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大空间结构在轨组装的动力学与控制
1
作者 胡海岩 田强 +2 位作者 文浩 罗凯 马小飞 《力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共29页
在轨组装极大空间结构是实现大容量天基通信、高精度天基观测和天基太阳能电站等未来航天任务的技术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工程价值.针对百米级抛物面天线等在轨组装需求,本文综述极大空间结构在轨组装相关的动力学与控制研究进展与挑战... 在轨组装极大空间结构是实现大容量天基通信、高精度天基观测和天基太阳能电站等未来航天任务的技术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工程价值.针对百米级抛物面天线等在轨组装需求,本文综述极大空间结构在轨组装相关的动力学与控制研究进展与挑战,讨论五个关键环节,即模块化组装方案及其动力学问题、多柔体系统动力学建模与计算、机器人运动规划与控制、组装结果的动态校验与调控、地面模拟实验.本文指出,在轨组装技术需解决柔性部件大范围运动的时空耦合动力学、机器人运动的高效规划与精准控制、力热耦合的误差校验与调控策略等难题,同时需要建立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和地面实验验证相融合的研究框架,进而逐步推进从百米级到千米级空间结构技术的发展.最后,本文展望了未来十年的研究重点,包括高效动力学建模、复杂环境下的运动规划与控制、多模块闭合组装的动态预测与调控、天地一致的实验验证体系,进而为推动空间结构在轨组装技术提供系统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装总体设计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 运动规划与控制 动态校验与调控 地面 模拟实验
下载PDF
基于Vicsek分形结构的智能航天器集群在轨组装动力学与控制
2
作者 潘星熠 陈提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24年第3期34-42,共9页
由于目前运载火箭运输能力的局限性,超大型空间结构往往无法采用折叠收拢发射入轨、在轨展开的方式完成搭建,而在轨组装是实现超大型空间结构的有效途径.本文受Vicsek分形结构启发设计了一种空间超大型结构,并基于智能航天器集群提出了... 由于目前运载火箭运输能力的局限性,超大型空间结构往往无法采用折叠收拢发射入轨、在轨展开的方式完成搭建,而在轨组装是实现超大型空间结构的有效途径.本文受Vicsek分形结构启发设计了一种空间超大型结构,并基于智能航天器集群提出了相应的在轨组装控制策略.首先,针对在轨组装过程中航天器的位置和姿态运动描述问题,建立了刚性航天器的位置和姿态动力学方程并导出追踪航天器与目标航天器的相对运动参数.其次,以Vicsek分形结构为基础设计了125个航天器分阶段组装规划,将每个阶段分为预组装和完全组装两个过程.在预组装环节,控制追踪航天器使其和目标航天器达到较为接近的相对距离并且保持相对静止;在完成预组装后,控制器驱动追踪航天器缓慢逼近目标航天器,使得两航天器完全对接.针对预组装环节复合了一个避撞控制器与PD控制器,在缓慢对接环节仅采用了PD控制策略.最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所提出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轨组装 PD控制 位姿控制 Vicsek分形结构
下载PDF
航空超高强度钢表面防护技术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杨成 叶兵 +4 位作者 马越 张懋达 安明东 高强 周飞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87-101,共15页
超高强度钢同时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是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承载构件,在飞机起落架、主梁、传动件、承力螺栓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其使用时经常暴露在海洋大气环境下,腐蚀现象比较严重,通过对其进行表面保护,可以有效地改善其耐蚀... 超高强度钢同时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是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承载构件,在飞机起落架、主梁、传动件、承力螺栓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其使用时经常暴露在海洋大气环境下,腐蚀现象比较严重,通过对其进行表面保护,可以有效地改善其耐蚀、耐磨等性能,延长相关零件的使用寿命。针对目前常用的几种表面防护技术(热喷涂、真空镀、电镀、化学镀、表面组织转化、激光熔覆、离子注入等),综述了这些表面防护方法对不同超高强度钢耐磨、耐蚀、氢脆、疲劳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了这些防护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强度钢 热喷涂 电镀 耐磨 耐腐蚀 氢脆
下载PDF
微纳尺度结构动力学专刊序
4
作者 胡开明 李成 刘汝盟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24年第10期1-4,共4页
围绕微纳尺度结构跨尺度动力学建模、动力学分析、动力学控制、动力学设计与测量方法等研究主题,本专刊介绍了微纳尺度结构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
关键词 微纳尺度结构 跨尺度动力学 器件动力学设计 动力学测试
下载PDF
基于APSO-LSSVM的航空发动机轴承故障诊断及寿命预测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海瑞 武宪威 +2 位作者 李鹏 钱征华 李锟 《测控技术》 2024年第1期70-76,共7页
航空发动机轴承在高速、高温、高载荷等极端工况下易发生机械故障,为了提前预警,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粒子群优化(Adap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APSO)算法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APSO 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APS... 航空发动机轴承在高速、高温、高载荷等极端工况下易发生机械故障,为了提前预警,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粒子群优化(Adap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APSO)算法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APSO 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APSO-LSSVM)对滑油系统中轴承磨屑进行在线监测的故障诊断及寿命预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对滑油磨屑信息进行降维处理,构建特征向量,并将特征向量输入APSO-LSSVM模型,对轴承故障状态进行分类并对轴承剩余寿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使用PCA可以保留数据样本99.9%的信息,同时还能极大地降低数据维度;与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灰狼优化(Grey Wolf Optimization,GWO)算法、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的支持向量机相比,所提算法因采用了自适应调节粒子移动步幅,在进行轴承状态分类时准确率更高,分类正确率可达95.56%,同时在进行轴承剩余寿命预测时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泛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轴承 支持向量机 粒子群算法 轴承诊断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电动力绳系卫星系统长期离轨动力学建模与控制设计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颜家慧 陈提 +3 位作者 文浩 罗操群 彭文轩 恽卫东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92-1802,共11页
本文针对电动力绳系卫星系统的长期离轨问题,研究离轨过程中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建模以及离轨控制设计方法。基于哑铃模型假设,进行系统的姿态动力学建模。为提高动力学建模精度,计入电动力、大气阻力和地球J_(2)摄动等动力学载荷对系统... 本文针对电动力绳系卫星系统的长期离轨问题,研究离轨过程中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建模以及离轨控制设计方法。基于哑铃模型假设,进行系统的姿态动力学建模。为提高动力学建模精度,计入电动力、大气阻力和地球J_(2)摄动等动力学载荷对系统轨道运动的影响,采用修正的非奇异轨道要素描述系统的轨道动力学。针对离轨的动力学控制问题,提出了常值电流输入、方向可变的电流输入和最优控制三种电流控制设计方法,通过系绳电流设计调节电动力载荷实现离轨机动。在最优控制设计方法中,构建了带非线性约束的动力学反问题,基于非线性规划算法求解该反问题,得到最优控制参考轨迹,通过闭环反馈跟踪修正电流进行离轨。另外,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的电流开关控制策略辅助离轨,以保持系统姿态稳定和高效地利用电动力。为高效离轨对系统进行了动力学设计,并通过仿真算例对比分析了控制方法的离轨效率,验证了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绳系卫星系统 电动力 最优控制 长期离轨
下载PDF
基于激光诱导石墨烯的复合材料电加热结构实验研究
7
作者 张迪超 严刚 于鑫飞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0-86,共7页
为了应对飞机高空飞行时防除冰的需求,本文提出采用激光诱导石墨烯技术制备具有电加热功能的复合材料结构的方法。根据机翼前缘结冰特点,设计了中间密集、两边稀疏的波浪形加热线形式,利用激光诱导石墨烯技术快捷、高效、成本低的优点,... 为了应对飞机高空飞行时防除冰的需求,本文提出采用激光诱导石墨烯技术制备具有电加热功能的复合材料结构的方法。根据机翼前缘结冰特点,设计了中间密集、两边稀疏的波浪形加热线形式,利用激光诱导石墨烯技术快捷、高效、成本低的优点,通过二氧化碳激光器在聚酰亚胺纸表面诱导出石墨烯加热线图案,并将其与复合材料预浸料共固化形成层合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电加热实验,测试和分析在一定电流作用下结构表面竖直与水平方向的温度分布规律以及对一定厚度和质量冰层的电加热融化情况,验证了所提出和制备的复合材料电加热结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石墨烯 复合材料结构 电加热功能 电加热实验测试
下载PDF
碳/芳纶混杂复合材料蜂窝夹芯板低速冲击及冲击后压缩实验研究
8
作者 陈然 张迪 蔡登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通过低速冲击和冲击后压缩试验,探讨了不同复合材料面板和Nomex蜂窝组成的夹芯板在不同能量冲击损伤后的压缩承载行为、失效模式及失效机理。通过无损检测C扫描、Micro-CT和DIC数字测量技术,获得试样的失效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材料损伤... 通过低速冲击和冲击后压缩试验,探讨了不同复合材料面板和Nomex蜂窝组成的夹芯板在不同能量冲击损伤后的压缩承载行为、失效模式及失效机理。通过无损检测C扫描、Micro-CT和DIC数字测量技术,获得试样的失效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材料损伤模式主要包括面板纤维断裂、基体和纤维界面脱粘、基体开裂、芯材剪切破坏以及芯材压溃。碳/芳纶混杂复合材料夹层结构相较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夹层结构具有更好的层间性能,且层间混杂结构相较于层内混杂结构具有更高的压缩刚度和剩余压缩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杂复合材料 低速冲击 冲击后压缩 失效模式 剩余压缩强度
下载PDF
贴片式圆盘定子多自由度超声电机的设计与实验
9
作者 潘志泳 王亮 +2 位作者 金家楣 邱建敏 冯浩人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6,58,共10页
为解决多自由度超声电机普遍存在的定位精度低、结构尺寸大和预压力难以施加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贴片式圆盘定子多自由度超声电机。首先使用有限元方法验证了圆盘定子的工作原理并确定其几何尺寸;然后制作了圆盘定子并测试其阻抗特性... 为解决多自由度超声电机普遍存在的定位精度低、结构尺寸大和预压力难以施加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贴片式圆盘定子多自由度超声电机。首先使用有限元方法验证了圆盘定子的工作原理并确定其几何尺寸;然后制作了圆盘定子并测试其阻抗特性和振动特性;最后组装了原理样机并对其机械输出特性进行了实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原理样机的启/停响应时间均在20 ms以内,角位移分辨率均小于30μrad,具有响应迅速和定位精度高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电机 多自由度 圆盘定子 预压力结构 模态耦合
下载PDF
能量操控式压电分流支路对结构振动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裴万鹏 刘轩 +4 位作者 马少飞 虞丽塬 吴义鹏 季宏丽 裘进浩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压电材料具有良好的机电耦合特性,常被用于振动系统中的能量俘获和振动抑制。在已有开关型压电分流支路的基础上,利用反激变压器的原、副边能量转换功能,提出一种力(机械)‐电能量可切换并操控的分流支路,基于正、逆压电效应分别设计支... 压电材料具有良好的机电耦合特性,常被用于振动系统中的能量俘获和振动抑制。在已有开关型压电分流支路的基础上,利用反激变压器的原、副边能量转换功能,提出一种力(机械)‐电能量可切换并操控的分流支路,基于正、逆压电效应分别设计支路的吸能抑振和注能控振两种功能,实现高能效且稳定的结构振动控制系统。介绍了所述压电分流支路的工作原理,推导了不同能量操控条件下结构振幅的衰减率模型,通过试验讨论了不同能量操控方法对结构振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述能量操控型分流支路能够根据实际场景的减振需求实现高能效的结构振动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控制 振动能量收集 压电分流支路 反激变压器 压电悬臂梁
下载PDF
基于iBeam3单元的冂形结构变形场重构算法
11
作者 李龙飞 陶翀骢 +1 位作者 张超 季宏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9,共10页
结构变形作为结构健康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结构强度的性能评估至关重要,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工程用途等原因,应变传感器的安装数量和位置受限,导致结构变形重构精度降低。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二节点逆梁单元的应变场重构算... 结构变形作为结构健康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结构强度的性能评估至关重要,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工程用途等原因,应变传感器的安装数量和位置受限,导致结构变形重构精度降低。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二节点逆梁单元的应变场重构算法。首先采用二节点梁单元对结构进行离散,基于Timoshenko梁理论以及最小二乘误差理论构建单元内理论应变与实测应变的误差函数,通过离散应变测点重构结构应变场分布,并以此为基础重构结构变形。分别通过ABAQUS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此算法在应变测点数量较少时,可以有效地重构结构变形,与直接使用测点应变数据相比,相对误差减小了5%,对结构健康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有限元法 逆梁单元 应变场重构 实测结构应变 变形重构
下载PDF
大型重载飞艇复合材料骨架结构设计及其力学分析
12
作者 许明轩 徐雷 +2 位作者 唐博建 孔卫宏 熊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2-938,共7页
大型重载飞艇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大尺寸、空间大跨度先进复合材料骨架结构设计与分析技术一直是制约大型重载飞艇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以某型重载飞艇骨架为研究对象,以总体设计给出的相关要求作为设计输入条件,选择较成熟的材... 大型重载飞艇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大尺寸、空间大跨度先进复合材料骨架结构设计与分析技术一直是制约大型重载飞艇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以某型重载飞艇骨架为研究对象,以总体设计给出的相关要求作为设计输入条件,选择较成熟的材料体系和结构连接形式,完成了飞艇复合材料骨架结构设计。骨架的主要结构单元为三角桁架梁,开发了一种基于Python的飞艇骨架结构参数化建模方法。该方法基于刚度等效原理,将三角桁架转化成空间梁单元,可自动生成骨架整体有限元模型和定义连接关系,实现了飞艇骨架结构的参数化快速建模。针对飞艇悬停装卸载这一实际典型载荷工况,开展了骨架整体应力和变形计算,并运用“整体-局部”方法,将整体有限元分析中应力承载严重的等效梁单元还原成精细化三角桁架模型。基于Hashin失效准则,对复合材料圆管、接头等结构元件进行了强度计算和校核,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飞艇 骨架 结构设计 等效模型 力学分析
下载PDF
无人机四绳吊挂运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13
作者 莫兰 王延凯 +1 位作者 魏铭宏 陈提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47-1757,共11页
针对四旋翼吊挂运输系统,本文引入了四绳吊挂运输方式,开展了四旋翼四绳吊挂运输系统的动力学建模、轨迹规划与控制研究。根据四旋翼和负载的相对位姿推导了绳索张力,建立了四旋翼四绳吊挂运输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为平衡运输时间与负载... 针对四旋翼吊挂运输系统,本文引入了四绳吊挂运输方式,开展了四旋翼四绳吊挂运输系统的动力学建模、轨迹规划与控制研究。根据四旋翼和负载的相对位姿推导了绳索张力,建立了四旋翼四绳吊挂运输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为平衡运输时间与负载摆动抑制,引入时间和负载摆幅作为复合性能指标,利用伪谱法将原本的最优控制问题转换为非线性规划问题,求解了四旋翼四绳吊挂运输系统的最优位置轨迹,设计了轨迹跟踪算法,并通过数值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这一轨迹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吊挂运输 非线性规划 摆动抑制 伪谱法
下载PDF
旋转预扭梁振动特性理论与实验研究
14
作者 熊星星 宿柱 马小虎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2-241,共10页
针对工程中的旋转预扭梁振动问题,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建模方法研究其振动特性,并设计了旋转实验验证理论研究的准确性。通过调节边界弹簧刚度模拟不同边界约束,采用修正傅里叶级数法对位移场进行展开,利用瑞利-里兹法推导旋转梁的运动方... 针对工程中的旋转预扭梁振动问题,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建模方法研究其振动特性,并设计了旋转实验验证理论研究的准确性。通过调节边界弹簧刚度模拟不同边界约束,采用修正傅里叶级数法对位移场进行展开,利用瑞利-里兹法推导旋转梁的运动方程。基于理论研究设计不同尺寸的旋转直梁和预扭梁的振动实验,将理论计算与有限元仿真、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准确性,通过误差分析验证了存在弹性边界的可能。结果表明:转速和厚度增大使梁的固有频率增大;预扭角增大对1阶固有频率影响较小,可显著减小2阶固有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梁 弹性约束 修正傅里叶级数 旋转实验
下载PDF
基于柔性铰链结构的大口径压电快摆镜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强 时运来 +2 位作者 孙海超 李兴 刘伟 《压电与声光》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78,共6页
为了解决压电作动器驱动的快速反射镜因压电作动器伸长量较小,导致快速反射镜偏转角过小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款新型快速反射镜设计方案。采用三级杠杆式柔性铰链放大机构实现压电作动器位移的放大,采用柔性轴承作为快摆镜的运动关节实... 为了解决压电作动器驱动的快速反射镜因压电作动器伸长量较小,导致快速反射镜偏转角过小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款新型快速反射镜设计方案。采用三级杠杆式柔性铰链放大机构实现压电作动器位移的放大,采用柔性轴承作为快摆镜的运动关节实现快摆镜的大角度定轴偏转。通过理论推导和有限元仿真对快摆镜的最大偏转角度、等效应力、谐振频率以及振型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快摆镜可以实现大于2 mrad的镜面偏转,满足大范围、高精度的光束定位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铰链 逆压电效应 压电作动器 大口径压电快摆镜 位移放大机构
下载PDF
结构动载荷识别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姜金辉 张方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25-1650,共26页
作用于工程结构上的动载荷由于环境等限制难以通过直接测量的方式获取,基于动响应信息间接识别或重构动载荷已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动载荷识别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总结了动载荷识别方法的研究历... 作用于工程结构上的动载荷由于环境等限制难以通过直接测量的方式获取,基于动响应信息间接识别或重构动载荷已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动载荷识别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总结了动载荷识别方法的研究历程及主要成果,系统性阐述了典型时、频域方法以及基于函数拟合思想、正则化策略、贝叶斯框架、数据驱动等动载荷识别方法,并讨论了各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此外,还针对载荷识别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结构参数不确定问题以及输入条件不确定问题进行了总结。动载荷位置识别也是动载荷识别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现有位置识别方法进行了归纳分析。探讨了动载荷识别方法的工程应用,并分析了现有方法的局限性。结合当前实际工程应用中日益迫切的需求及动载荷识别领域面临的问题,展望了未来动载荷识别亟需攻克的技术难题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载荷识别 数据驱动 不确定性 位置识别 工程应用
下载PDF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中的虚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超 陶翀骢 +2 位作者 赵金玲 季宏丽 严康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24年第2期208-210,共3页
面向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将“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与航空航天应用相结合,能够加深学生对传感器原理的理解、提高对测试技术的掌握,并促进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以飞行器结构无损检测的具体应用为基础,开展了结构虚拟检测实验平... 面向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将“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与航空航天应用相结合,能够加深学生对传感器原理的理解、提高对测试技术的掌握,并促进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以飞行器结构无损检测的具体应用为基础,开展了结构虚拟检测实验平台的建立,探讨了虚拟实验在课程中运行和评测的方式,满足了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需求,实现了知识和应用的融合,促进了学生自主和探索式的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 航空航天 虚拟实验
下载PDF
基于导波监测的复合材料加筋结构冲击后剩余强度预测 被引量:1
18
作者 曾钰峻 严刚 芮鹏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4-133,共10页
对应用超声导波在线监测信息评估复合材料加筋结构冲击后剩余强度进行了研究。首先针对所监测的对象设计布置了压电传感网络并构建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通过局部信号差分系数计算出不同传感路径上的损伤指标,融合损伤概率成像方法识别损伤... 对应用超声导波在线监测信息评估复合材料加筋结构冲击后剩余强度进行了研究。首先针对所监测的对象设计布置了压电传感网络并构建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通过局部信号差分系数计算出不同传感路径上的损伤指标,融合损伤概率成像方法识别损伤位置,测算形状因子以近似表征损伤尺寸。然后构建加筋结构有限元模型,由在线监测结果反馈损伤信息,采用软化夹杂法等效冲击损伤,依据复合材料损伤渐进失效分析理论,预测冲击后加筋结构的剩余极限强度。通过低速冲击、超声导波监测和压缩强度等一系列实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为结构健康监测最高层次的应用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加筋结构 冲击损伤 超声导波监测 损伤概率成像 剩余强度预测
下载PDF
充气自旋结构的动力学特性研究
19
作者 孙加亮 孙佳昊 +1 位作者 金栋平 刘福寿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2-670,共9页
针对一种共机架式充气自旋结构,对其进行精确动力学建模与动力学特性分析。分别采用绝对节点坐标描述的缩减壳单元和自然坐标法建立柔性充气管与刚体卫星的动力学模型,基于拉格朗日乘子法将运动学约束引入系统动力学方程,建立其刚柔耦... 针对一种共机架式充气自旋结构,对其进行精确动力学建模与动力学特性分析。分别采用绝对节点坐标描述的缩减壳单元和自然坐标法建立柔性充气管与刚体卫星的动力学模型,基于拉格朗日乘子法将运动学约束引入系统动力学方程,建立其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考虑充气自旋结构在平衡构型处的线性振动,通过坐标变换推导充气结构在匀速自旋下的特征方程,采用频率平移方法计算其共振频率与模态振型,并利用有限元软件验证其正确性。研究充气自旋结构共振频率随转速和充气气压变化的规律,仿真结果表明,自旋转速与充气气压等因素会引起共振频率曲线的转向、交叉以及模态切换等现象,从而影响充气自旋结构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气自旋结构 动力学特性 刚柔耦合 绝对节点坐标法 自然坐标法
下载PDF
复合材料格栅结构筋条纤维形态与拉伸性能
20
作者 黄泽栋 王坤 +1 位作者 蔡登安 周光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8-485,共8页
复合材料格栅结构已大量应用于航空航天飞行器中,探究其力学性能具有重要的工程研究价值。为提高复合材料格栅结构的承载效率,提出一种基于“断筋”处理的纤维形态改善方法,通过有限元分析与试验验证的手段,研究了不同断筋比例对复合材... 复合材料格栅结构已大量应用于航空航天飞行器中,探究其力学性能具有重要的工程研究价值。为提高复合材料格栅结构的承载效率,提出一种基于“断筋”处理的纤维形态改善方法,通过有限元分析与试验验证的手段,研究了不同断筋比例对复合材料格栅结构节点处纤维形态和拉伸性能的影响。利用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断筋处理的复合材料格栅结构拉伸失效机理,仿真与试验结果误差均小于10%。结果表明:在成型过程中适当进行断筋处理,能够显著降低节点处纤维弯曲角度,提高拉伸性能。相较于不进行断筋处理,断筋比例为30%时,拉伸极限载荷提高了2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格栅结构 断筋处理 纤维形态 有限元分析 渐进损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