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智媒时代需要警惕“算法迷信”
- 1
-
-
作者
顾理平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委员会
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会
-
出处
《视听界》
2025年第2期132-132,共1页
-
文摘
当满头白发的老人站在路边自如地呼叫网约车,或者计划自由行的老年旅行团成员借助智能应用自主地规划出完美出行线路时,我们可以从这些老年人轻松使用数字设备的细节中,隐隐感知曾经困扰整个社会的“数字鸿沟”,正在数字化的进程中逐渐填平,关于数字化生存的美好愿景正在变成每一个社会成员拥有的生活现实。但是,与数字能力提升相伴随的“算法迷信”,却正在我们的生活中弥漫开来。如果无视算法对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规训作用,必将产生难于预计的消极后果。
-
关键词
数字设备
能力提升
数字化生存
智媒时代
智能应用
消极后果
数字鸿沟
网约车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智能技术广泛应用要敬重人的主体性
- 2
-
-
作者
顾理平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委员会
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会
-
出处
《视听界》
2025年第1期132-132,共1页
-
文摘
智能技术持续进阶的过程,是从体力上和智力上不断为人类劳动提供帮助,并开始逐渐替代人类劳动的过程。智能机器作为人类器官的延伸和功能的强化,给人类发展提供日益广泛的支持,也为人类发展提供无限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开始持续让渡自己的权利以获得更加轻松自由的生活,但是,人的主体性独立性也开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消解。主体性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和机器的本质所在。
-
关键词
智能技术
智能机器
主体性
轻松自由
独立性
-
分类号
TP18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
题名网络传播中的关键节点
被引量:1
- 3
-
-
作者
顾理平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委员会
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会
-
出处
《视听界》
2019年第1期127-127,共1页
-
文摘
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曾经以专业甚至神秘示人的信息传播活动,似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人们生活的曰常。长期由财富阶层和权力阶层掌控的精英传播,终于进入人人可以参与的全民传播阶段,“大众传播”由此变得名副其实。以网状传播方式为特征的网络社会,每个社会成员互联交集,成为彼此难于分隔的关键节点。
-
关键词
网络传播
节点
网络社会
传播活动
权力阶层
财富阶层
传播阶段
大众传播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公共传播时代的媒介伦理
- 4
-
-
作者
顾理平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委员会
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会
-
出处
《视听界》
2021年第6期126-126,共1页
-
文摘
我们曾经用“激动人心的传媒变革”来形容智媒时代的到来对整个社会的深刻影响。事实上,这样的比喻毫不夸张。智媒时代到来,不仅深刻影响着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整体格局,更给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了自由参与公共事务的诸种可能性。而智能手机的普及,则让这种可能变成了现实。于是,轻触屏幕之机,小到家长里短社区民情,大到国计民生世界局势,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自由地参与评论和表达建议,这当然是令人欣喜的传媒生态变化。但是,我们也遗憾地看到,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对这种猝然而至的机会做好了准备,也不是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具有相应的新媒体素养。于是,我们就会在新媒体平台上看到流言传播、涉黄信息、粗俗话语、不堪画面……一句话,智能媒体海量信息传播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媒介伦理失范行为令人忧心。
-
关键词
媒介伦理
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素养
公共传播
传媒生态
传媒变革
智媒时代
智能媒体
-
分类号
G206.2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激情与理智
- 5
-
-
作者
顾理平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委员会
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会
-
出处
《视听界》
2022年第6期126-126,共1页
-
文摘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传播成了现代社会的一种生活日常:除婴幼儿外,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可以借助形式多样的新媒体参与到该活动过程中。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对“断文识字”等必不可少的文化水平要求,也因为图片、语音、视频传播的方便快捷而不再成为前提条件。“无门槛传播”成为今天这个公共传播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人们可以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类传播平台上自由地传播各类信息,激情地表达着对世界的看法。“人人都是传播者”创造了一个时代性的种类多样性的媒介生态环境,也给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真实世界提供了更多可能。但是,由于每个大众媒体的使用者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媒介素养良莠掺杂,所以在参加传播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呈现出激情有余、理性不足的缺陷,导致大众传媒使用中失范行为频频出现。
-
关键词
媒介生态环境
信息传播过程
公共传播
媒介素养
大众传媒
微信
传播平台
大众媒体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公共传播时代的社交期待偏差
- 6
-
-
作者
顾理平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委员会
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会
-
出处
《视听界》
2020年第3期127-127,共1页
-
文摘
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和微信等社交工具的普遍使用,我们进入到了一个人人可参与的公共传播时代。众声喧哗是公共传播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面对海量的信息和便捷的传播手段,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传播信息,表达观点,完成传播过程。于是每当有重大公共事件发生,我们便可以看到网络上立场迥异、观点对立的信息如洪水般翻腾奔涌。
-
关键词
公共传播
智能手机
传播手段
表达观点
社交工具
传播信息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呐喊声中的宣泄与期盼
- 7
-
-
作者
顾理平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委员会
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会
-
出处
《视听界》
2024年第1期131-131,共1页
-
文摘
岁月更替之际,人们总会希望通过某种特定的活动作为辞旧迎新这个重要时间节点的仪式性符号。于是,我们从报纸、电视或微博、微信传递的信息中,了解到成千上万的人们聚集在南京的新街口广场上、上海的黄浦江边、西安的大唐不夜城中,以群体聚集齐声倒计时呐喊的方式,宣泄着内涵复杂的内心压力,表达着对新年到来的欣喜和期待。无论是群聚人数的规模,还是整齐划一的巨大声浪,都令人叹为观止。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传世名作《乌合之众》一书中称:“当个体为某个共同的目标聚集在一起时,他们就会感受到一种势不可当的力量,因而也敢于发泄一种本能的力量。”确实,这种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即使隔着屏幕,我们也能感受到这种“势不可挡”的力量。
-
关键词
新街口广场
《乌合之众》
微信
黄浦江边
古斯塔夫·勒庞
呐喊声
仪式性
倒计时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拓展与治理: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应用中的双重价值
- 8
-
-
作者
顾理平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委员会
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会
-
出处
《视听界》
2024年第6期132-132,共1页
-
文摘
人工智能作为人类文明进展史上的一场技术革命,给整个社会带来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它突破了过往技术进步局限于对人的外在影响,开始影响人的主体性地位。当然,从其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接受程度来看,也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有研究者将其发展阶段总结为以下三个阶段:引入阶段,即只有少数人知晓着迷并探索其功能;渗透阶段,技术以标准装置的方式出现,因此设计和操作更为常规,使用成本会下降,推动用户增加;动力阶段,技术的价值被牢固确立且便利易得。人工智能技术在由渗透阶段向动力阶段演进的过程中,对传媒业同样也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
阶段总结
双重价值
传媒业
引入阶段
外在影响
接受程度
标准装置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TP18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
题名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舆论监督
- 9
-
-
作者
顾理平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委员会
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会
-
出处
《视听界》
2024年第5期132-132,共1页
-
文摘
今年6月28日,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修订通过,并将于11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法第11条关于新闻采访报道制度的规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采访报道制度。有关人民政府和部门应当做好新闻媒体服务引导工作,支持新闻媒体开展采访报道和舆论监督。新闻媒体采访报道突发事件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公正”。这条修订后的规定第一次从国家法律的层面,对突发事件的舆论监督进行明确保护,使突发事件报道的规制由过去单一的政策手段转变为政策手段和法律手段并存。尽管这里关于舆论监督的法律保护规定是对突发事件报道而言的,但其对我国新闻报道整体而言,依然具有时代性意义。
-
关键词
舆论监督
突发事件报道
新闻报道
采访报道
《突发事件应对法》
新闻媒体
社会文明进程
突发事件新闻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D922.1
[政治法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D630.9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从连接到断连:社交媒体使用中的自主选择
- 10
-
-
作者
顾理平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委员会
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会
-
出处
《视听界》
2024年第3期131-131,共1页
-
文摘
网络的本质是一种连接,即将身处天涯海角不同地区的个体,借由数字化的技术手段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彼此有机关联的“地球村”。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这种连接更因为人际互动频率的加快和连接内容的丰富多样而变成一种泛在连接。人际连接由最初的彼此交流互动,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运行机制。从微观的层面分析,作为个体的社交媒体用户通过“永久在线”的方式,不仅使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全方位地实现数字化生存,即使情感抚慰、审美需求等精神活动,也几乎全部通过网络完成。就宏观层面而言,网络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变成了社会管理者治理国家的基本手段,借助“联网”的方式,社会治理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于是,连接,成了现代社会的一种基本的运行机制。
-
关键词
社交媒体
自主选择
交流互动
社会管理者
基础设施
数字化生存
人际互动
社会运行机制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人工智能快速演进中人的主体性作用
- 11
-
-
作者
顾理平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委员会
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会
-
出处
《视听界》
2024年第2期131-131,共1页
-
文摘
从一年多前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过程中阶段性标志的ChatGPT惊艳亮相,到今天Sora的火爆登场,生成式人工智能以狂飙突进的方式,快速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人们在惊喜地拥抱现代技术带给社会和个人巨大红利的同时,也不断产生各种隐忧:面对海量知识储备和超强计算能力的人工智能,知识学习对现代人来说还有意义吗?从智能到体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功能如此强大,我们的工作会被大规模取代吗?人工智能几乎无所不能,它一旦作恶,人类将如何控制?
-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强计算能力
狂飙突进
知识储备
CHAT
生成式
人的主体性
-
分类号
B15
[哲学宗教—世界哲学]
TP18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
题名媒介热点背后的从众心理与流量密码
- 12
-
-
作者
顾理平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委员会
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会
-
出处
《视听界》
2024年第4期132-132,共1页
-
文摘
随着高考的结束和大中小学进入暑假,一年一度的旅游旺季再次来临。在众多热门景点中,新疆的阿勒泰无疑最为炙手可热。受其影响,独库公路开放不久即被旅游大军的车队堵断,赛里木湖人满为患,巴音布鲁克草原游人如织……这样的盛景,一方面当然是大美新疆的碧水蓝天、芳草鲜花和风土人情令人神往,加之人们压抑了几年的旅游热情在这两年集中爆发。
-
关键词
从众心理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B842
[哲学宗教—基础心理学]
-
-
题名“洗稿”乱象的技术制衡
被引量:4
- 13
-
-
作者
顾理平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委员会
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会
-
出处
《视听界》
2019年第3期127-127,共1页
-
文摘
在不久前举行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一位政法大学的教授提到了他在研究“洗稿”现象时,接触到的一种“新颖”方式:借助翻译软件进行“洗稿”。某大学一位研究生平时疏于学问,为了完成学位论文,借助翻译软件几天时间就完成了毕业论文写作。他的具体做法是:首先选定一篇他人的中文毕业论文,用翻译软件将其译成英文,然后再次借助翻译软件将英文译成中文。经过软件两次翻译的论文自然语句不通,语法错误频频。随后,这位学生花了两天时间,精心对语句、语法等文字的技术错误进行修正。
-
关键词
技术错误
毕业论文写作
翻译软件
制衡
政法大学
学位论文
语法错误
学术研讨会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无感伤害:现代公民的隐私保护之困
被引量:2
- 14
-
-
作者
顾理平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委员会
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会
-
出处
《视听界》
2021年第2期126-126,共1页
-
文摘
隐私是一个人生存中不愿为他人所知晓的核心秘密,是确保一个人人格权利完整的关键要素之一。所以,个人隐私事关个人尊严,保护隐私则是向人类尊严致敬。正是基于隐私这样一种重要的价值,在我国去年颁布的《民法典》中,设置了专门保护公民隐私权的法律条款。
-
关键词
《民法典》
人格权利
人类尊严
个人尊严
保护隐私
法律条款
核心秘密
公民隐私权
-
分类号
D923
[政治法律—民商法学]
-
-
题名大数据时代:何处安放我们的隐私?
被引量:2
- 15
-
-
作者
顾理平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委员会
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会
-
出处
《视听界》
2019年第4期127-127,共1页
-
文摘
1890年,生长于名门望族的美国公民沃伦苦于终日蹲守在住宅周围小报记者的偷窥和报道“钥匙孔”新闻,愤而与哈佛法学院同学布兰代斯合作,发表了影响深远的《论隐私权》一文。他在文中指出:“立拍即现的照相技术和报刊已经侵入了私人和家庭的神圣领域,不计其数的机器装置使人们可以准确做出预言,‘密室私语在屋顶上被公开宣告’”,这种状况极不正常,所以,“不受打扰的权利必须像财产权一样得到法律保护”。从此开始,隐私权成为人们人格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受到法律保护。隐私权作为“不被打扰的权利”,最早是以“安宁居住的权利”出现,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和人们自主意识的不断觉醒,其内涵不断丰富,受法律保护程度也不断加强。
-
关键词
隐私权
大数据
法律保护
社会文明程度
小报记者
美国公民
名门望族
照相技术
-
分类号
D913
[政治法律—民商法学]
-
-
题名媒体的议程
被引量:2
- 16
-
-
作者
顾理平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委员会
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会
-
出处
《视听界》
2021年第4期126-126,共1页
-
文摘
议程设置理论是新闻传播理论中影响最为广泛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大众传媒虽然不能左右人们对某事(人)的看法,却可以通过呈现相应信息和设置相应议题,促使人们去关注某事(人),从而产生相应的结果和影响。这个理论的发展过程曾经伴随诸多争议,有人认为,在人们自主意识不断觉醒的现代社会,社会成员并不如学者们最初设想的那样容易受相关信息和议题影响,"现代人有独立人格和思维能力"。
-
关键词
议程设置理论
大众传媒
新闻传播理论
思维能力
独立人格
自主意识
媒体
现代人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喂食族
被引量:2
- 17
-
-
作者
顾理平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委员会
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会
-
出处
《视听界》
2019年第2期127-127,共1页
-
文摘
大数据时代,算法推荐是信息传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信息传播者根据用户的接收习惯和爱好,有针对性地推送其感兴趣的信息,实现个性化服务。这是对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一种颠覆。功能强大的智能机器一旦发现用户的接收兴趣,便会持续地向其推荐同类信息,用户只需轻松接收即可。信息喂食族由此诞生:爱好军事的用户,会接二连三地收到军演视频、战机研发等信息;津津乐道于明星八卦的用户,则会源源不断地获知明星逃税、歌手假唱等狗血新闻……
-
关键词
智能机器
信息茧房
信息传播技术
大数据时代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从明星人设崩塌看个人媒介形象的建构
被引量:1
- 18
-
-
作者
顾理平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委员会
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会
-
出处
《视听界》
2022年第1期126-126,共1页
-
文摘
岁末年初,关于明星失德失范行为的大瓜不断:阳光专情的演艺明星劈腿绝情、美丽亲和的网红主播偷逃税款……加上此前类似生子不认、玩弄粉丝等惊天大戏,网络上上演的一出出闹剧,不断刷新着人们关于各界明星个人素质和媒介形象的认知底线。一位位曾经的万人迷以高台跳水般的方式,完成了其人设戏份的剧烈切换。传播学中有一个媒介形象建构的理论,意指某个个体(个人或组织)根据在社会交往中的自身需求,建构的关于自身社会评价、品行等媒介印象集合体的过程。
-
关键词
媒介形象
演艺明星
主播
社会交往
失范行为
自身需求
高台跳水
个人素质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撕裂与弥合
被引量:1
- 19
-
-
作者
顾理平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委员会
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会
-
出处
《视听界》
2019年第5期126-126,共1页
-
文摘
自媒体应用的快速普及,让全体社会成员的意见表达变得易如反掌。国事、家事、天下事,旧闻、八卦、奇葩案,随时随地皆可指点江山,谈论是非。于是,海量信息和无限观点的网络生态,不仅仅是一种学术概括,更是一种生活现实。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意见的充分表达,可以让现代人更加方便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成为推动社会文明的一种力量。
-
关键词
弥合
社会成员
海量信息
媒体应用
网络生态
生活现实
社会治理
社会文明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信息分享中的社交期待与情感联结
被引量:1
- 20
-
-
作者
顾理平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委员会
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会
-
出处
《视听界》
2020年第2期126-126,共1页
-
文摘
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崛起,新媒体的社交功能不断得到强化。人们借由便捷的信息的分享,实现有效的社会联结。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个人愿意不仅仅是“个体的人”,而且是“社会的人”。一方面,社会的分工与合作决定了每个个体都无法成为“纯粹的个人”,即无法成为脱离社会的孤独个体。另一方面,每个个体也在寻找积极介入社会生活的机会,得到社会认同,完成社交期待。早些年,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在某个社交活动中相遇,习惯性的动作是交换名片;新媒体时代,则变成了互加微信。换名片或加微信的行为除了是一种基本的社交规则外,也是社会成员寻获联结他人的重要方式。个人信息贯穿于社交活动的始终,对社会关系的形成和维持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要人的社交需求还存在,个人信息的流动就不会停止。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比较多的是借助人情往来、交往应酬,不断获得“被认同”的信息。社会化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社交方式,网民可以自己创造内容并进行信息分享,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和维持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从而满足了他们的社会化需求。
-
关键词
社会化媒体
社交媒体
社交活动
微信
信息分享
社交功能
社交需求
人的社会属性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