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多时间点动态观察败丹黄液鼻腔灌洗治疗对慢性鼻窦炎术后鼻黏膜功能及形态恢复的影响。【方法】收集92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32例,B组31例,C组29例。A组患者术后用败丹黄液行鼻腔灌洗;B组用地塞米松、庆大霉素盐水...【目的】多时间点动态观察败丹黄液鼻腔灌洗治疗对慢性鼻窦炎术后鼻黏膜功能及形态恢复的影响。【方法】收集92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32例,B组31例,C组29例。A组患者术后用败丹黄液行鼻腔灌洗;B组用地塞米松、庆大霉素盐水灌洗液行鼻腔灌洗;C组为对照组,不进行鼻腔灌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进行鼻黏膜纤毛传输速率(mucociliary transport rate,MTR)测定及鼻内镜体征评分,进行上述指标及临床疗效比较。【结果】3组患者治愈率、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腔清洁时间A组、B组较C组短(P<0.05或P<0.01),A组优于B组(P<0.01);3组上皮化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周,3组鼻内镜评分总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黏膜水肿单项评分,A组优于B组及C组(P<0.01),MTR比较,A组、B组均优于C组(P<0.01),A组优于B组(P<0.01)。术后3个月,3组鼻内镜评分总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黏膜水肿单项评分,A组优于B组及C组(P<0.01),MTR比较,A组、B组均优于C组(P<0.01),A组优于B组(P<0.01)。术后6个月、1年,3组MT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内镜评分总分及各单项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鼻内镜术后鼻黏膜功能、形态的恢复过程二者相辅相成,进程并不完全一致;败丹黄液鼻腔灌洗可以加快鼻黏膜功能及形态的恢复,该作用在术后早期明显,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对内耳结构异常患者行人工耳蜗植入的方法并评估其术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0年5月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24例内耳结构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耳蜗骨化2例、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8例、Mondini畸形12例、共同腔畸形...目的探讨对内耳结构异常患者行人工耳蜗植入的方法并评估其术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0年5月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24例内耳结构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耳蜗骨化2例、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8例、Mondini畸形12例、共同腔畸形1例、半规管缺如1例;随机选择30例内耳结构正常的相同年龄段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的极重度感音性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听力和影像学资料以及手术植入方法和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情况。结果 1例共同腔畸形和2例Mondini畸形患者术中出现井喷,另有10例Mondini畸形、2例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病例在耳蜗钻孔后见外淋巴液搏动性涌出,经抬高头位降低液压并以筋膜粒严密封堵开窗口等处理完成电极植入;2例耳蜗骨化者经扩大开窗范围并剔除骨化组织后分别植入8个和12个电极;其余病例均经常规方法完成电极植入。内耳结构异常组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均获得听觉,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内耳结构异常组啭音声场测听平均听阈35.4±4.9 dB HL,闭合式词表言语识别率平均为75.18%±3.1%,开放式词表言语识别率平均为70.32%±2.5%;对照组上述三项结果分别为31.4±5.5 dB HL、81.63%±3.7%、76.77%±5.4%,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内耳结构异常的极重度感音性聋患者行人工耳蜗植入安全有效,但针对不同的内耳畸形需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多时间点动态观察败丹黄液鼻腔灌洗治疗对慢性鼻窦炎术后鼻黏膜功能及形态恢复的影响。【方法】收集92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32例,B组31例,C组29例。A组患者术后用败丹黄液行鼻腔灌洗;B组用地塞米松、庆大霉素盐水灌洗液行鼻腔灌洗;C组为对照组,不进行鼻腔灌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进行鼻黏膜纤毛传输速率(mucociliary transport rate,MTR)测定及鼻内镜体征评分,进行上述指标及临床疗效比较。【结果】3组患者治愈率、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腔清洁时间A组、B组较C组短(P<0.05或P<0.01),A组优于B组(P<0.01);3组上皮化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周,3组鼻内镜评分总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黏膜水肿单项评分,A组优于B组及C组(P<0.01),MTR比较,A组、B组均优于C组(P<0.01),A组优于B组(P<0.01)。术后3个月,3组鼻内镜评分总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黏膜水肿单项评分,A组优于B组及C组(P<0.01),MTR比较,A组、B组均优于C组(P<0.01),A组优于B组(P<0.01)。术后6个月、1年,3组MT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内镜评分总分及各单项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鼻内镜术后鼻黏膜功能、形态的恢复过程二者相辅相成,进程并不完全一致;败丹黄液鼻腔灌洗可以加快鼻黏膜功能及形态的恢复,该作用在术后早期明显,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文摘目的探讨对内耳结构异常患者行人工耳蜗植入的方法并评估其术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0年5月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24例内耳结构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耳蜗骨化2例、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8例、Mondini畸形12例、共同腔畸形1例、半规管缺如1例;随机选择30例内耳结构正常的相同年龄段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的极重度感音性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听力和影像学资料以及手术植入方法和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情况。结果 1例共同腔畸形和2例Mondini畸形患者术中出现井喷,另有10例Mondini畸形、2例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病例在耳蜗钻孔后见外淋巴液搏动性涌出,经抬高头位降低液压并以筋膜粒严密封堵开窗口等处理完成电极植入;2例耳蜗骨化者经扩大开窗范围并剔除骨化组织后分别植入8个和12个电极;其余病例均经常规方法完成电极植入。内耳结构异常组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均获得听觉,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内耳结构异常组啭音声场测听平均听阈35.4±4.9 dB HL,闭合式词表言语识别率平均为75.18%±3.1%,开放式词表言语识别率平均为70.32%±2.5%;对照组上述三项结果分别为31.4±5.5 dB HL、81.63%±3.7%、76.77%±5.4%,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内耳结构异常的极重度感音性聋患者行人工耳蜗植入安全有效,但针对不同的内耳畸形需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