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动力与红、蓝光治疗面部痤疮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0
1
作者 李庆贤 沈宝贤 +2 位作者 种树彬 叶艳芬 周婉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2667-2670,共4页
目的:探讨光动力与红、蓝光照射治疗面部痤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皮肤性病门诊收治的92例面部痤疮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试验组采用光动力疗法,对照组采用红、蓝光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8个周。结果:治疗前,试验组和对... 目的:探讨光动力与红、蓝光照射治疗面部痤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皮肤性病门诊收治的92例面部痤疮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试验组采用光动力疗法,对照组采用红、蓝光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8个周。结果: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个数、GAG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试验组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数目、GAGS评分显著的少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愈显率84.78%显著地高于对照组的65.22%(P<0.05),试验组有的总有效率97.83%与对照组的93.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率10.87%与对照组的23.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动力治疗面部痤疮的效果优于红、蓝光照射的治疗效果,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 红光 蓝光 面部痤疮
下载PDF
匹多莫德联合伐昔洛韦预防尖锐湿疣复发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种树彬 兰海梅 +1 位作者 曾抗 赵学峰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566-569,共4页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和伐昔洛韦预防尖锐湿疣复发的效果及其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178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联合治疗组(60例)、匹多莫德组(60例)和伐昔洛韦组(5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电离子去除疣体,联合治疗组患者给予匹多莫德和伐...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和伐昔洛韦预防尖锐湿疣复发的效果及其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178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联合治疗组(60例)、匹多莫德组(60例)和伐昔洛韦组(5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电离子去除疣体,联合治疗组患者给予匹多莫德和伐昔洛韦口服,匹多莫德组患者给予匹多莫德口服,伐昔洛韦组患者给予伐昔洛韦口服。随访6个月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采集外周血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复发7例,复发频次为11例次,复发率为11.67%;匹多莫德组患者复发16例,复发频次为36例次,复发率为26.67%;伐昔洛韦组患者复发19例,复发频次为51例次,复发率为32.76%。联合治疗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匹多莫德组和伐昔洛韦组(P<0.05,P<0.01),而匹多莫德组和伐昔洛韦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复发频次也均显著低于匹多莫德组和伐昔洛韦组(P<0.05)。联合治疗组和匹多莫德组患者治疗后CD3+、CD4+百分比及CD4+/CD8+均上升,CD8+百分比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伐昔洛韦组患者治疗前后CD3+、CD4+、CD8+百分比及CD4+/CD8+有变化,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匹多莫德组患者治疗后比较,联合治疗组患者加服伐昔洛韦后,其治疗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与伐昔洛韦组治疗后比较,联合治疗组加用匹多莫德后,其治疗后CD3+、CD4+百分比及CD4+/CD8+显著上升,而CD8+百分比则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匹多莫德能提高尖锐湿疣患者的免疫功能,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的失常,与伐昔洛韦联用可有效预防尖锐湿疣的复发,其疗效优于单用匹多莫德或伐昔洛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匹多莫德 伐昔洛韦 尖锐湿疣 T淋巴细胞亚群
下载PDF
鬼臼毒素二元醇质体体外抗宫颈HPV感染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种树彬 王小婕 +3 位作者 陈如大 曾抗 李庆贤 叶艳芬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研究鬼臼毒素二元醇质体(POD-BE)体外抗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效果。方法采用超声注入法制备POD-BE,采用透析法测定POD-BE包封率(EE%),观察POD-BE形态学、外观性状及稳定性,运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FCM)分别检测POD-BE和POD... 目的研究鬼臼毒素二元醇质体(POD-BE)体外抗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效果。方法采用超声注入法制备POD-BE,采用透析法测定POD-BE包封率(EE%),观察POD-BE形态学、外观性状及稳定性,运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FCM)分别检测POD-BE和POD处理后永生化人宫颈上皮细胞(H8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以透射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CSM)分别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及药物在细胞的分布。结果制备的POD-BE混悬液电镜下为类球状小囊泡,平均粒径(84.6±9.2)nm,Zeta电位(-27.2±4.2)mV。保存在4℃冰箱内的POD-BE样本,6个月内仍保持半透明、质地均匀外观,未见沉淀及药物结晶析出。3000 r/min离心20 min未发现分层现象。而保存在室温下的样本,24 h未见任何变化,3~6个月时出现少许混浊,震荡后样本恢复均一外观,未见药物结晶析出。POD-BE组和POD组均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地抑制H8细胞的增殖。在相同浓度同一时间条件下,POD-BE组对H8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明显强于POD组(P<0.01)。POD-BE组12、24、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782、595、97μg/L,而POD组的IC50则分别为1966、1570、758μg/L;空白BE组对细胞无明显毒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OD-BE组和POD组均能明显诱导H8细胞凋亡(P<0.01);然而POD-BE组诱导凋亡的效果则显著强于POD组(P<0.01)。10μg/L的POD-BE和POD分别处理H8细胞24 h后,透射电镜下显示:H8细胞被药物处理后其染色质高度凝聚、边缘化,形成凋亡小体。H8细胞分别被POD-BE和POD处理24 h后,两组的荧光均表现出聚集于细胞核的趋势,且POD-BE组较POD组荧光信号强度显著增强,而空白BE组和空白对照组未见有阳性荧光信号表达。结论 POD-BE具备理想的理化性质,POD-BE较POD对H8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臼毒素 二元醇质体 细胞凋亡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
下载PDF
不同剂量高能X线照射诱导大鼠急性放射性皮炎/溃疡模型的建立
4
作者 种树彬 兰海梅 +1 位作者 赖梅生 曾抗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4年第2期99-103,共5页
目的:建立并评价大鼠急性放射性皮炎/溃疡模型。方法:将48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8组,采用直线加速器发射高能X线建立模型,分别以0、5、15、30、35、38、43、50 Gy的剂量单次局部照射各组大鼠双后肢,筛选确定大鼠急性放射性皮炎和急... 目的:建立并评价大鼠急性放射性皮炎/溃疡模型。方法:将48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8组,采用直线加速器发射高能X线建立模型,分别以0、5、15、30、35、38、43、50 Gy的剂量单次局部照射各组大鼠双后肢,筛选确定大鼠急性放射性皮炎和急性放射性溃疡的最佳照射剂量,再将46只同样大鼠随机分成模型1组(38 Gy,20只)、模型2组(43 Gy,20只)和空白对照组(6只),分别于照射后第18、60天观察两组模型照射区域皮肤变化情况、存活情况等,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其皮肤病理学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当照射剂量为38 Gy时,大鼠皮肤见显著充血及水肿性红斑;光镜下观察表皮结构完整,真皮间质水肿,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电镜下观察细胞核异染色质增多,有核固缩现象。当照射剂量为43 Gy时,其皮肤见红斑、糜烂及较多溃疡;光镜下观察其表皮部分坏死,真皮浅层高度水肿,毛细血管管壁变性坏死;电镜下细胞核固缩明显,细胞器明显变性,血管壁变性坏死。结论:直线加速器单次局部照射38 Gy和43 Gy,可分别成功诱导大鼠双后肢发生急性放射性皮炎和急性放射性溃疡。该两种模型能分别反映大鼠急性放射性皮炎和溃疡模型的临床特征和病理特征,可用于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皮炎 放射性溃疡 大鼠模型 直线加速器
下载PDF
异维A酸治疗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 被引量:3
5
作者 邓婕 梁晓冬 +4 位作者 叶瑞贤 刘焕颜 熊绮颖 田歆 张锡宝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83-285,共3页
患者女,68岁。全身散在褐色角化性丘疹伴瘙痒2年余。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角化过度,表皮增生,柱状角化不全,部分角化不全柱下可见部分角化不良细胞,真皮浅层片状淋巴细胞浸润。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提示患者MVK基因突变。诊断:播散性浅表性... 患者女,68岁。全身散在褐色角化性丘疹伴瘙痒2年余。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角化过度,表皮增生,柱状角化不全,部分角化不全柱下可见部分角化不良细胞,真皮浅层片状淋巴细胞浸润。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提示患者MVK基因突变。诊断: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治疗:口服异维A酸软胶囊、抗组胺药和外用维A酸药物3个月余,皮疹逐渐消退,瘙痒缓解,目前患者仍在随访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汗孔角化症 异维A酸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