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1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园艺专业本科教育开设园艺交叉学科综合实践课的设想 被引量:1
1
作者 潘宇 苏承刚 张兴国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62-165,共4页
针对园艺专业本科教育提出了开设园艺交叉学科综合实践课的设想,论证了开设该课程的必要性和意义,概述了开设该课程对老师及学生的要求,并对开设的时间、流程、内容及教学方式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园艺专业 本科教育 园艺交叉学科综合实践课
下载PDF
两种冷季型草坪草的EMS诱变及突变体筛选
2
作者 卢苗苗 谢明芳 +2 位作者 白邦琴 眭顺照 马婧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0-821,共12页
为确定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多年生黑麦草‘爱神特’(Lolium perenne‘Accent’)和高羊茅‘赤道’(Festuca arundinacea‘Equator’)种子的最佳条件,获得性状稳定的突变材料和后代。利用不同浓度EMS在不同时间下诱变两个草坪草种,根据... 为确定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多年生黑麦草‘爱神特’(Lolium perenne‘Accent’)和高羊茅‘赤道’(Festuca arundinacea‘Equator’)种子的最佳条件,获得性状稳定的突变材料和后代。利用不同浓度EMS在不同时间下诱变两个草坪草种,根据半致死浓度确定诱变组合。通过形态学、SCoT分子标记和生理指标测定筛选M1和M2代突变苗。结果表明:使用0.8%EMS溶液处理两个草坪草种36 h后播种,发芽率接近50%,诱变效果最佳。以该参数大规模诱变后,M1代两个草坪草种诱变株移栽成活933株,再经短期干旱胁迫,共筛选出18株耐旱单株。对M2代诱变株形态学分析发现,有叶面狭窄型和根长增长型两种突变类型。利用SCoT分子标记技术验证M2代诱变株发现,筛选的5条SCoT标记引物对20份草坪草样品扩增后,多态性比率为84.09%。其中SCoT-35引物扩增产物条带最为清晰稳定,诱变株与野生型差异明显。M2代三叶期变异单株经干旱、高温胁迫处理后,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及相对电导率呈升高趋势,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最终得到两株多年生黑麦草耐旱突变体A5和A8,1株高羊茅耐旱突变体B9;两株多年生黑麦草耐热突变体A8和B9,1株高羊茅耐旱耐热突变体B9。本研究结果为草坪草抗性品种选育提供了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坪草 化学诱变 种子萌发 形态学分析 SCoT分子标记技术 突变体 耐旱性 耐热性
下载PDF
《植物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11
3
作者 于杰 任薇 王壮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5-188,共4页
该文以西南大学《植物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为研究对象,对课程体系中授课方式、考核体系、实验教材、开放实验室等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对实验课程分类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验模块、考核目标、教材建设、培养科技创新能... 该文以西南大学《植物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为研究对象,对课程体系中授课方式、考核体系、实验教材、开放实验室等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对实验课程分类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验模块、考核目标、教材建设、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思路,并列举了已取得的成效,以期为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实验 课程体系 改革 实践
下载PDF
种子功能性状在道路边坡植物群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4
作者 秦坤蓉 秦华 +1 位作者 林立 王海洋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1-149,共9页
道路边坡是一种受人为活动持续干扰的人造生境。因受种子可用性和苛刻立地环境的双重限制,道路边坡植被恢复一直是困扰林业管理者的难题。尽管现有边坡恢复工程技术已相对成熟,但恢复的植物群落通常缺乏自然性和可持续性,其重要原因之... 道路边坡是一种受人为活动持续干扰的人造生境。因受种子可用性和苛刻立地环境的双重限制,道路边坡植被恢复一直是困扰林业管理者的难题。尽管现有边坡恢复工程技术已相对成熟,但恢复的植物群落通常缺乏自然性和可持续性,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既有恢复技术通常忽略群落的形成规律及植物性状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潜在作用。植物功能性状分析已成为理解植物群落生态学过程和模式的基本工具,但种子功能性状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仍被忽视,尤其是与种子扩散、沉淀、萌发等群落形成过程密切相关的性状。基于此,为更好理解种子功能性状在边坡植物群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立足于道路边坡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特征及其生态限制,对既有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剖析自然条件下影响植物在道路边坡定植的关键因素,并从种子功能性状角度概述植物种子在扩散、沉淀和萌发等早期群落建立过程中适应边坡环境的生态对策,同时阐述种子功能性状在群落恢复预测以及恢复植物筛选等方面的潜力。总体而言,与种子扩散、沉淀和萌发能力相关的种子性状对植物在道路边坡上成功定植至关重要。演替早期,种源短缺和苛刻非生物环境是影响边坡植物群落建立的主要因素。适应边坡环境的植物,通常在种子扩散、沉淀和萌发等方面有特殊的生态策略,以适应道路边坡强地表径流冲刷、干旱、贫瘠的环境。对相关成果进行总结有利于更好从种子性状角度了解道路边坡早期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和规律及种子性状在该过程中的作用和潜力,为生态敏感区内道路边坡植被恢复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性状 群落构建 环境过滤 早期植物群落 植被恢复
下载PDF
设计性实验教学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7
5
作者 杨晓红 王凯渊 +2 位作者 王兆春 唐颖 吴嘉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66-171,共6页
以研究生培养中开设的"植物显微技术"实验课为例,开展了设计性实验教学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介绍了"植物显微技术"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及教学思考.实践证明:设计性实验课的开设,... 以研究生培养中开设的"植物显微技术"实验课为例,开展了设计性实验教学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介绍了"植物显微技术"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及教学思考.实践证明:设计性实验课的开设,显著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实验技能,提高了研究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后续科研任务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课程 设计性实验 探索与实践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下载PDF
石柱县莼菜大田植物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6
作者 黄佳霜 于杰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3期35-39,共5页
为明确石柱县莼菜大田的植物多样性,对重庆市石柱县野生莼菜大田的植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调查到植物244种,隶属于74科200属,其中菊科26属30种,禾本科19属21种,荨麻科8属12种,唇形科10属11种;外来入侵植物有34科63属69种,以... 为明确石柱县莼菜大田的植物多样性,对重庆市石柱县野生莼菜大田的植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调查到植物244种,隶属于74科200属,其中菊科26属30种,禾本科19属21种,荨麻科8属12种,唇形科10属11种;外来入侵植物有34科63属69种,以菊科、禾本科物种数较多;本土危害物种9科10属12种,危害能力极强。此外,还发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重庆市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瓶尔小草(Ophioglossum vulgatum)。区系分析、植被类型、植物组成分析显示,该地植物区系丰富,处于热带和温带气候带之间,且物种多样性相对丰富,湿地植物数量相对较高,危害植物干扰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莼菜大田 区系分析 植物多样性 危害植物 重庆石柱
下载PDF
基于数码显微互动系统之高校创新型植物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世尧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238-240,共3页
基于当前国内最先进的数码显微互动系统,进行了新时期高校创新型植物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初步研究。该实验教学体系以Motic数码显微互动教学系统为平台,在植物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显微图像获取及分析、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对传... 基于当前国内最先进的数码显微互动系统,进行了新时期高校创新型植物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初步研究。该实验教学体系以Motic数码显微互动教学系统为平台,在植物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显微图像获取及分析、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对传统高校植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根本上的改进,实现了植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师生实时交互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我国高校植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码显微互动系统 创新型植物学实验 教学体系
下载PDF
网络环境下“园艺植物种子学”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志敏 牛义 +3 位作者 汤青林 任雪松 魏大勇 宋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1-145,共5页
针对园艺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改革后"园艺植物种子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时数少、课程内容多而杂等问题.利用网络环境下丰富的交互手段、海量的信息资源等优势,开展了结合网络教学的"园艺植物种子学"课程教学方法... 针对园艺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改革后"园艺植物种子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时数少、课程内容多而杂等问题.利用网络环境下丰富的交互手段、海量的信息资源等优势,开展了结合网络教学的"园艺植物种子学"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探索和改革.结果表明,结合网络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艺植物种子学 网络环境 教学改革
下载PDF
野生李用于巫山脆李砧木的适宜性研究
9
作者 何桥 向海洋 +6 位作者 向芳 黄明 陈栋 向素琼 郭启高 梁国鲁 熊伟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4-87,共14页
为明确野生李用于巫山脆李砧木的适宜性,本研究对山樱桃、毛桃、野生李和山杏4种砧木嫁接巫山脆李后的成活率、酶活性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毛桃和野生李砧木嫁接苗嫁接成活率、生长量、叶绿素含量、嫁接口愈伤组织中SOD和POD酶活性... 为明确野生李用于巫山脆李砧木的适宜性,本研究对山樱桃、毛桃、野生李和山杏4种砧木嫁接巫山脆李后的成活率、酶活性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毛桃和野生李砧木嫁接苗嫁接成活率、生长量、叶绿素含量、嫁接口愈伤组织中SOD和POD酶活性、亲和性相关基因表达量方面显著高于山樱桃和山杏两种砧木嫁接苗.毛桃和野生李砧木嫁接苗的叶片比叶鲜质量、干质量和砧穗间愈伤组织中不亲和基因相对表达量低于山杏和山樱桃砧木;与山杏和山樱桃相比,毛桃和野生李嫁接口愈合状况良好,无明显不良生长现象.因此,巫山脆李与野生李和毛桃砧木亲和性较高,相对来说,野生李的嫁接亲和性更高,可用于巫山脆李的替代性砧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李 巫山脆李 砧木评价 嫁接亲和性
原文传递
接种AM真菌改善龙眼幼苗抗寒生理的研究
10
作者 谢雪曼 王凯渊 +6 位作者 余兰 韩刚 杨治友 林钧 宋明华 罗雪峰 杨晓红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6-85,共10页
以重庆主栽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品种蜀冠和油谭本实生苗为试材,设置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接种与未接种处理,6个月后,置于4℃低温分别胁迫0 d, 2 d, 4 d和6 d, 25℃为对照,探讨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真菌)对低温胁迫... 以重庆主栽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品种蜀冠和油谭本实生苗为试材,设置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接种与未接种处理,6个月后,置于4℃低温分别胁迫0 d, 2 d, 4 d和6 d, 25℃为对照,探讨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真菌)对低温胁迫下龙眼幼苗生长、渗透调节平衡和保护酶活性等与抗寒性密切相关的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为菌根生物学技术在龙眼抗寒性育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龙眼苗的菌根侵染率、菌根依赖性、干质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和SOD等指标均低于常温处理,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 MDA质量分数、相对电导率、 POD和CAT均高于常温处理;但不论低温还是常温处理,菌根龙眼苗的菌根依赖性、干质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 SOD、 POD和CAT等指标均显著高于非菌根苗,MDA质量分数和相对电导率均显著低于非菌根苗.低温胁迫条件下接种AM真菌对蜀冠实生苗叶片可溶性蛋白,POD和CAT以及对油谭本实生苗地下部干质量有显著影响.说明AM真菌通过促进龙眼生长,改善叶片的水分状况,增强保水能力,提高叶片相对含水量、渗透调节物质质量分数及其SOD, POD和CAT等酶系统活力,降低MDA质量分数和相对电导率,从而有效地减缓了低温造成的伤害,提高了龙眼的抗寒性.研究结果可为龙眼菌根化抗寒性育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眼 AM真菌 耐寒性 渗透调节平衡 抗氧化酶
原文传递
磷锌配施对柑桔幼苗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11
作者 高玉 曾明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27,共6页
采用盆栽试验,以H_(3)PO_(4)为磷肥,以ZnSO_(4)为锌肥,研究了不同水平的磷(无磷:0.0%H_(3)PO_(4),低磷:0.2%H_(3)PO_(4);高磷:0.4%H_(3)PO_(4))和锌(无锌:0.0%ZnSO_(4);低锌:0.2%ZnSO_(4);高锌:0.4%ZnSO_(4))及磷×锌交互作用对资... 采用盆栽试验,以H_(3)PO_(4)为磷肥,以ZnSO_(4)为锌肥,研究了不同水平的磷(无磷:0.0%H_(3)PO_(4),低磷:0.2%H_(3)PO_(4);高磷:0.4%H_(3)PO_(4))和锌(无锌:0.0%ZnSO_(4);低锌:0.2%ZnSO_(4);高锌:0.4%ZnSO_(4))及磷×锌交互作用对资阳香橙砧沃柑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可显著提高植株高度,施锌对株高无显著影响。根系活力与施锌浓度无关,在低磷水平下最强,在高磷水平下明显降低,但会随配施锌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低磷低锌配施下叶绿素含量高。磷×锌交互作用对根系和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极显著,对根系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显著;低磷低锌时根系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综合表现最佳。高浓度的磷或锌会降低叶片和根系抗氧化能力,低磷或低锌时叶片和根系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磷×锌交互作用对叶片和根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显著,适宜浓度的磷、锌配施可以改善柑桔的生理特性,提高柑桔的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锌配施 柑桔 生长 抗氧化酶
原文传递
百合“索邦”病程相关蛋白基因LhSorPR10-2的克隆与分析
12
作者 杜文婷 孙正琼 +3 位作者 谭丽君 柴楠 眭顺照 刘道凤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4-82,共9页
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s,PR)是植物在受病原物侵染过程中诱导产生的一类蛋白.为研究百合“索邦”PR10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在灰霉菌(Botrytis elliptica)处理不同时间的百合“索邦”叶片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获得... 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s,PR)是植物在受病原物侵染过程中诱导产生的一类蛋白.为研究百合“索邦”PR10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在灰霉菌(Botrytis elliptica)处理不同时间的百合“索邦”叶片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获得显著诱导表达的一个病程相关蛋白PR10基因,命名为“LhSorPR10-2”,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达模式分析及其启动子克隆分析.结果显示:LhSorPR10-2全长761 bp,开放阅读框为474 bp,编码158个氨基酸,等电点为5.72.LhSorPR10-2在百合“索邦”中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叶中表达量最高;该基因可被病原菌椭圆葡萄孢(Botrytis elliptica)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 sporum)诱导上调表达,并能被植物激素茉莉酸甲酯(MeJA)、水杨酸(SA)和乙烯利(ETH)诱导响应以及高温(50℃)和低温(0℃)胁迫诱导表达.另外,启动子区的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显示LhSorPR10-2启动子区含有大量与光信号、植物激素、胁迫和分生组织等相关的功能域,推测其可能在生物及非生物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了解百合“索邦”PR10基因的有关特性及在抗病防御反应中的作用,为今后揭示该基因的抗性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 病程相关蛋白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启动子
原文传递
魔芋热处理响应基因AaHSP70启动子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13
作者 王映红 张楠 +2 位作者 岳振宇 刘海利 牛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6-75,共10页
以白魔芋(Amorphophallus albus)为试材,利用同源克隆法获得热处理响应基因AaHSP70.qRT-PCR结果表明:AaHSP70基因对热胁迫较敏感,41℃处理能够诱导AaHSP70在白魔芋不同器官中表达,并在1 h时表达丰度最高;利用FPNI-PCR法通过3轮步移扩增... 以白魔芋(Amorphophallus albus)为试材,利用同源克隆法获得热处理响应基因AaHSP70.qRT-PCR结果表明:AaHSP70基因对热胁迫较敏感,41℃处理能够诱导AaHSP70在白魔芋不同器官中表达,并在1 h时表达丰度最高;利用FPNI-PCR法通过3轮步移扩增得到1062 bp的AaHSP70启动子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AaHSP70含有热胁迫响应元件HSE及多种与植物逆境应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酵母单杂交试验结果和双荧光素酶系统均显示:AaHSP70启动子可与AaHSFA1,AaHSFA2c相互作用.为进一步分析AaHSP70启动子的功能,构建该启动子与GUS基因融合的植物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入拟南芥,热处理后对转基因拟南芥进行GUS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结果显示其在根、茎、叶中均可表达,因此推测AaHSP70可能在白魔芋抗外界逆境特别是热胁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魔芋 AaHSP70 荧光定量 启动子
原文传递
沙田柚杂交后代群体的SSR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6
14
作者 韩国辉 向素琼 +4 位作者 汪卫星 魏旭 何波 李晓林 梁国鲁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4678-4686,共9页
【目的】利用SSR标记对沙田柚杂交后代群体进行杂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为柑橘种质创新和遗传改良提供技术、材料和理论支持。【方法】利用SSR技术分析沙田柚两个杂交组合159株后代的杂种性质,采用UPGMA聚类分析法分析后代群体和亲本... 【目的】利用SSR标记对沙田柚杂交后代群体进行杂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为柑橘种质创新和遗传改良提供技术、材料和理论支持。【方法】利用SSR技术分析沙田柚两个杂交组合159株后代的杂种性质,采用UPGMA聚类分析法分析后代群体和亲本的遗传关系。【结果】4对引物可以从104株沙田柚×强德勒柚的杂交后代鉴定出103株真杂种,鉴定率达到99.04%,且在引物AGC9的扩增图谱中有70个单株出现了双亲都没有的新条带;5对引物可鉴定出沙田柚×红江橙的全部杂交后代均为真杂种,一个纯合显性标记AAT12被发现,在引物GA18和AGC9的扩增结果中出现了亲本位点的缺失;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两个杂交组合后代群体均出现较显著的遗传变异,两个组合的遗传多样性也有较大的差异。【结论】SSR标记适合柑橘杂种的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杂交是获得柑橘遗传变异株系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田柚 SSR 杂种鉴定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中国主栽葡萄柚果肉酚类物质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26
15
作者 张桂伟 张秋云 +2 位作者 江东 席万鹏 周志钦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85-1794,共10页
【目的】对不同品种葡萄柚(Citrus paradis Macfad.)的酚类物质组成及其抗氧化能力进行比较研究,为柑橘育种及葡萄柚资源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中国主栽的9个葡萄柚品种为材料,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 【目的】对不同品种葡萄柚(Citrus paradis Macfad.)的酚类物质组成及其抗氧化能力进行比较研究,为柑橘育种及葡萄柚资源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中国主栽的9个葡萄柚品种为材料,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检测分析各品种果肉酚类物质的组成、含量与分布情况,用自由基清除(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 radicals,DPPH)、铁离子还原(ferric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和自由基抗氧化(2,2'-azino-bis(3-ethylbenzthiozoline-6)-sulphonic acid,ABTS)3种方法对各品种果肉提取物的总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并使用相关系数法分析抗氧化能力与多酚含量的相关性。【结果】结果表明,供试葡萄柚总酚含量变异范围为6.93—21.18 mg·g-1DW,‘四倍体马叙’葡萄柚的总酚含量最高;总黄酮含量变异范围为5.56—23.24 mg·g-1DW,‘四倍体马叙’的总黄酮含量最高。葡萄柚中的黄烷酮以柚皮苷和新橙皮苷为主,柚皮苷含量变异范围为1 180.58—3 065.33μg·g-1DW,‘火焰’葡萄柚的柚皮苷含量最高,新橙皮苷含量变异范围为94.05—637.24μg·g-1DW,‘鸡尾’葡萄柚的新橙皮苷含量最高。多甲氧基黄酮以橘皮素为主,其变异范围在0.56—4.66μg·g-1DW之间,‘奥罗勃朗卡’的橘皮素含量最高。酚酸以没食子酸为主,其变异范围为60.42—385.53μg·g-1DW,‘四倍体马叙’没食子酸含量最高。‘鸡尾’含有丰富的圣草次苷(111.23μg·g-1DW),‘马叙’含有丰富的橙皮苷(130.90μg·g-1DW),‘火焰’‘瑞红’‘四倍体马叙’和‘红马叙’含有丰富的没食子酸(>300μg·g-1DW),‘鸡尾’含有丰富的绿原酸、咖啡酸和阿魏酸。供试葡萄柚的综合抗氧化指数(an overall antioxidant potency composite index,APCI)变异范围大,在36.70—97.50之间,除‘奥罗勃朗卡’和‘鸡尾’外,其他葡萄柚的APCI都比较高(>80)。柚皮苷、新橙皮苷、橙皮素、川陈皮素、橘皮素和绿原酸与果实抗氧化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中国主栽的9个葡萄柚品种多酚含量丰富,变异范围大,具有明显的组成和含量特点。柚皮苷、橘皮素和没食子酸是中国主栽葡萄柚的主要多酚类物质,各品种间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差异较大,抗氧化能力也有明显差异。‘火焰’‘瑞红’‘四倍体马叙’和‘红马叙’是没食子酸的良好来源,而‘鸡尾’是绿原酸、咖啡酸和阿魏酸的良好来源。总体上,在这些供试葡萄柚品种中,‘粉红汤姆逊’‘马叙’‘火焰’‘瑞红’‘四倍体马叙’和‘红马叙’不仅多酚含量极其丰富,而且抗氧化能力也高,是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天然抗氧化剂和保健食品及生物药品基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柚 酚类物质 类黄酮 酚酸 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喷施芳香植物源营养液对梨树生长、果实品质及病害的影响 被引量:39
16
作者 耿健 崔楠楠 +2 位作者 张杰 周志钦 姚允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85-1294,共10页
芳香植物源营养液是以芳香植物材料、糖、酵素、水为主要原料,在设定的条件下发酵而成的植物源发酵液,具有营养、杀虫和抑菌等效果。不同芳香植物种类和器官,其发酵液的应用效果不同。为探讨芳香植物源营养液对梨树生长、果实品质、抗... 芳香植物源营养液是以芳香植物材料、糖、酵素、水为主要原料,在设定的条件下发酵而成的植物源发酵液,具有营养、杀虫和抑菌等效果。不同芳香植物种类和器官,其发酵液的应用效果不同。为探讨芳香植物源营养液对梨树生长、果实品质、抗病性的影响,选择20年生‘丰水梨/杜梨’成年期大树为试材,以叶面喷施孔雀草(Tr1)、紫苏(Tr2)、神香草(Tr3)、薄荷(Tr4)、香矢车菊(Tr5)等芳香植物叶片制成的营养液及其等配比混合的发酵营养液(Tr6)为处理,喷施南国春叶面肥(Tr7)和清水(Tr8)为对照,测定分析不同处理对梨树生长、叶片矿质养分含量、果实品质的影响及对黑星病、轮纹病、腐烂病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与南国春叶面肥相比,芳香植物源营养液营养成分比例均匀,具有较高的P、Ca、Mg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含量。叶面喷施芳香植物源营养液能显著促进梨树新梢生长,提高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改善叶片中全氮,全磷,全钾及有效态钙、镁、铁、锰、铜、锌等矿质元素的吸收状况和含量;提高单果重、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Vc含量;对梨树黑星病、梨树轮纹病、梨树腐烂病具有显著地抑制效果。其中,神香草营养液(Tr3)和薄荷营养液(Tr4)显著的提高了叶片中各矿质养分的含量;神香草营养液(Tr3)显著的提高了新梢生长量(增幅为64.78%)和叶面积(增幅为115.79%),对于梨树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较明显;薄荷营养液(Tr4)较大程度的提高了单果重(增幅为52.74%),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增幅为32.92%),降低了果实硬度(降幅为45.21%),对于果实品质的提高效果较好;孔雀草营养液(Tr1)、薄荷营养液(Tr4)对梨树黑星病,轮纹病,腐烂病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综合分析认为,芳香植物源营养液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有机营养及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等激素。叶面喷施能显著促进树体的营养生长,提高叶片矿质养分含量,改善果实品质,有效抑制梨树黑星病、轮纹病、腐烂病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植物源营养液 '丰水梨’树 生长 果实品质 病害抑制
下载PDF
15种柑橘果实主要酚类物质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 被引量:47
17
作者 张华 周志钦 席万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4-70,共7页
为了明确柑橘果实主要酚类物质单体的抗氧化活性差异,利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法、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thiozoline-6)-sulphonic acid,A... 为了明确柑橘果实主要酚类物质单体的抗氧化活性差异,利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法、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thiozoline-6)-sulphonic acid,ABTS)法、铁离子还原(ferric reducing/antioxidant power,FRAP)法3种离线法,以及两种在线高效液相色谱-DPPH/ABTS(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PPH/ABTS,HPLC-DPPH/ABTS)柱后衍生系统联用技术分别对15种柑橘果实主要酚类物质单体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抗氧化活性综合(antioxidant potency composite,APC)指数可有效反应各单体的抗氧化活性,柑橘果实15种主要酚类物质抗氧化活性明显不同,4种酚酸的抗氧化活性最强,依次为:没食子酸(92.32%)>咖啡酸(85.29%)>绿原酸(69.75%)>阿魏酸(50.97%)。圣草酚(39.38%)、圣草次苷(39.36%)和芦丁(27.42%)的抗氧化活性中等,橙皮素、柚皮素、地奥司明、橙皮苷、川陈皮素、甜橙黄酮、柚皮苷和橘皮素的抗氧化活性较小(<5%)。酚羟基的糖基化或甲基化会都降低柑橘酚类物质的自由基清除能力,酚羟基数目越多,抗氧化活性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酸 黄烷酮 抗氧化活性 DPPH法 ABTS法 铁离子还原法 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系统联用技术
下载PDF
新疆杏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的变化 被引量:27
18
作者 郑惠文 张秋云 +2 位作者 李文慧 章世奎 席万鹏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3981-3992,共12页
【目的】明确新疆杏果实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的组成与含量特征,揭示果实发育过程中糖、酸动态变化规律。【方法】以5个新疆杏品种不同发育阶段的果皮和果肉为试验材料,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HPLC)检... 【目的】明确新疆杏果实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的组成与含量特征,揭示果实发育过程中糖、酸动态变化规律。【方法】以5个新疆杏品种不同发育阶段的果皮和果肉为试验材料,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HPLC)检测各样品中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对比分析果实发育过程中其组成与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从新疆杏果实中共检测到3种可溶性糖(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其中,蔗糖和葡萄糖为主要糖。果实成熟时,果皮中两种主要糖分别占总糖含量的60.7%—79.1%和13.5%—34.7%,果肉中占总糖含量的65.5%—82.4%和8.2%—25.9%,果皮、果肉中果糖的含量相对较低,仅占总糖含量的4.6%—10.6%和6.5%—10.7%。整个果实发育过程中,3种可溶性糖和总糖的含量均明显增加,各种糖的比例也发生明显变化。葡萄糖占总糖的比例不断减少,果皮中葡萄糖占总糖比例从79.4%降至13.5%,果肉中从74.1%降至8.2%;而蔗糖的比例不断增加,果皮中从11.0%增加到79.1%,果肉中从11.0%增加到82.4%,成为成熟果实中最主要的糖。从新疆杏果实中共检测到6种有机酸,包括苹果酸、奎宁酸、柠檬酸、酒石酸、草酸和富马酸。成熟果实中苹果酸、奎宁酸和柠檬酸是最主要的有机酸,占总酸含量的94.6%—98.3%。果实发育过程中,苹果酸和草酸呈下降趋势,柠檬酸、奎宁酸和富马酸呈上升趋势,酒石酸无明显变化规律。果实发育前期(幼果期至膨大期),总酸的含量明显增加,而在果实成熟过程中(转色期至完熟期)迅速下降。整个果实发育过程中,尽管苹果酸占主导地位,但各品种在有机酸的积累模式上有明显差异,依据其变化特点可分为2种模式:由苹果酸和奎宁酸或苹果酸向苹果酸、奎宁酸和柠檬酸3种主要有机酸共积累。果实成熟时,3种共积累酸的比例在品种间差异较大:‘库尔勒托拥’(KE)、‘阿克牙勒克’(AK)和‘克孜佳娜丽’(KZ)中,柠檬酸>苹果酸>奎宁酸;‘索格佳娜丽’(SG)中,奎宁酸>苹果酸>柠檬酸;‘苏联2号’(SL)中苹果酸、奎宁酸和柠檬酸的比例相当。果皮和果肉在可溶性糖、有机酸的组成、含量和积累模式上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新疆杏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积累呈现明显的变化规律,糖的积累模式由葡萄糖积累型向蔗糖积累型转变,有机酸由苹果酸和奎宁酸积累型或苹果酸积累型向苹果酸、奎宁酸和柠檬酸3种酸共积累的模式转变,糖、酸积累模式的转变在新疆杏果实甜度和酸度以及风味品质决定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酸 高效液相色谱 果实发育 果实成熟
下载PDF
多倍体枇杷SCoT分析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被引量:31
19
作者 韩国辉 汪卫星 +5 位作者 向素琼 边禹 郭启高 何桥 李晓林 梁国鲁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3-437,共5页
以软条白沙枇杷三倍体株系为试材,采用L25(56)正交设计方法,对影响枇杷SCoT-PCR反应的Mg2+、dNTPs、引物、Taq DNA聚合酶及模板DNA用量等因素进行优化筛选,并对最适退火温度进行了探讨。建立了适于不同倍性枇杷分析的SCoT-PCR扩增体系,... 以软条白沙枇杷三倍体株系为试材,采用L25(56)正交设计方法,对影响枇杷SCoT-PCR反应的Mg2+、dNTPs、引物、Taq DNA聚合酶及模板DNA用量等因素进行优化筛选,并对最适退火温度进行了探讨。建立了适于不同倍性枇杷分析的SCoT-PCR扩增体系,即20μL的优化体系中含有:Mg2+1.5 mmol·L-1,dNTPs 0.35 mmol·L-1,引物0.5μmol·L-1,Taq酶0.5 U,模板DNA 50 ng。引物最适退火温度为51.8℃。应用优化的反应体系,对32个SCoT引物和3个枇杷品种(泸州六号:2x,3x,4x,5x;龙泉1号:2x,3x,4x;早红3号:2x,3x,4x)的10个不同倍性株系进行扩增,获得了条带清晰,稳定可靠的电泳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枇杷 多倍体 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 正交优化
下载PDF
果蔬中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0
20
作者 陈卫军 张耀海 +2 位作者 李云成 赵其阳 焦必宁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83-289,共7页
近年来,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果蔬生产中的使用越来越多,随着人们对其残留危害的日益关注,痕量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的分析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文中概述了国内外检测果蔬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的主要分析方法及其优缺点,包括气相色谱(GC)、高效... 近年来,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果蔬生产中的使用越来越多,随着人们对其残留危害的日益关注,痕量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的分析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文中概述了国内外检测果蔬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的主要分析方法及其优缺点,包括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质谱联用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毛细管电泳(C E)及其他分析法,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果蔬菜 植物生长调节剂 分析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