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对外贸易结构变迁及共同富裕效应研究
1
作者 董思彤 许春慧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2期23-30,共8页
深入研究广西对外贸易结构变迁及共同富裕效应,对于优化贸易策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2010—2023年的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熵权法和(A-F)方法,深入分析广西对外贸易结构的共同... 深入研究广西对外贸易结构变迁及共同富裕效应,对于优化贸易策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2010—2023年的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熵权法和(A-F)方法,深入分析广西对外贸易结构的共同富裕效应。对广西对外贸易结构变迁情况进行分析后,利用熵权法构建了贸易结构升级指标体系,全面衡量广西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通过A-F方法构建多维共同富裕指标体系,评估了贸易结构变迁的共同富裕效应。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显著促进共同富裕,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增长对共同富裕贡献显著。通过深化对外开放,促进共同富裕;加强对外贸易投资监管,实现收益公平分配;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福祉等可以推动广西实现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贸易 贸易结构 共同富裕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均衡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
下载PDF
农村老年群体数字乡村建设融入路径优化——以皖南H村为例
2
作者 方超 许春慧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76-82,共7页
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发展的新形态。老年人作为乡村的主要留守群体,其数字化参与水平影响数字乡村建设的质量。文章通过对皖南H村实地调查发现,受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及自身技术赋能不足等因素制约,老年群体参与数... 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发展的新形态。老年人作为乡村的主要留守群体,其数字化参与水平影响数字乡村建设的质量。文章通过对皖南H村实地调查发现,受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及自身技术赋能不足等因素制约,老年群体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存在较大困境。从数字鸿沟视角出发,农村老年群体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融入困境可分为设备融入阻碍、心理融入障碍和社会融入困难等3个层面。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老年群体信息教育、发展适老化数字产品和服务;重视家庭数字反哺、加强朋辈数字互助、促进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发展;营造年龄友好型社会环境、健全多元化激励保障制度、完善多元主体协同监管机制等融入路径。以期为农村老年群体数字融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 老年群体 数字融入 数字鸿沟
下载PDF
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虚拟教研室的展望 被引量:3
3
作者 李鸿宾 玉璐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虚拟教研室是发挥高校平台建设功能的一项创新之举,它突破了传统教研室的教学方式,满足了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新需求,为国家培养更优秀的人才。虚拟教研室在设置上要与国家方针政策及学校、学院的教学宗旨相吻合,通过不断强化教研室的教师... 虚拟教研室是发挥高校平台建设功能的一项创新之举,它突破了传统教研室的教学方式,满足了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新需求,为国家培养更优秀的人才。虚拟教研室在设置上要与国家方针政策及学校、学院的教学宗旨相吻合,通过不断强化教研室的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的典型案例,充实案例库,开展多元化的交流活动,与同行推广交流教研室的建设经验,共建共享平台上的教学案例,不断丰富教研室建设的经验和成果。同时,虚拟教研室除常规的历史研究外,还要明确发展方向,依托中国史、民族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教研室的即时研究,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从对史实的具体考索上升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的理论思考,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历史教育 虚拟教研室 高校教学 访谈对话
下载PDF
论唐宋诗流变视野下“姚贾”并称意义的延伸
4
作者 张震英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24年第1期164-172,共9页
“姚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知名的诗人并称。“姚贾”不仅是姚合、贾岛二位诗人称谓的简单组合,随着姚贾诗风在晚唐五代的风靡、在宋元明清历代的蔓延以及历代诗论家不断地总结与评价,“姚贾”并称又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如中晚唐... “姚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知名的诗人并称。“姚贾”不仅是姚合、贾岛二位诗人称谓的简单组合,随着姚贾诗风在晚唐五代的风靡、在宋元明清历代的蔓延以及历代诗论家不断地总结与评价,“姚贾”并称又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如中晚唐之交有别于韩孟、元白诗人群体的第三种势力的代表,以姚合、贾岛为核心的五律创作群体,晚唐五代五言律诗风格的主流,由唐风向宋调转型的重要推手等。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中对“姚贾”并称的认识也经历了由对举到并称、由人物到风格、由群体到流派这样一个内涵与外延都不断充实扩大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合 贾岛 姚贾 并称 诗人群体 诗歌流派 唐宋诗
下载PDF
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学术规划和研究方法——基于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成长成才角度的感言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建平 玉璐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1-8,共8页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一个反复探寻、从量到质的积累的漫长创造过程。该文是李建平先生多年的研究体会和感想分享,他从基本态度、学术规划和研究方法3个方面对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成长成才提出了建议: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不忘“初心”,...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一个反复探寻、从量到质的积累的漫长创造过程。该文是李建平先生多年的研究体会和感想分享,他从基本态度、学术规划和研究方法3个方面对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成长成才提出了建议: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不忘“初心”,积极努力地追寻科学真理,这种基本态度其实是做人的基本态度的延伸,必须建立在“德识才学”四品质之上;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做好学术布局与学术生涯规划,在学术布局上要做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兼顾,战略目标和力量投入匹配,并及时调整布局计划推进科学的、基础的、系统的代表作,在学术生涯方面要做好确定研究方向、写出代表作、成为学术带头人和成为战略科学家4个10年阶段的规划;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仅要掌握一般研究方法,还要有战略方法,即一要选准目标、规划战略,二要找准突破口、确定选题,三要招兵买马、扎牢根基,四要分清资料用途、各尽其能,五要以点带面、扩大战果,六要开辟“第二战场”,七要持之以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研究 成长成才 德识才学 学术规划 研究方法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艺规律 被引量:2
6
作者 段宝林 玉璐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7,共7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元素。民间文化作为人民创造的、实用的、口头的民俗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民间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长的沃土,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存在的基石。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元素。民间文化作为人民创造的、实用的、口头的民俗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民间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长的沃土,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存在的基石。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看到并重视、保护民间文化,将民间文化中有用的知识、哲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继承、创新。文艺是文化最鲜活的内容、最生动的表达。作为文艺工作者,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通过解读文艺内部的8条规律——传情规律、审美规律、艺术反映生活的根本规律、形象性规律、艺术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规律、典型化规律、民间文艺先行规律、雅俗结合规律,可以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中国文艺实践作出新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民间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艺规律
下载PDF
建构中国民俗学的理论新支点 被引量:1
7
作者 仲富兰 玉璐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14,共14页
中国民俗学是研究各个民族特定文化现象和习俗的学科,也是当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学术生长点。中国民俗学经过百年发展,在学科概念上,从“俗文学”向“民间文学”进行转变,在学科归属上,从文学化跨越到社会科学化。改革开... 中国民俗学是研究各个民族特定文化现象和习俗的学科,也是当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学术生长点。中国民俗学经过百年发展,在学科概念上,从“俗文学”向“民间文学”进行转变,在学科归属上,从文学化跨越到社会科学化。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俗学不断调适自己的位置,从不同方向扩展了研究视域,扩宽了研究空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民俗文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综合多学科纵深发展,与传播学携手并进,将民俗文化鲜活地呈现于大众视野。重视民俗学与传播学的融合,不仅能保持中国民俗文化的特色,还能焕发出中国民俗学新的生机和活力,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 理论研究 学科建构
下载PDF
边疆石漠化特困地区“直过民族”精准脱贫研究——以广西南丹县里湖白裤瑶聚居区为例
8
作者 玉时阶 玉璐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53-60,共8页
地处边疆石漠化特困地区的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白裤瑶是广西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直过民族”,长期以来其经济社会发展极为缓慢,贫困问题极为突出。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就在南丹白裤瑶地区开展扶贫工作,但脱贫任务仍然艰巨... 地处边疆石漠化特困地区的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白裤瑶是广西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直过民族”,长期以来其经济社会发展极为缓慢,贫困问题极为突出。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就在南丹白裤瑶地区开展扶贫工作,但脱贫任务仍然艰巨。研究里湖白裤瑶地区的贫困现象和原因,做好精准脱贫工作,对边疆少数民族石漠化特困地区的精准脱贫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石漠化 特困地区 白裤瑶 精准脱贫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法治保障方略 被引量:23
9
作者 梁婉颖 杨军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8-65,共8页
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是乡村战略的重要资源和动力源泉;乡村振兴是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的目标。当前,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中面临过度开发、侵权、知识产权权属不明等方面的纠纷,需要从法治上予以保障。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文... 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是乡村战略的重要资源和动力源泉;乡村振兴是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的目标。当前,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中面临过度开发、侵权、知识产权权属不明等方面的纠纷,需要从法治上予以保障。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法治保障,一是乡土法治文化资源与国家规范成文法互补共融是动力源泉,国家规范成文法需要乡土法治文化资源的补充,优秀的乡土法治文化资源对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有重要作用;二是严格国家规范成文法实施是重要保障,法律实施阶段最需要规范、完善的实施细则,加强法律之间协调性以防止机械司法;三是用法治守护传承人权利是重要内容,明确传承人知识产权权利人主体地位,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制度,让对传承人权利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四是开发过程中重视传承创新农村文化资源的历史担当是重要前提,制定明确统一的开发规划,加强知识产权建设,优化农村文化资源开发的准入与审批制度,完善农村文化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五是法治教育和宣传工作是重要环节,加强农村法治教育,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引导民众正确处理权利与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文化资源 乡土文化 知识产权 法治保障
下载PDF
禁用还是拥抱: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中国社科期刊原创把关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明慧 玉璐 杨军 《出版发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9-55,共7页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给学术出版带来了挑战,不少期刊禁用或要求说明其应用,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仍是趋势。本文结合中国社科期刊原创把关的要求,分析了16篇应用ChatGPT的论文应用方式、效果和机制后认为,目前...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给学术出版带来了挑战,不少期刊禁用或要求说明其应用,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仍是趋势。本文结合中国社科期刊原创把关的要求,分析了16篇应用ChatGPT的论文应用方式、效果和机制后认为,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还不能替代人类进行学术研究和写作,但增加了中国社科期刊原创把关的难度,进而提出中国社科期刊编辑要有拥抱新技术的态度积极而谨慎地面对挑战,可掌握原创把关环节的重点和措施、夯实支持原创把关的出版流程、孵化原创价值导向的特色出版等应对策略,以期最大限度肃清学术机会主义环境,助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科期刊 原创作品 出版把关 生成式人工智能 学术不端
下载PDF
从“小家”到“大家”的民族共享节日——以国家级非遗瑶族盘王节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玉璐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7-75,共9页
瑶族盘王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从家庭仪式、家族仪式逐渐演变为政府主导和民间组织参与的民俗节庆,最后成为各民族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文化。在此过程中,各民族通过节日中的互动不断促进彼此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因... 瑶族盘王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从家庭仪式、家族仪式逐渐演变为政府主导和民间组织参与的民俗节庆,最后成为各民族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文化。在此过程中,各民族通过节日中的互动不断促进彼此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因此,以作为非遗的民族共享节日搭建文化桥梁,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丰富和拓展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对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和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非遗 交往交流交融 共享节日 盘王节
下载PDF
我国产业转移效率的测算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纪明 钟敏 许春慧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6-110,共5页
为研究城镇化进程中产业转移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文章以我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模型对产业转移效率进行测度,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不同城镇化进程中产业转移效率对经济增长的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产业转移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其对经... 为研究城镇化进程中产业转移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文章以我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模型对产业转移效率进行测度,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不同城镇化进程中产业转移效率对经济增长的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产业转移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结构性变化。结果表明:仅江苏、上海、内蒙古与天津的产业转移效率有5年以上达到DEA有效,各省份主要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增,综合技术效率在空间演化上呈现较为明显的正向集聚,高值省份始终集中于我国东北地区,近年来重心逐步向北京一带靠近;产业转移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结构性变化,当地区人口城镇化率跨越22.7273%时,回归系数会从-0.7938变更为0.12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移效率 新型城镇化 经济增长 DEA模型 门槛回归模型
下载PDF
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考量及改进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军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5-8,共4页
工匠精神培育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起着基础性作用。当前,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重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忽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甚至是部分职业学校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个... 工匠精神培育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起着基础性作用。当前,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重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忽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甚至是部分职业学校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个盲区。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企业是工匠精神培育的载体,唯有在校企合作平台中才能让学生感受企业的文化和真实情境,感受到工匠精神的真谛,厚植"工匠精神"。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来讲,要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与企业共发力,齐推进,使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落到实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
下载PDF
拟建平南至容县高速公路跨西江段旅游文化挖掘
14
作者 黄天放 陆建波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4期88-93,共6页
高速公路布线选择向社会大众征询时,参议者的视角不同,提出的建议千差万别。讨论平台可能有攻击与诋毁言论出现。政府有包容之度,老百姓的意见不被采纳也应坦然以对。人们有理由相信政府能够综合更多的智慧选出最优的布线。西江平南县... 高速公路布线选择向社会大众征询时,参议者的视角不同,提出的建议千差万别。讨论平台可能有攻击与诋毁言论出现。政府有包容之度,老百姓的意见不被采纳也应坦然以对。人们有理由相信政府能够综合更多的智慧选出最优的布线。西江平南县域内的袁崇焕故里是西江上的一个重要文化结点,历史为此刻画了一道很深的文化痕迹,值得文化旅游者驻足深入研究。全州(湘桂界)至容县(粤桂界)公路平至容县段正好经过这个结点,该工程2019年9月正式进入环境影响评价公示阶段。该文从学理的角度分析该工程与政府的契合度。结论是:(1)政府已经间接承认广西的第二个核电项目选址有误,放弃拟建的平南核电厂,前期建设进厂专用路改为用民生工程;(2)地方政府财力不足以建设跨江大桥,作为多年招商项目不切实际;(三)南北白马村共建历史名人袁崇焕故里旅游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南 容县 高速公路 核电厂 西江 武林大桥 旅游文化
下载PDF
壮族集中聚居区经济集聚与产业集聚空间相关性分析
15
作者 陈艳红 许春慧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35-142,共8页
文章以壮族集中聚居区县域为研究对象,利用莫兰指数研究经济集聚和产业集聚的空间相关情况,得出结论:(1)非农产业作为壮族集中聚居区的支撑产业,与民族自治地方及全国非农产业发展仍存在差距;(2)从总体看,壮族集中聚居区相互临近的县域... 文章以壮族集中聚居区县域为研究对象,利用莫兰指数研究经济集聚和产业集聚的空间相关情况,得出结论:(1)非农产业作为壮族集中聚居区的支撑产业,与民族自治地方及全国非农产业发展仍存在差距;(2)从总体看,壮族集中聚居区相互临近的县域非农产业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似;(3)从局部看,壮族集中聚居区大部分县域非农产业产值和地区生产总值处于低低集聚区,同时宾阳县、横县、柳江区等部分县市则始终位于高高集聚区;(4)壮族集中聚居区经济分布与产业分布的协调性越来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经济集聚 莫兰指数 空间相关性
下载PDF
广西南丹县白裤瑶砍牛祭丧仪式的宗教人类学阐释 被引量:2
16
作者 玉时阶 玉璐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5-182,共8页
丧葬仪式是人生礼仪重要的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及族群认同等文化特征,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道德信仰和对社会记忆的历史建构等作用。白裤瑶历来有"砍牛祭丧"的习俗,除刀伤、蛇伤、虎咬与孕... 丧葬仪式是人生礼仪重要的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及族群认同等文化特征,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道德信仰和对社会记忆的历史建构等作用。白裤瑶历来有"砍牛祭丧"的习俗,除刀伤、蛇伤、虎咬与孕妇难产等"凶死者"外,凡5岁以上的死者,都可举行"砍牛祭丧",以示吊唁。砍牛祭丧仪式不仅是白裤瑶社会生活中的一次神圣的宗教信仰仪式,同时也是白裤瑶人对其先民早期社会生活记忆的一种特殊展示,表述了白裤瑶思乡寻根与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灵魂归宗、雷神崇拜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白裤瑶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裤瑶 砍牛祭丧 丧葬仪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