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贺军 王艳 +2 位作者 杨林 李凌 丁成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5-107,共3页
目的探索和构建科学实用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以保证临床实习质量。方法该文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综合分析法、专家咨询法、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等科学方法对临床医学实习质量监控评价体系进行研究。... 目的探索和构建科学实用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以保证临床实习质量。方法该文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综合分析法、专家咨询法、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等科学方法对临床医学实习质量监控评价体系进行研究。结果医学生临床实习更加规范,实习效果明显提高。结论本体系内容细化、操作性强,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是切实可行的管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实习质量 监控 评价
下载PDF
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眼科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6
2
作者 周双双 谭钢 邵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88-792,共5页
精准定性、定量评估眼前节及后节的影像学技术,不仅对多种眼病的准确诊断至关重要,同时也可为治疗方案、手术方式以及随访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作为一种分辨率高、非接触无创的成像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 精准定性、定量评估眼前节及后节的影像学技术,不仅对多种眼病的准确诊断至关重要,同时也可为治疗方案、手术方式以及随访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作为一种分辨率高、非接触无创的成像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已成为玻璃体视网膜相关疾病必不可少的辅助检查工具。近几年提出的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swept-source OCT,SS-OCT)技术,具备扫描速度提高及穿透深度加深的优点,同时运用不同成像系统可获得眼部不同层次结构精准的成像。新型的SS-OCT成像技术可用于评估眼前节结构,如角膜移植术后角膜瓣、前房参数等检查,也加深了对玻璃体视网膜相关疾病如糖尿病性黄斑病变、眼底新生血管的转归和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等疾病病理形态改变的认识。同时,运用玻璃体增强成像(enhanced vitreous visualization,EVV)、分层扫描(En face SS-OCT)和SS-OCT血管造影等成像系统,可为眼底相关疾病,如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前膜、视网膜脱离、糖尿病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手术适应证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并协助术后随访。此外,该技术还为多种眼部疾病如青光眼、眼肿瘤的病理形态学观察提供精准的微结构成像图。本文主要对SS-OCT的技术原理及临床应用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 血管造影 分层扫描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下载PDF
巨噬细胞极化在人翼状胬肉发病中的作用研究
3
作者 卢警 黄琼 +5 位作者 王智 卢芳芳 夏世刚 费志刚 邓丽菁 肖启国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08,共7页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极化在人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23年6月~2024年4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翼状胬肉标本48例(48眼),其中静止期、进展期翼状胬肉各24例,另选择捐献眼球获取的正常球结膜24例作...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极化在人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23年6月~2024年4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翼状胬肉标本48例(48眼),其中静止期、进展期翼状胬肉各24例,另选择捐献眼球获取的正常球结膜24例作对照组。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评估各组标本病理学形态改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M1型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M2型标志物精氨酸酶1(Arg-1)RNA的相对表达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1型标志物白细胞分化抗原68(CD68)和M2型标志物白细胞分化抗原206(CD206)的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显示翼状胬肉组织中上皮细胞层数增加,且伴有大量新血管的形成和炎性细胞的浸润,进展期表现更加明显。ELISA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翼状胬肉组中炎症因子表达升高,且进展期组升高更显著;抗炎因子表达下降,且进展期组下降更明显(P<0.05)。RT-qPCR检测及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翼状胬肉组中M1型极化标志物和M2型极化标志物表达均升高,其中进展期M1型标志物升高更明显,而静止期M2型标志物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巨噬细胞极化参与人翼状胬肉发展,其机制可能与巨噬细胞极化失衡,加重眼表炎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极化 翼状胬肉 炎症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及潜在治疗靶点研究最新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刘秋平 刘昭麟 李晶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57-768,共12页
糖尿病(DM)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DM的高发促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数量激增,DR目前已成为工作年龄人群视力损害和失明的主要原因。DR的进行性发展,涉及许多分子、生物化学机制,而且各种机制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视网... 糖尿病(DM)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DM的高发促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数量激增,DR目前已成为工作年龄人群视力损害和失明的主要原因。DR的进行性发展,涉及许多分子、生物化学机制,而且各种机制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视网膜血管及细胞的内环境稳态。随着对DR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分子靶点被发现。通过研究DR的发病机制,从中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对于DR的早期预防、治疗以及防止疾病进一步进展,具有重大临床意义。本文对近年来DR的发病机制及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炎症 表观遗传修饰 线粒体损伤 视网膜神经变性 氧化应激及硝基化应激 微血管功能障碍 遗传多态性
下载PDF
获得性免疫在干眼的启动与维持 被引量:3
5
作者 孙文鑫 郭俞利 刘祖国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534-538,共5页
干眼(dry eye,DE)是一种由多种因素介导,发病机制复杂的常见慢性眼表疾病。干眼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免疫炎症,氧化应激,泪膜成分的改变,角膜神经异常和睑板腺功能障碍等。其中,免疫炎症反应是干眼发病机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由眼表的天然免... 干眼(dry eye,DE)是一种由多种因素介导,发病机制复杂的常见慢性眼表疾病。干眼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免疫炎症,氧化应激,泪膜成分的改变,角膜神经异常和睑板腺功能障碍等。其中,免疫炎症反应是干眼发病机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由眼表的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共同调节。多种环境应激引发眼表天然免疫反应导致上皮细胞损伤和炎症,并激活获得性免疫参与眼表免疫炎症反应。目前已发现多种免疫细胞以及炎症因子参与了DE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就DE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重点探讨获得性免疫在DE的启动与维持。通过分析最新观点和研究热点,我们对DE发病机制中的免疫调节机制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为DE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天然免疫 获得性免疫 发病机制
下载PDF
血清Irisin、PTX3及MALAT1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情程度的关系及联合诊断价值
6
作者 李博 刘明远 +5 位作者 李幸 张新桥 曹婷婷 王曦 李朝霞 柏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70-475,共6页
目的研究血清鸢尾素(Irisin)、长正五聚蛋白3(PTX3)、人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MALAT1)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病情程度的关系及联合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沧州市中心医院2型糖尿病(T2DM)合并DR患者85例设为DR组... 目的研究血清鸢尾素(Irisin)、长正五聚蛋白3(PTX3)、人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MALAT1)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病情程度的关系及联合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沧州市中心医院2型糖尿病(T2DM)合并DR患者85例设为DR组,85例单纯T2DM患者设为非DR组,同时期85例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将DR组患者以是否处于增生型DR为标准分为增生型组(38例)与非增生型组(47例)。收集DR组患者病例临床资料,包括性别、舒张压、年龄、收缩压、病程、空腹血糖(FPG)、体质量指数、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吸烟史、甘油三酯(TG)、饮酒史、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峰值流速、阻力指数、空腹胰岛素(FINS)、糖尿病家族史、总胆固醇(T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Irisin、PTX3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MALAT1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测血清Irisin、PTX3及MALAT1水平与DR患者病情程度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DR患者病情程度的影响因素。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Irisin、PTX3及MALAT1单独诊断DR的价值。ROC曲线、净重新分类指数(NRI)及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分析含与不含血清Irisin、PTX3及MALAT1方案诊断DR的价值。结果3组患者血清Irisin、PTX3、MALAT1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增生型组患者病程长于非增生型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峰值流速、血清Irisin水平均低于非增生型组,阻力指数、FPG、HbA1c、TG、FINS、HOMA-IR及血清PTX3、MALAT1水平均高于非增生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DR患者血清Irisin水平与DR病情程度呈负相关(r=-0.512,P<0.001),PTX3、MALAT1水平与DR病情程度均呈正相关(r=0.497、0.573,均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FPG、HbA1c、TG、FINS、HOMA-IR、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峰值流速、阻力指数及血清Irisin、PTX3、MALAT1水平均为DR病情程度加重的影响因素(均为P<0.05)。血清Irisin、PTX3、MALAT1诊断DR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3、0.811、0.773。与常规诊断方案比较,含有血清Irisin、PTX3、MALAT1水平的新诊断方案的AUC明显增大(Z=2.708,P=0.007),NRI、IDI分别为0.039(95%CI:0.022~0.069)、0.026(95%CI:0.014~0.047)(均为P<0.05)。结论DR患者血清Irisin水平降低,PTX3、MALAT1水平升高,且与患者DR病情程度密切相关,含有血清Irisin、PTX3、MALAT1指标的诊断方案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isin PTX3 MALAT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病情程度 诊断价值
下载PDF
眼表稳态失衡与组织重建策略
7
作者 金梦怡 刘真 +5 位作者 曾百卉 康红花 石芮泽 郑岚 范凯 李程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7-882,共16页
[背景]眼表位于眼球的最外层,是一个精细且复杂的系统,包括角膜、结膜以及相关的眼睑和泪腺,在维持人类视觉功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眼表组织器官培养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快速发展,研究人员能够更全面地探索其在不同生理和病理状... [背景]眼表位于眼球的最外层,是一个精细且复杂的系统,包括角膜、结膜以及相关的眼睑和泪腺,在维持人类视觉功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眼表组织器官培养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快速发展,研究人员能够更全面地探索其在不同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复杂特性.[进展]环境污染、干燥应激等因素会对眼表组织构成威胁,导致稳态失衡和损伤.近几十年来针对环境污染对眼表组织影响的研究不断涌现,与此同时,眼表重建技术不断发展,如组织工程角膜、小分子化学药物应用,以及先进的眼表药物递送系统等.本文系统地梳理了眼表组织器官培养技术的最新进展、环境污染和干燥应激下眼表细胞的功能紊乱,以及多样化的眼表重建策略.[展望]未来持续深入研究眼表系统的稳态维持机制和疾病发生机制,探索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递送策略,将为眼科医生、研究人员及决策者提供更深入的参考和启示,推动眼表组织健康与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表 器官培养 环境污染 小分子药物 药物递送
下载PDF
复方野菊花眼贴对蓝光诱导小鼠睑板腺功能异常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
8
作者 李勇 黄彩虹 +5 位作者 李清坚 王玉倩 吕雨霏 张兆强 胡皎月 刘祖国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28,共12页
目的探讨复方野菊花眼贴对蓝光诱导小鼠睑板腺功能异常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4只15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个部分,每部分32只,分别进行预防实验和治疗实验。预防实验和治疗实验各32只小鼠分别按照随机数字随... 目的探讨复方野菊花眼贴对蓝光诱导小鼠睑板腺功能异常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4只15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个部分,每部分32只,分别进行预防实验和治疗实验。预防实验和治疗实验各32只小鼠分别按照随机数字随机分为正常组、蓝光组、溶剂组和眼贴组,每组8只。预防实验中,除正常组外,各组小鼠采用波长460 nm、光照度2000 lx的蓝光,每天暴露6 h,连续暴露15 d建立小鼠睑板腺功能异常模型;溶剂组和眼贴组每天在蓝光暴露前和暴露后,分别用相对应眼贴敷贴预防25 min,连续15 d,蓝光组仅接受蓝光暴露15 d处理,并于第15天行睑板腺开口照相观察小鼠睑板腺功能。治疗实验中,除正常组外,各组小鼠均采用上述方法建立小鼠睑板腺功能异常模型,溶剂组和眼贴组在结束15 d的蓝光暴露后,每天早上和下午分别用相对应眼贴敷贴治疗25 min,连续15 d,蓝光组置于标准环境中观察15 d,并在第15天行睑板腺开口照相观察小鼠睑板腺功能变化。预防实验及治疗实验的各组小鼠在处理完成后进行离体睑板腺拍照、油红O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鼠睑板腺组织学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睑板腺组织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睑板腺组织中核因子(NF)-κB和磷酸化NF-κB(p-NF-κB)蛋白的表达,评估复方野菊花眼贴对蓝光诱导小鼠睑板腺炎症的改善程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蓝光组暴露后15 d小鼠睑板腺开口阻塞数量逐渐增加,睑板腺下睑相对剩余面积逐渐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防实验中,眼贴组睑板腺开口阻塞数量为1.833±0.753,明显少于溶剂组的3.667±1.033,眼贴组睑板腺下睑相对剩余面积为0.718±0.091,明显大于溶剂组的0.624±0.1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蓝光组和溶剂组睑板腺有炎性细胞浸润;眼贴组无炎性细胞浸润,腺泡形态接近正常组;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各组睑板腺均无明显脂质沉积。眼贴组IL-1β、IL-6、TNF-α、IFN-γ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溶剂组,眼贴组NF-κB、p-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溶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实验中,眼贴组和溶剂组的睑板腺开口阻塞数量分别为4.333±1.211和4.833±1.722,睑板腺下睑相对剩余面积分别为0.572±0.151和0.588±0.154,2个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蓝光组和溶剂组睑板腺有炎性细胞浸润,眼贴组无炎性细胞浸润,腺泡形态接近正常组;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各组睑板腺均无明显脂质沉积。眼贴组IL-1β、IL-6、IFN-γ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溶剂组,眼贴组NF-κB、p-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溶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复方野菊花眼贴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轻睑板腺组织炎症反应,对蓝光诱导的睑板腺功能异常具有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 蓝光 睑板腺功能异常 复方野菊花眼贴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及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9
作者 彭娇玲 朱小华 +1 位作者 谭钢 邵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33-537,共5页
目的观察并分析高度近视黄斑劈裂及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术前、术后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视力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的变化特征,评估手术疗效,并探讨手术时机。方法收... 目的观察并分析高度近视黄斑劈裂及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术前、术后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视力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的变化特征,评估手术疗效,并探讨手术时机。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行标准三通道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及黄斑裂孔不伴视网膜脱离患者38例(44眼),并将其分成两组,即黄斑劈裂组(24眼)和黄斑裂孔组(20眼),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眼术前及术后视力、OCT及mfERG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提高(均为P<0.05),黄斑劈裂组患者术后视力提高幅度大于黄斑裂孔组(P<0.05)。视力进步者黄斑劈裂组为91.7%,黄斑裂孔组为5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示黄斑劈裂组24眼中22眼(91.7%)黄斑区完全愈合,2眼(8.3%)好转;黄斑裂孔组20眼中8眼(40.0%)完全愈合,6眼(30.0%)好转,6眼(30.0%)未愈合;两组黄斑区完全愈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fERG示术后6个月时,黄斑劈裂组1环P1波潜伏期为(37.50±3.62)ms,与术前的(44.23±4.35)ms相比明显缩短(P<0.05),而黄斑裂孔组为(38.54±4.75)ms,与术前的(40.31±2.80)m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1波振幅密度在术后2个月、3个月、6个月时均逐渐提高,但仍略低于术前(均为P<0.05)。术前mfERG的三维地形图表现为中央峰缺如或低平,旁中心凹区域有多处不规则低反应区。术后愈合患者mfERG的三维地形图的中央峰逐渐恢复,旁中心凹区域不规则反应区减少或消失。两组术中未见医源性裂孔形成,术后无眼内出血或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是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及黄斑裂孔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在高度近视黄斑劈裂形成伴有视力受损之后、裂孔形成之前及时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可有效保存视功能,提高患者的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黄斑劈裂 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割术 多焦视网膜电图
下载PDF
原发性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和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29
10
作者 李兆瑞 刘二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660-663,共4页
原发性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关于它的发病机制尚未达成共识。最近的研究发现翼状胬肉是一个增殖性而不是以变性为特征的病变,并与紫外线的照射有关。翼状胬肉的治疗目前还是以手术治疗为主,同时联合使用抗代谢类药物,最近关... 原发性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关于它的发病机制尚未达成共识。最近的研究发现翼状胬肉是一个增殖性而不是以变性为特征的病变,并与紫外线的照射有关。翼状胬肉的治疗目前还是以手术治疗为主,同时联合使用抗代谢类药物,最近关于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在分子及生化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许能够发现更小创伤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发病机制 紫外线辐射 生长因子 细胞因子 抗代谢药
下载PDF
川芎嗪对糖基化终产物诱导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忠平 姜德咏 +1 位作者 唐罗生 刘二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1945-1949,1953,共6页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糖基化终产物(AGEs)诱导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AGEs作用下RPE中VEGF的表达、同一浓度AGEs作用于RPE不同时间VEGF的...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糖基化终产物(AGEs)诱导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AGEs作用下RPE中VEGF的表达、同一浓度AGEs作用于RPE不同时间VEGF的表达、不同浓度川芎嗪对AGEs作用下RPE中VEGF的表达的影响。结果随着AGEs浓度的增加,RPE中VEGF的表达逐渐增加,以100mg/L最为明显;AGEs作用8h时,RPE中VEGF的表达较高;随着川芎嗪浓度的增加,AGEs作用下的RPE中VEGF的表达逐渐降低。结论AGEs可诱导RPE中VEGF的表达,川芎嗪可对抗这一作用,且具有浓度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糖基化终产物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在角膜厚度测量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朱佩文 邹雪香 +8 位作者 刘康成 韩云 林志荣 叶蕾 申眉 康红花 周双双 谭钢 邵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32-735,共4页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分析健康受试者角膜及角膜上皮各区域的厚度。方法利用OCTA分析100例(男女各50例)年龄20~30岁的健康受试者,使用Angio Vue OCTA系统的视网膜成像...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分析健康受试者角膜及角膜上皮各区域的厚度。方法利用OCTA分析100例(男女各50例)年龄20~30岁的健康受试者,使用Angio Vue OCTA系统的视网膜成像模式,并采用SSADA算法进行成像,测量角膜中央9 mm直径范围各区域角膜及角膜上皮厚度,比较不同性别各区域角膜及角膜上皮厚度的差异性。结果男女两组受检者角膜中央总厚度分别为(559.92±33.26)μm、(540.06±31.63)μm,角膜上皮总厚度分别为(57.78±4.88)μm、(56.88±4.57)μm,男性角膜中央总厚度及角膜上皮厚度均大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6、2.10,均为P<0.05)。男性各环角膜总厚度均在S5、S7、SN9处最厚,与女性相比,只有在S5、S7处差异显著(t=2.93、2.83,均为P<0.05),女性各环在S5、SN7、SN9处最厚,与男性相比只在S5处差异显著;男性受检者角膜在IT处最薄,与相同区域的女性受检者相比只有在IT5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P<0.05);女性受检者角膜在T5、IT7、T9处最薄,与同区域的男性受检者相比只在T5、T9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3、2.20,均为P<0.05);在ST处男女角膜厚度差异显著(t=3.11、2.79、2.33,均为P<0.05);男性受检者角膜上皮在IT5、I7、I9处最厚,在S5、S7、S9处最薄,与同区域的女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女性受检者角膜上皮在IT5、T7、N9处最厚,在SN5、S7、S9处最薄;除M2、SN5外,角膜上皮在男女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中央上皮占角膜总厚度的百分率最大,并且由内向外逐渐减小。结论 OCTA能够用于测量角膜及角膜上皮各区域的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角膜厚度 角膜上皮厚度
下载PDF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手术前后角膜非球面性的改变及意义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艳 刘二华 谭钢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1-84,共4页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角膜非球面系数Q值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17例(332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分为巩膜隧道切口联合非球面人工晶体组、巩膜隧道切口联合球面人工晶体组、透明角膜切口联合非...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角膜非球面系数Q值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17例(332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分为巩膜隧道切口联合非球面人工晶体组、巩膜隧道切口联合球面人工晶体组、透明角膜切口联合非球面人工晶体组及透明角膜切口联合球面人工晶体组。对比观察术前和术后3个月时角膜Q值以及视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角膜Q值较术前略小(P=0.013)。采用巩膜隧道切口与透明角膜切口对角膜Q值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462);植入非球面人工晶体较植入球面人工晶体可显著降低角膜Q值,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后患者的角膜Q值减小;这和手术切口的位置无关,而和植入晶体的类型有一定关系;非球面IOL植入术后视觉质量优于球面IOL植入,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和其角膜Q值改变更接近于正常眼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角膜 非球面性 Q值
下载PDF
miR-210靶向沉默Bcl-2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 被引量:6
14
作者 谭钢 吴安花 +3 位作者 邵毅 吴恺 邹雪香 周颖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01-704,708,共5页
目的观察miR-210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与调控机制。方法收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与新鲜人眼透明晶状体前囊膜(正常对照组)标本;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SRA01/04,予或不予(正常对照... 目的观察miR-210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与调控机制。方法收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与新鲜人眼透明晶状体前囊膜(正常对照组)标本;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SRA01/04,予或不予(正常对照组)紫外线照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上述组织或细胞中miR-210表达。此外,将遭受紫外线照射的SRA01/04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miR-210模拟物组和miR-210抑制物组,分别予培养液及miR-210阴性对照物、模拟物、抑制物处理48 h,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10表达,以验证转染效率;Western blot检测miR-210的靶基因Bcl-2表达,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前囊膜组织和紫外线诱导的SRA01/04细胞凋亡模型中miR-210表达均显著上调(均为P<0.01)。相对于空白对照组,miR-210模拟物组miR-210水平和细胞凋亡率均增加(均为P<0.01),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而miR-210抑制物组miR-210水平和细胞凋亡率均减少(均为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阴性对照组上述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210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组织中呈高表达,miR-210可能通过靶向沉默Bcl-2促进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210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凋亡 BCL-2蛋白
下载PDF
罗格列酮对高糖诱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喻小龙 谭钢 +1 位作者 刘二华 周寿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1-105,共5页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SG)对高糖诱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RGC细胞株RGC-5细胞,50mol·L-1葡萄糖孵育细胞诱导损伤。应用CCK-8法测定并计算细胞的生长抑制率,...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SG)对高糖诱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RGC细胞株RGC-5细胞,50mol·L-1葡萄糖孵育细胞诱导损伤。应用CCK-8法测定并计算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细胞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释放量,测定细胞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结果高糖(50mol·L-1)以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了RGC-5细胞的生长,高糖处理24h、48h和72h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2.37±3.49)%、(42.18±6.34)%和(57.33±5.39)%(均为P<0.05);与高糖组比较,高糖+不同浓度RSG组(0.1×10-6mol·L-1、10-6mol·L-1、10×10-6mol·L-1)处理48h以剂量依赖的方式降低了高糖诱导的RGC-5细胞生长:生长抑制率高糖组(42.18±6.34)%,高糖+不同浓度RSG组分别为(35.66±4.73)%、(27.35±4.15)%和(25.17±3.42)%(均为P<0.05)。与对照组比较,高糖处理24h、48h和72h以时间依赖的方式促进了细胞凋亡(均为P<0.05);与高糖组比较,高糖+不同浓度RSG组(0.1×10-6mol·L-1、10-6mol·L-1和10×10-6mol·L-1)处理48h以剂量依赖的方式降低了高糖诱导的RGC-5细胞凋亡:高糖组凋亡率为(31.55±5.34)%,高糖+不同浓度RSG组分别为(23.75±3.72)%、(18.75±2.17)%和(17.53±3.05)%(均为P<0.05)。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Glu释放量显著增加:2组分别为(85.64±12.75)μg·L-1和(246.84±33.48)μg·L-1(P<0.05)。与高糖组比较,高糖+不同浓度RSG(0.1×10-6mol·L-1、10-6mol·L-1和10×10-6mol·L-1)处理48h组Glu的释放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减少:高糖组Glu释放量为(246.84±33.48)μg·L-1,高糖+不同浓度RSG组分别为(175.34±23.69)μg·L-1、(117.25±18.76)μg·L-1和(109.34±15.54)μg·L-1(均为P<0.05)。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SOD活性显著降低:分别为(3.06±0.38)kU·g-1和(0.56±0.07)kU·g-1(均为P<0.05),而MAD水平显著增加:分别为(5.67±0.76)μmol·g-1和(37.64±4.37)μmol·g-1(均为P<0.05)。与高糖组相比较,高糖+不同浓度RSG处理48h组细胞中SOD活性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增加(均为P<0.05),而MAD水平显著降低(均为P<0.05)。结论 RSG抑制了高糖诱导的RGC损伤,其机制与RSG减少了RGC中Glu的释放和抑制氧化应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格列酮 高糖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谷氨酸 氧化应激
下载PDF
和谐及企图和谐异常视网膜对应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邵毅 裴重刚 +7 位作者 周琼 刘新华 余瑶 董雯佳 常以力 谭钢 王华 高桂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0-232,共3页
目的评价和谐及企图和谐异常视网膜对应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分析斜视手术对其影响。方法通过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的方法,对和谐及企图和谐异常视网膜对应共同性内斜视患者36例分别采用《国家眼科研究视功能问卷》和《综... 目的评价和谐及企图和谐异常视网膜对应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分析斜视手术对其影响。方法通过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的方法,对和谐及企图和谐异常视网膜对应共同性内斜视患者36例分别采用《国家眼科研究视功能问卷》和《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中文译本评定患者最近1个月的视觉生活质量和焦虑、抑郁评分,手术后1个月再次评定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及视觉生活质量,36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的差异。结果和谐及企图和谐异常视网膜对应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焦虑、抑郁及共患患者发生率分别为22.2%、25.0%、27.8%。《国家眼科研究视功能问卷》评分显示术前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在视觉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部分亚功能(7/12)如一般健康、总体视觉、驾驶、社会功能、心理问题、周边视野和依赖性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均为P<0.05)。通过斜视手术干预,患者视觉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均有明显好转(均为P<0.05)。通过斜视手术干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明显好转(均为P<0.05),视觉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样本中位数差值[43.3(一般健康)、38.2(社会功能)、12.4(心理问题)、17.5(社会活动)、16.4(依赖性)、12.4(周边视野)],均较手术前明显改善[8.6(一般健康)、7.3(社会功能)、3.5(心理问题)、3.6(社会活动)、2.8(依赖性)、5.6(周边视野),均为P<0.05]。结论斜视手术可使和谐及企图和谐异常视网膜对应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心理状况和视觉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斜视手术有助于患者视觉生活质量和心理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视网膜对应 共同性内斜视 眼科手术 问卷调查
下载PDF
普罗布考对血糖控制欠佳的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忠平 刘江华 +2 位作者 姜德咏 张入铭 蒋苏平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51-755,共5页
目的研究普罗布考对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脂、氧化应激指标、视功能及眼底形态的影响,为血糖控制欠佳的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探寻治疗方法。方法纳入47例患有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且早期... 目的研究普罗布考对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脂、氧化应激指标、视功能及眼底形态的影响,为血糖控制欠佳的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探寻治疗方法。方法纳入47例患有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且早期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91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进行强化降血糖、血压治疗,治疗组在强化治疗基础上加用普罗布考0.375 g,每天2次,口服,总疗程为12个月。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进行了血脂、血清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视力、眼底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所有47例91眼完成研究,普罗布考显著降低了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提高患者血清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降低丙二醛,显著提高患者视力(P<0.01),明显改善患者眼底微血管瘤、出血及渗出,且显著降低患者眼底黄斑水肿(P<0.05),对于减少毛细血管无灌注区也有一定作用。结论普罗布考对于血糖控制欠佳的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除了降脂作用外,还可提高患者抗氧化应激能力,改善患者视功能,降低患者视网膜的微血管病变及降低患者黄斑水肿发生率,提示对于血糖控制欠佳的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可应用普罗布考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布考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非增殖型 临床观察
下载PDF
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视神经病变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3
18
作者 喻小龙 周寿红 +1 位作者 谭钢 刘二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33-838,共6页
背景视神经病变是糖尿病严重的眼部并发症之一,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1(PPAR~)罗格列酮在缓解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其对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视神经病变的防治作... 背景视神经病变是糖尿病严重的眼部并发症之一,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1(PPAR~)罗格列酮在缓解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其对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视神经病变的防治作用及其对视神经组织中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清洁级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和罗格列酮治疗组,每组各10只。糖尿病模型组和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采用链脲佐菌素(50mg/kg)尾静脉注射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在造模后3d开始每日用罗格列酮(5mg/kg)灌胃,共给药4周。于实验末测量大鼠空腹血糖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用劳克坚牢蓝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视神经髓鞘的结构变化,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视神经中NCAM的表达。结果罗格列酮治疗4周时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和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血浆VEGF质量浓度、视神经组织中NCAM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12,P〈0.01;F=5.14,P〈0.05;F=4.75,P〈0.05;F=4.87,P〈0.05)。糖尿病模型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明显低于糖尿病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6、2.08,P〈0.05)。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血浆VEGF质量浓度为(134.28±11.36)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8.76±4.21)ng/L;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血浆VEGF质量浓度为(42.67±5.83)ng/L,明显低于糖尿病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6、2.17,P〈0.05)。劳克坚牢蓝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神经髓鞘组织结构正常,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视神经可见脱髓鞘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视神经脱髓鞘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均比糖尿病模型组明显减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视神经组织中NCAMmRNA及其蛋白表达均显著性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1、2.58,P〈0.05);而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视神经组织中NCAM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9、2.67,P〈0.05)。结论罗格列酮对大鼠糖尿病视神经病变有防治作用,其机制与罗格列酮上调视神经中NCAM的表达和降低血浆VEGF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视神经病变 罗格列酮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下载PDF
关于我国医学生医患沟通评价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3
19
作者 陈国栋 李小艳 +4 位作者 王艳 文兰 匡睿 贺军 刘江华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5年第6期708-710,共3页
通过分析我国医学生医患沟通评价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借鉴当前国外医学生医患沟通评价体系中的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方法及评价工具,从而为构建我国医学生医患沟通新的评价体系给予一些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 医学生 医患沟通 评价体系 评价量表
下载PDF
超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眼前节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周双双 谭钢 邵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3-97,共5页
作为一项非接触、无创的组织结构成像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系统可对眼组织高分辨率成像。最初应用于眼后节组织结构成像,随后逐渐应用于眼前节。眼前节OCT技术的发展确保眼前节组织结构精准成像。... 作为一项非接触、无创的组织结构成像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系统可对眼组织高分辨率成像。最初应用于眼后节组织结构成像,随后逐渐应用于眼前节。眼前节OCT技术的发展确保眼前节组织结构精准成像。近来提出的超高分辨率OCT(ultrahigh-resolution OCT,UHR-OCT)技术,实现了对眼前节各层次组织结构超高分辨成像,并成功应用于眼前节及眼表疾病的诊治。如定量测量干眼症患者泪膜厚度值,鉴别诊断眼表鳞状上皮瘤样增生性病变,监测各类角膜炎、圆锥角膜、角膜外伤等角膜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趋势。同时,UHR-OCT亦可协助临床工作者制定合理的眼前节手术方案,如角膜移植术,并追踪观察术后角膜组织愈合等形态学变化情况。此外,该技术加深了对眼前节组织结构生理及病理生理形态学的了解。本文主要对UHR-OCT的技术原理及在眼前节应用进展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 眼前节 干眼症 角膜疾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