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2篇文章
< 1 2 1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海科学实验装备发展研究
1
作者 梁健臻 冯景春 +1 位作者 张卉 张偲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7,共15页
深海孕育了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对深海相关演变规律的深刻认知将支撑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深海极端环境条件决定了开展原位实验作业非常困难,也对深海科学实验装备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本文从深海科学实验研究的视角出发,按照深海试验... 深海孕育了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对深海相关演变规律的深刻认知将支撑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深海极端环境条件决定了开展原位实验作业非常困难,也对深海科学实验装备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本文从深海科学实验研究的视角出发,按照深海试验装备及试验场、深海原位探测与实验装备、深海环境模拟实验装备的主要划分,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深海科学实验装备的发展态势和面临的问题。我国在深海科学实验装备领域已形成了一批自主研发的装备技术,推动了深海科学研究进步,部分优势方向已跻身国际先进水平;但在高精尖装备及其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未能构建成熟的产业链,导致部分装备发展受限、一些技术薄弱环节凸显。需要加强顶层谋划、协调技术攻关,建立激励机制、推动创新转化,建设示范平台、形成标准体系,突破传感技术、加快国产进程,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创新能力,以深海科学实验装备高质量发展推动深海科学研究和海洋强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 科学实验装备 原位实验 原位观测 环境模拟 深海试验场
下载PDF
疾病高发区饮食行为的社会文化机制研究——以广东省消化道肿瘤为例
2
作者 杨帆 王贤睿 林耿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77,共11页
以广东省消化道肿瘤高发区——潮汕地区为例,援引路径依赖与场域-惯习理论,应用定量和定性混合研究的方法,从社会文化机制的视角,通过对潮汕人工夫茶与腌制食品饮食习惯的分析,解释为何非健康的地方性饮食行为仍然具有强大的文化惯性。... 以广东省消化道肿瘤高发区——潮汕地区为例,援引路径依赖与场域-惯习理论,应用定量和定性混合研究的方法,从社会文化机制的视角,通过对潮汕人工夫茶与腌制食品饮食习惯的分析,解释为何非健康的地方性饮食行为仍然具有强大的文化惯性。研究认为:潮汕人对工夫茶香味的追求、传统特殊茶艺文化的日常化以及功夫茶所附加的现代社交属性等因素,不断锁定与强化了以热饮为特征的工夫茶品饮方式;民间食用杂咸的传统习俗、快节奏现代生活下对快捷饮食的需求以及本地人对海鲜食材原始风味的追求,是腌制食品在潮汕地区持续风行的直接因素。在潮汕饮食场域中,惯习是一种社会化的主观性,具有强大的无意识、结构化力量。这种社会力量型塑了集体性饮食行为的路径,让社会行动者自觉进入一个自然的、充满意义的生活空间。既往医学或健康地理观点大多聚焦于地理环境、疾病、饮食习惯三者之间的联系,本研究所揭示的饮食行为路径依赖中的社会文化机制,对这种联系的理解具有较好的拓展意义,也有助于为疾病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肿瘤 地方饮食 路径依赖 场域 惯习
下载PDF
“主管国际组织”与海洋科学研究国际法规则体系的发展
3
作者 陈海波 《交大法学》 2023年第1期35-58,共24页
为推动海洋科学研究,促进国际合作,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主要载体的海洋科学研究国际法规则体系为“主管国际组织”设置了特殊地位和多重角色。主管国际组织是海洋科学研究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引导者。主管国际组织海洋科学研究多元... 为推动海洋科学研究,促进国际合作,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主要载体的海洋科学研究国际法规则体系为“主管国际组织”设置了特殊地位和多重角色。主管国际组织是海洋科学研究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引导者。主管国际组织海洋科学研究多元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与海洋科学研究“公共性”与主管国际组织“功能主义”相互呼应的特点,以及海洋科学研究国际法规则体系提供的支撑密不可分。主管国际组织海洋科学研究多元发展对海洋科学研究国际法规则体系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助于明晰“海洋科学研究”的概念,厘清《公约》海洋科学研究相关规定的适用关系,通过一般准则和方针进一步发展海洋科学研究规则体系;这种发展也带来了规则体系和治理机制的碎片化风险,需要思考如何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管国际组织 海洋科学研究 多元发展 国际法规则体系
下载PDF
基于广义积分变换法海洋温差能大口径冷水管强迫振动分析
4
作者 谭健 张理 +3 位作者 王冲 张玉龙 张玉 段梦兰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51,102,共12页
复杂多变的海洋工况将诱发大口径冷水管强迫振动,为探明均布载荷、线性变化的静水压力、集中载荷和周期载荷作用下冷水管振动响应机制。基于Euler-Bernoulli梁理论,建立了管道动力学控制方程,采用广义积分变换法,求解了系统强迫振动的... 复杂多变的海洋工况将诱发大口径冷水管强迫振动,为探明均布载荷、线性变化的静水压力、集中载荷和周期载荷作用下冷水管振动响应机制。基于Euler-Bernoulli梁理论,建立了管道动力学控制方程,采用广义积分变换法,求解了系统强迫振动的解析解,并与同伦摄动法相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高精度和有效性,分析了内流、黏弹性耗散系数、阻尼比和质量比对管道振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内流流速对应的振动频率与固有频率接近时,管道将出现动态失稳。增大黏弹性耗散系数、阻尼比和质量比对横向位移的抑制效果呈现依次递减的规律,改变激振位置和激振频率可显著改变管道横向位移。该研究成果可对冷水管的初期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温差能 大口径冷水管 广义积分变换法(GITT) 强迫振动 参数分析 振动特性
下载PDF
基于改进樽海鞘群算法的船舶避碰决策及仿真实验
5
作者 徐言民 夏东升 +3 位作者 关宏旭 刘佳仑 李龙浩 律建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24年第2期397-402,共6页
文中针对多船会遇避碰决策中过渡依赖单一寻优决策的问题采用了加入自适应权重的樽海鞘群优化算法(weight salp swarm algorithm, WSSA),在算法中融入国际海上避碰规则(conven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regulations for presenting col... 文中针对多船会遇避碰决策中过渡依赖单一寻优决策的问题采用了加入自适应权重的樽海鞘群优化算法(weight salp swarm algorithm, WSSA),在算法中融入国际海上避碰规则(conven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regulations for presenting collisions at sea, COLREGs)和良好船艺的要求.使用速度障碍法判断船舶的碰撞危险度并将多船会遇避让的过程中避让的安全性、经济性以及船舶领域侵入程度作为建立避碰决策的目标函数.算法测试的结果中,WSSA与原始樽海鞘群算法(SSA)以及经典粒子群算法(partide swam optimization, PSO)相比较,WSSA算法在收敛的精度和速度方面都明显优于SSA和PSO算法.结果表明:WSSA在寻找最优碰撞路线的过程中迭代的次数更少,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樽海鞘 船舶避碰决策 多目标优化算法 国际海上避碰规则
下载PDF
海洋中示踪物等值线的分形长度及其与混合效率的关系
6
作者 钱钰坤 刘统亚 +1 位作者 张华 彭世球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共15页
涡致混合扩散是物理海洋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基于“有效扩散”理论,研究示踪物等值线在海表地转湍流的多尺度搅拌作用下,发生拉伸、扭曲、变形、折叠等改变其几何拓扑结构的现象,并探讨了等值线分形长度的变化与混合效率的关... 涡致混合扩散是物理海洋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基于“有效扩散”理论,研究示踪物等值线在海表地转湍流的多尺度搅拌作用下,发生拉伸、扭曲、变形、折叠等改变其几何拓扑结构的现象,并探讨了等值线分形长度的变化与混合效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地转流场的搅拌下,示踪物的等值线会被迅速拉长,并产生丰富的精细结构。这种分形式的增长可达原长度的10~20倍,是混合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而涡丝和锋面伴随的梯度增强虽然也有贡献,但为次要因素。另一方面,在示踪物模拟过程中,小尺度扩散会通过不可逆混合对示踪物进行均匀化,从而抹平等值线的精细结构,抑制等值线的增长,限制混合效率的提高。基于“数盒子”算法计算了等值线的分形维度,其数值在1.4到1.6之间,介于一维和二维之间。但由于地转湍流数据分辨率的限制,无法考虑更小尺度(次中尺度过程)的搅拌作用,可能低估了等值线的分形长度和混合效率。本研究将海洋混合与等值线几何特征联系了起来,初步得到了分形长度和混合效率两者的经验关系式,未来可以利用图像识别等成熟遥感技术将海洋示踪物等值线的几何特征直接转换为混合效率,为诊断分析海洋混合及其参数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混合 地转湍流 分形几何 有效扩散 等值线
下载PDF
应用于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安全监测的应变传感器技术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郑庆新 汪雪良 +3 位作者 赵晓宇 杨华伟 徐春 蒋镇涛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23年第1期83-89,共7页
目的 研制适用于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安全监测的应变传感器,并提出标定方法。方法 针对海洋环境特点,考虑传感器封装技术,通过结构设计与有限元仿真计算,研制以弹性体和电阻应变片为主要组成的应变传感器。设计传感器专用标定梁,并完成... 目的 研制适用于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安全监测的应变传感器,并提出标定方法。方法 针对海洋环境特点,考虑传感器封装技术,通过结构设计与有限元仿真计算,研制以弹性体和电阻应变片为主要组成的应变传感器。设计传感器专用标定梁,并完成标定流程的制定和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开展标定试验,获取传感器的标定数据,得到传感器的转换系数和非线性误差。开展传感器的环境与可靠性试验验证。结果传感器的转换系数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系数最大为0.342,最小为0.335,偏差为2.05%,试验传感器最大非线性误差为1.3%,并通过了9项环境试验与2.56个循环(共1 980 h)的可靠性试验考核。结论 提出的标定方法适用,传感器可承受海洋环境条件中温度、湿度和盐度的长期作用,满足实船监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海工程 结构安全 应变监测 弹性体 标定技术 环境与可靠性试验
下载PDF
基于SDGs的广东省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宋松 吴志峰 +1 位作者 程利分 谢玉凤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9-187,共9页
围绕SDGs水资源相关目标,构建了本土化水资源综合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广东省及其21个地级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分析了广东省水资源可持续性的现状及历史演变。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9年广东省水资源... 围绕SDGs水资源相关目标,构建了本土化水资源综合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广东省及其21个地级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分析了广东省水资源可持续性的现状及历史演变。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9年广东省水资源综合可持续性缓慢提升,可持续性时空差异、目标差异均十分明显,珠三角核心区水资源综合可持续性较高,粤东及粤西地区较低;生态环境系统对可持续性支撑度最高,其次为水资源系统与效率系统,公平系统支撑度最低;供水、蓄水能力的改善及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升促进了水资源综合可持续性的提升,水生态退化、水环境恶化、水资源空间失衡等因素是水资源综合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限制因素;用水效率提升目标(SDGs6.4)可持续性最高,水质改善目标(SDGs6.3)、水生态恢复目标(SDGs6.6)及淡水生态系统保护目标(SDGs14.1)可持续性明显落后,水资源综合管理能力提升目标(SDGs6.5)及陆地生态环境修复目标(SDGs15.1)可持续性尚可,水资源综合可持续性呈现效率优势与“水质污染水生态”劣势并存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系统 SDGs 可持续评价 时空变迁 广东省
下载PDF
夏季广东省鲎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银康 鲍虞园 +3 位作者 林吴颖 KWAN Kit Yue 饶义勇 颉晓勇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1期83-94,共12页
广东省划设有6个鲎保护区,但对鲎种群具体分布位置、数量及趋势数据几近空白,阻碍了科学管理策略制定和保护行动推进。为此,采用野外调查方法分别对该6个鲎保护区幼鲎资源现状展开调查,并对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 广东省划设有6个鲎保护区,但对鲎种群具体分布位置、数量及趋势数据几近空白,阻碍了科学管理策略制定和保护行动推进。为此,采用野外调查方法分别对该6个鲎保护区幼鲎资源现状展开调查,并对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6个鲎保护区中仅遂溪中国鲎保护区和徐闻圆尾鲎保护区发现有幼鲎分布,其中徐闻圆尾鲎保护区内幼鲎丰度极低,调查整个保护区仅发现2只幼鲎;遂溪中国鲎保护区幼鲎丰度为6.45 ind·100m^(-2),但低龄期幼鲎个体数量明显低于高龄期。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分析显示,遂溪大型底栖动物以浮游生物食者为主,徐闻以植食者为主,浮游动物、微藻类以及浮游植物等天然饵料资源充足,符合幼鲎的摄食习性。此次鲎保护区资源调查表明广东省鲎资源现状严峻,鲎保护区管理亟待改善。提升鲎的保护等级、科学的人工放流、行之有效的保护区管理措施等行动已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调查 保护区 大型底栖动物 功能群
下载PDF
海底原位分层声学测量模拟装置的设计与实验
10
作者 李跃金 邹大鹏 +3 位作者 杨华勇 崔小明 吴磊 李赶先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17,共7页
【目的】为研究原位测量装置的测量特性和不同环境下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的变化机制,设计一种海底原位分层声学测量模拟装置。【方法】装置主要由分层运动控制单元、声学测量单元和计算机控制单元三部分组成,通过电动缸对声学测量探杆进... 【目的】为研究原位测量装置的测量特性和不同环境下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的变化机制,设计一种海底原位分层声学测量模拟装置。【方法】装置主要由分层运动控制单元、声学测量单元和计算机控制单元三部分组成,通过电动缸对声学测量探杆进行定位运动与连续运动控制,实现对声学测量探杆运动精度分析。通过在水中进行测量标定,获得装置声学测量探杆的校正距离差和扩散衰减系数。通过模拟原位分层声学测量实验,实现不同类型海底沉积物的声学特性测量。【结果与结论】声学测量探杆的校正距离差为77.14 mm,此装置发射声波的平均扩散衰减系数为(34.30±0.46)dB/m。声学测量探杆运动控制精度高,能准确运动到不同层中进行声学特性分层测量,定位测量和连续测量两种测量方式都能获得稳定的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测量 海底沉积物 声学特性 系统标定 环境影响
下载PDF
一株海洋芽孢杆菌对亚甲基蓝的吸附作用
11
作者 徐湘薇 张继福 +1 位作者 张云 胡云峰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5-22,共8页
从深海环境样品中分离并筛选出了一株对亚甲基蓝染料具有较高吸附能力的芽孢杆菌Bacillus sp.LM-24,优化了其吸附条件并选用硅胶和大孔树脂两种载体对其进行固定化。3种吸附剂最适吸附剂浓度分别为1.216、3、10 g·L^(-1);最佳pH分... 从深海环境样品中分离并筛选出了一株对亚甲基蓝染料具有较高吸附能力的芽孢杆菌Bacillus sp.LM-24,优化了其吸附条件并选用硅胶和大孔树脂两种载体对其进行固定化。3种吸附剂最适吸附剂浓度分别为1.216、3、10 g·L^(-1);最佳pH分别为9.0、9.0、8.0;最适吸附温度分别为30、25、25℃,最佳吸附时间分别为0.5、1、2 h,对10 mg·L^(-1)亚甲基蓝去除率分别为88%、90%、99%。动力学与等温线实验表明:3种吸附剂均存在物理与化学吸附,固定化吸附剂表面为非匀相吸附。固定化LM-24的吸附性能要优于游离微生物LM-24,对亚甲基蓝溶液具有快速且稳定的吸附作用,可作为偶氮脱色染料的潜在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芽孢杆菌 固定化 吸附 亚甲基蓝
下载PDF
海洋沉积证据在低纬过程气候变化中的应用及展望
12
作者 罗传秀 王晓静 +6 位作者 苏翔 马婷 杨艺萍 杜恕环 杨子杰 孙玉慧 梁诗晴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印太暖池区的沃克环流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热带辐合带(ITCZ)等低纬过程的空间分布和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其研究方法进行初步归纳,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变率在全新世早期... 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印太暖池区的沃克环流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热带辐合带(ITCZ)等低纬过程的空间分布和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其研究方法进行初步归纳,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变率在全新世早期及中世纪气候异常期(1 000~700 a BP)的晚期逐渐增强,介绍了热带辐合带在BA暖期(B?llingAller?d Warm Period)和前北方期(pre-Boreal,10.3~9.5 ka BP)的北移,以及在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 Event,12.5~11.5 ka BP)和北大西洋冷期(距今7.5~5 ka BP)期间的南移。对低纬过程长时间尺度轨道周期的探讨表明,末次冰盛期赤道东太平洋出现了较偏南的热带辐合带锋面系统,甚至在1.65 Ma冰期,热带辐合带也有快速南移的证据。海洋沉积的粒度、黏土矿物、陆源粉尘、元素和同位素、有孔虫分析等研究方法在推测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和热带辐合带位移中有很好的应用,建议以陆源生态系统对气候的响应为切入点、以孢粉为手段来探讨陆源植被、气候、火灾和海-陆大气环流等低纬过程的变化特征,进而反演沃克环流(或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演化和热带辐合带位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池区 地质时期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热带辐合带 孢粉
下载PDF
广东省区域臭氧污染过程三维输送特征分析与定量来源解析
13
作者 许亦非 崔寅平 +6 位作者 朱溢啸 沈傲 晋银保 汪海恒 刘一鸣 卢骁 樊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119-2127,共9页
使用WRF-CMAQ模式模拟广东省2021年3月25~27日区域O_(3)污染过程,模拟效果良好.在珠三角范围内O_(3)污染消退时,韶关市出现了异常O_(3)污染.以韶关为主要关注对象,针对珠三角地区向韶关的O_(3)输送过程进行分析与研究,利用CMAQ模式中的... 使用WRF-CMAQ模式模拟广东省2021年3月25~27日区域O_(3)污染过程,模拟效果良好.在珠三角范围内O_(3)污染消退时,韶关市出现了异常O_(3)污染.以韶关为主要关注对象,针对珠三角地区向韶关的O_(3)输送过程进行分析与研究,利用CMAQ模式中的过程分析(PA)与来源解析(ISAM)对污染传输与发展过程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3月25日珠三角地区产生的O_(3)污染气团在高空残留,25日夜间至26日上午输送至韶关并下传,高空水平输送至韶关上空的O_(3)有66.1%下传,物理输送过程起主导作用;26日来自广州、东莞、清远、佛山的O_(3)比25日增加了12倍,区域输送是韶关市异常O_(3)污染的主要贡献,广州市与东莞市是区域输送的主要源地;韶关市地处盆地,易受到域外输送影响,O_(3)污染防治应注重区域的协同减排,联防联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韶关 数值模型(WRF/CMAQ) 过程分析 来源解析
下载PDF
一种基于波浪能的海洋立体观测系统及应用
14
作者 崔小明 叶寅 +1 位作者 李超 苍思远 《海洋技术学报》 2024年第2期104-114,共11页
随着海洋波浪能发电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其在海洋观测领域的应用受到关注和研究。自主设计并研制了一种集波浪能发电、海表/海底同步观测、实时4G通信传输、远程无线控制于一体的海洋立体观测系统,于2021年7月在珠江口万山岛海域通过锚泊... 随着海洋波浪能发电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其在海洋观测领域的应用受到关注和研究。自主设计并研制了一种集波浪能发电、海表/海底同步观测、实时4G通信传输、远程无线控制于一体的海洋立体观测系统,于2021年7月在珠江口万山岛海域通过锚泊系留方式布放,开展海上波浪能供电和观测应用试验。海试期间连续获取了海底原位观测视频数据,以及海表波浪变化和波浪能发电参数等监测数据,并对波浪能发电电流、电压和功率进行了统计分析,讨论了波浪能发电水平受波浪变化的影响,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波浪能供电的海洋观测系统具备连续、长周期、全天候观测的优势和潜力,源源不断的波浪能可保障海洋观测系统的稳定观测和数据可靠传输,实现了海洋观测系统长期独立运行所需的绿色高效供能,验证了波浪能在海洋观测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先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观测 波浪能 供能方式 实时观测 无线传输 应用试验
下载PDF
珠海市前山河污染物溯源预警理想数值实验研究
15
作者 游志伟 徐广珺 +3 位作者 刘雨立 谢文鸿 刘志国 董昌明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0-184,共15页
基于FVCOM(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模式,采用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方法和染色示踪方法开展珠海市前山河污染物溯源预警数值模拟研究,在理想条件下开展实验,模拟潮汐、风场和径流的不同组合对污染物移动的影响,对漂移路径和扩散... 基于FVCOM(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模式,采用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方法和染色示踪方法开展珠海市前山河污染物溯源预警数值模拟研究,在理想条件下开展实验,模拟潮汐、风场和径流的不同组合对污染物移动的影响,对漂移路径和扩散情况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污染物溯源实验。结果表明:潮汐、风和径流均能显著影响污染物的移动,其中径流流量的作用尤为明显;上游更大流量河水的输入有助于快速排出污染物;水下释放的污染物在原地滞留时间更长,局部浓度较高,不易被稀释;污染物的分布范围更多取决于风向,而不是风速。溯源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溯源结果与污染物投放点相符,可以为进一步污染治理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FVCOM 污染物 追踪 河流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SAR影像海洋涡旋检测算法对比分析
16
作者 贾翊文 荆文龙 +3 位作者 杨骥 舒思京 李勇 邓应彬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8,共12页
为探究不同类型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算法在亚中尺度和小尺度海洋涡旋检测中的性能,本文利用ERS-1/2、ENVISAT、Sentinel、GF-3和ALOS-2等卫星影像,构建了一个包含亚中尺度与小尺度海洋涡旋的SAR影像数据集,涵盖了多源、多尺度的海洋涡旋目... 为探究不同类型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算法在亚中尺度和小尺度海洋涡旋检测中的性能,本文利用ERS-1/2、ENVISAT、Sentinel、GF-3和ALOS-2等卫星影像,构建了一个包含亚中尺度与小尺度海洋涡旋的SAR影像数据集,涵盖了多源、多尺度的海洋涡旋目标。基于构建的数据集,分别采用RetinaNet、Faster R-CNN和Cascade R-CNN三种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网络进行实验,并对3种网络的检测速度、检测精度与抗背景干扰能力开展综合性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检测速度方面,RetinaNet网络更快,每秒检测帧率为19.4;检测精度方面,Faster R-CNN精度为0.797 5,比RetinaNet和Cascade R-CNN更高;抗背景干扰方面,Cascade R-CNN的抗背景干扰能力更强,在涡旋目标分布密集且与背景区分度较低的情况下,能够正确检测出更多的涡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涡旋 合成孔径雷达 深度学习 目标检测
下载PDF
海事网络风险与海洋安全:关系、问题及中国治理
17
作者 王柳 《学术交流》 2024年第1期78-92,共15页
海事网络风险包含海事数据和海事设施双重风险。已经发生的海事网络攻击证明海事网络风险会在各行业产生连锁反应,从海洋经济、海上交通秩序、海上通道、海洋环境等多个方面深刻地影响一国的海洋安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通过对海... 海事网络风险包含海事数据和海事设施双重风险。已经发生的海事网络攻击证明海事网络风险会在各行业产生连锁反应,从海洋经济、海上交通秩序、海上通道、海洋环境等多个方面深刻地影响一国的海洋安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通过对海事网络风险的预防和应对,检视我国的法律可以发现,我国法律规范存在诸多问题,如“海洋”“海事”的称谓区分削弱了海上交通安全在海洋安全中的地位,海事海洋数据分类分级制度不完善,海事网络风险法律保障措施缺乏,涉海法律体系不健全等,均不利于保障我国的海洋安全。因此,中国在应对海事网络风险和保障海洋安全时,应以海洋命运共同体为战略目标,不断推进海洋安全共同体,加快完善我国涉海法律规范体系建设,增强对海事网络风险的预防和应对,从法治角度全面保障我国的海洋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事网络风险 海事数据 海洋安全 海洋命运共同体 海洋基本法
下载PDF
论中国海洋安全法治的现实困境与完善路径
18
作者 郭萍 严凌成 《学术交流》 2024年第1期63-77,共15页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应当贯彻新的海洋安全观,并深入思考中国海洋安全法治保障体系建设中的现实困境与完善路径。当前我国海洋安全法治保障体系建设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海洋安全立法呈现...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应当贯彻新的海洋安全观,并深入思考中国海洋安全法治保障体系建设中的现实困境与完善路径。当前我国海洋安全法治保障体系建设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海洋安全立法呈现碎片化现象、海洋安全司法机制不健全、海洋安全执法主体职责交叉与执法程序不清、海洋安全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尚需完善。为更好地维护我国国家海洋安全利益,建议在明晰新时代“3+1”式海洋安全观的基础上通过以下路径来完善我国海洋安全法治保障体系建设,即明确海洋的宪法地位、制定“海洋基本法”,并确立“保障海洋安全原则”、有序推进海事法院“三审合一”审判机制改革、厘清海洋安全执法主体的职责分配和执法程序、构建特色鲜明的海洋安全法治人才培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国家安全 “3+1”式海洋安全观 现实困境 法治保障
下载PDF
南海开放共享航次关键科学问题的思考——从多尺度海洋动力学角度出发 被引量:4
19
作者 杜岩 陈举 +11 位作者 经志友 王祥鹏 陈更新 徐驰 储小青 陈植武 徐杰 施震 唐世林 何云开 梁韵 施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7,共17页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通过一系列的海峡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相联通,其不同时空尺度的海洋环流动力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是南海区域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第一次海洋普查开始,我国对海洋调查的支持力度不断加...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通过一系列的海峡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相联通,其不同时空尺度的海洋环流动力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是南海区域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第一次海洋普查开始,我国对海洋调查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科学考察船为代表的海洋科学观测平台建设不断加强;进入新千年以来,国内海洋科考船依托的各主要研究所和院校本着开放的理念,先后组织多单位联合进行海上观测。尤其是最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实施了船时共享航次计划,进一步促进了国内海洋界的交流和合作,南海区域海洋学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从多尺度环流动力学的角度出发,本文简要回顾了南海海洋观测的发展历程,并初步总结了近些年来南海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进展,包括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体交换过程、南海中小尺度过程、多尺度相互作用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并且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对未来南海的观测和科学问题提出若干思考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洋观测 多尺度环流 水体交换 中小尺度过程 生态效应
下载PDF
广东海洋渔业资源可捕量评估 被引量:7
20
作者 史登福 许友伟 +3 位作者 孙铭帅 黄梓荣 陈作志 张魁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1-531,共11页
为探明广东省海洋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对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基于广东省1961—2018年海洋渔业统计产量数据,利用一种包含协变量的剩余产量模型(a surplus-production model incorporating covariates,ASPIC)和Catch-MSY模型对广... 为探明广东省海洋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对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基于广东省1961—2018年海洋渔业统计产量数据,利用一种包含协变量的剩余产量模型(a surplus-production model incorporating covariates,ASPIC)和Catch-MSY模型对广东海洋渔业资源总可捕量、5个重要经济类群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以及可捕量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ASPIC与Catch-MSY模型的评估结果相近,广东海洋渔业资源MSY约为164×10^(4) t,1996—2006年处于过度捕捞状态,当前产量低于MSY。Schaefer与Fox模型评估的MSY相差不大,且B/B MSY与F/F_(MSY)的历史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但是评估的渔业现状差异较大,Schaefer模型评估结果表明当前渔业状态较差(B/B MSY<1且F/F_(MSY)>1),而Fox模型表明当前渔业状态良好(B/B MSY>1且F/F_(MSY)<1)。综合两个模型结果显示,带鱼类MSY为14.62×10^(4)~15.08×10^(4) t,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MSY为3.82×10^(4)~6.78×10^(4) t,鲳类MSY为5.77×10^(4)~6.21×10^(4) t,鲷类MSY为4.16×10^(4)~4.54×10^(4) t,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MSY为17.68×10^(4)~19.84×10^(4) t。5个经济类群中日本鲭和蓝圆鲹处于过度捕捞后的衰退状态,而带鱼类、鲳类和鲷类在近年来遭受过度捕捞。研究结果可为广东海洋渔业限额捕捞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海洋渔业资源 ASPIC Catch-MSY模型 可捕量 过度捕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