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岛环境空气PM10和PM2.5污染特征与来源比较 被引量:104
1
作者 吴虹 张彩艳 +4 位作者 王静 宣肇菲 楚翠娟 冯银厂 徐虹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3-589,共7页
2011—2012年分别在青岛设6个和2个采样点采集PM10和PM2.5样品,分析二者质量浓度及颗粒物中多种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等组分的质量浓度,以研究PM10及PM2.5的污染特征.采用CMB-iteration模型估算法,确定一次源类及二次源类对PM10和PM... 2011—2012年分别在青岛设6个和2个采样点采集PM10和PM2.5样品,分析二者质量浓度及颗粒物中多种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等组分的质量浓度,以研究PM10及PM2.5的污染特征.采用CMB-iteration模型估算法,确定一次源类及二次源类对PM10和PM2.5的贡献,利用统计学方法比较PM10和PM2.5的污染源.结果表明:青岛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季节变化显著,表现为春、冬季高,夏、秋季低;Na、Mg、Al、Si、Ca和Fe元素主要富集在PM10中,SO42-、NO3-、EC和OC主要富集在PM2.5中;城市扬尘、煤烟尘、建筑水泥尘及海盐粒子等粗粒子在PM10中的分担率较PM2.5中的高,分担率分别为28.7%、17.2%、7.16%及4.47%;二次硫酸盐、二次硝酸盐、机动车尾气尘及SOC(二次有机碳)等在PM2.5中的分担率较PM10中的高,分担率分别为19.3%、8.97%、13.7%及6.07%;由PM10与PM2.5化学组分的分歧系数可见,春、秋季PM10和PM2.5化学构成存在一定差异,而冬、夏季二者的化学构成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PM2 5 源解析 CMB-iteration模型 富集因子 分歧系数
下载PDF
天津市环境空气中细粒子的污染特征与来源 被引量:81
2
作者 李伟芳 白志鹏 +1 位作者 史建武 刘爱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4-400,共7页
于2006年8—12月,在天津市中心城区采集细粒子(PM2.5)并测定其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和元素的质量浓度,应用因子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技术解析PM2.5的来源. 结果表明:ρ(PM2.5)月均值为103.9~217.4 μg/m^3,呈冬季最高、夏季最低的特... 于2006年8—12月,在天津市中心城区采集细粒子(PM2.5)并测定其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和元素的质量浓度,应用因子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技术解析PM2.5的来源. 结果表明:ρ(PM2.5)月均值为103.9~217.4 μg/m^3,呈冬季最高、夏季最低的特征. 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浓度占ρ(PM2.5)的比例为24.7%~46.8%,其中ρ(SO4^2-),ρ(NO3^-),ρ(NH4^+)和ρ(Cl-)之和约占离子总质量浓度的90%. 在夏季,二次粒子质量浓度占ρ(PM2.5)比例最大,这与SO2向SO4^2-,NO2向NO3^-的转化率升高有关. PM2.5中Cl富集主要与燃煤等人为排放有关, 海盐源对Cl^-的贡献不足20%. 天津PM2.5中含量最高的元素为Si,约占元素总质量浓度的28.4%. 微量元素中以Zn和Pb的含量最高,二者主要来自燃煤和机动车排放. 源解析结果表明,二次污染、化石燃料燃烧、土壤尘和建筑粉尘是天津市环境空气中PM2.5的主要来源,贡献率分别为53.4%,25.8%,12.3%和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水溶性离子 无机元素 源解析 天津市
下载PDF
应用地质累积指数分析城市颗粒物源解析土壤风沙尘的污染 被引量:25
3
作者 姬亚芹 朱坦 +1 位作者 冯银厂 白志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49-953,共5页
TSP和PM10来源解析表明,土壤风沙尘是颗粒物的重要尘源,为此收集了源解析土壤风沙尘17种元素的质量浓度谱(成分谱),应用地质累积指数(以土壤元素背景值为背景浓度)来分析人类活动对城市颗粒物源解析土壤风沙尘的污染,为选择标识元素和... TSP和PM10来源解析表明,土壤风沙尘是颗粒物的重要尘源,为此收集了源解析土壤风沙尘17种元素的质量浓度谱(成分谱),应用地质累积指数(以土壤元素背景值为背景浓度)来分析人类活动对城市颗粒物源解析土壤风沙尘的污染,为选择标识元素和治理风沙尘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⑴粗颗粒土壤风沙尘中Al、K、Ti基本未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Ca、Ni、Cu、Zn、Pb已为中到强污染水平;⑵细颗粒土壤风沙尘中Na、Mg、Al、K、Ti、V、Fe、Ba、Mn未达到一般污染水平,Cr、Ni、Cu、Zn、Br元素达到较重的污染水平;⑶粗细颗粒元素地质累积指数城市间差别较大,细颗粒的地质累积指数相对高于粗颗粒元素的地质累积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累积指数 土壤风沙尘 污染
下载PDF
杭州市空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宋晓晖 毕晓辉 +4 位作者 吴建会 林丰妹 焦荔 张裕芬 冯银厂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0-63,共4页
根据2006—2010年杭州市空气颗粒物的监测数据及2002、2006、2008年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结果,对杭州市空气颗粒物浓度、化学组分与污染来源等特征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以期为空气颗粒物污染控制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近年来杭州市PM10... 根据2006—2010年杭州市空气颗粒物的监测数据及2002、2006、2008年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结果,对杭州市空气颗粒物浓度、化学组分与污染来源等特征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以期为空气颗粒物污染控制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近年来杭州市PM10浓度有所下降,但一类功能区PM10仍超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的要求(≤0.04mg/m3),杭州市空气颗粒物污染以细颗粒物为主,空气颗粒物的二次转化、机动车尾气尘等产生的二次粒子污染相对严重;煤烟尘对杭州市PM10的贡献率下降明显,城市扬尘、二次粒子和机动车尾气尘对PM10的贡献率有所增加,是杭州市PM10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市 空气颗粒物 污染特征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6
5
作者 白志鹏 张利文 +1 位作者 朱坦 冯银厂 《同位素》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7-64,共8页
由于稳定同位素在特定污染源中具有特定的组成,且具有分析结果精确稳定、在迁移与反应过程中组成稳定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事件的仲裁、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分析研究。本文介绍了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稳定同位素分馏的研究现状及... 由于稳定同位素在特定污染源中具有特定的组成,且具有分析结果精确稳定、在迁移与反应过程中组成稳定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事件的仲裁、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分析研究。本文介绍了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稳定同位素分馏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最新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索 环境科学 同位索分馏
下载PDF
基于后向轨迹的2020年承德市大气细颗粒物潜在来源分析
6
作者 马瑶 吕瑞鹤 +3 位作者 李陆杨 薛艳龙 张进生 王丹 《当代化工研究》 2025年第4期96-99,共4页
使用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HYSPLIT)和NCEP气象再分析资料(2020年3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计算分析了不同季节抵达承德市的气流后向轨迹,并进行了聚类分析,以确定影响承德市的主要气团来源。研究还基于承德市空气污染物(PM_(2.5)... 使用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HYSPLIT)和NCEP气象再分析资料(2020年3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计算分析了不同季节抵达承德市的气流后向轨迹,并进行了聚类分析,以确定影响承德市的主要气团来源。研究还基于承德市空气污染物(PM_(2.5)、PM_(10)、SO_(2)、CO、NO_(2)、O_(3))的监测数据,探讨了PM_(2.5)的污染特征。此外,通过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季节承德市环境空气中PM_(2.5)污染的潜在源区及其贡献。结果表明,承德市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较好,SO_(2)和NO_(2)质量浓度的比值全年较低,显示出典型的非煤烟型污染特征。后向轨迹聚类结果显示,春、秋、冬季主要受西北地区长距离跨境气团的影响,夏季则显著受京津冀地区和环渤海区域气团的影响,同时渤海海洋气流也是夏季的主要影响源。PSCF分析指出,京津冀地区是承德市PM_(2.5)的主要潜在源区,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秋冬季源区相比春夏季更为广泛,向西和东延伸。此外,山西、河南、山东、环渤海地区和海洋气溶胶的贡献也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承德市 后向轨迹聚类 潜在源区分析
下载PDF
天津市夏季灰霾与非灰霾天气下颗粒物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59
7
作者 魏欣 毕晓辉 +3 位作者 董海燕 陈魁 孙韧 冯银厂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93-1200,共8页
2011年6—8月在天津市区进行的连续灰霾观测发现,灰霾发生的天数占观测时段的1/3.灰霾日与非灰霾日颗粒物质量浓度存在显著差异,灰霾日ρ(PM2.5)与ρ(PM10)的平均值分别是非灰霾日的1.64和1.55倍.灰霾日S含量高于非灰霾日近50%;灰霾日ρ... 2011年6—8月在天津市区进行的连续灰霾观测发现,灰霾发生的天数占观测时段的1/3.灰霾日与非灰霾日颗粒物质量浓度存在显著差异,灰霾日ρ(PM2.5)与ρ(PM10)的平均值分别是非灰霾日的1.64和1.55倍.灰霾日S含量高于非灰霾日近50%;灰霾日ρ(SO42-)和ρ(NO3-)明显高于非灰霾日,其中灰霾日ρ(NO3-)增幅最高可达251.02%;灰霾日PM2.5和PM10中的ρ(OC)、ρ(EC)均是非灰霾日的1.25倍以上.灰霾日与非灰霾日的气象条件相近,表明此次观测期间天津市区夏季灰霾天气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不大.使用CMB模型(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对PM2.5来源进行的解析表明,二次硝酸盐和二次硫酸盐对灰霾日ρ(PM2.5)的贡献率分别是非灰霾日的2.17和1.34倍,而其他源类在灰霾日和非灰霾日的贡献差异不明显,说明二次离子可能是造成天津市区夏季灰霾最主要的颗粒物源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霾 颗粒物 化学组分 源解析 天津市
下载PDF
开放源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评估技术与实例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利文 白志鹏 +2 位作者 郭光焕 李志军 韩旸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23,共6页
开放源排放的颗粒物已经成为城市环境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介绍了其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评估技术,采用开放源的动力学经验公式测算S市粉煤灰场、原煤堆场、土堆、沙石料堆4类开放源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起动风速及扩散距离,并利用箱模... 开放源排放的颗粒物已经成为城市环境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介绍了其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评估技术,采用开放源的动力学经验公式测算S市粉煤灰场、原煤堆场、土堆、沙石料堆4类开放源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起动风速及扩散距离,并利用箱模型(A值)和源解析(化学质量平衡法,CMB)模型测算开放源的区域年均起尘量及其对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贡献值.结果表明:开放源排放的颗粒物易升腾而且影响面积很大;S市区开放源类排放的小于100μm的颗粒物约22.2×104t/a,小于10μm的颗粒物约15.8×104t/a;开放源对环境空气中TSP的贡献值约370μg/m3,质量浓度分担率达60%,对PM10的贡献值约263μg/m3,分担率达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源 大气颗粒物 起动风速 扩散距离 年均起尘量
下载PDF
天津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与来源构成变化 被引量:34
9
作者 肖致美 毕晓辉 +4 位作者 冯银厂 朱坦 徐虹 孙韧 张文具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46-252,共7页
对1985年、2001年和2011年天津市颗粒物的粒径、化学组分以及污染来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PM10中细粒子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由1985年的<0.51升至2011年的0.57.PM10中化学组分发生了明显改变,主要组分由单一的地... 对1985年、2001年和2011年天津市颗粒物的粒径、化学组分以及污染来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PM10中细粒子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由1985年的<0.51升至2011年的0.57.PM10中化学组分发生了明显改变,主要组分由单一的地壳元素发展为二次粒子、碳和地壳元素并重,1985年以地壳元素(Si、Al、Mg、Ca等)为主要组分,2001年以TC、Si、SO42-、Al、Ca为主要组分,2011年主要组分除TC、Si、SO42-、Ca外,还新增了NO3-.各主要组分质量浓度及其占ρ(PM10)比例的变化多样,ρ(Si)所占比例先显著下降后保持平稳,其由1985年的28.7%降至2011年7.6%;碳组分所占比例由2001年的24.9%降至2011年17.9%;二次粒子质量浓度〔即ρ(SO42-)、ρ(NO3-)之和〕所占比例由2001年的10.2%升至2011年的18.3%.煤烟尘对天津市PM10的分担率由1985年的45%降至2011年的22%,而开放源、二次粒子和机动车尾气尘对PM10的分担率有所增加,三者分别由1985年的29%、6%和3%升至2011年的35%、16%和16%.环境空气中对颗粒物有重要贡献的源类越来越多,颗粒物的污染特征由煤烟型过渡为混合型再过渡到复合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市 PM10 污染特征
下载PDF
关中地区背景点位环境空气PM_(2.5)来源解析与多模型结果对比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杨佳美 戴启立 +4 位作者 刘保双 毕晓辉 宋文斌 吴建会 冯银厂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4-192,共9页
为研究关中地区远郊背景点位大气PM_(2.5)污染来源,于2014年12月—2015年10月在西安市区西南方向约34 km的背景点位(农村区域,108°44'13″E、34°00'53″N)开展样品采集,共获得218个有效样品,对29种化学组分进行了分析... 为研究关中地区远郊背景点位大气PM_(2.5)污染来源,于2014年12月—2015年10月在西安市区西南方向约34 km的背景点位(农村区域,108°44'13″E、34°00'53″N)开展样品采集,共获得218个有效样品,对29种化学组分进行了分析,并运用ME2和PMF模型进行同步解析、相互验证.结果表明:ME2和PMF模型各解析出5类因子,分别为二次无机盐、机动车尾气排放、生物质燃烧、煤烟尘和土壤尘.其中,二次无机盐分担率为42.23%~42.74%,是首要贡献源类,机动车尾气排放(22.40%~24.53%)、煤烟尘(14.57%~14.73%)、生物质燃烧(11.88%~13.42%)是另外3种主要贡献源,而土壤尘(6.28%~7.22%)分担率相对较小.2种模型同步解析大气颗粒物来源对比表明,ME2和PMF模型同步解析结果一致,各源类的日贡献浓度均呈正相关,其中二次无机盐、机动车尾气排放、土壤尘的相关性较强,R2在0.876~0.960之间,表明解析结果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 多元线性模型(ME2) 源解析
下载PDF
中国北方典型城市空气中苯系物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8
11
作者 赵若杰 史建武 +2 位作者 韩斌 彭跃 白志鹏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77-782,共6页
为了研究中国北方典型城市大气中苯系物的污染状况和季节变化特征,于2008年4月—2009年1月间,选取沈阳和天津共11个监测点位分别采集大气样品,并利用三级冷阱预浓缩-GC-MS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津的苯系物污染浓度比沈阳高,这是因为... 为了研究中国北方典型城市大气中苯系物的污染状况和季节变化特征,于2008年4月—2009年1月间,选取沈阳和天津共11个监测点位分别采集大气样品,并利用三级冷阱预浓缩-GC-MS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津的苯系物污染浓度比沈阳高,这是因为天津的机动车保有量远远大于沈阳,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大.苯系物的污染程度与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密切关联,两城市均表现为春秋两季污染严重,冬夏两季污染较轻.城市不同功能区采样点的比较和苯与甲苯(B/T)的比值以及各苯系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两城市苯系物污染浓度均受到局部排放源的明显影响,但在大部分地区交通源仍为主要排放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气 天津 沈阳 苯系物 污染特征
原文传递
基于多种源解析技术的合肥市环境空气PM2.5来源解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耿天召 朱余 +3 位作者 魏帧 童欢欢 唐晓菲 史国良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30-838,共9页
文章综合运用多种源解析技术针对合肥市颗粒物来源进行研究。以化学质量平衡(chemical mass balance,CMB)模型和化学质量平衡嵌套迭代(chemical mass balance-iteration,CMB-Iteration)模型为主解析一次排放源和二次源(包括硫酸盐、硝... 文章综合运用多种源解析技术针对合肥市颗粒物来源进行研究。以化学质量平衡(chemical mass balance,CMB)模型和化学质量平衡嵌套迭代(chemical mass balance-iteration,CMB-Iteration)模型为主解析一次排放源和二次源(包括硫酸盐、硝酸盐、二次有机物等,简称“二次源”)对PM2.5的贡献,将排放源清单法和CMB模型结果相结合解析二次粒子前体物排放源的贡献,采用空气质量模型评估区域影响的贡献,按照行业排放清单,综合得到燃煤、工业生产、机动车及其他源类对PM2.5的贡献,并运用正定矩阵因子法(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进行源类识别。研究结果显示:合肥市全年PM2.5中主要组分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SO42-、NO3-、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NH4+、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Si、Ca、Al、Fe,SO42-占比最高(20.50%),碳组分(OC+EC)次之(19.59%),NO3-居于第3位(16.45%);采样期间PM2.5的全年本地各源类分担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燃煤尘(21.7%)、二次硫酸盐(18.0%)、二次硝酸盐(16.7%)、城市扬尘(16.6%)、其他(12.6%)、机动车尾气尘(11.0%)、建筑尘(2.3%)、钢铁尘(1.1%,此处仅为钢铁制造工艺排放的贡献)。PM2.5本地来源综合源解析结果显示,机动车尾气尘占比为16.0%、工业生产(指工业锅炉与窑炉、生产工艺过程等排放)为31.0%、燃煤尘(指电厂燃煤、居民散烧等)为21.5%、扬尘(指裸露表面、建筑施工、道路扬尘、土壤风沙等排放)为18.9%、其他(指生物质燃烧、餐饮、农业生产等排放)为12.6%。PMF模型解析结果显示,PM2.5中的二次源(指二次硫酸盐和二次硝酸盐)、燃煤尘、机动车尾气尘及地壳尘等4个因子占比达到了9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来源解析 化学质量平衡(CMB)模型 化学质量平衡嵌套迭代(CMB-Iteration)模型 正定矩阵因子法(PMF)
下载PDF
北方典型沙尘天气对城市大气颗粒物中碳质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唐邈 戴启立 +4 位作者 肖致美 刘保双 陈魁 毕晓辉 冯银厂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期46-50,共5页
在天津市环境监测超级站利用在线OC/EC分析仪对2015年3月27-28日发生在中国北方的一次典型沙尘污染过程进行了观测,使用OC/EC(有机碳/元素碳)最小比值法估算二次有机碳(SOC)的贡献。结果显示,本次沙尘过程中PM10的小时浓度出现两次峰值... 在天津市环境监测超级站利用在线OC/EC分析仪对2015年3月27-28日发生在中国北方的一次典型沙尘污染过程进行了观测,使用OC/EC(有机碳/元素碳)最小比值法估算二次有机碳(SOC)的贡献。结果显示,本次沙尘过程中PM10的小时浓度出现两次峰值,最高达895μg/m^3,PM_(2.5)/PM_(10)在沙尘天气期间(0.08~0.22)明显低于非沙尘天气(0.66);OC、EC的浓度在PM10浓度出现第一次峰值时达到最低,OC/EC在沙尘天气时约为非沙尘天气的2倍;SOC在沙尘天气前约占OC的45%,在沙尘发生时上升至75%。沙尘天气下,OC、EC的浓度有消减的趋势,在沙尘初期消减量分别达到39%和74%;其对一次有机碳(POC)的消减作用要高于SO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 颗粒物 有机碳 元素碳
下载PDF
潍坊市环境受体中PM2.5污染特征与精细化来源解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斌之 谭金峰 +5 位作者 王克全 梁丹妮 刘保双 史旭荣 张文辉 薛倩倩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28,34,共7页
为掌握潍坊市PM2.5的主要来源、各排放源对PM2.5的贡献与内陆、沿海城市的差别,采集了潍坊市2017年不同季节环境受体中PM2.5样品和源样品,分析了样品中的化学组分,建立了源成分谱和受体组分数据库,基于复合受体模型和源排放量等对潍坊市... 为掌握潍坊市PM2.5的主要来源、各排放源对PM2.5的贡献与内陆、沿海城市的差别,采集了潍坊市2017年不同季节环境受体中PM2.5样品和源样品,分析了样品中的化学组分,建立了源成分谱和受体组分数据库,基于复合受体模型和源排放量等对潍坊市PM2.5进行了来源解析。结果表明:(1)PM2.5和化学组分浓度总体表现为秋冬季较高、春夏季较低。(2)潍坊市源解析结果总体介于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之间。(3)精细化源解析表明:煤烟尘是首要的贡献源类,其分担率达到36.0%,其中电厂、工业、民用燃煤的分担率分别为14.4%、18.0%和3.6%;机动车尘的分担率达到25.4%,其中载客、载货、其他汽车的分担率分别为6.3%、14.0%和5.1%;扬尘中土壤风沙尘、建筑水泥尘的分担率分别为10.1%和11.7%;工艺过程的贡献相对较低(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潍坊市 过渡位置 复合受体模型 精细化源解析
下载PDF
天津市2016、2021年夏秋季颗粒物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邹官灿 杨阳 +3 位作者 武甫亮 罗希 肖致美 吴建会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9-644,649,共7页
分别于2016年、2021年夏、秋季在天津市采集细颗粒物(PM_(2.5))样品,分析PM_(2.5)的质量浓度、水溶性离子组成、水溶性离子相关性,探讨“十三五”前后天津市夏、秋季PM_(2.5)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解析水溶性离子污染来... 分别于2016年、2021年夏、秋季在天津市采集细颗粒物(PM_(2.5))样品,分析PM_(2.5)的质量浓度、水溶性离子组成、水溶性离子相关性,探讨“十三五”前后天津市夏、秋季PM_(2.5)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解析水溶性离子污染来源。结果表明,2021年夏、秋季PM_(2.5)浓度较2016年夏、秋季分别下降了31.9%、58.0%,水溶性离子浓度分别下降了59.8%、72.1%,天津市夏、秋季主要水溶性离子均为SO_(4)^(2-)、NO_(3)^(-)、NH_(4)^(+)。与2016年相比,移动源对PM_(2.5)的贡献更高,但水溶性离子的二次转化程度低于2016年。2016年秋季、2021年夏季NH_(4)^(+)以(NH_(4))_(2)SO_(4)和NH_(4)NO_(3)的形式存在,2021年秋季NH_(4)^(+)以(NH_(4))_(2)SO_(4)、NH_(4)NO_(3)及NH_(4)Cl的形式存在,2016年夏季NH_(4)^(+)除了以(NH_(4))_(2)SO_(4)、NH_(4)NO_(3)及NH_(4)Cl的形式存在之外,还有其他存在形式。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主要来源主要为二次源、建筑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离子 PM_(2.5) 污染特征 天津市
下载PDF
潍坊市大气环境中PM_(2.5)和PM_(10)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云云 郑学彦 +3 位作者 吴建会 肖泱 张耀华 张扬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3年第5期147-155,共9页
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潍坊市城区8个监测点位按季节采集了环境空气颗粒物样品,对其组分进行分析;采用电子低压冲击仪(ELPI)稀释采样法和稀释四通道法2种源采样方法同步采集源样品,建立了潍坊市本地化的燃煤源、钢铁源等排放源的颗... 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潍坊市城区8个监测点位按季节采集了环境空气颗粒物样品,对其组分进行分析;采用电子低压冲击仪(ELPI)稀释采样法和稀释四通道法2种源采样方法同步采集源样品,建立了潍坊市本地化的燃煤源、钢铁源等排放源的颗粒物源成分谱;结合排放源清单,利用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CMB)开展不同行业的细颗粒物(PM_(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_(10))的精细化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各监测点位ρ(PM_(2.5))、ρ(PM_(10))年均值均超过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潍坊市城市扬尘、土壤风沙尘、建筑水泥尘特征组分分别为硅(Si)、Si、钙(Ca),燃煤尘和造纸碱回收尘的特征组分均为硫酸根离子(SO_(4)^(2-));PM_(2.5)首要的贡献源类为煤烟尘,分担率为36%;其次为机动车尘,分担率为25.4%;扬尘的分担率为21.8%;煤烟尘中分担率最高的是工业燃煤(18%);机动车尘中以载货汽车分担率最大(14%)。PM_(10)首要的贡献源类也是煤烟尘,分担率为30.9%,其次是扬尘(27.6%)、机动车尘(21.5%);煤烟尘中分担率最高的是工业燃煤,为15.4%,机动车尘中以载货汽车分担率最大,为11.8%。工艺过程的分担率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空气 细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污染特征 源解析
下载PDF
临汾市臭氧污染时期VOCs来源解析研究
17
作者 段丽琴 吴雨彤 刘保双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92,共15页
本文通过基于光化学年龄的参数方法,估算了山西临汾市2021年4月18日~7月31日在线监测的VOCs初始体积分数数据,矫正其光化学损耗影响;然后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进行了其来源解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临汾市环境总VOCs(TVOCs)的平... 本文通过基于光化学年龄的参数方法,估算了山西临汾市2021年4月18日~7月31日在线监测的VOCs初始体积分数数据,矫正其光化学损耗影响;然后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进行了其来源解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临汾市环境总VOCs(TVOCs)的平均体积分数为17.1×10^(-9);其中白天TVOCs的平均初始体积分数为27.2×10^(-9),其化学损耗达到10.6×10^(-9),化学损耗率约为39.0%.相比与其它VOCs类别,烯烃化学损耗率最高(66.0%),其中异戊二烯(3.16×10^(-9))、1,3-丁二烯(1.27×10^(-9))和乙烯(1.19×10^(-9))的化学损耗明显高于其它物种.臭氧污染时期TVOCs化学损耗达到15.1×10^(-9),是非臭氧污染时期的1.6倍.臭氧污染时期烯烃的化学损耗率最高(81.7%),其中异戊二烯、1,3-丁二烯、反-2-丁烯和反-2-戊烯的化学损耗分别达到5.05×10^(-9)、1.85×10^(-9)、1.59×10^(-9)和1.10×10^(-9),显著高于其它物种.基于初始体积分数的PMF来源解析(IC-PMF)结果发现,石化相关企业排放(36.4%)、天然气(17.2%)、柴油车排放和溶剂使用混合源(12.9%)、汽油车排放(9.6%)、液化石油气(8.6%)、植物排放(8.6%)和燃烧源(6.7%)是研究期间临汾市环境VOCs的主要贡献源类.相比于基于观测体积分数的PMF解析结果(OC-PMF),植物排放贡献被低估了83.3%,其被低估量明显高于其它源类;其次是柴油车排放和溶剂使用混合源以及石化相关企业排放,分别被低估了22.2%和19.7%.同时,IC-PMF结果表明臭氧污染期间贡献较高的源类是石化相关企业排放和植物排放,分别达到24.1%和21.7%.基于IC-PMF的解析结果,利用臭氧生成潜势(OFP)模型的估算结果表明,石化相关企业排放是臭氧生成潜势(OFP)最高的贡献源类,其对总OFP贡献率达到50.7%,其次为植物排放以及柴油车排放和溶剂使用混合源,其对总OFP的贡献率分别达到24.8%和10.4%;其中臭氧污染期间对于OFP的贡献较高的源类为植物排放和石化相关企业排放,分别达到52.6%和2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汾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光化学损耗 初始体积分数 源解析
下载PDF
降水对颗粒物的冲刷作用及其对雨水化学的影响 被引量:66
18
作者 韩燕 徐虹 +4 位作者 毕晓辉 林丰妹 焦荔 张裕芬 冯银厂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3-200,共8页
为研究湿沉降冲刷过程中大气颗粒物对雨水化学组成和酸度的影响,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在中国酸雨污染最严重地区之一的杭州市进行了降水前、中、后的大气颗粒物样品采集,同时采集了降水样品,分析了颗粒物样品和雨水样品中的主要水溶性... 为研究湿沉降冲刷过程中大气颗粒物对雨水化学组成和酸度的影响,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在中国酸雨污染最严重地区之一的杭州市进行了降水前、中、后的大气颗粒物样品采集,同时采集了降水样品,分析了颗粒物样品和雨水样品中的主要水溶性离子组分,使用统计学方法探讨了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及化学特征在雨水冲刷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雨水中主要离子成分的来源.结果表明:杭州市TSP和PM10的酸缓冲能力分别为1.95和1.02,具有一定的酸缓冲能力;从颗粒物浓度、酸缓冲能力A值以及颗粒物化学组成在降水前、中、后过程中的变化看,雨水对颗粒物中的碱性组分具有显著冲刷作用;结合雨水主成分分析,颗粒物对雨水中Ca2+、Na+的贡献较为显著,对Mg2+、K+的贡献有待进一步验证,对NH4+、SO42-和NO3-的贡献较小,而F-和部分Cl-则可能主要来自云内雨除过程或者对气态化合物的云下冲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P PM10 降水 化学组成 酸缓冲能力
下载PDF
杭州市灰霾与非灰霾日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 被引量:42
19
作者 吴琳 沈建东 +3 位作者 冯银厂 毕晓辉 焦荔 刘双喜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3-381,共9页
在2011年典型灰霾和非灰霾天气下,采集了杭州市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样品,测定并分析各粒径段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及其化学成分;同时采集并分析了主要污染源排放的颗粒物样品,通过CMB(化学质量平衡)模型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灰霾... 在2011年典型灰霾和非灰霾天气下,采集了杭州市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样品,测定并分析各粒径段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及其化学成分;同时采集并分析了主要污染源排放的颗粒物样品,通过CMB(化学质量平衡)模型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灰霾天气下,二次粒子是杭州市各粒径段颗粒物的首要贡献源,其对≤1.1、〉1.1—3.3、〉3.3~5.8和〉5.8—10μm粒径段的颗粒物贡献率分别为60.4%、62.2%、54.8%和46.5%.在一次排放源中,机动车尾气是≤1.1和〉1.1~3.3I.zm粒径段颗粒物的重要来源,贡献率分别为13.8%和12.2%;城市扬尘是〉3.3~5.8μm粒径段颗粒物的重要来源,贡献率达到16.O%;而建筑施工尘是〉5.8—10μm粒径段颗粒物的重要来源,贡献率为14.2%.非灰覆天气下,随着颗粒物粒径的增加,二次粒子的贡献率显著下降,对≤1.1μm粒径段颗粒物的贡献率为42.7%,而对〉5.8~10μm粒径段颗粒物的贡献率仅为15.5%;机动车是各粒径段颗粒物的重要贡献源,贡献率均在20%以上;煤烟尘是≤3.3μm细粒径段颗粒物的重要贡献源类,贡献率为22.0%;城市扬尘是〉3.3~5.8μm粒径段颗粒物的重要来源,贡献率为18.3%;建筑施工尘依然是〉5.8—10μm粒径段颗粒物的重要来源,贡献率为2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霾 不同粒径颗粒物 CMB模型 分粒径源解析 杭州市
下载PDF
成都市冬季大气颗粒物组成特征及来源变化趋势 被引量:39
20
作者 张彩艳 吴建会 +4 位作者 张普 张裕芬 吴虹 史国良 冯银厂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82-789,共8页
2010—2012年冬季分别在成都市8个环境受体采样点采集PM10、PM2.5样品,同时采集颗粒物源类样品,分析上述样品质量浓度及多种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组分的含量,以对这3 a冬季大气颗粒物浓度、特征组分、来源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使用CM... 2010—2012年冬季分别在成都市8个环境受体采样点采集PM10、PM2.5样品,同时采集颗粒物源类样品,分析上述样品质量浓度及多种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组分的含量,以对这3 a冬季大气颗粒物浓度、特征组分、来源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使用CMB-iteration模型对成都市中心城区的PM10、PM2.5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成都市冬季ρ(PM10)在工业区最高,PM2.5污染呈现区域性特征;冬季PM10的主要来源有扬尘、二次硫酸盐、煤烟尘、二次硝酸盐和机动车尾气尘,上述5类源在2010─2012年的分担率分别为24%~29%、17%~22%、13%~16%、6%~12%、6%~11%;对PM2.5有重要贡献的源类有二次硫酸盐、扬尘、煤烟尘、二次硝酸盐和机动车尾气尘,这5类源在2010─2012年的分担率范围分别为25%~27%、19%~22%、12%~15%、11%~13%、8%~11%.二次粒子、扬尘等是成都市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污染源,其中扬尘、建筑水泥尘等以粗粒子为主的源类浓度贡献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二次粒子等以细粒子为主的源类浓度贡献则逐年上升,成都市冬季大气细颗粒物污染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PM2.5 源解析 CMB-iteration模型 变化趋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