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髓内复位与撬拨复位结合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赵鑫 严俊伟 +7 位作者 尹昭伟 史陈 潘少蔚 顾延庆 徐晨阳 杨翁勃 王啸 梁斌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40-43,48,共5页
目的比较髓内复位技术与撬拨复位技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肱骨近端骨折病人,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撬拨复位组)与B组(髓内复位组),每组各24例。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 目的比较髓内复位技术与撬拨复位技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肱骨近端骨折病人,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撬拨复位组)与B组(髓内复位组),每组各24例。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术后3 d、12个月时的影像学指标、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与VAS评分,术后12个月复位丢失发生情况。结果B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均短于A组(P<0.05或P<0.01)。2组术后3 d、12个月时的颈干角及肱骨头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颈干角丢失量及肱骨头高度丢失量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2组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后3 d显著改善,且B组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A组,VAS评分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复位丢失率显著低于A组(4.2%比33.3%,P<0.05)。结论髓内复位技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肱骨近端骨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病人及医护人员在射线下的暴露时间,同时,可以提高肱骨距的复位质量,降低术后发生复位丢失的风险,改善术后肩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肱骨近端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复位技术
下载PDF
新型双钢板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的短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肖飞 徐海波 李翔 《创伤外科杂志》 2019年第3期180-184,共5页
目的探究新型双钢板与传统内固定钢板治疗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的短期疗效差异。方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6月—2017年3月收治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60例患者,其中35例以新型双钢板固定(新型组),2... 目的探究新型双钢板与传统内固定钢板治疗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的短期疗效差异。方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6月—2017年3月收治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60例患者,其中35例以新型双钢板固定(新型组),25例以传统内固定钢板固定(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致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一般资料以及围手术期评价指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3、12个月用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评价踝关节功能及术后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致伤原因、损伤类型、是否有骨质疏松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组手术切口长度为(7.91±1.40)cm,手术时间为(101.94±43.06)min,术中出血量为(49.14±27.05)mL,术后住院时间为(10.86±5.10)d。术后1、3、12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77.63±8.37)分、(83.80±5.71)分和(88.14±5.60)分,术后优良率1、3、12个月分别为:97.14%、88.57%、88.57%。传统组手术切口长度为(8.04±1.79)cm,手术时间为(84.12±20.88)min,术中出血量为(35.20±19.18)mL,术后住院时间为(10.84±7.19)d。术后1、3、12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68.36±7.41)分、(78.56±8.73)分和(83.64±8.27)分,术后优良率分别为88%、80%、76%。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AOFAS踝-后足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后外旋型III、IV度外踝骨折,采用该新型双钢板,相对传统内固定钢板,固定更加牢固,同时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更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踝骨折 双钢板 旋后外旋型 内固定
下载PDF
因髋部脆性骨折住院治疗的长寿老人生存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阳 王啸 +7 位作者 朱家伟 秦正 严俊伟 尹昭伟 顾延庆 史陈 潘少蔚 梁斌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3年第11期1156-1159,共4页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已达2.64亿,占18.70%,90岁及以上(长寿老人)人口已超过266.4万人。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老年人跌倒导致骨折等伤害呈增加趋势^([1]),是造成老年人...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已达2.64亿,占18.70%,90岁及以上(长寿老人)人口已超过266.4万人。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老年人跌倒导致骨折等伤害呈增加趋势^([1]),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2])。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至2021年,我国已成为髋部骨折的中危国家^([3])。髋部骨折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并给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治疗 长寿老人 髋部脆性骨折 生存分析
下载PDF
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探讨 被引量:6
4
作者 魏林 《当代医学》 2014年第18期71-72,共2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患者运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手术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1年10月南京市栖霞区医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70例,运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并选择同时期踝关节骨折后运用按摩复位配合...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患者运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手术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1年10月南京市栖霞区医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70例,运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并选择同时期踝关节骨折后运用按摩复位配合中药熏洗患者70例,比较2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各项功能评分及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负面情绪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踝关节骨折的患者运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但对患者来说有一定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临床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被引量:2
5
作者 徐海波 张官华 +1 位作者 张荣金 曾逸文 《中国厂矿医学》 2008年第6期681-682,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31例患者46个椎体,其中胸椎18个,腰椎28个。在透视监控下经皮穿刺,经椎弓根入路,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结果椎体容积由术前的(21.8±8.4)cm3增至术后的(24.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31例患者46个椎体,其中胸椎18个,腰椎28个。在透视监控下经皮穿刺,经椎弓根入路,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结果椎体容积由术前的(21.8±8.4)cm3增至术后的(24.5±6.4)cm3,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例术后2d能佩戴腰围下床活动。31例病人疼痛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疼痛强度评价的视觉类比评分术后48h为(2.4±3.5)分,较术前(8.2±1.4)分显著下降(P<0.01)。24例患者术后3d出院,5例患者术后7d出院,2例患者术后14d出院。5个椎体(12.2%)发生骨水泥外溢。术后随访8~18个月,平均14个月,无椎体塌陷、疼痛复发,无神经根及脊髓损伤。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比较安全、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及有效缓解疼痛和稳定椎体的微创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成形术
下载PDF
两种方法修复手指末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郑国庆 徐海波 张荣金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第21期153-154,共2页
目的对V-Y推进皮瓣、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两种方法修复手指末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科2011年3月~2012年11月收治的17例18指末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对其使用V-Y推进皮瓣、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 目的对V-Y推进皮瓣、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两种方法修复手指末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科2011年3月~2012年11月收治的17例18指末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对其使用V-Y推进皮瓣、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对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结果 17例18指皮瓣全部存活,对患者进行随访3~12个月,1例1指皮瓣感觉稍迟钝,18指外观及活动功能均满意,满意率100%。结论应用V-Y推进皮瓣、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两种方法修复手指末端软组织缺损,能有效保留患指长度,且功能和外形满意,是治疗手指末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有效且安全的两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指末端 皮肤软组织缺损 手术修复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性单椎体压缩骨折的短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肖飞 郑国庆 +1 位作者 危中生 徐海波 《当代医学》 2019年第32期112-115,共4页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因患有原发性骨质疏松性单椎体压缩...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因患有原发性骨质疏松性单椎体压缩性骨折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患者176例,其中男22例,女154例,平均年龄(77.2±6.95)岁,按手术方式分成PVP组(102例)及PKP组(74例),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费用、术前以及术后1天、3个月、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术前拍摄胸/腰椎正侧位评估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术后1天、3个月、6个月拍摄胸/腰椎正侧位评估骨水泥渗漏情况、cobb角度、伤椎前缘高度、邻近椎体骨折以及伤椎再骨折发生情况。结果PVP组:手术时间为(35.64±8.75)min,术中透视次数为(6.90±0.84)次,住院费用(2.45±0.30)万元;术前、术后1天、3个月、6个月cobb角分别为:(20.28±3.82)°、(12.44±1.74)°、(12.56±1.79)°、(12.61±1.80)°,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18.05±1.45)mm、(22.51±1.66)mm、(22.49±1.70)mm、(22.19±1.69)mm。PKP组:手术时间为(46.11±10.37)min,术中透视次数为(11.58±1.58)次,住院费用(3.73±0.31)万元;术前、术后1天、1个月、3个月、6个月cobb角分别为:(20.39±3.36)°、(9.99±1.49)°、(10.01±1.41)°、(10.12±1.42)°,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17.73±1.39)mm、(27.64±1.74)mm、(27.28±1.77)mm、(27.54±1.65)mm。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缓解(P<0.05),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相比,术后cobb角的矫正、椎体前缘高度的恢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水泥渗漏、6个月内邻近椎体骨折以及伤椎再骨折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早期可迅速缓解患者症状,一定程度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后凸畸形,且价格便宜。对于椎体高度丢失严重、后凸畸形明显的患者,可考虑采用PKP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下载PDF
闭合复位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
8
作者 魏林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26期44-45,共2页
目的研究闭合复位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资料选自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进行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患者68例,将其分为两组,各34例,治疗组行PFNA内固定的治疗,对照组行DHS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 目的研究闭合复位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资料选自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进行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患者68例,将其分为两组,各34例,治疗组行PFNA内固定的治疗,对照组行DHS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优良率为88.2%,对照组的优良率为5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为11.7%,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5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的疗效十分显著,不良反应也比较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患者解剖型钢板和锁定型钢板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魏林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第7期52-53,共2页
目的:探索分析针对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患者应用解剖型钢板以及锁定型钢板治疗的不同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2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对照组34例均接受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 目的:探索分析针对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患者应用解剖型钢板以及锁定型钢板治疗的不同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2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对照组34例均接受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34例均接受锁定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将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术后8个月,2组患者Bohler及Cissane角度.Maryland足部评分、跟骨宽度、跟骨长轴长度以及跟骨丘部高度均得以有效改善(P<0.05);观察组Bohler及Cissane角度、跟骨宽度、跟骨丘部高度均显著性优于对照组(P <0.05 ),2组Maryland足部评分以及跟骨长轴长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针对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患者应用锁定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可以实现良好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型钢板 锁定型钢板 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PFNA(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10
作者 肖飞 《世界复合医学》 2020年第12期50-52,共3页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在该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52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展开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DHS,Dynamic Hip Scr...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在该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52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展开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DHS,Dynamic Hip Screw-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和研究组(闭合复位PFNA固定治疗),每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手术治疗情况、康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2.31%),优于对照组(61.54%),治疗后的并发症总发生率(7.70%)低于对照组(30.77%),组间治疗效果比较,研究组显著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33、4.457,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196.43±12.74)mL、少于对照组(401.27±33.95)mL,手术时间(41.57±2.44)min、住院时间(14.96±1.74)d、骨折愈合时间(8.67±1.33)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76.88±4.91)min、(20.23±2.84)d、(12.77±2.5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04、32.838、8.068、7.202,P<0.05)。结论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价值显著,疗效理想,并发症少,可进一步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 治疗效果 并发症
下载PDF
减少跟骨骨折手术切口并发症的临床体会
11
作者 徐海波 张官华 +2 位作者 张荣金 郑国庆 李进普 《中国厂矿医学》 2008年第4期507-507,共1页
跟骨骨折临床常见,以青壮年多见,致残率高。对于Sander2、3型骨折目前多主张手术治疗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临床报告有较高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我院从2003年5月至2008年6月对36例跟骨骨折采取手术治疗,经过积极的术前准备,术中微... 跟骨骨折临床常见,以青壮年多见,致残率高。对于Sander2、3型骨折目前多主张手术治疗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临床报告有较高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我院从2003年5月至2008年6月对36例跟骨骨折采取手术治疗,经过积极的术前准备,术中微创操作及术后严密观察,及时处理伤口渗液,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并发症 切口
下载PDF
喙锁韧带完全解剖重建的钻孔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薛骋 徐海波 +5 位作者 宋李军 张鸣 郑天胜 张国营 方加虎 李翔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7-341,共5页
目的 先后在三维模型和尸体模型上施行喙锁韧带完全解剖重建技术并测量相应的钻孔参数. 方法 运用数字骨科图像处理软件SuperImage重建105例正常肩锁关节三维模型,根据喙锁韧带解剖学参数,在三维模型表面分别标记锥状韧带和斜方韧带的... 目的 先后在三维模型和尸体模型上施行喙锁韧带完全解剖重建技术并测量相应的钻孔参数. 方法 运用数字骨科图像处理软件SuperImage重建105例正常肩锁关节三维模型,根据喙锁韧带解剖学参数,在三维模型表面分别标记锥状韧带和斜方韧带的附着点,分别在锁骨和喙突上钻孔,模拟喙锁韧带完全解剖重建.然后根据所测得的钻孔参数,在12具肩锁关节脱位尸体标本模型上施行喙锁韧带完全解剖重建技术,进一步评估其可行性和安全性. 结果 在施行喙锁韧带完全解剖重建的三维模型和尸体模型中均未见钻头突破锁骨或喙突侧方骨皮质,且在尸体模型中未见锁骨或喙突骨折.在喙突钻孔过程中,锥状韧带钻头须前倾10°~ 15°(平均12.4°)、外倾5°~10°(平均6.8°),斜方韧带钻头须前倾20°~ 30°(平均25.2°). 结论 喙锁韧带完全解剖重建技术是安全、可行的,选择合适的钻孔位置和方向是喙突钻孔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 韧带 模型 解剖学 尸体解剖 钻孔技术
原文传递
双束Endobutton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早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徐海波 薛骋 +3 位作者 宋李军 李翔 张浩 方加虎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19年第1期50-55,共6页
目的观察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Ⅲ及以上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2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其中男15例、女7例,新鲜脱位16例,陈旧性脱位6例,RockwoodⅢ型7例、Ⅳ型1例、V型14例。手术方式选择为双束Endobutton解剖重建技... 目的观察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Ⅲ及以上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2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其中男15例、女7例,新鲜脱位16例,陈旧性脱位6例,RockwoodⅢ型7例、Ⅳ型1例、V型14例。手术方式选择为双束Endobutton解剖重建技术。分别于术后3、6和12个月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摄双侧肩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患侧及健侧喙锁间距。结果此研究平均随访时间为(17.7±4.0)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从术前的平均5.0分下降到术后12个月的0.2分,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的平均44.3分提高到术后12个月的93.7分。患侧喙锁间距从术前的平均21.0 mm下降到术后12个月的8.5 mm。所有病例随访过程中均无肩锁关节再脱位、锁骨喙突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双束Endobutton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是安全可靠的新术式,其应用于RockwoodⅢ-V型新鲜或者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脱位 喙锁韧带 解剖重建 斜方韧带 锥状韧带
原文传递
掌背侧双钢板固定与掌侧单钢板固定治疗合并背侧移位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
14
作者 郑国庆 徐海波 +1 位作者 肖飞 王永虎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0年第9期996-998,共3页
目的比较掌背侧双钢板固定与掌侧单钢板固定治疗合并背侧移位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18-12诊治的83例合并背侧移位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54例采用掌侧单钢板固定治疗(掌侧组),29例采用掌背侧双钢... 目的比较掌背侧双钢板固定与掌侧单钢板固定治疗合并背侧移位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18-12诊治的83例合并背侧移位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54例采用掌侧单钢板固定治疗(掌侧组),29例采用掌背侧双钢板固定治疗(掌背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及术后6个月Conney腕关节评分。结果8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1个月,平均7个月。掌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较掌背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及术后6个月Conney腕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单钢板固定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较少,掌背侧双钢板与掌侧单钢板固定治疗合并背侧移位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均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及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掌背侧双钢板固定 掌侧单钢板固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