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霍奇金淋巴瘤365例WHO新分类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2
1
作者 陈愉 杜洪 +5 位作者 胡维维 韩西群 贺莉 宋兰英 朱梅刚 赵彤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5期304-307,I080,共5页
目的 探讨广东地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按照WHO恶性淋巴瘤新分类诊断标准对广东地区 3家医院 36 5例NHL进行重新分类。从患者的年龄、性别、部位、免疫标记、基因重排检测、病理诊断 6个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 目的 探讨广东地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按照WHO恶性淋巴瘤新分类诊断标准对广东地区 3家医院 36 5例NHL进行重新分类。从患者的年龄、性别、部位、免疫标记、基因重排检测、病理诊断 6个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6 5例NHL中 ,结内 14 1例 ,结外 2 2 4例 ;在 2 2 4例结外淋巴瘤中 ,最常见的部位依次是消化道、鼻腔、颅内 ;B细胞淋巴瘤 2 71例 ,T细胞淋巴瘤 92例 ,非T非B淋巴瘤 2例 ;113例B细胞淋巴瘤IgH基因重排检测 ,阳性率为 82 3% ;4 5例T细胞淋巴瘤TCRγ基因重排检测 ,阳性率为 91 1%。在B细胞淋巴瘤中 ,最常见的依次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在 92例T细胞淋巴瘤中 ,最常见的是周围T细胞淋巴瘤。结论 广东地区结外淋巴瘤的比率超过结内 ,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率较西方国家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淋巴瘤 B细胞淋巴瘤 常见 WHO 非霍奇金淋巴瘤 新分类 临床病理分析 滤泡 广东地区 消化道
下载PDF
淋巴结外Rosai-Dorfman病7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王蔚 陈晓东 +1 位作者 彭大云 杨磊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6-409,414,共5页
目的探讨淋巴结外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7例结外RDD患者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结外RDD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21~57岁(平均41岁),4例位... 目的探讨淋巴结外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7例结外RDD患者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结外RDD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21~57岁(平均41岁),4例位于中枢神经系统,胫骨、甲状软骨和皮下组织各1例,均为结外单发病变。组织学改变:病变组织在低倍镜下呈大小不一的不规则结节样结构,结节内"明暗"相间。高倍镜下"暗区"为浸润的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明区"是散在、成簇或片状分布的组织细胞。后者体积大,胞质丰富,泡状核,可见小核仁。部分组织细胞胞质内见吞噬完整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伸入"现象)。免疫表型:组织细胞S-100蛋白和CD68均阳性,CD1a阴性。结论结外RDD少见,因组织细胞吞噬现象不明显且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结节状分布的结构特点以及低倍镜下明暗相间的组织学特征是诊断RDD的重要线索。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SAI-DORFMAN病 淋巴结外 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微卫星不稳定状态分析400例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新霞 胡晓杰 +4 位作者 吴涛 胡昌明 徐炜 李洪波 赵彤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80-1089,共10页
目的:探讨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high level of micro satellite instability,MSI-H)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DNA错配修复蛋白缺失表达,判断肿瘤MSI状态,建立筛选与遗传相关结直肠癌常规诊断流程.方法... 目的:探讨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high level of micro satellite instability,MSI-H)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DNA错配修复蛋白缺失表达,判断肿瘤MSI状态,建立筛选与遗传相关结直肠癌常规诊断流程.方法:分析临床特点,光镜下观察肿瘤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析肿瘤DNA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情况,判断肿瘤MSI状态,荧光定量PCR法进一步证实肿瘤MSI状态.结果:40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以男性左半结肠多见,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到MSI-H18例,MSI-L98例,MSS284例,MSI-H肿瘤以老年女性左半结肠多见.MSI-H结直肠癌形态学多见绒毛乳头状结构,高、低分化,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或伴有黏液分化,肿瘤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肿瘤间质内见Crohn样淋巴细胞反应及瘤周淋巴浆细胞浸润明显,多数缺乏坏死.荧光定量PCR法进一步对18例MSI-H肿瘤进行分析,证实MSI-H7例,MSI-L1例,MSS6例,同时发现4例肿瘤存在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结论:散发性MSI-H结直肠癌与病理形态学具有明显相关性,与患者年龄、性别、部位无显著相关.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错配修复蛋白可作为判断MSI-H肿瘤的常规筛查方法,对患者进行临床监控、个体化治疗及筛选与遗传相关结直肠癌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但对MSI-H肿瘤最终确诊及是否与遗传相关仍需进行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发性 结直肠癌 免疫组织化学 DNA错配修复蛋白 PCR法 微卫星不稳定
下载PDF
INHBA基因表达上调与左、右半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4
作者 周薇 毕嘉欣 +1 位作者 冶亚平 丁彦青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53-957,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左、右半结肠癌基因转录水平的分子差异,及其差异表达基因INHBA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结肠癌标本,分析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同时利用公共数据库中的结肠癌数据,筛选左... 目的初步探讨左、右半结肠癌基因转录水平的分子差异,及其差异表达基因INHBA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结肠癌标本,分析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同时利用公共数据库中的结肠癌数据,筛选左、右半结肠癌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应用RT-PCR及免疫组化分析差异表达基因INHBA的表达水平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公共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左、右半结肠癌转录组水平差异表达基因在TGF-β、NF-κB等信号通路中显著富集,TGF-β通路中的相关差异表达基因INHBA在右半结肠癌组织中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左半结肠癌(P <0. 05),并且INHBA高表达与右半结肠癌的脉管浸润、远处转移及不良预后呈正相关(P <0. 05)。结论 INHBA基因在右半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左半结肠癌,并且其表达与患者的恶性进展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INHBA表达上调可能在右半结肠癌的发生和演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左、右半结肠癌 INHBA 预后 TGF-Β
下载PDF
易误诊为周围型肺癌的肺真菌病影像和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江涛 邓永键 +2 位作者 唐娜 聂长庆 丁彦青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48-853,共6页
目的分析术前误诊为周围型肺癌的肺部真菌病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特征,探讨误诊原因,提高深部真菌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肺部真菌肿块误诊为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影像和病理资料。结果 24例肺部周围... 目的分析术前误诊为周围型肺癌的肺部真菌病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特征,探讨误诊原因,提高深部真菌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肺部真菌肿块误诊为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影像和病理资料。结果 24例肺部周围型真菌性肿块患者术前均未发现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和其它器官恶性肿瘤,临床及影像均诊断为周围型肺癌或高度疑似为周围型肺癌,行肺段切除或肺叶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肺曲霉菌病8例、肺隐球菌病14例、组织胞浆菌病1例和孢子丝菌病1例。结论无其它基础性疾病且免疫功能正常者出现的周围型肺部肿块,不能过分依赖或单凭影像学表现诊断为肺癌,肺隐球菌病和曲霉菌病是周围型肺肿块常见的肺部真菌病,术前穿刺活检可避免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真菌病 周围型肺癌 误诊
下载PDF
血管球瘤3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房惠琼 丁彦青 +1 位作者 杨克非 李启明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4期253-256,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球瘤(GT)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血管球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结果血管球瘤好发于甲下,疼痛明显;组织学上瘤细胞呈规则的圆形,胞质淡嗜伊红色,细胞境界清晰,核圆形、居中,瘤细胞巢... 目的探讨血管球瘤(GT)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血管球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结果血管球瘤好发于甲下,疼痛明显;组织学上瘤细胞呈规则的圆形,胞质淡嗜伊红色,细胞境界清晰,核圆形、居中,瘤细胞巢间可见丰富的薄壁血管,间质含丰富的神经纤维和肥大细胞。免疫组化示vimentin、SMA和HHF-35(+),S-100和CD34(-)。结论血管球瘤多属于良性肿瘤,来源于血管球变异的平滑肌,结合其临床症状、好发部位、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化标记可做出准确诊断。恶性血管球瘤要慎诊断,而疼痛可能与神经纤维、肥大细胞之间相互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球瘤 免疫组化 肥大细胞 神经纤维
原文传递
Kikuchi淋巴结炎60例病理形态变化规律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2
7
作者 贺莉 林汉良 +7 位作者 胡维维 韩西群 宋兰英 蒋会勇 李海军 沈丽佳 朱梅刚 赵彤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5期295-297,I077,共4页
目的 探讨Kikuchi淋巴结炎病理形态变化规律及与非霍奇金淋巴瘤 (包括NK T细胞淋巴瘤 )、不典型分枝杆菌结核、猫抓病鉴别的诊断。方法 应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结核杆菌DNA、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N PCR)技术观察 6 0例Kikuchi淋巴... 目的 探讨Kikuchi淋巴结炎病理形态变化规律及与非霍奇金淋巴瘤 (包括NK T细胞淋巴瘤 )、不典型分枝杆菌结核、猫抓病鉴别的诊断。方法 应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结核杆菌DNA、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N PCR)技术观察 6 0例Kikuchi淋巴结炎活检标本的病理形态学特征。结果 Kikuchi淋巴结炎 95 %的病例同时可见增生(PT)、坏死 (NT)及黄色瘤 (XT) 3型改变 ,其中PT为主占 5 6 % ,NT占 39% ,XT占 5 % ;受损区域可见到组织细胞、巨噬细胞、浆样单核细胞、免疫母细胞、小淋巴细胞 5种类型细胞 ;组织细胞每例可见 ,常共同表达CD6 8、MAC387及髓过氧化物酶 (MPO) 3种抗原 ;PT期抗体Ki 6 7强 (+) ,NT灶内细胞FAS(+) ;PCR检测发现 10 6 0 (16 7% )结核杆菌阳性 ,在 10例阳性中仅有 6例抗BCG(antimycobacteriumbovis) (+)。结论 Kikuchi淋巴结炎病变特征复杂 ,以组织细胞为主体的多细胞组成 ,以凋亡坏死为主 ,存在PT→NT→XT病变发展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KUCHI淋巴结炎 病理形态 组织细胞 结核杆菌 鉴别诊断 坏死 阳性 PCR) DNA CD68
下载PDF
脊索样形态特征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王蔚 陈晓东 +2 位作者 杨磊 赖日权 彭大云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年第11期644-647,共4页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内具有脊索样形态特征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42例脊索瘤、6例脊索样脑膜瘤及2例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形态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脊索瘤好发于颅底及骶尾部;镜下肿瘤组织呈分叶状结构,瘤...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内具有脊索样形态特征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42例脊索瘤、6例脊索样脑膜瘤及2例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形态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脊索瘤好发于颅底及骶尾部;镜下肿瘤组织呈分叶状结构,瘤细胞以条索状、簇状或单细胞结构漂浮在淡蓝色粘液样基质中,胞浆内可见空泡,瘤内可见液滴样细胞;瘤细胞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及S-100表达阳性。脊索样脑膜瘤好发于幕上,与脑膜关系密切;组织学大部分类似于脊索瘤,但可找到典型的脑膜瘤结构;瘤细胞EMA、的和波形蛋白(Vim)表达阳性,CK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阴性。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几乎只发生于第三脑室和下丘脑,组织学特点为条索状或簇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漂浮于粘液样基质中,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及胶质细胞增生;肿瘤细胞GFAP、Vim和CD34表达阳性。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脊索样"改变是脊索瘤、脊索样脑膜瘤及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共同的组织学特征,但三者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发病部位又各有特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需对临床、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索瘤 脊索样脑膜瘤 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下载PDF
我院三十年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理统计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郝俊梅 金贺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7年第9期1420-1421,1419,共3页
目的:了解烟台地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过去不同年代的流行病学和发病学特点,以期为本地区恶性肿瘤的防治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通过对烟台毓璜顶医院1971年-2000年经病理确诊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进行统计分析,统计了每十年为一个... 目的:了解烟台地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过去不同年代的流行病学和发病学特点,以期为本地区恶性肿瘤的防治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通过对烟台毓璜顶医院1971年-2000年经病理确诊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进行统计分析,统计了每十年为一个时间段内的主要发病部位的所有原发性恶性肿瘤,分析不同时间段的各器官恶性肿瘤的构成百分比、发病年龄、男女比例等流行病学特点,并将结果与国内外的统计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三个年代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检出率呈增加趋势,共检出恶性肿瘤8295例。胃癌及大肠癌是消化系统发病率最高的两种恶性肿瘤。结论:消化系统肿瘤高发提示胶东地区居民的食物种类、饮食习惯中存在不利于健康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统计分析 检出率 病理学类型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健智 李璇 +3 位作者 梁莉 张良运 毛荣军 刘文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H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运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对23例HPC进行观察并随访,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 HPC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肿瘤压迫及颅内...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H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运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对23例HPC进行观察并随访,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 HPC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肿瘤压迫及颅内高压征,1例表现为颅内出血症状。镜下观察肿瘤细胞丰富,无特定的排列方式,瘤细胞形态一致,胞质界限不清,淡嗜酸性,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像0-8个/10 hpf。间质有丰富的分枝状薄壁血管。免疫组化:Vimentin、CD34及CD99(+),Ki-67 1%-40%(+),部分病例E-Cadherin局部(+),CK、EMA、SMA、S-100、GFAP以及PR均(-)。网织纤维染色示单个瘤细胞被网状纤维包绕。结论 HPC是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熟练掌握其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的运用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肿瘤容易复发和转移,术后需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血管周细胞瘤 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CD56阳性与CD56阴性的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梅刚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4期245-246,i0001,共3页
主要介绍CD56阳性与CD56阴性的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共同点与不同点及其预后意义。
关键词 皮下脂膜炎 T细胞淋巴瘤 CD56
下载PDF
有长期随访的胃间质瘤1765例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分子遗传学研究(美)
12
作者 朱梅刚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298-298,共1页
关键词 分子遗传学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遗传学研究 胃间质瘤 长期随访 胃平滑肌肉瘤 平滑肌肿瘤 未肯定恶性潜能
下载PDF
115例淋巴组织疑难病例的临床病理分析
13
作者 周洁 赵彤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2期141-142,共2页
关键词 淋巴组织 疑难病例 分类法
下载PDF
组织芯片技术检测人鼻咽癌组织及细胞株KIAA1173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三泉 彭宏 +4 位作者 宋兰英 李先茂 蒋会勇 姚开泰 赵彤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322-1326,共5页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NPC)致病的分子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已有研究表明,染色体3p21~22区域存在与鼻咽癌发生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KIAA1173基因是定位于3p22.1的一个新的肿瘤相关基因,其与NPC发病的关系尚未见报道...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NPC)致病的分子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已有研究表明,染色体3p21~22区域存在与鼻咽癌发生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KIAA1173基因是定位于3p22.1的一个新的肿瘤相关基因,其与NPC发病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KIAA1173基因特异性原位杂交探针,检测其在NPC组织及细胞株中的表达,探讨KIAA1173基因与NPC发病的关系。方法:克隆KIAA1173基因片段(354bp),并制备cDNA探针;采用组织芯片技术,通过原位杂交检测73例鼻咽部不同组织标本(41例NPC、18例鼻咽非典型增生上皮、14例正常鼻咽粘膜上皮)和6种NPC细胞株(CNE1、CNE2、HNE1、HNE2、6-10B、5-8F)中KIAA1173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KIAA1173基因在NPC细胞、非典型增生上皮和正常鼻咽粘膜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21.9%(9/41)、83.3%(15/18)、92.8%(13/14),而6种NPC细胞株均未见表达;在正常鼻咽粘膜上皮和非典型增生上皮中强阳性率分别是64.3%(9/14)和38.9%(7/18),而NPC中无强阳性,在鼻咽部不同上皮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01);在38例伴有淋巴细胞浸润的NPC组织中,癌细胞与浸润淋巴细胞之间KIAA1173基因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26),并且呈明显负相关(κ=-0.337,P=0.020)。结论:KIAA1173基因在鼻咽部不同组织中表达不同,正常鼻咽上皮强表达,而NPC细胞中低表达甚至不表达,提示该基因可能参与NPC演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芯片 MRNA 鼻咽癌/病理学 原位杂交
下载PDF
播散性鼠B细胞淋巴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芳 张弓 +7 位作者 陈小艳 李慧灵 张彦 王怡心 黄作平 褚红娟 王辛 赵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3-357,共5页
目的在具有免疫能力的BALB/c小鼠上构建播散性B淋巴瘤动物模型。方法经尾静脉注射鼠源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A20于同源BALB/c小鼠,0~3个月间观察动物成瘤情况;取动物脏器行石蜡包埋、病理切片、HE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19的表达... 目的在具有免疫能力的BALB/c小鼠上构建播散性B淋巴瘤动物模型。方法经尾静脉注射鼠源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A20于同源BALB/c小鼠,0~3个月间观察动物成瘤情况;取动物脏器行石蜡包埋、病理切片、HE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19的表达。结果尾静脉注射2×10^6、2×10^7细胞于14只BALB/c小鼠,成瘤时间分别为76.8±12.0天和26.1±7.9天;总体成瘤率分别为71.4%(5/7)和100%(7/7);在肝脏、脾脏、淋巴结、肠、肠系膜、下肢、颈部、子宫和臀部等多脏器成瘤;流式检测瘤组织细胞mCD19表达强阳性。结论运用尾静脉注射方法构建了内脏器官广泛发生的播散性B淋巴瘤BALB/c小鼠动物模型,为进一步进行B淋巴瘤相关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B 细胞 BALB/C小鼠 A20细胞株 动物模型
下载PDF
结直肠锯齿状腺瘤、传统腺瘤及结直肠癌中端粒酶、p53及Ki-67的表达比较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又明 丁彦青 +4 位作者 李纳 王金生 郭周庆 冷雷 黄东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19-523,共5页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锯齿状腺瘤(serrated adenoma,SA)是2000年被WHO正式命名为独立的一种疾病,与传统腺瘤(traditional adenoma,TA)和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比较有其独特的性质。本研究通过对锯齿状腺瘤、传统腺瘤和结直肠...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锯齿状腺瘤(serrated adenoma,SA)是2000年被WHO正式命名为独立的一种疾病,与传统腺瘤(traditional adenoma,TA)和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比较有其独特的性质。本研究通过对锯齿状腺瘤、传统腺瘤和结直肠癌组织中端粒酶、p53及Ki-67的免疫组化表达比较,探讨锯齿状腺瘤与普通腺瘤的恶性潜能异同及与大肠腺癌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对37例锯齿状腺瘤、36例传统腺瘤,34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酶、p53及Ki-67检测。结果:端粒酶在锯齿状腺瘤、传统腺瘤和结直肠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阳性率高于锯齿状腺瘤组(P<0.05),锯齿状腺瘤组高于传统腺瘤组(P<0.01);Ki-67在锯齿状腺瘤与传统腺瘤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的阳性率则明显高于锯齿状腺瘤和传统腺瘤组(P<0.01);结直肠癌组p53阳性率高于传统腺瘤组(P<0.01),传统腺瘤组高于锯齿状腺瘤组(P<0.01)。结论:端粒酶、p53及Ki-67检测显示:锯齿状腺瘤是一种具有较强活性的腺瘤,端粒酶的激活可能在其癌变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锯齿状腺瘤 传统腺瘤 端粒酶 P53 KI-67
下载PDF
PTEN蛋白在肺癌中表达的定量分析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7
作者 郅程 齐文娟 +7 位作者 周军华 李玉梅 梅娟娟 严智敏 徐小艳 林妮 陈清 申洪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111-2114,共4页
目的:定量分析PTEN蛋白在肺癌、肺良性病变及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肺癌组织、肺良性病变和正常肺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用LeicaQ500MC图像分析系统对PTEN蛋白表达的阳性强度进行定量测试。结果:... 目的:定量分析PTEN蛋白在肺癌、肺良性病变及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肺癌组织、肺良性病变和正常肺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用LeicaQ500MC图像分析系统对PTEN蛋白表达的阳性强度进行定量测试。结果:PTEN在正常肺组织和肺良性病变中表达的阳性单位(PU值)呈正态分布,在肺癌中呈正偏态分布,三者间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肺癌组织中PTEN的表达显著低于肺良性病变和正常肺组织;肺的鳞癌、腺癌、大细胞癌和小细胞癌中PTEN蛋白表达的PU值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9);肺癌中PTEN的表达与肿瘤的大体类型有关(P=0.023),周围型肺癌PTEN蛋白表达的PU值明显低于中央型肺癌;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PTEN的PU值(M=8.68)大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M=5.47,Z=-0.894,P=0.058);肺癌中PTEN的表达强度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癌组织分化程度及pTNM分期均无关(P>0.05),不同肺良性病变(肺大泡、支气管扩张和肺结核)PTEN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9)。结论:肺癌组织PTEN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非肺癌组织,且呈正偏态分布;周围型肺癌中PTEN的表达低于中央型肺癌。PTEN蛋白的表达有助于肺癌与正常肺组织及不同大体类型肺癌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PTEN 免疫组化 定量分析
下载PDF
悬浮培养细胞的细胞块制作及其应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志强 黄学平 +5 位作者 黎相照 李锋 陈小艳 张弓 吴自勍 赵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67-668,共2页
淋巴造血系统来源的细胞株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因细胞无法贴壁生长,只能采取悬浮培养的方式。悬浮培养的细胞在进行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研究中,通常采用细胞滴片和细胞甩片技术,因获得的细胞为三维立体结构,故所观察到的细胞结构欠清晰。... 淋巴造血系统来源的细胞株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因细胞无法贴壁生长,只能采取悬浮培养的方式。悬浮培养的细胞在进行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研究中,通常采用细胞滴片和细胞甩片技术,因获得的细胞为三维立体结构,故所观察到的细胞结构欠清晰。细胞块技术是近几年逐步发展起来的针对人体细针穿刺标本及脱落细胞学诊断的一项技术,基本原理是将液体中的样本进行离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块 细胞甩片 细胞株 免疫细胞化学
下载PDF
ALCL染色体移位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4
19
作者 季天海 李慧灵 +2 位作者 蒋会勇 赵彤 余英豪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543-546,共4页
本研究应用组织芯片技术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中染色体移位产生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蛋白的表达及其与患者年龄和预后的关系。建立包含30例ALCL及2例对照组织共96点阵的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 本研究应用组织芯片技术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中染色体移位产生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蛋白的表达及其与患者年龄和预后的关系。建立包含30例ALCL及2例对照组织共96点阵的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ALK蛋白表达,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①ALK蛋白在2例皮肤原发ALCL患者中表达均为阴性,28例系统性ALCL中有20例(71.4%)表达为阳性,其表现主要为细胞浆和(或)细胞核棕黄色;②ALK蛋白阳性组的年龄低于ALK蛋白阴性组,两者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③ALK蛋白阳性组的预后好于ALK蛋白阴性组,两者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ALK蛋白的表达在ALCL中有很高的发生率,尤其是在低年龄组的患者,它可以作为ALCL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判断预后的一个独立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淋巴瘤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染色体 组织芯片
下载PDF
低表达mCD99L2鼠B淋巴瘤细胞亚系的建立及鉴定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芳 沈丽佳 +5 位作者 陈小艳 李慧灵 黄作平 张弓 褚红娟 赵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501-1505,共5页
目的:建立和鉴定稳定的低表达mCD99L2鼠B淋巴瘤细胞亚系,以探究mCD99L2基因在Hodgkin′s淋巴瘤H/RS细胞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对前期构建的慢病毒质粒稳定干扰的A20-LV-mCD99L2克隆株进行体外培养,分别选择第10、20、30、40代细胞,DNA-PC... 目的:建立和鉴定稳定的低表达mCD99L2鼠B淋巴瘤细胞亚系,以探究mCD99L2基因在Hodgkin′s淋巴瘤H/RS细胞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对前期构建的慢病毒质粒稳定干扰的A20-LV-mCD99L2克隆株进行体外培养,分别选择第10、20、30、40代细胞,DNA-PCR检测shRNA干扰载体的整合,RT-PCR及荧光定量PCR检测目的基因mCD99L2的表达水平,倒置显微镜观察A20-LV-mCD99L2细胞的形态变化并进行计数,免疫荧光观察H/RS样大细胞mCD30分子的表达。结果:第10、20、30、40代A20-LV-mCD99L2细胞(1)抽提DNA进行PCR均能检测出shRNA干扰载体稳定整合至A20细胞基因组;(2)RT-PCR及荧光定量PCR检测目的基因mCD99L2均较A20细胞呈低水平表达;(3)各代A20-LV-mCD99L2细胞中均发现有类似人H/RS细胞的大细胞(A20-H/RS);(4)免疫荧光检测H/RS样细胞mCD30呈阳性表达。结论:鉴定和建立了低表达mCD99L2基因的A20细胞亚系,该细胞亚系中存在类似人H/RS细胞的大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mCD99L2 H/RS细胞 A20细胞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