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材料在治理复合污染土壤中的应用与展望
1
作者 刘煜莹 魏晓贺 +2 位作者 何建荣 苗欣宇 欧阳少虎 《化学试剂》 CAS 2024年第7期50-58,共9页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而造成的土壤污染越发严重,尤其是土壤的复合污染问题亟待解决。复合污染主要分为重金属复合污染、有机物复合污染还有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目前,针对复合污染土壤的处理主要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生物方法3种...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而造成的土壤污染越发严重,尤其是土壤的复合污染问题亟待解决。复合污染主要分为重金属复合污染、有机物复合污染还有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目前,针对复合污染土壤的处理主要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生物方法3种,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纳米材料因其具有大比表面积、强还原和吸附能力以及小粒径尺寸等优点为土壤修复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在实践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对此综述了纳米材料在治理复合污染土壤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应用于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机理以及纳米材料修复复合污染土壤的影响因素,对纳米材料在复合污染土壤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纳米材料在复合污染土壤中的安全有效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污染 纳米材料 土壤污染 土壤修复 环境保护
下载PDF
天津市路面雨水径流重金属污染特征 被引量:39
2
作者 李倩倩 李铁龙 +2 位作者 赵倩倩 刘大喜 金朝晖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3-148,共6页
对天津市3条典型主要交通干线雨水径流中的Cr、Cd、Fe、Cu、Hg 5种重金属进行了取样监测,重点探讨了路面径流重金属的平均质量浓度、冲洗特征、重金属之间以及重金属与悬浮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并用聚类分析方法对降雨特征对重金属污染的... 对天津市3条典型主要交通干线雨水径流中的Cr、Cd、Fe、Cu、Hg 5种重金属进行了取样监测,重点探讨了路面径流重金属的平均质量浓度、冲洗特征、重金属之间以及重金属与悬浮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并用聚类分析方法对降雨特征对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路面雨水径流重金属污染严重,Fe、Cr和Cd质量浓度较高,污染贡献率大,为径流主要重金属污染物;重金属污染水平高于国内外城市研究结果,反映出天津市在道路路面环境维护和管理上与其他城市的差距。路面径流的重金属具有明显的径流初期冲洗效应,在径流的初始阶段,重金属质量浓度达到最大值,随着降雨和径流的延续,污染物质量浓度呈波浪性锯齿状下降,至降雨结束,重金属质量浓度最终趋于稳定。径流中不同种类重金属具有同源性,且与径流中的悬浮固体具有明显的相互依存关系,重金属主要以悬浮固体吸附的形式或重金属颗粒形式存在。通过聚类分析可知,重金属污染受降雨强度和前期晴天积累影响显著,其次是降雨量和降雨历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路面 雨水径流 重金属污染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天津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雨水径流污染特征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倩倩 李铁龙 +1 位作者 刘大喜 金朝晖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2-26,共5页
在对天津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水质进行监测的基础上,探讨了地表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出流规律、污染物的事件平均浓度(EMC)以及污染物负荷量。结果表明,地表径流污染物浓度大多在径流初期10~20 min达到最高值,之后随着降雨历时的延... 在对天津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水质进行监测的基础上,探讨了地表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出流规律、污染物的事件平均浓度(EMC)以及污染物负荷量。结果表明,地表径流污染物浓度大多在径流初期10~20 min达到最高值,之后随着降雨历时的延续,污染物浓度呈波浪性锯齿状降低,至降雨结束,污染物浓度最终趋于稳定,在整个径流污染过程中整体表现为初期径流污染物浓度高于后期径流,具有明显的初期冲刷效应。地表雨水径流污染物SS、COD、BOD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53.15~676.21、70~3141、0.27~80.65 mg/L,污染负荷量分别为793~3 369、349~1 564、51~402 kg/(hm2.a),径流水质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Ⅴ类标准,50%以上的污染物浓度测定值超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污染物平均浓度和负荷量与广州市监测结果相近,比北京、上海市偏高,远大于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城市的监测值。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工业区地表径流污染物浓度和污染物负荷量最高,其次是商业区、居民区。研究得出,天津市地表雨水径流污染严重,实施污染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径流 污染特征 土地利用类型 事件平均浓度 污染物负荷量
下载PDF
沉积物中Pb和Cd对泥鳅的毒性效应及其基准阈值的验证 被引量:8
4
作者 韩雨薇 钟文珏 +2 位作者 张彦峰 强沥文 祝凌燕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78-1084,共7页
为探讨沉积物中AVS(acid volatile sulfide,酸挥发性硫化物)和SEM(simultaneously extracted metals,同时提取金属)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基准验证的影响,以泥鳅为受试生物,以死亡率、鳃部渗血率和体质量变化为测试终点,研究了沉积物和... 为探讨沉积物中AVS(acid volatile sulfide,酸挥发性硫化物)和SEM(simultaneously extracted metals,同时提取金属)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基准验证的影响,以泥鳅为受试生物,以死亡率、鳃部渗血率和体质量变化为测试终点,研究了沉积物和上覆水中重金属Pb、Cd对底栖生物的毒性效应,并对文献中Pb、Cd沉积物基准阈值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沉积物中Pb、Cd对泥鳅21d的LC50(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391、37.0 mg/kg;上覆水中ρ(Pb2+)和ρ(Cd2+)较低,对生物毒性效应贡献可以忽略.经验证,Pb和Cd的TEL(threshold effect level,临界效应浓度)和PEL(probable effect level,必然效应浓度)基本符合其所代表的意义,Pb、Cd加标浓度(以w计)低于其对应的TEL时不具有毒性,高于其对应的PEL时具有明显毒性,介于二者之间时毒性不确定.SEM/AVS(物质的量比)和生物死亡率有明显的相关性,当该比值大于1.00时,重金属对泥鳅有明显的毒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生物效应 沉积物质量基准 酸挥发性硫化物
下载PDF
纳米铁-微生物体系去除水中硝酸盐的柱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赵倩倩 李铁龙 +2 位作者 金朝晖 安毅 东美英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CAS 2010年第5期350-354,共5页
进行了纳米铁微生物体系去除硝酸盐的柱实验研究,探讨了纳米铁添加量、纳米铁-微生物的处理方式及水力停留时间(HRT)不同时硝酸盐的去除效果及产物的生成情况。结果表明,体系中纳米铁含量由0.056g增加到0.280g时,硝酸盐的去除率由35%上... 进行了纳米铁微生物体系去除硝酸盐的柱实验研究,探讨了纳米铁添加量、纳米铁-微生物的处理方式及水力停留时间(HRT)不同时硝酸盐的去除效果及产物的生成情况。结果表明,体系中纳米铁含量由0.056g增加到0.280g时,硝酸盐的去除率由35%上升到90%,氨氮的产生量也由3.059mg/L增加至11.692mg/L;将纳米铁与微生物在26℃培养箱中放置培养5d后对硝酸盐的去除优于直接开始实验去除硝酸盐的效果;HRT从0.50h延长到2.01h时,体系中硝酸盐的去除速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铁 脱硝 柱实验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鱼饵中磷释放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臧常娟 黄岁樑 +1 位作者 吴敏 杜胜蓝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1年第2期10-14,共5页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分析了环境因子(上覆水、微生物活动、温度、pH、水动力条件)对鱼饵磷释放特征的影响及原因。结果表明:鱼饵在去离子水中总磷和正磷酸盐的平衡释放量约是潘家口水库水中的1.58倍和1.76倍;微生物作用有利于鱼饵中磷向...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分析了环境因子(上覆水、微生物活动、温度、pH、水动力条件)对鱼饵磷释放特征的影响及原因。结果表明:鱼饵在去离子水中总磷和正磷酸盐的平衡释放量约是潘家口水库水中的1.58倍和1.76倍;微生物作用有利于鱼饵中磷向水体释放,前者总磷和正磷酸盐的释放量约为后者的1.55倍和1.28倍;温度升高和水体扰动促进了鱼饵中磷的释放;酸性和碱性条件下鱼饵中磷的释放量高于中性条件下鱼饵中磷的释放量。各环境因子作用下,鱼饵中磷在前3h内的释放速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饵 磷释放 环境因子 水体富营养化 水污染 潘家口水库
下载PDF
生物质对水体油污染吸附处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历军 汤翊 +2 位作者 黄岁樑 黄煌 张世良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9-87,共9页
随着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体油污染日益严重,寻求价廉、高效、环保的除油方法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吸附法除油效率高,应用范围广,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介绍了水体油污染现状、危害、处理方法,比较了不同类型吸油材料的吸油特性,提出... 随着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体油污染日益严重,寻求价廉、高效、环保的除油方法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吸附法除油效率高,应用范围广,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介绍了水体油污染现状、危害、处理方法,比较了不同类型吸油材料的吸油特性,提出生物质是兼具价廉、环保等多重优点的高效吸油材料。基于此,对生物质吸油材料的选择标准及除油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介绍了常用的吸油机制微观分析方法,并对生物质除油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油污染 吸附处理 生物质 改性处理 微观机制
下载PDF
基于水功能区控制单元的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风险评价区划及其应用 被引量:19
8
作者 肖瑶 黄岁樑 +2 位作者 孔凡青 刘明喆 李莹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2-228,共7页
以水功能区控制单元为基础,结合子流域划分工作单元。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环境分析模型构建环境风险源危险性指标体系,进行流域环境风险源识别及其危险性等级评价。增加"环境风险源下游特征"指标以考虑风险源流经下游重... 以水功能区控制单元为基础,结合子流域划分工作单元。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环境分析模型构建环境风险源危险性指标体系,进行流域环境风险源识别及其危险性等级评价。增加"环境风险源下游特征"指标以考虑风险源流经下游重要性不同的水功能区(工作单元)对其本身危险性等级的影响。结合指标数据、标准和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风险源的危险性(以及工作单元的脆弱性等级)。参考河流一维污染物衰减模型,建立工作单元危险性等级评价方法。工作单元危险性等级由两部分叠加构成,即本单元风险源的危险性等级和上游风险源通过河流对下游工作单元危险性的影响。结合工作单元的危险性和脆弱性等级,通过风险矩阵评价工作单元的风险等级。在此基础上,在同一水功能区控制单元,合并风险相同的工作单元,实现流域风险评价区划。将上述方法应用在滦河流域中上游。研究表明,滦河流域中上游共55个风险区,其中高风险区I有3个,较高风险区II有15个,较低风险区Ⅲ有14个,低风险区IV有23个,说明滦河流域中上游整体风险性偏低;并对不同等级风险区提出相应的管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 流域 风险 水功能区控制单元 滦河流域
下载PDF
淡水湖泊沉积物污染评价方法比较--以北大港水库为例 被引量:10
9
作者 祁艳丽 唐永杰 +2 位作者 蔡树伯 孙红文 刘春光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6年第6期26-30,38,共6页
为了比较沉积物污染的3种典型评价方法,对北大港水库内的11个采样点进行表层沉积物采样,并测定了样品的全盐量、有机质、全磷和全氮指标。根据测定得出的数据分别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沉积物污染... 为了比较沉积物污染的3种典型评价方法,对北大港水库内的11个采样点进行表层沉积物采样,并测定了样品的全盐量、有机质、全磷和全氮指标。根据测定得出的数据分别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沉积物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库中心的S1、S2和S3点为中度或重度污染,其余位于库周的采样点为未污染或轻度污染,总体上库心的沉积物污染比库周严重。结合北大港水库实例,比较3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得出结论:单因子指数法计算简便,但评价结果偏高;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考虑了沉积物污染评价的综合性,但忽略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影响;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利用熵值赋权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客观性与综合性较强,评价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湖泊 沉积物 污染评价 单因子指数法 内梅罗综合指数法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
下载PDF
悬浮型光催化纳滤膜反应器处理H酸溶液工艺中操作压力变化的机理研究:实验部分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军 高冠道 《化学工程师》 CAS 2009年第5期1-4,36,共5页
首次通过系列黑暗条件下的膜分离空白试验对悬浮型光催化纳滤膜反应器中耦合分离膜操作压力的变化机理进行研究。为了从根本上揭示悬浮型光催化纳滤膜反应器中引起耦合分离膜操作压力规律性变化以及不同初始操作压力条件下导致变化规律... 首次通过系列黑暗条件下的膜分离空白试验对悬浮型光催化纳滤膜反应器中耦合分离膜操作压力的变化机理进行研究。为了从根本上揭示悬浮型光催化纳滤膜反应器中引起耦合分离膜操作压力规律性变化以及不同初始操作压力条件下导致变化规律明显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分别进行三组黑暗条件下的膜分离对比试验,考察不同膜分离过程中膜分离操作压力的变化规律、变化幅度和变化速度。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初始操作压力条件下,由于待分离的污染物种类、性质、组分和浓度的差异导致纳滤膜分离操作压力的变化规律存在根本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氧化 纳滤膜分离 耦合工艺 H酸 过膜压力 变化机理
下载PDF
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在水环境中污染现状 被引量:2
11
作者 高灵飞 王惟儒 +4 位作者 刘文欣 张思远 王浩琪 王锋文 赵祯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60-168,共9页
文章基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将中国水环境分为6个区域,简述了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物理化学性质,分析了各区域水环境PFASs污染水平、组成特点、来源解析与时空分布特征,将污染程度从高至低排序:东三省>京津冀>长三角&... 文章基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将中国水环境分为6个区域,简述了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物理化学性质,分析了各区域水环境PFASs污染水平、组成特点、来源解析与时空分布特征,将污染程度从高至低排序:东三省>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华中>华西。基于研究现状,探讨了PFASs水环境中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对未来的研究聚焦方向提出了如下建议与展望:根据链长度和同分异构体,建立对PFASs污染水平和毒性效应的系统认识;着重关注饮用水PFASs污染水平,以明确评估其人体健康危害;针对PFASs治理手段,进一步研究其实际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 时空分布 来源解析
原文传递
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高雨飞 鲁金凤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430-438,共9页
高级氧化技术作为治理难降解污染物、污水提标改造的有效处理技术发展迅速。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因氧化效率高、使用便捷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高效催化剂制备及其降解效能方面,而对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机理方面的探... 高级氧化技术作为治理难降解污染物、污水提标改造的有效处理技术发展迅速。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因氧化效率高、使用便捷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高效催化剂制备及其降解效能方面,而对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机理方面的探索和总结尚不完善。本文根据非均相催化剂类型差异系统综述了催化臭氧氧化体系中重要的吸附作用机理以及催化氧化作用机理,讨论了金属氧化物材料的表面羟基、路易斯活性位点、氧化还原电偶,非金属材料的电子来源差异、表面官能团,复合材料的复合特性对臭氧的吸附与活性氧物种产生的影响。同时总结了非均相催化氧化过程中活性氧物种之间的产生、转化与鉴定以及详细的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的相互转化过程,为后续发展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 氧化还原电偶 电子来源 活性氧物种
下载PDF
天津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21
13
作者 王秋莲 刘春光 +2 位作者 关玉春 徐立敏 樊娟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1-66,共6页
分析了1997~2007年天津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5种重金属(铜、锌、铅、镉、汞)的含量和时空分布特征,并对2007年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及潜在生态危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大部分年份各重金属的含量相对稳定;各种重金属空间分布差... 分析了1997~2007年天津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5种重金属(铜、锌、铅、镉、汞)的含量和时空分布特征,并对2007年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及潜在生态危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大部分年份各重金属的含量相对稳定;各种重金属空间分布差异性不大,差异性大小依次为汞>镉>铜>铅>锌;5种重金属的富集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锌>铜>铅>汞>镉,其中锌为中污染水平,其他均为低污染水平.天津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对海域生态系统表现为轻微生态危害,其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汞>铜>铅>镉>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海域 沉积物 重金属 生态风险评价 富集系数
下载PDF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测定污水中的全氟化合物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宪忠 孙红文 +1 位作者 汪磊 杨锦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44-945,共2页
关键词 全氟化合物 高效液相色谱 技术测定 串联质谱 固相萃取 污水 全氟辛烷 工业生产
原文传递
北大港水库底泥盐分释放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胡鹏 刘春光 +2 位作者 孙红文 常素云 张凯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69-73,共5页
底泥的盐分释放是滨海地区淡水库水质咸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包括上覆水条件在内的多种因素可能影响到底泥的盐分释放。为了研究底泥盐分释放的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采集了天津滨海地区典型淡水库——北大港水库底泥样品,测定了盐分含量,... 底泥的盐分释放是滨海地区淡水库水质咸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包括上覆水条件在内的多种因素可能影响到底泥的盐分释放。为了研究底泥盐分释放的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采集了天津滨海地区典型淡水库——北大港水库底泥样品,测定了盐分含量,并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底泥盐分含量、上覆水水深、上覆水盐浓度以及扰动对底泥盐分释放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库区底泥全盐量为0.095%~0.818%,总体属轻盐化土和中盐化土,库心底泥盐分含量明显高于库周底泥。室内模拟实验表明,底泥含盐量越高,盐分释放通量越大;实验条件下上覆水越深,上覆水盐分含量越低,底泥盐分释放通量越大;上覆水扰动会促进底泥盐分释放。该研究认为,底泥盐分释放受底泥盐分含量和上覆水理化因素的多重影响,对其释放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解释滨海地区水体的咸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港水库 底泥 盐分释放 水质咸化 盐度
原文传递
壳聚糖-高岭土复合体去除铜绿微囊藻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石静 刘春光 +4 位作者 王君丽 金星龙 赵乐军 袁有才 庄源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914-1918,共5页
利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壳聚糖和高岭土单独及复合作用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以250mL烧杯作为试验容器,纯种藻为试验用藻,以叶绿素a和浊度表征藻液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单独使用高岭土除藻效率较低,增加高岭土用量难以提高藻的去除... 利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壳聚糖和高岭土单独及复合作用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以250mL烧杯作为试验容器,纯种藻为试验用藻,以叶绿素a和浊度表征藻液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单独使用高岭土除藻效率较低,增加高岭土用量难以提高藻的去除率;单独使用壳聚糖对藻的去除效果较好,但是藻的絮凝沉降速度较慢。壳聚糖-高岭土复合体可以明显加快藻类的沉降速率,改善除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高岭土 复合体 铜绿微囊藻 水华
下载PDF
BP神经网络在河流叶绿素a浓度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李贺 刘春光 +4 位作者 樊娟 王君丽 斯东林 赵乐军 庄源益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5-79,共5页
采用BP神经网络改进算法,通过对津河、卫津河叶绿素a和其他10种水质因子的分析,建立了叶绿素a预测模型,并找出了对叶绿素a浓度变化影响较大的因子。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在河流系统叶绿素a含量的预测中,具有很好的泛化、推广能力,预测值... 采用BP神经网络改进算法,通过对津河、卫津河叶绿素a和其他10种水质因子的分析,建立了叶绿素a预测模型,并找出了对叶绿素a浓度变化影响较大的因子。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在河流系统叶绿素a含量的预测中,具有很好的泛化、推广能力,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37 6;预测过程中,增加训练样本量或增加输入变量都可以提高预测效果;pH、溶解氧、叶绿素a本底浓度和温度是叶绿素a预测模型的主要参数,四者的相对重要性指数之和达45.7%,对网络输出的准确度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河流 叶绿素A 预测模型 富营养化
下载PDF
沉积物中重金属Pb和Cd对河蚬的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韩雨薇 张彦峰 +2 位作者 陈萌 钟文珏 祝凌燕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9-137,共9页
以河蚬为受试生物,以存活率、呼吸抑制率为测试终点,研究了沉积物和上覆水中重金属Pb、Cd对底栖生物的毒性效应,并探讨了沉积物中酸挥发性硫化物(acid volatile sulfide,AVS)和同时提取金属(simultaneously extracted metals,SEM)对重... 以河蚬为受试生物,以存活率、呼吸抑制率为测试终点,研究了沉积物和上覆水中重金属Pb、Cd对底栖生物的毒性效应,并探讨了沉积物中酸挥发性硫化物(acid volatile sulfide,AVS)和同时提取金属(simultaneously extracted metals,SEM)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中Pb、Cd对河蚬致死效应较低,当Pb、Cd浓度分别为400、100 mg獉kg-1,连续暴露21 d时,致死率低于20%;沉积物中Pb、Cd对河蚬14 d的呼吸抑制率EC50分别为519和151 mg獉kg-1;上覆水中Pb和Cd离子浓度较低,对生物毒性效应贡献可以忽略;SEM/AVS值和生物呼吸抑制率有着明显的线性相关性,当SEMPb/AVS>1,SEMCd/AVS>0.6时,重金属对河蚬有明显的毒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Cd PB 河蚬 沉积物 呼吸抑制率 酸挥发性硫化物
下载PDF
稳定纳米铁与反硝化菌耦合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学 李铁龙 +2 位作者 东美英 夏宏彩 金朝晖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39-745,共7页
利用液相还原法制备壳聚糖稳定纳米铁、油酸钠稳定纳米铁和普通纳米铁,在无氧条件下将其分别与反硝化细菌耦合用于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物的去除研究,探讨不同纳米材料与反硝化菌的耦合体系去除硝酸盐的速率和产物,并通过测定体系中反硝... 利用液相还原法制备壳聚糖稳定纳米铁、油酸钠稳定纳米铁和普通纳米铁,在无氧条件下将其分别与反硝化细菌耦合用于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物的去除研究,探讨不同纳米材料与反硝化菌的耦合体系去除硝酸盐的速率和产物,并通过测定体系中反硝化细菌总RNA浓度的变化来研究纳米材料对反硝化菌的毒害作用。结果表明,耦合体系均在9d内将硝酸盐完全去除,反应过程中有大量亚硝酸盐产生,但随着反应的进行又逐渐消失,3种耦合体系的脱氮产物中均有氨氮产生,油酸钠稳定纳米铁体系、普通纳米铁体系、壳聚糖稳定纳米铁体系产生的氨氮比例分别为15、37和58。反应后3种耦合体系中反硝化菌总RNA浓度的降低率分别为壳聚糖稳定纳米铁体系37、纳米铁体系30、油酸钠稳定纳米铁体系21,可见不同纳米材料对细菌毒性大小顺序为壳聚糖稳定纳米铁>普通纳米铁>油酸钠稳定纳米铁。综合反应速率、产物和对细菌的毒性各个方面因素,油酸钠稳定纳米铁与反硝化细菌的耦合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盐 反硝化细菌 稳定纳米铁 纳米铁-微生物耦合
下载PDF
全氟化合物同分异构体的环境行为及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义峰 赵丽霞 +1 位作者 单国强 祝凌燕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64-476,共13页
以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和全氟辛烷羧酸(PFOA)为代表的全氟化合物(PFASs)是一类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目前已经在全球自然环境、野生生物及人群中广泛检出,其环境与健康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传统的电氟化法生产工艺使PFASs产品存... 以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和全氟辛烷羧酸(PFOA)为代表的全氟化合物(PFASs)是一类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目前已经在全球自然环境、野生生物及人群中广泛检出,其环境与健康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传统的电氟化法生产工艺使PFASs产品存在碳链同分异构体。这些PFAS的同分异构体可能具有不同的环境行为和毒理效应。随着分析方法的逐渐成熟,目前,国外的学者已经在该研究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以PFOS和PFOA为例,在介绍了PFAS同分异构体的来源、命名和世界各地生产厂家的异构体组成等基本信息的基础上,还系统介绍了环境介质中PFAS同分异构体的分析方法、环境迁移转化差异及源分析研究;生物和人体的生物累积性及毒理学差异等;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为今后PFAS同分异构体的环境问题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合物 同分异构体 分析技术 环境分析 源分析 人体血清 毒性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