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7篇文章
< 1 2 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三重阐释路径
1
作者 闫金敏 戴雪红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6,共11页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阐释是新时代新征程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心纽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一个亟待回应的学理命题。新质生产力不仅关涉生产力的新型质态,更展现先进生产力对于人类文明形态的物质创造力量,指向了科学社会主义...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阐释是新时代新征程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心纽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一个亟待回应的学理命题。新质生产力不仅关涉生产力的新型质态,更展现先进生产力对于人类文明形态的物质创造力量,指向了科学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未来方向。在历史唯物主义维度上,新质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新时代发展,其渐进性、创新性、辩证性特征分别通达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历史性、科学性和矛盾性发展。在政治经济学维度上,新质生产力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危机批判,其扬弃了固定资本的技术危机,否定了生产领域的生产危机,批判了帝国主义的垄断危机,突破了西方现代化的内在痼疾和发展限度。在科学社会主义维度上,新质生产力不仅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幻想,以历史规律指引新型文明形态,推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议题的不断深化;还践行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现实路径,以质态的变革筑牢生产力基础,以制度建构韧性释放生产活力,更加通达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未来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整体性
下载PDF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结合” 被引量:3
2
作者 尚庆飞 谷生秀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15-22,共8页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必然要求。立足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现实需要,毛泽东创造性地初步提出了推进“第...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必然要求。立足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现实需要,毛泽东创造性地初步提出了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并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民族化大众化方式阐释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批判性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正是在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的过程中,毛泽东实现了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忽视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性纠偏,通过确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开启了对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历史性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个结合”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形成的历史条件、形成基础与独特贡献——以瞿秋白为分析中心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中涵 陈继红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0,共7页
道德观不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践行基础和典型领域。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形成具有特定的历史条件、形成基础与独特贡献。以瞿秋白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践行道德观的基础上,... 道德观不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践行基础和典型领域。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形成具有特定的历史条件、形成基础与独特贡献。以瞿秋白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践行道德观的基础上,呈现出工人阶级崛起与社会结构裂变的时代特色。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道德观具有深刻的内涵释义,在产生的根源、阶级属性以及基本立场上有不同的表达,并根植于一套完整的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之中。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社会建构的必然结果。道德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内容表达。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形成,鞭挞了中国封建社会道德的虚伪性,对资产阶级道德的欺诈性进行了批判,奠定了中国式无产阶级道德观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道德观 瞿秋白 中国化
下载PDF
从马克思主义的内部结构到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话语构成——基于对“现实”概念的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潘天成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5期54-64,126,共12页
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以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由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文艺批评三类话语共同构成。这一话语结构突出体现在“现实”概念当中。第一,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对西方哲学“现实”概念的批判。马克思、... 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以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由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文艺批评三类话语共同构成。这一话语结构突出体现在“现实”概念当中。第一,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对西方哲学“现实”概念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扬弃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现实”建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以及文艺理论体系。第二,政治经济学批判构成了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参照。马克思创造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来再现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这与典型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三,文艺批评是马克思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具体应用。文学艺术要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再现“现实”。其中,典型人物的普遍性不是抽象的普遍性,而是具有社会性、辩证性、生成性特征的具体的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现实 从抽象到具体 典型人物
下载PDF
普兰查斯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逻辑演进的批判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黎华楠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6期126-133,共8页
对资本主义法律的意识形态体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思想的理论面向,其中以普兰查斯为代表的法哲学思想尤为典型。一方面,他们拒斥自第二国际以来庸俗的机械经济决定论对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歪曲;另一方面,批判与法律实证主义相结合... 对资本主义法律的意识形态体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思想的理论面向,其中以普兰查斯为代表的法哲学思想尤为典型。一方面,他们拒斥自第二国际以来庸俗的机械经济决定论对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歪曲;另一方面,批判与法律实证主义相结合的资本主义法律物化现象。这种法哲学思想的演进逻辑表现为:从经济决定论转向政治本体论,从阶级意识走向集体意识以及阶级斗争的退场与权力斗争的凸显。从本质上看,这一思想割裂了马克思把法视为彰显经济关系的法权意义的内在结构与法律构成经济关系外部表现形式的辩证统一逻辑,它不过是资本主义制度自我调整的产物,并预示对资本主义法治秩序的妥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哲学 集体意识 权力斗争 生产方式
下载PDF
《新青年》中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6
作者 李中涵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81,共20页
作为近代以来最具有影响力的刊物,《新青年》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道德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落地生根必然要面临如何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对接”的问题。《新青年》通过... 作为近代以来最具有影响力的刊物,《新青年》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道德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落地生根必然要面临如何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对接”的问题。《新青年》通过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阐释、传播,为批判中国传统旧道德确立了基本坐标,也为建构新道德提供了理论参照和实践引导。对《新青年》中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研究,是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也为深入理解“两个结合”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中国化 “两个结合”
下载PDF
《新青年》时期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阐释
7
作者 李中涵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6期36-48,共13页
在中国近代史上,《新青年》作为文化启蒙的重要平台,掀起了一场思想革命,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青年》时期,陈独秀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国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批判... 在中国近代史上,《新青年》作为文化启蒙的重要平台,掀起了一场思想革命,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青年》时期,陈独秀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国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批判和重新解读,主张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目标指向,构建符合无产阶级利益的新道德体系。陈独秀不仅在理论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道德本质等一系列问题,还通过具体的革命活动展示了唯物史观的实践价值。他高度重视工人阶级的力量,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运用于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中,积极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号召工人觉醒与争取自身权利,为中国工人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南。《新青年》时期陈独秀对道德问题的思考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也为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新青年》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下载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智媒时代的主体生产及其理论批判
8
作者 李心悦 戴雪红 《理论视野》 CSSCI 2024年第10期79-85,共7页
马克思主义认为,传播媒介无法绝缘于意识形态,总是渗透着统治阶级意志,媒介意识形态一方面在执行社会统治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在生产主体。随着智能媒体取代传统媒介,人类进入智媒时代,智媒仍然无法绝缘于意识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媒介意... 马克思主义认为,传播媒介无法绝缘于意识形态,总是渗透着统治阶级意志,媒介意识形态一方面在执行社会统治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在生产主体。随着智能媒体取代传统媒介,人类进入智媒时代,智媒仍然无法绝缘于意识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媒介意识形态理论存在三种理论脉络:以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人道主义脉络,以葛兰西和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文化领导权脉络,以阿尔都塞和福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脉络。以此三支脉络理解智媒意识形态,有助于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媒介文化扩张的本质,捕捉其对主体造成的潜在风险,立足当下现实,探索媒介世界中的主体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媒时代 主体 西方马克思主义 媒介 意识形态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城市住房理论及其对中国实践的指导意义
9
作者 金小鸥 《中华手工》 2024年第11期114-116,共3页
恩格斯的《论住宅问题》是基于19世纪后期的西欧地区,特别是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飞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这一时期,工业革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民大量失业,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寻求工业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造成城市人口激增。... 恩格斯的《论住宅问题》是基于19世纪后期的西欧地区,特别是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飞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这一时期,工业革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民大量失业,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寻求工业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造成城市人口激增。德国政府为适应城市发展,将城市进行重新布局划分,市中心设为商业区,街道加宽,修建铁路,原本市中心的老旧房屋因此被拆除,大量手工业者、工人、农民被赶到郊区,没有相应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卫生环境也相当糟糕。城市中因为新的布局规划拆除原有住房,导致住房短缺问题日益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效率 城市住房 西欧地区 住房短缺 人口激增 《论住宅问题》 工业化和城市化 布局规划
下载PDF
“马克思: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笔谈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一兵 刘冰菁 +1 位作者 孔伟宇 李乾坤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35,共23页
主持人语:本组笔谈在MEGA2的文献基础上,直面布罗代尔“马克思从来没有使用过资本主义的概念”的挑战,详细梳理和展现了青年马克思“市民社会”的复杂话语实践的历史流变,以及后来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逐渐走向“资产阶级社会”... 主持人语:本组笔谈在MEGA2的文献基础上,直面布罗代尔“马克思从来没有使用过资本主义的概念”的挑战,详细梳理和展现了青年马克思“市民社会”的复杂话语实践的历史流变,以及后来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逐渐走向“资产阶级社会”中现实资本关系统治的批判,最终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认识奠定科学的资本主义批判观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话语实践 布罗代尔 历史流变 青年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 文献基础 历史进程
下载PDF
都市马克思主义导论 被引量:19
11
作者 胡大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13,2+146,共9页
城市、地理和空间已经成为今天马克思主义介入社会实践的重要领域,以其为落脚点产生了都市马克思主义动态。通过元理论拓展和社会历史条件分析,马克思主义有助于阐明空间再造与生产关系再生产之间的关系及其具体实现机制,剖析社会环境... 城市、地理和空间已经成为今天马克思主义介入社会实践的重要领域,以其为落脚点产生了都市马克思主义动态。通过元理论拓展和社会历史条件分析,马克思主义有助于阐明空间再造与生产关系再生产之间的关系及其具体实现机制,剖析社会环境变迁的当代矛盾,澄清技术和组织条件变迁动态,揭示内生于当代社会发展的社会权利和价值要求及其实现条件。在都市马克思主义话语看来,我国当前的新型城镇化之"新"在于替代资本主义推动的传统对抗性城市化,创造新型聚落形态,也即是新文明的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城市研究 新型城镇化
下载PDF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节奏和变奏 被引量:5
12
作者 胡大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14,126,共5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整个20世纪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从公众的怒火演变为个人的牢骚、从大街上的战斗演变成书房里的打赌的过程,其间存在着他们关于资本主义叙事和政治表述的巨大逻辑变迁。正是在这两点上,他们成了传统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异...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整个20世纪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从公众的怒火演变为个人的牢骚、从大街上的战斗演变成书房里的打赌的过程,其间存在着他们关于资本主义叙事和政治表述的巨大逻辑变迁。正是在这两点上,他们成了传统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异端,今天的后马克思主义更是试图以新政治表述和激进"革命"策略替代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位置。理解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变迁,不仅需要关注其对所经历的资本主义的生命周期的具体表现的反思和经验概括,而且需要把握其是如何在历史认识论、资本主义经验和政治话语三者之间进行整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整体风格 逻辑变迁 政治话语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实践的中国特色——以组织发展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建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20,146,共6页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只有与各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才能锻造适合本国要求的强大政党。梳理中国共产党成长历程,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党员发展程序,远大理想与现实目标相统一的党员标准,使得组织发展更加贴近革命发展的实际需要。同...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只有与各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才能锻造适合本国要求的强大政党。梳理中国共产党成长历程,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党员发展程序,远大理想与现实目标相统一的党员标准,使得组织发展更加贴近革命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中国革命的艰巨性与复杂性,使得中共走出了一条既重视质量,又重视数量的党员发展道路。中共通过自身发展壮大的事实,最好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力量所在,而寻找组织创新的发展脉络与成功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党建理论 组织发展 中国化
下载PDF
资本主义的空间性批判与日常生活的总体性革命——一种拓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激进尝试 被引量:4
14
作者 温权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14,共7页
资本主义制度在当今社会的幸存,似乎超出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必然消亡的乐观预期。其原因有二:一方面,商品拜物教的异化特质,已然凭借成熟的市场机制,渗透到繁芜庞杂的日常生活领域,从而转变为更加隐蔽的微观政治权力;另一方面,资... 资本主义制度在当今社会的幸存,似乎超出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必然消亡的乐观预期。其原因有二:一方面,商品拜物教的异化特质,已然凭借成熟的市场机制,渗透到繁芜庞杂的日常生活领域,从而转变为更加隐蔽的微观政治权力;另一方面,资本的形成与交换,也不单纯囿于"物"的范畴,它毋宁跃迁到空间层面,并将自身演化为对抽象空间的重构与再生产。于是,资本对个体的钳制就嬗变为,由它所掌控的异化空间对日常生活的全面曲解与压制。鉴于此,原先以生产力-生产关系间矛盾为出发点的宏观政治革命,必须在微观层面,实现空间批判的转向。而后者毋宁是以实现人的全面性为目的,进而瓦解作为资本生产场域的抽象空间的总体性革命。至于该过程本身,可被视为一种解读乃至拓展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激进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象空间 日常生活 资本生产 微观权力 总体革命
下载PDF
地方性空间生产知识——都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 被引量:6
15
作者 胡大平 《理论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15,共4页
受国际都市研究、社会理论空间转向以及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和城市理论影响,以及国内城市问题和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激发,都市马克思主义受到国内相关领域的重视。这也带来了一系列基础性的学术和理论问题,例如,如何理解都市马克思主义... 受国际都市研究、社会理论空间转向以及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和城市理论影响,以及国内城市问题和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激发,都市马克思主义受到国内相关领域的重视。这也带来了一系列基础性的学术和理论问题,例如,如何理解都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属性和意义,如何展开都市马克思主义研究。本文试图提出一种主张:地方性空间生产知识乃是都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目标和表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马克思主义 地方性空间 空间生产
下载PDF
生产关系再生产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乐强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5-39,共5页
从交往关系到生产关系的转变是马克思理论逻辑的重要转变,也就是从生产关系再生产入手,马克思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本质和运行机制的科学解剖,从根基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颠倒性的内在根源。但他既不是从外在的人性尺度来痛斥这种... 从交往关系到生产关系的转变是马克思理论逻辑的重要转变,也就是从生产关系再生产入手,马克思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本质和运行机制的科学解剖,从根基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颠倒性的内在根源。但他既不是从外在的人性尺度来痛斥这种物化现实,也没有停留在交换关系物化的层面上,而是将其推进到生产关系的高度,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出发,实现了对资本主义颠倒和物化现象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这表明,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奠基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在矛盾之上的批判历史观,单纯地立足于交往关系或主体间性来解释或重构历史唯物主义,是根本行不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关系 交往关系 历史本质论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比较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培暄 《学术探索》 CSSCI 2014年第11期30-33,共4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本质区别是哲学历史观上的区别,而两者之间的具体分歧体现在研究方法、基本观点和阶级归属各个方面。我们当今应当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思想,有选择地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合理成分,以推进中...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本质区别是哲学历史观上的区别,而两者之间的具体分歧体现在研究方法、基本观点和阶级归属各个方面。我们当今应当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思想,有选择地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合理成分,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体",西方经济学为"用","体""用"关系不容颠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下载PDF
欧洲小资产阶级的政治危机与法西斯主义兴起的社会根源——从瓦伊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观谈起 被引量:2
18
作者 温权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19,共5页
瓦伊达立足于马克思的经典文献,通过挖掘波拿巴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认为一战后小资产阶级尴尬的经济处境和暧昧的政治态度是导致群众性法西斯运动的直接原因,其中包含三方面相互指涉的佐证:区别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小资... 瓦伊达立足于马克思的经典文献,通过挖掘波拿巴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认为一战后小资产阶级尴尬的经济处境和暧昧的政治态度是导致群众性法西斯运动的直接原因,其中包含三方面相互指涉的佐证:区别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同法西斯主义的精神内核高度吻合;小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敌对态度与法西斯主义的政治实践彼此重叠;游离于市民社会之外的下层小资产阶级群众成为法西斯权力机制的实际操作者。将小资产阶级视为法西斯运动肇始者,这一大胆设想堪称瓦伊达对马克思政治哲学范式的创造性运用,这种创造性运用又为丰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资产阶级 法西斯主义 波拿巴主义 资本主义 群众运动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政治哲学维度——布达佩斯学派关于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思考 被引量:1
19
作者 温权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8-213,共6页
针对马克思有关历史唯物主义内涵及其指向的一系列论断,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诸成员分别从历史理论、阶级革命以及社会主义运动三个维度,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和创造性的解读。首先,从唯物史观的逻辑理路来看,学派成员将马克思宏观的"... 针对马克思有关历史唯物主义内涵及其指向的一系列论断,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诸成员分别从历史理论、阶级革命以及社会主义运动三个维度,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和创造性的解读。首先,从唯物史观的逻辑理路来看,学派成员将马克思宏观的"历史哲学"重新诠释为具有微观文化意义的"历史理论",从而弥合了马克思有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这一结论中存在的"实践哲学"和"实证科学"之间的理论张力,并规避了社会主义必然实现这一预设内所隐含的"历史目的论"倾向。其次,对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而言,学派成员从实证的政治经济规律出发,详细考察由资本生产引出但未被明确定位的无产阶级群体,其特有的历史文化意义与阶级意识,之于社会革命的合法性问题。再次,就唯物史观的最终指向来说,学派成员结合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可能出现的异化现象作出了相应的政治哲学批判,并以此重塑了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的人道主义立场。值得一提的是,布达佩斯学派对唯物史观的反思,实现了马克思宏观的社会—经济分析向微观的政治—文化考察的转向,其实质毋宁是以资本生产范式批判为前提的文化—政治哲学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达佩斯学派 文化政治哲学 唯物史观 历史理论 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
下载PDF
资本批判的三重向度与《资本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建构 被引量:1
20
作者 温权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2016年第5期21-25,共5页
贬低甚至忽视《资本论》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是扭曲并人为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性的直接原因之一。而对其价值的重估,则意味着要从政治经济学范畴中,挖掘并提炼出它所蕴含的哲学指向。其中,主要包括三方面密切相关的内容:第... 贬低甚至忽视《资本论》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是扭曲并人为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性的直接原因之一。而对其价值的重估,则意味着要从政治经济学范畴中,挖掘并提炼出它所蕴含的哲学指向。其中,主要包括三方面密切相关的内容:第一,由商品与劳动规律所揭示,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被异化为"物"的"人"的生存样态,构成《资本论》在哲学层面反思资本主义的"存在论"前提;第二,由货币规律所体现,并在资本主义市场中运转的资本增殖逻辑,构成《资本论》在哲学维度分析资本主义的"逻辑学"核心;第三,由抽象的经济范畴所反映,并在具体的现实中为人们所把捉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走向,构成《资本论》在哲学话语下瓦解资本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因此,《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实则是以"存在论"、"逻辑学"与"认识论"三者一致为特质的哲学批判。而《资本论》也并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单纯"运用",它毋宁从理论高度"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三者一致 存在论 逻辑学 认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