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市卫生系统康复资源调查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王玉龙 李华 +1 位作者 王玉珍 查甫兵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12期1189-1191,共3页
目的了解深圳市卫生系统康复资源的分布和配置。方法采用调查表通过走访的形式调查深圳市卫生系统90家医疗机构,了解康复医学科的设置、人员、场地和设备等情况。结果90家医疗机构中,55家(61.1%)设有康复医学科,15家(16.7%)设有病床,共... 目的了解深圳市卫生系统康复资源的分布和配置。方法采用调查表通过走访的形式调查深圳市卫生系统90家医疗机构,了解康复医学科的设置、人员、场地和设备等情况。结果90家医疗机构中,55家(61.1%)设有康复医学科,15家(16.7%)设有病床,共有病床384张,康复医师207人(平均2.3人),康复治疗师110人(平均1.2人);每家医疗机构康复设备价值平均为49.3万元,康复训练场地为155.6m2。结论深圳市医疗机构在康复医学科设置、康复专业人员数量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尽管场地和设备的总量较高,但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医院,基层医院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资源 康复医师 康复治疗师 场地 设备
下载PDF
脑机接口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7
2
作者 琚芬 赵晨光 +2 位作者 袁华 牟翔 王冰水 《中国康复》 2017年第6期508-511,共4页
脑机接口是在大脑和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之间建立全新通讯和控制的不依赖于常规大脑信息输出通路的技术.在康复领域脑-机接口技术可直接完成对输出设备的操控,通过采集人脑的电信号,以实现功能障碍者与外界的交流,从而提供了一种为改... 脑机接口是在大脑和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之间建立全新通讯和控制的不依赖于常规大脑信息输出通路的技术.在康复领域脑-机接口技术可直接完成对输出设备的操控,通过采集人脑的电信号,以实现功能障碍者与外界的交流,从而提供了一种为改善功能障碍者的生存质量可能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运动功能 康复
下载PDF
医学运动康复技术结合美式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3
作者 刘传耀 范思佳 +3 位作者 刘璐 蔡灿鑫 秦萍 黄兰芬 《临床医学工程》 2018年第7期881-882,共2页
目的探讨医学运动康复技术(MTT)结合美式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美式整脊手法治疗,联合组在对... 目的探讨医学运动康复技术(MTT)结合美式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美式整脊手法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MTT。结果联合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0%(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VAS评分、N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颈椎生理曲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MTT结合美式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运动康复技术 美式整脊手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下载PDF
医学运动康复联合关节松动技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刘传耀 陈绚 +3 位作者 刘璐 范思佳 秦萍 黄兰芬 《上海医药》 CAS 2018年第15期37-39,65,共4页
目的 :探讨医学运动康复联合关节松动技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44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对照组给予关节松动技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目的 :探讨医学运动康复联合关节松动技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44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对照组给予关节松动技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医学运动康复技术治疗。观察两组基线期及治疗后Constant、UCLA积分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Constant、UCLA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Constant、UCLA积分与各自基线期比较,P<0.05。结论 :与单纯关节松动技术相比,联合医学运动康复技术能更好地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运动康复技术 关节松动技术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下载PDF
超激光疼痛治疗仪辅以医学运动康复技术对膝痛患者疼痛、膝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传耀 范思佳 +3 位作者 刘璐 陈嘉如 蔡灿鑫 方国芳 《大医生》 2021年第14期8-11,共4页
目的探究超激光疼痛治疗仪联合医学运动康复技术对膝痛患者疼痛、膝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膝痛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 目的探究超激光疼痛治疗仪联合医学运动康复技术对膝痛患者疼痛、膝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膝痛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超激光疼痛治疗仪辅以医学运动康复技术。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估疼痛;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的疼痛程度、膝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3个月后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0.84±0.69)分vs.(1.56±0.74)分,P<0.05];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患者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76.48±14.34)分vs.(70.23±12.12)分,P<0.05]和膝关节活动度[(102.41±9.54)°vs.(92.36±12.45)°,P<0.05]明显大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患者ADL量表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72.34±8.54)分vs.(63.28±11.52)分,P<0.05]。结论超激光疼痛治疗仪联合医学运动康复技术可显著缓解膝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其膝关节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激光疼痛治疗仪 医学运动康复技术 膝痛 膝关节功能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内临床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调查 被引量:17
6
作者 危昔均 韦亦茜 +2 位作者 秦萍 周萍 李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32-837,共6页
目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内康复中已有较广泛的应用,但目前缺乏针对该技术应用现状的研究。本研究针对国内康复专业人士应用该技术的状况进行网络调查,为该技术在国内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在专业群组推送网络问卷和一对一邀请... 目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内康复中已有较广泛的应用,但目前缺乏针对该技术应用现状的研究。本研究针对国内康复专业人士应用该技术的状况进行网络调查,为该技术在国内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在专业群组推送网络问卷和一对一邀请填写的形式,获取国内康复专业人士的答卷资料。经过分析原始数据,剔除无效答题后,再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获得了全国29个地区317位专业人士的答卷。困扰临床工作的主要问题是"时间或人员不足"和"缺乏合适的康复工具"。使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比率为19.87%,该技术的主要优点是趣味性、互动性、节省人力、功能导向和丰富康复内容,缺点主要是价格昂贵、缺乏对应的收费项目和临床需求贴合度较差。虚拟现实技术的主要应用前景为日常生活活动模拟、职业康复、神经康复、社交能力和传统康复开展有困难的领域。结论:本研究展示了国内康复领域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况,并基于临床问题、用户体验和未来预期,为该技术的研发提供了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康复 现状 调查
下载PDF
基于手机视频运动捕捉技术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学及肢体协调性分析
7
作者 彭迎虎 王玮 +3 位作者 陈瑱贤 方鹏 李海 李光林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29-129,共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基于双手机视频的运动捕捉方法,分析偏瘫步态和健康步态的下肢关节运动学和肢体协调性之间的差异。方法招募了17名中风患者和20名健康受试者,收集他们进行步态行走时的双手机视频数据。通过预处理视频数据得到受试者...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基于双手机视频的运动捕捉方法,分析偏瘫步态和健康步态的下肢关节运动学和肢体协调性之间的差异。方法招募了17名中风患者和20名健康受试者,收集他们进行步态行走时的双手机视频数据。通过预处理视频数据得到受试者的骨架模型和骨标志点数据,进而输入到肌骨模型中获取下肢关节角度。采用统计参数映射方法和连续相对相位分析研究偏瘫侧、非偏瘫侧和健康肢体的肢体间协调和关节运动学。结果研究发现对照组肢体在41%~55%步态中的髋关节伸展角度显著高于偏瘫侧和非偏瘫侧(P<0.05),而在64%~90%时的髋关节屈曲角度也最高。偏瘫侧膝关节在站立相末期和摆动前期的屈曲角度明显低于非偏瘫侧和对照组(P<0.05)。此外,偏瘫侧距下关节在整个步态周期中呈现内翻趋势。在肢体协调性方面,偏瘫侧大腿-小腿在摆动相期间的连续相对相位角度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偏瘫患者的下肢关节角度整体小于健康受试者,且偏瘫侧肢体在摆动相期间的肢体协调性较差。本研究采用便携的运动捕捉方法研究了偏瘫步态模式,有助于评估偏瘫步态并改进康复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受试者 摆动相 偏瘫步态 中风患者 偏瘫患者 下肢运动 康复方案 距下关节
原文传递
电针“智三针”对5xFAD小鼠Notch信号通路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温华能 林润 +6 位作者 王逸潇 王冰水 刘璐 刘传耀 蔡灿鑫 崔韶阳 许明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2期5148-5153,共6页
背景:阿尔茨海默病是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针刺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传统特色疗法,但作用机制尚不明晰。目的:观察电针“智三针”对5xFAD小鼠Notch信号通路、β-淀粉样蛋白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将16... 背景:阿尔茨海默病是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针刺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传统特色疗法,但作用机制尚不明晰。目的:观察电针“智三针”对5xFAD小鼠Notch信号通路、β-淀粉样蛋白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将16只SPF级、雄性、6月龄5xFAD小鼠随机分为电针“智三针”组和模型组,每组8只,另取8只同条件C57BL/6小鼠作为野生对照组。电针“智三针”组进行电针“智三针”干预,每周5次,连续4周;模型组、野生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干预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初步评价学习记忆能力;硫磺素S染色检测β-淀粉样蛋白斑块沉积情况;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跨膜受体蛋白Notch 1、Notch 1胞内段(Notch 1 intracellular domain,NICD)、Split多毛增强子1(hairy and enhancer of split 1,Hes 1)、Split多毛增强子5(hairy and enhancer of split 5,Hes 5)、突触生长蛋白(synaptophysin,SYN)、突触后密度蛋白95(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95,PSD-95)及β-淀粉样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①与模型组相比,野生对照组、电针“智三针”组小鼠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及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增加(P<0.05);②与野生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β-淀粉样蛋白斑块沉积显著增加,而电针“智三针”抑制了β-淀粉样蛋白斑块沉积(P<0.05);③与野生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组织中SYN、PSD-95、Notch 1、NICD、Hes 1及Hes 5 mRNA表达降低,β-淀粉样蛋白mRNA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智三针”组SYN、PSD-95、Notch 1、NICD、Hes 1及Hes 5 mRNA表达升高,β-淀粉样蛋白mRNA表达降低(P<0.05);④与野生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组织中SYN、PSD-95、Notch 1、NICD、Hes 1及Hes 5蛋白表达降低,β-淀粉样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智三针”组SYN、PSD-95、Notch 1、NICD、Hes 1及Hes 5蛋白表达增加,β-淀粉样蛋白表达降低(P<0.05);⑤结果表明,电针“智三针”能够改善5xFAD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区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激活Notch信号通路从而增强神经突触可塑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智三针 电针 NOTCH信号通路 5xFAD小鼠 突触可塑性 Β-淀粉样蛋白
下载PDF
不同强度运动对糖尿病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机理探索 被引量:6
9
作者 李华 聂晓云 +4 位作者 王玉龙 张宇 熊元恒 陈海峰 王晓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471-474,共4页
目的观察对比不同强度运动对糖尿病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组30只为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造模成功的1型糖尿病模型。模型组又分为阳性对照组(未游泳),1h/d游泳组和力竭游泳组... 目的观察对比不同强度运动对糖尿病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组30只为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造模成功的1型糖尿病模型。模型组又分为阳性对照组(未游泳),1h/d游泳组和力竭游泳组,每组10只。在3个月时进行开场实验测试活动度和探索能力,Morris水迷宫测试空间搜索和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部海马区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反映脑内纤维增生及退行性变情况。结果阳性对照组大鼠学习记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1h/d游泳组明显好于阳性对照组(P<0.05),力竭游泳组效果不明显(P>0.05)。正常对照组和1h/d游泳组比阳性对照组海马区脑组织Fn阳性区域显著减少(P<0.05)。结论适度运动可以改善糖尿病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和探索能力,究其机理与运动可抑制脑组织退行性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糖尿病 认知功能 纤维连接蛋白
下载PDF
吞咽训练辅助针灸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华 王玉龙 +1 位作者 邹碧花 龙建军 《海南医学》 CAS 2008年第9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吞咽训练辅助针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7)和对照组(n=25)。两组患者均接受吞咽训练(包括冰刺激、舌肌运动、软鄂上抬运动、喉活动训练、面肌训练、进食训练),治疗组在... 目的探讨吞咽训练辅助针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7)和对照组(n=25)。两组患者均接受吞咽训练(包括冰刺激、舌肌运动、软鄂上抬运动、喉活动训练、面肌训练、进食训练),治疗组在原有治疗基础上接受针灸治疗,每日1次,每次30min,共计治疗1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进行反复唾液吞咽试验、饮水试验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反复唾液吞咽试验、饮水试验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分别将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反复唾液吞咽试验、饮水试验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治疗组饮水试验、RSST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训练辅助针灸治疗可以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吞咽训练 脑梗死 针灸治疗
下载PDF
经颅超声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华 王玉珍 +1 位作者 王玉龙 查甫兵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18-621,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颅超声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n=23);B组(n=21)和C组(n=20)。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A组患者在原有治疗基础上运用经颅超声波治疗,超声强度为1.2... 目的:探讨经颅超声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n=23);B组(n=21)和C组(n=20)。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A组患者在原有治疗基础上运用经颅超声波治疗,超声强度为1.25W/cm2,每日1次,每次20min,连续15次为1疗程。中间休息3d,再进行下一疗程的治疗。B组患者每2日做1次经颅超声治疗,余同A组。3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及3个月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评分。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个月、3个月后,分别将3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3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A组和B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C组患者相比较,P<0.01,A组患者比B组患者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经颅超声治疗可以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需要一定的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超声 脑出血 神经功能缺损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对膀胱功能重建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李华 王玉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对膀胱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将45例SC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3)和对照组(n=22),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每日行膀胱功能训练1次,共计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膀胱残余尿量、日单次最大...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对膀胱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将45例SC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3)和对照组(n=22),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每日行膀胱功能训练1次,共计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膀胱残余尿量、日单次最大排尿量、受排尿症状影响的生存质量评分及运动评分来评定患者的膀胱功能及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日单次最大排尿量及受排尿症状影响的生存质量评分,以及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日单次最大排尿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受排尿症状影响的生存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治疗4周后,分别将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将治疗组的运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分别将治疗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与残余尿量及日单次最大排尿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分别为r=-0.095、r=0.304,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与残余尿量及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与膀胱功能重建无明显的相关性,但膀胱训练能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有助于SCI后膀胱功能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膀胱功能重建 运动功能
下载PDF
减重步行训练对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华 李小萍 +1 位作者 王玉龙 陈文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年第7期69-69,73,共2页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不完全脊髓损伤(ISCI)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2例ISCI患者随机分为减重步行训练(BWSTT)组(n=22)和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截瘫康复治疗。BWSTT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每日行减重步行训练1次,共...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不完全脊髓损伤(ISCI)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2例ISCI患者随机分为减重步行训练(BWSTT)组(n=22)和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截瘫康复治疗。BWSTT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每日行减重步行训练1次,共计治疗1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采用步长、步速、功能性步行分级对患者的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BWSTT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步长、步速和功能性步行分级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步长、步速和功能性步行分级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BWSTT组患者的步长、步速和功能性步行分级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减重步行训练,能更大程度提高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脊髓损伤 减重步行训练 步行能力
下载PDF
海狗油脂肪乳对大鼠致畸毒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华 林飞 +1 位作者 梁怿 徐康森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77-480,共4页
背景与目的:探讨海狗油脂肪乳对大鼠致畸毒性作用。材料与方法:孕鼠设3个海狗油脂肪乳剂量组(800、400和200mg/kg)、环磷酰胺(CP)阳性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在受孕大鼠妊娠的第6~15d连续尾静脉注射受试物10d,阳性对照组大鼠妊娠第10d一... 背景与目的:探讨海狗油脂肪乳对大鼠致畸毒性作用。材料与方法:孕鼠设3个海狗油脂肪乳剂量组(800、400和200mg/kg)、环磷酰胺(CP)阳性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在受孕大鼠妊娠的第6~15d连续尾静脉注射受试物10d,阳性对照组大鼠妊娠第10d一次性腹腔注射CP。结果:与溶剂对照组比较,海狗油脂肪乳200mg/kg剂量组的孕鼠体重增长缓慢(P<0.01);400mg/kg剂量组出现胎仔身长和体重减轻的胚胎毒性(P<0.05);800mg/kg剂量组出现吸收胎数增多(P<0.05)。各剂量组胎仔的黄体数、着床数、活胎数、死胎数、胎仔尾长和胎仔性别等与溶剂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海狗油脂肪乳各剂量组未见明显的骨骼畸形和内脏器官畸形。结论:海狗油脂肪乳剂量在200mg/kg时,对大鼠具有一定的母体毒性;海狗油脂肪乳在剂量400mg/kg时有胚胎毒性;在剂量800mg/kg时,未见大鼠胎仔骨骼和内脏器官的致畸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狗油脂肪乳 致畸作用 大鼠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及大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15
作者 琚芬 王冰水 +2 位作者 牟翔 袁华 赵晨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21-524,共4页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NP)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脊髓损伤后大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在我科住院治疗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患者共32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2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NP)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脊髓损伤后大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在我科住院治疗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患者共32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2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n=17)给予常规物理治疗及右侧大脑M1区rTMS治疗,对照组(n=15)给予常规物理治疗及右侧大脑M1区假刺激。两组治疗均为每天1次,每周6天,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测试,并对右侧大脑半球的静息运动阈值(RMT)、运动诱发电位(MEP)进行测试及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试验组VAS评分降低,RMT波幅降低、MEP波幅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TMS能有效缓解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其机制可能与大脑皮质兴奋性改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脊髓损伤 神经性疼痛
下载PDF
高密度表面肌电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竖脊肌协同活动的评估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剑平 姜乃夫 +4 位作者 李沅衡 王玮 陈世雄 杨万章 李光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02-509,519,共9页
目的:基于高密度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技术,评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竖脊肌在躯干运动中的协同活动。方法:将高密度sEMG电极阵列沿着脊柱规律分布于AIS患者与健康受试者... 目的:基于高密度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技术,评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竖脊肌在躯干运动中的协同活动。方法:将高密度sEMG电极阵列沿着脊柱规律分布于AIS患者与健康受试者腰背双侧,记录受试者完成对称动作(挺直站立与躯干前倾)时的sEMG,计算每个通道sEMG的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经平滑后得到受试者背部sEMG地形图,通过对sEMG均方根值地形图的分析评估受试者竖脊肌的协同活动情况。结果:对称性躯干动作时,健康受试者sEMG均方根值地形图强活动区域左右对称,而AIS患者强活动区域缺乏左右对称性。挺直站立时,AIS患者凸侧地形图强活动区域能量和的平均强度为66.92±12.05μV,高于凹侧的23.77±4.04μV;躯干前倾时,凸侧强活动区域能量和的平均强度为192.25±87.62μV,高于凹侧的95.70±25.93μV。对称性躯干动作时,不同Cobb角的AIS患者凸侧sEMG能量不同,随着Cobb角的增加而提高,与凹侧sEMG能量差值亦随着Cobb角的增加而变大;不同Cobb角AIS患者凸、凹侧对称列sEMG能量比值差异最大的位置均在竖脊肌与腰背部肌群肌腹重叠的区域。结论:AIS患者竖脊肌与腰背部肌群在对称性躯干动作时的sEMG均方根值地形图凸侧强、凹侧弱,凸侧sEMG均方根值随着Cobb角的增大而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高密度表面肌电 竖脊肌 协同活动
原文传递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远程居家照护方案的构建与可行性评价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春 王小姣 +5 位作者 马玉 梁素瑞 陈玲 李珏 胡英杰 蔡文智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7-61,共5页
目的构建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GB)患者远程居家照护方案并搭载至微信平台,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方法以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复杂干预设计框架为指导,通过文献回顾、理论分析、小组讨论、德尔菲法拟定远程居家照护方案并将其... 目的构建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GB)患者远程居家照护方案并搭载至微信平台,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方法以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复杂干预设计框架为指导,通过文献回顾、理论分析、小组讨论、德尔菲法拟定远程居家照护方案并将其搭载至微信平台。便利抽样法选取14名NGB患者对平台进行为期2周的远程可用性测试。结果构建的远程居家照护方案包括4项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70项三级指标,2轮专家咨询的回收率分别为100%和94.12%,专家权威系数为0.90,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3和0.38(均P<0.01)。平台可用性测试总体评价为(4.15±0.47)分,其中有用性评分为(4.05±0.32)分、信息质量评分为(4.33±0.38)分、界面质量评分为(4.20±0.41)分。结论远程居家照护方案科学、可靠、可行,平台可用性良好,能为开展NGB患者远程居家照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膀胱 远程医疗 居家照护 德尔菲法
下载PDF
基于表面肌电图分析靳三针结合镜像疗法治疗脑梗死下肢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许明珠 林润 +6 位作者 温华能 王逸潇 刘璐 王碧涵 陈科汛 禤春宇 崔韶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2162-2168,共7页
背景脑梗死常导致患者下肢功能障碍,降低生活质量。研究显示针刺结合镜像疗法可改善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障碍,但研究尚少,且评价方法有待补充。目的 基于表面肌电图(sEMG)分析靳三针结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 背景脑梗死常导致患者下肢功能障碍,降低生活质量。研究显示针刺结合镜像疗法可改善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障碍,但研究尚少,且评价方法有待补充。目的 基于表面肌电图(sEMG)分析靳三针结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7—12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康复医学科、神经内科住院部的90例脑梗死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靳三针组、镜像组、靳三针+镜像组,每组30例。三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靳三针组在基础治疗上增加靳三针治疗,镜像组在基础治疗上增加膝关节镜像训练,靳三针+镜像组则在基础治疗上增加靳三针治疗和膝关节镜像训练。三组均治疗1次/d,5次/周,共治疗4周。采用s EMG评估治疗前后患侧下肢肌肉神经系统功能,包括时域指标[均方根值(RMS)]和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中的下肢部分(FMA-LE)评分评估下肢运动功能。结果 镜像组与靳三针组患者患侧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股直肌、腓肠肌治疗4周后RMS、M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靳三针+镜像组患者患侧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股直肌、腓肠肌治疗4周后RMS、MF均高于靳三针组、镜像组(P<0.05)。靳三针+镜像组患者患侧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股直肌、腓肠肌治疗4周后RMS、MF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靳三针+镜像组患者治疗4周后FMA-LE评分高于靳三针组、镜像组(P<0.05)。结论 与靳三针、镜像疗法单独治疗相比,靳三针结合镜像疗法能更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下肢肌肉神经系统功能及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下肢功能障碍 靳三针 镜像疗法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益生菌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9
作者 凌琳 王俊 但果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9年第23期3413-3415,3420,共4页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治疗的70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试验组给予UDCA和双歧三联...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治疗的70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试验组给予UDCA和双歧三联活菌口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UDCA口服,用法同试验组,疗程为16周。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肝脏超声积分,比较两组相关指标及疗效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空腹血糖(FBG)、肝脏超声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试验组AST、ALT下降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UDCA治疗NAFLD疗效显著,可减轻肝脏损伤,改善血脂、血糖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熊去氧胆酸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