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拟仿真腔镜模拟训练器在胸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1
作者 吴源周 胡佳 +1 位作者 杨亮 欧阳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5年第3期073-076,共4页
虚拟仿真腔镜模拟训练器在胸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方法 对胸外科住院医师进行培训研究,随机将2022年1月到2023年6月参与培训的108例胸外科住院医师进行对比培训,对照组接受常规培训,观察组接受虚拟仿真腔镜模拟训练器联合培训,对... 虚拟仿真腔镜模拟训练器在胸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方法 对胸外科住院医师进行培训研究,随机将2022年1月到2023年6月参与培训的108例胸外科住院医师进行对比培训,对照组接受常规培训,观察组接受虚拟仿真腔镜模拟训练器联合培训,对比培训结果。结果 经过培训后,观察组住院医师的综合学习满意率较高且良优率结果更好;培训前,两组对象的病灶观察、器械操作、风险应对、综合评价得分差异不大,经过培训后观察组的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虚拟仿真腔镜模拟训练器可辅助住院医师完成科学培训,培训效果较好,表现为学习满意率、良优率较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腔镜模拟训练器 胸外科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培训效果
下载PDF
眼科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法初探 被引量:4
2
作者 柯晓云 陈慧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3年第4期472-474,共3页
针对眼科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普遍比较薄弱的现状,结合教学实践,就研究生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关键词 眼科学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培养
下载PDF
复明片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硅油填充术后视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3
作者 罗艳华 李静仪 +3 位作者 谷鹏涛 李家礼 萧雪 冯松福 《湖南中医杂志》 2025年第1期8-11,19,共5页
目的:观察复明片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硅油填充术后患者视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50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硅油填充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25眼)。对照组予常规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双氯芬酸钠... 目的:观察复明片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硅油填充术后患者视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50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硅油填充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25眼)。对照组予常规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明片口服治疗,疗程均为28 d。观察2组术后7d、30 d、60 d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以及黄斑区视网膜微结构、视网膜脱离复发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术后7 d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00%(23/25),对照组为84.00%(21/25);术后30 d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00%(24/25),对照组为76.00%(19/25);术后60 d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00%(24/25),对照组为76.00%(19/25);组间比较,术后30 d、60 d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7 d、30 d的BCVA均较术前提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眼压及黄斑区视网膜微结构术前术后组内比较和术后7 d、30 d、60 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2组患者均未出现视网膜脱离复发情况。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复明片有助于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者视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硅油填充 中医药疗法 复明片
原文传递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diabetic retinopathy:focusing on microvascular changes 被引量:1
4
作者 Yang Xiongyi Yi Guoguo +5 位作者 Chen Yanxia Yang Siyu Ai Shibei Zheng Cong Cao Mingzhe Fu Min 《国际眼科杂志》 2025年第2期179-190,共12页
AIM: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indicators in the diagnosis of diabetic retinopathy(DR),and to provide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DN)with more sensitive OCTA scree... AIM: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indicators in the diagnosis of diabetic retinopathy(DR),and to provide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DN)with more sensitive OCTA screening indicators to detect concurrent DR at an early stage.METHODS:A total of 200 patients who treated in the ophthalmology department of the Seventh Affiliated Hospital,Sun Yat-sen University from 2022 to 2023 were included,including 95 first-diagnosed DR patients and 105 patients without DR,and all patients underwent OCTA examination and a collection of demographics and renal function parameters.After a quality check,automated measurements of the foveal avascular zone area,vessel density(VD),and perfusion density(PD)of both 3 mm×3 mm and 6 mm×6 mm windows were obtained.RESULTS:Using random forest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methods,we developed a diagnostic model for DR based on 12 variables(age,FBG,SBP,DBP,HbA1c,ALT,ALP,urea/Scr,DM duration,HUA,DN,and CMT).Adding specific OCTA parameters enhanced the efficacy of the existing diagnostic model for DR(outer vessel density in 6 mm×6 mm window,AUC=0.837 vs 0.819,P=0.03).In the study of DN patients,the parameters in the 6 mm×6 mm window improved the diagnostic efficacy of DR(inner VD;outer VD;full VD;outer PD;full PD).CONCLUSION:The outer VD in the 6 mm×6 mm window can enhance the efficacy of the traditional DR diagnostic model.Meanwhile,compared with the 3 mm×3 mm window,the microvascular parameters in the 6 mm×6 mm window focusing on DN patients can be more sensitive to diagnosing the occurrence of D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 diabetic retinopathy diabetic nephropathy prediction model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下眼科诊疗的变革——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陈鹤 陆晓和 《医学与哲学(B)》 2018年第10期53-58,共6页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时代大潮。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医疗等传统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眼科是以影像学诊断为主的学科,有与人工智能深度结合的研发潜力。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视网...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时代大潮。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医疗等传统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眼科是以影像学诊断为主的学科,有与人工智能深度结合的研发潜力。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病变,新技术的介入将变革疾病的预测、检查、诊断、治疗、康复等多个环节。本文以ROP为例,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远程医疗、眼底图像自动诊断、手术机器人、电子助视器、视觉假体等新技术新应用,简述了人工智能时代下眼科诊疗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工神经网络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下载PDF
地夸磷索钠滴眼液对干眼症患者眼表和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江维亮 陆晓和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24年第4期458-461,共4页
目的 探讨地夸磷索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和对眼表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3月至8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收治的干眼症患者126例252眼,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3例(126眼),观察组给予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 目的 探讨地夸磷索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和对眼表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3月至8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收治的干眼症患者126例252眼,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3例(126眼),观察组给予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对照组给予0.3%玻璃酸钠滴眼液。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角膜荧光染色(CFS)评分、眼部症状日常调查问卷(DEQS)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睑板腺功能及结膜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65%(118/126)高于对照组82.53%(104/126)(χ^(2)=7.416,P<0.05)。两组治疗后的CFS、DEQS、睑板腺功能、结膜评分均下降,观察组的CFS、DEQS、睑板腺功能、结膜评分[分别为(1.29±0.24)分、(3.12±0.44)分、(1.46±0.31)分、(1.12±0.28)分]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52±0.36)分、(3.49±0.48)分、(1.57±0.36)分、(1.29±0.32)分](t=5.967、6.378、2.599、4.487,均P<0.05)。两组治疗后的BUT、SⅠT均升高,观察组的BUT、SⅠT[分别为(5.94±1.62) s、(11.10±3.62) mm·5 min^(-1)]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13±1.47) s、(10.18±3.31) mm·5 min^(-1)](t=4.156、2.105,均P<0.05)。结论 地夸磷索钠滴眼治疗干眼症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有效修复眼表损伤,提高患者泪膜稳定性,改善眼部症状和主观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症 眼部症状 损伤 修复 泪膜稳定性
下载PDF
多媒体视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视功能重建及知觉眼位的影响
7
作者 高娜 周丽丽 +2 位作者 何芳 杜玲芳 黎颖莉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1193-1197,共5页
目的探讨多媒体视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视功能重建及知觉眼位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配原则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 目的探讨多媒体视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视功能重建及知觉眼位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配原则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所有患者均行间歇性外斜视术,对照组患者术后未予以双眼视觉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则在术后予以多媒体视功能训练,两组均连续于手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双眼视功能情况、Titmus近立体视情况、知觉眼位、斜视度数情况,术后3个月眼位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两组斜视度数≤10°、同时视、视觉融合、立体视的患者占比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10°且≤20°的患者占比、水平偏移(像素)、垂直偏移(像素)则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观察组黄斑立体视、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的患者占比均升高,且高于对照组,无立体视的患者占比则降低,且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观察组眼位为正位的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欠矫的患者占比则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媒体视功能训练能够有效降低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的斜视度数,增加其正位率,还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双眼视功能、Titmus近立体视情况以及知觉眼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斜视 间歇性 术后 多媒体视功能训练 视功能重建 知觉眼位
下载PDF
黄芪甲苷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线粒体氧化损伤的调控作用
8
作者 张艺曦 张茜玥 +1 位作者 白一辰 陆晓和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10期1982-1986,共5页
目的探究黄芪甲苷对H_(2)O_(2)诱导人视网膜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线粒体氧化损伤的调控作用。方法建立H_(2)O_(2)诱导人RPEARPE-19和hTERT RPE-1氧化损伤模型,并加入不同剂量黄芪甲苷,用CCK-8法检测ARPE-19和hTERT ... 目的探究黄芪甲苷对H_(2)O_(2)诱导人视网膜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线粒体氧化损伤的调控作用。方法建立H_(2)O_(2)诱导人RPEARPE-19和hTERT RPE-1氧化损伤模型,并加入不同剂量黄芪甲苷,用CCK-8法检测ARPE-19和hTERT RPE-1细胞增殖活性,用荧光探针标记法检测ARPE-19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ROS)和脂质过氧化水平,用化学显色法检测ARPE-19细胞内SOD、LDH和MDA水平,用JC-1标记法检测ARPE-19细胞线粒体膜电势,用Calcein AM荧光染色法检测ARPE-19线粒体通透性,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ARPE-19细胞Nrf2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_(2)O_(2)模型组ARPE-19和hTERT RPE-1细胞增殖活性明显下降(P<0.05),细胞内ROS积累增加(P<0.05),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P<0.05),SOD和LDH表达水平下降(P<0.05),MDA水平升高(P<0.05),线粒体膜电势下降(P<0.05),通透性增加(P<0.05),Nrf2表达水平升高(P<0.05),磷酸化水平增加(P<0.05)。与H_(2)O_(2)模型组比较,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黄芪甲苷处理的ARPE-19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升高(P<0.05),中剂量和高剂量黄芪甲苷处理的hTERT RPE-1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升高(P<0.05)。ARPE-19细胞内ROS和脂质过氧化水平下降(均P<0.05),SOD和LDH表达水平升高(P<0.05),MDA水平下降(P<0.05),线粒体膜电势升高(P<0.05),通透性降低(P<0.05),Nrf2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磷酸化水平增加(P<0.05)。结论黄芪甲苷缓解H_(2)O_(2)诱导的人RPE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甲苷 视网膜上皮细胞 氧化损伤 线粒体
下载PDF
64层CTA断层图像虚拟技术对结直肠肿瘤诊治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13
9
作者 俞金龙 黄宗海 +2 位作者 崔春晖 黄淑馨 邹兆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85-1588,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CTA断层图像虚拟技术在结肠肿瘤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hilips/Brilliance 64层CT对10例术后病理标本证实的结肠癌(8例)和结肠息肉(2例)进行容积扫描。Mimics软件用MC(Marching Cubes)算法对肠管进行面及用... 目的探讨64层CTA断层图像虚拟技术在结肠肿瘤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hilips/Brilliance 64层CT对10例术后病理标本证实的结肠癌(8例)和结肠息肉(2例)进行容积扫描。Mimics软件用MC(Marching Cubes)算法对肠管进行面及用虚拟内镜法重建三维图像及基于CTA二维图像对大肠及周围结构等各种组织进行三维重建。分析病变部位、大小及形态,将影像结果与病理对照。结果 10例三维成像效果良好,图像诊断与病理符合率100%。虚拟内镜与CT仿真内镜显示基本一致。虚拟结肠镜结合多结构数字模型重建,可以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病变的准确定位,能准确反映其复杂的解剖结构及空间毗邻关系。结论虚拟结肠镜结合多结构数字模型重建,不仅无创、有效,更能准确反映病变定位及其复杂的解剖结构及空间毗邻关系,清晰显示肠壁及肠外的转移情况,对结直肠癌的临床分期和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图像 血管造影 数字模型 虚拟技术 多层螺旋CT 虚拟内窥镜 结肠肿瘤
下载PDF
视网膜母细胞瘤综合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唐松 陆晓和 +3 位作者 张国明 赵军阳 赵东升 刘桂琴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67-170,共4页
目的分析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患儿综合治疗疗效。方法对67例(92只眼)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采用化疗、激光光凝、冷冻及眼球摘除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对其疗效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患儿总的生存率为97.0%(65/67),92只患眼中A期(8... 目的分析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患儿综合治疗疗效。方法对67例(92只眼)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采用化疗、激光光凝、冷冻及眼球摘除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对其疗效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患儿总的生存率为97.0%(65/67),92只患眼中A期(8只眼)和B期(15只眼)保眼率均为100.0%,C期(9只眼)保眼率77.8%,D期(35只眼)保眼率51.4%,E期(25只眼)保眼率16.0%。患儿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白瞳症74.6%(50/67),斜视11.9%(8/67),眼红痛,视力下降及其他症状13.4%(9/67),67例患者中仅2例(3.0%)有家族遗传史。病理检查显示单纯眼球摘除有脉络膜或视神经侵犯的为41.7%(5/12),而保守治疗后眼摘的为75.0%(21/28)。结论 RB的综合治疗可以提高RB患儿的保眼率及生存率,但E期患儿的眼摘比例仍然很高,因此早期发现及治疗是关键,同时要注意保眼治疗中肿瘤转移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 药物疗法 视网膜母细胞瘤 外科学 眼球摘除术 视网膜母细胞瘤 治疗 激光凝固术 冷冻疗法 综合疗法 存活率
下载PDF
干眼患者泪膜脂质层厚度检测及其与眼表体征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妍 桑璇 +4 位作者 王晓然 杨柳 贺雄军 王智崇 陆晓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44-347,共4页
目的检测干眼患者泪膜脂质层厚度(lipid layer thickness,LLT),并分析LLT与眼表体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30例(130眼)干眼患者为本研究研究对象,其中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患者64例,非MGD患者66例,进行LL... 目的检测干眼患者泪膜脂质层厚度(lipid layer thickness,LLT),并分析LLT与眼表体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30例(130眼)干眼患者为本研究研究对象,其中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患者64例,非MGD患者66例,进行LLT检测、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L)、Marx线(Marx line,ML)评分及SchirmerⅠ试验。分析不同年龄段LLT分布情况,及其与其他检查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年龄段之间L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各年龄段男性与女性之间L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LLT与年龄呈正相关(r=0.334,P<0.001),LLT与性别无显著相关性(r=0.107,P=0.226)。LLT与上睑ML评分(r=0.295,P=0.001)、下睑ML评分(r=0.233,P=0.008)呈正相关,与BUT、FL及泪液分泌量均无显著相关性(均为P>0.05)。MGD组LLT与上睑ML评分、下睑ML评分呈正相关(均为r=0.306,P=0.014),与其他检查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均为P>0.05)。非MGD组LLT与其他检查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均为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干眼患者中,年龄、上睑ML评分与LLT存在线性关系(年龄:β=0.254,P=0.005;上睑ML评分:β=0.207,P=0.022),在MGD组中,仅年龄与LLT存在线性关系(β=0.382,P=0.002)。MGD组上睑ML评分及下睑ML评分均高于非MGD组(均为P<0.001)。结论干眼患者LLT与年龄、ML评分呈正相关。泪膜LLT检测作为干眼诊断的辅助检查时,需结合年龄等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膜脂质层 干眼 睑板腺功能障碍 眼表体征 年龄
下载PDF
64层CT造影断层图像虚拟技术和CT仿真结肠镜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俞金龙 崔春晖 +2 位作者 黄宗海 黄淑馨 邹兆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8期9023-9026,共4页
背景:虚拟内窥镜能够充分显示结肠的解剖形态以及病变部位,并从狭窄、梗阻处两端观察肠腔的解剖和病变。结合三维图像还可了解肠壁以及腔外的情况,更有利于肿瘤的定性以及分期诊断。目的:探讨64层CT造影断层图像虚拟技术和64层螺旋CT三... 背景:虚拟内窥镜能够充分显示结肠的解剖形态以及病变部位,并从狭窄、梗阻处两端观察肠腔的解剖和病变。结合三维图像还可了解肠壁以及腔外的情况,更有利于肿瘤的定性以及分期诊断。目的:探讨64层CT造影断层图像虚拟技术和64层螺旋CT三维成像与仿真内镜在结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hilips/Brilliance 64 CT对10例术后病理标本证实的结肠癌(8例)和结肠息肉(2例)进行容积扫描。Mimics软件用Marching Cubes算法对肠管进行面绘制及用虚拟内镜法重建三维图像及基于CT造影二维图像对大肠及周围结构等各种组织进行三维重建,并与Brilliance workspace工作站三维成像和仿真内镜结果相比较。结果与结论:10例三维成像效果良好,虚拟内镜与CT仿真内镜显示基本一致。虚拟结肠镜结合多结构数字模型重建可以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病变的准确定位,能准确反映其复杂的解剖结构及空间毗邻关系。说明64层CT造影断层图像虚拟技术能达到与CT仿真内镜结合三维成像同样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加上各种组织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提供较仿真内镜更丰富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CT图像 数字模型 虚拟技术 多层螺旋CT 虚拟内窥镜 MIMICS 数字化图像与影像
下载PDF
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与CD25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宫玉波 陆晓和 +3 位作者 周瑾 袁伟 柯晓云 崔国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61-867,共7页
目的: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调节过程,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在角膜移植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实验拟验证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及CD25在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①实验于2006-10/2007-05在南方医科大... 目的: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调节过程,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在角膜移植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实验拟验证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及CD25在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①实验于2006-10/2007-05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Wistar大鼠24只,SD大鼠54只,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②将5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正常组6只,角膜移植组及地塞米松组均24只。后两组制备Wistar→SD角膜移植大鼠模型,受体选择右眼手术,供体提供双眼角膜。③用裂隙灯观察移植排斥情况;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植片内γ-干扰素、CD25mRNA的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房水和血清中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含量;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前后不同时相外周血淋巴细胞CD25的表达;术后第11天,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角膜CD4+,CD8+和CD25+T细胞的表达。结果:54只SD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地塞米松组大鼠发生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时间长于角膜移植组(P=0.000)。②正常角膜植片无CD25、γ-干扰素mRNA表达,角膜移植组术后第11天角膜植片内γ-干扰素、CD25 mRNA的表达较地塞米松组增强(P<0.05)。③角膜移植组角膜移植术后6,11d血清γ-干扰素含量高于正常组(P<0.05);术后11d含量高于术后6,24d(P<0.01);地塞米松组术后6,11d低于同期角膜移植组(P<0.05)。④角膜移植组角膜移植术后6,11,24d房水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含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地塞米松组术后6,11d均低于同期角膜移植组(P<0.05~0.01)。⑤地塞米松组术后6,11d外周血CD3+CD25+T/CD3+T比值低于同期角膜移植组(P<0.05)。⑥术后第11天角膜移植组植片内CD4,CD8及CD25明显表达,地塞米松组CD4,CD8及CD25表达明显减弱。结论:CD25、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4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促进白细胞介素4表达,抑制γ-干扰素及CD25产生,对降低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具有积极的作用。术后动态检测外周血CD25和γ-干扰素的表达有助于临床了解局部免疫反应程度并预测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移植 干扰素类 白细胞介素4 受体 白细胞介素2 移植免疫
下载PDF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人角膜上皮细胞迁徙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吴伟 梁丽芳 +5 位作者 朱丹 付月 符敏 闫丽梦 陆晓和 陈晓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82-884,共3页
目的:比较bFGF与rhEGF对人角膜上皮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角膜上皮细胞,取同一代细胞进行实验,随机分为3组,bFGF组、rhEGF组和对照组,采用20μL枪头划痕进行细胞迁徙实验,分别在0、4、9h拍照观察,应用ImageJ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 目的:比较bFGF与rhEGF对人角膜上皮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角膜上皮细胞,取同一代细胞进行实验,随机分为3组,bFGF组、rhEGF组和对照组,采用20μL枪头划痕进行细胞迁徙实验,分别在0、4、9h拍照观察,应用ImageJ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结果:4h和9h时,rhEGF组与bFGF组较对照组促进角膜上皮细胞未愈合面积百分比小(P<0.01);4h时,rhEGF组(18.78±0.116)%较bFGF组(26.19±0.232)%未愈合面积百分比小(P<0.01);9h时,rhEGF组(8.49±0.340)%较bFGF组(19.24±0.135)%未愈合面积百分比小(P<0.01)。结论:bFGF与rhEGF都能促进人角膜上皮细胞增殖和细胞迁徙,但rhEGF促进人角膜上皮细胞迁徙能力较bFGF强,更有利于眼表创伤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细胞 创伤修复 细胞迁徙
下载PDF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T淋巴细胞亚群与Treg细胞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符敏 吴伟 +3 位作者 陆晓和 徐小平 陈晓虹 海慧巧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7-230,共4页
目的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EAU)新西兰兔模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0... 目的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EAU)新西兰兔模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0只作为动物模型,用20 g·L^(-1)牛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静脉注射和玻璃体内注射法建立EAU模型,并观察模型眼炎症反应及PBMC T淋巴细胞亚群特征。结果 CD4+T细胞在EAU兔的外周血中比例明显增加,且随时间的进展呈进行性增加,并与炎症反应呈正相关,相同的趋势可见于CD4+/CD8+T细胞比例。此外,Treg细胞趋势与CD4+T细胞及CD4+T/CD8+T细胞比例相反,与炎症反应呈负相关。结论 CD4+T细胞的优势性选择性克隆增殖及Treg细胞的降低有可能引发免疫功能紊乱并导致针对自身组织的免疫应答失去有效的负性调控,导致EAU的发生及进行性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调节性T细胞 T细胞亚群 自身免疫
下载PDF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促进兔角膜上皮损伤愈合和血管新生 被引量:7
16
作者 吴伟 李朝阳 +2 位作者 王智崇 陆晓和 符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01-404,共4页
目的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rhEGF)对兔角膜上皮损伤修复及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建立兔角膜上皮损伤及新生血管模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只5眼):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 目的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rhEGF)对兔角膜上皮损伤修复及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建立兔角膜上皮损伤及新生血管模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只5眼):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速高捷组)、rhEGF组和生理盐水组(NS组)。术后1 d开始分别滴速高捷、rhEGF和生理盐水,每天4次,观察角膜上皮损伤修复及新生血管面积变化。结果术后1 d,rhEGF组、速高捷组与NS组角膜上皮愈合率分别为(51.83±8.87)%、(39.35±6.92)%、(43.32±5.42)%,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75,P=0.012),rhEGF组角膜上皮愈合率高于速高捷组(P=0.004)和NS组(P=0.041)。术后2 d、3 d,三组间角膜上皮愈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8 d,速高捷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58.27±5.42)mm2小于rhEGF组(79.98±8.63)mm2和NS组(77.16±12.59)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0、0.008)。术后8 d、12 d、15 d和21 d,三组间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rhEGF早期(2 d内)较速高捷促进兔角膜上皮损伤修复作用明显,rhEGF和速高捷促进角膜新生血管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损伤愈合 新生血管 生长因子
下载PDF
姜黄素对兔角膜新生血管模型中多形核白细胞计数和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武海军 陆晓和 +1 位作者 钟彦彦 白浪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10期734-736,共3页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兔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模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和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PMN)计数的影响。方法4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其中...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兔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模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和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PMN)计数的影响。方法4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其中5只不做任何处理作为正常对照组(A组);其余35只建立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右眼不应用姜黄素滴眼液为实验对照组(B组),左眼应用姜黄素滴眼液作为实验干预组(C组)。裂隙灯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应用姜黄素后不同时间点VEGF在兔CNV中的表达,显微镜下PMN计数,并作统计分析。结果A组未见PMN,而VEGF没有表达或仅在上皮基底膜有微弱表达。B组PMN增多和VEGF表达明显增强,其表达部位主要分布在新生血管形成区域和上皮全层。与B组相比,C组角膜新生血管密度明显减低,PMN明显减少,VEGF在相应角膜基质层新生血管形成区域表达减少。结论姜黄素可以有效地抑制兔角膜碱烧伤诱发的CNV生长,可能是通过显著降低角膜新生血管PMN增生和VEGF的表达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角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多形核白细胞
下载PDF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抑制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付月 陆晓和 +2 位作者 朱丹 符敏 吴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446-451,共6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的作用机制,检测外源性PEDF对CNV模型中内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 目的:探讨外源性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的作用机制,检测外源性PEDF对CNV模型中内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PEDF、细胞凋亡受体/配体(Fas/FasL)表达的影响,以及对CNV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测定)。方法:大鼠随机分为3组:PEDF治疗组(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正常组(C组)。建立碱烧伤诱导的大鼠CNV模型,A组和B组分别给予PEDF+氯霉素滴眼液和生理盐水+氯霉素滴眼液点眼,采用裂隙灯观察CNV的生长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并半定量分析VEGF,PEDF,Fas及FasL在正常角膜组织和碱烧伤后4,7,10,14d角膜组织中的表达,用TUNEL法检测CNV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正常角膜组织中可以检测到高PEDF表达和低VEGF表达,也可以检测到一定的低Fas和FasL表达。各时间点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A组均低于B组(P<0.05)免疫组化显示,碱烧伤后4,7,10,14d A组VEGF的表达均低于B组(P<0.05),PEDF的表达均高于B组(P<0.05),A组Fas/FasL的表达明显高于B组(P<0.05),A组TUNEL法测到的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计数和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检测到的VEGF均在第7d达到峰值,随后下降;而PEDF和Fas及FasL在第10d达到峰值,随后下降。碱烧伤后第4~10dVEGF/PEDF>1,CNV逐渐生长并达到峰值;第10d后VEGF/PEDF<1,CNV开始逐渐退化。结论:PEDF抑制碱烧伤后CNV的作用机制可以归结为两点:(1)下调VEGF的表达,控制PEDF/VEGF的动态比值,抑制CNV生长;(2)上调Fas/FasL等凋亡受体的表达,诱导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促进CNV的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新生血管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凋亡 机制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在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白浪 陆晓和 +1 位作者 党森涛 周瑾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2-74,共3页
目的观察大鼠角膜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的分布,以了解树突状细胞在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制作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观察角膜透明度、新生血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OX-62+树突状细胞在角膜的分布。结果术后角膜植片... 目的观察大鼠角膜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的分布,以了解树突状细胞在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制作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观察角膜透明度、新生血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OX-62+树突状细胞在角膜的分布。结果术后角膜植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新生血管、角膜水肿、混浊、基质增厚。排斥反应发生率100%。正常角膜组织中未见OX-62+树突状细胞分布,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角膜上皮层中有阳性细胞表达。脾脏阳性细胞表达与文献报道一致。结论OX-62+树突状细胞出现在移植后发生排斥的角膜组织中,角膜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可能参与角膜移植后的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0X-62 角膜 移植排斥反应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量化评估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董秀清 冯松福 柯晓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中四个量化指标的变化。方法纳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89例(155眼),按照有无黄斑水肿分为阳性组(33例55眼)及阴性组(56例100眼),另收集正常志愿者23例... 目的探讨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中四个量化指标的变化。方法纳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89例(155眼),按照有无黄斑水肿分为阳性组(33例55眼)及阴性组(56例100眼),另收集正常志愿者23例(42眼)为正常对照组。所有试验对象经OCT检查,测量并分析各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的差异,观察各组黄斑区外界膜(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ELM)、椭圆体带(inner segment/outer segment,IS/OS)的连续性。结果正常对照组、阴性组、阳性组CRT分别为(219.048±16.798)μm、(217.775±26.866)μm、(280.418±74.187)μm,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组SFCT分别为(312.893±140.559)μm、(302.080±125.287)μm、(293.745±140.517)μm,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1);阴性组中黄斑区ELM连续97眼、中断3眼,阳性组连续47眼、中断8眼,两组间ELM连续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阴性组中黄斑区IS/OS连续95眼、中断5眼,阳性组连续36眼、中断19眼,两组间IS/OS连续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CRT增加,黄斑区ELM、IS/OS连续性遭到破坏,CRT、ELM连续性及IS/OS连续性可用于量化评估糖尿病黄斑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黄斑水肿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中心凹 视网膜厚度 脉络膜厚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