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拓扑优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在骨科金属内植物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温湘源 郑秋宝 +3 位作者 詹潇锐 王华 樊仕才 唐毓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45-748,共4页
当今医用金属内植物的种类及数量繁多,尤其是骨与关节损伤手术中使用各式内固定物、人工假体及骨缺损填充物等。传统内固定包括使用合金材料设计的高刚度金属植入物,与骨特性相比,这些植入物具有较高的机械不匹配性,由于内固定板的高弹... 当今医用金属内植物的种类及数量繁多,尤其是骨与关节损伤手术中使用各式内固定物、人工假体及骨缺损填充物等。传统内固定包括使用合金材料设计的高刚度金属植入物,与骨特性相比,这些植入物具有较高的机械不匹配性,由于内固定板的高弹性模量所造成的应力遮挡或应力集中,容易导致骨质吸收或内固定失效[1,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与关节损伤 人工假体 金属植入物 骨质吸收 应力遮挡 高弹性模量 固定板 骨缺损
原文传递
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6
2
作者 张潇 熊然 +2 位作者 李涛 王华 樊仕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新鲜成人尸体标本5具(3男2女),同一尸体右侧腹壁行大体解剖,熟悉入路周围的解剖结构,左侧应用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模拟术中操作,显露骨盆环,进行解剖学观察,重点...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新鲜成人尸体标本5具(3男2女),同一尸体右侧腹壁行大体解剖,熟悉入路周围的解剖结构,左侧应用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模拟术中操作,显露骨盆环,进行解剖学观察,重点测量记录死亡冠血管相关解剖学参数。结果 (1)经腹直肌外侧入路的显露范围包括:耻骨联合至骶髂关节在内的真性骨盆环、髂骨翼、髋臼方形区和坐骨体内侧的髋臼后柱大部分。(2)根据对5具10侧骨盆的死亡冠统计分析发现,死亡冠的出现率为80%(8侧),直径为(2.1±1.9)mm,长为(4.7±0.5)cm,距离耻骨联合的距离为(4.9±0.4)cm。男女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能够在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的条件下,经腹膜外间隙对包括骶髂关节在内的大部分骨盆环结构进行显露。尤其方便显露结扎死亡冠,对髋臼后柱及髋臼内侧方形区的显露较传统入路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外侧切口 手术入路 髋臼骨折 死亡冠
原文传递
髋臼骨折中应用3D打印技术术后的康复策略 被引量:27
3
作者 邓爱文 熊日波 +2 位作者 何伟明 魏东 曾参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91-593,共3页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中应用3D打印技术术后的康复策略。方法筛选1例髋臼骨折患者,先采用3D技术打印患者仿真骨盆模型,并进行钢板螺钉最佳位置设计、螺钉长度测量、螺钉进入途径设计等一系列术前模拟手术,然后在腹腔镜辅助下行复位内固定术...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中应用3D打印技术术后的康复策略。方法筛选1例髋臼骨折患者,先采用3D技术打印患者仿真骨盆模型,并进行钢板螺钉最佳位置设计、螺钉长度测量、螺钉进入途径设计等一系列术前模拟手术,然后在腹腔镜辅助下行复位内固定术;术后进行分步骤、渐进性、系统性的康复锻炼。结果手术成功完成,康复周期缩短。结论 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可使手术更加精准、安全,缩短患者康复周期,使患者早日重返工作岗位,从而减少住院日,降低医疗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髋臼骨折 康复
下载PDF
腹直肌旁切口微创治疗地震伤骨盆骨折 被引量:4
4
作者 曾参军 张晖 +4 位作者 王天兵 秦明和 王磊 金大地 黄文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40-1343,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腹直肌旁切口微创治疗地震伤骨盆骨折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8.03"鲁甸地震伤骨盆骨折9例均行腹直肌旁小切口(前环)钢板内固定或后环经皮骶髂拉力螺钉内固定,统计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前术后疼痛程度、... 目的探讨应用腹直肌旁切口微创治疗地震伤骨盆骨折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8.03"鲁甸地震伤骨盆骨折9例均行腹直肌旁小切口(前环)钢板内固定或后环经皮骶髂拉力螺钉内固定,统计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前术后疼痛程度、复位效果、股外侧皮神经损伤情况及髋内收无力情况。结果地震伤骨盆骨折采用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内固定,手术操作简单、手术切口小、术中暴露范围广、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损伤小、术后疼痛轻、骨折复位好、内固定稳定,无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及髋内收无力等并发症,治疗疗效满意。结论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微创治疗适合行前内侧固定的骨盆骨折,由于震区血源紧张,此方法特别值得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地震伤 微创 内固定
下载PDF
光固化树脂表层技术在兔关节软骨缺损修复中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梁荣伟 曾参军 李小川 《河北医学》 CAS 2014年第3期371-373,共3页
目的:探讨光固化树脂表层技术对兔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作用与效果。方法:40只6周龄雄性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双股骨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将全部受试大白兔左侧股骨髁软骨缺损纳入实验组,右侧股骨髁软骨缺损纳入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大白兔... 目的:探讨光固化树脂表层技术对兔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作用与效果。方法:40只6周龄雄性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双股骨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将全部受试大白兔左侧股骨髁软骨缺损纳入实验组,右侧股骨髁软骨缺损纳入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大白兔术后不同阶段大体观察情况、组织学特征、透视电镜下超微结构特征等。结果:实验组术后各阶段修复组织覆盖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修复组织为透明软骨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各阶段修复组织评分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透视电镜下软骨细胞恢复情况较对照组好。结论:光固化树脂表层技术应用于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中具有比传统钻孔术更好的修复效果,其材料又安全美观,是一种新型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固化树脂表层技术 兔关节软骨缺损修复
下载PDF
二甲双胍通过AMPK信号通路对小鼠骨关节炎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谭清梅 杨诚 +4 位作者 廖坚文 邹庆宝 黄爱军 林莉 张从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3-418,共6页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对小鼠骨关节炎及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切除小鼠右膝关节的内侧半月板和前交叉韧带造模骨关节炎,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给予二甲双胍(2mg/kg/d)而对照组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干预治疗8周,通过HE、番红O-快...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对小鼠骨关节炎及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切除小鼠右膝关节的内侧半月板和前交叉韧带造模骨关节炎,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给予二甲双胍(2mg/kg/d)而对照组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干预治疗8周,通过HE、番红O-快速绿切片染色和Micro-CT观察关节结构变化,进行Mankin评分评估关节炎严重程度,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关节软骨AMPK、mTOR的活性及自噬程度;取新生小鼠肋软骨和膝关节软骨进行细胞培养,随机分为实验组(2mmol/L的二甲双胍)和空白对照组,观察软骨细胞形态、数量,MTT法检测细胞活性,Western Blot检测软骨细胞AMPK、mTOR的活性及自噬程度。结果 (1)成功构建了小鼠骨关节炎模型,HE、番红O-快速绿染色、MicroCT结果及Mankin评分证明二甲双胍能保护骨关节炎;(2)关节软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二甲双胍能激活AMPK,增强自噬保护骨关节炎;(3)MTT法显示二甲双胍抑制软骨细胞增殖分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二甲双胍促进软骨细胞自噬。结论二甲双胍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抑制mTOR信号通路,促进软骨细胞自噬,发挥保护骨关节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双胍 骨关节炎 AMPK MTOR 自噬
原文传递
改良stoppa切口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合并骨盆骨折的髋臼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4
7
作者 邵晏清 熊然 +3 位作者 张潇 杨晓东 夏广 樊仕才 《医学综述》 2016年第2期380-382,共3页
目的对比改良stoppa切口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合并骨盆骨折的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29例合并同侧骨盆骨折的髋臼移位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采用腹直肌外... 目的对比改良stoppa切口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合并骨盆骨折的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29例合并同侧骨盆骨折的髋臼移位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采用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A组),11例采用改良stoppa切口入路(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显露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B组患者手术显露时间分别为(17.4±3.6)min、(16.9±4.4)min,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16.8±2.7)分、(17.3±2.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627±26)m L比(742±40)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能充分显露髋臼前柱和四方体,能正视下复位并固定髋臼骨折,且手术显露简单、损伤小,手术并发症少,是治疗髋臼前方骨折尤其是累及四方体骨折的理想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合并骨盆骨折 改良stoppa切口 腹直肌外侧切口 手术入路
下载PDF
3D打印辅助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微创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叶松林 曾参军 +5 位作者 徐谢生 覃晓峰 陈国成 李成东 柯家宝 冯飞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15期93-97,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辅助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微创治疗骨盆骨折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6年10月广东省茂名市中医院应用3D打印辅助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微创治疗骨盆骨折15例作为3D组,另选择同期行传统髂腹股沟入路手... 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辅助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微创治疗骨盆骨折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6年10月广东省茂名市中医院应用3D打印辅助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微创治疗骨盆骨折15例作为3D组,另选择同期行传统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的15例骨盆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骨折复位质量。结果 3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15例患者术后第2天可翻身活动,术后2周可坐起,术后3周可拄拐下床活动。3D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骨盆及髋臼骨折的解剖复位优良率及复位质量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3D打印辅助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微创治疗骨盆骨折是可行性的,具有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疼痛轻、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骨折复位好等优越性,值得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 3D打印 并发症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辅助儿童陈旧性距骨骨折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李玉泉 曾参军 +1 位作者 李涛 高斌 《中国数字医学》 2016年第3期75-77,共3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儿童陈旧性距骨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采集6例陈旧性距骨骨折患儿足踝部CT断层扫描数据,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和3D打印制作,在模型上进行模拟手术,并将其应用于诊治、手术规划和术中参照。结果:平均随访16个月,所有...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儿童陈旧性距骨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采集6例陈旧性距骨骨折患儿足踝部CT断层扫描数据,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和3D打印制作,在模型上进行模拟手术,并将其应用于诊治、手术规划和术中参照。结果:平均随访16个月,所有患儿均在3D打印实体模型指导下完成,手术过程顺利,无一例发生距骨坏死和伤口感染。6例患儿术中所见与术前数字化三维重建和3D打印实体模型的畸形结构变化一致。结论:数字化重建与3D打印技术能够准确直观地反映儿童陈旧性距骨骨折畸形的立体形态和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对临床医生的诊断、手术计划等有较大帮助,并且减少了手术操作时间,达到更佳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距骨骨折 儿童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0
作者 黄复铭 樊仕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7-350,共4页
骨盆髋臼骨折的解剖复杂、位置特殊、骨性结构不规则、周围血管神经众多、骨折类型多样,且手术创伤大、难度高、复位固定困难,因而骨盆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骨科领域的出现为骨盆髋臼骨折的治疗带... 骨盆髋臼骨折的解剖复杂、位置特殊、骨性结构不规则、周围血管神经众多、骨折类型多样,且手术创伤大、难度高、复位固定困难,因而骨盆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骨科领域的出现为骨盆髋臼骨折的治疗带来了新思路,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本文就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研究进展,阐述其在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术前、术中及术后应用并展望其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骨折 手术创伤 骨盆骨折 打印技术 辅助治疗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非特异性下腰痛对青少年生理功能影响及其医疗求助行为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继华 江华基 +2 位作者 陈煜辉 李淑华 邓佩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2166-2170,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非特异性下腰痛对青少年生理功能及其医疗求助行为的调查研究。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在校学生578名(年龄在13~18岁),课题组使用自拟的医疗求助行为调查问卷对中学生进行医疗求助行为的调查,此外,汉诺威下...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非特异性下腰痛对青少年生理功能及其医疗求助行为的调查研究。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在校学生578名(年龄在13~18岁),课题组使用自拟的医疗求助行为调查问卷对中学生进行医疗求助行为的调查,此外,汉诺威下腰痛调查问卷与视觉模拟评分(VAS)用以评估青少年的非特异下腰痛发病情况及身体疼痛程度。结果本研究中,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总体患病率为17.13%,年龄、性别与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发病无相关性(P>0.05)。学生总体VAS评分强度是(4.63 ± 1.88),女性疼痛(5.34 ± 2.12)程度显著高于男性(3.56 ± 1.92,P<0.001)。有14.14%的非特异性下腰痛青少年患者出现了严重功能障碍,生理功能限制与性别无明显相关(P>0.05,rs=0.20)。只有27.27%的患者(n=27)存在医疗求助行为,而医疗求助行为与性别(P>0.05,RR=1.042)、生理功能限制(P>0.05,rs=0.17)无明显相关,与VAS评分的水平(P<0.05),年龄(P<0.05,rs=0.89)密切相关。结论本研究表明非特异性下腰痛并未受到青少年及其父母和公众的重视,提高公众对青少年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认知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非特异性下腰痛 功能限制 医疗求助行为
下载PDF
基于柠檬酸合成的新型可降解螺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
12
作者 杨诚 李祯 +3 位作者 廖坚文 樊仕才 杨健 白晓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2-186,共5页
目的探讨聚柠檬酸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POC-Click-HA)制作的新型生物可吸收松质骨螺钉治疗比格犬股骨外髁骨折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健康成年比格犬9只,雌雄不限,体重8~11 kg,制备双侧股骨外髁骨折(AO分型33.B1型)模型。右侧... 目的探讨聚柠檬酸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POC-Click-HA)制作的新型生物可吸收松质骨螺钉治疗比格犬股骨外髁骨折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健康成年比格犬9只,雌雄不限,体重8~11 kg,制备双侧股骨外髁骨折(AO分型33.B1型)模型。右侧采用POC-click-HA可吸收松质骨螺钉固定,作为实验组;左侧采用聚消旋乳酸PDLLA可吸收松质骨螺钉固定,作为对照组。术后观察实验动物一般情况,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处死3只动物,取材行大体观察、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及生物力学分析。结果实验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大体观察两组骨折无移位,均于12周愈合,POCclick-HA组螺钉可见有新生骨组织从螺钉表面向内部生长。术后3个时间点对骨折部位进行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两组螺钉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生物力学测试,4周POC-click-HA组钉-骨界面最大载荷低于PDLLA组(P<0.05),8周和12周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OC-click-HA松质骨螺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力学性能满足固定比格犬股骨外侧髁B1型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降解骨螺钉 股骨外髁骨折 柠檬酸 生物相容性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基于柠檬酸合成的新型可降解螺钉影像学和组织学的研究
13
作者 李祯 黄海 +2 位作者 廖坚文 樊仕才 杨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从影像学、组织学评估聚柠檬酸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POC-Click-HA)可吸收螺钉治疗比格犬股骨外髁骨折的适用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比格犬9只,制备双侧股骨外髁骨折(AO分型33.B1型)模型。右侧采用POC-click-HA可吸收松质骨螺... 目的从影像学、组织学评估聚柠檬酸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POC-Click-HA)可吸收螺钉治疗比格犬股骨外髁骨折的适用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比格犬9只,制备双侧股骨外髁骨折(AO分型33.B1型)模型。右侧采用POC-click-HA可吸收松质骨螺钉固定,为实验组;左侧采用聚消旋乳酸PDLLA可吸收松质骨螺钉固定,为对照组。术后4周、8周及12周分别取材行Micro-CT扫描及骨组织学染色分析。并体外观察三羧酸循环抑制剂CPI-613和外源性柠檬酸对MC3T3-E1细胞成骨作用的影响。结果Micro-CT显示术后4周POC-click-HA螺钉与骨组织结合弱于PDLLA螺钉;8周两组螺钉与周围骨组织逐渐整合,差异不明显;12周两组螺钉-骨组织均键合良好,新形成的骨小梁围绕螺钉螺纹生长。组织学染色发现:实验组螺钉周围逐渐形成新生骨,螺钉在降解,有新骨长入;而对照组螺钉周围仍有较多胶原纤维,仅见少量新骨,螺钉毫无降解。细胞培养结果显示加入CPI-613后培养基内内源性柠檬酸显著减少;抑制剂浓度越高,ALP染色阳性细胞形成数量越少;柠檬酸浓度越高,钙结节形成越多。结论POC-click-HA骨螺钉较PDLLA骨螺钉具有更强骨诱导能力和更快骨降解性,适于治疗比格犬股骨外髁骨折。柠檬酸材料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可能与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降解骨螺钉 股骨外髁骨折 柠檬酸 影像学 组织学
原文传递
外固定支架调整记录单在骨搬运治疗大段骨缺损患者中的设计与应用
14
作者 肖杏玲 何雪梅 +1 位作者 熊日波 曾参军 《创伤外科杂志》 2018年第12期952-953,共2页
护理记录单是各班护士对患者实施病情观察、护理措施等过程的客观记录,在交接班过程中可使各班护士承上启下,动态连续地了解患者疾病转归情况。骨搬运术后环形外固定架的调节作为一种骨科专有的护理技术,其调整方向、每次可调节范围、... 护理记录单是各班护士对患者实施病情观察、护理措施等过程的客观记录,在交接班过程中可使各班护士承上启下,动态连续地了解患者疾病转归情况。骨搬运术后环形外固定架的调节作为一种骨科专有的护理技术,其调整方向、每次可调节范围、每日可调节的速度均有着严格的规范性,传统的普通护理记录单明显不能便利和有效地体现骨搬运术后环形外固定架调节的特殊性,护理人员仅在交接班时进行口头说明,容易造成调整遗漏或调整错误,影响患者术后的治疗及康复。经查阅文献, 目前针对骨搬运技术后设计外固定支架调整记录单尚未见报道,为此,笔者依据卫生部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要求,结合骨搬运技术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专门针对环形外固定架调节的表格式护理记录单,并于2013年10月—2016年11月试用于大段骨缺损患者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骨搬运 固定支架 护理记录
下载PDF
Ilizarov技术修复创伤后桡骨远端畸形并骨缺损 被引量:6
15
作者 厉孟 刘锐 +4 位作者 高杰 蓝旭 王振军 高秋明 甄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75-1280,共6页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修复创伤后桡骨远端畸形伴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9例创伤后桡骨远端畸形伴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11~46岁,平均25.6岁。其中4例桡侧棒球手...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修复创伤后桡骨远端畸形伴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9例创伤后桡骨远端畸形伴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11~46岁,平均25.6岁。其中4例桡侧棒球手畸形并大段骨缺损,4例桡骨远端短缩桡偏畸形,1例桡骨远端短缩并尺桡骨桡偏弯曲旋前畸形,均伴有下尺桡关节背侧脱位。受伤至此次手术时间为6个月~6.2年,平均1.5年。骨缺损长度(桡骨短缩畸形骨缺损按短缩计算)1.4~6.8 cm,平均3.6 cm。彻底清创后以Ilizarov环式外固定架固定,术后7 d以0.8~1 mm/d速度进行骨搬移或骨延长,分4次完成,缓慢矫正畸形并修复骨缺损;并根据术前测量掌倾角及尺偏角的丢失,在搬移或延长过程中逐渐调整桡骨远端关节面位置,以尽量恢复掌倾角及尺偏角。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渗液、破溃等现象。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36个月,平均23个月。桡骨骨缺损全部愈合,远端畸形矫正,愈合时间92.4~138.6 d,平均104.7 d;外固定指数32.6~51.1 d/cm,平均40.2 d/cm。外固定拆除术后2个月腕关节屈曲(42.6±3.1)°、背伸(48.5±4.7)°,掌倾角(11.5±1.3)°,尺偏角(21.2±3.7)°;肘关节屈曲(128.2±6.4)°、背伸(3.2±2.1)°;前臂旋前(71.5±4.3)°、旋后(38.2±6.5)°;腕、肘关节背伸及前臂旋后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按Gartland-Werley标准评定腕关节功能,获优3例,良5例,可1例。4例出现针孔感染,抗炎换药或更换针后治愈。3例骨对接处未愈合,行植骨愈合;4例桡骨力线偏移,换针调整后畸形矫正。结论 Ilizarov技术能同期矫正创伤后桡骨远端畸形并修复骨缺损,是治疗此类疾病的良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畸形 骨缺损 ILIZAROV技术
原文传递
经腹直肌外侧小切口入路辅助经皮后柱顺行拉力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髋臼前后柱骨折 被引量:25
16
作者 夏广 杨晓东 +9 位作者 樊仕才 麦奇光 缪海雄 杜贵忠 王华 李涛 谭新宇 黄海 廖坚文 吴文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56-662,共7页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小切口入路辅助经皮后柱顺行拉力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髋臼前、后柱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经腹直肌外侧小切口入路辅助经皮后柱顺行拉力螺钉固定技术治疗的11例髋臼前、后...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小切口入路辅助经皮后柱顺行拉力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髋臼前、后柱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经腹直肌外侧小切口入路辅助经皮后柱顺行拉力螺钉固定技术治疗的11例髋臼前、后柱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4例;年龄为31~50岁,平均43.2岁;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前柱伴后半横形骨折8例,双柱骨折3例。患者取平卧位,经前方腹直肌外侧小切口入路,先直视下对髋臼前柱骨折进行复位,将预弯的钢板放置于髋臼内侧面固定前柱;牵拉、撬拨复位后柱骨折后,经皮沿小骨盆环上缘向坐骨棘或坐骨结节方向打入直径为6.5mm的空心螺钉导针,再沿导针置入顺行拉力螺钉固定后柱。结果本组11例患者手术切口长度为6~8cm,平均7.0cm;手术时间为45—115min,平均65.1min;术中出血量为150~550mL,平均400.3mL。术后按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优7例,良3例,差1例。11例患者术后获6~12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6~10周(平均8周)。术后6个月根据改良Merle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定临床疗效:优6例,良4例,可1例。1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髋臼后壁异位骨化。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腹股沟疝、切口疝等并发症。结论经腹直肌外侧小切口人路辅助经皮后柱顺行拉力螺钉固定技术能直视下复位并有效固定髋臼前、后柱骨折,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骨折 骨钉 外科手术 微创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经腹直肌外侧入路与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4
17
作者 杨晓东 夏广 +7 位作者 熊然 张潇 邵晏清 杜贵忠 李涛 麦奇光 王华 樊仕才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26-530,共5页
目的比较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与改良Stoppa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3月采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患者(A组,35例)和改良Stoppa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患者(B组,17例)的临床资... 目的比较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与改良Stoppa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3月采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患者(A组,35例)和改良Stoppa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患者(B组,17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前方入路手术显露时间、手术显露过程出血量、骨折复位情况及手术入路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显露过程出血量少于B组[(25.0±5.0)ml:(40.0±9.5)ml](P〈0.05),两组手术切口显露时间[(7.0±2.7)min:(8.0±4.3)min]、髋关节功能评分[(16.6±1.9)分:(16.7±2.0)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影像学复位评估(A组优18例,良13例,可4例;B组优11例,良4例,可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1例出现坐骨神经损伤,术后6周恢复;1例出现腹壁伤口皮下脂肪液化,经换药后愈合。结论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和改良Stoppa切口入路手术均显露简单、损伤小、并发症少。腹直肌外侧切口治疗髋臼前方高位骨折优于改良Stoppa切口入路,而改良Stoppa切口入路治疗双侧髋臼骨折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骨折固定术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3D-CTA辅助下第二足趾再造手指的数字化设计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吴文 李涛 +3 位作者 樊仕才 廖坚文 杨成亮 谢会斌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55-459,共5页
目的探讨在3D—CTA辅助下第二足趾再造手指设计方案的临床意义。方法自2010年6月至2013年3月,对5例手指缺损患者在3D—CTA辅助下行第二足趾再造手指术。术前行同侧足及再造手3D—CTA血管三维检查,应用计算机软件初步建立三维数字化模... 目的探讨在3D—CTA辅助下第二足趾再造手指设计方案的临床意义。方法自2010年6月至2013年3月,对5例手指缺损患者在3D—CTA辅助下行第二足趾再造手指术。术前行同侧足及再造手3D—CTA血管三维检查,应用计算机软件初步建立三维数字化模型,将供、受区血管走行、毗邻精准定位,标测、量化血管121径。再造拇指4例,小指1例,均为二期手术;按顾玉东等再造手指缺损分度:拇指为Ⅱ度、Ⅲ度各2例,小指为V度1例。结果本组5例再造指均顺利成活,随访4~12个月,再造指痛、温觉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5~10mm,再造指间关节屈曲10°~30°,掌指关节屈曲35°~80°。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内恢复正常的行走、负重功能。结论同侧足及再造手3D—CTA三维数字化模型能客观、真实的反映供、受区血管(有无变异、走行、供受区血管口径)情况,提高手指再造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CT血管造影 第二足趾 手指 再造 数字化
原文传递
3D打印与腹腔镜辅助的髋臼骨折手术策略 被引量:21
19
作者 曾参军 黄文华 +4 位作者 韩卫雨 张国栋 黄华军 吴章林 金大地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患者采用3D打印仿真骨盆模型体外模拟手术后微创腹腔镜辅助下钢板内固定髋臼骨折手术方案。方法筛选1例髋臼骨折患者,先将患者骨盆CT薄层扫描数据用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编辑、虚拟手术复位骨折,采用3D技术...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患者采用3D打印仿真骨盆模型体外模拟手术后微创腹腔镜辅助下钢板内固定髋臼骨折手术方案。方法筛选1例髋臼骨折患者,先将患者骨盆CT薄层扫描数据用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编辑、虚拟手术复位骨折,采用3D技术打印患者仿真骨盆模型,并进行钢板螺钉最佳位置设计、钢板预弯、螺钉长度测量、螺钉进入途径设计等一系列术前模拟手术,然后在腹腔镜辅助下腹膜外间隙复位骨折、钢板内固定术。结果采用3D打印腹腔镜辅助下髋臼骨折手术成功完成,相对传统手术,该手术方式创伤小、切口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术后更早进行功能锻炼。结论 3D打印技术体外模拟手术可使手术更加精准、安全、完美。腹腔镜辅助下微创治疗减少了患者痛苦,缩短患者康复周期,使患者早日重返工作岗位,从而减少住院日,降低医疗成本,同时大大减少了出血量,为社会节约了血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印 三维 腹腔镜 髋臼 骨折 内固定器
原文传递
手掌冲压性贯通伤一期修复18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廖坚文 张振伟 +3 位作者 樊仕才 吴文 庄加川 杨诚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48-350,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移植一期修复手掌冲压性贯通伤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5月至2010年8月,对18例手掌冲压性贯通伤,急诊清创后一期行组织移植修复。其中皮肤并掌指关节缺损11例,行携带皮瓣的跖趾关节移植修复;皮肤并掌骨缺损7例,取...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移植一期修复手掌冲压性贯通伤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5月至2010年8月,对18例手掌冲压性贯通伤,急诊清创后一期行组织移植修复。其中皮肤并掌指关节缺损11例,行携带皮瓣的跖趾关节移植修复;皮肤并掌骨缺损7例,取髂骨植骨以哑铃状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结果18例移植组织全部存活,随访1~9年,手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4例,良10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77.8%。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方法一期行组织移植修复手掌冲压性贯通伤所致皮肤、骨、肌腱、神经等组织缺损,可有效缩短疗程,最大程度地恢复手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损伤 显微外科手术 组织移植 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