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8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研之花在高职大地如何绽放——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郝天聪博士
1
作者 郝天聪 李天航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I0001-I0004,共4页
科学研究作为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在高职院校办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研究早已在高职院校推广开来,但离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功能发挥仍然相差甚远。由于研究水平等方面的限制,高职院校自然难以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了走出这一困... 科学研究作为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在高职院校办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研究早已在高职院校推广开来,但离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功能发挥仍然相差甚远。由于研究水平等方面的限制,高职院校自然难以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了走出这一困境,需要将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明确为应用型研究。为提升高职院校科研水平,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明确科研战略定位,强化科研与人才培养的联系;第二,尊重制度路径依赖规律,优化科研评价制度体系;第三,促进权力与利益脱钩,调整科研场域组织与个体的依附关系;第四,夯实科研软硬件基础,系统规划科研工作关键领域;第五,加强科研团队培育意识,形成职业教育科研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高职院校 科学研究 技术知识 实践性知识
下载PDF
“豫”见江苏,融通发展——南京师范大学培育基地助力中原名师成长
2
作者 叶忠 顾继玲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下)》 2023年第5期16-17,共2页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豫”见江苏,共开新局。河南省中原名师培育对象于今年4月再次齐聚南京师范大学和江苏中小学名校,追逐教育发展的中国梦。承继百廿名校传统,跨学科培育中原名师南京师范大学有着120多年的教师教育传统,是中国师范教...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豫”见江苏,共开新局。河南省中原名师培育对象于今年4月再次齐聚南京师范大学和江苏中小学名校,追逐教育发展的中国梦。承继百廿名校传统,跨学科培育中原名师南京师范大学有着120多年的教师教育传统,是中国师范教育的南方发祥地。历史上,南高师为培养上乘师资,首倡“寓师范于大学之中”,为高师教育改革增添了极具个性的精彩一笔。回应中原名师培育之所需,依托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和江苏基础教育的优质资源,南京师范大学积极倡导教育家办学,培育新时代“大先生”,打造基础教育的“工作母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师范教育 基础教育 教育家办学 优质资源 综合性大学 培育基地 少长咸集 融通发展
下载PDF
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经验得失与未来发展——以“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徐文彬 吴永军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2期130-133,共4页
南京师范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开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在建设该专业近十年的历程中,既积累了丰富经验,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在总结和概括这些经验与成果基础上,指出了其未来发展的方向与目标:(1)进一步拓宽专业建设内涵,适度充... 南京师范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开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在建设该专业近十年的历程中,既积累了丰富经验,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在总结和概括这些经验与成果基础上,指出了其未来发展的方向与目标:(1)进一步拓宽专业建设内涵,适度充实专业方向;(2)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调整专业培养目标;(3)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4)依据学科发展适时修订或重新制订各学科教学大纲;(5)充分发挥相对稳定和开放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的整体效应;(6)探讨全新的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建设与管理"机制;(7)在"研究的层面"上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教育专业 专业建设 经验得失 未来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
下载PDF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记学前教育家、南京师范大学黄人颂教授 被引量:1
4
作者 楼必生 王志明 《早期教育(幼教·教育教学)》 2014年第3期16-18,共3页
许多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人士,都会接触到黄人颂教授主编、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前教育学》以及与其配套的《学前教育学参考资料》,因为这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之书.《学前教育学》是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和南... 许多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人士,都会接触到黄人颂教授主编、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前教育学》以及与其配套的《学前教育学参考资料》,因为这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之书.《学前教育学》是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部分教师编写的新中国高师学前专业基础理论的第一本教材.自1989年8月《学前教育学》首次发行至2009年,共计印刷了26次,印数达20万册,经修改后的《学前教育学》第二版在2009年8月面世,至今已经印刷了4次,印数达6万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学》 黄人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家 学前教育专业 2009年 北京师范大学
下载PDF
从儿童美术教育到通过艺术的教育--以南京师范大学儿童艺术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经验为例
5
作者 边霞 《早期教育(幼教·教育科研)》 2021年第12期2-6,共5页
南京师范大学关于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可追溯到陈鹤琴先生。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师范大学儿童美术/艺术教育的研究大致经历了儿童美术教育改革的早期探索、综合艺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艺术和审美为核心的... 南京师范大学关于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可追溯到陈鹤琴先生。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师范大学儿童美术/艺术教育的研究大致经历了儿童美术教育改革的早期探索、综合艺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艺术和审美为核心的幼儿园整体课程的探索与构建等四个阶段。这一研究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幼儿美术/艺术教育研究从空白到逐渐繁荣的发展进程,也体现了艺术教育从关注儿童美术能力到艺术素养再到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研究立场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美术教育 儿童艺术教育 通过艺术的教育
下载PDF
南京师范大学学前音乐教育发展回顾
6
作者 许卓娅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9年第9期24-25,共2页
回顾南京师范大学学前音乐教育几代学术团队走过的道路,本文想通过整理南师大学前音乐教育学术发展历程,将最值得传递的学术研究精神和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传递给后辈的学术接班人,希望能够给全国同行一些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 南京师范大学 音乐教育 教育发展 学术研究 研究成果 历史经验 传递
下载PDF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分析——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沈璐 《文教资料》 2010年第4期196-198,共3页
南京师范大学自2006年开始实施博雅教育课程。本文作者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管理机构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其良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 通识教育 课程设置 存在的问题
下载PDF
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模式——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培训的借鉴
8
作者 胡培培 《科学与管理》 2008年第3期113-114,共2页
本文论述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培养问题,介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模式以及该模式在培养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多层次多样化
下载PDF
知识学习何以变成人的负担专访南京师范大学项贤明教授 被引量:3
9
作者 项贤明 冯浩 蒙石荣 《今日教育》 2021年第4期10-13,共4页
智育何以能育人?在我看来,这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自古以来,没有人质疑过智育的育人功能。在当今这个时代,最大的问题是为什么知识学习变成了人的负担,这可能是我们要直面并做出回答的一个重大教育问题。把智育仅仅理解为科学文化知识教... 智育何以能育人?在我看来,这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自古以来,没有人质疑过智育的育人功能。在当今这个时代,最大的问题是为什么知识学习变成了人的负担,这可能是我们要直面并做出回答的一个重大教育问题。把智育仅仅理解为科学文化知识教学,这是很大的问题当下,对智育这一概念,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理解。其一,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的智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知识教学 智育 南京师范大学 育人功能 负担 知识 质疑 三个层面
下载PDF
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谈研究性学习——访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陈冲 李艺 《网络科技时代》 2006年第4期4-6,共3页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南京师范大学 信息技术课程 教授 教师
下载PDF
构建科学教育合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1
作者 王伟群 郝京华 朱永新 《中小学科学教育》 2024年第1期46-55,共10页
科学教育对于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新教育实验依据科学是一种以“求真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以“3.3.3科学教育模式”构建科学教育合力,整合学校、社... 科学教育对于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新教育实验依据科学是一种以“求真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以“3.3.3科学教育模式”构建科学教育合力,整合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科学教育资源,以嵌入式、项目式、非项目式三种方式开发科技课程,践行“做中学、读中悟、写中思”三者合一,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树立科学志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3.3.3科学教育模式 构建科学教育合力 求真创新
下载PDF
南京高师-东南大学的民主化管理探索(1915-1927年)
12
作者 吉祥佩 胡金平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8-117,共10页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自诞生之始,就带有较强的移植痕迹,加之受传统封建教育以及日本教育模式的影响,在管理模式上倾向于集权式。20世纪20年代前后,一大批留美学者聚集在南京高师-东南大学,他们对集权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抗议。五四运动之后,...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自诞生之始,就带有较强的移植痕迹,加之受传统封建教育以及日本教育模式的影响,在管理模式上倾向于集权式。20世纪20年代前后,一大批留美学者聚集在南京高师-东南大学,他们对集权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抗议。五四运动之后,教师和学生的权利意识觉醒,渐有摆脱“控制”走向“自主”的趋势,实行民主治校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呼声。在江谦、郭秉文二位校长以及留美归国学者的努力下,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在学校民主管理层面不断进行探索:变革行政管理体制,赋予校长、教师、董事会多元主体参与校务的权力;改进师生管理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构建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重构教学管理模式,倡导教学法,实行选科制,保障学生自由学习的权利。南京高师-东南大学以民主为原则进行多元共治的初步探索,形成了民主自由的学风、校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高师 东南大学 民主管理 多元共治
下载PDF
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北京师范大学贾齐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涛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9-43,共5页
贾齐教授认为,近十几年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堆积了一些漂亮词汇,既不能指导教学实践,也不能有效诠释教学中发生的实际问题;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要从教育学里面提取精华,体育教学不是要学生达到某种身体运动能力的标准... 贾齐教授认为,近十几年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堆积了一些漂亮词汇,既不能指导教学实践,也不能有效诠释教学中发生的实际问题;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要从教育学里面提取精华,体育教学不是要学生达到某种身体运动能力的标准,而是让学生通过动作技术学习,在运动文化传承中陶冶,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作为教育内容的体育,与其他学科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体育的特殊性在于通过学生的"体"育学生的"心";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身体能力,区别对待,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课程 体育教学 体育课程价值 运动文化传承 动作技术学习 面向全体学生
下载PDF
公费师范生学业表现的实证研究——基于某部属师范大学的行政数据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新亮 石艳 +2 位作者 郑琦 叶晓阳 王娜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5-181,共17页
自2007年实行并延续至今的公费师范生教育已经进入政策稳定期,在优化教师队伍供给和促进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部分学者和公众的质疑,目前国内学界鲜有使用较为严谨的证据来分析公费师范生学业表现的真实境况。立足于公费师... 自2007年实行并延续至今的公费师范生教育已经进入政策稳定期,在优化教师队伍供给和促进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部分学者和公众的质疑,目前国内学界鲜有使用较为严谨的证据来分析公费师范生学业表现的真实境况。立足于公费师范生在公众话语中可能存在的“高开低走”现象,基于某部属师范大学25万余条本科生课程数据,使用课堂固定效应消除了可能由课程难度和教师打分偏好带来的误差,分析了大学四年期间公费师范生与其它专业类别的学生在共同选修课堂上的学业表现差异。发现,公费师范生大学期间的总体学业表现更好,然而这一优势主要来源于大一,大二和大三学年的成绩却略低于其它专业的学生。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公费师范生在师资课、选修课和通识课方面的学业表现更好,而专业课的学业表现相对较差。研究还揭示和讨论了公费师范生政策对学生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费师范生政策 学业表现 固定效应模型 行政数据
下载PDF
培养主体型未来教师:师范生教育管理的实践反思
15
作者 王亚晶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9-47,共9页
后师范教育时代的专业化教师教育制度重建,离不开主体教育管理制度的支撑。主体价值取向的教师教育管理,倡导在教师培养主体多元化的同时,坚持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的主体性与主导地位,倡导在教师教育管理中尊重个体专业意向,激发主体能动性... 后师范教育时代的专业化教师教育制度重建,离不开主体教育管理制度的支撑。主体价值取向的教师教育管理,倡导在教师培养主体多元化的同时,坚持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的主体性与主导地位,倡导在教师教育管理中尊重个体专业意向,激发主体能动性,构建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制度空间。当前师范生培养存在着管理价值取向的“弱师范化”倾向、管理组织机构的非协同化区隔、管理评价标准的工具理性导向等问题。优化未来教师教育管理体制,需要确立凸显专业自主性的教育管理目标,建立利于专业协同的制度条件支撑,形成助推专业知识转化的能力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专业化 主体价值取向 教师教育管理 师范生培养
下载PDF
数学师范生“考编”:性别与户籍的差异性分析——基于浙江省S师范大学微观数据的实证调研
16
作者 王亚晶 邵泽斌 《数学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6-81,共6页
对S师范大学数学专业师范生连续8届就业数据进行量化分析,考察性别、户籍等个体先赋性因素与师范生“考编”的关联.以卡方检验等分析发现:女性拥有的获得教职的文化资本远多于男性,师范生就业的“女性优势”凸显;户籍差异对男性师范生... 对S师范大学数学专业师范生连续8届就业数据进行量化分析,考察性别、户籍等个体先赋性因素与师范生“考编”的关联.以卡方检验等分析发现:女性拥有的获得教职的文化资本远多于男性,师范生就业的“女性优势”凸显;户籍差异对男性师范生“考编”影响不再明显,师范生就业中的“城市优势”出现性别分化.要破除上述先赋性因素的区隔与禁锢,应创设条件去除中小学教师的“女性化”标签,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应优化教师准入制度,关注学科优势与学科教学能力测评;应在社会整体层面激活“底层文化资本”,帮助优秀学子获得更多先赋性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师范生 考编 性别与户籍 文化资本理论
下载PDF
建立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班级管理体制改革实践探索
17
作者 苏超琪(整理) 《江苏教育》 2024年第4期21-23,共3页
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以下简称“南外仙林”)于2007年开展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变“班主任一人负责制”为“班级教育小组集体负责制”,将学生个性化指导与班级教育合力的构建融为一体,有利于发挥全体教师的育人作用。一、实... 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以下简称“南外仙林”)于2007年开展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变“班主任一人负责制”为“班级教育小组集体负责制”,将学生个性化指导与班级教育合力的构建融为一体,有利于发挥全体教师的育人作用。一、实践背景南外仙林钱铁锋校长认为,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所以,他率先提出并论证了“教育力和教育关系”这一命题,并以此作为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理念支撑。他认为,“教育力”是指学校的总体实力,包括教学设施设备、教师实力、教科研水平等物质因素;“教育关系”则是借助教育力而建立起的一种社会关系,或教育行为运作的外部关系,以及教育者工作的客观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级管理体制改革 班级教育小组 教育力 教育关系
下载PDF
师范大学与综合大学纷争下的教师教育 被引量:10
18
作者 胡雪芳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2-31,共10页
师范大学综合化与综合大学办师范的历次纷争共同构成了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发展进程。在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逐步转向开放的过程中,师范大学与综合大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纷争,从而影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步伐。但二者之间的纷争不是不可调... 师范大学综合化与综合大学办师范的历次纷争共同构成了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发展进程。在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逐步转向开放的过程中,师范大学与综合大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纷争,从而影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步伐。但二者之间的纷争不是不可调和的,通过均衡教师教育资源配置可以不断缓解二者因利益冲突带来的消极影响,着力推进师范大学"回归"师范性和综合大学"重启"教师教育,在不断提升其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增强服务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能力,进而推进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大学 综合大学 教师教育体系 教育社会学
下载PDF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课程理念、目标和内容的新变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勇 徐文彬 《基础教育课程》 2023年第3期4-10,共7页
与2011和2017年版科学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相比,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标在课程理念上,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彰显育人性、结构性、进阶性、探究实践性、综合性;在课程目标上,强化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 与2011和2017年版科学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相比,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标在课程理念上,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彰显育人性、结构性、进阶性、探究实践性、综合性;在课程目标上,强化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在课程内容上,呈现出以学生核心素养统摄课程内容、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增跨学科主题学习、新增“学业要求”并以“教学提示”替代“活动建议”等新变化。本文对此做了系统梳理和细致分析,以期为一线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标精神、促进新课标落地提供参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版课标 义务教育 科学课程标准 新变化
下载PDF
新质人才培养:数智时代教育的新使命 被引量:1
20
作者 祝智庭 戴岭 +1 位作者 赵晓伟 沈书生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0,共9页
大力培养新质人才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行动要义。新质人才所具有的创变思维使其具有了创新恒常性,复合思维使其具有了生态营造性,技术思维使其具有了技术具身性,这就使得他们符合新质生产力... 大力培养新质人才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行动要义。新质人才所具有的创变思维使其具有了创新恒常性,复合思维使其具有了生态营造性,技术思维使其具有了技术具身性,这就使得他们符合新质生产力的需要,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开拓发展新赛道。新质人才具有成长心态与高意识学习特质、人机共生思维与AI渗透技能、开拓精神与“破界”能力、创想能力与实践智慧、人文精神与科技合伦行动力、人类共同体思维与跨文化行动力等特质。新质人才的培育需要建构一体化的培养范式,包括:细化融通培养机制,以素养导向的AI教育培育新质后备人才的基础教育;依托智能学科平台,以“AI+X”微专业塑造新质中坚人才的高等教育;建立数字孪生平台,以产教融合认证发展新质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未来的新质人才应当是具有创新潜质的AI原民,新质人才培养思路应推广到新生代(AI原民)人才的培养,致力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新质人才不断涌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质人才 新质学习力 创新能力 AI渗透技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