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河流域东北部一次异常特大暴雨的数值模拟研究Ⅰ:结果检验和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亦平 陆维松 +1 位作者 潘益农 王元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7-176,共10页
在2000年12号台风(Prapiroon)影响期间,其外围对淮河流域东北部造成了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暴雨中心响水24h降水量达到800mm。文中所用的模式是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和预测中心研制的一个三维非静力可压缩数值区域预报模式ARPS(V5.2)... 在2000年12号台风(Prapiroon)影响期间,其外围对淮河流域东北部造成了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暴雨中心响水24h降水量达到800mm。文中所用的模式是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和预测中心研制的一个三维非静力可压缩数值区域预报模式ARPS(V5.2)。采用了3层单向嵌套网格,Domain1中心取为(27.5°N,117.5°E),格距45km,格点数为75×75;Do-main2中心取为(31.5°N,119.5°E),格距15km,格点数为140×140;Domain3中心取为(33.5°N,119.5°E),格距5km,格点数为180×180;垂直方向分为35层,垂直格距为625m。所利用的资料为:2000年8月29—31日每日4个时次(00、06、12、18时)1°×1°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713雷达资料、GMS-5红外云图、探空报、地面加密资料。物理过程选用简单冰相方案,Kain和Fritsch积云参数化方案。对逐时的卫星云图、713雷达图像进行数值反演,结合探空资料反演出暴雨中深对流系统的水汽三维分布情况,通过三维同化系统ADAS处理,同化初始场和侧边界条件,再用ARPS模式进行数值积分,从8月29日08时开始到31日08时结束,积分48h。并结合雷达资料、红外云图、探空报、地面加密资料等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ARPS较好地模拟了在台风移动的左前方、在高空槽与副高之间出现的中尺度强暴雨区,模拟降水区及暴雨中心位置与实况较为一致。利用模拟大气中的水物质模拟了雷达回波,与实际雷达回波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该过程中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演变特征,4条对流带的交汇点在响水附近。并将模式模拟的T-lgp图与实际T-lgp图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该次暴雨过程的不稳定性。持续的高空风垂直切变为对流系统的发展提供动能,造成对流系统斜压发展,有利于降水集中在某一固定的地点。由于模拟结果与实况较为接近,因此可以利用模拟结果作为对该暴雨过程作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数值模拟 三维同化 雷达回波 T-logp图
下载PDF
一次梅雨锋特大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的影响作用 被引量:66
2
作者 廖捷 谈哲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71-789,共19页
2003年7月4~5日在江淮地区沿梅雨锋有一系列中尺度对流系统相继生成和强烈发展,导致了江淮地区特大暴雨的形成.该研究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这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 2003年7月4~5日在江淮地区沿梅雨锋有一系列中尺度对流系统相继生成和强烈发展,导致了江淮地区特大暴雨的形成.该研究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这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对这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影响作用.在这次特大暴雨过程中,位于梅雨锋北侧的东北-西南走向深厚、稳定的短波槽系统与槽前从西南移来的低涡系统相配合,加强了位于梅雨锋北侧的反气旋性扰动发展,从而导致梅雨锋北侧反气旋性涡旋的形成.该类反气旋性涡旋形成对江淮切变线的加强与维持起重要作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潜热释放首先导致梅雨锋低层切变线上的中尺度对流性涡旋(MCV)的形成,而中尺度对流性涡旋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切变线上的低层辐合,中尺度对流性涡旋消亡后,在切变线上形成低涡.梅雨锋附近主要存在4种不同垂直环流,它在降水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结构、配置与动力学作用.其中跨锋面、高层非地转两支垂直环流对锋区的对流扰动发展和暴雨形成最为重要,而降水发展可以调整锋区垂直环流的结构、配置,随降水的减弱,梅雨锋区的不同垂直环流系统又重新恢复到先前结构.梅雨锋上不同尺度、高度的天气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通过这些垂直环流系统调整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特大暴雨 数值模拟 中尺度对流系统 天气系统 反气旋性涡旋
下载PDF
典型高影响天气系统之西南热低压研究Ⅰ--统计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熊方 王元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1-398,共8页
利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把我国西南地区春季出现的热低压分为本地生成型热低压和北方移入型热低压两种类型,定义了热低压的位置指数和强度指数,并以此讨论两种类型热低压的时空分布特征,对西南热低压进行定量描述以及研... 利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把我国西南地区春季出现的热低压分为本地生成型热低压和北方移入型热低压两种类型,定义了热低压的位置指数和强度指数,并以此讨论两种类型热低压的时空分布特征,对西南热低压进行定量描述以及研究其形成规律和机理,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热低压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较少移动;春季我国西南地区近1/4时间受热低压影响,4月份热低压出现频率最高,而5月份的热低压最强,热低压存在明显的日变化且其强度有逐年增强的趋势。热低压主要形成于地形鞍型场附近,是导致我国西南地区春季高温天气和贵州春季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有70%的热低压天气过程会带来35℃以上的高温天气,在贵州分别有69%、50%的热低压在填塞过程中会产生大雨、暴雨以上的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影响天气 热低压 热低压指数 高温天气 暴雨
下载PDF
北太平洋夏季热带海区大气运动的平衡关系
4
作者 王文兰 王元 伍荣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46,共6页
利用1998~2003年6~8月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1.0°×1.0°经纬度网格),以对流层中部500hPa高度层为重点,利用北半球夏季(6~8月)低纬度(0°~30°N)太平洋地区(160°E-120°W)各物理量(... 利用1998~2003年6~8月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1.0°×1.0°经纬度网格),以对流层中部500hPa高度层为重点,利用北半球夏季(6~8月)低纬度(0°~30°N)太平洋地区(160°E-120°W)各物理量(水平速度u,v,P-坐标垂直速度ω等)计算了水平运动方程中各分量的大小,通过比较对热带大尺度运动方程进行了简化,并给出了相应的简化方程,认为纬向风在除了赤道这一奇异带以外都是满足地转平衡的,而经向风则在离开赤道30°以外达到地转.由于热带太平洋地区是台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因此弄清此地区的大气运动基本平衡关系有助于台风形成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 水平运动方程 纬向半地转运动
下载PDF
我国业务天气预报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 被引量:20
5
作者 伍荣生 谈哲敏 王元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2-118,共7页
本文着重从我国业务天气预报的现状和国际业务化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趋势出发,探讨了业务天气预报发展目前存在问题和对于这些问题的若干思考。并强调了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必须和大气探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结合,并强调了天气预报技术... 本文着重从我国业务天气预报的现状和国际业务化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趋势出发,探讨了业务天气预报发展目前存在问题和对于这些问题的若干思考。并强调了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必须和大气探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结合,并强调了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应主观和客观预报相结合、数值和统计预报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测 天气 业务 预报
下载PDF
江苏地区沙尘天气时空特征及气候变化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俞剑蔚 王元 +1 位作者 沈树勤 韩桂荣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5-49,共5页
利用江苏省59个测站1960—2006年的沙尘天气观测资料,通过时间序列线性变化趋势、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江苏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及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江苏沙尘天气在空间上呈北多南少、西多东少,年发生频数差异明显的特征;... 利用江苏省59个测站1960—2006年的沙尘天气观测资料,通过时间序列线性变化趋势、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江苏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及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江苏沙尘天气在空间上呈北多南少、西多东少,年发生频数差异明显的特征;47a江苏年沙尘日数年际变化明显,总频次呈减少趋势,沙尘强度呈减弱趋势;江苏沙尘天气季节分布不均匀,3—4月份为多沙尘月,6—10月基本没有沙尘天气发生,11月后沙尘天气开始增多;从小波分析的结果看,江苏沙尘天气具有2、4、6、8a的年际周期变化和11、20a左右的年代际周期振荡,其中8a和20a周期振荡是主要特征,20a的周期振荡贯穿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 时空特征 气候变化 江苏地区
下载PDF
我国华东地区月尺度气候动力预测的研究:(Ⅰ)区域模式建立及模拟检验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宁 曾新民 席朝笠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91-597,共7页
用一个耦合了VXM水文模型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采用了较高的水平分辨率(40km),对我国华东地区进行月尺度短期气候模拟及评估。本文主要介绍系统建立和使用1981-2000年共20d的月尺度资料进行的气候模拟试验和检验研究,使用国家气... 用一个耦合了VXM水文模型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采用了较高的水平分辨率(40km),对我国华东地区进行月尺度短期气候模拟及评估。本文主要介绍系统建立和使用1981-2000年共20d的月尺度资料进行的气候模拟试验和检验研究,使用国家气候中心提出的计算评估方法,针对近地层温度和降水做了评估。结果表明,本系统在“消除”系统模拟偏差后,可以较稳定地对我国华东地区的温度和降水进行月尺度短期模拟,评分结果较高。总之,由对此区域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的初步检验与评估看来,可进一步研究此模式,以作为业务预报模式投入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预测 区域气候模式 模拟试验 评估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TC高频源地与GMS-SST暖水区及ITCZ的匹配关系 被引量:13
8
作者 何丽萍 王元 马辛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0-447,共8页
利用GMS高精度遥感海表温度(SST)反演资料、外逸长波辐射(OLR)反演资料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源地及频数数据,分析了GMS-SST、赤道辐合带(ITCZ)、TC源地及频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TC源地、发生频数以及强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均... 利用GMS高精度遥感海表温度(SST)反演资料、外逸长波辐射(OLR)反演资料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源地及频数数据,分析了GMS-SST、赤道辐合带(ITCZ)、TC源地及频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TC源地、发生频数以及强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均具有趋暖性。GMS-SST大于等于28℃的阈值条件为西北太平洋TC发生和维持的必要条件。并且存在10°N高频收缩轴,其与由GMS-SST大于等于28℃所定义的西北太平洋暖水区,GMS-OLR小于等于240 W.m-2定义的ITCZ的时空分布及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即存在TC高频源地—GMS-SST暖水区—ITCZ三者间的匹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热带气旋 卫星遥感 海表温度 赤道辐合带
下载PDF
一次高影响天气事件--延边2.13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路屹雄 王元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8-272,共15页
2006年2月13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等6个市县发生大面积居民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但事件的气象成因一直存在着争论.本文从"高影响天气"的角度出发,即从天气条件和人类活动互耦的观点,侧重研究天气条件和人类活动互耦... 2006年2月13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等6个市县发生大面积居民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但事件的气象成因一直存在着争论.本文从"高影响天气"的角度出发,即从天气条件和人类活动互耦的观点,侧重研究天气条件和人类活动互耦的契合点所在,即烟囱抽吸变化,以及导致此次事件的烟囱抽吸变化的特定天气学背景、一氧化碳的化学反应过程和烟囱抽吸失效的流体力学机理.结果表明,延边大面积一氧化碳中毒期间,850 hPa先后出现偏西暖平流和西南暖湿平流,空气大幅度增温增湿及低风速使烟囱抽力大为减弱,甚至发生烟气倒灌;一氧化碳生成和维持的化学过程分析表明,在大幅度增温增湿条件下,一氧化碳易于生成和维持,使得室内浓度越积越高,最终造成大面积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量纲分析的方法得出了一氧化碳中毒气象预警的预报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影响天气 一氧化碳中毒 增温增湿 烟囱抽吸 气象预警指数
下载PDF
前言 台风研究中的一些科学问题 被引量:26
10
作者 伍荣生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67-571,共5页
关键词 科学问题 台风 直接经济损失 特大暴雨 强热带风暴 天气系统 热带气旋 财产损失
下载PDF
粗糙度和稳定度对绿洲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郭亚娜 潘益农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20-827,共8页
研究了粗糙度和稳定度等对绿洲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的影响.地表粗糙度和大气稳定度是控制地气间能量交换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绿洲中植被的温度不仅受反照率、空气温度影响而且受大气稳定性和地表粗糙度的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大... 研究了粗糙度和稳定度等对绿洲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的影响.地表粗糙度和大气稳定度是控制地气间能量交换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绿洲中植被的温度不仅受反照率、空气温度影响而且受大气稳定性和地表粗糙度的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大气稳定度越高(低),植被的温度越高(低),地表粗糙度越小(大)植被的温度也越高(低).研究还发现,绿洲中总的蒸散量的多平衡态特征只有在稳定度低的时候出现.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低矮的植被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更容易发展起来.另外研究了层结不稳定和层结稳定的情况下绿洲生态系统能量交换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生态系统 能量平衡 粗糙度 稳定度 多平衡态形式 能量交换 植被温度
下载PDF
国际新一代对地观测系统的发展 被引量:25
12
作者 王毅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80-989,共10页
对地观测系统(EOS,Earth Observation System)是获取空间对地信息、促进地球系统科学和空间信息科学等学科发展的支柱。长期以来,人们就期望着对自己居住的地球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研究这种从几十年到几百年时间尺度的全球变化,依赖... 对地观测系统(EOS,Earth Observation System)是获取空间对地信息、促进地球系统科学和空间信息科学等学科发展的支柱。长期以来,人们就期望着对自己居住的地球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研究这种从几十年到几百年时间尺度的全球变化,依赖于观测系统和观测技术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对地球整体的观测系统,利用空间优势,获取有关地球体系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详细数据或信息。近50年来,世界对地观测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NASA针对全球变化研究对建立长期的数据采集系统的实际需求,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规划地球观测系统(EOS)计划,并于90年代初实施。它包括一系列卫星、自然科学知识组成和一个数据系统,支持一系列极地轨道和低倾角卫星对地球的陆地表面、生物圈、大气和海洋进行长期观测。地球观测卫星系列是EOS计划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EOS卫星系列计划在今后的10年内陆续发射一系列的太阳轨道环境遥感卫星,构成连续15年的数据采集系统,其规模在地球观测卫星发展史上是空前的。在EOS计划的基础上NASA规划了ESE战略计划,将继续发展国际新一代对地观测系统。迄今为止,Ter-ra、Aqua和Arua卫星已经发射成功,引起地球遥感科学界的瞩目,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地观测系统 EOS ESE 地球系统科学 卫星 传感器
下载PDF
国际新一代对地观测系统在气溶胶遥感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毅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2006年第6期584-592,共9页
大气气溶胶在很多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它的来源广泛并且具有很大的时空变化,难以在全球范围内精确、实时确定气溶胶的性质、组成及时空分布,因而对大气气溶胶的研究依赖于监测手段的发展。对大气气溶胶实验观测的... 大气气溶胶在很多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它的来源广泛并且具有很大的时空变化,难以在全球范围内精确、实时确定气溶胶的性质、组成及时空分布,因而对大气气溶胶的研究依赖于监测手段的发展。对大气气溶胶实验观测的观测方法和测量仪器有很多,而对地观测卫星利用其特有的优势,可以实现对气溶胶的大范围、实时探测,促进了大气气溶胶这一边缘学科的研究发展。简要回顾了对地观测系统(E arth Observ ing System)的发展历程,然后介绍了对地观测卫星遥感气溶胶的发展及现状,对国际新一代对地观测系统在气溶胶遥感方面的应用现状做了详细的描述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地观测系统 气溶胶 EOS 卫星 传感器
下载PDF
变化涡动粘性系数的Ekman动量近似模式风场结构
14
作者 何京伟 谈哲敏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33-444,共12页
在边界层动力学中 ,涡动粘性系数是影响边界层风场结构的一个重要参数。本文利用边界层动力学中的 Ekman动量近似理论 ,给出了涡动粘性系数随高度缓变条件下的 Ekman动量近似边界层模式解 ,着重讨论了边界层的风场结构、水平散度、垂直... 在边界层动力学中 ,涡动粘性系数是影响边界层风场结构的一个重要参数。本文利用边界层动力学中的 Ekman动量近似理论 ,给出了涡动粘性系数随高度缓变条件下的 Ekman动量近似边界层模式解 ,着重讨论了边界层的风场结构、水平散度、垂直涡度以及边界层顶部的垂直速度。结果分析表明 :与常值涡动粘性系数情况相比 ,在边界层低层随高度增加的涡动粘性系数可以导致低层边界层风速随高度迅速增加 ,即风速垂直切变增加 ,同时风速矢与地转风之间的夹角减小。惯性项作用可以导致上述作用在气旋性区域减小、而在反气旋性区域增大。随高度增加的涡动粘性系数导致水平散度绝对值、垂直涡度绝对值以及边界层顶部的垂直速度绝对值在气旋性区域减小 ,而在反气性旋区域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动粘性系数 边界层 风场结构 Ekman动量近似 水平散度 垂直涡度
下载PDF
西藏地区复杂地形下的降水空间分布估算模型 被引量:36
15
作者 舒守娟 喻自凤 +1 位作者 王元 白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35-542,共8页
本文提供了一个描述西藏地区年、季降水量空间分布的估算模型.利用卫星遥测数字化地形高程资料和西藏地区仅有的2 7个常规气象站的多年平均降水整编资料,根据地形坡向站点分为三类.再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建立西藏地区的年、季降水量... 本文提供了一个描述西藏地区年、季降水量空间分布的估算模型.利用卫星遥测数字化地形高程资料和西藏地区仅有的2 7个常规气象站的多年平均降水整编资料,根据地形坡向站点分为三类.再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建立西藏地区的年、季降水量和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坡度、坡向、遮蔽度等6个地理、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模型,估算西藏地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此方法建立的关于西藏地区降水量与诸因子之间方程的相关性显著,平均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分别为0 93mm和1 16 % ,对估算模型进行F检验,均通过置信度为0 95的相关检验,回归效果较显著.分析表明估算降水能够定量、定性地再现西藏地区的实际降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地区 降水分布 地形因子 地理因子 估算模型
下载PDF
中国区域地理、地形因子对降水分布影响的估算和分析 被引量:61
16
作者 舒守娟 王元 熊安元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03-1712,共10页
不同与以往基于最小二乘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本文首次尝试将新型的第二代回归分析方法——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应用到中国区域的降水建模中.利用区域内394个气象观测站建站到2000年45年(及以上)的降水资料,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年、季降... 不同与以往基于最小二乘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本文首次尝试将新型的第二代回归分析方法——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应用到中国区域的降水建模中.利用区域内394个气象观测站建站到2000年45年(及以上)的降水资料,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年、季降水量和地理、地形因子(包括纬度、经度、地形高程、坡度、坡向和遮蔽度)的关系模型,估算了区域降水量中地理、地形的影响部分,并分析了这种影响的特征.结果表明,用此方法建立的模型能够解释70%以上的因变量的变异,相关系数基本都在0.84以上,经交叉有效性检验,模型的回归效果较显著.分析表明,在多元线性回归不适用的情况下,本文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简单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定性、定量地再现实际降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空间分布 地形因子 地理因子 偏最小二乘回归
下载PDF
一次雷暴冷出流中新生强脉冲风暴的分析 被引量:25
17
作者 陶岚 戴建华 +2 位作者 陈雷 王强 顾宇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35,I0004,共8页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SAFIR3000总闪电定位资料、加密探空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07年8月3日造成上海嘉定F1国际赛车场6号弯D2-D5号4个临时看台被吹翻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坡度较大的低压槽...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SAFIR3000总闪电定位资料、加密探空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07年8月3日造成上海嘉定F1国际赛车场6号弯D2-D5号4个临时看台被吹翻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坡度较大的低压槽、较高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和较弱的垂直风切变条件下,地面风场辐合、海陆风锋和雷暴冷出流等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上海地区出现了多个强局地脉冲雷暴;F1国际赛车场致灾脉冲雷暴发生在前期雷暴的冷出流中,冷出流锋区与原边界层辐合线的碰撞是其触发的动力机制,较高的不稳定能量、充足的水汽和中低空的辐合上升导致该风暴强烈发展,造成了F1赛车场出现了13级大风和短时强降水;雷暴过程的总闪电活动分析表明:闪电活动的突然增强预示了该雷暴的爆发并开始进入减弱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辐合线 海陆风锋 脉冲风暴 出流边界 总闪电
下载PDF
西藏高原地形扰动对其降水分布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0
18
作者 舒守娟 王元 李艳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85-591,共7页
利用离散谱空间变换中谱能不变性约束下的谱分析方法和引进相对地形高程(地形扰动)概念,研究了西藏高原地形强迫对该区降水分布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在相对最大降水高度之下,所谓地形-降水分布剖面一致性(即降水分布曲线相似于地形起... 利用离散谱空间变换中谱能不变性约束下的谱分析方法和引进相对地形高程(地形扰动)概念,研究了西藏高原地形强迫对该区降水分布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在相对最大降水高度之下,所谓地形-降水分布剖面一致性(即降水分布曲线相似于地形起伏曲线,雨峰雨谷和山峰山谷基本一一对应)的经典结论在西藏高原不能完全满足。频谱空间中的地形-降水锁相关系能够更本质地反映出地形性降水分布的物理特征。揭示出,两种不同的地形-降水锁相关系即分别对应西藏高原的两种地形-降水分布形态,即雨峰雨谷和山峰山谷基本一一对应的共振分布型;降水随地形增高或增或减的漂移分布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地形-降水分布 地形扰动谱 地形-降水锁相 相对地形高程
下载PDF
欧洲ECWMF模式与我国T213模式夏季预报能力的对比分析检验 被引量:31
19
作者 梁红 王元 +1 位作者 钱昊 隋东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3-258,共6页
T213 L31模式(简称T213)是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T106L19谱模式的基础上建成的第四代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它于2002年9月1日起投入业务使用。本文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基本系统委员会(CBS)1985年特别会议推荐的数值预报标准化检验方... T213 L31模式(简称T213)是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T106L19谱模式的基础上建成的第四代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它于2002年9月1日起投入业务使用。本文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基本系统委员会(CBS)1985年特别会议推荐的数值预报标准化检验方案,采用欧洲中期数值预报模式ECWMF和国家气象中心T213数值预报模式的500 hPa位势高度、850 hPa温度预报格点资料和客观分析实况格点资料,对东亚区域2002年和2003年夏季时段内两种模式的预报能力进行对比分析检验。所得结果表明,ECWMF预报的环流场中的低压槽在102°E以东的我国中东部(102°E以西的我国西部)比实况值偏弱(偏强),高压脊偏强(偏弱);而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T213模式预报的低压槽偏强,高压脊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验要素 欧洲数值预报模式 T213数值预报模式 对比分析检验
下载PDF
登陆中国初、终热带气旋的变化 被引量:21
20
作者 任福民 王小玲 +1 位作者 董文杰 白莉娜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7年第4期224-228,共5页
对1951-2005年登陆中国的初、终热带气旋①的季节变化、地理分布及年代际变化等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初旋发生在4-8月,以6月份频次最多;终旋在8-12月出现,以9月份频次最多。初、终旋在广东、海南和台湾等地登陆最为频繁,尤其以海南... 对1951-2005年登陆中国的初、终热带气旋①的季节变化、地理分布及年代际变化等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初旋发生在4-8月,以6月份频次最多;终旋在8-12月出现,以9月份频次最多。初、终旋在广东、海南和台湾等地登陆最为频繁,尤其以海南岛东南部最为突出。初旋日期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和偏晚的长期趋势,终旋日期也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但无显著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热带气旋 终热带气旋 中国 季节变化 地理分布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