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4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1
作者 唐正东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3,255,共12页
马克思主义革命发展阶段论在基本原理层面所展现出来的核心要义,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发展水平决定了革命的性质及其发展程度。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运用“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构建了把马克思主... 马克思主义革命发展阶段论在基本原理层面所展现出来的核心要义,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发展水平决定了革命的性质及其发展程度。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运用“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构建了把马克思主义革命发展阶段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辩证地结合起来的创新性理论图景。这种创新性突出地表现在提出了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按社会性质来说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的革命所建立的却是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国家、按社会性质来说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却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了更广阔的道路等观点。这些观点在马克思主义革命发展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民主主义 理论创新
下载PDF
聚焦城市的“照着说”:历史唯物主义的田野工作——列斐伏尔《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研究
2
作者 张一兵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I0002,共14页
在《都市革命》一书中,列斐伏尔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靠近,还是资本主义都市化实践的现实研究氛围潜移默化的结果,而《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则是他从马克思、恩格斯1845年之后诸多文本中深入研读历史唯物主义的田野工作的成果。这是一个... 在《都市革命》一书中,列斐伏尔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靠近,还是资本主义都市化实践的现实研究氛围潜移默化的结果,而《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则是他从马克思、恩格斯1845年之后诸多文本中深入研读历史唯物主义的田野工作的成果。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逻辑转换节点。特别是在对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细读中,虽然他并没有直接找到关于城市的专题性研究,但他真的经历了一次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的洗礼。列斐伏尔应该是第一次学会了从客观实际出发去打开现实和概念。这是列斐伏尔思想中一次方法论上的重大转折。虽然他仍然保留着人本主义话语的外饰,但那种从价值悬设出发的人学批判话语已经彻底失去了主人话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 历史唯物主义 空间生产
下载PDF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张亮教授访谈
3
作者 张亮 赵立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7,共5页
中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70年大体可以划分为"史前史"(1949-1978年)、兴起(1978年-20世纪90年代初)、深入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21世纪初)、大繁荣(21世纪初至今)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有其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21世纪以来,... 中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70年大体可以划分为"史前史"(1949-1978年)、兴起(1978年-20世纪90年代初)、深入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21世纪初)、大繁荣(21世纪初至今)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有其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21世纪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走向大繁荣,但是也让人心生"忧虑"。未来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需要回归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深入思考研究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开辟新的研究视角,从人头、学派的研究走向"问题式"的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徒生涯 国外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东欧马克思主义 理论创新
下载PDF
马克思的“机器论片断”:命名由来、历史定位及其理论评析
4
作者 孙乐强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61,共14页
“机器论片断”是当代意大利左翼对《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固定资本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节的独特称谓,是这一片断在意大利语境中的特有命名。当前西方学界对这一片断的定位主要包括四种:意大利自治主义和认知资本主义将其视... “机器论片断”是当代意大利左翼对《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固定资本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节的独特称谓,是这一片断在意大利语境中的特有命名。当前西方学界对这一片断的定位主要包括四种:意大利自治主义和认知资本主义将其视为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顶峰,被誉为超越《资本论》的一段“圣经式的文本”;阿根廷学者斯塔罗斯塔将这一片断理解为实现从《资本论》的资本辩证运动向革命主体翻转的必备环节,从而把“机器论片断”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德国学者海因里希则认为这一片断只是马克思的一个“暂时性”的思想实验,其中包含着不可忽视的理论错误,进而实现了对这一片断的思想史“祛魅”;而哈贝马斯认为这一片断没有摆脱黑格尔自我意识辩证法的窠臼,是马克思技术决定论和知识拜物教的集中体现。实际上,这一片断是马克思经济学和工艺学研究的产物,是他回应“李嘉图难题”和“尤尔问题”的延续。在这一片断中,马克思既没有摆脱李嘉图直接劳动价值论的影响,也没有真正克服尤尔的缺陷。此时他关于资本主义崩溃的论证基本上是以直接劳动和直接劳动时间为基础的,把一般智力、科学知识和机器体系对直接劳动的影响混同于对抽象劳动的影响,进而从直接劳动作用的下降中引出了资本主义价值生产机制的崩溃,因而存在不可忽视的理论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论片断 李嘉图难题 尤尔 直接劳动 固定资本 崩溃逻辑
下载PDF
《资本论》雏形中的科学的劳动异化理论及其删除——马克思《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一兵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9,202,共20页
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关键性目的,也是不断驱动它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必然是这一生产过程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生产的价值增殖过程中,劳动原料和生产资料都不会自己发生改变,通过价值转移... 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关键性目的,也是不断驱动它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必然是这一生产过程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生产的价值增殖过程中,劳动原料和生产资料都不会自己发生改变,通过价值转移和补偿,在商品中仍然是一个不变量,价值增殖中唯一的变量来自工人的活劳动,并且,当它使用生产资料改变原料的活动发生之后,活劳动本身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已经包含着一种深刻的社会关系颠倒,如同人创造了上帝,却自己跪倒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一样,明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工人的劳动创造了产品,可是它实际发生了产品反过来支配和统治工人的创造性主体与被创造物客体的关系颠倒。这正是敌我性的劳动关系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劳动异化
下载PDF
马克思《曼彻斯特笔记》:历史、文本与研究现状
6
作者 孔伟宇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2-211,共10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曼彻斯特的理论和实践工作,为他们新世界观的创立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曼彻斯特笔记》重现了这一理论与实践发生的历史现场。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到曼彻斯特开展研究,是因为曼彻斯特既是当时全世界资本主义最发达...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曼彻斯特的理论和实践工作,为他们新世界观的创立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曼彻斯特笔记》重现了这一理论与实践发生的历史现场。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到曼彻斯特开展研究,是因为曼彻斯特既是当时全世界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城市,也是社会主义运动活跃的地方。马克思在《曼彻斯特笔记》中不仅深入研究了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而且首次接触并研究了英国宪章派等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两者的结合与矛盾促使马克思阐发一种新的世界观。所以,《曼彻斯特笔记》被视为青年马克思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与深化奠定了关键性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曼彻斯特笔记》 《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学说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当下遇到的三个理论问题 被引量:6
7
作者 唐正东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49,共7页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既要为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提供哲学依据,又要为日常生活层面的观念拜物教批判提供学理支持,这就要求我们从历史本质论与历史运行论的双重角度,来拓展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历史唯物主义承认历史过程是由现实的个人所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既要为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提供哲学依据,又要为日常生活层面的观念拜物教批判提供学理支持,这就要求我们从历史本质论与历史运行论的双重角度,来拓展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历史唯物主义承认历史过程是由现实的个人所推动的,但并不认为历史过程的解读必须从个体的观念入手。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是用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解释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层本质,而不是用实践的主体性来否认历史过程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生产方式 实践 观念
下载PDF
数字化资本主义的末路:逆人类纪的负熵抗争——斯蒂格勒2016年南京大学研究课程解读之一 被引量:2
8
作者 张一兵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38,共6页
法国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作为德里达的重要弟子,以其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论著跻身于目前欧洲最著名的社会批判理论家行列。斯蒂格勒认为,生命的本质为负熵,而人类生命存在的异质性本质为外化性的义肢性技术(负熵),可是,资产阶... 法国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作为德里达的重要弟子,以其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论著跻身于目前欧洲最著名的社会批判理论家行列。斯蒂格勒认为,生命的本质为负熵,而人类生命存在的异质性本质为外化性的义肢性技术(负熵),可是,资产阶级所开创的资本主义社会却演变成一个以人的疯狂掠夺导致更深层次的熵增的"人类纪"。因此,必须要建立一个以批判资产阶级"人类纪"为核心的新政治经济学批判,这就是"走出人类纪"或"逆人类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蒂格勒 《南京课程》 一般器官学 人类纪 负熵
下载PDF
“资产阶级社会”表面财富背后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一兵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5,共8页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并不是在流通领域产生的,其仅仅关注“资产阶级社会”财富多少意义上的富人与穷人的对立,而资本的秘密只能透视经济物相化迷雾之后,从资本关系的自身基础——与商品和货币(表面的对象性的一般财富)都相关的价值的本...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并不是在流通领域产生的,其仅仅关注“资产阶级社会”财富多少意义上的富人与穷人的对立,而资本的秘密只能透视经济物相化迷雾之后,从资本关系的自身基础——与商品和货币(表面的对象性的一般财富)都相关的价值的本质关系出发。其实作为社会财富的商品和货币本质的价值关系,都是已经消除了历史痕迹的对象化的劳动。当资本家用物相化为财产的对象化劳动去换取工人的劳动力使用权,并在生产过程中无偿地占有剩余价值时,这就生成了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经济剥削关系。由此,马克思实现了自己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科学认识上的一次根本性转变,不是财富关系意义上的“资产阶级社会”,而是一个资本关系成为社会总体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者叫资本主义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 财富
下载PDF
市民社会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浩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3-77,共5页
市民社会是西方近代社会转型的根本问题,市民社会问题是引发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问题意识,也是当代中国“现代性”社会转型所要面对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把市民社会研究(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意识,可以推进当代中... 市民社会是西方近代社会转型的根本问题,市民社会问题是引发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问题意识,也是当代中国“现代性”社会转型所要面对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把市民社会研究(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意识,可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和自身内在理论逻辑的变革。同时,通过对市民社会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审理,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这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上可以发出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从而沟通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关系,导引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真正出场,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范式
下载PDF
在学科分化与整合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范式的批判性反思 被引量:2
11
作者 姚顺良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51-57,共7页
马克思主义范式分化出三种具体解释模式,"第二国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实际上重蹈了"实证科学范式"与"新形而上学范式"的覆辙,而"苏联马克思主义解释模式"更是退回到前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范式分化出三种具体解释模式,"第二国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实际上重蹈了"实证科学范式"与"新形而上学范式"的覆辙,而"苏联马克思主义解释模式"更是退回到前科学的"旧形而上学范式"。作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从马克思主义范式的演化过程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是,在跨学科研究和多学科整合成为当今方法论"显学"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学科分化与整合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将大力推进人文社会研究的进一步科学化同充分注意人文社会科学的特殊性统一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范式 学科分化 多学科整合
下载PDF
从问题意识到模式化的理论生产——简论改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路径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大平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11-15,共5页
对问题意识的反思代表着理论生产的自觉。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对象化、借由学科史评估的方法论建设以及独立的本土实证研究等已经成为引领这一学科发展的突出问题。在这些问题支持下,通过建设处理异质素材的研... 对问题意识的反思代表着理论生产的自觉。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对象化、借由学科史评估的方法论建设以及独立的本土实证研究等已经成为引领这一学科发展的突出问题。在这些问题支持下,通过建设处理异质素材的研究模式,形成科学对话平台,已经成为这一学科快速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合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意识 理论生产 模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下载PDF
社会发展的正义维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思考——从鲍德里亚的理论缺陷谈起
13
作者 唐正东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1,共5页
鲍德里亚等西方当代思想家之所以把社会发展理解为一项偶然性的事业,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无法真正地解读消费社会的本质及其理论效应,从方法论上探究,则是因为他们不能从生产的层面透视消费社会的产生、发展及矛盾滋生的过程。马克思... 鲍德里亚等西方当代思想家之所以把社会发展理解为一项偶然性的事业,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无法真正地解读消费社会的本质及其理论效应,从方法论上探究,则是因为他们不能从生产的层面透视消费社会的产生、发展及矛盾滋生的过程。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出发,对生产与消费之关系所作的深刻解读,为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事业的正义维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 正义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马克思《伦敦笔记》的思想实验空间
14
作者 张一兵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5,100,共7页
从1850年9月开始,马克思在英国不列颠博物馆阅览室开辟了一个新的“主要战场”,即再次对已有的政治经济学文献进行系统的研究。依马克思自己的描述,这种研究通常是“从早晨九点到晚上七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27卷,北京:人... 从1850年9月开始,马克思在英国不列颠博物馆阅览室开辟了一个新的“主要战场”,即再次对已有的政治经济学文献进行系统的研究。依马克思自己的描述,这种研究通常是“从早晨九点到晚上七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82页。。这是他第三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经济学研究的初始阶段,因为在这里,他将开启自己原创性的剩余价值理论的“第二个伟大发现”(恩格斯语)的理论探索进程,并形成关于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科学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价值理论 不列颠博物馆 政治经济学 生产方式 经济学研究 阅览室 原创性 科学认识
原文传递
作为辩证人本主义的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研究
15
作者 张一兵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28,共12页
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中,列斐伏尔努力建构出一种新人本主义的异化史观:使每一个人成为人的欲望和需要应该是本真性的,这也就构成了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机。正是在这种需要-欲望的人本主义本体论框架内,列斐伏尔成功建构了自己... 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中,列斐伏尔努力建构出一种新人本主义的异化史观:使每一个人成为人的欲望和需要应该是本真性的,这也就构成了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机。正是在这种需要-欲望的人本主义本体论框架内,列斐伏尔成功建构了自己日常生活批判新的逻辑基础。正因为列斐伏尔手中具有了上述这样一个人本主义的价值悬设尺度,所以当他以此去观察当代资本主义的时候,他就发现在今天资本主义的“受控制的社会”中,人的本真性需要和欲望却彻底地沦丧了,这也就是“消费社会”中发生的虚假欲望下伪需要占位的消费异化,人的生命节奏异化为谋生的劳作节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日常生活批判》 辩证人本主义 需要本体论
下载PDF
当代资本主义为什么垂而不死?——列斐伏尔《资本主义的幸存》研究
16
作者 张一兵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9,共16页
列斐伏尔断言,相对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危机重重的竞争的资本主义,马克思和列宁关于资本主义走向消亡和垂死性的政治断言无疑都是正确的。然而,马克思和列宁都没有预料到的实际情况是:资产阶级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不得不改变自己,... 列斐伏尔断言,相对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危机重重的竞争的资本主义,马克思和列宁关于资本主义走向消亡和垂死性的政治断言无疑都是正确的。然而,马克思和列宁都没有预料到的实际情况是:资产阶级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不得不改变自己,并且已经真的改变了自己。资本主义却靠着“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获得了自己的新的发展空间——空间的生产,由此获得了有限的幸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资本主义的幸存》 生产关系再生产 空间生产
下载PDF
“两个结合”视域下《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新发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唐正东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8-34,共7页
准确地抓住当时中国的具体实际尤其是在社会矛盾维度上所具有的不断发展性和矛盾力量不平衡性的基本特征,使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不是简单地借鉴苏联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观点,而是完整和全面地把包含在苏联哲学教科书中的马... 准确地抓住当时中国的具体实际尤其是在社会矛盾维度上所具有的不断发展性和矛盾力量不平衡性的基本特征,使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不是简单地借鉴苏联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观点,而是完整和全面地把包含在苏联哲学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概括和总结了出来,并成功地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毛泽东所拥有的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底,使他能够更加坚定地把握住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各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两个结合”的解读视域还使毛泽东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的中国化之理论机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矛盾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辩证关系
下载PDF
如何把握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卢卡奇——回望孙伯鍨教授的《卢卡奇与马克思》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亮 赵立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开山鼻祖,卢卡奇是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在中国直面现代化转型的时刻,卢卡奇的思想深刻参与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与学术形态的重塑过程,并持续发挥着巨大的学术效力。纵观国内卢卡...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开山鼻祖,卢卡奇是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在中国直面现代化转型的时刻,卢卡奇的思想深刻参与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与学术形态的重塑过程,并持续发挥着巨大的学术效力。纵观国内卢卡奇研究近九十年的历程,孙伯鍨教授的《卢卡奇与马克思》充分揭示了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卢卡奇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真谛的时代宏思。在国内卢卡奇研究走向新阶段的当下,《卢卡奇与马克思》依然在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卡奇 马克思主义者 孙伯鍨 《卢卡奇与马克思》
下载PDF
资本关系在双重事物化伪境中的消逝——对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章”的再研究
19
作者 张一兵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4-171,共8页
与出现在流通领域中作为价值关系异化的货币所生成的异己性权力不同,资产阶级经济物相化空间中出现的第二种异己性权力是出现在生产领域中的资本。这个资本权力,已经不再是张牙舞爪的金钱,而是由金钱转换成安静的物——厂房、机器和其... 与出现在流通领域中作为价值关系异化的货币所生成的异己性权力不同,资产阶级经济物相化空间中出现的第二种异己性权力是出现在生产领域中的资本。这个资本权力,已经不再是张牙舞爪的金钱,而是由金钱转换成安静的物——厂房、机器和其他生产条件。货币异化是被交换的劳动关系经过客观抽象反向化为事物性关系伪境,当它重新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并以物的形式吸允工人的活劳动使自己增殖时,它就以控制整个社会关系的方式成为魔鬼般异己性外部力量的资本。由此,马克思才指认资本的本质是对象化的劳动的异化,但是它通过经济物相化掩盖所有历史性起源的遗迹,伪饰成劳动的一脸无辜的物性对立面。资本家获得超出他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的剩余价值,来源于他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资本关系 生产条件 事物化
下载PDF
资本拜物教:在剩余价值瓜分中有中变无戏法里的最后隐遁——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研究
20
作者 张一兵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25-31,共7页
虽然马克思关于经济拜物教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但他对资本拜物教的批判,最后落脚在《资本论》第三卷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不同形式的瓜分问题中。在与生产过程没有直接关联的利息、地租和商业利润中,资产阶级再一次将... 虽然马克思关于经济拜物教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但他对资本拜物教的批判,最后落脚在《资本论》第三卷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不同形式的瓜分问题中。在与生产过程没有直接关联的利息、地租和商业利润中,资产阶级再一次将资本的剥削本质更深地遮蔽起来。这是一步步造成资本拜物教神秘幻象背后的客观关系转换机制。这也是一种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隐匿起来的有中变无的戏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论》 拜物教 利润 地租 利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