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几种介质在创伤性休克中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童宗焰 黄宗海 +4 位作者 林荔军 孙英刚 冯浩淼 林洪武 孙高斌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35-236,共2页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浆P-选择素(P-Selectin)、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测定74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静脉血中P-Selectin、ET、NO3-/NO2-含量。结果①创伤性休克组血浆P-Selectin、ET及NO3-/N...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浆P-选择素(P-Selectin)、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测定74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静脉血中P-Selectin、ET、NO3-/NO2-含量。结果①创伤性休克组血浆P-Selectin、ET及NO3-/NO2-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 01)。②不同程度休克组P-Selectin、ET含量均随休克加重逐渐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 05),且创伤性休克患者中死亡者血浆P-选择素、ET及NO3-/NO2-含量明显高于存活者(P-SelectinP<0 01;ET及NO3-/NO2-P<0 05)。结论P-Selectin、ET及NO均参与了创伤性休克的发生、发展病理过程,检测P-Selectin、ET及NO3-/NO2-水平对判断创伤性休克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创伤性 P-选择素 内皮素 一氧化氮
下载PDF
可调外固定支具和铰链外固定架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比较 被引量:12
2
作者 胡攀勇 杨绍安 +2 位作者 蔡保塔 曹军 杨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5期5607-5613,共7页
背景:目前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术后常发生肘关节不稳、僵硬、内外翻等并发症,关节活动功能不佳,为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术后需联合有效外固定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加速肘关节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发生。目的:对比研究可调外固定支具和... 背景:目前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术后常发生肘关节不稳、僵硬、内外翻等并发症,关节活动功能不佳,为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术后需联合有效外固定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加速肘关节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发生。目的:对比研究可调外固定支具和铰链外固定架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收治的65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采用肘关节内外侧联合入路行桡骨头、冠状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及侧副韧带修复手术,按外固定类型不同分为2组,可调组术后联合可调外固定支具30例,铰链组术后采用铰链外固定架35例。随访1年后评估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范围、骨折愈合时间及Mayo评分评估肘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1)可调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平均(123.3±6.4)°,前臂旋转范围平均(133.9±6.4)°;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2.3±1.9)周;Mayo评分优28例,良2例;2例出现肘关节异位骨化,1例肘关节外翻畸形愈合;(2)铰链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平均(125.5±6.4)°,前臂旋转范围平均(133.1±6.5)°;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2.0±1.9)周;Mayo评分优34例,良1例;1例出现旋转中心偏移,1例出现针道感染;(3)2组术后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范围、骨愈合时间及Mayo评分差异无明显著性意义(P> 0.05);(4)综上说明,可调外固定支具和铰链外固定架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在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角度、骨折愈合时间及Mayo评分具有相似结果,可调外固定支具在一定条件下可替代铰链外固定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 可调外固定支具 铰链外固定架 早期康复 骨折内固定 临床研究 肘关节 骨折 外固定器 康复 组织工程
下载PDF
INFIX置钉入路的改良研究及其在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周春奎 曾飞 +3 位作者 黄华健 赖钟鸣 李泽宇 李松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将INFIX置钉入路内移至缝匠肌与髂腰肌间隙的可行性,并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在大体标本上测量缝匠肌内、外缘至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的距离,用t检验比较各组间的差异性。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从2016年8月~2018年1... 目的探讨将INFIX置钉入路内移至缝匠肌与髂腰肌间隙的可行性,并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在大体标本上测量缝匠肌内、外缘至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的距离,用t检验比较各组间的差异性。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从2016年8月~2018年12月应用INFIX技术治疗的骨盆骨折14例,从骨盆畸形指数、耻骨联合宽度、术后负重时间、内固定取出时间及Majeed评分等方面评估临床疗效,分析有无股外侧皮神经损伤、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果缝匠肌内缘比外缘至股外侧皮神经的距离增加了7.71mm(P<0.01),而至股神经的距离仍有22.36 mm。INFIX术后骨盆畸形指数减少了1.82%(P<0.01),耻骨联合宽度缩小了6.98 mm(P<0.05),平均12.70周负重,29.50周取出内固定,Majeed评分90.80分。术后无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损伤,2例出现切口感染,1例有主观不适感。结论 INFIX置钉入路内移至缝匠肌与髂腰肌间隙可减少股外侧皮神经的损伤风险,且不干扰股神经,对于骨盆前环骨折具有微创、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路 缝匠肌 股外侧皮神经 骨盆骨折
原文传递
Ponseti方法矫正马蹄内翻足动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玉斌 李松建 +2 位作者 赵黎 赵翔 赵大航 《实用骨科杂志》 2019年第9期799-803,共5页
目的分析Ponseti方法治疗过程中分次石膏矫正各畸形成分动态过程,阐释各次石膏矫正细节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到2012年12月连续就诊的马蹄内翻足患儿病例资料,对符合标准的78例(115足)特发性马蹄内翻足患儿进行研究,其中男... 目的分析Ponseti方法治疗过程中分次石膏矫正各畸形成分动态过程,阐释各次石膏矫正细节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到2012年12月连续就诊的马蹄内翻足患儿病例资料,对符合标准的78例(115足)特发性马蹄内翻足患儿进行研究,其中男性63例(92足),女性15例(23足);初始就诊年龄为2d^6个月,平均48.2d。所有患儿均经Ponseti方法治疗。本研究直接测量各畸形成分随石膏次数增加的角度变化情况,并进行动态分析。畸形矫正过程中各次石膏矫正能力的研究,采用One-wayANOVA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1次石膏矫正高弓、内收、内翻明显优于其他各次石膏及经皮跟腱切断术(percutaneousachillestenotomy,PAT),且在高弓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马蹄畸形主要通过PAT手术矫正约(22.57±13.53)°,而第1次石膏仍有较大畸形矫正能力约(14.37±15.92)°。各畸形成分是一个同时、逐步矫正过程,但各次石膏或PAT手术贡献不同。第1次石膏对矫正高弓、内收、内翻畸形最为明显,而马蹄畸形矫正则主要依靠PAT手术与第1次石膏。结论Ponseti方法矫正各畸形成分是一同时、逐步过程,且第1次石膏在整个畸形矫正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提示临床中应重视第1次石膏矫正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蹄内翻足 畸形矫正 动态过程 核心原则
下载PDF
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腰椎骨折临床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危伟浪 刘成龙 +2 位作者 江永发 黄浩 陈勇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第10期2-4,共3页
目的:分析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腰椎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腰椎骨折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6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椎弓根螺钉内固... 目的:分析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腰椎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腰椎骨折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6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观察2 组患者治疗前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椎管截面积、Cobb's角及脊髓神经损伤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椎管截面积、Cobb's角及椎体前后缘高度均得到了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脊髓神经损伤均得到了改善,比较差异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腰椎骨折患者临床疗效较好,可提高固定效果,骨折部位复位良好,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腰椎骨折 椎弓根钉棒系统 后路
原文传递
基于多学科合作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围术期干预应用于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被引量:2
6
作者 杨燕凤 杨娟 +1 位作者 张琴 梁启威 《中国伤残医学》 2022年第18期69-72,共4页
目的:分析对于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应用多学科合作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围术期的干预效果。方法: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我院骨科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行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106例,分为围术期常规护理(对照组... 目的:分析对于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应用多学科合作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围术期的干预效果。方法: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我院骨科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行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106例,分为围术期常规护理(对照组,n=53)和围术期常规护理+基于多学科合作加速康复外科护理(观察组,n=53)。评价分析2组手术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后疼痛评分(VAS)、术后并发症、主动屈膝120°天数和术后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术后12小时、24小时、36小时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尿潴留、下肢深静脉血栓、切口感染的总发生率为15.09%,较对照组的37.74%低(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主动屈膝120°天数为(4.12±1.21)天、术后住院天数为(5.61±0.93)天,均较对照组的(6.61±1.51)天、(7.22±1.83)天短(P<0.05)。结论:将于多学科合作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围术期干预应用于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可降低术后的疼痛程度,加快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缩短术后的恢复时间,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胫骨平台骨折 围术期 关节镜
原文传递
导电弹性水凝胶促进C2C12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黄世嘉 吴威乐 +2 位作者 陈小星 王乐禹 刘成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7-281,287,共6页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一种多巴胺激活的导电冷冻水凝胶(Dopamine-based polypyrrolemethacrylated gelatin cryogel,Ppy-GelMA)对成肌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扫描电镜了解材料结构、细胞粘附生长情况,并通过活死染色、CCK-8试验、Ki-67...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一种多巴胺激活的导电冷冻水凝胶(Dopamine-based polypyrrolemethacrylated gelatin cryogel,Ppy-GelMA)对成肌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扫描电镜了解材料结构、细胞粘附生长情况,并通过活死染色、CCK-8试验、Ki-67免疫荧光染色明确此水凝胶对C2C12细胞的影响。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此水凝胶具有均一连通的多孔结构,Ppy-GelMA导电水凝胶上的成肌细胞具有同向排列性;活死染色显示此水凝胶对C2C12成肌细胞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CCK-8检测显示Ppy-GelMA导电水凝胶上的细胞活力显著高于GelMA水凝胶上的细胞活力;Ki67免疫染色结果显示Ppy-GelMA导电水凝胶相比GelMA水凝胶拥有更高的Ki67阳性细胞率。结论 Ppy-GelMA导电水凝胶可促进成肌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胶 成肌细胞 聚吡咯 组织工程
原文传递
MRI探究交叉韧带松紧度与髌股关节面损伤相关性的临床应用
8
作者 梁杰 庄宁 +4 位作者 黄世嘉 温思妮 何晓恩 陆维智 刘成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00-506,共7页
目的探究交叉韧带松紧度与髌股关节面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分析个体交叉韧带长度的解剖差异对髌股关节面损伤的影响,为预防和诊治髌股关节面疾病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随机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110例膝关节MRI资料... 目的探究交叉韧带松紧度与髌股关节面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分析个体交叉韧带长度的解剖差异对髌股关节面损伤的影响,为预防和诊治髌股关节面疾病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随机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110例膝关节MRI资料,磁共振矢状位上测量前、后交叉韧带长度A与B,测量前、后交叉韧带起止点距离La与Lb,计算交叉韧带松紧度M值;根据矢状位与冠状位上评判髌股关节面损伤程度0、Ⅰ、Ⅱ、Ⅲ与Ⅳ级并分别设5个组。通过SPSS20.0统计学软件,将所得数据进行One-Way ANOVA方差分析与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究交叉韧带松紧度与髌股关节面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One-Way ANOVA方差分析得出各组M值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M值与髌股关节损伤程度间存在正相关性。结论交叉韧带松紧度与髌股关节面损伤存在相关性,随着M值越大,髌股关节面损伤程度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 松紧度 髌股关节面 损伤程度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磁响应纳米材料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9
作者 苏之文 吴德光 +2 位作者 李东泰 吴友辉(综述) 于博(审校)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2年第6期557-562,共6页
生物材料作为骨组织替代物为治疗骨缺损或骨折不愈合提供了新的思路。传统纳米材料具有损伤细胞黏附、细胞毒性强等缺点。制备高效、毒性低的生物材料成为了目前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磁性纳米粒子为骨再生提供磁力刺激,电磁场作为... 生物材料作为骨组织替代物为治疗骨缺损或骨折不愈合提供了新的思路。传统纳米材料具有损伤细胞黏附、细胞毒性强等缺点。制备高效、毒性低的生物材料成为了目前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磁性纳米粒子为骨再生提供磁力刺激,电磁场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物理疗法促进骨修复,两者结合制备的磁响应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该文对磁响应纳米材料的制备、分类及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纳米粒子 磁响应纳米材料 骨缺损 骨再生 骨组织工程
下载PDF
基于痛风日记的双检修正护理在痛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0
作者 熊佳 廖小婷 +2 位作者 刘巧兰 彭乐乐 郭亚 《中国民康医学》 2022年第7期169-171,共3页
目的:观察基于痛风日记的双检修正护理在痛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73例痛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6)和研究组(n=37)。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基于痛风日记的双检修正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自我... 目的:观察基于痛风日记的双检修正护理在痛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73例痛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6)和研究组(n=37)。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基于痛风日记的双检修正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自我管理行为评分,痛风急性发作次数、体质量指数、血尿酸水平及生命质量评分。结果:护理后,研究组自我管理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痛风急性发作次数、体质量指数、血尿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等生命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痛风日记的双检修正护理应用于痛风患者,可提高自我管理行为评分,降低痛风急性发作次数、体质量指数及血尿酸水平,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其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日记 双检修正护理 血尿酸 自我管理行为 体质量指数 生命质量
下载PDF
泡沫敷料在PICC置管后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丁晨 胡惠华 陆少玲 《青岛医药卫生》 2018年第3期231-233,共3页
目的观察泡沫敷料在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后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期间行PICC置管的患者共379例,根据自愿选择分为观察组201例与对照组178例。观察... 目的观察泡沫敷料在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后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期间行PICC置管的患者共379例,根据自愿选择分为观察组201例与对照组178例。观察组使用泡沫敷料固定预防机械性静脉炎,对照组仍采用传统的透明敷贴固定。在置管后24h、72h、7d观察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结果观察组在24h、72h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7d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上两组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机械性静脉炎的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ICC置管后应用泡沫敷料预防机械性静脉炎具有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敷料 PICC 机械性静脉炎
下载PDF
股骨转子间骨折外侧壁重建PFNA固定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玉斌 林志诚 李松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882-1887,1892,共7页
[目的]构建3种不稳定转子间骨折模型并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外侧壁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稳定性影响。[方法]选取老年女性志愿者1名,获取股骨CT数据,经医学三维软件构建外侧壁完整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 [目的]构建3种不稳定转子间骨折模型并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外侧壁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稳定性影响。[方法]选取老年女性志愿者1名,获取股骨CT数据,经医学三维软件构建外侧壁完整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固定模型(完整组)、外侧壁缺损的骨折PFNA固定模型模型(缺损组)以及外侧壁钢板重建的骨折PFNA固定模型(重建组)。设定边界条件、约束条件,于股骨头施加不同载荷,分析股骨-PFNA系统的Von Mises应力、位移以及应变。[结果]股骨-PFNA系统位移研究结果显示,完整组和缺损组较重建组的位移稍大,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on Mises应力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应力加载下,三个模型组间平均最大应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主应变依次为重建组>完整组>缺损组。股骨模型中重建组平均最大主应变显著大于缺损组[(30.3±15.1)×10^(-3)vs(22.5±12.1)×10^(-3),P<0.001],而PFNA模型中重建组和缺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侧壁重建可提升股骨-PFNA系统整体稳定性,降低股骨-PFNA系统应力分布,增加股骨近端应变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PFNA 稳定性 有限元分析
原文传递
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改性与亲水性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余斌 高成杰 +2 位作者 汪志中 苏秀云 杨建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435-438,共4页
目的研究低热高压法制作聚乳酸-羟基乙酸(PLG A)支架的亲水性能,以及利用酒精和藻酸钙处理后支架的对水亲和力改善的状况。方法采用医用酒精和藻酸钙凝胶对支架内表面进行改性,测量支架在改性前后0.5、1、2、4、8、12、16、24h吸收水量... 目的研究低热高压法制作聚乳酸-羟基乙酸(PLG A)支架的亲水性能,以及利用酒精和藻酸钙处理后支架的对水亲和力改善的状况。方法采用医用酒精和藻酸钙凝胶对支架内表面进行改性,测量支架在改性前后0.5、1、2、4、8、12、16、24h吸收水量;计算单位质量支架吸水率、测试支架抗压缩强度。结果经过酒精和藻酸钙处理的支架吸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改性后支架抗压缩强度增加。结论酒精和藻酸钙均对PLG A支架具有表征性能改善作用,并且可以增加抗压缩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 亲水性 支架 聚合物 藻酸钙
原文传递
Ponseti方法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后临床结果及影像学评估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玉斌 李松建 +2 位作者 赵黎 赵翔 赵大航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69-773,共5页
[目的]探讨Ponseti方法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的临床效果,比较患足与正常足足跗-跖骨骨化中心最大径、各跗-跖骨间角度。[方法] 2007年10月~2012年12月共纳入52例(78足)进行Ponseti方法治疗,双侧26例,单侧26例,采用ICFSG评分评估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Ponseti方法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的临床效果,比较患足与正常足足跗-跖骨骨化中心最大径、各跗-跖骨间角度。[方法] 2007年10月~2012年12月共纳入52例(78足)进行Ponseti方法治疗,双侧26例,单侧26例,采用ICFSG评分评估临床效果。将纳入的26例单侧马蹄内翻足患者的患足与正常足进行影像学指标测量比较。[结果]随访4~8年,平均(4.80±1.00)年。按ICFSG评分,78足中54足评为优,平均ICFSG评分(3.60±1.42)分,占69.23%;24足评为良,平均ICFSG评分(6.83±0.92)分,占30.77%。Ponseti方法治疗后优良率为100.00%。26例单侧马蹄内翻足患者的患足与正常足进行影像学指标测量比较,患足正-侧位距跟角、距跟指数、正-侧位距骨第一跖骨角较正常足减小(P<0.05),正位跟骨第5跖骨角增大(P<0.05)。除第4、第5跖骨外,患侧各个跗骨骨化中心、跖骨骨化中心较正常侧显著减小(P<0.05)。[结论]本研究Ponseti方法治疗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结果优良率为100.00%。马蹄内翻足经此治疗后可残存轻微内收及内翻畸形,且跗骨及内侧跖骨发育缓慢,而腓侧跖骨发育正常,提示马蹄内翻足从本身发育角度上有畸形复发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蹄内翻足 PONSETI方法 影像学测量 ICFSG评估
原文传递
载BMP-2多肽P24的巯基化壳聚糖水凝胶诱导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詹健峰 刘徐妹 于博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44-1149,共6页
目的探讨载BMP-2多肽P24的巯基化壳聚糖(chitosan-4-thio-butylamidine,CS-TBA)水凝胶的异位成骨能力及体内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壳聚糖、2-亚氨基硫烷盐酸盐、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制备CS-TBA/HA溶液,进一步加入P24多肽制备CS... 目的探讨载BMP-2多肽P24的巯基化壳聚糖(chitosan-4-thio-butylamidine,CS-TBA)水凝胶的异位成骨能力及体内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壳聚糖、2-亚氨基硫烷盐酸盐、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制备CS-TBA/HA溶液,进一步加入P24多肽制备CS-TBA/5%P24/HA、CS-TBA/10%P24/HA溶液;取上述3种溶液,加入β-甘油磷酸二钠(β-glycerophosphate disodium,β-GP),获得CS-TBA/HA/β-GP、CS-TBA/5%P24/HA/β-GP、CS-TBA/10%P24/HA/β-GP水凝胶。取雌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A、B、C 3组(n=6),制备竖脊肌肌袋后,分别植入CS-TBA/HA/β-GP水凝胶(A组)、CS-TBA/5%P24/HA/β-GP水凝胶(B组)、CS-TBA/10%P24/HA/β-GP水凝胶(C组)。术后观察大鼠存活情况,4、8周取材采用micro-CT检测标本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number,Tb.N)、皮质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组织学观察(HE、Masson染色)分析材料的生物降解性及成骨作用。结果术后各组大鼠均存活至取材时间点。micro-CT显示,术后随时间延长,各组新生骨逐渐增多;同一时间点B、C组较A组明显,且随着P24浓度的增加,C组新生骨形成更多。术后各组Tb.Th、Tb.N、BMD逐渐增加,除A组Tb.Th外,其余各指标4周与8周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B、C组Tb.Th、Tb.N、BMD明显高于A组,C组高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染色观察示,B、C组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且成骨效果随P24浓度升高而增强。结论 P24多肽有助于提升CS-TBA水凝胶的异位成骨作用,且10%浓度效果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巯基化壳聚糖水凝胶 BMP-2 异位成骨 MICRO-CT 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