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湿地公园建设对湿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以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1
作者 杨雪姣 张军 +3 位作者 李全文 庄犁 钟晶晶 张汉朝 《江苏林业科技》 2023年第2期20-25,共6页
湿地公园能对湿地资源进行有效保护,是目前湿地保护管理的主要形式之一。该研究利用2020-2021年高频水质自动监测数据,分析不同时期湿地公园的水质状况,并基于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理论,计算时间序列的方差、自相关系数、回复率、变异系数... 湿地公园能对湿地资源进行有效保护,是目前湿地保护管理的主要形式之一。该研究利用2020-2021年高频水质自动监测数据,分析不同时期湿地公园的水质状况,并基于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理论,计算时间序列的方差、自相关系数、回复率、变异系数等韧性指标,以探究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对南京长江新济洲湿地韧性的影响,为湿地公园的管理建设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1)2021年水体浊度和氧化还原电位显著高于2020年,2020年和2021年水体叶绿素a含量并没有显著差异。(2)从韧性指标来看,2021年水体浊度和氧化还原电位的方差、变异系数和时间自相关系数均小于2020年,同时回复率大于2020年;2021年水体叶绿素a的自相关系数显著小于2020年,回复率大于2020年。这些指标均表明新济洲湿地公园2021年系统韧性高于2020年。(3)从水体浊度的角度来看,新济洲湿地管理维护频率下降导致水体浊度增加,水质相对变差,但其韧性却在提高,表明相对较低的管理维护频率有助于提升系统韧性。该研究基于稳态转换理论分析了新济洲湿地公园的韧性,为湿地公园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公园 生态系统韧性 生境质量 生态系统评价 新济洲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动态变化研究
2
作者 杨雪姣 张军 +4 位作者 李全文 张贇琨 曹培培 张媛媛 张汉朝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6期75-80,共6页
对2019和2022年的Sentinel-2卫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分析新济洲湿地公园的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情况,并基于InVEST模型分析新济洲湿地公园生境质量和碳储量变化,探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情况及其管理建设效果;同时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之... 对2019和2022年的Sentinel-2卫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分析新济洲湿地公园的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情况,并基于InVEST模型分析新济洲湿地公园生境质量和碳储量变化,探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情况及其管理建设效果;同时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协同/权衡关系。结果表明:2019—2022年新济洲湿地公园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较大,其中,林地和草地呈现增加趋势,农田呈现减少趋势。2019—2022年新济洲湿地公园碳储量增加了3.09万t,碳储量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新济洲岛和新生洲岛;平均生境质量上升了0.11,变化较大的区域主要位于再生洲岛。新济洲湿地公园碳储量与生境质量存在较强的协同关系。新济洲湿地公园的管理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明显提升了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 InVEST模型 土地利用/覆被 生态系统服务 动态变化
下载PDF
现代风景园林工程实施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优化措施 被引量:2
3
作者 郭英楠 《城市情报》 2023年第13期190-192,共3页
风景园林项目在规划及施工中生态环境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确保景观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吸引游客人流的同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要考虑到环境的保护问题。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为保证风景园林的环境效益,应当了解风景园... 风景园林项目在规划及施工中生态环境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确保景观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吸引游客人流的同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要考虑到环境的保护问题。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为保证风景园林的环境效益,应当了解风景园林在建设阶段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例如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气候变化、水质污染等,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环境保护 规划施工
原文传递
江苏南部重要湿地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与鸟类多样性的相关性
4
作者 钱诗晨 张涵博 +2 位作者 刘茂松 张晴晴 陈圣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4年第5期83-89,共7页
研究鸟类物种多样性特征与不同空间范围的土地利用状况的关联度,可以更好地揭示土地利用方式与鸟类丰富度的关系。将鸟类实地调查数据与遥感影像所获土地利用数据结合,探讨与鸟类群落特征关联度较高的景观尺度。于2022—2023年在江苏南... 研究鸟类物种多样性特征与不同空间范围的土地利用状况的关联度,可以更好地揭示土地利用方式与鸟类丰富度的关系。将鸟类实地调查数据与遥感影像所获土地利用数据结合,探讨与鸟类群落特征关联度较高的景观尺度。于2022—2023年在江苏南部12处湿地保护地确定样线并采集数据。分样线统计各生活型鸟类的物种丰富度,并沿调查样线创建0.8~8 km(间隔0.8 km)的缓冲区提取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多元线性模型对鸟类物种丰富度与缓冲区地类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地鸟类总个体数季节差异显著,物种丰富度反之;共现于12个自然保护地的物种达31种,分布于丘陵山地或紧邻丘陵山地的保护地单独出现的鸟类较多,长江湿地、平原河网湿地、环太湖湿地单独出现的物种数总体较少。(2)多元线性拟合模型在3.2~8 km内,模型解释率相对较高。未添加交互项时,土地利用特征与鸟类总体、猛禽、攀禽、鸣禽、陆禽、涉禽和游禽物种丰富度的较大关联尺度分别为5.6,5.6,8.0,1.6,7.2,3.2和6.4 km,添加交互项后,依次为6.4,8.0,8.0,0.8,6.4,7.2,5.6 km,地类间交互作用对鸟类物种丰富度影响显著,湿地对鸟类物种丰富度具有相对突出的正效应。不同生活型鸟类物种丰富度对土地利用结构关联度最大的空间尺度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丰富度 关联尺度 土地利用方式 交互作用 鸟类多样性
下载PDF
安徽省蛇类新纪录——台湾小头蛇
5
作者 陈圣 梁涛 +5 位作者 钟晶晶 杨华琴 杨雪姣 徐文彬 宋昀微 张永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6-227,共2页
2023年5月15日22时20分,在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24’51.12’’N,117°12’33.87’’E;海拔20.37 m)湖边与山体间常绿阔叶林下的道路旁发现一蛇类个体,经形态学比较,鉴定为台湾小头蛇(Oligodon formosanus)雌性亚成体... 2023年5月15日22时20分,在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24’51.12’’N,117°12’33.87’’E;海拔20.37 m)湖边与山体间常绿阔叶林下的道路旁发现一蛇类个体,经形态学比较,鉴定为台湾小头蛇(Oligodon formosanus)雌性亚成体^([1-3])。标本现保存于南京朴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标本室(图1,标本号:PHSQU00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金湖 新纪录 亚成体 蛇类 标本室 常绿阔叶林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形态学比较
下载PDF
走马塘江边枢纽鱼道监测与过鱼效率初探
6
作者 庄犁 詹龙飞 +2 位作者 陈圣 张圆圆 曹培培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4年第5期63-69,共7页
鱼道是保障鱼类洄游通道,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设施。利用视频识别与水下声学监测技术,对走马塘江边枢纽鱼道的过鱼效果进行了连续监测。结果表明,走马塘鱼道的综合过鱼效率约为206尾/h,共观测到6种鱼类,包括■(Hemiculter leucisculus... 鱼道是保障鱼类洄游通道,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设施。利用视频识别与水下声学监测技术,对走马塘江边枢纽鱼道的过鱼效果进行了连续监测。结果表明,走马塘鱼道的综合过鱼效率约为206尾/h,共观测到6种鱼类,包括■(Hemiculter leucisculus)、鲫(Carassius aurat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鲤(Cyprinus carpio)、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在2022年5-8月,走马塘鱼道过鱼效率不断升高;鱼道过鱼行为大部分发生在日间,特别是11:00-14:00为鱼类通过的高峰时段。走马塘鱼道狭缝流速显著影响鱼道过鱼效率,在流速接近0 m/s,-0.75~-0.5 m/s和0.5~0.75 m/s时,鱼道的过鱼效率较高,说明适度的流速能有效促进鱼类通过鱼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道 过鱼效率 流速 视频 水下声学 走马塘江边枢纽
下载PDF
淮安白马湖湿地鸟类多样性及保护策略研究
7
作者 钟晶晶 陈圣 +2 位作者 倪成文 杨华琴 张珊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4年第5期42-50,共9页
为掌握淮安白马湖湿地鸟类多样性状况,于2020—2021年对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种类、数量、群落多样性及时空分布特征等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历史资料,发现湿地公园共有鸟类21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34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 为掌握淮安白马湖湿地鸟类多样性状况,于2020—2021年对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种类、数量、群落多样性及时空分布特征等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历史资料,发现湿地公园共有鸟类21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34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易危及以上等级物种7种。居留型上,冬候鸟占优势,有71种(33.81%);区系组成上,古北界鸟类占优势,有124种(59.05%);生态类群上,鸣禽占优势,有88种(41.90%),水鸟(游禽、涉禽)其次,有84种(40.00%)。基于现场调查数据,鸟类群落香农维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3.24,皮耶罗(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63,都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秋季迁徙期和越冬期是鸟类物种数和种群数量较高的时期,湿地公园中部人为干扰较小的湖泊生境是鸟类集中分布区。基于该研究结果,建议优化白马湖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将鸟类集中分布区设为核心保护区以加强保护;通过生态保护措施和工程的实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鸟类生境的异质性和有效性;加强鸟类监测、宣教和巡护,保障湿地公园鸟类多样性保护稳步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湖 国家湿地公园 鸟类多样性 保护策略
下载PDF
滩涂湿地蟹类活动对表层土壤的扰动效应 被引量:2
8
作者 罗康宁 廖安邦 +3 位作者 肖孟阳 王钰祺 杨雪姣 刘茂松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6期83-88,共6页
为探究在不同植物群落中的大型底栖动物无齿螳臂相手蟹(Chiromantes dehaani)对滨海滩涂湿地表层土壤的生物扰动效应,在江苏大丰糜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三核心区的滩涂湿地潮坪区,春季末期在潮沟附近的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为探究在不同植物群落中的大型底栖动物无齿螳臂相手蟹(Chiromantes dehaani)对滨海滩涂湿地表层土壤的生物扰动效应,在江苏大丰糜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三核心区的滩涂湿地潮坪区,春季末期在潮沟附近的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群落、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群落、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3个植物群落中,分别设置多蟹围隔区、少蟹围隔区和无围隔区,冬季采集并检测处理后围隔区蟹洞数量、土壤的理化性质及植物生物量等生态指标,分析底栖动物对表层土壤的扰动效应。研究发现:互花米草及白茅群落中土壤总有机碳(TOC)、总氮(TN)含量在多蟹区显著低于少蟹区,蟹丘土壤的TOC及TN含量显著高于多蟹区表层土壤;而在芦苇群落中则相反。互花米草群落多蟹区土壤C/N、白茅群落多蟹区土壤C/N及C/P显著低于少蟹区,芦苇群落不显著。互花米草群落蟹穴数量与植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相手蟹扰动降低了互花米草及白茅植物群落表层土壤的有机质稳定性,加速碳氮分解,降低表层土壤的碳氮含量,并促进互花米草植物生物量的增长,但对芦苇群落表层土壤扰动的影响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涂 无齿螳臂相手蟹 生物扰动 蟹丘 土壤因子 植物地上生物量
下载PDF
盐城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王钰祺 任玉蓉 +2 位作者 杨雪姣 张晴晴 刘茂松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4期974-980,共7页
为探讨盐城滩涂湿地典型生境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动态,选择盐城滩涂湿地淤泥质光滩、互花米草群落、藨草群落、盐地碱蓬群落、芦苇群落5种典型生境,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季节0~<10 cm(表层)、10~<... 为探讨盐城滩涂湿地典型生境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动态,选择盐城滩涂湿地淤泥质光滩、互花米草群落、藨草群落、盐地碱蓬群落、芦苇群落5种典型生境,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季节0~<10 cm(表层)、10~<30 cm(中层)、30~60 cm(深层)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生境间,淤泥质光滩微生物多样性高于有植被覆盖的滩涂湿地,且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植物群落差异较大。不同植物群落间,互花米草群落和芦苇群落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较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上,互花米草群落和藨草群落相似,芦苇群落和盐地碱蓬群落相似。不同季节间,表层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差异较大,中深层土壤差异较小。表中层土壤秋季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最高;深层土壤中,互花米草群落秋季最高,本土植物群落夏季最高。总体上,互花米草入侵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特征,不同季节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规律也与本土植物群落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下载PDF
江苏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的维管植物物种组成与群丛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丹丹 王艳梅 +5 位作者 王丹 谢智翔 张军 李全文 曹培培 陈斌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9,共14页
于2021年春季和夏季,在江苏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中,开展了野外植物调查,以了解维管植物的物种组成和群丛特征。采用样线和样方法,对该湿地公园的岛内河渠、岛内库塘、洪泛江滩、草本沼泽、森林沼泽、林地、草地和撂荒地中的植物... 于2021年春季和夏季,在江苏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中,开展了野外植物调查,以了解维管植物的物种组成和群丛特征。采用样线和样方法,对该湿地公园的岛内河渠、岛内库塘、洪泛江滩、草本沼泽、森林沼泽、林地、草地和撂荒地中的植物开展调查,研究维管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区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湿地公园中,记录了105科296属437种维管植物,其中有56种外来物种和8种受保护植物,禾本科(Gramineae)、菊科(Asteraceae)、莎草科(Cyperaceae)、豆科(Fabaceae)和蔷薇科(Rosaceae)的物种数量都≥20种,单种属占总属数的近四分之三;在437种维管植物中,有335种草本植物(占总物种数量的76.66%),有95种典型木本植物(占21.74%),还有5种木质藤本(占1.14%)和2种竹类植物(占0.46%);有水生植物48种(占10.98%),有湿生植物138种(占31.58%),有中生植物251种(占57.44%);在科的区系组成中,世界广布科(45科)占优势,有37科为热带分布科,有22科为温带分布科;在属的区系组成中,温带分布属(126属)占优势,热带分布属(110属)次之,有58属为世界广布属,中国特有属仅为银杏属(Ginkgo)和水杉属(Metasequoia);春季,有18种主要植物群丛,其中,救荒野豌豆(Vicia sativ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薹草(Carex sp.)群丛的物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而风花菜(Rorippa globosa)+野老鹳草(Geranium carolinianum)群丛和野老鹳草+益母草(Leonurus artemisia)群丛的多样性指数值较大;夏季,有23种主要植物群丛,其中,稗草(Echinochloa sp.)+芦苇+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群丛的物种数量最多,其和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林、狗尾草+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小蓬草(Erigeron canadensis)群丛的多样性指数值都较大。江苏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中的维管植物物种丰富,但是外来物种所占比例偏大,而水生植物的物种数量较少,植物群丛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管植物 植物群丛 湿地公园 新济洲
原文传递
条子泥围堰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任玉蓉 王钰祺 +2 位作者 张晴晴 杨雪姣 刘茂松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5期1283-1291,共9页
为探究条子泥围堰区不同生境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选取淤泥质光滩、互花米草群落、盐地碱蓬群落、芦苇群落四种生境,分别采集0~<10 cm(表层)、10~<30 cm(中层)、30~60 cm(深层)土壤样品,分析不同生境、不同土层下微生物群落结... 为探究条子泥围堰区不同生境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选取淤泥质光滩、互花米草群落、盐地碱蓬群落、芦苇群落四种生境,分别采集0~<10 cm(表层)、10~<30 cm(中层)、30~60 cm(深层)土壤样品,分析不同生境、不同土层下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性,并利用冗余分析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生境类型影响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淤泥质光滩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高于其余3种植物群落。同一土壤层次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但不同土壤层次间具有差异性,土壤表层与中、深层存在较大差异,中、深层土壤间相似。土壤Fe^(2+)、粒度(Mz)、pH值对微生物群落结构解释率显著,分别为11.04%、2.33%、0.9%。不同生境中,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特征的土壤因子存在较大差异。互花米草群落土壤特有OTUs数量占总OTUs数量的比例低于芦苇群落、盐地碱蓬群落这两种本土植物群落,互花米草群落土壤中、深层的微生物丰富度低于本土植物群落,与互花米草在围堰区扩张能力下降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子泥 植被类型 微生物 土壤因子
下载PDF
洪泽湖湿地退化区植被构建技术效果评估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成之 董倩 +1 位作者 郭晏汝 庄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8期75-81,共7页
为评估洪泽湖湿地围网拆除区水生植被修复技术应用示范与推广工程的效果,基于样方调查及水质、沉积物检测,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对项目区与对照区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区生物组成与生物多样性相比对照区有明显提升;项目区... 为评估洪泽湖湿地围网拆除区水生植被修复技术应用示范与推广工程的效果,基于样方调查及水质、沉积物检测,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对项目区与对照区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区生物组成与生物多样性相比对照区有明显提升;项目区水质情况有所改善,但敞水区由于水生植被尚处于群落演替发育早期,缺少植物净化,硝酸盐氮含量较高,整体水质特别是溶氧量相比对照区有明显提升;沉积环境富营养化程度得到明显改善。总体来看,该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项目区整体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泽湖 湿地 退化区 生物多样性 水质 沉积物
下载PDF
安徽池州发现棕三趾鹑
13
作者 陈鼎 陈圣 +4 位作者 钟晶晶 杨雪姣 徐文彬 宋昀微 张永 《动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0-160,共1页
2023年6月28日,在安徽省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15′50″N,117°05′09″E,海拔约39m)南侧山间常绿阔叶林下土路边的草丛内观察并拍摄到1只鸟类个体(图1)。该鸟体长约15 cm,体小且尾短;头多褐色,脸具褐色及白色纹,虹膜沙白... 2023年6月28日,在安徽省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15′50″N,117°05′09″E,海拔约39m)南侧山间常绿阔叶林下土路边的草丛内观察并拍摄到1只鸟类个体(图1)。该鸟体长约15 cm,体小且尾短;头多褐色,脸具褐色及白色纹,虹膜沙白色,喙蓝灰色;上体褐色斑驳,颈侧至两胁具黑色横斑,腹部棕黄色;具三趾而无后趾,腿灰色。依据文献(章麟等2018,约翰·马敬能2022)经形态学对比,本次记录鸟类个体喙及腿灰色,颈侧至胸部具横斑,这些特征与安徽省分布的黄脚三趾鹑(Turnix tanki)腿、喙黄色,颈侧无横斑,胸侧为黑色斑点存在差异,综合所有形态特征鉴定为棕三趾鹑(T.suscitator)雄性成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脚三趾鹑 横斑 马敬能 升金湖 形态学 安徽池州 常绿阔叶林
原文传递
鲜为人知的巢寄生
14
作者 刘琦 杨雪姣 黄成 《大自然》 2016年第3期44-45,共2页
近期.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鸟类研究组的研究人员在观察东亚本土种丝光椋(音:liang)鸟的繁殖发育行为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个体会悄悄地把自己的卵产在其他丝光椋鸟的巢中.由巢主代为孵化和抚养自己的孩子。丝光椋鸟为什么... 近期.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鸟类研究组的研究人员在观察东亚本土种丝光椋(音:liang)鸟的繁殖发育行为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个体会悄悄地把自己的卵产在其他丝光椋鸟的巢中.由巢主代为孵化和抚养自己的孩子。丝光椋鸟为什么不亲自抚养自己的孩子呢?在动物学上,鸟类的这种行为被称为巢寄生.是物种之间或个体间的一种寄生关系。那么,什么是巢寄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寄生 丝光椋鸟 生命科学学院 繁殖发育 研究人员 南京大学 寄生关系 动物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