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信息技术的社区康复工作模式 被引量:5
1
作者 路鹏程 黄国志 +2 位作者 吴阳阳 杨晓梅 齐德昱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88-1191,共4页
社区康复是在社区内为残疾人提供多层面的策略,最终实现包融性社区发展,是三级康复服务体系的基层终端。本文结合文献分析国内社区康复的现状,参考国际社区康复理念,讨论存在的问题。提出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探索新的社区康复工作模式。
关键词 社区康复 互联网 信息技术 工作模式
下载PDF
面向康复师进行感觉统合理论授课的实践
2
作者 方素珍 李宏 +1 位作者 石坚 刘利辉 《医学教育探索》 2007年第8期716-717,共2页
面向实习进修和本院在职康复师进行感觉统合理论教学,是丰富康复师理论知识、提高儿童康复技能的有效方法。文章从教学设计、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方面入手,总结了讲授Jean Ayers博士创立的感觉统合理论的经验和体会。
关键词 康复师 感觉统合理论 教学方法
下载PDF
社区康复教学方式初探
3
作者 王康玲 吴文 赵一瑾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第10期73-74,共2页
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残疾人数为8296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34%^[1]。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老年残疾问题、残疾人功能恢复、慢性病康复的需求量也会逐年递增。在我国目前人口多、医生少,需要充... 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残疾人数为8296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34%^[1]。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老年残疾问题、残疾人功能恢复、慢性病康复的需求量也会逐年递增。在我国目前人口多、医生少,需要充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社区康复无疑是一种最佳方式。2002年第三次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提出了到2015年我国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宏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 康复医学 教学方式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后下肢康复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吴满婷 曾庆 +1 位作者 李荣东 陈淑萍 《广东医学》 CAS 2019年第15期2125-2129,共5页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模拟现实环境训练,利用感官刺激达到治疗目的,具有交互性、沉浸感、构想性作用的新型计算机技术。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后下肢康复方面的最新设备及应用进展,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后下肢康复...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模拟现实环境训练,利用感官刺激达到治疗目的,具有交互性、沉浸感、构想性作用的新型计算机技术。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后下肢康复方面的最新设备及应用进展,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后下肢康复方面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脑卒中 下肢康复 平衡 步态
下载PDF
广州市各级医院无障碍环境现状调查 被引量:13
5
作者 陈欢 艾旺宪 叶长青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88-992,共5页
目的调查医院建筑中无障碍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方法2018年3月至2018年10月,根据《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提出的环境因素限定值和分级,对广州市区30所医院的10项无障碍设施(出入口、通道及门、扶手、楼梯及台阶、电梯、盲道... 目的调查医院建筑中无障碍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方法2018年3月至2018年10月,根据《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提出的环境因素限定值和分级,对广州市区30所医院的10项无障碍设施(出入口、通道及门、扶手、楼梯及台阶、电梯、盲道、停车位、厕所、低位服务设施和标识系统)进行评定,限定值用“障碍”来判断,每项环境因素0~4分,0分无障碍,4分完全障碍。结果三级医院1.48分,介于轻度障碍和中度障碍之间;二级医院2.32分,介于中度障碍和重度障碍之间,偏向于中度障碍;一级医院2.66分,介于中度障碍和重度障碍之间,偏向于重度障碍。结论各级医院的无障碍环境状况介于轻度障碍和重度障碍之间,存在改进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障碍环境 医院 建筑设计
下载PDF
射频热凝靶点消融结合臭氧注射治疗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37
6
作者 路鹏程 黄国志 +3 位作者 吴文 樊涛 彭志康 刘亚洪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8-261,275,共5页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联合臭氧注射对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利用美国矫形外科学会的建议进行分类,所有患者均采取小关节内侧缘进针方式进行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联合...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联合臭氧注射对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利用美国矫形外科学会的建议进行分类,所有患者均采取小关节内侧缘进针方式进行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联合臭氧注射,观察各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结果:Ⅰ、Ⅱ、Ⅲ型患者在治疗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较治疗前出现明显下降(P=0.00<0.01);Ⅱ、Ⅲ型患者的直腿抬高试验角度明显改善(P=0.00<0.01)。Ⅳ型患者虽在治疗后3d的VAS评分较术前有所改善,但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P=0.11>0.05),且治疗后1月的VAS评分及改良MacNab标准较治疗后3d未见明显改善(P=0.414>0.05),其治疗1月后的有效率为70%,优良率为50%。结论: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联合臭氧注射对Ⅰ、Ⅱ、Ⅲ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具有显著疗效。Ⅳ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虽可减轻患者疼痛,但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需临床医师酌情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 臭氧注射 腰椎间盘突出症 美国矫形外科学会
下载PDF
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 被引量:48
7
作者 史宇 杨冬冬 +1 位作者 黄国志 吴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67-869,共3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前3位的致死病因,也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1]。与其他卒中后并发症相比较,目前临床医师对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脑卒中发病率 致死病因 单病种 抑郁状态 临床医师 影响因素 细胞因子 缺血性卒中 卒中类型
下载PDF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55
8
作者 单莎瑞 黄国志 +1 位作者 曾庆 汪孝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58-563,共6页
目的:采用步态分析,观察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组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基本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此治疗基础上采用... 目的:采用步态分析,观察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组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基本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此治疗基础上采用给予患侧下肢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根据患者踝关节背伸、内翻程度调节正负电极片位置及具体适应的刺激量30min/次,1次/d,每周6次,共3周。对照组在治疗期间不给予任何电刺激。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检测并获取两组患者步态参数。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步速、步幅、步频、健侧摆动相均较治疗前明显均提高(P<0.05),步态周期、步宽、双支撑相、患侧摆动相、健侧支撑相、患侧支撑相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患者的步行速度、步幅、步频、步行周期、步宽、双支撑相、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对称性步态参数治疗前后差异显著,且实验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速、步频、步行周期等时空参数,提高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步行能力及步态的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足下垂 神经肌肉电刺激 步态分析 时空参数
下载PDF
X线定位与痛点定位体外冲击波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0
9
作者 樊涛 黄国志 +5 位作者 李义凯 吴文 曾庆 刘巍 王康玲 赵一瑾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29-432,共4页
目的:比较X线定位与痛点定位体外冲击波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0例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患者进行本临床研究,随机分为X线定位组30例和痛点定位组30例;分别进行X线定位体外冲击波治疗与痛点定位体外冲击波治疗,... 目的:比较X线定位与痛点定位体外冲击波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0例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患者进行本临床研究,随机分为X线定位组30例和痛点定位组30例;分别进行X线定位体外冲击波治疗与痛点定位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X线定位组治愈率(73.33%)明显高于痛点定位组(30.0%)(P<0.05);X线定位组显效以上率(93.33%)明显高于痛点定位组(73.33%)(P<0.01);X线定位组的治疗后VAS评分较痛点定位组明显降低(P<0.01),X线定位组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缓解幅度)较痛点定位组明显增大(P<0.01)。结论:X线定位体外冲击波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较痛点定位体外冲击波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 定位 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
下载PDF
远红外热成像可作为射频热凝靶点消融结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的客观评价指标 被引量:12
10
作者 梁学良 黄国志 +2 位作者 吴文 樊涛 路鹏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22期4100-4104,共5页
背景:目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判定仍主要依靠患者的自觉症状和物理检查,尚缺乏客观评价手段。目的:应用远红外热像技术评估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结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6例符合条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 背景:目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判定仍主要依靠患者的自觉症状和物理检查,尚缺乏客观评价手段。目的:应用远红外热像技术评估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结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6例符合条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射频治疗组23例和保守治疗组23例,分别予以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结合臭氧治疗和传统保守治疗,治疗前后使用远红外热像仪检测双下肢温度差,并与临床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射频治疗组与保守治疗组的显效率分别为52%和17%,有效率分别为96%和65%,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射频治疗组治疗后热图温差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P=0.00);射频治疗组治疗前后温差改变比保守治疗组明显增大(P=0.00)。结果可见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作为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结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一种客观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像 射频热凝 臭氧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疗效
下载PDF
一种便携式步态分析系统的信度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康玲 黄杰斌 +1 位作者 吴文 黄国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61-764,782,共5页
目的:探讨一种便携式步态分析系统在时空参数、多关节角度值的信度。方法:选取30例健康青年,由2名评估者进行便携式步态分析,记录步频、步幅、步速、步长等时空参数和行走时矢状面、水平面和冠状面各关节活动角度的最大值,采用相关系数... 目的:探讨一种便携式步态分析系统在时空参数、多关节角度值的信度。方法:选取30例健康青年,由2名评估者进行便携式步态分析,记录步频、步幅、步速、步长等时空参数和行走时矢状面、水平面和冠状面各关节活动角度的最大值,采用相关系数进行重测信度和测量者间信度的比较,评估其测量信度。结果:时空参数、矢状面最大角度值组内相关系数(ICC)均>0.75,信度良好;水平面、冠状面最大角度值ICC无显著性差异或信度差。结论:该便携式步态分析系统分析时空参数、矢状面最大角度值信度良好,可良好地反映步行功能,有较好的评估价值;水平面及冠状面关节角度值信度较低,应用时需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参数 关节角度 步态分析 信度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用于治疗腰脊神经后支损伤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0
12
作者 黄国志 梁东辉 +1 位作者 樊涛 覃剑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33-434,共2页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腰脊神经后支损伤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32例腰脊神经后支损伤综合征进行本临床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7例。分别进行体外冲击波冲击腰脊神经后支损伤部位和电脑中频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腰脊神经后支损伤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32例腰脊神经后支损伤综合征进行本临床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7例。分别进行体外冲击波冲击腰脊神经后支损伤部位和电脑中频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体外冲击波的治疗在改善疼痛症状方面近期作用显著,治疗组治愈率(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47.06%)(P<0.01)。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腰脊神经后支损伤综合征是腰痛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 腰脊神经后支损伤综合征 腰痛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桥式运动时腰肌表面肌电图的变化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康玲 王楚怀 +1 位作者 温晓利 李丹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967-2969,共3页
目的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桥式运动时腰肌表面肌电活动的变化,为桥式运动的合理应用提供电生理基础。方法选取10例健康成年人(正常组)与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患者组),对两组受试者行桥式运动时的腰肌表面肌电信号参数进行比较分... 目的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桥式运动时腰肌表面肌电活动的变化,为桥式运动的合理应用提供电生理基础。方法选取10例健康成年人(正常组)与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患者组),对两组受试者行桥式运动时的腰肌表面肌电信号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受试者行桥式动作时的表面肌电指标呈现不同的变化。正常组双侧腰肌配对比较时频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患者组双侧竖脊肌、多裂肌表面肌电时频域指标组内配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竖脊肌、多裂肌健侧AEMG值均大于痛侧,痛侧MF、MPF值均大于健侧。两组受试者同侧竖脊肌与多裂肌AEMG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行桥式运动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痛侧腰肌肌肉收缩力较健侧弱,且较健侧易于疲劳;桥式运动作为腰肌训练体操平缓、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桥式运动 表面肌电
下载PDF
针刺治疗急性腰痛导致疼痛矩阵改变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自平 吴文 +2 位作者 张珊珊 郭世贵 杨建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01-205,共5页
目的: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观察针刺治疗腰痛时脑疼痛矩阵的变化。方法:先在15名右利手、健康受试者的右侧腰部肌肉注射0.3 ml 2.4%的氯化钠溶液,产生实验性腰痛;然后将所有受试者按随机... 目的: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观察针刺治疗腰痛时脑疼痛矩阵的变化。方法:先在15名右利手、健康受试者的右侧腰部肌肉注射0.3 ml 2.4%的氯化钠溶液,产生实验性腰痛;然后将所有受试者按随机方法分配给针刺组(真针刺)和触觉组(假针刺);刺激各受试者右下肢委中穴,同时采集脑fMRI信号;最后应用SPM8软件处理fMRI信号。结果:相对于假针刺的fMRI结果,针刺组岛叶显示显著正激活,而前扣带回显示显著负激活;但两组在疼痛矩阵的感觉部分(S1和S2)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真、假针刺治疗腰痛都可以引起脑疼痛矩阵中不同部位的改变;其中在疼痛矩阵的情绪部分(岛叶和扣带回)二者间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腰痛 针刺 疼痛矩阵
下载PDF
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不同桥式运动时腰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康玲 王楚怀 +1 位作者 许轶 缪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77-880,共4页
目的了解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在行不同桥式运动时腰肌表面肌电活动的变化。方法选取正常对照与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各18例,记录两组受试者行桥式运动、单足支撑桥式运动时的腰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结果对照组行不同桥式运动时,双侧竖... 目的了解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在行不同桥式运动时腰肌表面肌电活动的变化。方法选取正常对照与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各18例,记录两组受试者行桥式运动、单足支撑桥式运动时的腰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结果对照组行不同桥式运动时,双侧竖脊肌、多裂肌表面肌电配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时段组间同侧同名肌肉表面肌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组行桥式运动时,双侧腰肌表面肌电配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行单足支撑桥式运动时,支撑足侧竖脊肌肌电值较对侧大(P<0.05),前、中、后时段腰肌肌电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行非对称性桥式运动时,双侧竖脊肌收缩力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下腰痛 腰肌 桥式运动 表面肌电
下载PDF
经皮椎间盘射频热凝靶点治疗不同类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康玲 吴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74-476,共3页
颈椎病系指因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相邻脊髓、神经、血管和食管等组织,并引起相应的症状或体征者。颈椎病临床分型主要有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及混合型五型[1]。传统治疗颈椎病的方法有牵引、推拿、物... 颈椎病系指因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相邻脊髓、神经、血管和食管等组织,并引起相应的症状或体征者。颈椎病临床分型主要有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及混合型五型[1]。传统治疗颈椎病的方法有牵引、推拿、物理治疗及药物综合治疗,部分神经根型及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还需行开放性外科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患者 颈椎间盘退变 近期疗效 靶点治疗 射频热凝 同类型 神经根型 药物综合治疗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免疫学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樊涛 吴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77-479,共3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脊椎疾病,约占门诊腰腿痛患者的30%以上,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痛和坐骨神经痛,但疼痛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有争议。传统观点有机械压迫学说和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Nayloy等基于椎间盘特殊的解剖结构而首先提出自身...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脊椎疾病,约占门诊腰腿痛患者的30%以上,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痛和坐骨神经痛,但疼痛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有争议。传统观点有机械压迫学说和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Nayloy等基于椎间盘特殊的解剖结构而首先提出自身免疫学说,认为突出椎间盘的自身免疫作用可能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就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个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自身免疫学说 机械压迫学说 自身免疫作用 发病机制 坐骨神经痛 脊椎疾病 神经根炎
下载PDF
坐位伸膝伴髋内收动作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股四头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缪萍 王楚怀 +1 位作者 许轶 王康玲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0-274,共5页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评估坐位伸膝伴或不伴髋内收动作下髌股疼痛综合征(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PFPS)患者股四头肌失衡程度。方法 PFPS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各30人,分别在坐位伸膝伴或不伴髋内收动...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评估坐位伸膝伴或不伴髋内收动作下髌股疼痛综合征(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PFPS)患者股四头肌失衡程度。方法 PFPS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各30人,分别在坐位伸膝伴或不伴髋内收动作时检测股外侧肌(vastus lateralis,VL)及股内斜肌(vastus medialis oblique,VMO)表面肌电图,分析时域指标均方根振幅(root mean square,RMS)、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MG,IEMG),比较其平衡关系。结果坐位伸膝伴或不伴髋内收动作时病例组VL时域指标无显著性差异;VMO时域指标有统计学差异,伴髋内收时RMS、IEMG指标值较高,说明伴髋内收时VMO的肌肉募集增强。结论坐位伸膝动作伴髋内收的动作可以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VMO肌电活动产生促进作用,从而使VL、VMO之间达到更好的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股疼痛综合征 股内斜肌 髋内收 表面肌电图
原文传递
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听觉通道语言加工的功能性磁共振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吴文 王一牛 邓圣君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共3页
目的:用脑功能成像技术探讨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发病不同时期在听觉性语言加工过程中脑区的激活特征,以揭示运动性失语的发生及发展过程。方法:所选病例为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内科及康复科2004-09/2005-06住院的3名运动性失语患者,用... 目的:用脑功能成像技术探讨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发病不同时期在听觉性语言加工过程中脑区的激活特征,以揭示运动性失语的发生及发展过程。方法:所选病例为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内科及康复科2004-09/2005-06住院的3名运动性失语患者,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比较3名运动性失语患者在早期和慢性阶段与正常人在听觉性语言理解过程中的脑区激活特征。功能图像的采集分静息和刺激两个过程,静息和刺激活动交替。静息状态时受试者静息平躺;活动期聆听语言声音刺激,语言刺激结束时立即在内心做判断。结果:3名患者和5名正常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在发病1个月内对简单句的听理解能力保持完好,但不能说话和书写。7个月后患者可以说简短的句子,能正确回答提问。②正常受试者在听觉性语言加工阶段左颞上中回、联合区、Wernicke区、额中下回及右侧颞中上回均有不同程度激活,尤以左侧颞上中回激活强度最大。③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在4周内左侧颞叶,右侧颞中上回、右侧额中下回均有不同程度激活,以右侧颞中上回激活强度最大,7个月后左右侧颞上回、左侧Wernicke区及左侧额区病灶周围有明显激活。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在早期对听觉性语言理解过程中主要表现语言的表达障碍,而在慢性阶段,语言的理解及表达功能进一步改善。结论:语言理解过程同时激活语言接受区和表达区。脑损伤早期,远隔阻断效应的“去除”恢复了语言功能,与右半球的激活有关。语言功能的后期恢复可能与功能重组有关,优势半球具有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语 经皮质运动性 磁共振成像 语言 认知
下载PDF
慢性疼痛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研究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程健 吴文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7年第1期26-32,共7页
目的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地描绘慢性疼痛患者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的变化特点。材料与方法数据库检索Pubmed、EMBASE、Web Science、Science Direct、Springerlink、brainmap自建库至2016年9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所有f MRI研究。利用Icbm2tal软件... 目的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地描绘慢性疼痛患者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的变化特点。材料与方法数据库检索Pubmed、EMBASE、Web Science、Science Direct、Springerlink、brainmap自建库至2016年9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所有f MRI研究。利用Icbm2tal软件将Talairach坐标统一转换为MNI坐标,依据ALE手册中数据录入方法将坐标数据分组录入,使用Ginger-ALE 2.3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计算脑区ALE分布图。结果纳入20篇文献,共389名慢性疼痛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慢性疼痛会导致默认网络的功能连接出现异常。选取岛叶作为种子点,研究发现:岛叶和楔前叶;岛叶和前扣带回;岛叶和后扣带回;岛叶和顶下小叶;岛叶和内侧前额叶的功能连接均出现异常。结论静息态下慢性疼痛患者的岛叶与默认网络的功能连接异常,反映出疼痛脑加工与感知觉辨认、认知和情绪相关脑区活动有关,为慢性疼痛下的神经认知模型提供了实证基础,有助于进一步探索疼痛与脑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疼痛 功能连接 磁共振成像 META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