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骨”-反肩置换术一站式术前规划系统
1
作者 李穆 米昀 +4 位作者 沈世文 吴心远 严静东 陈滨 曹蕾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7-973,共7页
目的为提高反肩置换术术前规划的精准度和效率,本研究开发了“E骨”—反肩置换术一站式术前规划系统。方法利用nnU-net深度神经网络进行肩胛骨分割,获得精确的肩胛骨分割结果;结合骨密度、上下倾角和入钉长度3个关键因素自动定位基座,... 目的为提高反肩置换术术前规划的精准度和效率,本研究开发了“E骨”—反肩置换术一站式术前规划系统。方法利用nnU-net深度神经网络进行肩胛骨分割,获得精确的肩胛骨分割结果;结合骨密度、上下倾角和入钉长度3个关键因素自动定位基座,并计算出手术规划所需定量参数;结合关节盂形态和基座定位信息生成个性化导板;编写系统界面,将各部分功能模块化组装便于使用,提供交互操作与规划结果显示的功能。结果构建出“E骨”术前规划系统。本系统与Mimics系统相比,减少了规划过程中繁琐的手动调整,平均入钉长度规划结果长于Mimics系统,且规划时间缩短86%。本系统肩胛骨分割精度达到99.93%,较Mimics更高。结论本研究为反肩置换术提供了一套一站式的高效、精准的术前规划方案,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站式 反肩置换术 术前规划系统 肩胛骨分割 基座定位
下载PDF
中国创伤骨科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2021) 被引量:129
2
作者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 +8 位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创伤专家工作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创伤感染专家委员会 林庆荣 杨明辉 侯志勇 余斌 吴新宝 唐佩福 张英泽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5-192,共8页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创伤骨科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创伤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VTE的发生风险,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医疗费用。因此,参照2016版"中国骨科...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创伤骨科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创伤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VTE的发生风险,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医疗费用。因此,参照2016版"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2018版"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及最新的循证证据,在2012版"中国骨科创伤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专家共识"基础上,制定本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 骨科大手术 创伤骨科患者 创伤患者 常见并发症 血栓性疾病 防治指南 围手术期
原文传递
成人桡骨远端骨折诊断与治疗循证指南(2024) 被引量:1
3
作者 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北京积水潭医院)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 +24 位作者 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康复专业委员会创伤学组 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北京医学会创伤学分会 北京围手术期医学研究会创伤骨科专业委员会 蒋协远 张长青 余斌 吴新宝 公茂琪 李庭 孙志坚 姚东晨 米萌 肖鸿鹄 费晗 余翔 谭哲伦 王玲 郭颖彬 米尔阿里木·木尔提扎 付刚 高士翔 伊喆 马颖宏 朱诗宇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4年第5期257-274,共18页
一、背景介绍桡骨远端骨折占所有骨折的26%~46%,占急诊骨折患者的1/6~1/5[1-5]。在儿童和青少年(年龄<18岁)和中老年人群(年龄>50岁)中,桡骨远端骨折均为最常见的骨折,且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桡骨远端骨折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5... 一、背景介绍桡骨远端骨折占所有骨折的26%~46%,占急诊骨折患者的1/6~1/5[1-5]。在儿童和青少年(年龄<18岁)和中老年人群(年龄>50岁)中,桡骨远端骨折均为最常见的骨折,且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桡骨远端骨折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中老年人群 循证指南 儿童和青少年 诊断与治疗 急诊骨折 发病率
下载PDF
中国创伤骨科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临床指南(2023) 被引量:9
4
作者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 +8 位作者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创伤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创伤感染学组 余斌 姜保国 唐佩福 吴新宝 张英泽 王博炜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5-192,共8页
骨科创伤失血量大,是引起休克、预后不良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多发性骨折、骨盆骨折和股骨骨折等失血尤为严重[1],出血量常在1000 mL以上[2-4],骨盆骨折出血量更是高达5000 mL[5-8]。近50%的创伤骨科患者入院时已发生贫血、甚至重度贫... 骨科创伤失血量大,是引起休克、预后不良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多发性骨折、骨盆骨折和股骨骨折等失血尤为严重[1],出血量常在1000 mL以上[2-4],骨盆骨折出血量更是高达5000 mL[5-8]。近50%的创伤骨科患者入院时已发生贫血、甚至重度贫血,部分患者在急诊手术前需要输血才能稳定生命[9]。骨科常规手术后贫血的发生率超过80%[10-14],异体输血率高达45%~80%[10,15]。贫血会增加患者术后感染率、延长住院时间、延迟术后功能恢复,进而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增加其术后病死率[9]。因此,围手术期血液管理、尤其是贫血的及时纠正对创伤骨科患者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感染率 骨盆骨折 重度贫血 急诊手术 临床指南 创伤骨科 多发性骨折 骨科创伤
原文传递
骨科内固定感染诊断与治疗的基本策略 被引量:2
5
作者 余斌 姜楠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84-288,共5页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骨科疾病诊断水平与临床疗效稳步提升,作为骨折内固定术后灾难性的并发症,骨感染的患者数量仍然居高不下,其发病率约5%[1],其中闭合性骨折的感染率为1%~2%,而开放性骨折超过30%[2]。目前,骨感染的诊...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骨科疾病诊断水平与临床疗效稳步提升,作为骨折内固定术后灾难性的并发症,骨感染的患者数量仍然居高不下,其发病率约5%[1],其中闭合性骨折的感染率为1%~2%,而开放性骨折超过30%[2]。目前,骨感染的诊断与治疗仍然极具挑战性,主要原因在于:①症状的非特异性与隐匿性导致该疾病诊断时而困难;②疾病较高的异质性,导致治疗复杂棘手;③虽然同为内置物,骨折内固定感染是不同于假体周围感染的一类骨科感染,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与诊疗体系,目前仍缺乏系统全面的国内与国际指南。全面充分认识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做到早期准确诊断与合理规范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性骨折 闭合性骨折 骨感染 诊疗体系 骨科感染 患者数量 临床疗效 骨折内固定
原文传递
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下骨盆骨折围手术期康复治疗技术规范专家共识 被引量:8
6
作者 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分会创伤骨科学组 王金辉 +15 位作者 葛宇峰 职文倩 陶莉 郭险峰 杨明辉 刘晓华 李蔷 王宇章 朱仕文 李庭 金霖 贾健 吴新宝 余斌 侯志勇 王连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29-836,共8页
骨盆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3%~3.0%,多由高能量损伤导致,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因此是创伤骨科中极具挑战的一类损伤。在急诊复苏抢救、挽救患者生命的基础上,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以最大化地恢复患者的功能。手术治疗是骨盆骨折常用的治疗... 骨盆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3%~3.0%,多由高能量损伤导致,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因此是创伤骨科中极具挑战的一类损伤。在急诊复苏抢救、挽救患者生命的基础上,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以最大化地恢复患者的功能。手术治疗是骨盆骨折常用的治疗手段,需要综合判断患者的损伤程度,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安全、有效地实施手术治疗。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旨在让骨科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相互结合,以期达到辅助患者快速康复、尽快恢复伤前功能的目的,契合近年引入的加速康复外科理念(enhanced recovery aftersurgery,ER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骨科康复 康复治疗技术 创伤骨科 一体化模式 骨科手术 综合判断 快速康复
原文传递
中国-中亚五国骨折相关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2024) 被引量:5
7
作者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 +12 位作者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外固定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创伤感染学组 张英泽 唐佩福 曹力 Olzhas Bekarissov Murodjon Ergashevich Irismetov Qutbudin Sirojov Sabyrbek Dzhumabekov Allaberdiyev Akmuhammet 余斌 姜楠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5,共10页
感染是骨折伤(术)后灾难性的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而且给临床诊疗带来巨大的风险与挑战。骨折相关感染主要包括开放性骨折伤(术)后感染及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两种类型。近年来,随着以人工智能及增材制造... 感染是骨折伤(术)后灾难性的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而且给临床诊疗带来巨大的风险与挑战。骨折相关感染主要包括开放性骨折伤(术)后感染及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两种类型。近年来,随着以人工智能及增材制造等为代表的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骨科疾病的疗效得到稳步提升。尽管如此,骨感染的临床诊疗仍面临诸多问题,疗效尚未达到预期。主要原因在于:①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或临床症状的隐匿性导致漏诊、误治;②虽然同为骨感染,不同分型、感染部位、致病菌等因素所致的临床治疗策略及预后有所区别,显著增加了疾病本身的异质性;③骨折相关感染不同于假体周围感染、化脓性关节炎及糖尿病足骨髓炎等感染,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与诊疗策略。目前,国内外仍缺乏高证据等级临床研究支持的相关诊疗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性骨折 闭合性骨折 骨科疾病 骨感染 骨折伤 化脓性关节炎 诊疗策略 增材制造
原文传递
力学因素在前交叉韧带重建腱-骨愈合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石昌浩 陈滨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368,共5页
前交叉韧带(ACL)对维持膝关节稳定性和控制运动至关重要。随着体育运动的普及和人们对高强度运动的追求,ACL损伤发生率逐年上升。自体腘绳肌腱移植重建ACL术是主要治疗方法,但其结果取决于腱-骨愈合。在影响因素中,力学因素是腱-骨愈合... 前交叉韧带(ACL)对维持膝关节稳定性和控制运动至关重要。随着体育运动的普及和人们对高强度运动的追求,ACL损伤发生率逐年上升。自体腘绳肌腱移植重建ACL术是主要治疗方法,但其结果取决于腱-骨愈合。在影响因素中,力学因素是腱-骨愈合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综合研读了ACL重建后腱-骨愈合方面的研究文献,总结了力学因素对愈合过程的影响及各种促进愈合的策略,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生物力学 康复 腱-骨愈合 机械应力
原文传递
钉-骨界面表面培养在外固定支架钉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9
作者 黄勇仪 姜楠 +3 位作者 宋宸升 姚钰 王博炜 胡岩君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9-524,共6页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钉-骨界面表面培养在钉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筛选2023年6月至9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利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后拟行部分或全部外固定支架拆除的患者。对螺钉所在钉道的分泌物(钉-软组织界...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钉-骨界面表面培养在钉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筛选2023年6月至9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利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后拟行部分或全部外固定支架拆除的患者。对螺钉所在钉道的分泌物(钉-软组织界面)行涂板细菌培养;对螺钉位于骨内的螺纹(钉-骨界面)用胰酪大豆胨琼脂浇筑进行螺钉表面培养,比较两个界面的培养结果,并对培养阳性者行细菌定性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共纳入23例患者,男18例,女5例;年龄(37.3±17.6)岁;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为8.1(4.0,11.3)个月。共培养212个标本,钉-软组织界面细菌培养阳性率为53.8%(57/106),显著高于钉-骨界面[17.9%(19/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钉-骨界面与钉-软组织界面细菌培养结果并未显示相关性( r=-0.011, P=0.913)。细菌类型方面,19个钉-骨界面细菌培养阳性标本均为单一致病菌,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个);57个钉-软组织界面培养阳性标本中,单一致病菌感染51个,混合细菌感染6个。两个界面均培养阳性标本10对,其中4对标本细菌类型完全一致,1对标本细菌类型部分一致。共有82个细菌标本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其中葡萄球菌感染占74.4%(61/82)。葡萄球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耐药前3名的药物分别为氨苄西林、苯唑西林及青霉素;而敏感药物前3名分别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利奈唑胺,均未表现耐药。 结论:外固定支架钉-骨界面培养评估深部骨组织有无感染是必要的,钉-骨界面和钉-软组织界面同时培养可以为钉道感染的治疗提供更加全面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疾病 感染性 外固定器 微生物学技术 钉道感染 钉-骨界面
原文传递
华南地区四肢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赵行琪 万皓阳 +5 位作者 覃汉俊 姜楠 林庆荣 胡岩君 杨俊 余斌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41-745,共5页
目的:总结华南地区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四肢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检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骨科-创伤骨科病例系统,时间范围: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1日,回顾性采集诊断为四肢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信息,如性别、发病... 目的:总结华南地区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四肢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检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骨科-创伤骨科病例系统,时间范围: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1日,回顾性采集诊断为四肢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信息,如性别、发病年龄、致伤原因、是否开放、是否多个部位感染、术中组织致病微生物培养结果、致病菌数量与种类以及是否进行截肢等,并对上述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及统计。结果:华南地区共计有674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男女比为4.81∶1。造成创伤性骨髓炎的外伤以开放性损伤为主(64.09%,432/674)。创伤性骨髓炎的主要致伤原因为交通伤(39.51%,211/534)。创伤性骨髓炎以单发感染病灶为主(83.68%,564/674),主要累及下肢:胫骨(53.19%,300/564)、股骨(18.97%,107/564)、跟骨(11.70%,66/564)及其他足部骨(4.61%,26/564)。术中取组织标本进行致病微生物培养的阳性率为65.26%(355/544)。多数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由单一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74.65%,265/355),最常见的单一致病微生物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8.11%,101/265),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20.00%,53/265)。创伤性骨髓炎所致截肢率为3.71%(25/674),整体致残率为4.45%(30/674)。结论:华南地区四肢创伤性骨髓炎好发于男性,多继发于开放性骨折。创伤性骨髓炎最常见的致伤原因是交通伤,好发于下肢骨,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骨髓炎 骨折 开放性 交通伤 金黄色葡萄球菌 胫骨
原文传递
肌纤维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激活与急性肌损伤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泽锴 黄涛 +5 位作者 廖钊宏 肖将尉 蓝海强 黄静雯 胡稷杰 廖华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4-261,共8页
目的探讨肢体创伤后急性肌损伤炎症反应过程中肌纤维自身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对肌内炎症的影响。方法取野生C57BL/6小鼠(野生小鼠组)、肌纤维条件性TGF-β受体Ⅱ敲除小鼠(敲除小鼠组)各16只。肌毒素腓肠肌内注射诱导小鼠急性肌... 目的探讨肢体创伤后急性肌损伤炎症反应过程中肌纤维自身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对肌内炎症的影响。方法取野生C57BL/6小鼠(野生小鼠组)、肌纤维条件性TGF-β受体Ⅱ敲除小鼠(敲除小鼠组)各16只。肌毒素腓肠肌内注射诱导小鼠急性肌损伤。比较两组小鼠在注射后0、4、7、10 d肌内单核-巨噬细胞、巨噬细胞、M1型巨噬细胞、CD4+T细胞、辅助性T细胞(Th)1、2、17等的渗出差异。取新生野生小鼠和敲除小鼠各2只,体外培养原代成肌细胞,分别分为两组:干扰素组(γ-干扰素处理)和对照组(仅加入等量溶剂)。比较两组肌细胞的白细胞介素(IL)-6、IL-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H-2Kb蛋白、H2-Ea蛋白、Toll样受体(TLR)3蛋白、TLR7蛋白表达差异,以及野生小鼠和敲除小鼠干扰素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肌毒素注射后4、7 d,敲除小鼠组肌组织内单核-巨噬细胞比例(75.73%±3.62%、45.27%±2.32%)、巨噬细胞比例(38.67%±2.76%、24.87%±2.19%)、M1型巨噬细胞比例(43.21%±0.11%、30.43%±2.19%)、CD4+T细胞比例(20.13%±1.62%、5.67%±0.32%)显著高于野生小鼠组(58.52%±2.43%、29.21%±2.45%,20.63%±2.32%、16.23%±1.25%,24.98%±0.35%、14.23%±1.69%,10.70%±0.43%、2.50%±0.45%),且以Th1和Th17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干扰素组IL-6、MCP-1、MIP-1α、H-2Kb蛋白、H2-Ea蛋白、TLR3蛋白显著上调,且敲除小鼠干扰素组上调较野生小鼠干扰素组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源TGF-β信号缺失影响肌纤维免疫行为的调节,使肌内炎症加剧,肌细胞修复延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损伤 转化生长因子-Β 炎症 肌纤维 免疫反应
原文传递
体外冲击波联合牵伸训练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豆勇刚 陈秋宇 +3 位作者 相大勇 李璇 江志锦 崔壮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51-656,共6页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ESWT)联合牵伸训练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筛选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骨科-创伤骨科收治的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利用随机数字生成器随机分为试验组(接受E...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ESWT)联合牵伸训练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筛选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骨科-创伤骨科收治的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利用随机数字生成器随机分为试验组(接受ESWT联合牵伸训练治疗)与对照组(接受牵伸训练治疗)。采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定量评估足底筋膜的弹性模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足底筋膜厚度及弹性模量,并分析治疗12周后患者疼痛VAS评分与弹性模量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1例(52足)患者,男20例,女21例;年龄(49.9±8.2)岁;损伤侧别:左侧16例,右侧14例,双侧11例;病程为7.0(6.0,12.0)个月。试验组患者治疗后12周的疼痛VAS评分为1.0(1.0,2.0)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3.0(2.0,3.0)分];弹性模量为(79.48±17.65)kPa,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57.08±14.16)k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的足底筋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周疼痛VAS评分与弹性模量存在显著相关(r=-0.708,P<0.001)。结论与单纯牵伸训练相比,ESWT联合牵伸训练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的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炎 足底 高能量冲击波 弹性成像技术 随机对照试验 弹性模量
原文传递
成人桡骨远端骨折诊断与治疗循证指南(2024) 被引量:2
13
作者 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北京积水潭医院)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 +23 位作者 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康复专业委员会创伤学组 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北京医学会创伤学分会 北京围手术期医学研究会创伤骨科专业委员会 蒋协远 张长青 余斌 吴新宝 公茂琪 李庭 孙志坚 米萌 肖鸿鹄 费晗 余翔 谭哲伦 王玲 郭颖彬 米尔阿里木·木尔提扎 付刚 高士翔 伊喆 马颖宏 朱诗宇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37-753,共17页
一、背景介绍。桡骨远端骨折占所有骨折的26%~46%,占急诊骨折患者的1/6~1/5[1,2,3,4,5]。在儿童和青少年(年龄<18岁)和中老年人群(年龄>50岁)中,桡骨远端骨折均为最常见的骨折,且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桡骨远端骨折的发病率也... 一、背景介绍。桡骨远端骨折占所有骨折的26%~46%,占急诊骨折患者的1/6~1/5[1,2,3,4,5]。在儿童和青少年(年龄<18岁)和中老年人群(年龄>50岁)中,桡骨远端骨折均为最常见的骨折,且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桡骨远端骨折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5,6,7]。女性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程度较男性更严重,桡骨远端骨折发病率上升也较男性更为明显。研究表明在65岁以上人群中,女性发生桡骨远端骨折的风险是男性的5倍[8]。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老年人口逐年增多,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中老年人群 社会公共卫生 循证指南 儿童和青少年 骨质疏松程度 雌激素水平 老年人口
原文传递
骨外固定支架固定过程中钉道换药的标准化流程
14
作者 贾淼 余青梅 +4 位作者 郭丽丹 李利利 许烨铖 肖剑辉 张萍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89-1093,共5页
钉道感染是骨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2%~69%。国内外指南、共识均建议在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为患者进行钉道换药护理。然而,目前尚未有明确的钉道换药标准化流程。为此,本研究根据国内外已发表的指南、共识、相关... 钉道感染是骨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2%~69%。国内外指南、共识均建议在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为患者进行钉道换药护理。然而,目前尚未有明确的钉道换药标准化流程。为此,本研究根据国内外已发表的指南、共识、相关文献及自身的工作经验编写此标准化流程,以期为国内同道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固定器 钉道 换药 标准操作流程
原文传递
内固定螺钉滑丝的相关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15
作者 鹿晋铭 刘飞 陈滨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00-1104,共5页
螺钉是骨科内固定手术中最常用的一种内置物,其固定程度对治疗效果有着显著影响。滑丝作为内固定螺钉置入常见的失效原因,会使螺钉拔出强度减少80%以上,从而导致内固定效果变差、甚至固定失效。尽管目前已有一些方法(如实时反馈、声发射... 螺钉是骨科内固定手术中最常用的一种内置物,其固定程度对治疗效果有着显著影响。滑丝作为内固定螺钉置入常见的失效原因,会使螺钉拔出强度减少80%以上,从而导致内固定效果变差、甚至固定失效。尽管目前已有一些方法(如实时反馈、声发射等)来检测滑丝,但是由于临床手术的多变性及相关方法的技术局限性,这些方法并未能广泛地实施。本文就内固定螺钉滑丝的力学表现、机制及相关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为骨科医生置入内固定螺钉时预防滑丝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钉 骨折固定术 生物力学 螺钉滑丝
原文传递
金黄色葡萄球菌慢性骨髓炎的病理机制及最新治疗进展
16
作者 梁夏军 覃承诃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5-460,共6页
慢性骨髓炎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窦道流脓、慢性胀痛和骨质破坏为特征的严重感染性疾病。该疾病的治疗面临着高复发率和致残率的挑战,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体和经济负担,现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重大健康问题。... 慢性骨髓炎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窦道流脓、慢性胀痛和骨质破坏为特征的严重感染性疾病。该疾病的治疗面临着高复发率和致残率的挑战,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体和经济负担,现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重大健康问题。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关于慢性骨髓炎迁延难愈的病理机制相关研究不断深入。骨陷窝网络结构的入侵和小菌落变体表型转变的致病机制逐渐被揭示,为解释其治疗的复杂性提供了新视角。这一发现继细菌耐药、生物膜形成和胞内感染等机制之后,成为理解该疾病的新突破。本文综述了这些机制对慢性骨髓炎治疗挑战的影响,并探讨了最新的治疗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炎 感染 复发 金黄色葡萄球菌 病理机制
原文传递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骨盆骨折的围手术期康复措施: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王金辉 葛宇峰 +13 位作者 郭险峰 陶莉 刘晓华 李蔷 王宇章 杨明辉 朱仕文 王振中 金霖 侯志勇 贾健 王连成 余斌 吴新宝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50-855,共6页
目的评价基于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的骨盆骨折围手术期康复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急诊收治入院行手术治疗的114例骨盆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 目的评价基于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的骨盆骨折围手术期康复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急诊收治入院行手术治疗的114例骨盆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57例,男42例,女15例;年龄18~77岁;患者采用初步建立的基于ERAS理念的围术期康复途径进行治疗,阶段性调整康复计划;对照组57例,男40例,女17例;年龄17~70岁;患者围手术期采用常规骨盆骨折康复措施,即术后院内会诊-康复医师指导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6、12、24周的骨盆Majeed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术后12、24周的早期疼痛程度、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结果共105例患者完成随访,时间151~254 d(平均177 d),其中试验组55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2、6、12、24周试验组患者的Majeed评分[(44±13)、(67±16)、(86±14)、(98±7)分]和Barthel指数(57±13、79±16、95±8、100±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5±16)、(51±16)、(73±14)、(91±12)分和(45±19、67±18、86±12、98±4)],术后12、24周试验组患者的SF-36评分[(129±15)、(141±6)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14±15)、(131±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24周疼痛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骨盆骨折治疗相比,基于ERAS理念的围手术期康复途径可以改善骨盆骨折患者的早期功能,有助于患者尽早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骨折 加速康复外科 骨科康复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最新诊疗进展 被引量:10
18
作者 马云飞 张晶 +5 位作者 姜楠 相大勇 林庆荣 王磊 胡岩君 余斌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23-328,共6页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临床发生率高,需要结合体征和影像学检查进行准确诊断。目前保守治疗和手术缝合是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主要方法,但最佳的治疗方法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回顾分析近年来发表的有关急性跟腱断裂损伤的相关文献,对跟腱断...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临床发生率高,需要结合体征和影像学检查进行准确诊断。目前保守治疗和手术缝合是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主要方法,但最佳的治疗方法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回顾分析近年来发表的有关急性跟腱断裂损伤的相关文献,对跟腱断裂发生的危险因素、诊断、治疗、早期功能锻炼的意义、术后并发症、预后评估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 足损伤 综述 断裂
原文传递
单一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治疗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运平 钟红发 +4 位作者 胡稷杰 钟子毅 许道荣 曹生鲁 王钢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09-413,共5页
目的探讨单一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治疗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骨科-创伤骨科收治的13例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 女3例;年龄31... 目的探讨单一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治疗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骨科-创伤骨科收治的13例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 女3例;年龄31~65岁, 平均46.7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单一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治疗。术后即刻依据Matta评分系统评估双柱及后壁骨折的复位情况, 测量正常侧及术后患侧髋关节股骨头中心点的垂线与髋臼外侧边缘的夹角(CE角)及股骨头包容度变化情况, 以评价骨折复位效果;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价患侧髋关节功能。结果 13例患者术后获16~52个月(平均25.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和髋臼骨折的复位固定, 后壁骨折间接复位满意, 髋臼包容度满意。手术时间为130~270 min, 平均155.5 min;术中出血量为600~5 600 mL(平均1 150.5 mL);术中输注浓缩红细胞平均6 U(2~12 U)。术后即刻根据X线片按Matta标准评估复位质量:髋臼后壁骨折解剖复位4例, 满意复位9例。根据术后即刻X线片, 患侧髋关节CE角(43.53°±3.46°)与正常侧(43.19°±3.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股骨头包容度(76.56%±15.50%)与正常侧(75.32%±16.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为12~18分, 平均16.5分;其中髋关节功能优9例, 良3例, 一般1例。末次随访时13例患者骨折复位均未丢失, 骨折内固定牢固, 无一例患者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采用单一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治疗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 可达到骨折复位满意、髋关节包容性好的目的, 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髋脱位 髋臼 中心性脱位 后壁骨折 改良STOPPA入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