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载β-谷甾醇介孔硅纳米颗粒抑制大鼠增生性瘢痕
- 1
-
-
作者
张斐
左俊
-
机构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美容整形科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整形美容科
-
出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4期7301-7309,共9页
-
基金
湖南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021JJ40487),项目负责人:左俊。
-
文摘
背景:近期研究表明β-谷甾醇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但其临床应用受到水溶性差、理化性质不稳定的限制。目的:制备具有药物缓释功能的载β-谷甾醇纳米颗粒,分析该纳米颗粒对大鼠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效果。方法:制备介孔硅纳米颗粒与介孔硅@β-谷甾醇纳米颗粒,表征两种纳米颗粒的理化性质。利用自制牵引装置在48只SD大鼠尾部创面(深达骨膜)持续施加牵引力,构建尾部增生性瘢痕模型。持续牵引第21天,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造模成功的36只大鼠随机分4组干预,每组9只:对照组瘢痕组织内注射生理盐水,介孔硅组、β-谷甾醇组和介孔硅@β-谷甾醇组瘢痕组织内分别注射介孔硅纳米颗粒溶液、β-谷甾醇悬液和介孔硅@β-谷甾醇纳米颗粒溶液,每周注射1次,连续注射6周。注射前及注射后14,42 d,记录各组瘢痕面积和临床瘢痕评分;末次注射后1周,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评估真皮厚度和胶原纤维沉积、排列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评估瘢痕中Ⅰ型胶原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瘢痕中自噬标志物LC3-Ⅱ和凋亡标志物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透射电镜下可见两种纳米颗粒均呈空心球形,其中介孔硅@β-谷甾醇纳米颗粒的介孔结构较模糊、平均粒径略大;红外光谱检测显示β-谷甾醇被成功包封于介孔硅纳米颗粒中;介孔硅@β-谷甾醇纳米颗粒的药物包封率为88.34%、载药率为39.77%,溶解性强于游离β-谷甾醇,并且体外可缓慢释放β-谷甾醇长达6 d以上。②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介孔硅@β-谷甾醇组注射后42 d的瘢痕面积小于其他3组(P<0.05),注射后14,42 d的临床瘢痕评分低于对照组、介孔硅组(P<0.05)。苏木精-伊红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介孔硅组、β-谷甾醇组,介孔硅@β-谷甾醇组瘢痕真皮厚度降低(P<0.05),胶原排列相对整齐且方向规则。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介孔硅@β-谷甾醇组Ⅰ型胶原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均低于其他3组(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介孔硅@β-谷甾组LC3-Ⅱ蛋白表达低于其他3组(P<0.05),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高于其他3组(P<0.05)。③结果表明,介孔硅@β-谷甾醇纳米颗粒有效改善了β-谷甾醇的水溶性和水分散性,并具有优异的药物控释性能,可通过抑制病灶内成纤维细胞自噬并诱导其发生凋亡,进而抑制胶原蛋白沉积,促进增生期瘢痕消褪并重塑。
-
关键词
纳米颗粒
增生性瘢痕
介孔硅
Β-谷甾醇
自噬
凋亡
工程化材料
-
Keywords
nanoparticle
hypertrophic scar
mesoporous silica
β-sitosterol
autophagy
apoptosis
engineered material
-
分类号
R459.9
[医药卫生—治疗学]
R318
[医药卫生—生物医学工程]
R622
[医药卫生—整形外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