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唾液酸蛋白对Caspase介导的RAW264.7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张彦 石羽 +3 位作者 刘思念 李奕 韩超 李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0-513,共4页
目的:探讨骨唾液酸蛋白(BSP)对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介导破骨细胞前体RAW264.7凋亡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培养破骨细胞前体RAW264.7,加信号通路相应抑制剂和(或)BSP处理后,用Caspase3/7/8/9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Caspase3/7/8/9... 目的:探讨骨唾液酸蛋白(BSP)对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介导破骨细胞前体RAW264.7凋亡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培养破骨细胞前体RAW264.7,加信号通路相应抑制剂和(或)BSP处理后,用Caspase3/7/8/9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Caspase3/7/8/9的活性,用Co-IP检测Caspase-8与整和素ανβ3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结果:BSP处理后RAW264.7细胞的Caspase-3/8/9活性下降,显著抑制了RAW264.7细胞的凋亡;而Caspase-8活性与Caspase-3活性存在正相关关系;且Caspase-8与整合素αvβ3存在相互作用。结论:BSP对RAW264.7细胞的抗凋亡作用主要通过调节外源性细胞凋亡途径来实现,并且由Caspase-8引起的细胞凋亡可因BSP与αvβ3的相互结合而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唾液酸蛋白 RAW264.7 CASPASE 凋亡
下载PDF
RITA协同替莫唑胺抑制人脑胶质瘤U87细胞的生长 被引量:6
2
作者 何小艳 冯小丽 +5 位作者 宋鑫培 曾焕超 曹中栩 肖维威 张宝 吴清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23-1428,共6页
目的探讨p53靶向小分子RITA,替莫唑胺(TMZ)以及二者联用对人脑胶质瘤细胞U87的增殖、克隆形成和凋亡等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TS法分别检测0、1、5、10、20μmol/L的RITA、TMZ和半剂量的RITA+TMZ作用于U87细胞0、24、48、72 h的... 目的探讨p53靶向小分子RITA,替莫唑胺(TMZ)以及二者联用对人脑胶质瘤细胞U87的增殖、克隆形成和凋亡等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TS法分别检测0、1、5、10、20μmol/L的RITA、TMZ和半剂量的RITA+TMZ作用于U87细胞0、24、48、72 h的细胞增殖情况,计算增殖率和抑制率,金正均法进行药物联用效果评价;q RT-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p53和p21等肿瘤凋亡相关基因的m 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晶紫染色检测细胞克隆形成。结果 MTS结果显示,RITA对U87细胞抑制作用明显,且显著强于TMZ(72 h,4个浓度对比P=0.000),1~20μmol/L的RITA、TMZ作用72h抑制率分别为25.94%~41.38%、3.84%~8.20%;二者联用细胞抑制率高于RITA(P<0.01)、TMZ单用(P=0.000),抑制率为29.21%~52.11%,抑制作用更显著。金正均法计算q值,半剂量RITA和TMZ联合给药48 h后,浓度高于5μmol/L时q值均大于1.2,药物联用表现为协同效应;RITA和TMZ均能促进p53,p21和puma等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生长和克隆形成,且效果为RITA+TMZ>单用RITA>单用TMZ。结论 RITA可通过上调p53的表达发挥抑癌作用并提高人脑胶质瘤细胞对TMZ的敏感性,使二者联用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探索RITA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及与TMZ联用后药效提高机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脑胶质瘤 RITA 替莫唑胺 肿瘤抑制
下载PDF
抗体依赖增强效应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袁伟壮 杨逸成 +5 位作者 刘旭玲 何晓恩 惠媛 刘雨菁 李盈 赵卫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50-657,共8页
在各类病原体特别是病毒的感染中,抗体依赖增强效应(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可使原有的感染加重,引起严重疾病。研究发现多种病原体的感染过程中均有抗体依赖增强效应ADE现象,且可能存在不同的发生机制。随着抗体依赖增强... 在各类病原体特别是病毒的感染中,抗体依赖增强效应(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可使原有的感染加重,引起严重疾病。研究发现多种病原体的感染过程中均有抗体依赖增强效应ADE现象,且可能存在不同的发生机制。随着抗体依赖增强效应ADE现象产生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助于相应病原体疫苗的改造,从而使疫苗效用最大化,对控制包括寨卡病毒在内的病原体的感染将提供巨大帮助。本文就近年来抗体依赖增强效应ADE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Fc段受体依赖、补体系统介导、非中和抗体介导、病毒表面蛋白介导及细胞活动介导的抗体依赖增强效应ADE机制,同时以登革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及其他病原体为例进行分类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依赖性增强感染 机制 病原体
下载PDF
液相芯片技术与实时荧光定量PCR在检测儿童感染性腹泻病原体的比较 被引量:6
4
作者 汉聪慧 曹广进 +3 位作者 张福真 胡亮杉 曹东林 李凌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20年第4期523-527,共5页
目的研究液相芯片检测儿童感染性腹泻病原体的效率,为感染性腹泻病的临床快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96例婴幼儿及儿童腹泻患者粪便样本,运用Luminex液相芯片进行检测,并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比较。结果液相芯片技术共检测出7种病... 目的研究液相芯片检测儿童感染性腹泻病原体的效率,为感染性腹泻病的临床快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96例婴幼儿及儿童腹泻患者粪便样本,运用Luminex液相芯片进行检测,并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比较。结果液相芯片技术共检测出7种病原体,阳性检出率为65.63%(63/96),其中沙门氏菌的检出率最高,为50.00%(48/96);单病原感染的阳性率为39.58%(38/96),混合感染的阳性率为26.04%(25/96)。与实时荧光定量PCR相比,液相芯片检测腹泻病原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0%和71.74%,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0%和79.37%(P<0.05)。结论与实时荧光定量PCR相比,液相芯片技术具有高通量、快速、可靠等特点,有利于感染性腹泻病原体的临床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芯片 实时荧光定量PCR 感染性腹泻病 病原体检测
下载PDF
基于数字全息显微术的登革病毒感染C6/36细胞的3D形态学 被引量:1
5
作者 余健海 刘旭玲 +5 位作者 刘雨菁 何晓恩 惠媛 张宝 朱利 赵卫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1-307,共7页
目的应用一种基于数字全息显微术的活细胞成像技术,监测登革病毒(DENV)感染C6/36细胞过程中3D形态学变化,分析病毒吸附和释放触发的系列细胞形态改变方向及强度,通过不同血清型间变化差异为深入研究相关感染机制提供线索。方法 6孔板中... 目的应用一种基于数字全息显微术的活细胞成像技术,监测登革病毒(DENV)感染C6/36细胞过程中3D形态学变化,分析病毒吸附和释放触发的系列细胞形态改变方向及强度,通过不同血清型间变化差异为深入研究相关感染机制提供线索。方法 6孔板中接种不同密度的C6/36细胞,以确定全息细胞成像仪下最佳成像密度;随后由28℃常规培养调节为37℃病毒培养条件,以分析培养环境改变对细胞状态的影响;4个血清型DENV感染C6/36细胞,在孵育2 h和培养24 h期间分别设计5个观察点;借助Holo Monitor M4全息细胞成像及分析系统记录相应三维全息图及相关形态学参数并应用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10~5接种量下,C6/36细胞全息图显示单个细胞三维形态表现统一,细胞面积、厚度和体积离散程度均最小(P<0.05),确定其为最佳成像密度;转移至37℃、5%CO_2培养24 h后细胞厚度、面积和体积改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孵育和培养期间4个血清型DENV组细胞面积和体积增大表现一致,但孵育期间DENV1-4均表现细胞厚度减小不同,培养期间DENV1、2细胞厚度减小而DENV3、4出现截然相反的厚度增大现象。同时,不同血清型间变化趋势及程度具有各自特异性。结论成功运用此技术实时监测登革病毒感染形态学变化过程;不同时期4个血清型间特异性细胞病变现象存在差异,对登革病毒感染机制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病毒 数字全息显微术 3D形态学
下载PDF
液相芯片技术检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曹广进 张福真 +3 位作者 汉聪慧 胡亮杉 李凌 曹东林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9年第9期1179-1183,共5页
目的探讨液相芯片技术快速检测呼吸道病原体的可行性,为重大传染病原体核酸快速应急检测平台的建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xTAG~?Respiratory Viral Panel Fast v2试剂盒对74例咽拭子临床标本进行检测,结果与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进... 目的探讨液相芯片技术快速检测呼吸道病原体的可行性,为重大传染病原体核酸快速应急检测平台的建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xTAG~?Respiratory Viral Panel Fast v2试剂盒对74例咽拭子临床标本进行检测,结果与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进行比较。结果 74例咽拭子临床标本经液相芯片技术与RT-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7.0%和6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肠道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腺病毒及人博卡病毒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液相芯片技术可以较准确地鉴定呼吸道病原体和检测混合感染的临床标本,具有快速、高通量等优势,可应用于呼吸道病原体的快速应急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芯片技术 呼吸道病原体 应急检测
下载PDF
埃博拉病毒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李以圣 万成松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7年第3期82-87,共6页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是引起埃博拉病毒病(ebola hemorrhagic fever,EBHF)的病原体,属丝状病毒科。EBOV传染性强,致死率高;2014—2016年西非暴发埃博拉疫情共造成2.8万余人感染,1.1万余人死亡。早期、准确、灵敏的EBOV快速检测...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是引起埃博拉病毒病(ebola hemorrhagic fever,EBHF)的病原体,属丝状病毒科。EBOV传染性强,致死率高;2014—2016年西非暴发埃博拉疫情共造成2.8万余人感染,1.1万余人死亡。早期、准确、灵敏的EBOV快速检测技术,可降低EBOV的传播风险。现从核酸检测及蛋白质检测技术两方面对EBOV快速检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病 快速检测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变异和进化分析 被引量:28
8
作者 周烨真 张世豪 +3 位作者 陈嘉仪 万成松 赵卫 张宝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2-158,共7页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进化、变异情况。方法从GISAID、NCBI中下载相关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MEGA-X、BEAST、TempEst等软件,构建基因组进化树,推测病毒的时间进化信号,计算病毒出现的tMRCA时间,分析病毒进化...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进化、变异情况。方法从GISAID、NCBI中下载相关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MEGA-X、BEAST、TempEst等软件,构建基因组进化树,推测病毒的时间进化信号,计算病毒出现的tMRCA时间,分析病毒进化的选择压力。结果基因组进化树显示SARS-CoV-2与蝙蝠冠状病毒Beta CoV/bat/Yunnan/RaTG13/2013、bat-SL-CoVZC45、bat-SL-CoVZXC21和SARS-CoV等病毒共同构成冠状病毒β属的Sarbecovirus亚属。现在的病毒序列有微弱的时间进化信号,tMRCA平均时间为73 d,95%可信区间(38.9~119.3 d),与BetaCoV/bat/Yunnan/RaTG13/2013病毒不具正性时间进化信号,与bat-SL-CoVZC45和SARS-CoV具有强的正性时间进化关系。病毒在流行期间存在变异,主要是净化选择压力。结论病毒SARS-CoV-2可能出现在2019年11月左右,来源于蝙蝠相关冠状病毒。结果将有助于研究病毒SARS-CoV-2的溯源、进化,对疾病进行正确防控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CoV-2 冠状病毒 进化 变异
下载PDF
MRI探究交叉韧带松紧度与髌股关节面损伤相关性的临床应用
9
作者 梁杰 庄宁 +4 位作者 黄世嘉 温思妮 何晓恩 陆维智 刘成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00-506,共7页
目的探究交叉韧带松紧度与髌股关节面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分析个体交叉韧带长度的解剖差异对髌股关节面损伤的影响,为预防和诊治髌股关节面疾病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随机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110例膝关节MRI资料... 目的探究交叉韧带松紧度与髌股关节面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分析个体交叉韧带长度的解剖差异对髌股关节面损伤的影响,为预防和诊治髌股关节面疾病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随机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110例膝关节MRI资料,磁共振矢状位上测量前、后交叉韧带长度A与B,测量前、后交叉韧带起止点距离La与Lb,计算交叉韧带松紧度M值;根据矢状位与冠状位上评判髌股关节面损伤程度0、Ⅰ、Ⅱ、Ⅲ与Ⅳ级并分别设5个组。通过SPSS20.0统计学软件,将所得数据进行One-Way ANOVA方差分析与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究交叉韧带松紧度与髌股关节面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One-Way ANOVA方差分析得出各组M值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M值与髌股关节损伤程度间存在正相关性。结论交叉韧带松紧度与髌股关节面损伤存在相关性,随着M值越大,髌股关节面损伤程度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 松紧度 髌股关节面 损伤程度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ICU内获得性感染细菌谱及耐药分布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婧 郎欣月 +3 位作者 毛莹雪 陈婷婷 杨淑君 赵卫 《新医学》 2018年第5期359-363,共5页
目的调查ICU内获得性感染细菌谱及耐药分布,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430例ICU患者的细菌培养阳性样本,分析其细菌谱及细菌耐药分布。结果 430份样本共培养出细菌78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3.4%。细菌检出标本以痰液为主(... 目的调查ICU内获得性感染细菌谱及耐药分布,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430例ICU患者的细菌培养阳性样本,分析其细菌谱及细菌耐药分布。结果 430份样本共培养出细菌78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3.4%。细菌检出标本以痰液为主(62.3%),其次为血液(14.2%)和尿液(10.7%);入住ICU第1周内的病原菌检出率达41.2%,43.3%的获得性细菌感染出现在入住第1周内。所检出的主要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23.6%)、铜绿假单胞菌(13.6%)、肺炎克雷伯菌(12.9%)、金黄色葡萄球菌(12.6%)、大肠埃希菌(8.1%)。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钠、头孢他啶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80%,对复方磺胺甲唑的耐药率为58.6%;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肺炎克雷伯菌对厄他培南、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达托霉素、万古霉素耐药率均为0;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耐药率较低。结论ICU内获得性感染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比例高且耐药率较高,应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获得性感染 细菌 耐药
下载PDF
先天性寨卡综合征研究进展
11
作者 颜如玉 赵奕 +5 位作者 陈潼 刘旭玲 何晓恩 郞欣月 陈婷婷 赵卫 《广东医学》 CAS 2018年第S2期259-261,共3页
本文基于数据回归性分析、动物模型以及胎儿胎盘等研究,说明先天性寨卡病毒感染与胎儿小头畸形的密切关系,并且在不同的孕期孕妇感染寨卡病毒的风险、对胎儿的影响不尽相同。同时对先天性寨卡病毒的传播途径、感染所致小头畸形的临床诊... 本文基于数据回归性分析、动物模型以及胎儿胎盘等研究,说明先天性寨卡病毒感染与胎儿小头畸形的密切关系,并且在不同的孕期孕妇感染寨卡病毒的风险、对胎儿的影响不尽相同。同时对先天性寨卡病毒的传播途径、感染所致小头畸形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以及预防措施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寨卡病毒 孕妇 胎儿 小头畸形
下载PDF
检测肿瘤凋亡和p53再生化合物对不同p53状态人脑胶质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冯小丽 何小艳 +3 位作者 曾焕超 宋鑫培 肖维威 吴清华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6年第13期1825-1828,1832,共5页
目的探讨p53靶向小分子RITA对不同p53状态人脑胶质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基因测序确定实验所用U251和U87细胞中p53基因状态;MTS法检测0μmol/L、1μmol/L、4μmol/L、10μmol/L RITA作用于U251和U87细胞0 h、24 h、72 h、120 h、16... 目的探讨p53靶向小分子RITA对不同p53状态人脑胶质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基因测序确定实验所用U251和U87细胞中p53基因状态;MTS法检测0μmol/L、1μmol/L、4μmol/L、10μmol/L RITA作用于U251和U87细胞0 h、24 h、72 h、120 h、168 h的增殖情况;q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抑癌基因p53、p21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计算抑制率和IC50。结果基因测序结果表明实验所用U251细胞表达突变型p53基因而U87表达野生型;RITA对2种细胞的增殖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对U251的抑制作用更强;5μmol/L RITA作用下,U251中p53、p21表达均显著增加,U87中p21表达增加,p53 mRNA表达变化不明显,但p53蛋白累积显著增加;RITA作用于U251、U87细胞24 h和120 h的IC50分别为123.870μmol/L、776.682μmol/L和2.817μmol/L、7.147μmol/L。结论RITA能有效促进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和U87中p53和p21基因表达,发挥高效生长抑制作用,且含突变型p53的U251比含野生型p53的U87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凋亡和p53再生化合物 P53 人脑胶质瘤细胞
原文传递
糖代谢在肠道病毒EV71复制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秀文 陆剑云 +6 位作者 卢紫欣 陈嘉仪 郭彦彤 梁羽芃 王佳颐 朱利 张宝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3-148,共6页
目的研究细胞内糖代谢对EV71病毒复制的影响。方法用MOI=100的EV71感染HUVECs,观察HUVECs在4h、8h和12h时存活率和EV71复制水平变化,确定EV71复制峰值时间点。用不含糖的DMEM培养基培养感染EV71的HUVECs 4h、8h和12h,检测EV71的RNA和蛋... 目的研究细胞内糖代谢对EV71病毒复制的影响。方法用MOI=100的EV71感染HUVECs,观察HUVECs在4h、8h和12h时存活率和EV71复制水平变化,确定EV71复制峰值时间点。用不含糖的DMEM培养基培养感染EV71的HUVECs 4h、8h和12h,检测EV71的RNA和蛋白水平改变。在EV71复制峰值时间点使用糖代谢抑制剂KAN0438757干扰糖代谢途径,检测EV71复制的改变;采用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检测EV71感染或KAN0438757处理HUVEC后糖代谢关键代谢产物丙酮酸的含量变化。结果用MOI=100的EV71感染HUVECs 8h和12h后,EV71mRNA分别为4h的123.8倍和298.9倍(均P<0.05);在感染后4h、8h、12h细胞存活率为对照组的81%、66%和48%(均P<0.05);感染后12h,细胞内的丙酮酸含量明显降低(P<0.05)。糖代谢抑制剂KAN0438757处理HUVECs后丙酮酸含量降低(P<0.05),糖代谢水平受到抑制,EV71复制受到抑制(P<0.05)。感染EV71的HUVECs使用不含糖的DMEM培养基培养4h、8h和12h,相同时间点的EV71复制水平低于含糖细胞培养组(P<0.05)。结论EV71病毒感染HUVECs后利用HUVECs内糖代谢提供的能量促进自身的复制,抑制HUVECs内糖代谢水平可抑制EV71的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代谢 EV71 丙酮酸
原文传递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O104∶H4转运蛋白AatA单克隆抗体制备及鉴定
14
作者 邵娜 李以圣 +2 位作者 王湘雨 华颖 万成松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72-576,共5页
目的表达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O104∶H4的融合蛋白GST-Aat A,获得单克隆抗体。方法人工合成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O104∶H4的转运蛋白基因aat A,连接至p MDl8-T载体,转化E.coli DH5α,双酶切回收,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GEX-6P-1-GST-Aat A,测序... 目的表达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O104∶H4的融合蛋白GST-Aat A,获得单克隆抗体。方法人工合成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O104∶H4的转运蛋白基因aat A,连接至p MDl8-T载体,转化E.coli DH5α,双酶切回收,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GEX-6P-1-GST-Aat A,测序鉴定后,转化E.Coli BL21,IPTG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目的蛋白的表达并纯化该重组蛋白。将纯化后的融合蛋白GST-Aat A免疫Balb/c小鼠,制备相应单克隆抗体;并对该单克隆抗体的纯度、亚型、效价、特异性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GST-Aat A能表达融合蛋白GST-Aat A;亲和层析纯化后融合蛋白GST-Aat A纯度达到95%,免疫小鼠后得到相应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结论成功制备出一株抗转运蛋白Aat A的单克隆抗体,该抗体为Ig G1亚型,特异性好,效价高,纯度可达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出血型大肠杆菌 抗体 单克隆 抗体特异性
原文传递
亚洲型寨卡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建立 被引量:3
15
作者 彭淑莹 覃直然 +6 位作者 陈嘉雯 余健海 陆维智 何晓恩 朱利 肖维威 赵卫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4-117,共4页
目的分析亚洲型寨卡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建立亚洲型寨卡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方法通过分析亚洲型寨卡病毒全基因组核酸序列,选取亚洲型寨卡病毒的保守区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标准曲线并检测其特异性与敏感性。结果荧光定量... 目的分析亚洲型寨卡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建立亚洲型寨卡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方法通过分析亚洲型寨卡病毒全基因组核酸序列,选取亚洲型寨卡病毒的保守区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标准曲线并检测其特异性与敏感性。结果荧光定量PCR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引物和探针特异性良好,对非洲型寨卡病毒、Ⅰ~Ⅳ型登革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无交叉反应;同时灵敏度较高,可达3.415×10~0 copies/μL;构建了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3.227 3logX+38.79,相关系数R^2=1,扩增效率E=102%。结论建立了一种检测亚洲型寨卡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技术,可用于临床亚洲型寨卡病毒感染患者的病原分型、早期诊断及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荧光定量PCR 亚洲型寨卡病毒 TAQMAN 探针
原文传递
翻转课堂在分子医学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被引量:14
16
作者 肖维威 张宝 +2 位作者 吴清华 李凌 赵卫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9年第8期815-817,共3页
本文以医科院校分子医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为例,针对分子医学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及特点,制定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计划;利用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库,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任务的布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知识、获取知识;开展课堂... 本文以医科院校分子医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为例,针对分子医学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及特点,制定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计划;利用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库,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任务的布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知识、获取知识;开展课堂讨论、交流、答疑和小组协作研究课题式汇报,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并拓展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处理信息、主动探究创新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通过改革教学考核体系,有效监管学生自主学习状况,助力保障翻转课堂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 分子医学
原文传递
MERS-CoV E蛋白诱导293T细胞自噬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烨真 高静 +5 位作者 黄姗 蔡金泰 朱慧敏 陆维智 曹观华 张宝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97-1004,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包膜蛋白(MERS-CoV E蛋白)诱导293T细胞自噬其及作用机制。方法构建表达载体pEGFP-E、pEGFP-ERT、pEGFP-ORF5-E,分别将其转染293T细胞,采用荧光显微镜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采...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包膜蛋白(MERS-CoV E蛋白)诱导293T细胞自噬其及作用机制。方法构建表达载体pEGFP-E、pEGFP-ERT、pEGFP-ORF5-E,分别将其转染293T细胞,采用荧光显微镜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LC3的表达量,采用Real-time PCR(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自噬相关基因Atg4,Atg5,Atg7,P62,PI3KC3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pEGFP-E、pEGFP-ERT、pEGFP-ORF5-E表达载体,在293T细胞中可检测到目的蛋白的表达。转染后24 h,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EGFP-E实验组LC3 II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转染pEGFP-N1阴性对照组(P<0.05),但转染pEGFP-E的实验组自噬相关基因(P62、PI3KC3、Atg4、Atg5、Atg7)的mRNA水平以及相应蛋白的表达量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这表明在293T细胞中过表达MERS-CoV E蛋白能增加LC3 II的表达,但并不引起自噬相关基因转录和相应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论MERS-CoV E蛋白可诱导293T细胞自噬,其机制不依赖于Atg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RS-CoV E蛋白 自噬 Atg蛋白
原文传递
寨卡病毒感染HUVECs和SH-SY5Ys激活炎症因子表达及诱导细胞凋亡和焦亡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静 蔡金泰 +7 位作者 周烨真 黄姗 张世豪 苏伟韬 陈嘉仪 杨秀文 赵卫 张宝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80-788,共9页
目的观察寨卡病毒感染HUVECs和SH-SY5Ys后引起炎症因子的变化,以及诱导细胞死亡的方式。方法用寨卡病毒感染HUVECs和SH-SY5Ys,在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培养上清并提取细胞总RNA和细胞总蛋白。采用Luminex xMAP技术检测上清中GM-CSF、IL-6、... 目的观察寨卡病毒感染HUVECs和SH-SY5Ys后引起炎症因子的变化,以及诱导细胞死亡的方式。方法用寨卡病毒感染HUVECs和SH-SY5Ys,在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培养上清并提取细胞总RNA和细胞总蛋白。采用Luminex xMAP技术检测上清中GM-CSF、IL-6、IL-8、TNFα、CCL-2、MDC、CCL-5、INFα、MDC、IL-12p70细胞因子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目的基因在mRNA水平的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目的基因在蛋白水平的相对表达量;采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采用LDH释放试验检测细胞膜损伤程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Annexin V-FITC/PI双标染色细胞分群。结果寨卡病毒感染HUVECs和SH-SY5Ys后引起GM-CSF、IL-6、IL-8、TNFα、CCL-2、CCL-5分泌增加,荧光定量PCR结果与Luminex xMAP检测结果一致;寨卡病毒感染HUVECs和SH-SY5Ys 72h后焦亡相关基因在mRNA水平表达增加,焦亡相关蛋白被激活,细胞活力下降50%,细胞膜完整性丧失,转染siRNA-NLRP3或加入NLRP3抑制剂MCC950、Caspase-1抑制剂VX-765后再感染寨卡病毒焦亡相关蛋白活性降低;寨卡病毒感染HUVECs后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增加,流式检测凋亡细胞群占比增加。结论寨卡病毒感染HUVECs和SH-SY5Ys后引起GM-CSF、IL-6、IL-8、TNFα、CCL-2、CCL-5表达增加,可能与寨卡病毒引起的炎症因子风暴相关;寨卡病毒感染两种细胞后激活Caspase-1引起的细胞焦亡部分依赖于NLRP3炎症小体途径;寨卡病毒感染HUVECs同时引起依赖于Caspase-3的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寨卡病毒 细胞因子 焦亡 凋亡 NLRP3
原文传递
VX-11e对寨卡病毒吸附与复制影响的研究
19
作者 蔡金泰 陆维智 +5 位作者 黄姗 张世豪 陈嘉仪 梁雨芃 杨秀文 张宝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69-773,777,共6页
目的研究ERK2抑制剂VX-11e对寨卡病毒的吸附、复制的影响,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以确定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VX-11e对细胞的毒性。对HBMEC和Vero细胞进行不同浓度以及在不同孵育病毒时间段VX-11e处理,在不同的时间点收样并提取细... 目的研究ERK2抑制剂VX-11e对寨卡病毒的吸附、复制的影响,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以确定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VX-11e对细胞的毒性。对HBMEC和Vero细胞进行不同浓度以及在不同孵育病毒时间段VX-11e处理,在不同的时间点收样并提取细胞RNA与总蛋白,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E基因、ERK、RSK、TYRO3、AXL mRNA的表达量,应用免疫荧光印迹试验检测病毒NS1蛋白、ERK与RSK总蛋白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量,分析VX-11e对寨卡病毒复制的影响。结果 HBMEC和Vero细胞在0~15μmol/L VX-11e作用下存活率均大于90%。寨卡病毒感染HBMEC和Vero细胞后加入VX-11e,细胞内的病毒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病毒表达量也随之减少。同时VX-11e会引起ERK与RSK的mRNA、总蛋白与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不同程度下降,具有浓度依赖性。但对AXL与TYRO3的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只在孵育病毒前与孵育过程中加入VX-11e,病毒表达量不受影响,孵育病毒后加入药物组病毒mRNA表达水平大幅减少。结论 VX-11e对HBMEC和Vero细胞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无明显毒性,在此浓度范围内药物对寨卡病毒具有明显的复制抑制作用,并且具有浓度依赖性。VX-11e不影响病毒对细胞的粘附,主要是通过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起抑制病毒增殖的作用,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上抑制细胞ERK和RSK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寨卡病毒 VX-11e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核糖体S6蛋白激酶 病毒复制
原文传递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ORF5及其突变型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20
作者 张世豪 黄姗 +5 位作者 陈嘉仪 高静 蔡金泰 杨秀文 赵卫 张宝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07-512,519,共7页
目的对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ORF5及其突变型基因进行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为进一步研究ORF5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MERS-CoV野生ORF5基因序列(KT036372),截短ORF5(ORF5△)基因序列(KT036373)以及融合ORF5(ORF5+)基... 目的对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ORF5及其突变型基因进行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为进一步研究ORF5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MERS-CoV野生ORF5基因序列(KT036372),截短ORF5(ORF5△)基因序列(KT036373)以及融合ORF5(ORF5+)基因序列(KT036374)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质粒pEGFP-N1中,构建目的基因与EGFP融合表达质粒。采用定点突变技术在ORF5与EGFP之间添加终止密码或移码突变,并将ORF5、ORF5△、ORF5+蛋白126位、136位起始密码子突变为终止密码子。将测序正确的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Western blot检测相应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ORF5、ORF5△、ORF5+真核表达载体。ORF5与EGFP融合蛋白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强荧光,但Western blot仅能检出EGFP蛋白,未能检出完整的融合蛋白;当ORF5与EGFP之间加入终止密码或移码突变后,仍能够检出EGFP蛋白。ORF5△、ORF5+与EGFP融合蛋白成功表达,以EGFP为抗原,ORF5△、ORF5+可检出多种不同分子质量蛋白,126位终止后仍可检出多种不同分子质量蛋白,136位终止后ORF5△缺少1种目的蛋白。结论成功构建MERS-CoV野生、截短以及融合ORF5的真核表达质粒。野生ORF5蛋白表达机制复杂,该蛋白可能存在类似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IRES)的特殊功能。变异体ORF5的表达存在多个翻译起始位点,其作用机制及功能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附属蛋白 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Western blo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