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骨小转子数字化三维重建与测量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叶书熙 杨成亮 +5 位作者 熊然 王华 李涛 韩卫雨 樊仕才 金大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4-67,71,共5页
目的探讨股骨小转子相关解剖数字化测量方法,为设计针对小转子骨折特点的股骨近端内固定系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80例完整成人股骨标本行CT扫描,应用Mimics 10.01软件,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重建股骨,标定相关解剖标志,测量指标包... 目的探讨股骨小转子相关解剖数字化测量方法,为设计针对小转子骨折特点的股骨近端内固定系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80例完整成人股骨标本行CT扫描,应用Mimics 10.01软件,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重建股骨,标定相关解剖标志,测量指标包括股骨小转子相关解剖参数。结果小转子纵径为(27.01±1.72)mm,横径为(17.82±1.22)mm,应用后倾角为(22.42±9.08)°,应用上倾角为(17.02±2.02)°,拟固定小转子最短螺钉长度为(49.25±3.20)mm,小转子高为(8.59±1.44)mm,小转子体积为(755.91±150.14)mm3。所有测量参数,左、右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CT影像的股骨数字化三维重建图像具有良好的形态和清晰的边界,可精确识别股骨相应的解剖标志并进行三维测量,能较好地为设计用于小转子骨折固定的股骨近端内固定系统提供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股骨 小转子 三维重建 测量
原文传递
胫骨近端后侧数字化三维形态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熊然 张潇 +5 位作者 李涛 王华 麦奇光 燕华 黄海 樊仕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4-287,共4页
目的研究胫骨近端后侧数字化形态学测量的方法,探讨其对胫骨后侧平台骨折诊疗的意义。方法对60例健康成人胫骨干燥标本进行CT扫描,图像导入Mimics 10.01软件建立数字化三维模型,测量相关解剖参数,分析其分布规律与相关关系。结果后侧正... 目的研究胫骨近端后侧数字化形态学测量的方法,探讨其对胫骨后侧平台骨折诊疗的意义。方法对60例健康成人胫骨干燥标本进行CT扫描,图像导入Mimics 10.01软件建立数字化三维模型,测量相关解剖参数,分析其分布规律与相关关系。结果后侧正中高度(8.46±1.62)mm,后内侧高度(12.27±1.93)mm,后内侧斜坡长度(14.71±2.27)mm,后内侧平台斜坡角(132.02±11.62)°,后内侧斜坡骨干角(147.28±10.72)°,后外侧高度(11.31±1.74)mm,后外侧斜坡长度(14.45±2.26)mm,后外侧平台斜坡角(124.01±9.81)°,后外侧斜坡骨干角(141.88±9.09)°,所有测量参数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正中高度、后外侧高度和后外侧斜坡长度与胫骨全长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胫骨近端数字化三维模型仿真度高,解剖参数测量结果精确度高,能为胫骨后侧平台骨折临床治疗和内固定物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解剖测量 三维重建
原文传递
新型人工髓核置换对邻近上节段三维运动与椎间盘内压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姚女兆 王文军 金大地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11年第1期81-86,共6页
目的评价果胶/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人工髓核植入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与腰椎前路融合比较,探讨其对邻近节段运动范围和椎间盘内压的影响。方法采用6具新鲜人体腰椎标本(L3~L5)在机器人脊柱测试机上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观察正常椎间... 目的评价果胶/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人工髓核植入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与腰椎前路融合比较,探讨其对邻近节段运动范围和椎间盘内压的影响。方法采用6具新鲜人体腰椎标本(L3~L5)在机器人脊柱测试机上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观察正常椎间盘、CoPP人工髓核置换和腰椎前路cage植入3种状态下L4/5和L3/4的运动范围以及L3/4椎间盘内压的变化情况。结果在L4/5手术节段,CoPP组与完整椎间盘组的角位移除左侧屈运动方向差异有显著性外(P<0.05),其他方向两者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cage组与完整椎间盘组或CoPP组之间,在所有的运动方向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相邻上节段L3/4,CoPP组与完整椎间盘组的运动范围除左侧屈运动方向差异有显著性外(P<0.05),其他方向两者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cage组与完整椎间盘组或CoPP组之间,在所有的运动方向,L3/4运动范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CoPP组与完整椎间盘组的椎间盘内压在所有的运动方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cage组与完整椎间盘组或CoPP组的椎间盘内压在前屈后伸及左右侧屈运动方向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轴向旋转方向,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CoPP人工髓核植入能保留手术节段的运动功能,稳定脊柱;相对腰椎融合手术,CoPP对相邻节段运动范围和椎间盘内压无明显影响,从而可降低或避免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胶/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 人工髓核 生物材料 生物力学 椎间盘内压
原文传递
氟比洛芬巴布膏治疗骨科急慢性疼痛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天兵 姜保国 +5 位作者 杨惠林 金大地 毕振刚 杨述华 马信龙 林建华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8-20,33,共4页
目的:研究氟比洛芬巴布膏对骨科急慢性疼痛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11例骨科疼痛患者根据疼痛性质分为急性和慢性疼痛组,急性疼痛组患者使用氟比洛芬巴布膏,7d为1个疗程,慢性疼痛组患者使用14d为1个疗程。观察并记录2组治疗... 目的:研究氟比洛芬巴布膏对骨科急慢性疼痛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11例骨科疼痛患者根据疼痛性质分为急性和慢性疼痛组,急性疼痛组患者使用氟比洛芬巴布膏,7d为1个疗程,慢性疼痛组患者使用14d为1个疗程。观察并记录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局部肿胀情况、贴敷舒适度评分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氟比洛芬巴布膏治疗后,急性疼痛组VAS评分由(63.57±10.39)下降到(21.82±14.07),慢性疼痛组由(62.58±10.96)下降到(22.28±17.38),2组分别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有效率分别为96.94%、95.92%。2组局部肿胀发生率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1),有效率分别为95.24%和82.14%。2组患者贴敷后多无不舒适感,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氟比洛芬巴布膏具有良好的镇痛疗效,对局部肿胀有改善作用,贴敷舒适度好,安全性高,适于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比洛芬巴布膏 急慢性疼痛 疗效评估
下载PDF
三维可视化重建展肌上缘动脉弓为蒂的可移植岛状皮瓣
5
作者 谭为 李东生 +1 位作者 李旭 黄文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1期5639-5644,共6页
背景:目前以展肌上缘动脉弓为蒂的岛状皮瓣设计依赖于临床医生的抽象思维,难以定量分析和交流学习,使其在临床上的推广使用受限。目的:对展肌上缘动脉弓为蒂的岛状皮瓣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建立该皮瓣动脉的可视化模型。方法:选取新... 背景:目前以展肌上缘动脉弓为蒂的岛状皮瓣设计依赖于临床医生的抽象思维,难以定量分析和交流学习,使其在临床上的推广使用受限。目的:对展肌上缘动脉弓为蒂的岛状皮瓣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建立该皮瓣动脉的可视化模型。方法:选取新鲜成人标本1具,经胫前动脉与胫后动脉行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灌注后,足部64排CT扫描,并通过mimics10.0软件重建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及其吻合支,观察展肌上缘动脉弓的形成、走形与分布情况。根据解剖结构的特点,对皮肤及其血管进行重建,获得立体形态的动脉皮瓣结构。结果与结论:三维重建的各部位层次分明,展肌上缘动脉弓显示良好、实体感强、皮肤和动脉的相互关系一目了然,在三维重建的图像中清楚的观察各解剖结构的形态,特别是展肌上缘动脉弓的形成及其体表投影得到了很好的显示。结果表明展肌上缘动脉弓为蒂的岛状皮瓣三维重建对基础研究、临床试验及手术规划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个性化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直观的参考,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移植 组织移植 [足母]展肌 岛状皮瓣 应用解剖 数字化 三维重建 863项目
下载PDF
下肢关节置换前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对疗效及安全性影响的Meta分析
6
作者 王建磊 何培亮 孙永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9-607,共9页
目的:术前静脉用糖皮质激素对下肢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仍存在争议。因此进行了一项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以评估术前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对临床下肢关节置换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了中外数据库截至2023年... 目的:术前静脉用糖皮质激素对下肢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仍存在争议。因此进行了一项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以评估术前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对临床下肢关节置换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了中外数据库截至2023年6月关于术前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对下肢关节置换疗效及安全性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包括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试验组术前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以控制疼痛;对照组使用安慰剂或静脉生理盐水;观察指标包括术后静息疼痛评分、术后C-反应蛋白、术后5 m步行试验疼痛评分、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后追加吗啡阿片类药物量、术后发生恶心呕吐反应及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并发症。结果:①共纳入9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13例患者(糖皮质激素311例,对照组302例);②与对照组相比,术前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可显著降低下肢关节置换患者术后6,12 h的静息疼痛评分及术后第1天下地活动5 m的疼痛评分;此外,糖皮质激素组在术后追加吗啡阿片类药物需要量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术后3 d内炎症C-反应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降低,住院天数缩短,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但是两组患者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发生率、手术时长及24,48 h的疼痛评分则无明显差异。结论:作为一种有效的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方案,术前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是改善下肢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超急性疼痛和关节活动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但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糖皮质激素的最佳剂量和类型,以最大限度地控制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置换 糖皮质激素 术后疼痛 安全性 META分析
下载PDF
数字化三维重建与快速成型技术在复杂性马蹄内翻足的应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涛 史强 +3 位作者 李旭 吴伟平 李鉴轶 孔祥雪 《中国数字医学》 2014年第8期87-88,92,共3页
目的:评价数字化三维重建和快速成型技术在马蹄内翻足诊断与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采集26例复杂马蹄内翻足患儿足踝部CT断层扫描数据,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快速成型制备1:1三维实体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诊治、手术规划和术中参照。结果:所有... 目的:评价数字化三维重建和快速成型技术在马蹄内翻足诊断与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采集26例复杂马蹄内翻足患儿足踝部CT断层扫描数据,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快速成型制备1:1三维实体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诊治、手术规划和术中参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26例患儿均在三维实体模型指导下完成,手术过程顺利。26例患儿术中所见与术前数字化三维重建模型和三维实体模型的畸形结构变化一致。术前的模拟手术使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减少了术中失血。结论:数字化重建与快速成型技术能够准确和直观地反映复杂马蹄内翻足畸形的立体形态和各部位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可指导制定手术计划和手术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三维重建 马蹄内翻足 快速成型
下载PDF
拓扑优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在骨科金属内植物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温湘源 郑秋宝 +3 位作者 詹潇锐 王华 樊仕才 唐毓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45-748,共4页
当今医用金属内植物的种类及数量繁多,尤其是骨与关节损伤手术中使用各式内固定物、人工假体及骨缺损填充物等。传统内固定包括使用合金材料设计的高刚度金属植入物,与骨特性相比,这些植入物具有较高的机械不匹配性,由于内固定板的高弹... 当今医用金属内植物的种类及数量繁多,尤其是骨与关节损伤手术中使用各式内固定物、人工假体及骨缺损填充物等。传统内固定包括使用合金材料设计的高刚度金属植入物,与骨特性相比,这些植入物具有较高的机械不匹配性,由于内固定板的高弹性模量所造成的应力遮挡或应力集中,容易导致骨质吸收或内固定失效[1,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与关节损伤 人工假体 金属植入物 骨质吸收 应力遮挡 高弹性模量 固定板 骨缺损
原文传递
基于髋臼骨折三柱分型的手术入路选择策略 被引量:4
9
作者 黄复铭 樊仕才 +2 位作者 黄海舟 周继辉 林世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50-754,共5页
髋臼骨折因其解剖位置深在、骨性形态不规则、骨折类型复杂多样、毗邻重要神经血管组织,且手术操作难度高、复位固定困难、并发症发生率高等因素,其治疗一直是创伤骨科医生所面对的巨大挑战[1,2]。髋臼骨折的诊断分型精准、手术入路选... 髋臼骨折因其解剖位置深在、骨性形态不规则、骨折类型复杂多样、毗邻重要神经血管组织,且手术操作难度高、复位固定困难、并发症发生率高等因素,其治疗一直是创伤骨科医生所面对的巨大挑战[1,2]。髋臼骨折的诊断分型精准、手术入路选择得当是手术充分显露、复位固定良好的前提。理想的骨折分型标准应涵盖尽可能多的骨折类型,易于理解,可与手术入路相匹配,临床实用性强;合适的手术入路不仅能够提供足够的手术视野及操作空间,实现满意的复位及固定效果,还能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并最大程度促进患者恢复髋关节功能[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骨折 分型 三柱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信息化时代下骨科赋能技术的发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金大地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10期818-819,共2页
21世纪以来,骨科高新技术所孵化出的临床前沿应用已经临床医师之手造福越来越多的患者,展现出其大有可为的潜力。国内学者从骨科机器人、骨科高新材料、骨科生物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对骨科高新技术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本期文章对相... 21世纪以来,骨科高新技术所孵化出的临床前沿应用已经临床医师之手造福越来越多的患者,展现出其大有可为的潜力。国内学者从骨科机器人、骨科高新材料、骨科生物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对骨科高新技术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本期文章对相关研究方向及其最新前沿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抛砖引玉,同时吸引更多的学者加入到骨科高新技术研究领域中来。目前骨科前沿技术的研究仍是一片蓝海,需要更多人力和资源的投入进行研发和革新,打造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使骨科高新技术能尽快转化并落地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与赋能技术 骨科机器人 生物信息技术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征象的脊柱标本观察及影像学分析
11
作者 钟伟兴 王志宏 +3 位作者 李俊桦 廖立青 谌祖江 李义凯 《解剖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29-333,共5页
目的为强直性脊柱炎的解剖学、影像学和临床诊治及脊柱外科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脊柱非测量观察、X线检查和脊柱测量2具脊柱标本,并进行数字图像采集和处理。结果第1例标本为第7胸椎(T_(7))~第3腰椎(L_(3)),全长29.7 cm;第2例标本为第... 目的为强直性脊柱炎的解剖学、影像学和临床诊治及脊柱外科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脊柱非测量观察、X线检查和脊柱测量2具脊柱标本,并进行数字图像采集和处理。结果第1例标本为第7胸椎(T_(7))~第3腰椎(L_(3)),全长29.7 cm;第2例标本为第7颈椎(C_(7))~第2腰椎(L_(2)),全长38.3 cm。标本中韧带部分或完全钙化,小关节、椎间盘骨化,骨质疏松;椎间孔的前后径(宽度)比正常成人窄,大多数上下径(高度)较宽。影像上标本前纵韧带钙化呈点状或条纹状,但实际标本呈片状。标本可呈现X线二维平面难以表现的关节突关节、肋椎关节、椎间孔等。结论随着强直性脊柱炎病情进展,患者脊柱弯曲、旋转等活动范围减小,胸廓扩张程度减小,进而影响呼吸,且难以进行椎管内麻醉和骶管注射等操作。在诊断方面,通过骨骼标本和X线影像,我们可以更直观、准确地了解强直性脊柱炎的发展过程和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脊柱 骨骼标本 X线 影像解剖学
原文传递
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康复专家共识 被引量:1
12
作者 俞沁圆 王斌 +17 位作者 沈卫民 魏在荣 沈小芳 刘波 田晓菲 张红星 谭为 邵锋 郭雪松 戴四海 田景顺 胡勇 廖维 徐涛涛 仲荣洲 陈斌 张桐 王敏娟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4年第2期160-175,共16页
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Arthrogryposis multiplex congenita,AMC)是累及身体多个部位挛缩和畸形的疾病,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本共识以循证医学证据为依据,经全国肢体畸形专家组反复研讨,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基于... 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Arthrogryposis multiplex congenita,AMC)是累及身体多个部位挛缩和畸形的疾病,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本共识以循证医学证据为依据,经全国肢体畸形专家组反复研讨,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基于渐进式精准康复理念,为AMC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策略,规范康复流程,制定全周期康复管理标准,有效提高患者康复疗效。本共识主要包括康复目标、康复团队组成与职责、康复治疗方法、康复工程技术以及定期随访,可供临床医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工程师、护师等在工作中参考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 渐进式精准康复 全周期康复管理 康复专家共识
下载PDF
构建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细菌生物膜形成灌注冲洗的动物模型
13
作者 黄家成 邵欣欣 +2 位作者 李浩淼 杜少华 戴双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704-3708,共5页
背景: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细菌生物膜形成的治疗是临床非常棘手的问题,建立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细菌生物膜形成的灌注冲洗动物模型对探索该病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建立可用不同药物灌注冲洗治疗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细菌膜形成的... 背景: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细菌生物膜形成的治疗是临床非常棘手的问题,建立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细菌生物膜形成的灌注冲洗动物模型对探索该病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建立可用不同药物灌注冲洗治疗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细菌膜形成的动物模型。方法:选取6只新西兰大白兔,暴露双侧股骨表面并钻孔,将定植铜绿假单胞菌的接骨板(实验组)和空白接骨板(空白对照组)各植入一侧钻孔周围,留置2条引流管并固定分别作为“入口”和“出口”,模拟灌注后保留浸泡一定时间后再进行冲洗。术后5 d,观察兔体温、伤口情况、引流液细菌培养及接骨板结晶紫染色、扫描电镜检查结果。结果与结论:①6只兔术后患肢活动不便,术后第2-4天出现体温升高,实验组部分伤口处可触及局部肿胀,空白对照组伤口愈合良好;②引流液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实验组铜绿假单胞菌向周边扩散或蔓延;术后5 d,实验组接骨板结晶紫染色后呈紫色,酶标仪检测570 nm处吸光度值为2.621±0.088,提示存在细菌;③术后5 d的扫描电镜显示,实验组接骨板表面可见大量细菌微菌落,形成类似“磨菇样”“塔状”的高度组织不均匀性三维立体结构,高倍镜下可见“磨菇样”结构之间有丝状连接的水通道,是典型的生物膜结构且致密度极高,空白对照组未见明显菌落形成;④结果显示该动物模型模拟了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生物膜形成后的状态,提供了一种可用不同药物进行灌注冲洗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生物膜 内固定术 接骨板 动物模型 感染 灌注冲洗
下载PDF
微创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4
14
作者 黎庆初 尹刚辉 +3 位作者 张忠民 闫慧博 刘则征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12-817,共6页
目的:比较微创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人路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11年6月手术治疗215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113例采用微创Wihse人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 目的:比较微创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人路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11年6月手术治疗215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113例采用微创Wihse人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A组),男54例,女59例,L2/3~L3/46例,L3,4~L4/527例,IA/5.L5/S180例,年龄43~84岁,平均57岁;术前ODI为(59.16±21.47)%,腰痛VAS评分6.1±3.0分.腿痛VAS评分4.1±2.3分。102例采用传统后正中人路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B组),男50例,女52例,L2/3~L3/45例,L3/4~L4/530例,L4/5~L5/S167例,年龄48~76岁,平均55岁;术前ODI为(53.14±20.32)%,腰痛VAS评分5.4±2.9分,腿痛VAS评分4.3±2.2分。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随访患者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和ODI改善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手术节段构成比、术前ODI和腰腿痛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平均随访19个月,B组平均随访21个月,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伶0.05)。A组手术时间、术后末次随访时ODI和腿痛VAS评分分别为140~190min(165±37min)、(13.20±7.9)%和1.1±0.9分;B组分别为130~220min(155±46min)、(15.20±6.72)%和1.3±1.1分,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末次随访时腰背痛残留率和腰痛VAS评分分别为4~5em(4.5±1.1cm)、140~400ml(260±215m1)、1.2±1.1分和2.7%,B组分别11~18em(14.2±2.4em)、300~1200m1(420±437m1)、1.9±1.5分和18.6%,A组均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术后ODI和腰腿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微创Wihse入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均能达到良好的减压效果,但微创Wiltse入路手术损伤小,术后腰背痛残留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微创 Wiltse入路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原文传递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不同影响 被引量:42
15
作者 苏锴 郭营 +5 位作者 汤嘉军 尹刚辉 黎庆初 赵银霞 张忠民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4-210,共7页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传统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对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不同影响。方法:回...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传统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对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不同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2010年6月~2013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L4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采用传统开放PLIF治疗(开放组),25例采用微创Quadrant系统下TLIF治疗(微创组)。在包含双侧股骨头的站立位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微创组与开放组术前及末次随访的滑脱度(SP)、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骶角(LSA)、滑脱角(SA)及L1铅垂线与S1距离(LASD)参数变化,采用相关分析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开放组的滑脱复位率(ΔSP)为(67.42±33.80)%,明显高于微创组的(36.59±50.68)%(P〈0.05)。微创组末次随访时的LL为43.03°±14.07°、SA为3.12°±4.02°,均明显低于术前的46.53°±15.72°、6.10°±5.64°(P〈0.05)。开放组的ΔSA为2.53°±6.63°,明显高于微创组的-2.98°±5.42°(P〈0.05)。开放组的ΔLASD为-4.10±14.53mm,明显低于微创组的3.48±9.01mm(P〈0.05)。术前SP与LASD、ΔSA与ΔLL具有正相关关系,ΔLL与ΔPT具有负相关关系。结论:对于退变性腰椎滑脱,微创TLIF和开放PLIF都能明显地使滑脱椎体复位,但开放PLIF的滑脱复位率较高。微创TLIF可明显减小LL、SA,导致融合节段相对后凸。开放PLIF可明显减小LASD,更有助于改善脊柱-骨盆矢状位力线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开放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 矢状位力线 对比
原文传递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33
16
作者 张魁忠 周荣平 +4 位作者 徐聪 吴柄华 邓高荣 凌强 李太强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561-2562,共2页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6年9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12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4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在我院住院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42例进行了完整的...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6年9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12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4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在我院住院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42例进行了完整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6个月(6个月至28个月)。结果所有获得完整随访患者,无术后内固定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发生,骨折均愈合。1例出现髋内翻畸形,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所有患者日常生活正常,无严重疼痛和功能障碍,疗效确切并且满意。按Harris评分标准,优良率为92.6%。结论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良好,减少了骨折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锁定钢板 内固定术
下载PDF
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经腹膜后病灶清除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 被引量:25
17
作者 王华锋 杨昌盛 +6 位作者 郑召民 陈嵘 梁珪清 廖忠 梁春祥 王华 王建儒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13-819,共7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经腹膜后病灶清除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2012年10月-2015年3月共收治12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4—77岁(43.9±18.4岁);病变节段位于L4~S1。术前...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经腹膜后病灶清除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2012年10月-2015年3月共收治12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4—77岁(43.9±18.4岁);病变节段位于L4~S1。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2—4周,血沉下降及结核中毒症状改善后,行手术治疗。均为一期后前路手术.即后路微创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后,前路经腹旁正中腹膜后入路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术后继续系统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植骨融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红细胞沉降率(ESR)、腰椎局部前凸角(local lordotic angle,LLA)。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切除的病灶组织行病理检查,均符合结核改变。手术时间165~380min(268.8±76.7min);出血量160~2500m1(627.5±640.3ml)。共有3例手术相关并发症。均发生于前路手术时,1例为静脉丛撕破,经压迫后止血;2例腹膜撕裂,术中进行修补。随访12~48个月(31.1±9.8个月),12例均获骨性融合,无结核复发征象,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征象。8例术前神经功能损害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前VAS评分为7.1±1.1分,末次随访时为2.1±1.0分;术前ESR为65.8±29.9mrrdh,末次随访时为15.1±8.5mm/h;VAS和ESR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前LLA为3.0°±83°,术后即刻矫正为11.0°±6.0°,末次随访时为10.4°±5.9°;与术前相比较,术后即刻LLA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LLA无明显丢失。结论: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经腹膜后病灶清除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可以显著矫正脊柱畸形并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路经腹膜后入路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需谨慎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腰骶段 前路病灶清除 后路内固定
原文传递
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樊仕才 金大地 +5 位作者 张忠民 王华 李涛 卢魁 赵畅 曾参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41-744,共4页
目的:探讨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2009年6月收治的23例老年腰椎退行性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7例;年龄6... 目的:探讨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2009年6月收治的23例老年腰椎退行性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7例;年龄62~77岁,平均71岁;均采用PMMA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术前测量待置入螺钉之椎体的骨密度,术中测量螺钉的最大旋入力偶矩;取出螺钉后经钉道注入3ml粘稠的PMMA,再拧入螺钉,10min后拧紧螺钉并测量螺钉的最大旋入力偶矩;减压后行植骨融合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随访7~24个月,平均17个月,腰腿痛治愈好转率达87%,无手术并发症发生。PMMA强化椎弓根螺钉后,螺钉的最大旋入力偶矩由0.591±0.213N·m增至1.332±0.377N·m,差异有显著性(P<0.01);影像学表现为骨水泥分布于钉道周围松质骨中,未出现椎体外渗漏。结论: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不稳能明显增强螺钉的稳定性;正确掌握进钉技术及螺钉强化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椎弓根螺钉 骨质疏松 腰椎不稳 强化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锚钉固定治疗肩关节Bankart损伤 被引量:11
19
作者 赵亮 王义隽 +3 位作者 金大地 蔡道章 宋炎成 苏训同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04-1307,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TWINFIX双固定锚钉固定治疗肩关节Bankart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关节镜下TWINFIX双固定锚钉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损伤28例,术前均常规拍摄肩关节前后位、出口位X片及肩关节MRI检查,经关节镜探查明确肩关节Bankart损伤...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TWINFIX双固定锚钉固定治疗肩关节Bankart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关节镜下TWINFIX双固定锚钉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损伤28例,术前均常规拍摄肩关节前后位、出口位X片及肩关节MRI检查,经关节镜探查明确肩关节Bankart损伤,清理损伤创面直到骨面出血,将肩关节囊-韧带-盂唇复合体牵向盂唇缘,采用缝合锚钉2~3枚固定于肩盂骨内,缝合盂唇组织。采用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UCLA功能评分标准。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2个月,28例患者术后,27例肩关节稳定性良好,1例复发。UCLA评分术前平均评分(21.15±4.5)分,终末随访平均(32.07±4.8)分,大部分患者表现出了良好的运动(包括外旋),大多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且恢复到了以前的运动水平。结论关节镜下TWINFIX双固定锚钉固定治疗肩关节Bankart损伤创伤小、操作简便和固定可靠,联合术后严格锻炼,有利于肩关节功能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脱位 BANKART损伤 关节镜 缝合锚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