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某院2016年-2019年间663例重症医学科患者各标本中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1
作者 方海宏 曾振华 《抗感染药学》 2021年第5期634-639,共6页
目的:分析医院2016年—2019年间重症医学科(ICU)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特点,为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抽取医院2016年1月—2019年8月ICU收治的重症感染患者663例病历中病原学检测的相关资料,统计其患者各标本中病... 目的:分析医院2016年—2019年间重症医学科(ICU)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特点,为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抽取医院2016年1月—2019年8月ICU收治的重症感染患者663例病历中病原学检测的相关资料,统计其患者各标本中病原菌的培养、分布及其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其病原菌的分布及其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特点。结果:663例重症感染患者标本中,分离出1 05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55.73%(以不动杆菌属为主)、革兰阳性球菌占22.75%(以屎肠球菌为主)和真菌占21.52%(以白假丝酵母为主);药敏试验结果发现,大多病原菌均呈多重耐药,多重耐药和泛耐药的不动杆菌属对氨苄西林、氨曲南、头孢唑林的耐药率均达100.00%,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氨苄西林-舒巴坦钠的耐药率高达100.00%。结论:医院ICU耐药菌感染有增多趋势,以不动杆菌属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为主,这可能与新型抗菌药物(如替加环素等)的广泛使用和侵入性操作的增多有关,临床应加强对病原菌的耐药检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遏制耐药菌株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抗菌药物耐药性 医院感染 肺炎
原文传递
西维来司他钠治疗COVID-19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患者的疗效:一项回顾性、单中心、队列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罗敏 胡鸿彬 +4 位作者 孙烨 赵新 曾振华 刘易林 武钢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59-1267,共9页
目的探讨西维来司他钠治疗对COVID-19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重症患者的生存率、氧合指数和感染血清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重症医学科中诊断为COVID-19相关ARDS患者,从医疗系统收集其入ICU 24 h内以... 目的探讨西维来司他钠治疗对COVID-19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重症患者的生存率、氧合指数和感染血清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重症医学科中诊断为COVID-19相关ARDS患者,从医疗系统收集其入ICU 24 h内以及出院当天的数据,并收集入ICU后第1、3、7天的CRP、PCT、IL-6和氧合指数值。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将接受西维来司他钠治疗的患者与未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匹配。采用Cox回归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西维来司他钠给药与院内死亡率以及住院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纳入199名COVID-19相关ARDS重症患者。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接受西维来司他钠治疗的35名患者和没有接受西维来司他钠治疗的70名患者进行了匹配。西维来司他钠治疗与院内死亡率的降低(P=0.36)、ICU住院时间的延长(P=0.39)、住院时间(P=0.68)以及氧合指数的改善(P>0.05)无关。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没有发现明显的差异,但在西维来司他钠治疗组发现IL-6水平明显降低(P=0.016)。结论西维来司他钠与COVID-19相关ARDS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和住院时间的减少没有相关性,但与血清IL-6水平的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维来司他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COVID-19 白介素-6
下载PDF
宏基因组学测序技术在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被引量:2
3
作者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重症医学分会 罗亮 +19 位作者 陈仲清 陈尔真 邢锐 马壮 李颖川 李永胜 陈力 杨荣利 付守芝 罗益锋 蓝海兵 张旃 宫晔 胡炜 陈俭 王晓蓉 居旻杰 杨震 万小健 傅卫军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年第5期561-568,共8页
医院获得性肺炎主要是指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虫及支/衣原体等病原体在入院48 h后引发的各类肺实质炎症。对于不明病原体感染的医院获得性肺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能够检测几乎所有病原体核酸,所以该技术尤为适用于病原检测。宏基因... 医院获得性肺炎主要是指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虫及支/衣原体等病原体在入院48 h后引发的各类肺实质炎症。对于不明病原体感染的医院获得性肺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能够检测几乎所有病原体核酸,所以该技术尤为适用于病原检测。宏基因测序技术实验流程操作略显繁琐,分析流程复杂,检测结果冗长,因此对实验室操作人员及解读人员的素质要求颇高,对相关的质量控制也需要标准化。简述了该技术在医院获得性肺炎中的应用及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获得性肺炎 宏基因组学测序技术 病原微生物
下载PDF
VA-ECMO患者院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4
作者 戈悦 李建伟 +14 位作者 梁宏开 侯六生 左六二 陈珍 卢剑海 赵新 梁静漪 彭岚 包静娜 段佳欣 刘俐 毛可晴 曾振华 胡鸿彬 陈仲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1-498,共8页
目的 分析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技术(VA-ECMO)患者死亡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VA-ECMO患者院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月广东省3家三甲综合医院ICU的302例VA-ECM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建模组201... 目的 分析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技术(VA-ECMO)患者死亡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VA-ECMO患者院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月广东省3家三甲综合医院ICU的302例VA-ECM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建模组201例,验证组101例。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VA-ECMO患者死亡危险因素,构建VAECMO患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并以列线图形式呈现。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区分度、一致性及临床有效性。结果 预测VA-ECMO患者院内死亡风险的最终模型包括了高血压(OR=3.694,95%CI 1.582-8.621)、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OR=9.661,95%CI 4.103-22.745)、钠离子(OR=1.048,95%CI 1.003-1.095)、血红蛋白(OR=0.987,95%CI 0.977-0.998)。建模组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829(95%CI 0.770-0.889),高于4个单独危险因素(AUC<0.800)、APACHE II评分[AUC=0.777(95%CI 0.714-0.840)]、SOFA评分的[AUC=0.721(95%CI 0.647-0.796)]。内部验证结果显示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774(95%CI 0.679-0.869),拟合优度检验结果χ2=4.629,P>0.05。结论构建的VA-ECMO患者院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有效性均较好,优于常用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系统,对评估重症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风险水平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 死亡率 危险因素 风险预测模型
下载PDF
危重症患者膀胱温与直肠温、耳温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魏红云 高钰琳 +3 位作者 童佩 欧庆 方玉桂 李裕城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0-82,共3页
目的通过比较危重症患者膀胱温与直肠温、耳温的差异性及相关性,探讨膀胱温应用于危重症患者体温监测的可行性。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的47例重症患者... 目的通过比较危重症患者膀胱温与直肠温、耳温的差异性及相关性,探讨膀胱温应用于危重症患者体温监测的可行性。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的47例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测量其入科后24h内6个时间点(2:00、6:00、10:00、14:00、18:00、22:00)的膀胱温与直肠温、耳温。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组内相关系数,比较三种体温测量结果间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膀胱温与直肠温、耳温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与测量时间无交互作用。直肠温(r=0.91,P<0.05)、耳温(r=0.70,P<0.05)与膀胱温呈正相关。结论膀胱温与直肠温、耳温相关性较好,是ICU重症患者监测体温的可靠方法之一;且膀胱温能够持续监测,有助于减轻护士工作量,降低交叉感染发生率,值得在ICU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 重症患者 膀胱温 直肠温 耳温
下载PDF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体会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宇 蒋晓青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5年第1期65-67,共3页
目的总结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心得,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6月至2011年12月确诊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47例患者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 47例患者死亡7例,好转6例,治愈34例。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临... 目的总结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心得,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6月至2011年12月确诊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47例患者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 47例患者死亡7例,好转6例,治愈34例。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死亡率高;积极有效的内科综合治疗以及适时恰当的外科干预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治疗
下载PDF
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悲伤支持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正敏 冯现刚 +3 位作者 梁素娟 魏红云 左倩倩 高钰琳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12,共4页
目的编制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int,ICU)护士职业悲伤支持量表,为评估ICU护士的职业悲伤支持提供有效工具。方法基于质性访谈结果,结合社会支持理论,通过文献分析和课题组讨论后形成量表初始条目池。通过专家评定、小样本预调查,... 目的编制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int,ICU)护士职业悲伤支持量表,为评估ICU护士的职业悲伤支持提供有效工具。方法基于质性访谈结果,结合社会支持理论,通过文献分析和课题组讨论后形成量表初始条目池。通过专家评定、小样本预调查,形成量表初稿。对389名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测定ICU护士职业悲伤支持量表的信效度。结果正式量表包括同事、领导、家人、朋友和单位支持5个维度,共27个条目。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5个因子模型拟合良好。5个因子的平均方差抽取量均>0.7,组合信度均>0.8;各因子间相关系数为0.101~0.507,均小于对应平均方差抽取量的平方根;各因子得分与职业悲伤支持总分间相关系数为0.547~0.860。量表及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34~0.969。结论ICU护士职业悲伤支持量表信效度良好,适用于评估ICU护士的职业悲伤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悲伤支持 量表编制 ICU护士 信效度检验
下载PDF
羟基红花黄色素A通过抑制程序性坏死减轻小鼠重症中暑引起的急性肺损伤 被引量:2
8
作者 柳晓峰 张爽 +7 位作者 余让辉 林晓萍 樊文浩 王玉晶 梁志立 谢维当 刘亚楠 陈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875-1881,共7页
目的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是否在重症中暑肺损伤中起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1.125、2.25、4.5 mg/kg)HSYA腹腔注射预处理小鼠,建立重症中暑(sHS)小鼠模型,分为低、中、高剂量HSYA中暑组、单纯中暑组及正常... 目的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是否在重症中暑肺损伤中起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1.125、2.25、4.5 mg/kg)HSYA腹腔注射预处理小鼠,建立重症中暑(sHS)小鼠模型,分为低、中、高剂量HSYA中暑组、单纯中暑组及正常对照组,12只/组。初步观察及比较各组热耐受的情况,以确定HSYA最佳治疗剂量;后使用中剂量HSYA及RIP1活化抑制剂Nec-1预处理小鼠,分组为HSYA+HS组、Nec-1+HS组、HS组及正常对照组,8只/组,观察72 h恢复期核心体温变化特征,比较热耐受情况及生存情况。给予相同处理因素处理小鼠分组为正常对照组,HS组,HSYA+HS组及Nec-1+HS组,正常对照组6只,其余18只/组,分别于重症中暑恢复期不同阶段(0、2、6、12、24 h)处死小鼠,每个时间点处死3只小鼠,收集小鼠的肺组织、肺泡灌洗液及血液样本,取肺组织行HE染色,并进行病理评分,检测肺湿干重比,肺含水量,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蛋白含量;ELIS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中HMGB1水平及血清中TNF-α、IL-6及HMGB1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恢复期(2、6、12 h)肺组织中RIP1、RIP3、MLKL-s358、MLKL表达水平,及经HSYA预处理后MLKL-s358蛋白水平。结果中剂量及高剂量HSYA预处理可明显改善小鼠热耐受能力,中剂量与高剂量无显著差异,后续药物预处理以中剂量(2.25 mg/kg)作为标准剂量;与HS组相比,HSYA+HS组和Nec-1+HS组小鼠热耐受程度均增加(P<0.05),HSYA+HS组和Nec-1+HS组无明显差异。HSYA及Nec-1预处理组小鼠生存率增加(P<0.05),肺组织病理评分、TNF-α、IL-6及HMGB1水平降低(P<0.05),肺湿干重比,肺含水量,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蛋白含量及HMGB1水平降低(P<0.05),HS小鼠恢复期肺组织RIP1水平及MLKL-s358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与HS组相比,HSYA+HS组MLKL-s358磷酸化水平降低。结论重症中暑小鼠肺组织可发生程序性坏死,HSYA可通过抑制程序性坏死发挥肺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中暑 羟基红花黄色素A 程序性坏死 RIP1 MLKL-s358
下载PDF
成人COVID-19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谢维当 朱世杰 +5 位作者 刘亚楠 白煜佳 傅卫军 陈辉 陈仲清 张建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12-1118,共7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20年1月~2020年3月湖北省洪湖市人民医院75例COVID-19重症及危重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5例患者重型43例,危重型32例,男性41例(54.67),女性34例(4...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20年1月~2020年3月湖北省洪湖市人民医院75例COVID-19重症及危重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5例患者重型43例,危重型32例,男性41例(54.67),女性34例(45.33%),年龄58.1±15.9岁,49.3%患者有基础疾病史,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78.67%)和咳嗽(70.67%)等。与重型患者比较,危重型患者在年龄>60岁患者比例、入院时WBC计数、hsCRP、PCT、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ALT、CRE、LDH、cTnI、NT-proBNP等均较重症组明显升高,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WBC计数升高、hs-CRP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D二聚体升高、NT-proBNP升高、cTnI升高是COVID-19危重型的相关因素(P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8.165,95%CI 1.483,45.576,P=0.017),凝血酶原时间延长(OR=7.516,95%CI 2.568,21.998,P=0.006)和NT-proBNP升高(OR=6.194,95%CI 1.305,29.404,P=0.022)是COVID-19危重型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年龄大于60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NT-proBNP升高是COVID-19危重症患者的重要临床特征,可能为危重症患者的早期预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 重症 临床特征
下载PDF
重症监护病房实施改良APN排班模式的做法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洪岩 魏红云 +1 位作者 赵志荣 邓佩瑛 《护理学报》 2012年第12期26-29,共4页
重症监护病房采用传统APN排班(A班8:00—17:40,P班17:40—2:00,N班2:00—8:00)中,以A班为起点,患者数量多或危重患者较多时,每班3名护士无法满足该班次工作量的需要,此时需由当天的副A、副P、副N班加入值班,而副A一般为当天的责任班,副... 重症监护病房采用传统APN排班(A班8:00—17:40,P班17:40—2:00,N班2:00—8:00)中,以A班为起点,患者数量多或危重患者较多时,每班3名护士无法满足该班次工作量的需要,此时需由当天的副A、副P、副N班加入值班,而副A一般为当天的责任班,副P及副N由当日下夜班的护士中2名轮值,护士长期处于高工作负荷及压力状态。针对此问题,对传统APN排班模式进行调整轮值的班次和工作时间的改良:以P班为起点,后依次轮上A班、N班,上班时间改为P班14:30-23:00,A班7:00-15:00,N班22:30-8:00;增加1套A、P班,在患者数及患者危重程度不高时,可随时撤掉增加的A、P班;将原来由N班完成的晨间护理、床单位整理等护理工作改为次日由A班完成;交接班时间计入工作时间。通过改良APN排班,护士能够连贯掌握患者病情,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提高;护理质控能力增强,减少了护理管理压力;医护沟通联系加强,提高护士的专业水平;护士休息时间集中、学习培训机会增加,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APN排班 护理质量
下载PDF
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28天死亡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钟辉 李梦玲 仲魏明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2年第4期277-280,共4页
目的:分析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28 d死亡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根据患者28 d内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38例和死亡组19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死亡风险因素,并利用受... 目的:分析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28 d死亡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根据患者28 d内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38例和死亡组19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死亡风险因素,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指标对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死亡组比较,存活组患者的年龄偏小、机械通气时间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较低;氧合指数(PaO_(2)/FiO_(2))、淋巴细胞计数(LYM)较高(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显示入院时年龄、机械通气时间、NLR、SAA是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28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NLR预测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0,最佳截断值为11.12,敏感度81.62%,特异性63.24%。SAA预测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7,最佳截断值为171.00,敏感度73.77%,特异性58.10%。结论:年龄大、机械通气时间短、高水平的NLR和SAA是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其中高水平NLR对患者28 d死亡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病毒性肺炎 血清淀粉样蛋白A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预后
下载PDF
虎杖苷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大鼠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25
12
作者 高友光 林献忠 +3 位作者 曾振华 曾凯 陈仲清 林财珠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84-587,共4页
目的观察虎杖苷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大鼠中的抗炎和抗氧化应激作用。方法 SD大鼠72只,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盲肠结扎穿刺术(CLP)+生理盐水组(CN组);CLP+溶媒组(CV组);CLP+虎杖苷组... 目的观察虎杖苷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大鼠中的抗炎和抗氧化应激作用。方法 SD大鼠72只,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盲肠结扎穿刺术(CLP)+生理盐水组(CN组);CLP+溶媒组(CV组);CLP+虎杖苷组(CD组),每组18只。对CN、CV和CD组大鼠施行CLP,模拟脓毒症AKI动物模型,Sham组大鼠盲肠既不被结扎也不被穿孔,余步骤则与CLP组相同,未行其他任何处理。CLP术后6、12、18h,CN、CV和CD组经大鼠尾静脉分别注射生理盐水、溶媒、虎杖苷30 mg/kg。在CLP术后24h记录血清肌酐(Cr)和尿素氮(BUN)等肾功能指标,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并进行肾小管损伤评分,检测血清TNF-α、IL-1β和IL-6浓度,测定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浓度。结果与Sham组比较,CN组和CV组血清Cr、BUN、TNF-α、IL-1β和IL-6浓度、肾小管损伤评分和肾组织MDA浓度明显升高(P<0.01),肾组织SOD活性、GSH浓度明显降低(P<0.01)。与CN组和CV组比较,CD组血清Cr、BUN、IL-1β和IL-6浓度、肾小管损伤评分和肾组织MDA浓度明显降低(P<0.05),肾组织SOD活性、GSH浓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盲肠结扎穿刺术导致的脓毒症可引起急性肾损伤,虎杖苷可通过显著的抗炎和抗氧化应激作用,减轻肾组织损伤,改善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杖苷 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 脓毒症 急性肾损伤
下载PDF
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孕产妇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37
13
作者 黄启涛 宋天蓉 +5 位作者 邓佩瑛 汪丽萍 陈淑滢 李宁 何丽娜 钟梅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594-1597,共4页
目的探讨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孕产妇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选择妇产科、血管外科、普通外科收治的围生期下肢DVT孕产妇68例。对68例围生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孕产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 目的探讨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孕产妇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选择妇产科、血管外科、普通外科收治的围生期下肢DVT孕产妇68例。对68例围生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孕产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时间、发生部位、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治疗及母儿结局等。结果 (1)发生时间及发生部位:围产期DVT产褥期较妊娠期更为常见(69.1%vs30.9%)。左下肢DVT明显高于右下肢(85.3%vs 14.7%)。(2)危险因素:围生期不规律检查、低龄或高龄、长期卧床、存在妊娠合并症或内科疾病和既往DVT病史或血栓家族史是DVT发生主要危险因素。(3)患肢肿胀、疼痛、压痛及不同程度发热是DVT的常见首发临床表现。(4)影像学及辅助检查:68例DVT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辅助检查:D-二聚体阳性(89.7%)对于DVT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结论 (1)孕产妇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产褥期,剖宫产后DVT发生率高于经阴道分娩。(2)不规律产检、剖宫产术、卧床时间>3 d、存在妊娠合并症、病理产科及合并内科疾病是下肢DVT的重要危险因素。(3)下肢DVT时,首发临床症状以患肢肿胀最常见,其次为疼痛及发热。(4)静脉超声多普勒及D-二聚体是早期发现DVT的有效检查方法。(5)全身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较好。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孕产妇应警惕其下肢DVT可能,及时诊断、治疗围生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可改善其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并发症 围生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后
下载PDF
MAPKs家族在中暑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亚楠 徐秋林 +6 位作者 郭晓华 周耿标 王郑莲 童华生 陆杰富 邱俊铭 苏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79-284,共6页
目的研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活化对热打击致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s)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重症中暑小鼠模型,采用TUNEL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损伤情况。二次磁珠分选法分离乳鼠PMVECs,TUNEL染色检测PMVECs凋亡情况,Weste... 目的研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活化对热打击致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s)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重症中暑小鼠模型,采用TUNEL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损伤情况。二次磁珠分选法分离乳鼠PMVECs,TUNEL染色检测PMVECs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热打击恢复期(0、2、6h)MAPKs家族活化情况。通过检测单层内皮细胞跨膜电阻(TEER)及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值观察不同热打击温度对单层细胞通透性的影响,同时使用MAPKs家族抑制剂检测热打击对单层细胞通透性及凋亡的影响。结果在重症中暑小鼠恢复期肺组织中可观察到PMVECs发生凋亡。TUNEL染色发现随着恢复期时间的延长,PMVECs凋亡数目增多,热打击可使PMVECs MAPKs家族活化且微血管通透性增加,给予p38活化抑制剂SB203580及ERK活化抑制剂PD98059预处理后细胞通透性增加,凋亡数目增多,而给予JNK抑制剂SP600125预处理后细胞则出现相反的变化。结论重症中暑小鼠PMVECs可发生凋亡,p38及ERK起着抗凋亡的作用,JNK起着促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丝裂原活性蛋白激酶类 细胞凋亡 细胞通透性
下载PDF
不同顺应性微量注射泵泵用延长管阻塞报警延迟时间的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魏红云 方玉桂 +2 位作者 欧庆 高钰琳 傅卫军 《护理管理杂志》 2013年第7期517-518,共2页
目的提高微量注射泵使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2×3析因设计,用医用三通人为制造阻塞模型,记录不同顺应性微量注射泵泵用延长管在不同泵注速度下的阻塞报警延迟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种泵用延长管在不同的泵注速度下均存在阻塞... 目的提高微量注射泵使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2×3析因设计,用医用三通人为制造阻塞模型,记录不同顺应性微量注射泵泵用延长管在不同泵注速度下的阻塞报警延迟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种泵用延长管在不同的泵注速度下均存在阻塞报警时间延迟,最短为(414.43±64.67)s,最长为(2 770.16±420.20)s;泵速越慢,报警延迟时间越长(P<0.05)。当泵速为5 ml/h和10 ml/h时,泵速相同使用软硬管的报警延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当以2 ml/h的速度泵注药物时,软管报警延迟时间较硬管长(P<0.05)。结论护士要正确认识微量注射泵泵注阻塞报警延迟并及时干预处理,合理选择泵用延长管类型,合理调节微量注射泵泵注速度,减少各种阻塞导致的报警延迟,提高微量注射泵使用的安全性,保证病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注射泵 阻塞报警 延迟时间 泵用延长管
下载PDF
造口袋负压吸引用于危重病人大便失禁肛周皮肤护理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2
16
作者 魏红云 张艳 +2 位作者 周燕莉 史秀英 傅卫军 《护理学报》 2013年第10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造口负压吸引装置在合并大便失禁的危重病人肛周皮肤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对于大便失禁的危重病人,通过对肛门使用造口袋连接2根一次性引流管,将1根连接中心负压吸引装置进行间断或者持续负压吸引为吸引管,压力-20~-40 kPa,另1... 目的探讨造口负压吸引装置在合并大便失禁的危重病人肛周皮肤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对于大便失禁的危重病人,通过对肛门使用造口袋连接2根一次性引流管,将1根连接中心负压吸引装置进行间断或者持续负压吸引为吸引管,压力-20~-40 kPa,另1根定期用灌食空针抽取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清洗为冲洗管,冲洗结束后用橡皮筋捆扎。结果25例发生大便失禁危重病人中,造口袋连接负压吸引装置使用最长15.6 d,最短3.3 d,平均6.7 d;除1例Ⅲ度肛周皮肤损伤病人死亡外,肛周皮肤损伤Ⅰ度和Ⅱ度共16例病人停用造口袋连接负压吸引装置时,皮肤均愈合、潮红消退;肛周皮肤完好8例病人无出现皮肤损伤。结论造口袋负压吸引装置能够避免大便对肛周皮肤的刺激,保护肛周皮肤;加强危重病人观察,保证危重病人的安全,降低护理成本,有效减少护士的工作量,可以在ICU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人 大便失禁 肛周皮肤护理 造口袋 负压吸引
下载PDF
肝脏移植术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附3例报告 被引量:3
17
作者 傅卫军 陈辉 +3 位作者 徐建设 王慧 陈仲清 王瑞婷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40-1242,1249,共4页
目的分析肝脏移植术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肝脏移植后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3例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前后的溶血象检查,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的变化趋势。结果 3例患者均出现与... 目的分析肝脏移植术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肝脏移植后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3例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前后的溶血象检查,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的变化趋势。结果 3例患者均出现与免疫抑制剂可能相关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经过治疗后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肝脏移植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肝脏移植后少见并发症之一,明确其诊断后进行针对性治疗,可成功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肝脏移植 免疫抑制剂
下载PDF
梯度热打击对大鼠肝库普弗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亚楠 徐秋林 +5 位作者 刘志锋 彭娜 潘志国 童华生 文强 苏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1-514,共4页
目的研究梯度热打击对体外培养大鼠肝库普弗细胞吞噬功能及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设置培养库普弗细胞的热打击温度梯度(37、39、41、43℃),使用PI及Hochest33342染色细胞检测热打击后细胞受损情况,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 目的研究梯度热打击对体外培养大鼠肝库普弗细胞吞噬功能及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设置培养库普弗细胞的热打击温度梯度(37、39、41、43℃),使用PI及Hochest33342染色细胞检测热打击后细胞受损情况,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库普弗细胞对溶菌酶吞噬能力的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热打击各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损伤,且随热打击程度加深而加重(P<0.05)。细胞增殖实验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热打击后6h,41℃和43℃组增殖率明显下降(P<0.01),12h时仅43℃组增殖率明显下降(P<0.001),至24h,各热打击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流式细胞术显示,1h热打击结束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热打击组细胞均呈现吞噬功能的下降,以43℃组最为明显(P<0.05)。结论热打击可导致大鼠肝库普弗细胞吞噬功能受到抑制,可能与热打击对细胞的直接细胞毒作用有关。热打击对于肝库普弗细胞影响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了解热射病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打击 库普弗细胞 吞噬作用 细胞增殖 细胞毒性 免疫
下载PDF
护患治疗性沟通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静华 马玥 +6 位作者 张萍 赖嘉微 任英 李爽 刘树霞 彭子楷 宋慧娟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2-15,共4页
目的 构建护患治疗性沟通质量评价标准,为促进护患有效沟通提供参考。方法 在医患沟通质量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回顾制订护患治疗性沟通质量评价标准初稿,采用德尔菲法对27名专家进行2轮问卷函询,确定护患治疗性沟通质量评价标准... 目的 构建护患治疗性沟通质量评价标准,为促进护患有效沟通提供参考。方法 在医患沟通质量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回顾制订护患治疗性沟通质量评价标准初稿,采用德尔菲法对27名专家进行2轮问卷函询,确定护患治疗性沟通质量评价标准。结果 2轮函询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96.43%和100%,权威系数为0.860,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46和0.160(均P<0.05)。构建的护患治疗性沟通质量评价标准包括2个一级指标(沟通过程质量评价、沟通结果质量评价)、3个二级指标(沟通内容、沟通技巧、沟通效果)、67个三级指标。结论 构建的护患沟通质量评价标准兼具可靠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可用于护患治疗性沟通质量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患沟通 治疗性沟通 沟通质量 沟通能力 德尔菲技术 质量评价 标准构建
下载PDF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早产与足月分娩临床特征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庾艳华 徐建中 +2 位作者 邓佩瑛 吴瑜瑜 黄启涛 《当代医学》 2012年第24期11-12,共2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早产及足月分娩的临床特征差异以及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早产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区人民医院、南方医院住院并分娩的GDM孕产妇238...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早产及足月分娩的临床特征差异以及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早产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区人民医院、南方医院住院并分娩的GDM孕产妇238例,其中发生早产65例(GDM早产组),足月分娩173例(GDM足月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GDM孕妇早产危险因素。结果 (1)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既往早产史、IVF-ET、双胎及多胎妊娠、年龄、体质指数、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24h尿蛋白定量、以及子痫前期、胎膜早破、胎盘早剥、胎儿窘迫等妊娠期并发症是GDM早产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2)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早产病史(OR=2.318,95%CI为1.096~12.596,P=0.035)、子痫前期(OR=3.597,95%CI为2.308~19.167,P=0.000)、胎膜早破(OR=2.839,95%CI为1.254~6.692,P=0.000)是GDM孕妇早产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GDM早产组和GDM足月分娩组在临床特征和妊娠并发症发生率上存在一定差异性。既往早产病史、子痫前期、胎膜早破是GDM孕妇早产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产前检查和孕期保健、积极筛查GDM、对GDM孕妇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血糖、尽早发现相关妊娠期并发症是减少GDM早产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 早产 临床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