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颊侧开窗法拔除下颌低位埋伏阻生智齿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慧娜 伍靖 +1 位作者 杜新雅 李晓宇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173-177,共5页
目的:探讨颊侧开窗法能否在拔除下颌低位埋伏阻生智齿的同时,有效保留牙槽骨高度,预防第二磨牙远中牙周袋的形成。方法:纳入门诊就诊的下颌低位埋伏阻生智齿患者80例,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研究组40例,采用颊侧开窗法拔除智齿;对照组40例... 目的:探讨颊侧开窗法能否在拔除下颌低位埋伏阻生智齿的同时,有效保留牙槽骨高度,预防第二磨牙远中牙周袋的形成。方法:纳入门诊就诊的下颌低位埋伏阻生智齿患者80例,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研究组40例,采用颊侧开窗法拔除智齿;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去骨法拔除智齿。术后1周、12个月、36个月时复查,术后1周检查并记录下牙槽神经损伤情况;术后12、36个月时,拍摄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评估拔牙区骨质情况,分别记录2组患者拔牙区牙槽骨高度,邻近第二磨牙探诊深度、松动度。对牙槽骨下降高度、第二磨牙是否形成深牙周袋、形成深牙周袋的第二磨牙探诊深度、是否出现第二磨牙松动及是否出现下牙槽神经损伤症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拔牙区牙槽骨高度较术前平均降低1 mm;对照组较术前平均降低7 mm,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6例患者第二磨牙远中形成深牙周袋,术后12个月时6例患者第二磨牙平均探诊深度为4.5 mm,术后36个月时为5 mm;对照组有32例患者第二磨牙远中形成深牙周袋,术后12个月时32例患者第二磨牙平均探诊深度为7.5 mm,术后36个月时为8 mm,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未发现患者出现第二磨牙松动;对照组在术后12个月时有30例患者第二磨牙出现Ⅰ度松动,术后36个月时有32例患者第二磨牙出现Ⅰ度松动,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4例患者术后出现下牙槽神经损伤症状,并在术后6个月内恢复;对照组有3例患者出现下牙槽神经损伤症状,并在术后6个月内恢复,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颊侧开窗法拔除下颌低位埋伏阻生智齿可有效保留拔牙术区牙槽骨高度,降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周袋的发生率,同时并未增加下牙槽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拔除低位埋伏阻生智齿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埋伏阻生智齿 颊侧开窗法 远中牙周袋 牙槽骨高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