别是基于单分子光谱技术发展的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在生物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相对而言,单分子光谱在化学领域的应用远未达到预期的广度本文综述了单分子光谱在化学领域中的重要应用,包括单分子成像、单分子传感、单分子催化和单分子光物理研究等方面.另外,本文还展望了单分子光谱在化学反应过程研究方面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分子光谱 成像 传感 催化 反应动力学 光物理机制
下载PDF
化学气相沉积三甲基氯硅烷制备两亲性HZSM-5沸石 被引量:1
2
作者 蒋平 马丽 +3 位作者 潘剑 淳远 须沁华 董家騄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03-508,共6页
以三甲基氯硅烷((CH3)3SiCl)为改性剂,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对HZSM-5沸石外表面进行修饰,再通过控制后处理抽空温度,制得两亲性沸石样品.在沉积过程中,改性剂与沸石外表面末端硅羟基作用形成亲油性基团,使得样品主要呈现出亲油性;经423~5... 以三甲基氯硅烷((CH3)3SiCl)为改性剂,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对HZSM-5沸石外表面进行修饰,再通过控制后处理抽空温度,制得两亲性沸石样品.在沉积过程中,改性剂与沸石外表面末端硅羟基作用形成亲油性基团,使得样品主要呈现出亲油性;经423~523K抽空处理后,沉积的(CH3)3Si基团发生Si-C键断裂而脱附出1~2个甲基,样品表现出两亲性能.该改性过程对HZSM-5沸石的孔道大小和内表面性质影响很小.在乙酸异戊酯相界面催化水解反应中,该两亲性沸石分布于水/油两相界面,表现出明显高于亲水性母体HZSM-5沸石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甲基氯硅烷 HZSM-5 两亲性沸石 化学气相沉积 相界面催化
下载PDF
超声化学法合成金属硫族半导体纳米材料 被引量:19
3
作者 朱俊杰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02年第12期21-27,共7页
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合成纳米材料的新方法层出不穷。超声化学方法合成纳米材料近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引起了科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超声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出发,简要介绍了近年来超声化学法在水、有机溶剂及微乳液中合成金... 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合成纳米材料的新方法层出不穷。超声化学方法合成纳米材料近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引起了科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超声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出发,简要介绍了近年来超声化学法在水、有机溶剂及微乳液中合成金属硫族半导体纳米材料和复合金属纳米材料的进展。在水溶液中超声化学制备金属硫族半导体纳米材料方便、简单,而在有机溶剂和微乳液中制备,能更好地控制粒子的尺寸和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化学 金属硫族化合物 半导体 纳米粒子
下载PDF
化学动力学的建立与发展概略 被引量:11
4
作者 侯文华 《大学化学》 CAS 2007年第3期28-36,66,共10页
回顾了化学动力学的发展历史,介绍了化学动力学的近期研究成果,指出理论与实验的紧密配合是推动这一研究领域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关键词 化学动力学 发展历史 研究成果 持续发展
下载PDF
MoO_3纳米带/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纪文旭 吴迪 +2 位作者 杨蓉 丁维平 彭路明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59-665,共7页
以水杨酸为模板剂和还原剂,采用水热法制备得到了一种MoO3纳米带/RGO复合材料。利用XRD、SEM、TEM、拉曼光谱、恒流充放电、交流阻抗等手段对样品的结构、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MoO3纳米带/RGO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 以水杨酸为模板剂和还原剂,采用水热法制备得到了一种MoO3纳米带/RGO复合材料。利用XRD、SEM、TEM、拉曼光谱、恒流充放电、交流阻抗等手段对样品的结构、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MoO3纳米带/RGO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50 m A·g-1的电流密度下可逆比容量为1 000 m Ah·g-1,循环50次后比容量还保持在950 m Ah·g-1,相比于MoO3纳米带其容量保持能力和循环性能得到了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O3纳米带 还原氧化石墨烯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下载PDF
介孔碳担载的Co-Mo和Ni-Mo加氢脱硫催化剂 被引量:18
6
作者 石国军 赵鹬 +1 位作者 黄玉安 沈俭一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61-964,共4页
自制介孔碳(CMC)具有比传统活性碳(AC)更大的比表面积、孔径和孔体积,以其为载体,在浸渍液中加入螯合剂,采用等量浸渍法制备了Co-Mo/CMC和Ni-Mo/CMC催化剂,分别用于模型汽油和柴油加氢脱硫反应.结果表明,Co-Mo/CMC和Ni-Mo/CMC催化剂具有... 自制介孔碳(CMC)具有比传统活性碳(AC)更大的比表面积、孔径和孔体积,以其为载体,在浸渍液中加入螯合剂,采用等量浸渍法制备了Co-Mo/CMC和Ni-Mo/CMC催化剂,分别用于模型汽油和柴油加氢脱硫反应.结果表明,Co-Mo/CMC和Ni-Mo/CMC催化剂具有比Co-Mo/AC催化剂更好的织构性质和加氢脱硫活性.在模型汽油的加氢脱硫反应中,Co-Mo/CMC催化剂活性比工业催化剂Co-Mo/Al2O3高得多;而在模型柴油的加氢脱硫反应中,Ni-Mo/CMC催化剂活性也比工业催化剂FH-98高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碳 孔性质 加氢脱硫 噻吩 二苯并噻吩
下载PDF
介孔碳负载的Pd催化剂催化β-谷甾醇加氢制备β-谷甾烷醇 被引量:7
7
作者 陈慧 戴乐 +3 位作者 谢建新 白志平 贾敏慧 沈俭一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777-1781,共5页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介孔碳(CMC)担载的Pd催化剂,用于β-谷甾醇加氢制备β-谷甾烷醇反应.与活性碳担载的Pd催化剂相比,Pd/CMC的活性更高,这归因于该催化剂具有较大的孔径,从而有利于较大分子的催化加氢反应.
关键词 活性碳 负载型催化剂 介孔碳 孔径效应 微量吸附量热 Β-谷甾醇 加氢 β-谷甾烷醇
下载PDF
具有超大通道结构的介孔氧化硅柱层状钛酸的合成和催化应用初探 被引量:8
8
作者 侯文华 徐林 +1 位作者 颜其洁 陈静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744-748,共5页
A mesoporous(d=2.3mm)silica-pillared layered tetratita nate with a super gallery(d 001 =1.84mm)was prepared by first preswelling layered tetratitanate with n-dodecyl amine,then reacting with 20wt%NH 2 (CH 2 ) 3 Si (OC... A mesoporous(d=2.3mm)silica-pillared layered tetratita nate with a super gallery(d 001 =1.84mm)was prepared by first preswelling layered tetratitanate with n-dodecyl amine,then reacting with 20wt%NH 2 (CH 2 ) 3 Si (OC 2 H 5 ) 3 aqueous solution,and finally calcinating the resultant solid product i n air at 550℃.All the reaction was carried out hydrothermally in an aut oclave at 130℃.The obtained materia l has a relatively high BET surface area of204m 2 ·g -1 and a thermal stability beyond 600℃.The catalytic application of the material was also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dehydration of isopropanol and the reform of n-hexane as two probing rea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通道结构 介孔氧化硅 柱层状钛酸 合成 催化剂 丙醇 脱水 正己烷 脱氢环化
下载PDF
从介孔分子筛原粉研制高效吸附二氧化碳的有机胺-介孔复合材料 被引量:27
9
作者 岳明波 朱建华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51-1057,共7页
固态有机胺二氧化碳吸附剂具有高选择性、低腐蚀性、易再生等特点,有着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潜在应用前景.但是,如何在大量引入氨基的同时,保持氨基在载体上具有高分散度是制备固态胺吸附剂的难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固体胺二氧化碳吸附剂... 固态有机胺二氧化碳吸附剂具有高选择性、低腐蚀性、易再生等特点,有着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潜在应用前景.但是,如何在大量引入氨基的同时,保持氨基在载体上具有高分散度是制备固态胺吸附剂的难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固体胺二氧化碳吸附剂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开拓利用介孔分子筛原粉的分级结构,将有机胺涂布到介孔分子筛孔道中的丝状胶束以及胶束和硅壁之间的间隙中,可以显著地提高二氧化碳的吸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吸附剂 介孔分子筛 固体吸附剂 胶束
下载PDF
介孔结构的α-FeOOH对苯酚的催化臭氧化降解 被引量:21
10
作者 董玉明 蒋平平 张爱民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595-1600,共6页
以双氧水和硫酸亚铁为原料,采用绿色简便水热法得到了高比表面的羟基氧化铁纳米催化剂,提出将α-FeOOH纳米材料用作臭氧化催化剂。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镜(TEM)、低温氮吸附脱附表征结果证明催化剂组成为α-FeOOH,形貌为直径13~2... 以双氧水和硫酸亚铁为原料,采用绿色简便水热法得到了高比表面的羟基氧化铁纳米催化剂,提出将α-FeOOH纳米材料用作臭氧化催化剂。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镜(TEM)、低温氮吸附脱附表征结果证明催化剂组成为α-FeOOH,形貌为直径13~20nm、长度70~100nm具有介孔结构的棒状物,Brunauer-Emmett-Teller(BET)比表面积达到132m2·g-1,碱滴定分析表明所得催化剂的表面羟基密度高达5.484mmol·g-1,该纳米材料对臭氧化降解水中苯酚显示了优异的催化性能。机理研究表明,具有高比表面、高表面羟基密度以及合适的pHpzc值的纳米α-FeOOH催化剂,在多相催化反应中促进了臭氧分子到羟基自由基的转变,从而加快了苯酚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氧化铁 纳米 臭氧化 水处理 苯酚
下载PDF
调控介孔硅分子筛的孔壁结构以提高吸附亚硝胺的效率 被引量:4
11
作者 古芳娜 杨佳园 +1 位作者 魏峰 朱建华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7-272,共6页
针对高空速下捕获痕量毒物分子的环境净化要求,尝试调控介孔材料孔壁结构以提高其吸附小分子环境污染物的效率.通过调节合成体系的pH值、加入无机盐以及控制表面活性剂浓度等方法,改变硅物种与模板剂胶束的组装速度或无机-有机液晶相的... 针对高空速下捕获痕量毒物分子的环境净化要求,尝试调控介孔材料孔壁结构以提高其吸附小分子环境污染物的效率.通过调节合成体系的pH值、加入无机盐以及控制表面活性剂浓度等方法,改变硅物种与模板剂胶束的组装速度或无机-有机液晶相的存在形态,研制含有孔壁缺陷位的介孔分子筛新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和低温氮气吸附研究了样品的结构特性,并采用高分辨透射电镜和固体核磁技术证实了介孔材料孔壁缺陷位的形成.以挥发性吡咯烷亚硝胺为靶标分子,考察了所得材料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大量缺陷空位的存在成倍地提高了介孔分子筛吸附挥发性亚硝胺的效率,为设计研制环保新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M-41介孔分子筛 孔壁结构 缺陷位 亚硝胺 吸附
下载PDF
Electronic Circular Dichroism Spectra Calculation Based on Generalized Energy-Based Fragmentation Approach
12
作者 Zhongye Wang Ziyi Lv +1 位作者 Shuhua Li Wei Li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2025年第1期102-112,I0040-I0049,I0056,I0057,共23页
Electronic circular dichroism(ECD)spectrum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as-sessing molecular chirality.Tradition-al methods,like linear response time-dependen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LR-TDDFT),predict ECD spectra well ... Electronic circular dichroism(ECD)spectrum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as-sessing molecular chirality.Tradition-al methods,like linear response time-dependen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LR-TDDFT),predict ECD spectra well for small or medium-sized molecules,but struggle with large sys-tems due to high computational costs,making it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to ac-curately and efficiently predict the ECD properties of complex systems.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generalized energy-based fragmentation(GEBF)method for localized excited states(ESs)calculation,we propose a combination algorithm for calculating rotatory strengths of ESs in condensed phase systems.This algorithm estimates the rotatory strength of the total system by calculating and combin-ing the transition electric and magnetic dipole moments of subsystems.We have used the GEBF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ECD properties of chiral drug molecule derivatives,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and cyclodextrin derivatives,and compared their results with traditional methods or experimental dat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can efficiently and accu-rately predict the ECD spectra of these systems.Thus,the GEBF method for ECD spectra demonstrates great potential in the chiral analysis of complex systems and chiral material design,promising to become a powerful theoretical tool in chiral chemi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ralized energy-based fragmentation approach Electronic circular dichro-ism Rotatory strength Chirality Localized excited state
下载PDF
甲苯氧化制苯甲醛及相关介观催化体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邓长顺 丁维平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9,共15页
苯甲醛是最简单的芳香醛,在多个行业有重要的应用.用空气或氧气作为氧化剂在无卤素参与的条件下催化氧化甲苯高选择性生成苯甲醛具有原子利用率高和三废排放低的优点,是一种绿色清洁的生产方法,且获得产品等级高,能够满足香料,食品和医... 苯甲醛是最简单的芳香醛,在多个行业有重要的应用.用空气或氧气作为氧化剂在无卤素参与的条件下催化氧化甲苯高选择性生成苯甲醛具有原子利用率高和三废排放低的优点,是一种绿色清洁的生产方法,且获得产品等级高,能够满足香料,食品和医药等行业的高端应用.但是,该过程提出50多年来从未在工业上获得成功.本文总结和评述了针对该反应所报导过的主要催化剂体系,以及有关反应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制约将该反应发展到技术应用的关键问题,进而阐述了本课题组发展的介观催化体系应用于该反应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这类催化体系发展成甲苯氧化制苯甲醛高性能过程技术的可能,对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苯 苯甲醛 选择氧化 分子氧 多相催化 介观催化
原文传递
Advances in the studies of the supported ruthenium catalysts for CO_(2) methanation
14
作者 Chenyang Shen Menghui Liu +2 位作者 Song He Haibo Zhao Chang-jun Liu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8期1-15,共15页
CO_(2) methanation has a potential in the large-scale utilization of carbon dioxide.It has also been considered to be useful for the renewable energy storage.The commercial pipeline for natural gas transportation can ... CO_(2) methanation has a potential in the large-scale utilization of carbon dioxide.It has also been considered to be useful for the renewable energy storage.The commercial pipeline for natural gas transportation can be directly applied for the methane product of CO_(2) methanation.The supported ruthenium(Ru)catalyst has been confirmed to be active and stable for CO_(2) methanation with its high ability in the dissociation of hydrogen and the strong binding of carbon monoxide.CO_(2) methanation over the supported Ru catalyst is structure sensitive.The size of the Ru catalyst and the support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activity and the mechanism.A significant challenge re-mained is the structural controllable preparation of the supported Ru catalyst toward a sufficiently high low-temperature activity.In this review,the recent progresses in the investigations of the supported Ru catalysts for CO_(2) methanation are summarized.The challenges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s a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THENIUM Carbon dioxide METHANATION HYDROGENATION Catalyst and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下载PDF
不同层数石墨烯的光热显微成像
15
作者 都安邦 王源璠 +7 位作者 魏志弘 张东旭 李理 杨炜青 孙千璐 赵丽丽 徐伟高 田玉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59,共5页
二维层状材料(石墨烯、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等)因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引起了研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极大促进了化学、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发展。开发能够探究层状材料中层数依赖的光学、电学、力学和热学特性的新技术一直是二维... 二维层状材料(石墨烯、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等)因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引起了研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极大促进了化学、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发展。开发能够探究层状材料中层数依赖的光学、电学、力学和热学特性的新技术一直是二维材料领域最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光热显微镜利用光激发后非辐射跃迁产生的热效应,可实现在单个颗粒或单分子水平上成像与检测,并实时捕捉微观尺度热弛豫和热传输过程。本文对比研究了石墨烯薄片在不同光热介质(空气、甘油)中随厚度变化的光热特性,发现了在两种介质中光热信号强度与样品厚度之间均存在非线性依赖关系。相比于空气介质,甘油介质中光热信号强度具有更高的对比度,且随着厚度增加表现出非单调变化。该研究提供了不同介质环境中不同层数石墨烯光吸收和热弛豫特征的细节信息,相关研究结论将为层状材料及其异质结的热学性质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光热显微成像 层数依赖 光吸收 非辐射弛豫
下载PDF
Surface engineering of TeO_(x) modification on MoVTeNbO creates a high-performance catalyst for oxidation of toluene homologues to aldehydes
16
作者 Changshun Deng Bingqing Ge +10 位作者 Jun Yao Taotao Zhao Chenyang Shen Zhewei Zhang Tao Wang Xiangke Guo Nianhua Xue Xuefeng Guo Luming Peng Yan Zhu Weiping Ding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CSCD 2024年第11期268-281,共14页
The heterogeneous catalytic oxidation of toluene by O_(2)is an inherently safe and green route for production of benzaldehyde,but after more than fifty years of effort,it remains a great challenge.Here,we report the b... The heterogeneous catalytic oxidation of toluene by O_(2)is an inherently safe and green route for production of benzaldehyde,but after more than fifty years of effort,it remains a great challenge.Here,we report the best heterogeneous catalyst,TeO_(x)/MoVTeNbO,up to now for the green oxidation of toluene by O_(2)to benzaldehyde,balancing the catalyst activity,selectivity,and stability.The deposition of TeO_(x) endows the MoVTeNbO composite oxide with entirely new property for toluene oxidation and the surface engineering mechanism has been fully explained.The discrete TeO_(x) clusters on the surface,shielding the nonselective oxidation sites that interact strongly with the benzene ring of toluene molecule,allows toluene molecule to chemically adsorb to the surface perpendicularly and the methyl is then prone to oxidation to aldehyde on the reshaped selective oxidation sites,where V=O is the main active species responsible for continuously extracting hydrogen from methyl and implanting oxygen to form benzaldehyde.The TeO_(x) clusters participate in this reaction through variable valences and stabilize benzaldehyde by couple interaction with the–CHO group of benzaldehyde,thereby achieving high selectivity to benzaldehyde(>95%).The extended works indicate that the catalytic mechanism is effective in a series of selective oxidation of toluene homologues to corresponding aldehy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engineering TeO_(x)/MoVTeNbO Toluene oxidation BENZALDEHYDE Molecular oxygen
下载PDF
镍盐前体对Ni/γ-Al_2O_3催化剂催化加氢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17
作者 任世彪 邱金恒 +3 位作者 王春燕 许波连 范以宁 陈懿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51-656,共6页
用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程序升温还原、CO化学吸附和微反应测试等方法研究了不同镍盐前体制备的负载型Ni/γ-Al2O3催化剂的结构和催化α-蒎烯加氢活性.结果表明,用醋酸镍前体制备的催化剂的催化加氢活性远高于用硝酸镍前体... 用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程序升温还原、CO化学吸附和微反应测试等方法研究了不同镍盐前体制备的负载型Ni/γ-Al2O3催化剂的结构和催化α-蒎烯加氢活性.结果表明,用醋酸镍前体制备的催化剂的催化加氢活性远高于用硝酸镍前体制备的催化剂,并且这种催化加氢活性的差异与不同前体制备的Ni O/γ-Al2O3样品表面Ni2+的分散状态及还原度密切相关.当Ni2+负载量远低于其在γ-Al2O3载体表面上的分散容量时,Ni2+优先嵌入载体表面四面体空位,随着Ni2+负载量的增加,嵌入载体表面八面体空位的Ni2+的比例增大.由于醋酸根阴离子对γ-Al2O3载体表面四面体空位的屏蔽效应大于硝酸根阴离子,在醋酸镍前体制备的Ni O/γ-Al2O3样品表面,Ni2+倾向于嵌入载体表面八面体空位且易被还原为金属态Ni0,故用醋酸镍前体制备的Ni/γ-Al2O3催化剂的催化α-蒎烯加氢活性高于用硝酸镍前体制备的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 负载型催化剂 前驱体 Α-蒎烯 催化加氢
下载PDF
负载型V_2O_5/TiO_2催化剂表面分散状态和性质对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O性能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6
18
作者 唐富顺 庄柯 +4 位作者 杨芳 杨利利 许波连 邱金恒 范以宁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33-940,共8页
采用多种物理化学手段研究了不同负载量V2O5/TiO2催化剂的VOx物种分散状态、表面酸性、可还原性及其选择性催化还原(SCR)NO性能.结果表明,V2O5在锐钛矿TiO2表面的实测单层分散容量约为1.14mmol V/100m2TiO2,与"嵌入模型"的估... 采用多种物理化学手段研究了不同负载量V2O5/TiO2催化剂的VOx物种分散状态、表面酸性、可还原性及其选择性催化还原(SCR)NO性能.结果表明,V2O5在锐钛矿TiO2表面的实测单层分散容量约为1.14mmol V/100m2TiO2,与"嵌入模型"的估算值相符,表明分散态的钒离子应键合在TiO2表面的八面体空位上.随着V2O5负载量的增加,V2O5/TiO2催化剂上NO转化频率(TOF)先急剧增加,至0.70mmol V/100m2TiO2(略超过分散容量的一半)时达到极大(约8.3×10-3s-1),然后又急剧下降;同时,孤立VOx物种可能倾向于分散在相邻的八面体空位上,且通过V-O-V化学键相连形成聚合的VOx物种,V-O-V键所占比例增加而V-O-Ti键所占比例减小,催化剂表面单位钒离子的Brnsted酸中心量增加,故催化剂的TOF急剧增加.随着负载量进一步增加,虽然催化剂表面单位钒离子的Brnsted酸中心量仍缓慢增加,但V-O-Ti键所占比例减少,导致钒离子的可还原性下降,另外,分散容量以上时晶相V2O5的形成也导致钒离子表面利用率下降,从而导致催化剂的TOF下降.桥式Brnsted酸位(V-O(H)-V)也是SCR反应活性中心之一,不同负载量V2O5/TiO2催化剂上SCR活性与表面VOx物种的分散状态、表面酸性和钒离子可还原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氧物种 分散状态 选择性催化还原 B酸位 可还原性 氮氧化物
下载PDF
凝胶-模板法制备高比表面积氧化镁 被引量:16
19
作者 马丽 蒋平 +2 位作者 孙瑞琴 淳远 须沁华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31-636,共6页
以四水乙酸镁为前驱体,以大米粉形成的凝胶为模板,采用新的凝胶-模板法制备了一系列的氧化镁材料,并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脱附、X射线荧光分析、热重-差示扫描量热、CO2程序升温脱附和氨程序升温脱附等手段对样品进行... 以四水乙酸镁为前驱体,以大米粉形成的凝胶为模板,采用新的凝胶-模板法制备了一系列的氧化镁材料,并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脱附、X射线荧光分析、热重-差示扫描量热、CO2程序升温脱附和氨程序升温脱附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该方法主要利用大米粉在水中加热形成凝胶来分散镁盐前驱体,再通氧焙烧去除模板从而获得多孔MgO材料.结果表明,制得的MgO具有高比表面积(可达206m^2/g)和双介孔结构(孔径分别位于3.9和5~40nm附近).与直接焙烧四水乙酸镁制得的MgO相比,这类新型高比表面积MgO具有较多的强碱位和较少的酸性位,并在异丙醇催化分解反应中表现出更高的丙酮收率和选择性,有望成为一类优良的固体碱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模板法 氧化镁 大米粉 纳米材料 高比表面积
下载PDF
气相生长碳纤维对环氧树脂固化反应的影响及其复合物固化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谢鸿峰 刘炳华 +3 位作者 孙清 袁钻如 沈俭一 程垅时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91-895,共5页
用示差扫描量热方法研究了气相生长碳纤维作为填料对4,4′-二氨基二苯甲烷四缩水甘油环氧树脂(TGDDM)/4,4′-二氨基二苯基砜(DDS)等温固化反应的影响.与纯环氧树脂一样,气相生长碳纤维复合物的固化反应也属于自催化反应类型.气相生长碳... 用示差扫描量热方法研究了气相生长碳纤维作为填料对4,4′-二氨基二苯甲烷四缩水甘油环氧树脂(TGDDM)/4,4′-二氨基二苯基砜(DDS)等温固化反应的影响.与纯环氧树脂一样,气相生长碳纤维复合物的固化反应也属于自催化反应类型.气相生长碳纤维对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动力学影响很小.固化反应的过程可以用一种修正过的自催化动力学模型来描述,在整个固化反应过程中纯TGDDM/DDS环氧树脂及其气相生长碳纤维复合物模型拟合得到的结果和实验数据相当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生长碳纤维(VGCF) 环氧树脂 固化动力学 固化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