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踝关节内侧韧带的解剖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谢龙 黄东 +1 位作者 江奕恒 卓日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6-248,共3页
目的观察踝关节内侧韧带解剖结构特点,为临床微创修复踝关节内侧韧带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剥离解剖8例男性成人无病变下肢标本,对踝关节内侧韧带进行形态学观察,采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踝关节内侧韧带分深、浅两层:浅... 目的观察踝关节内侧韧带解剖结构特点,为临床微创修复踝关节内侧韧带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剥离解剖8例男性成人无病变下肢标本,对踝关节内侧韧带进行形态学观察,采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踝关节内侧韧带分深、浅两层:浅层韧带束从内踝前侧至后侧分为胫舟韧带(长18.22~26.14 mm)、胫弹簧韧带(长6.24~10.40 mm)、胫跟韧带(长10.32~14.36 mm)和胫距后韧带浅层(长8.32~13.52 mm)。深层结构包括胫距前韧带(长11.32~15.62 mm)和胫距后韧带深层(长10.22~12.60 mm,宽6.72~9.84 mm,厚1.72~2.24 mm)。结论依据踝关节内侧韧带的走行有助于分辨其组成层数及束数,掌握踝关节内侧韧带的解剖特点,有利于设计合理的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内侧韧带 修复重建 临床解剖
原文传递
个体化手术入路治疗后侧Pilon骨折14例近期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7
2
作者 喻都 肖海军 +3 位作者 薛锋 潘明芒 鞠金勇 唐果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4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个体化手术入路治疗后侧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6月-2014年11月,个体化手术入路治疗后侧Pilon骨折14例。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28-67岁,平均47岁。右侧6例,左侧8例;致伤原因:摔伤10例,交通事故伤4例;合并同侧腓骨下... 目的探讨个体化手术入路治疗后侧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6月-2014年11月,个体化手术入路治疗后侧Pilon骨折14例。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28-67岁,平均47岁。右侧6例,左侧8例;致伤原因:摔伤10例,交通事故伤4例;合并同侧腓骨下端骨折12例,合并同侧内踝骨折8例,合并同侧踝关节半脱位4例;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8天,平均4.5天;5例经后外侧入路,2例经后内侧入路,7例经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定期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Kellgren创伤性关节炎评级和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例患者后外侧切口出现部分坏死感染,经保守治疗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获Ⅰ期愈合;1例患者有胫后神经麻痹症状,口服弥可保后症状消失;14例患者中1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3-6月,平均4个月。随访期间,无断钉,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依据Kellgren创伤性关节炎评级:0级10例,Ⅰ级1例,Ⅱ级1例;依据AOFAS评分: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1.7%。结论个体化手术入路能充分暴露骨折块,为踝关节的解剖复位提供良好的基础,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侧Pilon骨折 后外侧入路 后内侧入路 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神经根阻滞对低位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3
作者 解淑灿 何亮亮 +6 位作者 翁浩 朱新杰 刘海健 何晨辉 陈渔 李寿春 王建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48-651,共4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神经根阻滞治疗低位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低位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超声引导颈神经根阻滞治疗组(U组,n=30)与非超声引导颈神经根阻滞治疗组(N...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神经根阻滞治疗低位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低位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超声引导颈神经根阻滞治疗组(U组,n=30)与非超声引导颈神经根阻滞治疗组(N组,n=30)。记录治疗前、治疗后30 min、1、2、4和8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准确穿刺例数,神经根注射/阻滞区域吻合例数,治疗次数≥2的例数;记录治疗后4、8周疗效评定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各时点VAS<4的例数明显增多。治疗后30 min和1周,U组VAS<4的例数明显多于N组(P<0.05);U组准确穿刺例数明显多于N组,神经根注射/阻滞区域吻合例数,U组明显多于N组,U组治疗次数≥2的例数明显少于N组(P<0.05);两组治疗后4、8周疗效评定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神经根阻滞治疗准确率高且治疗次数少,是一种可视化、安全、可靠的治疗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神经根阻滞 低位神经根型颈椎病
下载PDF
传统盲法与超声引导骶管阻滞学习曲线的比较 被引量:10
4
作者 何晨辉 解淑灿 +5 位作者 王建光 翁浩 徐志勇 朱新杰 刘海健 陈渔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275-278,共4页
目的:比较传统盲法与超声引导下进行骶管阻滞的学习曲线,确定何种方式穿刺成功率高、初学者易于掌握。方法:11名实习医生经高年资麻醉科医生培训,并在其监督指导下采用传统盲法与超声引导,为85名患者进行骶管阻滞治疗。每位实习医生采... 目的:比较传统盲法与超声引导下进行骶管阻滞的学习曲线,确定何种方式穿刺成功率高、初学者易于掌握。方法:11名实习医生经高年资麻醉科医生培训,并在其监督指导下采用传统盲法与超声引导,为85名患者进行骶管阻滞治疗。每位实习医生采用两种穿刺方法分别为8名患者进行治疗,其中每种穿刺方法为4名患者进行骶管阻滞治疗,根据随机数字表决定采用何种穿刺方式。结果:85名需骶管注射疗法治疗腰痛症或骶管麻醉患者参与本次随机交叉对照研究,采用超声引导下(U组,n=42)骶管阻滞穿刺成功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盲组(N组,n=43);穿刺时间、平均穿刺次数明显低于N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N组(P<0.05)。结论:与传统盲法相比,采用超声引导下进行骶管阻滞,穿刺成功率高、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更易于初学者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骶管阻滞 腰椎间盘突出症 学习曲线
下载PDF
C形臂机X线引导下侧隐窝阻滞与骶管阻滞对影像学/体征不吻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解淑灿 黄长顺 +3 位作者 何晨辉 邵景汉 陈益君 唐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794-797,共4页
目的:评价C形臂机X线引导下侧隐窝阻滞与骶管阻滞对影像学/体征不吻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影像学/体征不吻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C形臂机X线引导下侧隐窝阻滞组(C组)与骶管阻滞治疗组(... 目的:评价C形臂机X线引导下侧隐窝阻滞与骶管阻滞对影像学/体征不吻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影像学/体征不吻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C形臂机X线引导下侧隐窝阻滞组(C组)与骶管阻滞治疗组(D组)记录治疗前、治疗后3 d、1周、4周及8周VAS,治疗次数≥2例数,靶点注射/疼痛区域减轻吻合例数,穿刺成功例数,8周时疗效评定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3 d、1周、4周及8周VAS<4例数增多(P<0.05);与C组相比,D组治疗次数≥2的例数增多(P<0.05);与D组相比,C组靶点注射/疼痛区域减轻吻合例数明显增多(P<0.05);两组穿刺成功例数无明显差异;与D组相比,C组治疗后8周时疗效评定更好(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与骶管阻滞相比,C形臂机X线引导下侧隐窝阻滞减少治疗次数,可更好的用于影像学/体征不吻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隐窝 骶管阻滞 影像学/体征不吻合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正中神经阻滞对腕管综合征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九一 徐树明 +1 位作者 王建光 朱新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82-1085,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正中神经阻滞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0例(69个患腕)腕管综合征患者,性别不限,年龄33~61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超声组(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U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正中神经阻滞,C组采用解剖标志...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正中神经阻滞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0例(69个患腕)腕管综合征患者,性别不限,年龄33~61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超声组(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U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正中神经阻滞,C组采用解剖标志定位正中神经阻滞,两组每次阻滞药物均为布比卡因4.5mg、曲安奈德5mg、维生素B12 100μg混合液3ml。通过Boston腕管问卷调查表(BCTQ)评估患者治疗前后手症状和功能;记录治疗前后正中神经电生理参数;记录二次治疗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个月两组BCTQ评分中的症状严重程度评分(SSS)和功能状态评分(FSS)明显降低(P<0.05),且U组SSS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F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个月两组运动潜伏期(MDL)、感觉潜伏期(SDL3)明显缩短(P<0.05),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明显增快(P<0.05),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个月,U组SNCV明显快于C组(P<0.05),其余神经电生理参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组二次治疗及不良反应明显少于C组(P<0.05)。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腕管综合征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手部症状,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正中神经阻滞 腕管综合征
下载PDF
聚氨酯胶黏剂的医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喻都 肖海军 石伟哲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5年第3期63-66,共4页
聚氨酯胶黏剂因其优异的粘合性能,在医学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寻求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良好粘合性、可降解、无不良反应、消毒灭菌、在存在水的环境下能继续保持粘合特性的聚氨酯胶黏剂已成为医学领域的重点。该文综述了医用聚氨酯胶... 聚氨酯胶黏剂因其优异的粘合性能,在医学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寻求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良好粘合性、可降解、无不良反应、消毒灭菌、在存在水的环境下能继续保持粘合特性的聚氨酯胶黏剂已成为医学领域的重点。该文综述了医用聚氨酯胶黏剂在创伤敷料、骨粘合剂、压疮的预防与治疗、经皮给药系统、手术薄膜及医药包装等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对聚氨酯胶黏剂应用于医学中的发展前景作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胶黏剂 医用 进展
下载PDF
骶管阻滞可疑并发格林-巴利综合征一例
8
作者 何晨辉 解淑灿 +4 位作者 王建光 翁浩 朱新杰 徐志勇 刘海健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14-414,共1页
患者,女,63岁,因“腰痛伴右足麻木4d”,于2013年11月14日来我院就诊,自诉咳嗽、打喷嚏时腰痛及右足麻木加重.患者体健,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高血压病10余年,自服药物控制(具体不详),BP 140/70 mm Hg左右.查体:腰部肌肉紧张,腰... 患者,女,63岁,因“腰痛伴右足麻木4d”,于2013年11月14日来我院就诊,自诉咳嗽、打喷嚏时腰痛及右足麻木加重.患者体健,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高血压病10余年,自服药物控制(具体不详),BP 140/70 mm Hg左右.查体:腰部肌肉紧张,腰部活动度:前屈45°,后伸10°,左则屈15°,右侧屈15°,左右侧旋各10°;L3~5棘间及椎旁压痛(+),叩痛(一);左侧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实验(一),右侧直腿抬高实验及加强实验(+),双侧“4”字实验(一);双下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双侧膝腱及跟腱反射正常,双侧足大趾背伸力及趾屈力正常,双侧巴宾斯基症(一);右足浅感觉减退,余双下肢浅感觉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林-巴利综合征 骶管阻滞 直腿抬高试验 并发 跟腱反射 感觉减退 高血压病 药物控制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促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吕少君 翁浩 +4 位作者 刘海健 齐乐 徐志勇 刘荣 黄丁丁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53-556,共4页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时促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24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均n=8)。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之前30...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时促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24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均n=8)。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之前30 min,实验组开始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2.5μg·kg^(-1)直至再灌注;模型组泵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再灌注后6,12,24,48 h,用Tarlov法评价兔后肢的运动功能,并同时检测各组手术前及再灌注后6,12,24,48 h血清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48 h后取各只兔脊髓,检测TNF-α、IL-1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表达,并作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实验组各个时间点Tarlov评分明显降低,血清和脊髓TNF-α、IL-1β明显升高,脊髓MDA明显升高,脊髓SOD明显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各个时间点Tarlov评分明显升高,血清和脊髓TNF-α、L-1β明显降低,脊髓MDA明显降低,脊髓SOD明显升高(均P<0.05),HE染色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结论右美托咪定能减轻兔脊髓缺血再灌注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促炎因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脊髓 缺血再灌注损伤 白细胞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原文传递
低氧诱导因子1α在大鼠跟腱创伤后异位骨化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喻都 肖海军 +3 位作者 薛锋 潘明芒 鞠金勇 唐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98-1103,共6页
目的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lα,HIF-lα)在大鼠跟腱创伤后异位骨化模型中早期表达情况,探讨HIF-lα及低氧微环境在创伤后异位骨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取8~10周龄雄性SD大鼠140只,体质量(210.1±... 目的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lα,HIF-lα)在大鼠跟腱创伤后异位骨化模型中早期表达情况,探讨HIF-lα及低氧微环境在创伤后异位骨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取8~10周龄雄性SD大鼠140只,体质量(210.1±10.6)g,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n=70)。实验组通过跟腱钳夹、切断法制备创伤后异位骨化模型,对照组仅暴露跟腱,跟腱不作任何处理。术后观察两组大鼠一般情况,于2、3、4、5、6、7、8、10、12、14 d两组各处死6只大鼠,取跟腱及周围组织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以及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时间点HIF-lα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两组剩余大鼠于术后10周摄X线片,取跟腱及其周围组织行组织学染色观察,综合评价异位骨化形成情况。结果术后3 d实验组1只大鼠死亡,其余大鼠均存活至实验完成。大体及组织学染色观察示:各时间点对照组大鼠跟腱及其周围组织无明显变化,呈正常跟腱结构;实验组大鼠跟腱断端萎缩,坏死,有炎性细胞浸润;随时间延长,跟腱断端出现硬结,且硬度不断增加,有大量不规则结缔组织及软骨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示: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实验组HIF-lα基因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实验组HIF-lα呈阳性。结合术后10周X线片及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组均发生异位骨化,对照组无异位骨化发生。结论大鼠跟腱创伤后异位骨化早期,HIF-lα表达明显升高,提示局部低氧微环境在创伤后异位骨化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诱导因子1Α 异位骨化 跟腱 大鼠
原文传递
手术治疗老年陈旧性肩关节脱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喻都 肖海军 +1 位作者 石伟哲 鞠金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76-1079,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陈旧性肩关节脱位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0月-2014年4月,手术治疗老年陈旧性肩关节脱位7例。男2例,女5例;年龄61~83岁,平均74岁。致伤原因:摔伤6例,交通事故伤1例;受伤至确诊时间4~12周,平均6.7周。肩关节... 目的探讨老年陈旧性肩关节脱位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0月-2014年4月,手术治疗老年陈旧性肩关节脱位7例。男2例,女5例;年龄61~83岁,平均74岁。致伤原因:摔伤6例,交通事故伤1例;受伤至确诊时间4~12周,平均6.7周。肩关节恐惧试验及Dugas征阳性。肩关节主动前屈上举(50.7±8.4)°,外展(44.5±3.3)°,外旋(35.8±4.8)°,内旋达T6、T11、L4各1例及T10、T12各2例。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为(51.2±8.3)分,Neer评分为(45.4±7.3)分。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医源性骨折、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期间肩关节均未出现再脱位。末次随访时,患侧肩关节恐惧试验及Dugas征均呈阴性,肩关节主动前屈上举达(117.5±13.1)°,外展(72.0±4.6)°,外旋(39.0±3.4)°,内旋达T6、T10、T12、L3各1例及T11 3例。除内旋(Ζ=—1.732,P=0.083)外,其余方向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46,P=0.000;t=—30.614,P=0.000;t=—2.802,P=0.031)。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为(85.4±4.3)分,Neer评分为(84.0±4.8)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16,P=0.000;t=—29.518,P=0.000)。结论手术治疗老年陈旧性肩关节脱位能明显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及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旧性肩关节脱位 手术治疗 老年患者
原文传递
迭代重建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低辐射CT灌注成像的成像质量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芳芳 江桂华 +4 位作者 田军章 颜剑豪 方金 张雅茜 马晓芬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1期39-44,共6页
目的探讨iDose4迭代重建技术能否提高低辐射剂量全脑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的成像质量。方法连续收集临床拟诊为缺血性卒中患者35例,采用256层BrillanceiCT行低辐射剂量全脑CTP,并采用滤波反投影(fdtered back-projection... 目的探讨iDose4迭代重建技术能否提高低辐射剂量全脑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的成像质量。方法连续收集临床拟诊为缺血性卒中患者35例,采用256层BrillanceiCT行低辐射剂量全脑CTP,并采用滤波反投影(fdtered back-projection,FBP)和iDose4算法进行图像重建。比较2种重建算法图像的噪声和信噪比以及各参数图的成像质量。结果全脑CTP的有效剂量为2.2mSv。与FBP相比,iDose4Tmax图中各感兴趣区噪声均显著下降(P〈0.05),信噪比显著增高(P〈0.05)。FBP成像质量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均显著低于iDose。组: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图[5.00(3.00~6.00)分对6.00(5.00~6.00)分;z=-2.784,P=0.005]、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图[6.00(5.00~6.00)分对6.00(6.00~7.00)分;z=-3.674,P〈0.001]和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time,MTT)图[4.00(3.00~5.00)分对5.00(4.00~6.00)分;z=-3.394,P=0.001]。FBP重建的质量差的CBF图(34.3%对11.4%;X2=7.036,P=0.030)、CBV图(11.4%对2.9%;x2=7.485,P=0.024)和MTT图(28.6%对11.4%;X2=5.318,P=0.070)所占的比例均显著高于iDose4。结论iDose4迭代重建技术可改善低辐射剂量CTP的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灌注成像 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放射摄影影像解释 计算机辅助 剂量效应关系 辐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