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广义青篱竹属 (Arundinaria)中有关争议类群的代表种或模式种 (毛竹为外类群 )等 18种竹种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 (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s ,ITS)序列。通过最简约性分析产生的ITS系统发育树表...利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广义青篱竹属 (Arundinaria)中有关争议类群的代表种或模式种 (毛竹为外类群 )等 18种竹种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 (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s ,ITS)序列。通过最简约性分析产生的ITS系统发育树表明 ,供试竹种形成一个自然的单系类群 ,这说明广义青篱竹属中这些不同的类群归属青篱竹属是合理的。 17种竹种可聚为 2大分支 :其中斑苦竹 (A .oleosa)、仙居苦竹 (A .hsienchuensis)、茶秆竹 (A .amabilis)、长叶苦竹 (A .chino)、苦竹 (A .amara)、宜兴苦竹 (A .yixingensis)、菲白竹 (A .fortunei)、翠竹 (A .pygmaea)为一个分支 ;而大明竹 (A .graminea)、巴山木竹 (A .fargesii)、冷箭竹 (A .faberi)、凤竹 (A .hupehense)、鼓节矢竹 (Pseudosasajaponicacv.Tsutsumiana)、矢竹 (Pseudosasajaponica)、短穗竹 (Brachystachyumdensiflorum)、肿节竹 (A .oedogonata)、少穗竹 (A .sulcata)组合在另一分支。ITS系统发育树还表明 ,大明竹与巴山木竹、鼓节矢竹与矢竹、少穗竹与短穗竹和肿节竹关系极为密切 ,均得到较高的Bootstrap(分别为 99%、10 0 %和 87% )的支持 ;茶秆竹与仙居苦竹关系非常密切 ,茶秆竹可归隶到青篱竹属中 ;翠竹和菲白竹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对9属13种竹类植物的果实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对果实形态指标(包括带稃长、带稃宽、带稃长宽比、去稃长、去稃宽、去稃长宽比以及千粒质量)进行了方差分析和变异系数(CV)分析。结果表明:13种竹类植物果实均为基本型颖果,外带内...对9属13种竹类植物的果实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对果实形态指标(包括带稃长、带稃宽、带稃长宽比、去稃长、去稃宽、去稃长宽比以及千粒质量)进行了方差分析和变异系数(CV)分析。结果表明:13种竹类植物果实均为基本型颖果,外带内、外稃,果皮质薄不开裂;外稃顶端多数不具芒;果实多具明显的腹部纵沟槽;稃片颜色多呈灰褐色、黄褐色、棕色、灰色或灰绿色;成熟果实颜色多为棕色、棕黑色、棕红色、黄棕色、灰色、灰褐色、黄褐色、黑褐色或褐色;果实形状基本为椭圆形类、卵圆形类和长圆柱形类。供试13种竹类植物间的果实带稃长、带稃宽、带稃长宽比、去稃长、去稃宽、去稃长宽比以及千粒质量均有极显著差异,并且这7个指标的种间CV值分别为34.60%、28.19%、54.63%、21.22%、27.96%、38.19%和57.38%,但各指标的种内CV值明显小于其种间CV值。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果实竹类植物果实外稃顶端是否具芒、稃片颜色、稃片对果实的包裹程度、稃片长度与果实长度的关系、去稃果实形状、成熟果实颜色、腹部纵沟槽是否明显和花柱是否宿存等特征可作为竹类植物属和种分类的参考依据;其中,果实千粒质量、带稃长宽比和去稃长宽比较果实长和宽更适合作为竹类植物种的分类依据。此外,13种竹类植物中,刚竹属(Phyllostachys Sieb.et Zucc.)刚竹组(Sect.Phyllostachys)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J.Houz.〕、淡竹(P.glauca Mc Clure)和乌哺鸡竹(P.vivax Mc Clure)的果实形态极其相似,均具有较长的宿存花柱,明显异于其他竹类植物的果实,可将此特征作为刚竹属种类的识别特征之一。展开更多
文摘利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广义青篱竹属 (Arundinaria)中有关争议类群的代表种或模式种 (毛竹为外类群 )等 18种竹种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 (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s ,ITS)序列。通过最简约性分析产生的ITS系统发育树表明 ,供试竹种形成一个自然的单系类群 ,这说明广义青篱竹属中这些不同的类群归属青篱竹属是合理的。 17种竹种可聚为 2大分支 :其中斑苦竹 (A .oleosa)、仙居苦竹 (A .hsienchuensis)、茶秆竹 (A .amabilis)、长叶苦竹 (A .chino)、苦竹 (A .amara)、宜兴苦竹 (A .yixingensis)、菲白竹 (A .fortunei)、翠竹 (A .pygmaea)为一个分支 ;而大明竹 (A .graminea)、巴山木竹 (A .fargesii)、冷箭竹 (A .faberi)、凤竹 (A .hupehense)、鼓节矢竹 (Pseudosasajaponicacv.Tsutsumiana)、矢竹 (Pseudosasajaponica)、短穗竹 (Brachystachyumdensiflorum)、肿节竹 (A .oedogonata)、少穗竹 (A .sulcata)组合在另一分支。ITS系统发育树还表明 ,大明竹与巴山木竹、鼓节矢竹与矢竹、少穗竹与短穗竹和肿节竹关系极为密切 ,均得到较高的Bootstrap(分别为 99%、10 0 %和 87% )的支持 ;茶秆竹与仙居苦竹关系非常密切 ,茶秆竹可归隶到青篱竹属中 ;翠竹和菲白竹关系密切 。
文摘对9属13种竹类植物的果实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对果实形态指标(包括带稃长、带稃宽、带稃长宽比、去稃长、去稃宽、去稃长宽比以及千粒质量)进行了方差分析和变异系数(CV)分析。结果表明:13种竹类植物果实均为基本型颖果,外带内、外稃,果皮质薄不开裂;外稃顶端多数不具芒;果实多具明显的腹部纵沟槽;稃片颜色多呈灰褐色、黄褐色、棕色、灰色或灰绿色;成熟果实颜色多为棕色、棕黑色、棕红色、黄棕色、灰色、灰褐色、黄褐色、黑褐色或褐色;果实形状基本为椭圆形类、卵圆形类和长圆柱形类。供试13种竹类植物间的果实带稃长、带稃宽、带稃长宽比、去稃长、去稃宽、去稃长宽比以及千粒质量均有极显著差异,并且这7个指标的种间CV值分别为34.60%、28.19%、54.63%、21.22%、27.96%、38.19%和57.38%,但各指标的种内CV值明显小于其种间CV值。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果实竹类植物果实外稃顶端是否具芒、稃片颜色、稃片对果实的包裹程度、稃片长度与果实长度的关系、去稃果实形状、成熟果实颜色、腹部纵沟槽是否明显和花柱是否宿存等特征可作为竹类植物属和种分类的参考依据;其中,果实千粒质量、带稃长宽比和去稃长宽比较果实长和宽更适合作为竹类植物种的分类依据。此外,13种竹类植物中,刚竹属(Phyllostachys Sieb.et Zucc.)刚竹组(Sect.Phyllostachys)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J.Houz.〕、淡竹(P.glauca Mc Clure)和乌哺鸡竹(P.vivax Mc Clure)的果实形态极其相似,均具有较长的宿存花柱,明显异于其他竹类植物的果实,可将此特征作为刚竹属种类的识别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