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纳美芬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血清sFas、Ang-1水平的影响
1
作者 范修锋 武林鹏 +2 位作者 郭东凯 王晨 林远生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2期121-125,共5页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纳美芬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血清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sFas)、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86例TBI患者,...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纳美芬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血清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sFas)、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86例TB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43例、研究组43例。对照组采用纳美芬静脉注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表(NIHS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会(MMSE)评分、治疗前后血清sFas、Ang-1水平及不良反应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升高(P<0.05)。在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的NIHSS评分有所降低,相对而言,研究组NIHSS评分降低更多(P<0.05)。在治疗前两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的MMSE评分有所升高,相对而言,研究组MMSE评分升高更多(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sFas、Ang-1水平无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Fas、Ang-1水平降低(P<0.05),且研究组血清sFas、Ang-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纳美芬治疗TBI效果显著,且可以改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调节血清sFas、Ang-1水平,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脑静注射液 纳美芬 创伤性颅脑损伤 神经功能 认知功能 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 血管生成素1
下载PDF
标准化管理模式对脑卒中重症手术患者重症监护室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星 汪明灯 +2 位作者 程静娟 陆小良 陆玉长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10期1269-1272,共4页
目的探讨标准化管理模式对脑卒中重症手术患者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价值。方法收集2019—2022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137例脑卒中重症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接受了标准化管理模式将患者... 目的探讨标准化管理模式对脑卒中重症手术患者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价值。方法收集2019—2022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137例脑卒中重症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接受了标准化管理模式将患者分为标准化组(n=72)和对照组(n=65)。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病情、治疗措施、ICU住院期间并发症(下肢DVT、感染、出血)的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标准化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均为中危以上。标准化组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穿弹力袜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ICU住院期间,标准化组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感染、出血、死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结论标准化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重症手术患者ICU住院期间下肢DVT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管理模式 脑卒中 手术 深静脉血栓 预防
下载PDF
72例重症患者抗真菌治疗分析与合理用药建议
3
作者 周丁霞 王元元 徐银丽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23年第6期432-436,共5页
目的:分析72例重症患者抗真菌治疗情况,从临床药学角度提出抗真菌治疗优化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72例接受抗真菌治疗的重症患者的年龄、性别、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ICU在院时间、转归资料,统计分析抗真菌药物用法用量... 目的:分析72例重症患者抗真菌治疗情况,从临床药学角度提出抗真菌治疗优化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72例接受抗真菌治疗的重症患者的年龄、性别、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ICU在院时间、转归资料,统计分析抗真菌药物用法用量、病原学送检及培养结果、G试验/GM试验送检及结果、合并使用抗细菌药物等数据。结果:52例真菌培养结果报告为阳性,达侵袭性真菌病临床诊断标准,非无菌部位检出占84.93%(62/73),白色念珠菌占58.57%(41/70)。抗真菌治疗疗程(11.47±10.74)d,抗真菌治疗前已使用抗细菌药物(15.42±17.02)d。抗真菌药物单用率87.5%(63/72),单用氟康唑占52.78%(38/72)。抗真菌治疗合理率44.44%(32/72),40例不合理,其中24例存在1项不合理、16例存在2项不合理,不合理条目数总计56条。根据72例重症患者抗真菌治疗现状,从临床药学角度提出3点优化建议。结论:重症患者抗真菌治疗存在诊断困难、疗程偏短、药物用量不合理等问题,应遵循早期、足量、足疗程的原则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且在治疗过程中应实施药学监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病 抗真菌治疗 重症患者 合理用药 个体化治疗
下载PDF
气腹压力15 mmHg和流速20 L/min在后腹腔镜肾脏手术中的应用
4
作者 蒙永怡 阚峰玉 +1 位作者 程静娟 张梅婷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23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讨在泌尿外科后腹腔镜肾脏手术中应用气腹压力15 mmHg和流速20 L/min对手术效果和患者安全性的影响,旨在提供优化的手术参数设定。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2023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因腹侧肾肿瘤行腹腔镜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在泌尿外科后腹腔镜肾脏手术中应用气腹压力15 mmHg和流速20 L/min对手术效果和患者安全性的影响,旨在提供优化的手术参数设定。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2023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因腹侧肾肿瘤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6例患者。术中采用气腹压力15 mmHg和流速20 L/min。评价手术时间、术中视野清晰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评分。结果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术后未发生显著的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为(117.31±7.58)min,术中视野清晰度评分为(4.65±0.49)分,术中出血量为(49.81±9.33)mL,术后住院时间为(7.27±0.45)d;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为(4.69±0.74)分,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为(2.31±0.47)分,术后第7天疼痛评分为(0.77±0.43)分,术后不同时间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气腹压力15 mmHg和流速20 L/min在泌尿外科后腹腔镜肾脏手术中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该参数设置能够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从而提升手术效率,有效降低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促进患者的术后快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气腹压力 流速 泌尿外科 后腹腔镜 肾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