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糖腹透液通过神经酰胺经JNK/SAPK通路介导腹膜间皮细胞凋亡 被引量:4
1
作者 汤天凤 王斌 +3 位作者 蒋春明 张庆燕 孙琤 张苗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5期396-401,共6页
目的观察葡萄糖腹膜透析液(peritoneal dialysis solution,PDS)对人腹膜间皮细胞(peritoneal mesothelium cells,PMCs)凋亡的影响,探讨神经酰胺在高糖PDS诱导的PMCs凋亡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PMCs分别在正常对照、1.5%PDS、4.25%PDS条件... 目的观察葡萄糖腹膜透析液(peritoneal dialysis solution,PDS)对人腹膜间皮细胞(peritoneal mesothelium cells,PMCs)凋亡的影响,探讨神经酰胺在高糖PDS诱导的PMCs凋亡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PMCs分别在正常对照、1.5%PDS、4.25%PDS条件下培养,以4.25%甘露醇作为高渗对照。高压液相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细胞内神经酰胺的变化,TUNEL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p-JNK、p-c-Jun、Bax、Bcl-2蛋白水平。结果 PDS呈浓度、时间依赖性上调PMCs细胞内神经酰胺,正常对照组、高渗对照组细胞内神经酰胺无明显变化;相比1.5%PDS组,4.25%PDS可诱导PMCs细胞凋亡,促进JNK及其下游c-Jun磷酸化,而酸性鞘磷脂酶抑制剂地昔帕明可显著抑制高糖PDS的此类作用;JNK阻断剂SP600125可明显抑制高糖PDS诱导的JNK和c-Jun活化、进而抑制Bax的上调和Bcl-2的下调。结论细胞内神经酰胺增加可能经JNK/SAPK通路参与高糖PDS诱导的PMCs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腹透液 腹膜间皮细胞 细胞凋亡 神经酰胺
下载PDF
颈段椎管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2
作者 蒋健 梁维帮 +2 位作者 王嵘 赵寅涛 倪红斌 《现代医学》 2003年第6期397-398,共2页
目的 探讨颈椎管内肿瘤的诊断、治疗和疗效。方法 对 2 3例颈段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肿瘤全切除 2 1例 ,肿瘤次全切除 2例 ,均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结论 MRI检查是椎管内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
关键词 颈段椎管内肿瘤 显微外科 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
下载PDF
275例微血管减压治疗颅神经疾病的护理体会
3
作者 沈雁蓉 常青 童莉莉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5年第6期372-373,共2页
目的探讨各种颅神经疾病经锁孔手术微血管减压治疗前后的护理要点及护理意义。方法对275例颅神经疾病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的各项护理,其中三叉神经痛154例、舌咽神经痛7例、面肌痉挛113例。结果全部患者经微血管减压后均取得满意疗效,... 目的探讨各种颅神经疾病经锁孔手术微血管减压治疗前后的护理要点及护理意义。方法对275例颅神经疾病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的各项护理,其中三叉神经痛154例、舌咽神经痛7例、面肌痉挛113例。结果全部患者经微血管减压后均取得满意疗效,病人在精心护理下能积极配合各项治疗,由于切口改良,无一例出现脑脊液漏。结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和稳定情绪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加强对颅内压、体温的观察和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注意对各种并发症如面瘫、耳鸣及伤口愈合不良等的观察和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神经疾病 微血管减压 护理体会
下载PDF
锁孔手术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护理
4
作者 沈雁蓉 常青 童莉莉 《南方护理学报》 2005年第12期23-24,共2页
笔者报道经锁孔手术微血管减压治疗15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护理。认为术前做好心理、疼痛及失眠、饮食营养护理,稳定患者情绪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加强对低颅内压征、肺部感染、高热、颅神经受累、精神症状等并发症的护理... 笔者报道经锁孔手术微血管减压治疗15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护理。认为术前做好心理、疼痛及失眠、饮食营养护理,稳定患者情绪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加强对低颅内压征、肺部感染、高热、颅神经受累、精神症状等并发症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 护理
下载PDF
葛根素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相关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2
5
作者 王嘉炜 高觉民 +1 位作者 黄玉杰 傅传经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4-167,共4页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相关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及其疗效,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aSAH患者54例,随机抽签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4例,两组均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葛根素0.5g加入葡...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相关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及其疗效,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aSAH患者54例,随机抽签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4例,两组均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葛根素0.5g加入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从病程第3天开始使用,连用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6-酮-前列腺素1α(6-keto-prostaglandin F1α,6-K-PGF1α)水平,观察经颅超生彩色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CVS的发生率并比较两组出院时Glasgow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用药后血浆NO、ET-1、6-K-PGF1α水平升高(P<0.05)、TXB2水平下降(P<0.05)、CVS的发生率降低(P<0.05)、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升高(P<0.05)及出院时GOS评分升高(P<0.05)。结论葛根素是一种防治aSAH后CVS的有效药物,并能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其机理可能与改善血管内皮活性因子的水平,即升高血浆NO、前列环素(PGI2)含量,降低血栓素A(TXA2)含量从而扩张脑血管,同时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灌注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葛根素 血管活性因子
下载PDF
大骨瓣减压在重度颅脑损伤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徐武 梁维邦 +1 位作者 倪红斌 杨咏波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评价大骨瓣减压对实验性重度颅脑损伤大鼠的作用。方法取90只SD大鼠,制作重度颅脑损伤模型,分为保留骨瓣对照组,常规骨瓣减压组,大骨瓣减压组,观察各组生存率,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并用电子显微镜... 目的评价大骨瓣减压对实验性重度颅脑损伤大鼠的作用。方法取90只SD大鼠,制作重度颅脑损伤模型,分为保留骨瓣对照组,常规骨瓣减压组,大骨瓣减压组,观察各组生存率,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结果大骨瓣减压组生存率高于其他两组,NSE降低,Bax,Bcl-2降低,神经元内质网,线粒体肿胀较轻。结论大骨瓣减压能显著降低重度颅脑损伤大鼠的死亡率,减轻脑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骨瓣减压 重度颅脑损伤 NSE BAX BCL-2
下载PDF
右椎动脉狭窄合并左锁骨下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一例报道 被引量:1
7
作者 孙剑涛 黄玉杰 +2 位作者 杨咏波 那世杰 王斌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02-102,共1页
关键词 左锁骨下动脉狭窄 血管内治疗 椎动脉狭窄 发作性晕厥 高血压病史 凝血功能正常 腔隙性梗塞 意识不清
下载PDF
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致过敏性休克1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沈雁蓉 吕燕 +2 位作者 童利利 金晖 王璐璐 《中国药业》 CAS 2010年第5期3-3,共1页
患者,男,42岁,在家活动时突感头痛,伴恶心、言语不清、意识障碍,在社区诊所行脱水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但头痛、头晕无明显好转。送我院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MRI)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行头颅CT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 患者,男,42岁,在家活动时突感头痛,伴恶心、言语不清、意识障碍,在社区诊所行脱水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但头痛、头晕无明显好转。送我院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MRI)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行头颅CT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全脑及弓上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为颅内前交通动脉瘤、右侧类烟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右旋糖酐 致过敏性休克 静脉滴注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颅内前交通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核磁共振检查 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MR影像测量在经蝶垂体瘤手术中的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星 蒋健 +2 位作者 刘志坚 王嵘 赵寅涛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85-86,共2页
目的探讨MRI相关数据测量在单鼻孔经碟垂体腺瘤的手术方面的指导作用。方法术前对MRI矢状位影像进行测量,数据1:外鼻孔下缘至鞍底前壁中点距离,数据2:下颚与上述测量线的夹角;利用蝶窦喙突部相对固定于中线位置,三者结合确定鞍底手术方... 目的探讨MRI相关数据测量在单鼻孔经碟垂体腺瘤的手术方面的指导作用。方法术前对MRI矢状位影像进行测量,数据1:外鼻孔下缘至鞍底前壁中点距离,数据2:下颚与上述测量线的夹角;利用蝶窦喙突部相对固定于中线位置,三者结合确定鞍底手术方向及深度。将所测量的数据应用于手术中。结果 35例外鼻孔下缘至鞍底前壁中点距离为63~103 mm,平均76.85 mm。鼻道下壁与上述测量线的夹角20.6~33.9°,平均27.52°,将所测量的数值应用于术中,所有患者均顺利抵达鞍底切除肿瘤。结论利用MRI资料,采集实用性数据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解剖研究,对手术具有较大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垂体腺瘤 单鼻孔
下载PDF
冀点入切前前,中颅底沟通瘤 被引量:3
10
作者 染维邦 倪红斌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0年第3期145-147,I001,共4页
目的 对7例前、中颅底沟通瘤的手术入路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方法 颅眶沟通瘤3例,中颅底沟通4例,均采取冀点及基改良入路,其中5例采取硬膜外入路,2例结合硬膜内外入路切除肿瘤。结果 6例患者实现肿瘤全切,1例次全切除,... 目的 对7例前、中颅底沟通瘤的手术入路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方法 颅眶沟通瘤3例,中颅底沟通4例,均采取冀点及基改良入路,其中5例采取硬膜外入路,2例结合硬膜内外入路切除肿瘤。结果 6例患者实现肿瘤全切,1例次全切除,无手术死亡。结果 冀点入路是切除前、中颅底沟通瘤的理想入路,具有显露充分、易于掌握和改良等优点;采取带蒂颞肌瓣充填肿瘤切除后的残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沟通瘤 外科手术 冀点入路
下载PDF
重型脑干出血强化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窦立敏 李东儒 +5 位作者 王东 葛卫星 李杰 戴嵬 俞文华 王荣根 《交通医学》 2019年第6期602-604,共3页
目的:探讨同步强化治疗脑干水肿与肺部感染对重型脑干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重型脑干出血患者50例,分为强化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2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强化治疗组同步进行脑干水肿与肺部感染强化治疗,控制血氧饱和度≥98%... 目的:探讨同步强化治疗脑干水肿与肺部感染对重型脑干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重型脑干出血患者50例,分为强化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2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强化治疗组同步进行脑干水肿与肺部感染强化治疗,控制血氧饱和度≥98%,动脉氧分压100~150 mmHg,血钠145~155 mmol/L,血浆渗透压310~320 mmol/L.比较两组治疗2周后脑干残留血肿大小、住院时间以及随访6个月时的GOS预后评分.结果:治疗2周后强化治疗组残留血肿2.4±0.8 mL,小于常规组的2.8±1.1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住院时间23.8±8.3天,短于常规治疗组的31.8±7.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6个月后GOS预后评分2.37分高于常规治疗组的1.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脑干出血患者采取同步强化治疗脑干水肿和肺部感染,严格控制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血钠和血浆渗透压,可以加快脑干出血、水肿吸收,有利于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脑干出血 强化治疗 脑干水肿 肺部感染
下载PDF
成人烟雾病直接脑血运重建术中侧裂周围皮质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对术后过度灌注综合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石志勇 王毅 +3 位作者 吴凌云 王娟 杨咏波 杭春华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9-134,共6页
目的基于术中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U)监测的侧裂周围皮质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研究成人烟雾病直接脑血运重建术后过度灌注综合征(CH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 目的基于术中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U)监测的侧裂周围皮质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研究成人烟雾病直接脑血运重建术后过度灌注综合征(CH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的92例(97例次手术)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均使用MDU采集侧裂周围皮质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受体动脉的血流方向、受体动脉和搭桥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MSV)等,计算MSV增加倍数,即术后MSV/术前MSV。根据术后有无CHS将患者分为CHS组与非CH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法),判断CHS的危险因素。结果97例次手术中,7例次(7.2%)术后发生CHS(CHS组),余90例次(92.8%)未出现CHS(非CHS组)。与非CHS组比较,CHS组患者Suzuki分期晚期者占比高,搭桥前受体动脉MSV低,搭桥后指向皮质和指向侧裂的受体动脉MSV增加倍数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Suzuki分期晚(OR=11.82,95%CI:2.05~68.19,P=0.006)和搭桥后指向侧裂的受体动脉MSV增加倍数高(OR=8.33,95%CI:2.01~34.45,P=0.003)均是术后发生CHS的危险因素。结论Suzuki分期晚期、搭桥后指向侧裂的受体动脉MSV增加倍数高的成人烟雾病患者直接血运重建术后更易发生CHS,术中MDU定量分析有助于评估血流动力学改变和预测术后CH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危险因素 超声检查 多普勒 血流动力学 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原文传递
辛伐他汀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Toll样受体4/核因子-kB及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孔杰 梁维邦 +4 位作者 倪红斌 王斌 徐武 吴俊 金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261-2261,共1页
脊髓损伤(SCI)是一种发病率及致残率都很高的疾病。有研究结果表明辛伐他汀可抑制脊髓损伤后炎症因子释放,减少损伤区神经细胞死亡,有脊髓保护作用,但其具体保护机制尚不明了。我们通过观察脊髓损伤后Toll样受体4(TLR4)、
关键词 TOLL样受体4 急性脊髓损伤 白细胞介素-1Β 辛伐他汀 核因子-KB 大鼠 神经细胞死亡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锁孔手术微血管减压治疗面肌痉挛 被引量:2
14
作者 梁维邦 倪红兵 +2 位作者 蒋健 陈明基 王嵘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32-333,共2页
目的 观察锁孔手术微血管减压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取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面肌痉挛患者51例,并对手术人路和神经血管减压方法进行改良,部分病例在内窥镜辅助下手术。结果 本组手术有效率为92.2%,除1例听力明显下降外,无... 目的 观察锁孔手术微血管减压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取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面肌痉挛患者51例,并对手术人路和神经血管减压方法进行改良,部分病例在内窥镜辅助下手术。结果 本组手术有效率为92.2%,除1例听力明显下降外,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锁孔手术微血管减压是治疗面肌痉挛安全有效的方法,手术方式的改良及内窥镜的辅助有利于提高手术的疗效,安全性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孔手术 微血管减压 手术治疗 面肌痉挛 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显微血管减压治疗面肌痉挛术后迟发性面瘫原因分析及预防 被引量:2
15
作者 陆天宇 王晶 +2 位作者 虞晨 陈维涛 梁维邦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7年第2期105-108,111,共5页
目的评价显微血管减压治疗面肌痉挛手术后迟发性面瘫的发生原因并探讨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我科自2011年01月~2016年01月收治的67例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面肌痉挛且发生迟发性面瘫者的相关资料。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面神经根部存在血管压迫,... 目的评价显微血管减压治疗面肌痉挛手术后迟发性面瘫的发生原因并探讨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我科自2011年01月~2016年01月收治的67例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面肌痉挛且发生迟发性面瘫者的相关资料。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面神经根部存在血管压迫,术中电生理监测面神经功能,术后对迟发性面瘫随访并分析其发生的可能因素,探讨预防及治疗方法。结果随访时间1~5年,平均3.1年,本组64面部抽搐完全消失,3例术后随访过程中复发;依据House-Brackmann分级:轻中度面瘫(I^III级)43例(64.1%),中重度面瘫(IV^V级)24例(35.9%),术中电生理可见面神经主动诱发电位波幅有所下降(56例,83.6%)。随访提示迟发性面瘫均明显改善,预后良好,仅2例者因随访时间较短,存在残留面瘫(I^II级)。结论术后迟发性面瘫是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常见并发症,术中责任血管辨认及精准减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合理应用及术后营养神经药物的应用可有效避免并治疗此类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显微血管减压手术 迟发性面瘫 面神经主动诱发电位
原文传递
大脑胶质母细胞瘤转移至脊髓圆锥一例
16
作者 陈文立 王嵘 +2 位作者 张丽华 张冰 蒋健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91-591,共1页
患者男,33岁。因左半身麻木20d入院。头颅MRI显示右侧颞顶叶(岛叶)占位,长T1长T2及部分混杂信号团块,增强扫描呈厚薄不一的不规则环状强化(图1a)。行显微镜下岛叶肿瘤全切术,约5cm×5cm×4cm,血供丰富,边界清楚,病... 患者男,33岁。因左半身麻木20d入院。头颅MRI显示右侧颞顶叶(岛叶)占位,长T1长T2及部分混杂信号团块,增强扫描呈厚薄不一的不规则环状强化(图1a)。行显微镜下岛叶肿瘤全切术,约5cm×5cm×4cm,血供丰富,边界清楚,病理提示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WHOIV级)(图2)。术后2个星期开始放、化疗。术后15个月,患者自觉右侧腰部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脊髓圆锥 瘤转移 大脑 头颅MRI 肿瘤全切术 半身麻木 增强扫描
原文传递
颅内-外血管重建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治疗颅内巨大型动脉瘤的疗效 被引量:1
17
作者 石志勇 喻乐保 +5 位作者 张玉华 王毅 王健 杨咏波 张东 杭春华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89-1193,共5页
目的观察颅内-外血管重建术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治疗颅内巨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至2021年10月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6例)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12例)采用颅内-外血管重建术联合动脉瘤... 目的观察颅内-外血管重建术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治疗颅内巨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至2021年10月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6例)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12例)采用颅内-外血管重建术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治疗18例颅内巨大型动脉瘤患者。其中颈外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MCA)M2段吻合6例、颞浅动脉-桡动脉-MCA M2段吻合5例, 颞浅动脉-MCA M3/4段吻合6例, 颞浅动脉-桡动脉-大脑后动脉P3段吻合1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手术相关发症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中均未发生颅内动脉瘤破裂;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颅内动脉瘤均消失。术后1周内共有5例患者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 4例为脑梗死, 其中1例因急性桥血管损伤致大面积脑梗死;1例为动眼神经麻痹, 但MRI未见颅内新发梗死灶。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3~62个月), 18例患者均未见颅内动脉瘤复发;随访末期, 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分15例, 2~3分2例, 4~5分1例。结论颅内-外血管重建术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是治疗颅内巨大型动脉瘤的重要方式, 术后疗效较好, 脑梗死是主要的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重建术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