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研究型大学海洋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为例
1
作者 程斯宇 王德军 刘青松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49期90-94,共5页
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海洋学科教育因自身专业特点和使命,更须加强专业课程与思政理念的有机融合。南方科技大学作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立足于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范式改革的使命。海洋科学与... 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海洋学科教育因自身专业特点和使命,更须加强专业课程与思政理念的有机融合。南方科技大学作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立足于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范式改革的使命。海洋科学与工程系深入融合课程思政育人的理念和元素,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效果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改革,提出了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系特色的思政育人“业”字形模型。该模型以“城市、学校、院系”为基础,树立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双支柱”,采取“结对子”“三区融合”等创新发展手段,揭示了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系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以期对创新型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思路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海洋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下载PDF
岩石磁学方法在海洋样品研究中的多解性讨论
2
作者 张强 刘双迟 +3 位作者 刘建兴 刘传周 李金华 刘青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91-1912,共22页
岩石磁学是研究自然以及人工合成磁性矿物性质变化的应用型学科.海底岩石和海洋沉积物等海洋样品中含有不同成因及来源的磁性矿物.这些磁性矿物蕴含了全球气候变化、微生物矿化、地球动力学演化等关键地质信息.岩石磁学可以快速解析这... 岩石磁学是研究自然以及人工合成磁性矿物性质变化的应用型学科.海底岩石和海洋沉积物等海洋样品中含有不同成因及来源的磁性矿物.这些磁性矿物蕴含了全球气候变化、微生物矿化、地球动力学演化等关键地质信息.岩石磁学可以快速解析这些海洋样品中磁性矿物种类、含量、磁畴等特征的变化,为提取相关地质演化信息提供丰富的指标记录.然而,由于磁性矿物循环和海洋内部过程的固有复杂性,岩石磁学参数解译在海洋样品研究中存在多解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相关地质信息的深入解读.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样品中载磁矿物的准确识别和量化.为此,本文首先简述了海洋样品中主要的磁性矿物类型,随后系统论述了应用岩石磁学方法评估海洋样品磁性矿物种类、含量以及磁畴状态等方面的多解性和注意事项.本文同时对岩石磁学的局限性、新兴技术和未来研究思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磁学 磁性矿物 海洋地质 海洋科学 参数多解性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发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林间 周志远 李婷婷 《中国科技产业》 2024年第7期62-65,共4页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我国制定了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在这关键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概念,为中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重要指引。本文首先从科技...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我国制定了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在这关键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概念,为中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重要指引。本文首先从科技、人才、教育“三位一体”出发,分析了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内核;其次,简述了我国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现状与基础;最后,提出了充分发挥深圳先行先试作用,助力大湾区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前沿阵地的倡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经济 新质生产力 创新型国家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理工科本科生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研究——基于某大学海洋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
4
作者 程斯宇 张传伦 +1 位作者 周祐民 郭静 《高教学刊》 2021年第16期156-159,共4页
本研究采用邵光华、张振新主编《教育研究方法》改编而成的学习调查问卷量表,对某大学海洋系学生施测,调查内容为学生选修海洋科学课程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经验,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讨论了如何激励本科生的学习动机及如... 本研究采用邵光华、张振新主编《教育研究方法》改编而成的学习调查问卷量表,对某大学海洋系学生施测,调查内容为学生选修海洋科学课程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经验,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讨论了如何激励本科生的学习动机及如何开展理工科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培养 激励机制 学习动机
下载PDF
CFRP加固钢板在海洋环境下的黏结性能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5
作者 李腾 宁志华 吴嘉瑜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1-223,共13页
海洋环境对碳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CFRP)-钢板的黏结性能有着严重影响。为评估CFRP-钢板黏结界面在海洋环境腐蚀下的黏结强度,采用双搭接接头,开展了5种不同黏结长度试件在NaCl溶液中腐蚀7~21天的实验研究。使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 海洋环境对碳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CFRP)-钢板的黏结性能有着严重影响。为评估CFRP-钢板黏结界面在海洋环境腐蚀下的黏结强度,采用双搭接接头,开展了5种不同黏结长度试件在NaCl溶液中腐蚀7~21天的实验研究。使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对CFRP的轴向应变分布进行监测,同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观测CFRP表面微观信息及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腐蚀周期的增加,CFRP表面的Na^(+),Cl^(-)元素含量逐渐增加,引起电荷补偿,电解液渗入界面导致自由体积膨胀,从而造成界面黏结强度下降。腐蚀后的试件均发生CFRP-胶层的界面失效,不同黏结长度试件的极限荷载均随腐蚀周期的增加而降低。腐蚀7~14天后,黏结界面的延展性降低;腐蚀21天后界面软化段消失,呈现出明显的脆性破坏特征。基于Fickian理论以及黏结滑移本构参数,建立了CFRP-钢板的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了海水在黏结界面间的扩散特征及界面Ⅱ型剥离过程,数值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RP加固钢板 双剪实验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 黏结-滑移关系
下载PDF
渤、黄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6
作者 翟晓辉 王华伟 +5 位作者 夏天 高建华 聂天亦 游子骏 宋秀青 李芯芯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4,共12页
了解海洋沉积物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探究全球碳循环机制并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渤、黄海表层沉积物碳、氮、硫元素及其同位素(TOC、TN、TS、S^(2-)、δ^(13)C、δ^(15)N、δ^(34)S)测定,结合比表面积、色素... 了解海洋沉积物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探究全球碳循环机制并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渤、黄海表层沉积物碳、氮、硫元素及其同位素(TOC、TN、TS、S^(2-)、δ^(13)C、δ^(15)N、δ^(34)S)测定,结合比表面积、色素生物标志物、热重分析等,阐明了沉积物有机碳的来源组成、分布特征及其主要约束机制。结果表明,受水动力条件控制,TOC和TN含量呈现近岸低、远岸高的分布特征,且受沉积物比表面积显著影响。同位素端元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混合了陆地植物、土壤和海洋藻类有机碳。其中黄河口及辽东半岛近岸海域土壤输入影响较大,有机碳碳反应指数较小;而南黄海海洋藻类影响较大,有机碳碳反应指数较高。渤海及北黄海沉积物TOC与TS的显著相关性表明有机碳降解与硫酸盐还原过程密切相关,较负的δ^(34)S表明沉积物-水界面的硫酸盐还原-硫化物氧化-海水硫酸盐扩散的循环过程,暗示了该区域有机质有氧到无氧的降解过程,其中色素降解潜在导致其与表层沉积物TOC之间相关性较弱。随着日益频发的藻华和水体缺氧效应,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关注海水水体氧化还原条件与表层沉积物元素循环的耦合关系,这对理解大陆架沉积物有机碳埋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黄海 表层沉积物 有机碳 硫同位素 色素 热重分析
下载PDF
南海北缘钻探选址:滨海断裂带大型海洋地质灾害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杨晓东 张锦昌 +1 位作者 邱强 林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853-2865,共13页
滨海断裂带是南海北缘的一条大型活动断裂带,其位置靠近我国华南沿海地区。滨海断裂带全长超过1200 km,包括西段(北部湾-阳江),中段(珠江口)和东段(粤东-福建)。其西段和东段历史上至少曾发生过4次大地震(M7+),中段目前是一个大地震空... 滨海断裂带是南海北缘的一条大型活动断裂带,其位置靠近我国华南沿海地区。滨海断裂带全长超过1200 km,包括西段(北部湾-阳江),中段(珠江口)和东段(粤东-福建)。其西段和东段历史上至少曾发生过4次大地震(M7+),中段目前是一个大地震空区。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高度密集的今天,如果滨海断裂带再次发生大地震并触发海啸,必将对我国华南沿海地区造成灾难性破坏。由于缺乏完整的历史地震记录和针对古地震的钻孔沉积研究,目前尚不清楚滨海断裂带大地震的准确次数、空间分布和复发周期,以及中段大地震空区的主要原因(断层蠕滑或大地震周期较长),因此无法有效评估该断裂带的大地震破裂分段和灾害风险。本研究总结了滨海断裂带的构造特征、重点描述了3次历史大地震及引发的灾害影响,和国际上针对海底大地震的钻探研究经验。根据这些信息,本文建议在断裂带的西段、中断和东段进行大洋钻探,获取穿过断层带的关键沉积和岩石样品,利用沉积古地震方法重建滨海断裂带东段和西段的大地震历史和复发周期,研究断层带的岩石物理性质,揭示滨海断裂中段大地震空区的成因,解析断层分段式破裂的原因,为我国海洋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断裂带 大洋钻探 断裂结构 钻孔沉积 地震 海啸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声波光纤传感技术的岩土勘察方法研究
8
作者 洪成雨 周子平 +3 位作者 娄在明 郭震 谭俊卿 苏栋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1-178,共8页
为解决城市地铁盾构穿越不良地质勘探时的范围大、精细化困难等问题,依托惠深城际铁路工程,采用分布式声波光纤传感(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or,DAS)技术开展城市地下不良地质体大范围、高精度勘探方法研究。首先,研究背景噪声扩展空... 为解决城市地铁盾构穿越不良地质勘探时的范围大、精细化困难等问题,依托惠深城际铁路工程,采用分布式声波光纤传感(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or,DAS)技术开展城市地下不良地质体大范围、高精度勘探方法研究。首先,研究背景噪声扩展空间自相关(extended spatial auto correlation,ESPAC)法对地下岩土体信息的反演成像理论方法,通过建立声波光纤动应变与地下剪切波速度场的关联性反演地下岩土体信息及赋存溶洞的位置与规模;然后,结合现场钻孔勘探与电磁波扫描获取的岩土体信息进行系统的对比验证。研究表明:DAS-ESPAC法清晰反演了地下40 m深范围内剪切波速场的分布特征,基于剪切波速场分布进一步反演了地下岩土体分层、类型、规模及空间分布,探明了粉质黏土与灰岩的分界界面,对于溶洞规模与分布反演误差达到1 m级,相关的勘探信息与钻探详勘数据、补勘数据、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声波光纤传感技术 扩展空间自相关法 盾构隧道 地质勘察 地层信息 溶洞
下载PDF
《海洋地球物理》专辑前言
9
作者 薛梅 杨挺 +3 位作者 于有强 夏少红 徐亚 宋海斌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3-375,共3页
海洋占地球表面面积的三分之二,但在更广阔的海底在地球物理观测上存在着巨大的空白,不仅影响了地震灾害和海啸灾害的机制研究和预警能力,而且制约了对地球内部结构和演化的研究,以及对海底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Romanowicz,2008)。
关键词 地球内部结构 海洋地球物理 海底资源 地球表面 海啸灾害 地震灾害 预警能力 开发和利用
下载PDF
基于CFD的海洋平台爆炸载荷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戴伟 阮伟东 刘畅 《中国设备工程》 2019年第18期127-129,共3页
海洋平台中的可燃气体研究具有较高的复杂度,这与其复杂的空间结构有关,可以根据实际工程特点建立较为准确的理论模型,并对爆炸过程进行较为合理的描述。目前,已经有较多的学者对海洋平台环境的可燃气体爆炸模型进行了研究和设计,并出现... 海洋平台中的可燃气体研究具有较高的复杂度,这与其复杂的空间结构有关,可以根据实际工程特点建立较为准确的理论模型,并对爆炸过程进行较为合理的描述。目前,已经有较多的学者对海洋平台环境的可燃气体爆炸模型进行了研究和设计,并出现了TNT当量模型、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等类型,为其实际的研究提供了较多的便利。本文基于CFD模型,应用FLACS软件进行气体爆炸场景分析,针对典型海洋平台上部结构进行建模,研究海洋平台上结构的布置及排列情况对于爆炸超压分布的影响,并给出结构布设建议,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D 海洋平台 爆炸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古“源-汇”系统沉积学问题及基本研究方法简述 被引量:23
11
作者 谈明轩 朱筱敏 +3 位作者 张自力 刘伟 赵宏超 苏彬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07-1118,共12页
盆-山动力学、地表过程及沉积物收支研究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之一。"源-汇"系统则是以沉积物路径系统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剥蚀-沉积体系。随着近年来研究手段和理论认识的不断发展,"源-汇&qu... 盆-山动力学、地表过程及沉积物收支研究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之一。"源-汇"系统则是以沉积物路径系统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剥蚀-沉积体系。随着近年来研究手段和理论认识的不断发展,"源-汇"系统定量研究逐渐由现代、第四纪向深时方向发展。由于古"源-汇"在后期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所保存的地质信息并不完整。在系统总结其内部要素中几个重要沉积学问题的基础上,分析结果表明源区和汇区的古地貌、古水系及古环境定量重建和精细表征是古"源-汇"系统研究的首要前提。碎屑矿物定量示踪、地貌比例关系以及物质平衡分析是明确古代"源-汇"系统发育特征及其过程的重要方法,为建立新的"源-汇"模型和深入了解地貌演化、沉积历史、有利储层预测具有关键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汇水体系 物源示踪 物质平衡 古“源-汇”系统 沉积盆地
下载PDF
深海采矿动态数字孪生系统开发 被引量:5
12
作者 罗岚 周崇尧 +3 位作者 胡琼 杨杰 邹科 屈衍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7-203,共7页
数字孪生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工业数字化技术,本文针对深海采矿系统介绍了动态数字孪生系统的构建过程。深海采矿系统结构复杂、操作难度大、环境极端、过程可视化困难。建立深海采矿动态数字孪生系统,对采矿过程进行全生命周期进行可... 数字孪生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工业数字化技术,本文针对深海采矿系统介绍了动态数字孪生系统的构建过程。深海采矿系统结构复杂、操作难度大、环境极端、过程可视化困难。建立深海采矿动态数字孪生系统,对采矿过程进行全生命周期进行可视化监测与数据管理,实现交互控制。本文针对深海采矿系统物理实体建立了高精度、多尺度数字模型,实现了采矿系统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状态信息映射,通过物理空间状态信息驱动数字模型实时更新状态,对物理实体动态行为进行精准映射。对该系统的应用框架、关键技术、开发流程以及运行流程进行了说明,阐述了基于状态诊断的深海采矿动态数字孪生系统开发过程。本研究在深海采矿作业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数字孪生 深海采矿 数字化 监测系统 输送系统 集矿机
下载PDF
长白山火山区高精度Rayleigh面波相速度结构与岩浆系统 被引量:10
13
作者 范兴利 陈棋福 郭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081-2091,共11页
近年来,有关长白山火山是否存在潜在喷发危险的讨论引起了国内外地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人们目前对其壳幔岩浆系统的了解却十分不足,已有的研究对长白山火山壳内岩浆房存在的深度位置、形态规模及其部分熔融程度的认识仍存在较大分歧... 近年来,有关长白山火山是否存在潜在喷发危险的讨论引起了国内外地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人们目前对其壳幔岩浆系统的了解却十分不足,已有的研究对长白山火山壳内岩浆房存在的深度位置、形态规模及其部分熔融程度的认识仍存在较大分歧。本研究通过汇集长白山火山及邻区(包括朝鲜境内)多个密集流动地震台阵和区域固定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采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获得了长白山火山区高精度的Rayleigh面波相速度模型。成像结果表明:长白山火山中-下地壳深度位置存在显著低波速异常,可能指示了岩浆房的存在。上地壳局部低速区可能反映了壳内深部岩浆向上运移的通道或者是区域小尺度的岩浆聚集体。长白山火山上地幔顶部的低速可能揭示了软流圈热物质上涌,其减压熔融为壳内岩浆房提供了幔源岩浆补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火山 地壳岩浆房 软流圈上涌 背景噪声成像
下载PDF
西太平洋侏罗纪海洋地壳断裂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锦昌 杨晓东 +2 位作者 林婧雪 曲梦 罗怡鸣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5,共15页
侏罗纪洋壳为现存最古老的海洋地壳,残留在地球表面上很少,目前对于侏罗纪洋壳的断裂特征和构造变形了、解很少。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的反射地震剖面精细解释了位于西太平洋的侏罗纪洋壳基底沉积地层和断裂结构,发现在、研究区存在基底断层... 侏罗纪洋壳为现存最古老的海洋地壳,残留在地球表面上很少,目前对于侏罗纪洋壳的断裂特征和构造变形了、解很少。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的反射地震剖面精细解释了位于西太平洋的侏罗纪洋壳基底沉积地层和断裂结构,发现在、研究区存在基底断层沉积断层和垮塌断层三种类型的断裂构造,并对其走向、倾角、断距等几何参数与变形特征进行了推测和定量研究。研究还发现,基底断层是洋壳受到板块伸展拉张而产生的,在后期海底沉积过程中持续发育并错断上覆沉积物,在海底形成明显的断层陡坎。沉积断层是沉积地层自身重力作用的产物,受到沉积地层岩石性质的控制。垮塌断层是岩浆侵出或者侵入形成海山,导致洋壳及其上覆沉积局部抬升并向两侧推移,引起先存的基底断层和沉积断层重新错动产生的。研究区内切断洋壳基底和上覆沉积的活动断层的推测走向大体符合侏罗纪洋壳基底面起伏、重力异常骤变界面以及地磁异常条带等的走向,表明这些断裂从侏罗纪洋中脊的海底扩张中演变而来,并且持续活动至今。这些发育在古老洋壳上的断层能够长时间让水进入岩石圈并进入俯冲带及地球内部,从而促进地球水循环。尽管目前尚未发现这些断裂产生大地震,但这些断层可能随着板块俯冲而演变成俯冲带地震大断裂,今后研究应该关注这类断层在靠近海沟之前的演化规律和潜在地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壳 侏罗纪 断层作用 水循环 地震
下载PDF
北太平洋大洋钻探研究进展——古海洋与古气候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亚南 仲义 +6 位作者 陈艇 赵德博 王敦繁 盖聪聪 姜兆霞 蒋晓东 刘青松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32,共17页
北太平洋作为全球大洋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低纬间热量和物质的传输与再分配方面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进而影响到地球气候系统。基于过去50多年来的大洋钻探工作,前人在北太平洋地球科学的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本文回顾了北太... 北太平洋作为全球大洋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低纬间热量和物质的传输与再分配方面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进而影响到地球气候系统。基于过去50多年来的大洋钻探工作,前人在北太平洋地球科学的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本文回顾了北太平洋古海洋和古气候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1)东亚夏季风和西部边界流演化,以及其对高低纬热量、水汽的传输;(2)北太平洋中层水和深层水的性质变化、分布范围和驱动机制,以及冰期旋回中水体垂直交换作用的气候响应;(3)风尘输入对亚洲内陆古环境的反映,及其对北太平洋生产力的铁肥效应。尽管前人针对上述科学问题都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工作,但目前在对北太平洋上述几方面的认识上仍然存在着分歧。基于对前人研究的总结概括,本文最后提出了未来北太平洋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强调了多圈层、多系统角度对深入认识过去地球气候系统变化的重要性,并对未来大洋航次开展的理想靶区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钻探 东亚夏季风 西部边界流 风尘 生产力 北太平洋
下载PDF
中国新型研究型大学PI制的运行机制与成效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朱柯锦 马近远 刘青松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3-70,87,共9页
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是中国新型研究型大学有效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举措。相比传统的所长负责制和项目聘任制,PI制以科研人员个体为基本单位进行科研决策和资源配置,是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科研组织模式。本文基于组织分权与高... 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是中国新型研究型大学有效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举措。相比传统的所长负责制和项目聘任制,PI制以科研人员个体为基本单位进行科研决策和资源配置,是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科研组织模式。本文基于组织分权与高等教育系统理论构建分析框架,以访谈和文档研究为基础,结合问卷对南方科技大学的PI制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发现,PI制可以有效激发基础科研创新活力并推动市场导向型校企科研合作,但与国家战略导向型科研需求存有潜在的不兼容。为此,新型研究型大学可探索多元错位发展,或通过PI协作群提升与国家政策导向科研的兼容性,也可选择充分发挥PI制优势以保护基础研究人才的科研自主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制 组织分权 高等教育系统 新型研究型大学
下载PDF
西太平洋俯冲板块正断层系统与动力学特征
17
作者 王悠昆 周志远 +1 位作者 林间 张帆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3-180,共8页
俯冲带是地球上最大地震的发源地。俯冲板块正断层为海水进入上地幔,引起蛇纹石化提供通道,其地震可能引发大海啸。研究其动力学机制,对推动俯冲带动力学过程研究及保护人类生命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西太平洋汤加海沟、马里... 俯冲带是地球上最大地震的发源地。俯冲板块正断层为海水进入上地幔,引起蛇纹石化提供通道,其地震可能引发大海啸。研究其动力学机制,对推动俯冲带动力学过程研究及保护人类生命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西太平洋汤加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伊豆-小笠原海沟和日本海沟俯冲板块外缘隆起带到海沟附近的正断层分布与变形特征,定量化阐明了地球动力学模拟方法揭示的西太平洋俯冲板块正断层形成过程。研究发现汤加海沟和马里亚纳海沟的正断层平均断距最大;俯冲板片有效弹性厚度变化直接影响正断层形成区域,而有效弹性厚度与板块年龄相关性较大。本文系统性回顾了西太平洋俯冲动力学研究并且提出了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带 正断层 地球动力学 西太平洋
下载PDF
海洋微生物学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课程改革探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静 程斯宇 张传伦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19-225,309,共8页
为充分发挥深圳临海和“双区驱动”优势,根据南方科技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理念,基于海洋科学专业特色,将海洋微生物实验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上推陈出新:关注生命演化重大科学问题,加强海洋高端技术教学理念,将海洋学科的前沿知识充实到教学... 为充分发挥深圳临海和“双区驱动”优势,根据南方科技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理念,基于海洋科学专业特色,将海洋微生物实验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上推陈出新:关注生命演化重大科学问题,加强海洋高端技术教学理念,将海洋学科的前沿知识充实到教学课程中;开辟新兴学科方向古菌海洋学,开发挖掘海洋微生物资源,将教育与科研相结合;依托海洋先进技术和高端实验平台,设计学科交融课程内容,采取小班特色教学模式;从而系统全面地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具有专业素质以及开创性精神的优秀海洋复合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生物学 前沿研究 实验教学改革 科教结合 海洋复合型人才培养
下载PDF
云南腾冲热海地球科学野外教学资源及实习基地建设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静 曾芝瑞 +2 位作者 郭震 程斯宇 张传伦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48-253,共6页
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地球科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腾冲热海是我国大陆罕见的火山、地热并存地区,也是我国热泉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蕴含丰富的生物地球化学资源,并且采样环境安全、方便,具有建设地球科学野外实习... 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地球科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腾冲热海是我国大陆罕见的火山、地热并存地区,也是我国热泉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蕴含丰富的生物地球化学资源,并且采样环境安全、方便,具有建设地球科学野外实习基地的充分条件。以云南腾冲热海为例,探讨了交叉学科的地学实习基地建设,进一步挖掘热海独特的地质学、地震学和生物地球化学教育资源;开展校地合作,整合高校和学科的独有教育优势,建设具有极端环境区域特色、学科交融特色的综合实践基地,实现热海实习基地教学资源的深入开发,培养地球科学综合性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习基地建设 地球科学 腾冲热海 实践教学改革
下载PDF
浅水海洋平台悬跨式隔水管设计方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召 屈衍 +1 位作者 罗岚 秦伟 《中国海洋平台》 2022年第2期60-66,79,共8页
为节约成本,在设计要求相对较低的浅水海域采用悬跨式隔水管。详述悬跨式隔水管的设计流程,提出悬跨式隔水管设计中的等效模型设计,对悬跨式隔水管进行强度和涡激振动(Vortex-Induced Vibration,VIV)疲劳分析,提出改善VIV疲劳的方法,旨... 为节约成本,在设计要求相对较低的浅水海域采用悬跨式隔水管。详述悬跨式隔水管的设计流程,提出悬跨式隔水管设计中的等效模型设计,对悬跨式隔水管进行强度和涡激振动(Vortex-Induced Vibration,VIV)疲劳分析,提出改善VIV疲劳的方法,旨在为浅水可移动平台悬跨式隔水管的应用提供设计框架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跨式隔水管 设计 涡激振动 强度 疲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