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硝唑粘附缓释片治疗牙周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
作者 俞未一 孙卫斌 +6 位作者 袁钻宁 郑际烈 葛久禹 毛钊 黄华锋 史俊华 张雪平 《口腔医学》 CAS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73-75,共3页
甲硝唑粘附缓释片(ASM)是以卡波姆为载体的新型制剂,它既能粘附在口腔粘膜表面,又能逐渐释放药物。它不但使用方便。而且与其它口腔药物剂形(如漱剂、口含片、粉剂、膜剂)相比能更长久地停留在口腔内,随唾液渗透到龈沟、牙周... 甲硝唑粘附缓释片(ASM)是以卡波姆为载体的新型制剂,它既能粘附在口腔粘膜表面,又能逐渐释放药物。它不但使用方便。而且与其它口腔药物剂形(如漱剂、口含片、粉剂、膜剂)相比能更长久地停留在口腔内,随唾液渗透到龈沟、牙周袋及一些不便用药的部位(咽、软腭等)。ASM治疗牙周病取得明显疗效,用药量小,仅为口服剂量的1/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硝唑 牙周病 药物疗法 疗效
下载PDF
双歧杆菌对PHN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陈书芬 孙君江 +1 位作者 史俊华 阴东平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32-134,共3页
被动型Heymann肾炎(PasiveHeymannNephritis,PHN)是一种在临床生化及病理学改变方面均酷似人类膜性肾病的实验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膜性肾病的理想模型。本文在成功复制PHN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双... 被动型Heymann肾炎(PasiveHeymannNephritis,PHN)是一种在临床生化及病理学改变方面均酷似人类膜性肾病的实验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膜性肾病的理想模型。本文在成功复制PHN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双歧杆菌经口饲喂和腹腔内注射两种途径治疗PHN大鼠,同时以生理盐水作为治疗对照。结果表明腹腔内注射双歧杆菌可以明显降低24小时尿蛋白(与经口饲喂和治疗对照组相比P<005),而经口饲喂双歧杆菌组,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 保护作用 PHN
下载PDF
艰难梭菌荚膜多糖的提纯和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阮国瑞 范子文 张雪萍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4期48-51,共4页
本文采用改进的丙酮法制备了艰难梭菌荚膜多糖。制备的荚膜多糖纯品含荚膜多糖达72%,在Sepharope-4B凝胶层析中,该英膜多糖的分配系数(Kd)为0.77。经对流免疫电泳法鉴定,纯化后的荚膜多糖仍保持着原性,用制备的艰难梭菌荚膜多糖免疫小... 本文采用改进的丙酮法制备了艰难梭菌荚膜多糖。制备的荚膜多糖纯品含荚膜多糖达72%,在Sepharope-4B凝胶层析中,该英膜多糖的分配系数(Kd)为0.77。经对流免疫电泳法鉴定,纯化后的荚膜多糖仍保持着原性,用制备的艰难梭菌荚膜多糖免疫小白鼠,经间接法ELISA检测,未见抗荚膜多糖抗体明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艰难梭菌 荚膜多糖 免疫原性
下载PDF
双歧杆菌细胞壁体外抗肿瘤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孙君江 史俊华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1期8-8,12,共2页
本研究利用两歧型双歧杆菌提取的细胞壁成份,在体外与K562健株细胞系和从手术切除的新鲜肿瘤组织共同培养,结果双歧杆菌细胞壁对K562细胞无杀伤活性,而对新鲜肿瘤细胞显示一定的低杀伤性,并且与细胞壁浓度呈正相关,我们认... 本研究利用两歧型双歧杆菌提取的细胞壁成份,在体外与K562健株细胞系和从手术切除的新鲜肿瘤组织共同培养,结果双歧杆菌细胞壁对K562细胞无杀伤活性,而对新鲜肿瘤细胞显示一定的低杀伤性,并且与细胞壁浓度呈正相关,我们认为双歧杆菌细胞壁不具有直接杀伤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细胞壁 制剂 体外 抗肿瘤作用
下载PDF
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 被引量:3
5
作者 韩光明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1998年第4期87-89,共3页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发展迅速。本文就生化方法、免疫学方法、DNA探针杂交方法。
关键词 沙门氏菌 检测方法 免疫学法 生化法
下载PDF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方法
6
作者 史俊华 王思一 +3 位作者 张雪萍 范子文 张建琼 陆全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89年第1期68-68,共1页
难辨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CD)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 AAD)的病原菌。抗生素在我国应用非常普遍,但临床报道却不多,主要是尚未建立一种有效的对CD菌培养及毒素的测定方法,另外临床医师也尚未对AAD有... 难辨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CD)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 AAD)的病原菌。抗生素在我国应用非常普遍,但临床报道却不多,主要是尚未建立一种有效的对CD菌培养及毒素的测定方法,另外临床医师也尚未对AAD有足够的认识。最近我们建立了一种用SPA标记CD菌产生的毒素的抗体来检测标本中的毒素(SPA-COA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RRHEA 检测标本 antibiotic 厌氧菌培养 诊断方法 索氏梭菌 病人粪便 抗原成分 凝集试验 痢疾杆菌
下载PDF
不同因素HCV结构区基因重组体诱发小鼠产生抗体的影响
7
作者 窦骏 刘克洲 +3 位作者 陈智 刘勇 何男祥 徐陈槐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6期49-50,共2页
寻求HCV基因免疫的最佳动物实验方法,探讨不同处理因素对基因重组体pCD-HCV1诱发小鼠产生抗体的影响。方法: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重组体pCD-HCV1,采用不同免疫次数、途径、剂量和不同处理方法免... 寻求HCV基因免疫的最佳动物实验方法,探讨不同处理因素对基因重组体pCD-HCV1诱发小鼠产生抗体的影响。方法: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重组体pCD-HCV1,采用不同免疫次数、途径、剂量和不同处理方法免疫Balb/c小鼠。结果:重组体pCD-HCV1经肌肉1、2、3和4次免疫小鼠后(100μg/只,n=12),抗体水平分别为0183±0006、0428±005、0707±008和0773±007(A值,下同)。其中4次免疫小鼠的抗体水平最高;pCD-HCV经灌胃、腹腔注射、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100μg)不同途径分别免疫小鼠(n=6)抗体水平依次为0138±0005、0178±007、0233±008和0691±005,SNK统计显示,肌肉注射途径与其他3种注射途径相比,抗体水平有显著差异(P<0001);以不同剂量(10、50和100μg)分别免疫小鼠(n=8),抗体水平依次为011±009、033±004和070±007;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用普鲁卡因100μg(0.4mg)肌肉注射小鼠24h后,再肌肉、皮下注射pCD-H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D-HCV1 基因重组体 丙型肝炎病毒 抗体 免疫
下载PDF
脊髓灰质炎病毒对非灵长类细胞的感染性
8
作者 孟继鸿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02-105,共4页
传统认为脊髓灰质炎病毒(PV)仅能在人或灵长类细胞中增殖,本文报道一株对PV高度敏感的非灵长类动物细胞——兔子宫内膜上皮传代细胞系(ZMRUE-85)。经与HeLa、Hep-2、FL、MERN和MA104等细胞的比较研究,证实PV在ZMRUE-85细胞上能产生典型... 传统认为脊髓灰质炎病毒(PV)仅能在人或灵长类细胞中增殖,本文报道一株对PV高度敏感的非灵长类动物细胞——兔子宫内膜上皮传代细胞系(ZMRUE-85)。经与HeLa、Hep-2、FL、MERN和MA104等细胞的比较研究,证实PV在ZMRUE-85细胞上能产生典型的溶细胞型病变和空斑,TCID_(90)和空斑滴度均近似或高于上述5种人源或猴源细胞,这对PV宿主范围、受体本质及其感染性和致病性的进一步研究可能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 病毒 非灵长类 感染
下载PDF
一种新型除氧剂在细菌培养中的应用
9
作者 史俊华 张雪萍 +2 位作者 王思一 范子文 刘功云 《铁道医学》 1987年第3期142-143,194,共3页
本文使用一种新研制成功的CS速效型除氧剂、普通型除氧剂及连二亚硫酸钠法进行了对需氧菌如葡萄球菌及痢疾杆菌的几种不同浓度进行培养的生长情况对比实验,经过72小时的观察发现因CS速效型除氧剂除氧效果好,需氧菌不生长,而在有氧情况... 本文使用一种新研制成功的CS速效型除氧剂、普通型除氧剂及连二亚硫酸钠法进行了对需氧菌如葡萄球菌及痢疾杆菌的几种不同浓度进行培养的生长情况对比实验,经过72小时的观察发现因CS速效型除氧剂除氧效果好,需氧菌不生长,而在有氧情况下培养15小时细菌生长茂盛。普通型除氧剂的效果远不如速效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厌氧细菌 需氧 培养基
下载PDF
妊娠晚期阴道分泌物和胎盘的细菌、支原体及病理研究
10
作者 程云英 庄育洪 +6 位作者 朱菊玲 王照明 范子文 张雪萍 李丽 高良 汪宁 《铁道医学》 1993年第3期152-153,193-194,共2页
125例妊娠晚期阴道分泌物和胎盘的细菌、支原体及病理的研究。其中、胎膜早破组的阴道分泌物需氧菌和厌氧菌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胎膜早破组中厌氧菌感染阳性率、比需氧菌感染阳性率明显增高;胎膜早破组中胎盘组织学检查有不同炎... 125例妊娠晚期阴道分泌物和胎盘的细菌、支原体及病理的研究。其中、胎膜早破组的阴道分泌物需氧菌和厌氧菌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胎膜早破组中厌氧菌感染阳性率、比需氧菌感染阳性率明显增高;胎膜早破组中胎盘组织学检查有不同炎症程度的绒毛膜炎、羊膜炎比对照组明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 胎盘 感染 细菌 胎膜早破
下载PDF
黄芩甙锌络合物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24
11
作者 舒荣华 蔡仙德 +3 位作者 谭剑萍 卫寄英 蒋韵 吴芬芬 《铁道医学》 1989年第6期321-323,共3页
在报道过黄芩甙锌络合物(简称甙锌)抗Ⅰ型变态反应作用较黄芩甙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甙锌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且与黄芩甙比较其药效。实验表明:甙锌能明显促进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二者皆P<0.001);显著提高血清内... 在报道过黄芩甙锌络合物(简称甙锌)抗Ⅰ型变态反应作用较黄芩甙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甙锌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且与黄芩甙比较其药效。实验表明:甙锌能明显促进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二者皆P<0.001);显著提高血清内溶菌酶含量(P<0.001);增强红细胞C_3b受体酵母花环率(P<0.001);但对T细胞百分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甙锌对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和红细胞免疫系统有显著增强作用,且药效强于黄芩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岑甙锌 免疫功能 药理
全文增补中
确定HCMV抗药性实验方法研究进展
12
作者 窦骏 刘克洲 陈智 《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 2000年第2期51-54,共4页
HCMV感染免疫妥协的机体 ,通常是无症状的 ,但在 AIDS和骨髓、实质器官移植病人 ,是引起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确定有毒力的、对抗病毒药物产生抗性的 HCMV株 ,对临床治疗 HCMV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很有必要。目前实验室用来确定 HCM... HCMV感染免疫妥协的机体 ,通常是无症状的 ,但在 AIDS和骨髓、实质器官移植病人 ,是引起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确定有毒力的、对抗病毒药物产生抗性的 HCMV株 ,对临床治疗 HCMV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很有必要。目前实验室用来确定 HCMV抗药性敏感性实验方法有多种 ,且在不断改进和更新。本文对这些实验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及其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MV 抗药性 实验
下载PDF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被引量:2
13
作者 谢维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1991年第5期223-227,共5页
1 概述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种在体外酶促合成特定DNA片段的方法。用一对寡核苷酸引物,结合到待扩增的模板DNA片段的特定区域的两相对单链上,延伸产生新链。如此重复进行模板变性(解链)、引物复性与延伸三... 1 概述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种在体外酶促合成特定DNA片段的方法。用一对寡核苷酸引物,结合到待扩增的模板DNA片段的特定区域的两相对单链上,延伸产生新链。如此重复进行模板变性(解链)、引物复性与延伸三步骤,结果以指数形式产生特定的DNA片段,几小时可得到百万倍的扩增产物(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 病原体 检测 诊断
下载PDF
人白介素-11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
14
作者 邱沙洛 吴炯 +5 位作者 刘功云 刘德文 王思一 陆全 赵宇 印佩钦 《自然杂志》 1995年第4期241-242,共2页
白介素11(IL-11)是一种调节造血细胞的重要细胞生长因子。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1 真核表达载体 哺乳动物细胞 表达
下载PDF
CD3AK细胞的诱导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立新 许靖霞 +1 位作者 谭剑萍 蔡仙德 《上海免疫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50-352,共3页
采用两种状态的IgG2型小鼠抗人CD3单抗,辅以小剂量外源性IL-2刺激诱导CD3AK细胞,测定其对K562,Raji及P815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发现,0.1μg/ml浓度的游离状态抗CD3单抗和10μg/ml浓度的粘附状态抗CD3单抗刺激人PBMC增殖达最强效果,其中... 采用两种状态的IgG2型小鼠抗人CD3单抗,辅以小剂量外源性IL-2刺激诱导CD3AK细胞,测定其对K562,Raji及P815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发现,0.1μg/ml浓度的游离状态抗CD3单抗和10μg/ml浓度的粘附状态抗CD3单抗刺激人PBMC增殖达最强效果,其中粘附状态抗CD3单抗诱导的PBMC增殖活性明显强于激离状态抗CD3单抗;外源性IL-2能协同增强抗CD3单抗诱导PBMC增殖,但当粘附状态抗CD3单抗处于最强激活浓度时,其协同作用并不明显。实验结果显示,CD3AK细胞对三种不同性质的肿瘤细胞均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其杀伤活性既有效靶细胞直接接触杀伤,又有杀伤因子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AK细胞 抗肿瘤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