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地方“人工智能+”教育政策的焦点透视与发展路向
1
作者 赵晓伟 李欣雅 +1 位作者 沈书生 汪琼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5,共8页
“人工智能+”教育政策为推动教育创新发展提供系统指引和制度保障。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以下简称GAI)为教育领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先行地区已发布若干行动举措,包括构建支持GAI的数字底座、提升适应GAI的师生素养、以场景创新推动GAI... “人工智能+”教育政策为推动教育创新发展提供系统指引和制度保障。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以下简称GAI)为教育领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先行地区已发布若干行动举措,包括构建支持GAI的数字底座、提升适应GAI的师生素养、以场景创新推动GAI应用、健全GAI伦理监管等方面。审视当前政策焦点,必须直面GAI引发的教育范式变革,引导“人工智能+”教育转型从“形”变转向“实”变,不仅寻求规避潜在风险与推动创新应用的平衡,更要高度关注GAI可能加剧的“智能沟”问题,确保公平与质量的同步提升。建议以“渐进—突破”并行的政策创新、“连贯—离散”并存的政策方案、“集约—粗放”并在的行动举措,为“人工智能+”教育新政策的发展提供清晰务实的路向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教育 人工智能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生成式人工智能
下载PDF
地方政策如何响应“人工智能+”教育变革?——基于政策文本的逻辑解析
2
作者 赵晓伟 李欣雅 +1 位作者 沈书生 汪琼 《现代教育技术》 2025年第2期16-25,共10页
“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入推进,亟需在政策层面进行前瞻规划与提前布局。基于此,文章首先通过梳理生成式人工智能介入后地方“人工智能+”教育政策的增项与变化,明晰了其发展的逻辑导向,发现:政策目标体现为稳定发展与动态调适的有机融合... “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入推进,亟需在政策层面进行前瞻规划与提前布局。基于此,文章首先通过梳理生成式人工智能介入后地方“人工智能+”教育政策的增项与变化,明晰了其发展的逻辑导向,发现:政策目标体现为稳定发展与动态调适的有机融合,政策内容呈现出保底支持向提质创新的有序递进,而政策工具实现了从供给需求到环境规制的有效拓宽。之后,文章介绍了地方“人工智能+”教育政策推进的行动举措,包括提供落实战略的配套支持、打造层级贯通的协调联动体系、形成社会协同的资源统筹格局、探索集约共享的基地试点模式、加强风险研判与伦理道德建设等。最后,文章提出未来要审思“目标-工具”的变革路径、推动“政策-治理”的协同发展、构筑“短期-长远”的发展生态,以实现“人工智能+”教育政策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教育 地方教育 政策文本 政策创新 GenAI
下载PDF
我们为什么需要人工智能启蒙教育
3
作者 王建华 《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85,共14页
人工智能是一种新技术,更是一种新智能。作为一种新技术,人工智能可以为教育提供新媒介;作为一种新智能,人工智能将颠覆教育培养知识人和专业人的信条。面对工业化教育体系向智能化教育体系的转型,我们需要一场人工智能启蒙教育,并基于... 人工智能是一种新技术,更是一种新智能。作为一种新技术,人工智能可以为教育提供新媒介;作为一种新智能,人工智能将颠覆教育培养知识人和专业人的信条。面对工业化教育体系向智能化教育体系的转型,我们需要一场人工智能启蒙教育,并基于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两种不同的智能系统,重构我们的教育哲学和制度安排。人类教育的未来取决于我们是善用还是滥用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启蒙教育即在所有人头脑里植入关于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相向而行的信念系统,教育会因人工智能的助力而兴盛。未来,我们要基于新智能推动教育的范式转换,不断强化基于人工智能、关于人工智能和为了人工智能的启蒙教育,打造出基于“人类智能+人工智能”的新教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类智能 教育转型 工业社会 数字社会
原文传递
苏格拉底式问题支架:促进学生向AI大模型提出高质量问题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晓伟 王师晓 +2 位作者 李情 沈书生 祝智庭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向AI大模型提出高质量问题已成为数智时代学习者的必备技能与元素养。然而,当前学生向AI大模型提问的能力较低,所提问题存在浅表化、思维含量不高等现象,导致大模型的响应往往无法满足预期需求。苏格拉底式提问为有效提升学生提问质量... 向AI大模型提出高质量问题已成为数智时代学习者的必备技能与元素养。然而,当前学生向AI大模型提问的能力较低,所提问题存在浅表化、思维含量不高等现象,导致大模型的响应往往无法满足预期需求。苏格拉底式提问为有效提升学生提问质量提供了有益参考,基于此设计的苏格拉底式问题支架从“认知—元认知”双重维度提供了提示性、指导性、解释性三类支架,能够激发学生向AI大模型主动提问和持续追问的能力,有效促进学生认知发展。面向教育技术学专业44名本科生开展的准实验研究发现,使用该支架前后学生在问题深度、问题序列和问题架构方面具有明显变化。苏格拉底式问题支架能显著提高学生的深度提问能力,有效促进高阶问题序列转换,让学生形成分析创造式、深度理解式、评价创造式三种典型的转换循环,还能引导学生构建基于不同观点的星型、链式和闭环的问题架构逻辑。未来,教师应借助多样化的问题支架,引导学生向AI大模型提出高阶问题,并在追问中建立问题逻辑,以高质量的人机对话促进深度学习和学生高阶思维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式提问 AI大模型 问题支架 高阶思维 高质量问题
下载PDF
从工具赋能到智能协同: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模式转型 被引量:2
5
作者 乔雪峰 《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4,共9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教育模式转型,其关键表征在于超越了传统教育技术的工具性支持,转而通过深度人机交互重塑了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与学习方式。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其创造性与自适应性突破了既有人机边界,将教育场景中的工具性关系转向... 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教育模式转型,其关键表征在于超越了传统教育技术的工具性支持,转而通过深度人机交互重塑了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与学习方式。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其创造性与自适应性突破了既有人机边界,将教育场景中的工具性关系转向协同智能关系,重构了教育场景中的角色关系,推动学习者认知模式从个体封闭走向分布式协作。认知功能的外部化与认知负荷的重新分配催生了新型学习生态,而人机深度交互形成的自我强化机制使人工智能系统迭代与学习者认知发展相互促进,为教育系统创新提供了内生动力。面对这一变革趋势,教育领域亟需构建支持性制度环境,推动从工具应用向协同智能的战略转型。实现此系统性变革需要政府、高校、基础教育学校和科技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通过建立多层次整合机制化解结构性约束,激活教育生态的创新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工具赋能 人机协同 分布式社会认知 正反馈回路
原文传递
数智化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隐忧与进路——基于技术人类学视角
6
作者 赵磊磊 《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5-155,共11页
在数智化时代,技术赋能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造了新的契机。技术人类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研究视角,为数智化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论框架。以技术人类学为理论视角,从技术随意性、技术隐喻性、技术情境性、技术适应性四个维度对... 在数智化时代,技术赋能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造了新的契机。技术人类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研究视角,为数智化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论框架。以技术人类学为理论视角,从技术随意性、技术隐喻性、技术情境性、技术适应性四个维度对数智化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本质进行系统剖析。研究发现,数智化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隐忧主要表现为技术价值理性错位隐匿人才个性化特质、技术功能性导向与教育人文关怀存在整合冲突、评价场景静态化与素养发展动态监测错位、技术应用泛化与复合型跨界人才培养理念悖离。面对数智化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隐忧,应修正技术随机偏差,助力拔尖创新人才潜能识别与激发;关注技术伦理与人文素养,构建新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融合多模态证据,实现人才发展支持路径的精准调节;依托产学研联合体,创设智慧化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 数智化 技术人类学 新质人才
原文传递
与AI大模型对话促进深度思维:提问设计的科学与艺术
7
作者 赵晓伟 沈书生 祝智庭 《中国教育学刊》 2025年第4期23-29,共7页
数智时代,与AI大模型对话有望成为培养学生深度思维的重要引擎。其中,向大模型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已然成为每个学生必备的关键素养。本研究深入探讨个体与AI大模型对话中深度思维发展的内在逻辑,高质量提问在人机对话中的核心作用,即提... 数智时代,与AI大模型对话有望成为培养学生深度思维的重要引擎。其中,向大模型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已然成为每个学生必备的关键素养。本研究深入探讨个体与AI大模型对话中深度思维发展的内在逻辑,高质量提问在人机对话中的核心作用,即提问的科学与艺术。具体而言,倡导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方式构建问题,鼓励他们通过主动发问、递进追问、系统求问等策略,逐步从线性思维过渡至关联思维,最终形成边界思维,从而实现思维的跃迁与进阶。同时,强调提问的艺术性,通过设计智慧驱动构思对话场景,借助提示语框架和结构化提示语,并融入情感关怀,使得与AI大模型的对话更为生动有趣且富有意义,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促进他们认知与情感的全面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对话 对话式学习 AI大模型 深度思维 人机协同
原文传递
数字化驱动城乡学校共同体建构的边界、挑战与进路——基于责任伦理视角
8
作者 赵磊磊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27-135,共9页
面向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如何负责任地建构城乡学校共同体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研究基于责任伦理视角,从角色责任、契约责任、文化责任及前瞻责任4个核心维度,厘定数字化驱动城乡学校共同体建构的责任伦理边界。从多元主体角色关系冲突... 面向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如何负责任地建构城乡学校共同体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研究基于责任伦理视角,从角色责任、契约责任、文化责任及前瞻责任4个核心维度,厘定数字化驱动城乡学校共同体建构的责任伦理边界。从多元主体角色关系冲突与胜任力水平不足、城乡学校利益整合缺乏合宜化契约引领、城乡教育文化同质危机凸显及在地化传承缺乏、前瞻愿景设计受困于循证式决策服务体系缺乏等方面,揭示了数字化驱动城乡学校共同体建构的责任伦理风险。据此,提出数字化驱动城乡学校共同体建构的责任伦理规约路径:强化角色对话,架构数智时代城乡一体化办学的角色协同机制;重塑契约精神,构建指向城乡学校利益协调的数据治理体系;凸显人文浸润,借力数字平等对话打造城乡学校文化共同体;立足循证决策,构建面向前瞻责任的办学风险治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城乡学校共同体 责任伦理 前瞻责任
下载PDF
数字化赋能职普融通的基本逻辑与风险规避
9
作者 赵磊磊 吴小凡 周慧蓉 《重庆高教研究》 2025年第3期90-99,共10页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普融通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从生态结构重塑、生态环境优化、生态系统协同、生态适应与进化4个维度,阐释数字化赋能职普融通的基本逻辑。当下,数字化赋能...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普融通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从生态结构重塑、生态环境优化、生态系统协同、生态适应与进化4个维度,阐释数字化赋能职普融通的基本逻辑。当下,数字化赋能职普融通的主要风险表现为:学生发展路径固化与分层矛盾加深,数字技术与教学场景深度融合的适配性面临挑战,多元主体间协同困境与信任缺失,政策执行偏差引发资源错配与职普衔接落差。针对这些潜在风险,应从4个方面予以规避:一是纠偏价值导向与教育本质,拓宽指向职普联动的多元化发展路径;二是全面深化技术素养培育,夯实数字化赋能职普融通的数字底座;三是打破合作主体认证困局,建立跨域信任桥梁与数字对话体系;四是关注政策执行调控,完善基于循证画像的资源优化配置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普融通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位竞争 资源配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