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6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小讲座对整形外科进修生的教学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王瑾 苗勇 +2 位作者 张春华 周艳妮 胡志奇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年第21期23-27,共5页
目的将小讲座用于整形外科进修生的临床教学中,并对其效果和意义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2月医院整形外科的60名进修医生,其中2017年3月—2018年2月未进行小讲座教学的进修生为对照组(仅采用传统教学法),2018年3月—201... 目的将小讲座用于整形外科进修生的临床教学中,并对其效果和意义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2月医院整形外科的60名进修医生,其中2017年3月—2018年2月未进行小讲座教学的进修生为对照组(仅采用传统教学法),2018年3月—2019年2月进行小讲座讲学的进修生为实验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和小讲座教学法),两组各30名,分析教学改进后效果及学员满意度。结果通过小讲座教学后,实验组进修生在临床知识、操作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P<0.001),并且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学员对改进后的教学方法满意度较高(P<0.05)。结论在整形外科进修生的教学中应用小讲座的教学模式,可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和较高的学员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小讲座 整形外科 进修生 教学模式 满意度 考核
下载PDF
假体隆乳术计算机模拟系统在整形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黎小间 鲁峰 高建华 《医学信息》 2011年第1期9-10,共2页
整形外科是一门专科性很强的学科,成为一名合格的整形外科医师需要多年的严格培训。然而,目前整形外科的临床教学中存在教学时数少、教学条件有限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欠佳。本文应用假体隆乳术计算机模拟系统(Computer-aidedDesigni... 整形外科是一门专科性很强的学科,成为一名合格的整形外科医师需要多年的严格培训。然而,目前整形外科的临床教学中存在教学时数少、教学条件有限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欠佳。本文应用假体隆乳术计算机模拟系统(Computer-aidedDesigningSystemforAugmertationMammaplasty,AM—CADS)辅助进行相关内容的临床教学,较好地解决了上述矛盾,显著提高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整形外科临床教学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体隆乳术 计算机模拟系统 整形外科 临床教学
下载PDF
交互式外科护理学虚拟仿真教学实践及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春华 史蕾 +1 位作者 戚淑仪 杨林霞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23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 探讨人机交互式外科护理学虚拟仿真教学实践及应用效果分析。方法 于2020年下半学年选取南方医科大学2018级护理学本科4个班级共180人作为研究对象,1班、2班共90人为试验组,3班、4班共90人为对照组。试验组90名护生结合虚拟仿真教... 目的 探讨人机交互式外科护理学虚拟仿真教学实践及应用效果分析。方法 于2020年下半学年选取南方医科大学2018级护理学本科4个班级共180人作为研究对象,1班、2班共90人为试验组,3班、4班共90人为对照组。试验组90名护生结合虚拟仿真教学平台进行外科护理学虚拟仿真教学;对照组90名护生采用传统的集中讲授方法教学。8周后通过发放问卷调查(沉浸体验、学习感受、理论掌握、实践能力)及操作考核,分析比较两组学生学习体验与考核成绩。结果 试验组护生在沉浸体验、学习感受、实践能力3个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0.014、0.032);在理论掌握维度上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生操作考核得分[(85.91±4.0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3.21±3.8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人机交互虚拟仿真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将知识技能内化吸收,提高外科临床护理操作水平,提高外科护理学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 外科护理学 护理教育
下载PDF
基因工程促进脂肪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薛芷忻 李烨 +1 位作者 鲁峰 廖云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235,238,共4页
大节段骨缺损是骨科、整形外科的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外形和功能。目前临床上常用自体骨移植修复,但这种方法存在着供区骨组织有限、易坏死等缺点。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骨组织再生、干细胞移植等方法为修复大量骨组织缺失提供了新的... 大节段骨缺损是骨科、整形外科的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外形和功能。目前临床上常用自体骨移植修复,但这种方法存在着供区骨组织有限、易坏死等缺点。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骨组织再生、干细胞移植等方法为修复大量骨组织缺失提供了新的策略。脂肪干细胞(ASCs)是来自脂肪的多能干细胞,可以通过处理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实现骨再生,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多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对ASCs进行基因修饰以促进其成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干细胞 成骨分化 基因工程 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毛发修复外科技术及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易斌 孙锡金 +2 位作者 周洪军 候春 胡志奇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7年第1期128-131,共4页
健康成人头发总数平均有11~15万根,其生长受年龄、气候、环境及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而秃发的诱因包括各种疾病、药物、医源性等因素,其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1959年,Orentreich成功地在雄激素性脱发病例中把枕部... 健康成人头发总数平均有11~15万根,其生长受年龄、气候、环境及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而秃发的诱因包括各种疾病、药物、医源性等因素,其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1959年,Orentreich成功地在雄激素性脱发病例中把枕部非雄激素敏感性毛囊移植于秃发区,发现它们移植到秃发区后仍能保持其原来的特性而继续生长,且不随秃发区周围的毛发脱落。从而提出了“供区优势”理论,这一理论奠定了毛发修复外科的生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发脱落 修复外科 外科技术 雄激素性脱发 药物治疗 激素敏感性 健康成人 健康状况
下载PDF
毛囊去皮分离法在毛发移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高智雍 樊哲祥 +1 位作者 胡志奇 苗勇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6期38-40,共3页
目的:观察毛囊去皮分离法对毛发移植成活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8年4月笔者科室收治的48例接受自体毛发移植手术的雄激素性脱发(Androgenetic alopecia,AGA)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毛囊分离过程中去除皮脂腺开口以上皮肤。术后... 目的:观察毛囊去皮分离法对毛发移植成活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8年4月笔者科室收治的48例接受自体毛发移植手术的雄激素性脱发(Androgenetic alopecia,AGA)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毛囊分离过程中去除皮脂腺开口以上皮肤。术后评估毛囊脱落率、毛囊存活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受区即刻外观良好,患者满意;术后2周,部分移植毛囊毛发脱落;术后3个月毛发脱落率为(45.26±0.99)%,无明显并发症;术后1年,移植毛囊成活率为(96.52±0.11)%,所有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在毛发移植中采用毛囊去皮分离法不影响毛囊的存活率,可防止受区术后出现“鸡皮疙瘩”外观,能够提高术后即刻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 去皮 分离 毛发移植 成活率
下载PDF
I型胶原支架材料与人脂肪干细胞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张云松 高建华 +2 位作者 鲁峰 朱茗 廖云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3-225,共3页
目的观察人脂肪干细胞与I型胶原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为脂肪组织工程选择适宜的种子细胞载体。方法将人脂肪干细胞与I型胶原支架体外培养复合,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上黏附、生长及增殖情况并计算细胞黏附率,XT... 目的观察人脂肪干细胞与I型胶原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为脂肪组织工程选择适宜的种子细胞载体。方法将人脂肪干细胞与I型胶原支架体外培养复合,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上黏附、生长及增殖情况并计算细胞黏附率,X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率。结果脂肪干细胞能良好的在支架上黏附、生长和增殖。结论I型胶原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作为脂肪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脂肪干细胞 组织工程 支架 细胞相容性
下载PDF
BrdU标记家兔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黎洪棉 高建华 +1 位作者 鲁峰 李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7-101,共5页
目的通过采用BrdU标记连续培养的家兔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romal stem cells,ADSCs),检测其最佳标记时间、标记剂量及毒性作用,探讨其作为干细胞标记示踪方法的可行性。方法8~12周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6只,雌雄不限,体... 目的通过采用BrdU标记连续培养的家兔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romal stem cells,ADSCs),检测其最佳标记时间、标记剂量及毒性作用,探讨其作为干细胞标记示踪方法的可行性。方法8~12周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6只,雌雄不限,体重1.5~2.0kg。切取腹股沟皮下1~2mL脂肪组织,采用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ADSCs,并进行鉴定。取第3代细胞以终浓度分别为5、10、15和20μg/mL的BrdU进行标记,分别记为A、B、C及D组;另1孔不含BrdU,作为空白对照(E组)。标记12、24、48和72h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细胞阳性率,苔盼蓝排染法行细胞计数观察标记后细胞活性。结果原代培养的ADSCs形态主要为宽大、扁平、短梭形细胞;传代后细胞形态主要为长梭形;第3代ADSCs经诱导均能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第3代ADSCs经BrdU标记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胞核呈绿色荧光。孵育12h,A、B、C、D组细胞标记阳性率逐渐增高,分别为30.6%±2.3%、32.4%±1.9%、45.8%±1.8%、50.8%±3.1%,C、D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h,A、B、C及D组标记率分别为45.9%±2.0%、87.9%±3.3%、90.6%±2.9%及91.7%±3.2%;48h和72h,A、B、C、D组标记情况与24h相似;E组各时间点细胞标记阳性率为0。孵育24、48及72h,B、C及D组细胞阳性率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孵育12、24、48及72h细胞计数,各组细胞活性均在90%以上,A、B、C、D组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dU标记ADSCs的最佳时间为48h,最佳浓度为10μg/mL;BrdU对细胞标记率及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 组织工程 尿嘧啶核苷酸类 干细胞标记
下载PDF
瘢痕疙瘩家系Fas基因死亡域突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晓军 高建华 +2 位作者 李学雷 冯传波 姜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98-701,共4页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家系标本中Fas基因(外显子7~9)有无突变以及Fas基因突变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意义。方法实验标本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2005年收集的A、B两个瘢痕疙瘩家系。采用PCR及基因测序技术,分别以A家系2例男性患者的...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家系标本中Fas基因(外显子7~9)有无突变以及Fas基因突变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意义。方法实验标本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2005年收集的A、B两个瘢痕疙瘩家系。采用PCR及基因测序技术,分别以A家系2例男性患者的瘢痕疙瘩组织为研究对象,以其周围正常皮肤及外周静脉血作为自身对照,其配偶的外周静脉血作为正常对照,并以B家系2例患者(母亲与儿子)的外周静脉血作为不同家系之间的对照,共检测10份标本中Fas基因外显子7~9基因序列。结果10份瘢痕疙瘩家系标本Fas基因的7、8外显子均未发生突变,2例瘢痕疙瘩组织标本均在外显子9编码区的11bp和53bp两个位点上存在单个碱基基因突变或多态性改变。结论瘢痕疙瘩Fas基因死亡域外显子9区段的基因结构异常,极有可能与Fas蛋白的功能改变有关,从而导致局部瘢痕疙瘩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家系 FAS基因 基因突变
下载PDF
地塞米松在家兔脂肪基质干细胞定向诱导为成骨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14
10
作者 黎洪棉 高建华 +1 位作者 鲁峰 李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3896-3899,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地塞米松对家兔脂肪基质干细胞生长、增殖及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11/2007-01在南方医科大学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完成。实验材料:成年新西兰大白兔购于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机构许可证号SYXK(粤)20...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地塞米松对家兔脂肪基质干细胞生长、增殖及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11/2007-01在南方医科大学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完成。实验材料:成年新西兰大白兔购于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机构许可证号SYXK(粤)2005-0056)。实验方法:①脂肪基质干细胞获取: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腹股沟皮下脂肪组织一二毫升,分离培养脂肪基质干细胞,并按1∶3进行传代培养。选取生长良好的P3代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CD44抗原表达。并于第3,7,14天观察细胞增殖情况。②脂肪基质干细胞成骨诱导:成骨诱导液由不同浓度地塞米松、50mg/L的维生素C、10mmol/L的β-磷酸甘油和DMEM完全培养基组成。实验分6组:0mol/L地塞米松组、10-8mol/L地塞米松组、10-7mol/L地塞米松组、10-6mol/L地塞米松组、10-5mol/L地塞米松组、对照组。选择生长良好P3代兔脂肪基质干细胞,用0.25%胰酶消化3~5min,制成单细胞悬液,调整细胞密度为1×104,接种于25cm2的培养瓶中,在体积分数为0.05的CO2饱和湿度、37℃恒温培养箱培养。24h后所有诱导组更换为成骨诱导培养液,进行成骨细胞诱导分化处理,记为诱导第0天,对照组换DMEM完全培养液。诱导期间,每隔二三天换1次成骨诱导液,对照组换1次常规DMEM完全培养液。③第7,14,21天茜素红染色鉴定成骨细胞特性,观察不同浓度地塞米松对兔脂肪基质干细胞的生长、增殖及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①地塞米松对脂肪基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较,10-6,10-5mol/L组细胞数目明显减少(t=2.8623,3.4245,3.5203,3.9594,2.2641,2.7012,P<0.05)。②地塞米松对脂肪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光镜下观察整个诱导分化期,对照组未观察到钙化结节形成,0mol/L地塞米松组只观察到个别钙化结节形成。在诱导第14天,10-5,10-6,10-7,10-8mol/L地塞米松组均可观察到少数钙化结节形成,10-5,10-6,10-7mol/L组间钙化结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5571,0.5929,1.1142,P>0.05),但钙化结节数目明显多于10-8mol/L组(t=5.4960,6.2811,6.3640,P<0.05)。在诱导第21天,10-5,10-6,10-7mol/L组均可观察到大量钙化结节形成,均明显多于10-8mol/L组(t=6.2703,6.4065,5.6349,P<0.05)。结论:>10-7mol/L高浓度地塞米松对脂肪基质干细胞的生长、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在其他诱导条件一致的情况下,10-7mol/L地塞米松最有利于脂肪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脂肪组织 细胞培养 激素类 生物医学工程
下载PDF
应用鼻中膈软骨治疗先天性短鼻畸形 被引量:13
11
作者 尹卫民 高建华 +1 位作者 鲁峰 翟圣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89-891,共3页
目的针对纯美容意义的先天性短鼻畸形,探索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利用自体鼻中隔软骨片及聚四氟乙烯补片进行鼻延长。结果临床24例病例通过鼻中隔软骨的中隔延长和鼻尖塑形,鼻背部EPTFE垫高。鼻长度平均延长达到2.32mm,鼻唇角平均减... 目的针对纯美容意义的先天性短鼻畸形,探索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利用自体鼻中隔软骨片及聚四氟乙烯补片进行鼻延长。结果临床24例病例通过鼻中隔软骨的中隔延长和鼻尖塑形,鼻背部EPTFE垫高。鼻长度平均延长达到2.32mm,鼻唇角平均减小4.3°,获得了显著良好的鼻延长效果。结论自体鼻中隔软骨加聚四氟乙烯补片复合移植治疗短鼻,可以达到美化鼻子的目的,但长期稳定的效果及精确的量化操作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鼻 鼻中隔软骨 聚四氟乙烯 鼻延长
下载PDF
海绵状Ⅰ型胶原蛋白与兔脂肪干细胞的生物相容性 被引量:8
12
作者 黎洪棉 高建华 +3 位作者 鲁峰 李华 陈晓炜 付冰川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5期4829-4833,共5页
背景:脂肪组织工程研究中,寻找一种优良的生物支架材料作为脂肪干细胞的载体极为重要。目的:评价兔脂肪干细胞与海绵状Ⅰ型胶原蛋白的生物相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支架学体外观察,于2007-01/03在南方医科大学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完... 背景:脂肪组织工程研究中,寻找一种优良的生物支架材料作为脂肪干细胞的载体极为重要。目的:评价兔脂肪干细胞与海绵状Ⅰ型胶原蛋白的生物相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支架学体外观察,于2007-01/03在南方医科大学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完成。材料:三四月龄雌性新西兰大白兔8只,由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海绵状Ⅰ型胶原蛋白为广州创尔公司产品。方法:兔麻醉后取颈部皮下脂肪,体外分离培养脂肪干细胞,选取生长良好的第3代细胞,调整密度为1×109L-1细胞悬液。将无菌的Ⅰ型胶原蛋白海绵裁成10mm×10mm×5mm放入96孔板内,培养液平衡后,每孔支架材料表面接种0.1mL细胞悬液,加入含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主要观察指标:脂肪干细胞的形态及表面标志表达,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黏附、增殖情况,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细胞-支架复合物。结果:原代培养的脂肪干细胞形态主要呈宽大扁平短梭形,传代后细胞形态以长梭形为主,第3代脂肪干细胞CD29,CD44免疫荧光染色均呈阳性。细胞与支架混合培养后平均黏附率为92.38%,并保持正常的生长增殖速度。光镜下随培养时间延长,支架上的细胞逐渐增多,极少从支架材料上掉落,DiI荧光染色后可见细胞膜发出红色荧光。电镜下部分细胞呈团簇状生长,聚集性分布,黏附于胶原海绵表面或孔隙内,细胞周围有大量的基质。结论:海绵状Ⅰ型胶原蛋白与兔脂肪干细胞具有良好的体外生物相容性,能够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生长提供适宜的三维空间,可作为脂肪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载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脂肪干细胞 胶原蛋白 支架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瘢痕疙瘩临床表型与p53基因72位编码子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永波 高建华 +2 位作者 刘晓军 鲁峰 刘宏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433-1436,共4页
目的观察并探讨p53基因表达及其72位编码子基因多态性对瘢痕疙瘩临床表型的影响。方法取35例自愿捐献瘢痕疙瘩组织,男19例,女16例;病程4个月~8年。同时收集自身外周血作基因型分析。根据观察范围不同,实验共分为两组(n=35)。中央组:各... 目的观察并探讨p53基因表达及其72位编码子基因多态性对瘢痕疙瘩临床表型的影响。方法取35例自愿捐献瘢痕疙瘩组织,男19例,女16例;病程4个月~8年。同时收集自身外周血作基因型分析。根据观察范围不同,实验共分为两组(n=35)。中央组:各瘢痕疙瘩中央部(中央2/3半径范围内);周边组:各瘢痕疙瘩周边部(周边1/3半径范围内)。两组再根据瘢痕疙瘩最大横径大小分3个亚组:<1cm为小体积组(n=5),1~3cm为中体积组(n=21),>3cm为大体积组(n=9)。采用PCR法扩增p53基因外显子4,并进行基因测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53蛋白表达变化;TUNEL法检测瘢痕疙瘩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凋亡,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瘢痕疙瘩p53遗传基因型为Arg/Arg者7例,Pro/Arg者21例,Pro/Pro者7例,与临床表型分布有相关性(P<0.05);中、小体积周边组及中央组P53蛋白染色阳性,大体积周边组偶见细胞染色阳性。基因型为Arg/Arg、Arg/Pro及Pro/Pro的标本吸光度值分别为3439.3598±538.5275、3273.1862±375.2139及1691.3729±98.9893,各基因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UNEL法检测成纤维细胞凋亡,镜下可见凋亡细胞呈均匀分布,大、中、小体积周边组凋亡细胞指数分别为31.0000±3.2660、42.3000±4.3548、44.6000±5.2536,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疙瘩临床表型与P53蛋白表达密切相关,组织中p53基因72位编码子基因多态性的变异有利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P53蛋白 基因多态性 成纤维细胞
下载PDF
显微分离培养与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人毛囊干细胞 被引量:14
14
作者 谭挺 胡志奇 周洪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2-205,共4页
目的探讨从人毛囊隆突区细胞(bulge cells,BCs)获取高纯度有活性的人毛囊干细胞(hair follicle stem cells,HFSCs)的方法及条件。方法取自愿捐献的成人头皮标本,显微分离培养获得BCs,应用免疫磁珠纯化BCs中CD200阳性的HFSCs。苔盼蓝染... 目的探讨从人毛囊隆突区细胞(bulge cells,BCs)获取高纯度有活性的人毛囊干细胞(hair follicle stem cells,HFSCs)的方法及条件。方法取自愿捐献的成人头皮标本,显微分离培养获得BCs,应用免疫磁珠纯化BCs中CD200阳性的HFSCs。苔盼蓝染色比较纯化前后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纯化效率;免疫荧光检测纯化前后细胞CD200的表达情况。结果显微分离培养获得的人毛囊BCs,培养6d后细胞生长融合,呈铺路石样。所得细胞角蛋白19组织化学染色阳性。CD200免疫磁珠分选法纯化细胞后,苔盼蓝染色显示纯化前细胞活力为95.0%±0.6%,纯化后为94.2%±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及免疫荧光检测显示纯化前CD200阳性细胞的纯度为8.31%,纯化后CD200阳性细胞纯度为82.31%,纯化后CD200阳性细胞回收率为65.39%。结论联用显微分离培养与免疫磁珠法,可获得高纯度HFSCs,且细胞活性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干细胞 免疫磁珠细胞分选 显微分离培养 纯化
下载PDF
面神经颞支在眼轮匝肌上部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学雷 彭田红 +4 位作者 刘晓军 李严斌 石小田 王兴海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观测面神经颞支在眼轮匝肌上部的分布特点。方法:9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18侧,在腮腺内解剖出面神经主干,追踪解剖颞支从腮腺至进入眼轮匝肌处。分别测量进入眼轮匝肌的颞神经最上分支和最下分支点到以外眦、睑裂中部、内眦为... 目的:观测面神经颞支在眼轮匝肌上部的分布特点。方法:9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18侧,在腮腺内解剖出面神经主干,追踪解剖颞支从腮腺至进入眼轮匝肌处。分别测量进入眼轮匝肌的颞神经最上分支和最下分支点到以外眦、睑裂中部、内眦为坐标的垂直和水平距离。结果:颞支的分支在进入眼轮匝肌外缘(以外眦为坐标点)的最上分支为(+2.58±0.32cm,+2.89±0.32cm),最下分支为(0 cm,+2.81±0.32 cm)。Y轴上颞神经最上分支和最下分支距X轴的距离分别为在以外眦、睑裂中部、内眦为坐标点的颞神经最上分支和最下分支距X轴的距离分别为(3.53±0.39)cm和(1.14±0.15)cm,(3.87±0.38)cm和(1.26±0.10)cm,(3.22±0.39)cm和(1.02±0.14)cm。面神经颞支的分支沿眼轮匝肌纤维水平向内走行并相互分支吻合。在Y LC轴、Y MP轴、Y MC轴上分别距X轴(1.14±0.15)cm、(1.26±0.10)cm、(1.02±0.14)cm三点弧形连线以下的区域,无面神经分支分布。结论:在无面神经分布的区域,切开眼轮匝肌纤维不会损伤面神经;在眼轮匝肌深面的筋膜脂肪层进行分离可以避免面神经分支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眼轮匝肌 颞支
下载PDF
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位点的定位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晓军 高建华 +2 位作者 宋玫 陈阳 严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7期7241-7244,共4页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是目前与瘢痕关系最为密切的细胞因子,而SMAD蛋白介导的信号通路是转化生长因子β下游信号传递的主要途径。人SMAD蛋白基因在15q22.31-q23及18q21.1染色体区域。实验假定Smad基因为选择的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位点...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是目前与瘢痕关系最为密切的细胞因子,而SMAD蛋白介导的信号通路是转化生长因子β下游信号传递的主要途径。人SMAD蛋白基因在15q22.31-q23及18q21.1染色体区域。实验假定Smad基因为选择的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位点。目的:定位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家系的易感基因位点。设计、时间及地点:两个家系、大样本的微卫星扫描连锁分析实验,于2007-02/06在上海基康公司实验室完成。材料:选择6个国内不同地区的瘢痕疙瘩家系2个4代发病的NM、LN家系中32位和19位成员,严格遵照赫尔辛基宣言规定的准则采集血样和病理组织标本。方法:采集2个家系51名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样,提取基因组DNA;选取位于15q22.31-q23及18q21.1染色体区域的7个微卫星标记位点D15S108、D15S216、D15S534、D18S363、D18S460、D18S467、D18S846,对这些微卫星位点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片断基因分型,再进行连锁分析。主要观察指标:NM和LN瘢痕疙瘩家系外显率为90%时各位点LOD值。结果:NM、LN两个瘢痕疙瘩家系在外显率分别为90%条件下,重组率θ=0~0.5时,这些微卫星标记的两点LOD值绝大部分都小于1,排除连锁关系存在。结论:分析结果发现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位点不在染色体15q22.31-q23及18q21.1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连锁(遗传学) Smad基因 微卫星标记 组织构建
下载PDF
瘢痕疙瘩中国家系的发病特点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陈阳 高建华 +2 位作者 刘晓军 严欣 宋玫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6年第1期6-10,i0001,共6页
目的:研究瘢痕疙瘩中国家系的发病特点。方法:通过收集六个无亲缘关系的瘢痕疙瘩中国家系的临床资料,寻找它们发病的共同特点。结果:瘢痕疙瘩中国家系以青春期自发发病为主,好发于胸背肩部,常呈对称发病,且各有其独特的形状,临床表型存... 目的:研究瘢痕疙瘩中国家系的发病特点。方法:通过收集六个无亲缘关系的瘢痕疙瘩中国家系的临床资料,寻找它们发病的共同特点。结果:瘢痕疙瘩中国家系以青春期自发发病为主,好发于胸背肩部,常呈对称发病,且各有其独特的形状,临床表型存在个体差异和不完全外显,并呈现出逐代减轻之趋势。结论:瘢痕疙瘩中国家系的遗传模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并且存在表现度差异;家系发病有其独特的相似之处,与散发瘢痕疙瘩病例相比存在许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家系 临床表型 遗传模式
下载PDF
脂肪细胞去分化及构建组织工程化脂肪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晓炜 姜平 +2 位作者 高建华 廖云君 韩铮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06-610,共5页
目的探讨成熟脂肪细胞去分化及去分化脂肪细胞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脂肪组织的可行性。方法取健康女性脂肪抽吸术的抽吸物,使用酶消化法获取成熟脂肪细胞,采用天花板贴壁法培养,取第3代细胞进行实验。体外实验:成脂、成软骨和成... 目的探讨成熟脂肪细胞去分化及去分化脂肪细胞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脂肪组织的可行性。方法取健康女性脂肪抽吸术的抽吸物,使用酶消化法获取成熟脂肪细胞,采用天花板贴壁法培养,取第3代细胞进行实验。体外实验:成脂、成软骨和成骨诱导培养,并分别采用油红"O"染色、阿尔辛蓝染色和茜素红染色法鉴定。体内实验:实验组(n=6):取第3代细胞使用荧光染料DiI标记,与纤维蛋白胶混合后注射于裸鼠背部一侧皮下,8周后,从大体观察、组织学、油红"O"染色及荧光显微镜观察新生物形成情况;对照组(n=6):以空白的纤维蛋白胶注射于同一裸鼠背部另一侧皮下,于同一时间点进行检测。结果成熟脂肪细胞呈单房圆形,经天花板贴壁法培养后变为长梭形成纤维细胞状,即去分化脂肪细胞。去分化脂肪细胞在定向诱导培养下能够分别成脂、成软骨及成骨分化。体内实验中实验组8周后在裸鼠背部皮下有新生组织块形成,经检测后证实其为成熟脂肪块并来源于植入的去分化脂肪细胞,对照组无新生组织形成,纤维蛋白胶被降解吸收。结论成熟脂肪细胞可通过体外培养实现去分化,去分化脂肪细胞具有成脂、成软骨和成骨等多向分化能力,以去分化脂肪细胞为种子细胞可在裸鼠皮下构建出脂肪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细胞 去分化 组织工程 纤维蛋白胶
下载PDF
脂肪干细胞与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纤维蛋白胶复合物体内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脂肪 被引量:8
19
作者 黎洪棉 高建华 +2 位作者 吴涛 赵培冉 梁双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0期7480-7484,共5页
背景:血运重建机制是组织工程化脂肪组织成功构建的决定性因素。目的:观察脂肪干细胞与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纤维蛋白胶复合物在体内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脂肪的可行性。方法:从健康成年人吸脂术后的脂肪组织中分离脂肪干细胞并行原... 背景:血运重建机制是组织工程化脂肪组织成功构建的决定性因素。目的:观察脂肪干细胞与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纤维蛋白胶复合物在体内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脂肪的可行性。方法:从健康成年人吸脂术后的脂肪组织中分离脂肪干细胞并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将第3代经BrdU标记的脂肪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定向诱导2周后,制成5×1010L-1细胞悬液。由0.5mL细胞悬液、100μL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工作液或DMEM培养基与0.5mL纤维蛋白胶组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移植物,分别植入裸鼠背部皮下。结果与结论:术后8周取材时:①实验组可见血管增生并长入材料,呈轻度纤维包裹;对照组有少量血管长入材料中,也有轻度纤维包裹现象。实验组新生组织湿质量大于对照组(P<0.01)。②苏木精-伊红染色均可见移植物中有新生脂肪组织形成和不同程度的微血管长入;实验组微血管数多于对照组(P<0.01)。③新生组织免疫荧光染色示,两组新生脂肪细胞的胞核及部分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核呈现绿色荧光。结果说明脂肪干细胞与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纤维蛋白胶复合物在体内可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脂肪,脂肪干细胞与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共同参与新生脂肪组织的血管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脂肪干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纤维蛋白胶 组织工程脂肪 血管发生
下载PDF
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家系的遗传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阳 高建华 刘晓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976-979,共4页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家系的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6个无亲缘关系的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家系的临床资料、绘制家系系谱和分析遗传模式以说明其遗传学特征。结果这些瘢痕疙瘩家系以青春期发病为主,且男女患病的机会均等;杂合体即可发病,...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家系的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6个无亲缘关系的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家系的临床资料、绘制家系系谱和分析遗传模式以说明其遗传学特征。结果这些瘢痕疙瘩家系以青春期发病为主,且男女患病的机会均等;杂合体即可发病,双亲之一发病其半数子女可能发病;3个家系疾病性状连续传递、外显完全,而另3个家系疾病性状间断传递、外显不完全;临床表型存在个体差异。结论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家系的遗传模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外显不完全,表现度存在差异,并具有延迟显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家系 表型 遗传模式 表现度 延迟显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