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5篇文章
< 1 2 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文献计量的农林高校基础研究状况分析——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严陶韬 薛建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20期247-252,共6页
对农林高校文献发表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定量、客观、科学地描述农林高校的基础研究状况及研究热点领域,以期为农林高校提升基础研究水平以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参考与建议。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对南京林业大学2009—2... 对农林高校文献发表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定量、客观、科学地描述农林高校的基础研究状况及研究热点领域,以期为农林高校提升基础研究水平以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参考与建议。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对南京林业大学2009—2018年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所收录文献的数量及被引情况、研究方向、来源出版物、基金资助机构等进行统计;并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分析论文的合作机构、国家(地区)合作、作者合作、研究热点和文献共被引情况等。南京林业大学近10年的WOS文献数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表明学校的基础研究水平在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合作广泛,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可以增强学校科研竞争力与学术影响力;学校热点研究领域相对集中,应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 知识图谱 CITESPACE 基础研究
下载PDF
不同功能区城市林业土壤黑碳含量及来源——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曦 杨靖宇 +4 位作者 俞元春 侯文军 侯也 余健 王如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37-843,共7页
由于城市化过程中人为活动的影响,城市林业土壤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林业土壤黑碳由于来源的多样性和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其分布表现出独特的特征。以南京市为对象,调查分析了不同功能区城市林业土壤黑碳的含量及可能来源。结果表... 由于城市化过程中人为活动的影响,城市林业土壤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林业土壤黑碳由于来源的多样性和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其分布表现出独特的特征。以南京市为对象,调查分析了不同功能区城市林业土壤黑碳的含量及可能来源。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区城市林业土壤黑碳含量差异很大,其变幅为0.77—21.27g/kg。道路绿化带土壤黑碳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功能区,居民区含量最低。黑碳在土壤表层中含量均高于表下层,黑碳富集于土壤表层。道路绿化带表层土壤黑碳含量与有机碳含量的比值(BC/SOC)为0.55,土壤黑碳的碳同位素比值(δ^(13)C_(PDB))为-27.04‰,与其它功能区差异显著,城市交通污染对土壤黑碳积累产生强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林业土壤 黑碳 含量 来源 南京市
下载PDF
南京市不同功能区林业土壤多环芳烃含量与来源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杨靖宇 俞元春 王小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4-319,共6页
城市林业土壤是城市绿色景观的重要载体,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对城市林业土壤生态环境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为了解城市林业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情况和来源特征,以南京市城市林业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分布特点对8类典型功能区进行采样... 城市林业土壤是城市绿色景观的重要载体,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对城市林业土壤生态环境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为了解城市林业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情况和来源特征,以南京市城市林业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分布特点对8类典型功能区进行采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分子标记物比值法,测定了土样中16种优先控制多环芳烃的含量,分析了城市林业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水平、富集情况、分布情况及来源特征。结果表明:南京市城市林业不同功能区72个土壤样品的多环芳烃平均含量为(487.7±264.3)μg·kg^(-1),变化范围为156.7~1523.3μg·kg^(-1),各土样均受到污染,其中83.3%的样品呈轻度污染水平,不同功能区土壤PAHs污染程度存在差异;不同功能区城市林业表层土壤多环芳烃含量水平表现为:城市立交桥(949.3μg·kg^(-1))>道路绿化带(550.1μg·kg^(-1))>学校(525.4μg·kg^(-1))>居民区(513.0μg·kg^(-1))>发电厂(501.4μg·kg^(-1))>垃圾填埋厂(328.7μg·kg^(-1))>近郊森林(293.8μg·kg^(-1))>远郊森林(271.7μg·kg^(-1)),中层和下层土壤PAHs含量表现出类似规律;土样中PAHs含量与SOC和BC含量均表现显著相关性,相同的显著性检验水平下BC含量与PAHs含量具有较强相关关系。垃圾填埋场、发电厂、城市立交桥、居民区等功能区表层土壤表现出富集现象,其他功能区土壤表现出一定的逆向富集趋势。南京市城市林业土壤中PAHs来源以生物质和煤炭燃烧源及机动车排放源为主,少数土样存在石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林业土壤 多环芳烃 来源 南京
下载PDF
林业高校机制体制创新研究和实践探索
4
作者 蒋国斌 曹福亮 +1 位作者 勇强 胡海波 《江苏科技信息》 2017年第23期55-57,共3页
中国林业产业面临转型升级,迫切需要破解行业机制体制瓶颈进行科技创新。文章从林业高校开展协同创新出发,以江苏省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例,提出组织管理体系和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和人员考评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科研组织模... 中国林业产业面临转型升级,迫切需要破解行业机制体制瓶颈进行科技创新。文章从林业高校开展协同创新出发,以江苏省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例,提出组织管理体系和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和人员考评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科研组织模式、国际合作5个方面探索构建协同管理模式,创新机制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高校 机制体制 协同创新
下载PDF
2013―2021年南京热环境时空演化及扩张驱动机制研究
5
作者 李超男 徐雁南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43-256,共14页
基于Landsat 8 OLI-TIRS遥感影像,利用辐射方程算法反演得到南京市地表温度数据。从数量和速度方面揭示南京市2013―2021年间热环境景观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利用核密度分析和空间质心迁移轨迹揭示热环境景观的空间演变特征。此外,借... 基于Landsat 8 OLI-TIRS遥感影像,利用辐射方程算法反演得到南京市地表温度数据。从数量和速度方面揭示南京市2013―2021年间热环境景观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利用核密度分析和空间质心迁移轨迹揭示热环境景观的空间演变特征。此外,借助PLUS模型探究了2013―2021年热环境景观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13―2021年间中温区景观在研究区占主导地位,其中2017―2021年热环境景观变化最强烈,其综合热环境动态度为23.94%。(2)低温区的核密度高值主要位于水域和林地,北部集聚特征较为明显;次低温区的核密度分布特征表现为北部和南部较密集且破碎化明显;中温区的核密度分布呈“中间少四周多”的格局;次高温区景观呈多核心增长的趋势;高温区景观集聚特征最为显著,主要分布于长江两岸及各市区的中心地区。(3)低温区质心迁移速度最快,整体上向东北方向移动了21.30 km;次低温区质心迁移速度由慢到快,先向西北移动9.52 km,后向东南移动17.88 km;高温区、次高温区、中温区质心整体向西南方向偏移,移动距离分别为19.99、4.77、4.04 km。(4)从不同热环境景观扩张的驱动因子来看,低温区、次低温区和中温区扩张的驱动力主要是受高程的影响,次高温区和高温区扩张的驱动力主要是距住宅距离和距工厂距离。本研究对于加强南京地表热环境的监测和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环境 核密度分析 空间质心模型 PLUS模型
下载PDF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现状与优化探讨——以南京H大学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崔光彩 姜姜 吕志英 《中国高校科技》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1-55,共5页
随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蓬勃发展,绩效考核制度逐渐成为普遍性的高等教育激励性政策,已成为一流大学建设的主流趋势,它对教师的工作形成潜在的驱动,很好地辅助了高校教育教学与科研管理。文章阐释了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内涵,分析绩效考... 随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蓬勃发展,绩效考核制度逐渐成为普遍性的高等教育激励性政策,已成为一流大学建设的主流趋势,它对教师的工作形成潜在的驱动,很好地辅助了高校教育教学与科研管理。文章阐释了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内涵,分析绩效考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南京H大学实例分析提出了绩效考核应紧密契合高校战略目标、分层和分类制定指标、逐渐完善制度管理体系、确保绩效评价机制多元化和多角度、注重考核反馈双向互动的五点优化建议。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指导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后续改革措施,以期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内驱力和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师 绩效考核 评价机制 双向互动
原文传递
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气象服务专业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郁万文 郑尔宁 《文教资料》 2016年第25期146-148,共3页
文章针对目前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行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探讨了构建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初步构建出了与行业标准衔接的开放式公共气象服务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 文章针对目前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行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探讨了构建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初步构建出了与行业标准衔接的开放式公共气象服务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四个层次课程体系;探索了气象服务行业教学体系中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核心环节,为与行业标准无缝对接的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体系 行业标准 高等教育
下载PDF
加强森林培育技术对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被引量:7
8
作者 谭鹏鹏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第12期95-96,共2页
林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森林建设中,森林资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林业发展的实际过程中,本文分析森林培育技术的价值和林业活动的性质,阐述了培育技术在可持续林业发展中的要点。
关键词 培育技术 森林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中国-中东欧国家林业合作回顾与展望
9
作者 雷静品 王艳娜 黄金莲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77-85,共9页
中国-中东欧国家林业合作(“17+1”林业合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东欧国家在林业领域合作协调机制的简称,也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为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林业领域在中东欧国家不同层面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笔者... 中国-中东欧国家林业合作(“17+1”林业合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东欧国家在林业领域合作协调机制的简称,也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为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林业领域在中东欧国家不同层面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笔者概述了中国-中东欧国家林业合作情况;回顾了“17+1”林业合作高级别会议、联络小组会议、高级别互访、教育科研领域合作以及林业产业投资贸易合作情况;客观分析了中国-中东欧国家林业合作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展望新形势下双方合作的协调机制、信息共享、科学研究与教育、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合作前景,以期为中国-中东欧国家林业合作关系进一步升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东欧国家林业合作 “17+1”林业合作 林业科研和教育 林业产业和投资
下载PDF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林业增汇减排路径、潜力与经济性评价 被引量:17
10
作者 田惠玲 朱建华 +1 位作者 李宸宇 肖文发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5-203,共9页
林业作为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重要领域和路径选择,在落实NbS行动中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广泛支持。文中在回顾国内外NbS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林业领域NbS的内涵和路径、国际和国内相关政策及已... 林业作为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重要领域和路径选择,在落实NbS行动中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广泛支持。文中在回顾国内外NbS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林业领域NbS的内涵和路径、国际和国内相关政策及已采取的措施,重点分析了林业NbS路径的减排潜力、成本与效益。从全球范围看,造林和再造林路径具有较高的技术减排潜力,而减少毁林和森林经营管理是相对更具有成本效益的增汇减排路径。中国对林业NbS的实践及科学研究等尚显不足,但已有的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已经产生了显著的减排效益和经济效益。未来需要在林业NbS相关标准与计量体系建设、减排技术与经济潜力研究、激励与保障机制等政策研究,以及增强公众意识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 林业路径 减排 经济性
下载PDF
林业活动对区域森林生物量碳源汇格局的影响--以南平市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郭学媛 朱建华 +4 位作者 刘华妍 田惠玲 李春蕾 刘常富 肖文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9548-9559,共12页
林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森林的时空分布格局和碳汇/源功能。明确并量化林业活动对区域森林碳汇功能的影响与空间分布,对于区域森林碳汇提升和实现区域“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福建省南平市为例,以多期森林... 林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森林的时空分布格局和碳汇/源功能。明确并量化林业活动对区域森林碳汇功能的影响与空间分布,对于区域森林碳汇提升和实现区域“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福建省南平市为例,以多期森林资源规划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IPCC材积源一生物量法,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和林业活动类型划分,分类分析了南平市森林碳源和碳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量化了不同林业活动(一直保持为森林、人工造林、自然恢复、毁林和森林退化)对森林碳汇和碳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南平市森林碳储量总量为80.84Tg C,2020年森林碳储量总量增加至89.87Tg C,年均变化量为1.29Tg C/a(或4.73Tg CO_(2)/a)。平均胸径、公顷蓄积等林分因子是当前主要影响森林碳储量的因素。在其他影响因素中,暗红壤分布区的森林生物质碳密度较高而在水稻土分布区则较低;此外,高海拔、中等立地质量土地上的森林碳密度较高。对于不同林业活动,2013—2020年南平市一直保持为森林(森林经营)、自然恢复增加的天然林和人工造林分别使森林生物质碳储量增加了0.34Tg C/a、0.85Tg C/a和1.05Tg C/a,同期因毁林和森林退化导致森林生物质碳储量分别减少0.75Tg C/a和0.42Tg C/a,森林生物质碳储量净增加1.09Tg C/a(或3.98Tg CO_(2)/a),明显低于2013—2020森林碳储量净增量。对于土地利用变化较剧烈的区域,本文基于土地利用变化且区分林业活动路径的方法,能更准确地反映森林的碳汇和碳源及时空格局。2013—2020年间南平市一直保持为森林的生物质碳密度仅增长0.22Mg C hm^(-2) a^(-1),成熟林、过熟林面积占比增加使森林平均生长速率下降可能是主要原因。而同期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造林使森林生物质碳密度分别增长4.00Mg C hm^(-2) a^(-1)和4.10Mg C hm^(-2) a^(-1)。优化龄组结构提升森林生长量、减少毁林和防止森林退化可以作为该区域未来森林增汇减排的有效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活动 碳汇 碳损失 空间格局
下载PDF
贮藏温度对南京椴种子耐贮性的影响
12
作者 朱爱生 周婷 +1 位作者 史锋厚 沈永宝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69,共8页
【目的】为探究贮藏温度对南京椴种子耐贮性的影响,揭示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种子发芽率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旨在探寻种子适宜贮藏温度,为南京椴种子贮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含水量为9.80%的南京椴种子为试验材料,存放在室温(2... 【目的】为探究贮藏温度对南京椴种子耐贮性的影响,揭示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种子发芽率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旨在探寻种子适宜贮藏温度,为南京椴种子贮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含水量为9.80%的南京椴种子为试验材料,存放在室温(23~27℃)、4、-5和-40℃等4种温度条件下开展种子贮藏,对贮藏0、180、360、540、720 d的种子分别测定种子绝对发芽率和相对电导率、SOD活性、POD活性、O_(2)^(−)·含量、OH·产生能力与MDA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贮藏温度和贮藏时间协同影响南京椴种子活力。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各贮藏温度条件的种子发芽率均下降;随着贮藏温度的下降,种子发芽率显著上升;至720 d贮藏试验结束时,在室温、4、-5和-40℃贮藏条件下的种子绝对发芽率分别为43%、49%、60%、62%。贮藏时间延长导致种子发生不同程度的劣变,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的种子相对电导率均呈上升趋势;在贮藏前期,种子SOD和POD活性升高,后期均有所下降;种子O_(2)^(−)·含量、OH·产生能力和MDA含量整体均呈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结论】室温贮藏180 d时,南京椴种子仍可保持较高的活力水平;但随着贮藏时间的继续延长,降低贮藏温度有利于提高种子耐贮性,-5和-40℃条件下贮藏的种子自由基积累量低于室温与4℃条件下贮藏的种子且种子抗氧化能力较强;综合比较控温条件和节约能耗,建议选择-5℃作为南京椴种子贮藏的环境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椴种子 贮藏温度 发芽率 耐贮性
下载PDF
南京市老城区法桐行道树健康状况研究
13
作者 陈文静 圣倩倩 +1 位作者 张慧会 祝遵凌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1-258,共8页
通过研究南京市老城区内法桐行道树的健康状况,提出行道树健康生长的影响因素,为行道树的养护管理提供参考。对南京市老城区内10条主要道路进行基础调查,在因子分析法建立健康评价综合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多重比较法分... 通过研究南京市老城区内法桐行道树的健康状况,提出行道树健康生长的影响因素,为行道树的养护管理提供参考。对南京市老城区内10条主要道路进行基础调查,在因子分析法建立健康评价综合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多重比较法分析不同道路间健康综合评分和健康评价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各道路法桐行道树生长结构良好,整体健康综合评分为0.00,中等健康等级(26.2%)占比最大,其次为健康等级,占比21.5%,濒死等级占比20.6%,亚健康等级占比19.7%,不健康行道树占比12.0%,整体健康状况中等水平。不同道路法桐行道树间的健康综合评分与评价指标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健康状况具体表现为:北京西路>江东中路>中山路>中央路>中山东路>升州路>广州路>汉中路>虎踞北路>珠江路。行道树长势、损伤情况等是影响其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行道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地表铺装与土壤硬化、病虫害、夜间光照以及修剪技术等方面,同时断枝倒伏等情况的发生也构成了对城市空间的安全隐患。适用于行道树的评价方法为因子分析法结合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树体生长、树池及铺装类型、病虫害危害情况、气体及光污染、周边建筑与设施距离等多方面相关指标,能够全面掌握其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桐 行道树 道路绿化 健康等级 评价指标
下载PDF
川西理县林业有害生物危害规模及预测
14
作者 杨昌旭 余荣兵 +4 位作者 刘怀君 许格希 余美霓 周珠丽 史作民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1年第2期80-86,共7页
【目的】分析林业有害生物危害规模的年际动态,分类构建模型预测它们的危害方式多样性与潜在危害程度,为加强林业监测、提升森林质量与碳汇能力提供指导与保障。【方法】整合了川西理县近15年(2007—2021)森林病虫鼠害的监测数据,分析... 【目的】分析林业有害生物危害规模的年际动态,分类构建模型预测它们的危害方式多样性与潜在危害程度,为加强林业监测、提升森林质量与碳汇能力提供指导与保障。【方法】整合了川西理县近15年(2007—2021)森林病虫鼠害的监测数据,分析对比多种林业有害生物类型以及单一类型年际之间对主要造林树种造成危害面积的差异性,拟合有害生物发生规模的年际变化规律,构建模型预测到2030年时该地区林业有害生物的连年发生规模。【结果】研究发现森林病害是最主要的林业生物危害类型,占比高达58.1%~93.8%,其中华山松(Pinus armandii)与油松(P.tabuliformis)病害呈直线显著增加趋势,其余病害如云杉(Picea asperata)病害和岷江柏木(Cupressus chengian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病害近年呈下降趋势。森林虫害潜叶蛾(Leucoptera sp.)和木橑尺蠖(Culcula panterinaria)的危害面积呈显著下降趋势,而森林鼠害高山鼠兔(Ochotona alpina)危害面积则呈动态波动,但近年呈显著上升趋势。根据分类构建的模型预测,松树病害面积则逐渐扩大,未来病害危害程度未超过森林鼠害的潜在威胁;2030年松树病害与高山鼠兔危害面积将分别达到1808±105 hm^(2)和4249±1445 hm^(2)。【结论】川西林业有害生物当前整体可控,但有逐渐增加趋势,需密切监测松树病害与高山鼠兔危害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建议以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物防治为主进行川西林区生态保护与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 危害规模 年际动态 模型预测 建议对策 川西
下载PDF
南京溧水区三种生境地表蚂蚁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动态
15
作者 郭宗林 蒋富国 +2 位作者 王亚璐 陈潇奕 王国兵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6-824,共9页
【目的】探究南京溧水区3种生境地表蚂蚁群落多样性与季节动态变化趋势。【方法】于2020年8月-2021年7月在南京市溧水区设置农田、草地和人工林3种不同采样生境,进行了为期1年的季节性采样,调查了这3种生境地表蚂蚁群落的个体密度、物... 【目的】探究南京溧水区3种生境地表蚂蚁群落多样性与季节动态变化趋势。【方法】于2020年8月-2021年7月在南京市溧水区设置农田、草地和人工林3种不同采样生境,进行了为期1年的季节性采样,调查了这3种生境地表蚂蚁群落的个体密度、物种数量、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Jaccard相似性系数以及各指数的季节动态变化情况。【结果】2020年8月-2021年7月南京市溧水区农田地表蚂蚁优势种为草地铺道蚁Tetramorium caespitum(490头,占58.75%)、无毛凹臭蚁Ochetellus glaber(116头,占13.91%)和日本黑褐蚁Formica japonica(98头,占11.75%);草地地表蚂蚁优势种为草地铺道蚁(427头,占58.17%)和布尼兰蚁Nylanderia bourbonica(110头,占14.99%);人工林地表蚂蚁优势种为草地铺道蚁(240头,占27.18%)、日本黑褐蚁(121头,占13.70%)、夏氏尼兰蚁N.sharpii(98头,占11.10%)和刻纹棱胸蚁Pristomyrmex punctatus(90头,占10.19%)。不同生境地表蚂蚁群落的物种及个体数量差异显著,其中人工林地表采集到蚂蚁物种及个体数量最多(29种,883头),草地地表采集到蚂蚁物种及个体数量最少(19种,734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季节变化对该区域地表蚂蚁的物种数量和个体密度均产生了显著性影响,而生境变化对该区域地表蚂蚁的物种数量产生了显著性影响,对个体密度无显著性影响,但季节变化和生境变化对该区域地表蚂蚁的物种数量和个体密度都不存在交互效应。群落多样性分析显示,3种不同生境地表蚂蚁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相反。农田与草地、农田与人工林、草地与人工林地表蚂蚁群落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73,0.52和0.52,均属于中等相似水平,而不同月份之间地表蚂蚁群落Jaccard相似性指数较低,绝大部分均属于极不相似水平。【结论】南京溧水地表蚂蚁群落个体数和物种数较为丰富,地表蚂蚁群落结构受到生境类型变化和季节变化的显著影响,今后应注意加强在不同季节对该区域蚂蚁物种资源的保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蚂蚁 生境 季节动态 群落多样性 群落相似性
下载PDF
不同激素处理和扦插时间对幼化乌桕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16
作者 王涛 黄涛 +4 位作者 孙李勇 彭大庆 朱长红 陈小溪 李淑娴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55,99,共13页
【目的】优化乌桕扦插育苗试验,为乌桕的无性繁殖提供实践参考;观察生根过程的形态、解剖学结构及营养物质变化,为乌桕生根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6年生乌桕为材料,分析幼化处理后在外源激素(200、500、800 mg·L^(-1)的NAA和... 【目的】优化乌桕扦插育苗试验,为乌桕的无性繁殖提供实践参考;观察生根过程的形态、解剖学结构及营养物质变化,为乌桕生根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6年生乌桕为材料,分析幼化处理后在外源激素(200、500、800 mg·L^(-1)的NAA和800、1000、1200 mg·L^(-1)的IBA)和扦插时期(6、9月)对乌桕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定期拍照进行形态观察以确定采样周期,利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插穗的解剖学结构,并采用蒽酮比色法和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幼化处理可以明显提高乌桕扦插生根效果;IBA处理组的生根效果明显优于NAA,当IBA浓度为1200 mg·L^(-1)时生根率最高,可达100%。6月乌桕扦插的各生根指标均高于9月。解剖学观察未发现潜伏根原基,因此乌桕嫩枝扦插不定根源于诱生根原基,存在皮部及愈伤两种生根类型;在乌桕扦插生根过程中,处理组淀粉含量变化呈“下降—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对照组变化趋势与激素处理组相似,但峰值出现时间比处理组推迟7 d左右。【结论】乌桕不定根发生属于混合生根类型,幼化处理可有效提高乌桕扦插生根效果,6月扦插,1200 mg·L^(-1)的IBA激素处理生根效果最好,且生长调节剂能提高营养物质积累与代谢速度,促进插穗生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桕 嫩枝扦插 解剖结构 生长调节剂 营养物质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土壤碳氮含量及同位素的空间异质性
17
作者 陈健 陈淼 +4 位作者 邢红爽 李非凡 刘顺 许格希 史作民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1期23-34,共12页
【目的】探究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土壤碳氮循环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机制,为该地区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与山地森林的过渡区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橿子栎(Quercus baronii)灌木林为研究对象,基... 【目的】探究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土壤碳氮循环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机制,为该地区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与山地森林的过渡区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橿子栎(Quercus baronii)灌木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拉丁超立方体抽样设计对样地土壤进行取样,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样地土壤碳氮含量和碳氮同位素的描述性统计特征、空间异质性、空间相似性及其相关关系。【结果】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橿子栎灌木林土壤δ^(13)C和土壤δ^(15)N分别呈现弱变异和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土壤δ^(13)C和土壤δ^(15)N均呈现正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并且土壤δ^(13)C的空间聚集性高于土壤δ^(15)N。土壤δ^(13)C的空间异质性由结构性因素主导,土壤δ^(15)N的空间异质性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土壤δ^(13)C与土壤δ^(15)N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并且都与土壤碳氮含量具有较强的空间关联。土壤δ^(13)C与土壤δ^(15)N具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并都受到土壤水分、碳氮含量及其比值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结论】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橿子栎灌木林具有不同的土壤碳氮同位素空间变异程度和耦合的碳氮同位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河谷 橿子栎 交错带 空间异质性 同位素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华中天然林土壤有机碳特征与关键影响因子
18
作者 沈琛琛 肖文发 +3 位作者 朱建华 曾立雄 陈吉臻 黄志霖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77,共13页
【目的】比较4种机器学习算法在模拟华中地区3种典型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上的表现,筛选最优模型算法,明确影响该地区天然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富集与空间分布的关键气候环境因子,为森林土壤有机碳分布格局研究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华... 【目的】比较4种机器学习算法在模拟华中地区3种典型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上的表现,筛选最优模型算法,明确影响该地区天然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富集与空间分布的关键气候环境因子,为森林土壤有机碳分布格局研究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华中地区3种典型天然林(常绿针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引入4种机器学习算法(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中的多层感知器、随机森林和分位数回归森林),模拟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比较模型解释量及表现稳定性,筛选最优模型算法。【结果】4种机器学习算法均能成功模拟天然林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多层感知器、随机森林、分位数回归森林模拟结果明显优于支持向量机,其中随机森林模型表现最稳定,决定系数最高达0.620。母质、土壤密度、孔隙度、地理位置、海拔、植被和水分亏损情况等共同影响华中地区天然林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但显著影响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与深层(40~6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因子并不一致且影响机制不同。在0~20 cm土层,显著影响因子最复杂,除土壤密度以外,土壤孔隙度、地形、植被和气候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在20~40 cm土层,土壤密度和地理位置依然有显著影响(P<0.05),各因子影响呈现复杂性和过渡性;在40~60 cm土层,成土母质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其次为土壤密度和水分亏损指数,植被的影响下降(P<0.05)。从地理分布上看,0~20 cm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东南高、西北低,中层和深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西部较高、东部稍低;海拔较高的南部山区土壤有机碳含量更高。蒸发强烈或供给森林的水分不足会限制各层土壤有机碳富集。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显著下降,常绿针叶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各土层均最高,落叶阔叶混交林居中,常绿阔叶混交林最低。【结论】华中地区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呈现明显差异,常绿针叶混交林土壤有机碳贡献最大,成土母质和土壤物理属性对土壤有机碳富集与分布起决定性作用;适宜天然林生长的地理立地条件和气候环境,共同造就该地区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富集。在营林和管理时可加大本地树种混交比重,提升森林土壤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有机碳 空间分布 天然林 机器学习 华中地区
下载PDF
畜禽粪便施用对红壤铝胁迫下油菜幼苗生长及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19
作者 余居华 王利民 +4 位作者 丁洪 王煌平 郑祥洲 张玉树 张银龙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15,共10页
【目的】红壤铝毒是限制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畜禽粪便等有机物料作为改善土壤酸度和推动国家化肥零增长行动计划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对铝毒胁迫下作物生长及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盆栽试验,探究不施... 【目的】红壤铝毒是限制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畜禽粪便等有机物料作为改善土壤酸度和推动国家化肥零增长行动计划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对铝毒胁迫下作物生长及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盆栽试验,探究不施畜禽粪便(CK)、施用猪粪10 g·kg^(-1)(P10)、猪粪30 g·kg^(-1)(P30)、猪粪50g·kg^(-1)(P50)、鸡粪10 g·kg^(-1)(C10)、鸡粪30 g·kg^(-1)(C30)、鸡粪50 g·kg^(-1)(C50)、鸡粪猪粪各15 g·kg^(-1)(PC15)等8个处理对酸性土壤铝毒胁迫下油菜(Brassica napus L.)生物量、光合作用参数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在土壤铝毒胁迫下,不同畜禽粪便处理均促进了油菜幼苗地上部生物量、光合色素含量、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在第80天各处理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表明畜禽粪便有效缓解红壤铝胁迫对油菜幼苗生长的毒害作用。施用等量鸡粪处理比猪粪更有利于促进油菜幼苗地上部生物量、光合色素含量,但对光合作用参数、Fv/Fm值和qP的促进作用较弱,而且鸡粪、猪粪混施处理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参数Tr、Gs、Ci、qN均大于单施处理(P<0.05),说明高pH值的鸡粪更利于促进油菜生长,而高养分含量的猪粪更利于促进油菜光合荧光特性。【结论】猪粪施用量50 g·kg^(-1)对油菜生长及光合荧光特性的铝毒胁迫缓解作用最佳,而鸡粪最佳施用量为30g·kg^(-1)。就油菜幼苗生长和光合荧光特性而言,畜禽粪便种类筛选、最佳用量确定并结合土壤酸度调控对缓解红壤铝毒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畜禽粪便 铝毒 生长 光合荧光 油菜
下载PDF
三峡库区典型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氮矿化对水热变化的响应
20
作者 陈天 程瑞梅 +6 位作者 肖文发 曾立雄 沈雅飞 王丽君 孙鹏飞 张萌 李璟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8,共12页
[目的]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多已成为全球气候正在面临的挑战,为了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对三峡库区森林土壤氮动态的影响,以期为预测该地区土壤养分循环变化和制定提升森林生产力的经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马尾松-栓皮栎混交人工林为研... [目的]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多已成为全球气候正在面临的挑战,为了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对三峡库区森林土壤氮动态的影响,以期为预测该地区土壤养分循环变化和制定提升森林生产力的经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马尾松-栓皮栎混交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将土壤筛分为大团聚体、中团聚体、小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粒径为:2000~8000、1000~2000、250~1000和<250μm),以室内培养方法观察团聚体净氮转化在土壤水分为40%、60%和80%田间最大持水量(命名为0.4 FCW、0.6 FCW和0.8 FCW),和温度为5、15、25和35℃下的差异。[结果]比表面积较大的小粒径团聚体中有机质、总氮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更高,而其速效磷含量显著低于大团聚体。随粒径减小,团聚体净硝化和净氮矿化速率逐渐增加,其中净硝化贡献了超过85%的净氮矿化。团聚体净硝化和净氮矿化速率随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最大值出现在0.6 FCW和25℃。不同粒径团聚体的净氨化、净硝化和净氮矿化速率整体在0.60 FCW和15℃/25℃时对温度上升最敏感;通过建立二元二次方程,估算出净氨化最大速率出现在土壤水分和温度为0.70 FCW和23.0℃,净硝化和净氮矿化最大速率出现在土壤水分和温度为0.58 FCW~0.60 FCW和24.5~27.5℃。[结论]团聚体的物理结构保护了三峡库区人工林土壤有机氮免受微生物分解,而温度上升和降水增多促进了该地区马尾松-栓皮栎针阔混交人工林土壤净氮转化,这将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氮供应能力。但长期来看,这种变化催生土壤有机质和氮的流失,增加磷限制的风险,必要时应开展长期监测和施用磷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体 氮矿化 三峡库区 温度 水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