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院输血科的规范化管理体系构建与用血安全保障策略分析
1
作者 余斓 任启凡 张姣莉 《中国卫生产业》 2024年第21期236-239,共4页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输血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随之而来的输血安全问题也愈发突出。为应对这一挑战,本文提出了一套全面的管理体系,从制度建设、人员管理、技术与设备管理、质量控制到风险管理各个方面入手,以提升输血工作...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输血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随之而来的输血安全问题也愈发突出。为应对这一挑战,本文提出了一套全面的管理体系,从制度建设、人员管理、技术与设备管理、质量控制到风险管理各个方面入手,以提升输血工作的整体安全性和效率。与此同时,文章进一步分析了供血管理、用血流程管理、输血前检查、输血过程监控以及输血后随访的具体策略,确保患者在整个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规范化管理体系不仅有效提高输血工作的安全性,还能显著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患者的生命健康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科 规范化管理 用血安全 风险管理 质量控制
下载PDF
Rh抗原分型检测对反复输血患者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7
2
作者 阳志勇 陈芝喜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7-269,共3页
目的:分析128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的Rh抗原分型以及不规则抗体鉴定结果,探讨需要多次输血患者首次输血前进行Rh抗原分型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试管法对128例抗筛阳性患者的Rh抗原进行分型检测;采用微柱凝胶法对该类患者进行单... 目的:分析128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的Rh抗原分型以及不规则抗体鉴定结果,探讨需要多次输血患者首次输血前进行Rh抗原分型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试管法对128例抗筛阳性患者的Rh抗原进行分型检测;采用微柱凝胶法对该类患者进行单特异性抗体鉴定。结果:128例抗体筛查阳性的患者经抗体鉴定,Rh系统共77例,其中抗E有72例,抗c有5例;MNSs系统抗M有10例,抗Mur有4例;Lewis系统抗Lea有15例;P系统抗P1有4例,其他非特异性抗体18例。Rh抗原分型检测分布为DCCee(74例)>DCc Ee(34例)>DCcee(10例)>Dcc EE(5例)>Dcc Ee(2例)>DCc EE(1例)、d Ccee(1例)、dccee(1例),产生Rh系统抗体的表型主要是DCCee,其患者主要分布在血液内科(26例)、消化内科(11例)、ICU(4例)等需要反复输血的病区。结论:针对血液内科、消化内科、ICU等病区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在首次输血前进行Rh抗原分型检测,尽量选用Rh系统五个抗原同型的血液给予输注,可以避免患者产生该系统的不规则抗体,从而保证安全输血和有效输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规则抗体 Rh抗原分型 抗体筛查 抗体鉴定 反复输血
下载PDF
抗体筛查在门诊产科常规检测中预防HDN的应用价值——附1例抗-M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 被引量:29
3
作者 阳志勇 孙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8-279,共2页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newborn,HDN)是指母胎血型不合所致的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在我国以ABO血型不合者占多数,Rh血型不合者较少,其他如MN、Kell血型系统尤其罕见[1]。
关键词 新生儿溶血病 常规检测 抗体筛查 ABO血型不合 抗-M HDN Kell血型系统 价值
下载PDF
63例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阳志勇 陈芝喜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83-86,共4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该院63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情况,加强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输血安全与疗效。方法选取2012~2014年3年该院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分析其临床分布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近3年全院累计输血10 718例,共...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该院63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情况,加强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输血安全与疗效。方法选取2012~2014年3年该院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分析其临床分布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近3年全院累计输血10 718例,共发生输血不良反应63例,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发热反应22例,过敏反应36例,其他不良反应5例;血浆、红细胞及血小板等血液成分均可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其中以单采血小板的发生率最高;输血史和(或)过敏史是导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的影响因素,性别和年龄与输血反应的发生无差异。结论输血不良反应是血液安全预警监控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医护人员对其的深入了解和认识,避免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误判及漏报,严格控制输血指征,是安全有效输血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不良反应 发热 过敏 发生率
下载PDF
24743例拟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及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刘恋霞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第11期1532-1534,1549,共4页
目的对本院拟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检查结果分析,探讨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的发生率和分布特点,给临床安全输血提供依据。方法对住院部2016年1月-2017年1月24743例拟输血患者应用盐水法和微柱凝胶法行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并对阳性标本进行抗... 目的对本院拟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检查结果分析,探讨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的发生率和分布特点,给临床安全输血提供依据。方法对住院部2016年1月-2017年1月24743例拟输血患者应用盐水法和微柱凝胶法行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并对阳性标本进行抗体鉴定分析。结果 24743例患者中发现不规则抗体阳性138例(占总数的0.56%)。除去重复入院的患者后,还有132例不规则抗体阳性,101例既往有输血/妊娠史。其中男性不规则抗体阳性46例(占34.9%),女性阳性86例(占65.1%)。不规则抗体主要为:Rh系49例,MNSs系22例,Lewis系17例,其中抗-E、抗-M、抗-Lea检出率最高。132例不规则抗体阳性中,产科和血液内科阳性患者最多,其合计占62.12%。结论拟输血患者中女性产生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有妊娠史/输血史的患者比无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更易产生不规则抗体;拟输血患者输血前做不规则抗体检测必不可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安全 不规则抗体 抗体筛查
下载PDF
外排泵adeB基因与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阳志勇 尹文君 +1 位作者 谢海涛 张秋桂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266-268,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主动外排基因ade B的表达与其多重耐药的关系。方法对临床分离的64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罗丹明6G检测外排活性,RT-PCR检测外排泵基因ade B的分布和表达水平。结果 64株鲍...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主动外排基因ade B的表达与其多重耐药的关系。方法对临床分离的64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罗丹明6G检测外排活性,RT-PCR检测外排泵基因ade B的分布和表达水平。结果 64株鲍曼不动杆菌耐0~2种抗菌药物4株,耐3~5种抗菌药物33株,耐6~8种抗菌药物27株;罗丹明6G外排实验显示,外排增强的多重耐药菌株其外排基因ade B的表达明显增高。结论药物主动外排增强与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相关;外排基因的过度表达可能是导致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多重耐药 adeB
下载PDF
抗-M抗体致血型鉴定困难1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阳志勇 汪薇 陈玲英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630-631,共2页
MNS血型系统是第二个被发现的血型系统,其复杂性仅次于Rh系统[1]。M和N抗原是在1927年Landsteiner和Levine用人红细胞免疫家兔产生的抗体所鉴定的。中国汉族人群中M抗原频率在45%~50%之间[2]。。现有I例患者,女,16岁,2012年4月6... MNS血型系统是第二个被发现的血型系统,其复杂性仅次于Rh系统[1]。M和N抗原是在1927年Landsteiner和Levine用人红细胞免疫家兔产生的抗体所鉴定的。中国汉族人群中M抗原频率在45%~50%之间[2]。。现有I例患者,女,16岁,2012年4月6日因腹腔良性包块收入本院普外科,拟行开腹包块剥离术。术前常规查血型发现正反定型不一致,进一步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查,检出抗-M抗体。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M抗体 血型
下载PDF
TRIM31基因沉默对U266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2
8
作者 龙星星 文锋 +2 位作者 陈茜 曹翊雄 黄小青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05-811,共7页
目的:探讨三结构域蛋白31(TRIM31)基因沉默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以正常人骨髓浆细胞为对照,用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RPMI-8226、NCI-H929和KMS-11)中TRIM31 mRNA... 目的:探讨三结构域蛋白31(TRIM31)基因沉默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以正常人骨髓浆细胞为对照,用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RPMI-8226、NCI-H929和KMS-11)中TRIM3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用RT-qPCR法检测含有shRNA-TRIM31的重组慢病毒载体及其对照载体感染之U266细胞中TRIM31 mRNA的水平;用CCK-8、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克隆形成能力和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TRIM31、cleaved-caspase-3、BCL-2、Bax、p-Akt(Ser473)、Akt和PI3K(p110α)等蛋白的表达水平。用PI3K/Akt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和TRIM31-shRNA慢病毒联合干预U266细胞,用CCK-8、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和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Akt(Ser473)和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人骨髓浆细胞比较,U266、RPMI-8226、NCI-H929和KMS-11细胞中TRIM3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1),其中U266细胞最为显著;慢病毒感染后,U266细胞中TRIM31 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01);沉默TRIM31可显著抑制U266细胞增殖(P<0.05),降低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提高细胞凋亡率,并上调cleaved-caspase-3和Bax蛋白水平,下调BCL-2、p-Akt(Ser473)和PI3K(p110α)蛋白水平,而对Akt蛋白无显著影响;LY294002干预显著增强TRIM31基因沉默对U26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及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结论:TRIM31基因沉默可抑制U266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结构域蛋白31 多发性骨髓瘤 增殖 凋亡 PI3K/AKT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参与肺炎支原体生物被膜形成
9
作者 李婷婷 陈春艳 +4 位作者 余斓 丁伟艳 丁楠 李水红 朱翠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04-409,共6页
目的了解S-腺苷甲硫氨酸(SAM)合成酶在肺炎支原体(Mp)生物被膜(BF)形成中的作用,初步探讨MpBF的形成机制。方法在24孔细胞培养板中培养Mp,结晶紫染色后半定量分析Mp M129标准菌株和22株临床分离株的BF形成能力。荧光定量逆转录PCR(qRT-P... 目的了解S-腺苷甲硫氨酸(SAM)合成酶在肺炎支原体(Mp)生物被膜(BF)形成中的作用,初步探讨MpBF的形成机制。方法在24孔细胞培养板中培养Mp,结晶紫染色后半定量分析Mp M129标准菌株和22株临床分离株的BF形成能力。荧光定量逆转录PCR(qRT-PCR)分析编码SAM合成酶的基因(metX)在BF形成能力强和形成能力弱的Mp菌株中的转录水平。分别用西奈芬净和迷迭香酸处理Mp,qRT-PCR检测metX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晶紫染色半定量分析MpBF的形成量。结果13株Mp菌株(56.5%,13/23)可在细胞培养板中显著形成BF。3株形成MpBF菌株的metX mRNA转录水平均高于3株不能形成BF的Mp菌株(P<0.05)。西奈芬净可抑制MpBF的产生和metX mRNA的转录水平;迷迭香酸可促进MpBF形成及metX mRNA的表达。结论metX mRNA的转录水平与MpBF的形成相关,SAM合成酶可能参与MpBF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生物被膜 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 西奈芬净 迷迭香酸
下载PDF
35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阳志勇 张秋桂 +1 位作者 谢海涛 刘双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3784-3786,共3页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在医院临床感染中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2008年7月-2009年10月门诊和住院患者的各类送检标本常规进行病原菌培养与鉴定,以及药敏试验,统计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离株的标本分...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在医院临床感染中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2008年7月-2009年10月门诊和住院患者的各类送检标本常规进行病原菌培养与鉴定,以及药敏试验,统计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离株的标本分布及耐药性。结果从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350株,占所有病原分离株的21.4%,其中痰标本占204株(58.3%),且主要集中于重症监护病房和神经外科等科室;该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最高(97.7%),对多黏菌素E的耐药率最低(8.9%),其次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较低(33.4%),对于其他的抗菌药物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率很高,其耐药性及多药耐药性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抗菌药物 耐药性
原文传递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83
11
作者 阳志勇 匡艳华 +1 位作者 刘双全 张秋桂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5181-5183,共3页
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性及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应用琼脂稀释法检测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性,采用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进行菌株同源性分... 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性及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应用琼脂稀释法检测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性,采用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进行菌株同源性分析;应用纸片增敏协同试验筛选产金属酶的菌株,设计外排泵抑制试验对耐药菌株的外排泵进行检测。结果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以环丙沙星、多黏菌素E较低;同源性研究结果显示,共有8个型别;75株碳青霉烯类耐药株中,13株为金属酶阳性;外排泵抑制剂可以使34株美罗培南耐药株的MIC值较单药时降低≥4倍。结论该院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以A、B型为主;严重感染患者可以考虑使用环丙沙星等抗菌药物;产金属酶和外排泵等耐药外排系统可能是导致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耐药性 金属Β-内酰胺酶 外排泵
原文传递
衡阳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流行状况及3种基因分型方法比较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恋霞 肖金红 +4 位作者 田巍 余澜 游晓星 曾焱华 朱翠明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862-868,共7页
目的 了解2013—2016年湖南省衡阳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情况,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巢式PCR(nPCR)和快速循环PCR(Rapid-Cycle PCR)对Mp p1基因进行分型研究.方法 收集2013—2016年衡阳市4家三... 目的 了解2013—2016年湖南省衡阳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情况,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巢式PCR(nPCR)和快速循环PCR(Rapid-Cycle PCR)对Mp p1基因进行分型研究.方法 收集2013—2016年衡阳市4家三甲医院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咽拭子标本,PCR扩增16S rRNA基因鉴定Mp临床株.用PCR-RFLP、nPCR和Rapid-Cycle PCR对临床株进行p1基因分型,分析2013—2016年衡阳地区Mp的流行情况.结果 从984例咽拭子标本中共鉴定出109株Mp菌株.PCR-RFLP和nPCR对109例Mp菌株分型的敏感性为100%(109/109).Rapid-Cycle PCR分型法的敏感性为98.17%(107/109),3种方法基因分型的特异性均为100%.109例Mp临床株中Ⅰ型分离率为78.90%(86/109),显著高于Ⅱ型菌株检出率(21.10%,23/109,t=93.239,P=0.01).2013—2016年,Ⅰ型逐年检出率分别为93.10%、87.50%、76.92%和65.79%,Ⅱ型逐年检出率分别为6.90%、12.50%、23.08%和34.21%,MpⅠ型菌株检出率逐年减少,而Ⅱ型Mp菌株逐年增加.结论 PCR-RFLP、nPCR和Rapid-Cycle PCR均对Mp分型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2013—2016年衡阳地区分离的109例Mp临床株主要为Ⅰ型,且逐年由Ⅰ型向Ⅱ型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P1基因 基因分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