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九届近代声学国际研讨会在南京成功举办
1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55-255,共1页
2012年5月20日,值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由近代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中国声学学会、江苏省声学学会、水声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的第九届近代声学国际研讨会(ISMA9)在南京举行。
关键词 国际研讨会 南京大学 近代声学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声学学会 水声信号处理 声学研究所 江苏省
下载PDF
复合法布里-珀罗共振声学结构实现亚波长超声聚焦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邱媛媛 林洲 章东 《声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9-194,共6页
提出一种多通道的声学结构,实现超声平面波的亚波长聚焦。该声学结构由整数倍长度的亚波长孔径组成,所有的通道同时产生法布里一珀罗共振,含有亚波长信息的倏逝波与结构中的透射共振模式耦合放大,实现亚波长聚焦;进一步在结构表面添加凹... 提出一种多通道的声学结构,实现超声平面波的亚波长聚焦。该声学结构由整数倍长度的亚波长孔径组成,所有的通道同时产生法布里一珀罗共振,含有亚波长信息的倏逝波与结构中的透射共振模式耦合放大,实现亚波长聚焦;进一步在结构表面添加凹槽,延拓结构表面的周期性,可提高特定频率处的透射增益和亚波长聚焦分辨率。研究结果表明该结构能够在宽频带实现亚波长聚焦,增加传输增益。该结构在医学超声成像以及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聚焦 声学结构 透射共振 亚波长 法布里-珀罗 复合 结构表面 传输增益
原文传递
复杂声学环境中人耳附近空间有源降噪研究综述 被引量:10
3
作者 邹海山 邱小军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18,共12页
复杂声学环境中人耳附近空间降噪是有源噪声控制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为有源降噪头靠(AHR)和虚拟声屏障(VSB).本文简述AHR与VSB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介绍其物理原理和设计方法,评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讨论了目前存... 复杂声学环境中人耳附近空间降噪是有源噪声控制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为有源降噪头靠(AHR)和虚拟声屏障(VSB).本文简述AHR与VSB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介绍其物理原理和设计方法,评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讨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相关的研究方向.已有理论、数值仿真和实验研究验证了相关技术在人耳附近空间产生静区的可行性. AHR系统需要较少控制源,系统相对简单易实现,但静区范围较小,结合虚拟传声器技术和人头跟踪技术后可实现随人头移动的静区,降噪频率可达中高频; VSB产生的静区范围较大,但控制源个数较多,系统复杂和成本高,可通过代价函数和控制源优化,以及主被动混合控制技术来提高有效降噪频率范围和减少控制源个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源噪声控制 有源降噪头靠 虚拟声屏障 静区
下载PDF
声学多层结构介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程营 刘晓峻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1年第10期22-29,48,共8页
首先回顾了声学多层结构介质的研究历史,在此基础上简要介绍了近几年在声学多层结构介质特异声传输调控和原型声学功能器件方面的一些工作进展。从声学的角度,系统介绍了多层结构介质的有效介质理论,系统声学参数的各向异性近似,在声波... 首先回顾了声学多层结构介质的研究历史,在此基础上简要介绍了近几年在声学多层结构介质特异声传输调控和原型声学功能器件方面的一些工作进展。从声学的角度,系统介绍了多层结构介质的有效介质理论,系统声学参数的各向异性近似,在声波隐身斗篷中的应用。通过严格散射理论推导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了声斗篷系统的近场声压分布和远场散射强度,发现该设计可在低频较宽的频带范围内显著降低被遮蔽区域的声散射截面;在此频率区间内,声信号散射截面随着频率的提高而增加,其截止频率由薄层厚度决定。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作了若干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多层结构介质 声散射 声隐身斗篷
下载PDF
第9届近代声学国际研讨会
5
作者 张淑仪 邱小军 刘晓宙 《国际学术动态》 2013年第1期55-55,共1页
2012年5月20日,值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由近代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中国声学学会、江苏省声学学会、水声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的第9届近代声学国际研讨会(ISMA9)在南京举行。这次国际会议得... 2012年5月20日,值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由近代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中国声学学会、江苏省声学学会、水声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的第9届近代声学国际研讨会(ISMA9)在南京举行。这次国际会议得到国家教育部批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和南京大学的大力支持。此次国际研讨会,与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过去在南京举办的8届国际声学会议相比,内容和规模均有很大提高和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研讨会 近代声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声学学会 南京大学 声学研究所 水声信号处理
下载PDF
高速行驶汽车的座舱噪声有源控制实验研究
6
作者 古志武 石黎 +2 位作者 陈锴 陶建成 邹海山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8-859,共12页
目前座舱噪声的有源控制研究一般针对车速低于80 km·h^(-1)、噪声以路噪为主的情况.高速行驶汽车的座舱噪声主要包括路噪和风噪,其有源控制鲜有研究.针对这一问题,基于实测噪声数据和传递函数通过离线仿真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在... 目前座舱噪声的有源控制研究一般针对车速低于80 km·h^(-1)、噪声以路噪为主的情况.高速行驶汽车的座舱噪声主要包括路噪和风噪,其有源控制鲜有研究.针对这一问题,基于实测噪声数据和传递函数通过离线仿真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在风洞实验室、转鼓半消声室以及高速周回道的实验对汽车在不同车速下行驶时的路噪、风噪和总噪声进行测量,分析路噪和风噪在总噪声中的占比及降噪需求.然后,基于上述三种场景的实测噪声数据与传递函数对路噪和风噪的有源噪声控制性能进行解耦分析,研究参考传感器数目和布放位置对控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24个振动参考可对路噪降低10 dBA以上,但即使使用超过100个振动参考,对风噪的降噪量也小于5 dBA,原因是在风噪激励下,振动参考与误差信号的相干性较差.最后,通过遗传算法对24个振动参考传感器的最优布放位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接近一半的参考传感器应优先布置于车辆底盘和车内地面,保证经该路径传递的噪声降低较多的情况下,在车身其他位置布放参考传感器以取得更高降噪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源噪声控制 汽车高速行驶 路噪 风噪 参考传感策略
下载PDF
基于实验室重现噪声的高速列车车厢主动降噪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贾尚帅 韩铁礼 +2 位作者 吴礼福 邹海山 王军 《声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0-245,共6页
为降低高速列车运行时的车厢内低频噪声,研究了车厢内大范围区域的噪声主动控制问题。针对高速列车运行实测噪声频谱与目标降噪区域尺寸(1.8 m×2.5 m×1.3 m),设计48通道的前馈主动控制系统。按照比较匀称的排列方式,次级声源... 为降低高速列车运行时的车厢内低频噪声,研究了车厢内大范围区域的噪声主动控制问题。针对高速列车运行实测噪声频谱与目标降噪区域尺寸(1.8 m×2.5 m×1.3 m),设计48通道的前馈主动控制系统。按照比较匀称的排列方式,次级声源布放在车厢内除底部的其余5个面上,误差点分布在目标区域。通过测量各声学路径传递函数,离线计算和控制滤波器工作状态。在半消声室内进行一节车厢布局的降噪实验,使用车外声场重现系统播放4种车速工况下的初级噪声,测量主动控制系统的降噪性能并分析不同车速下噪声和不同参考信号下系统性能的异同。结果表明,对于不同车速的噪声,使用车厢窗户的振动信号为参考信号,在目标区域48个测量点可获得3.1~4.7 dB(A)的平均降噪量,验证了主动控制系统在大范围区域实现降噪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噪声控制 局部降噪 高速列车 车厢
下载PDF
基于肋骨为强吸声体的多层介质内非线性声场研究
8
作者 王浩宇 赖宁磊 +2 位作者 晏张平 林伟军 刘晓宙 《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1-180,共10页
在使用高强度聚焦超声进行肋下病灶治疗的过程中,肋骨的遮挡显著影响了治疗的效果,在先前的研究中,肋骨通常被视作完美吸声体,这一模型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肋骨造成的影响,但也同样可能导致对肋后能量的低估.为弥补现有工作的不足... 在使用高强度聚焦超声进行肋下病灶治疗的过程中,肋骨的遮挡显著影响了治疗的效果,在先前的研究中,肋骨通常被视作完美吸声体,这一模型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肋骨造成的影响,但也同样可能导致对肋后能量的低估.为弥补现有工作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将肋骨视作强吸声体、而非完美吸声体的数值计算方法,并使用ABS塑料构建的仿肋模型进行了相关实验以比较两类方法的优劣,此外本文还在多层介质模型中研究了肋骨对非线性声场造成的影响.由于肋骨在新模型中具有较大的声衰减系数,现有算法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数值振荡问题,为此本研究使用了算子分离法以提高数值计算的稳定性,并进一步通过矩阵向量化方法在后向隐式差分格式下实现了声场的稳定求解.这些改进不仅提高了数值计算的准确性,还揭示了完美吸声体模型造成的肋后能量低估问题,对于优化临床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聚焦超声 算子分离法 非轴对称 矩阵向量化
下载PDF
无次级通道建模有源噪声控制算法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冯声振 吴鸣 邱小军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41-246,共6页
以管道中有源噪声控制为实验平台,基于ADSP21161N数字信号处理评估板实现了本文作者早先提出的不需要次级通道建模的基于LMS方法的四方向搜索型有源控制算法,并给出了该算法在实际应用中收敛系数的选取原则。针对单频和多频噪声的实验... 以管道中有源噪声控制为实验平台,基于ADSP21161N数字信号处理评估板实现了本文作者早先提出的不需要次级通道建模的基于LMS方法的四方向搜索型有源控制算法,并给出了该算法在实际应用中收敛系数的选取原则。针对单频和多频噪声的实验结果表明,前人两方向搜索型有源控制算法在大部分频率上都能收敛,但在次级通道相位为±90°的频率不能收敛,而本文作者所提出的四方向变收敛系数搜索型算法,在所有频率都能快速收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源噪声控制 次级通道建模 更新方向 LMS
下载PDF
车内单座椅局部区域有源噪声控制研究
10
作者 于洋 李航 +1 位作者 邹海山 林志斌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8-338,共11页
目前,汽车局部区域降噪主要通过有源降噪头枕来降低人耳处的噪声,但乘客的移动会影响降噪效果.结合人头跟踪系统可解决这一问题,代价是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以车门扬声器为次级声源,在副驾驶位置乘客头部周围较大的区域进行局部降噪... 目前,汽车局部区域降噪主要通过有源降噪头枕来降低人耳处的噪声,但乘客的移动会影响降噪效果.结合人头跟踪系统可解决这一问题,代价是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以车门扬声器为次级声源,在副驾驶位置乘客头部周围较大的区域进行局部降噪,并优化误差传感策略提升其降噪性能.首先,建立轻度阻尼边界的闭空间声场有限元模型;然后,基于该模型研究了某一局部区域内取得3 dB降噪效果的频率上限、误差点数量和位置对降噪效果的影响以及误差点布放的优化问题;最后,在典型城市道路上进行不同车速下的有源噪声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车速为50,60和80 km·h^(-1)时,副驾驶头部区域内(0.4 m×0.4 m×0.2 m)3 dB降噪的频率上限约为370 Hz,误差点位置对降噪效果有较大影响.采用遗传算法优化误差点选择可提高降噪性能,使用12个优选误差点即可达到使用75个均匀布放误差点的降噪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源噪声控制 局部区域降噪 汽车路噪 误差传感策略
下载PDF
有源吸声尖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史东伟 冯声振 邱小军 《声学技术》 CSCD 2009年第6期773-777,共5页
提出了一种利用有源控制改善吸声尖劈低频声吸收的方法。实验研究了正入射下,有源控制系统对吸声尖劈低频段吸声性能的补偿效果;比较了用有源控制分别对吸声尖劈正面和背面声阻抗与空气阻抗进行匹配两种误差策略,发现将误差传声器放置... 提出了一种利用有源控制改善吸声尖劈低频声吸收的方法。实验研究了正入射下,有源控制系统对吸声尖劈低频段吸声性能的补偿效果;比较了用有源控制分别对吸声尖劈正面和背面声阻抗与空气阻抗进行匹配两种误差策略,发现将误差传声器放置在尖劈前更合理,既能保证较好的低频吸声效果,又能占用较少的空间。实验结果表明,有源控制系统与20cm长的传统尖劈相结合所构成的总长约40cm的有源吸声尖劈,在100-1000Hz频率段,吸声系数可以达到0.98-1.00,和80cm长的传统尖劈的吸声性能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声尖劈 反射声 有源控制
下载PDF
激光协同聚焦超声辐照生物样品增强热效应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瑾瑜 陶超 +2 位作者 张淑仪 范理 水修基 《声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65-672,共8页
对中等强度聚焦超声在生物样品中产生的热效应以及激光协同超声增强热效应进行了实验和理论研究。实验上,对生物和仿生样品在超声作用和激光协同超声作用下加热情况进行测量,通过对比表明,激光协同超声作用于生物样品,引起空化效应以及... 对中等强度聚焦超声在生物样品中产生的热效应以及激光协同超声增强热效应进行了实验和理论研究。实验上,对生物和仿生样品在超声作用和激光协同超声作用下加热情况进行测量,通过对比表明,激光协同超声作用于生物样品,引起空化效应以及温度升高更为明显。同时,理论上对聚焦超声在生物样品中衰减产生的热效应、超声空化以及激光协同超声增强空化及其产生热效应进行机理分析。通过对机理的分析表明,激光引起的光致核化使超声空化更易于产生,有效的增强空化效应,进而增强热效应。为对具体实验给出量化分析和估算,通过理论与实验结果相拟合,对超声传播引起的温度升高进行计算,并估算超声和激光协同超声产生空化微泡对加热效应的不同贡献,为空化效应在超声治疗中的贡献提供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效应 生物样品 超声辐照 聚焦超声 激光 协同 实验 空化效应
原文传递
矩形参量阵扬声器远场指向性的研究
13
作者 陈哲 李梦同 +2 位作者 钟家鑫 卢晶 章东 《声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2-836,共5页
指向性是描述参量阵扬声器产生的音频声辐射的直接指标,但由于其中复杂的非线性过程,准确且高效地预测指向性较为困难。文章采用直接球卷积模型和改进球卷积模型,理论推导了矩形参量阵扬声器的远场指向性。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了半边长均为... 指向性是描述参量阵扬声器产生的音频声辐射的直接指标,但由于其中复杂的非线性过程,准确且高效地预测指向性较为困难。文章采用直接球卷积模型和改进球卷积模型,理论推导了矩形参量阵扬声器的远场指向性。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了半边长均为0.2 m的矩形活塞源参量阵扬声器,在声源频率为64 kHz情况下音频频率对指向性的影响,并在消声室通过实验测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改进球卷积模型对指向性主瓣的预测结果更好,并且能够预测出高音频声频率时的旁瓣成分,是目前指向性最有效且准确的预测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量阵扬声器 指向性 球卷积模型
下载PDF
超声引起的双层生物组织中的温度场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尹昌 刘晓宙 +2 位作者 龚秀芬 李俊伦 叶式公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2-47,共6页
超声热疗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成为目前临床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治疗中人体组织的温度测量是决定治疗成败的重要因素。基于超声的温度分布的无损测量是其中的一种方案,也成为医学超声研究的一个热点。采用有限差分的离散... 超声热疗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成为目前临床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治疗中人体组织的温度测量是决定治疗成败的重要因素。基于超声的温度分布的无损测量是其中的一种方案,也成为医学超声研究的一个热点。采用有限差分的离散方法求解Pennes方程,从而得到了超声作为热源的情况下双层生物组织中的温度场。通过实验验证,说明该方法能较为准确地计算出超声热源情况下双层组织中的温升分布情况。同时讨论了各个参数对双层组织温度的影响,实验和计算结果发现初始声压和组织的热传导率对焦点温升的影响较大,组织的热容对焦点温升的影响很小,只有热传导率对焦点的位置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焦超声 热疗 双层组织 温度场
下载PDF
基于时间反转的复杂声场拾声传声器阵列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蔡野锋 邱小军 杨军 《声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93-600,共8页
探讨时间反转技术在复杂声场传声器阵列拾声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机理,给出其一般规律和性能。研究表明:在自由空间中,其拾声性能与频率,阵列形状和半径有关,频率越高,半径越大,拾声效果越好。在普通房间中,在语音频段内,圆弧阵列在预定... 探讨时间反转技术在复杂声场传声器阵列拾声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机理,给出其一般规律和性能。研究表明:在自由空间中,其拾声性能与频率,阵列形状和半径有关,频率越高,半径越大,拾声效果越好。在普通房间中,在语音频段内,圆弧阵列在预定目标点处的阵列增益性能要比离预定目标点约25 cm远处的位置处大5 dB以上。在普通房间和混响室中的实验验证了上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声器阵列 时间反转 声性能 声场 自由空间 混响室 频率 半径
原文传递
超声波与光协同降解对氯苯酚水溶液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春莹 徐峥 刘晓峻 《声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0-166,共7页
为阐明超声波与光协同作用机理,以对氯苯酚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对氯苯酚水溶液在超声波与光(紫外光、可见光)单独及共同辐照下的降解现象,研究发现对氯苯酚水溶液在超声波及紫外光单独辐照下均发生降解,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 为阐明超声波与光协同作用机理,以对氯苯酚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对氯苯酚水溶液在超声波与光(紫外光、可见光)单独及共同辐照下的降解现象,研究发现对氯苯酚水溶液在超声波及紫外光单独辐照下均发生降解,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在超声波和紫外光共同辐照下,降解过程也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同时对氯苯酚水溶液降解呈现显著的声光协同效应,即同一辐照时间内超声波和紫外光共同辐照下对氯苯酚的降解率大于超声波和紫外光单独辐照下各自降解率之和。另一方面,超声波和可见光共同辐照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声光协同效应。超声波和紫外光共同辐照下的声光协同效应被归因于紫外光对超声空化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氢的裂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氯苯酚 降解过程 超声波 协同作用 水溶液 机理 辐照时间 动力学规律
原文传递
两端开口空间的声场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浦宏杰 闵鹤群 +1 位作者 邱小军 王季卿 《声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3-202,共10页
研究了两端开口空间中声压分布同封闭空间和长空间中的不同,比较传统赛宾公式、改进赛宾公式和声线法对这种空间的估计准确度,同时对其中出现非指数衰变曲线进行讨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和规律。文中使用声线法进行数值计算,并... 研究了两端开口空间中声压分布同封闭空间和长空间中的不同,比较传统赛宾公式、改进赛宾公式和声线法对这种空间的估计准确度,同时对其中出现非指数衰变曲线进行讨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和规律。文中使用声线法进行数值计算,并且通过实验来和数值结果比较,验证结论。研究表明:两端开口空间中的稳态声压分布与封闭空间和长空间明显不同,混响时间的计算不能再使用传统赛宾公式,声线追踪法无法完全准确地估计稳态声压;其中出现非指数衰变曲线的原因经分析为空间内各不同活跃度的小区域之间的声能量耦合造成,而能否被观察到取决于能否满足耦合空间理论中对于双斜率衰变曲线出现的要求,直观上只要观察点和声源距离相差不远,并且不都在空间中央便可观察到明显的双斜率衰变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空间 衰变曲线 声场 声压分布 数值计算 能量耦合 影响因素 数值结果
原文传递
生物医学光声成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8
作者 陶超 刘晓峻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01-409,共9页
光声成像是21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它同时具备光学成像和声学成像两者的优点,因而备受关注。本文对生物医学光声成像的发展进行了综述。首先,介绍了光声成像的特点以及相对于广泛应用的光学成像技术和声学成像技术... 光声成像是21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它同时具备光学成像和声学成像两者的优点,因而备受关注。本文对生物医学光声成像的发展进行了综述。首先,介绍了光声成像的特点以及相对于广泛应用的光学成像技术和声学成像技术的优点;其次,在成像原理上解释了光声成像优点的成因,并介绍了光声断层成像和光声显微镜这两种典型的光声成像技术;再次,详细介绍了多尺度的光声图像分辨率和成像深度,以及多信息维度的光声成像参数;最后,展望了光声成像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潜力并讨论了其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声成像 光声效应 断层成像 显微镜
下载PDF
母语为汉语的听者听英语时的空间去掩蔽现象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妍 邱小军 《声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1-238,共8页
通过心理声学实验研究了来自不同方向具有不同信噪比的两种干扰声条件下,母语为汉语的听者对英语的空间去掩蔽现象。在消声室指定位置布放扬声器,发出目标声和干扰声,通过听者对目标声进行听音识别,得到听者识别的正确率。实验结果显示... 通过心理声学实验研究了来自不同方向具有不同信噪比的两种干扰声条件下,母语为汉语的听者对英语的空间去掩蔽现象。在消声室指定位置布放扬声器,发出目标声和干扰声,通过听者对目标声进行听音识别,得到听者识别的正确率。实验结果显示:只在正前方播放目标语音时,识别正确率大于99%,当目标和干扰语音都位于听者正前方时,正确率为57%;当目标和干扰语音随机位于士60°时,正确率为96%;特别地,当目标语音和干扰信号都位于听者正前方时,若干扰为噪声,随着信噪比从0 dB降低到-12 dB,正确率从96%降低到34%,而当干扰为语音时,随着信噪比从0 dB降低到-12 dB,正确率先是下降,随后有平均幅度为27%的明显上升,在此之后又是下降的趋势;当噪声干扰和语音干扰位于60°时,随着信噪比从-4 dB降低到-16 dB,正确率分别从99%降低到80%和从98%降低到91%。研究表明:空间分离对于母语为汉语的听者的英语语音可懂度有明显增益;大多数情况下英语语音的正确率都随着信噪比的降低而下降。这和对母语为其他语言的相关研究结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 母语 空间 汉语 掩蔽 声学实验 噪声干扰 干扰声
原文传递
稀土配合物掺杂二氧化硅凝胶的原位光声光谱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跃涛 李俊嘉 +1 位作者 陈万松 张淑仪 《稀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共5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n(Bipy)2Cl3.2H2O(Ln3+:Eu3+,Er3+;Bipy:2,2′-联吡啶)配合物掺杂的二氧化硅凝胶样品。首次采用光声光谱分析了配合物在凝胶中的形成。对于仅经室温陈化、干燥的两种配合物掺杂的湿凝胶样品,在配体吸收处光声强...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n(Bipy)2Cl3.2H2O(Ln3+:Eu3+,Er3+;Bipy:2,2′-联吡啶)配合物掺杂的二氧化硅凝胶样品。首次采用光声光谱分析了配合物在凝胶中的形成。对于仅经室温陈化、干燥的两种配合物掺杂的湿凝胶样品,在配体吸收处光声强度相同;而经120℃热处理后的凝胶样品在配体吸收处的光声强度有明显差别。结合荧光和红外光谱的结果表明,未经适当的热处理过程,凝胶样品中稀土配合物尚不能形成。进一步据光声谱计算了凝胶样品中铒离子的电子云重叠参数和光声支量值,分析了稀土离子的配位环境和成键性质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声光谱 稀土配合物 溶胶-凝胶 F-F跃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