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1-2015年抚州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克强 朱小康 +1 位作者 王建辉 徐晓燕 《江西医药》 CAS 2017年第6期532-535,共4页
目的分析2011-2015年抚州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为抚州市控制手足口病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抚州市2011-2015年手足口病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5年抚州市报告手足口病病例数平均增长速度为22.93%,年均发... 目的分析2011-2015年抚州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为抚州市控制手足口病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抚州市2011-2015年手足口病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5年抚州市报告手足口病病例数平均增长速度为22.93%,年均发病率为59.89/10万,发病率在29.53/10万-75.19/10万之间。抚州市手足口病发病呈现季节性分布特征,总体发病呈现双高峰分布,主高峰在3-6月,次高峰在8-9月。高发病区依次为南丰县、崇仁县和乐安县。散居儿童为高发病人群,占抚州市发病数的95.49%。发病主要集中在<5岁儿童,占抚州市发病数的97.09%。男性发病率(78.43/10万)高于女性发病率(39.94/10万)。结论抚州市控制手足口病流行需提前做好手足口病的季节性预防工作,对高发病区采取对应防控措施以控制其流行,普及手足口病防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工作以降低重点人群发病率。建议对<5岁儿童接种手足口病疫苗,以降低手足口病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发病率 流行病学特征
下载PDF
DNA-PKcs在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炜娟 梁斌 +1 位作者 黄雄峰 李亮荣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76-1279,共4页
机体在体内因素如DNA碱基错配、自身不稳定性、机体代谢产生活性氧自由基(ROS)等,体外因素如辐射、化学毒物、药物、病毒和霉菌等作用下,可以造成DNA损伤。DNA损伤有碱基损伤、错配、DNA单链或双链断裂、嘧啶二聚体形成等多种类型。其中... 机体在体内因素如DNA碱基错配、自身不稳定性、机体代谢产生活性氧自由基(ROS)等,体外因素如辐射、化学毒物、药物、病毒和霉菌等作用下,可以造成DNA损伤。DNA损伤有碱基损伤、错配、DNA单链或双链断裂、嘧啶二聚体形成等多种类型。其中,DNA双链断裂(DSB)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损伤类型。DSB的修复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同源重组(HR)、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损伤修复 DNA依赖性蛋白激酶亚单位(DNA-PKcs) 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 抑制剂
下载PDF
2011-2015年抚州市恙虫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上官致洋 吴斐琳 +3 位作者 严秀英 章志红 郑月娥 朱小康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3-156,共4页
目的分析2011-2015年抚州市恙虫病的流行趋势与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抚州市恙虫病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5年抚州市恙虫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5年,抚州市共报告恙虫病677例,年均发病率... 目的分析2011-2015年抚州市恙虫病的流行趋势与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抚州市恙虫病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5年抚州市恙虫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5年,抚州市共报告恙虫病677例,年均发病率为3.42/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X_(趋势)~2=630.823,P<0.001),年均增长速度为102.69%。南丰县恙虫病发病人数(占86.71%)和年均发病率(40.26/10万)均居抚州市各县(区)之首。南丰县(X_(趋势)~2=571.513,P<0.001)、宜黄县(X_(趋势)~2=37.584,P<0.001)和黎川县(X_(趋势)~2=6.969,P=0.008)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恙虫病发病呈现季节性,主要集中在6~12月(占98.23%),其中11月、12月病例最多(占56.13%)。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1∶1.21,40~69岁病例占76.81%,50岁及以上病例占51.11%,农民占94.68%。结论抚州市恙虫病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呈现季节性,南丰县恙虫病疫情比较严峻,农村女性和中老年人为恙虫病的高发人群。建议针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制定有效措施,控制抚州市恙虫病疫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林斑疹伤寒 发病率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2011-2015年抚州市乙肝流行趋势与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上官致洋 朱小康 +2 位作者 王克强 王建辉 谢雯艳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90-993,共4页
目的分析2011-2015年抚州市乙肝流行趋势与流行病学特征,为乙肝疫情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2015年抚州市乙肝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2015年抚州市乙肝年均发病率为72.63/10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2=257.28... 目的分析2011-2015年抚州市乙肝流行趋势与流行病学特征,为乙肝疫情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2015年抚州市乙肝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2015年抚州市乙肝年均发病率为72.63/10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2=257.282,P<0.01),发病率年均增长速度为11.90%。高发病区依次为黎川县、南城县、南丰县、宜黄县和金溪县。报告病例以20~59岁居多,占85.08%。男、女性别比为3.27∶1,男、女性的发病率分别为107.32/10万和35.31/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 533.265,P<0.01),男、女性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χ2值分别为138.046和149.776,P<0.01)。患者以农民、从事家务及待业为主,其中农民发病构成比呈下降趋势(χ2=20.128,P<0.01),家务及待业患者构成比呈上升趋势(χ2=50.056,P<0.01)。结论抚州市乙肝预防与控制工作重点在农村,农民、家务及待业者为主要风险人群,因此应加强对该人群的健康教育,提高乙肝防治认知水平,同时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控制乙肝的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 发病率 流行趋势 流行病学特征
原文传递
2011-2015年抚州市梅毒报告发病趋势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朱小康 王克强 +1 位作者 上官致洋 王建辉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61-1065,共5页
目的为了控制梅毒疫情,分析2011-2015年抚州市梅毒的流行趋势与特征,提出预防控制对策。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5年抚州市梅毒疫情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5年抚州市报告梅毒年均发病率13.17/10万,发病率呈上升趋... 目的为了控制梅毒疫情,分析2011-2015年抚州市梅毒的流行趋势与特征,提出预防控制对策。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5年抚州市梅毒疫情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5年抚州市报告梅毒年均发病率13.17/10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_(趋势)~2=182.340,P<0.001),发病率年均增长速度22.50%。发病以隐性梅毒和Ⅰ期梅毒为主,隐性梅毒(χ_(趋势)~2=199.544,P<0.001)和Ⅰ期梅毒(χ_(趋势)~2=13.727,P<0.001)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高发病区依次为广昌县、南丰县、南城县、乐安县、临川区和黎川县。发病以农民、家务及待业人群和职业不祥人群为主,农民发病构成比呈下降趋势(χ_(趋势)~2=8.191,P=0.004),家务及待业人群发病构成比呈上升趋势(χ_(趋势)~2=25.464,P<0.001)。不同性别人群隐性梅毒、Ⅰ期梅毒、Ⅱ期梅毒和胎传梅毒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段,不同性别人群发病年龄分布不同。结论抚州市对梅毒高发病区需采取有效的针对性干预措施,以农民、家务及待业人群为重点,加强人群性健康教育,对隐性梅毒和Ⅰ期梅毒早发现、早诊断、早期实行规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发病率 疾病报告
原文传递
2014—2018年江西省抚州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特征与减寿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上官致洋 朱小康 +1 位作者 吴斐琳 车海萍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32-635,640,共5页
目的 了解2014—2018年抚州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和减寿特征,为恶性肿瘤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2014—2018年抚州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监测资料。采用Excel 2010和SPSS 26.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计算恶性肿瘤粗死亡率、中国人口... 目的 了解2014—2018年抚州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和减寿特征,为恶性肿瘤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2014—2018年抚州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监测资料。采用Excel 2010和SPSS 26.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计算恶性肿瘤粗死亡率、中国人口标化死亡率(中标率)、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世标率)、死因顺位、潜在减寿年数(PYLL)、潜在减寿率(PYLLR)和平均减寿年数(AYLL)等指标,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Joinpoint 4.9.1.0软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并进行t检验。结果 2014—2018年抚州市居民恶性肿瘤年均粗死亡率、中标率和世标率分别为112.19/10万、91.53/10万和90.19/10万,男性粗死亡率和中标率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女性和总人群恶性肿瘤中标率均呈上升趋势(APC分别为4.16%、5.60%和4.63%,P<0.05)。在地区分布上,崇仁县、临川区和东乡区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居前3位。在年龄分布上,恶性肿瘤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χ趋势2=49 125.475,P<0.01)。肝癌、肺癌、胃癌、结直肠癌和宫颈癌中标率位居抚州市恶性肿瘤前5位,共占恶性肿瘤死亡总数的79.58%;且肝癌、肺癌和结直肠癌中标率均呈上升趋势(APC分别为7.46%、2.63%和10.82%,P<0.05)。肝癌和胃癌分别是男性和女性的首位死因。男性肝癌、肺癌、结直肠癌和女性肝癌中标率均呈上升趋势(APC分别为7.02%、2.97%、9.86%和8.78%,P<0.05)。2014—2018年抚州市居民恶性肿瘤PYLL为367 323人年,居全死因首位;恶性肿瘤PYLL前3位依次为肝癌、胃癌和肺癌。2014—2018年抚州市恶性肿瘤PYLLR为18.36‰,AYLL为16.36年,其中男性PYLLR为20.30‰、AYLL为14.29年,女性PYLLR为14.73‰、AYLL为18.49年。2014—2018年,抚州市居民恶性肿瘤、肝癌和肺癌PYLLR均呈上升趋势(APC分别为6.55%、8.78%和7.33%,P<0.05),恶性肿瘤、肝癌、结直肠癌和宫颈癌AYLL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2.08%、-2.04%、-7.46%和-4.25%,P<0.05)。结论 抚州市恶性肿瘤中标死亡率和PYLLR总体均呈上升趋势,恶性肿瘤疾病负担较重且日趋严峻。男性和中老年人群是高危人群,应积极采取三级预防策略,重点加强男性肝癌、肺癌、胃癌和女性胃癌、宫颈癌的防治,以降低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减轻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死亡率 趋势 年度变化百分比 潜在减寿年数
原文传递
抚州市5590名孕中期唐氏综合征血清学筛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上官致洋 唐龙泉 +1 位作者 傅梅 朱小康 《社区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212-214,218,共4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抚州市孕中期妇女唐氏综合征(DS)血清学临床筛查结果,为当地优生优育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03-01-2018-08-31到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参加DS筛查的孕中期孕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血清甲胎蛋白(AFP)、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抚州市孕中期妇女唐氏综合征(DS)血清学临床筛查结果,为当地优生优育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03-01-2018-08-31到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参加DS筛查的孕中期孕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血清甲胎蛋白(AFP)、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游离雌三醇(uE3)和抑制素A(Inh-A)检测结果,评估胎儿DS、18三体综合征(ES)和开放性神经管缺陷(ONTD)的风险性,并分析DS影响因素。结果5590例孕妇中共筛查出高风险孕妇346例(6.19%),其中DS、ES和ONTD阳性率分别为5.04%、1.09%和0.38%。DS(χ2MH=188.901,P<0.001)和ES(χ2MH=20.243,P<0.001)筛查阳性率随着年龄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不同年份ES筛查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χ2MH=7.529,P=0.00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6.70,95%CI为12.31~22.65,P<0.001)、β-HCG(OR=12.80,95%CI为8.59~19.09,P<0.001)和Inh-A(OR=11.51,95%CI为7.07~18.75,P<0.001)是DS的危险因素;AFP(OR=0.05,95%CI为0.04~0.08,P<0.001)和uE3(OR=0.10,95%CI为0.06~0.17,P<0.001)是DS的保护因素。结论孕中期血清学四联筛查是发现DS、ES和ONTD高危人群的重要指标,提倡适龄生育,普及产前筛查有利于降低先天缺陷儿的出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氏综合征 18三体综合征 开放性神经管缺陷 孕中期 产前筛查
原文传递
2011-2016年抚州市肺结核时空聚集特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上官致洋 严秀英 曹飞 《社区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23期1565-1568,共4页
目的肺结核是我国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2013年以来报告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居甲乙类传染病第2位。本研究通过对抚州市2011-2016年肺结核发病的时空聚集特征进行分析,为当地肺结核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目的肺结核是我国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2013年以来报告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居甲乙类传染病第2位。本研究通过对抚州市2011-2016年肺结核发病的时空聚集特征进行分析,为当地肺结核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抚州市2011-01-01-2016-12-31肺结核疫情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病学特征,并应用SaTScan 9.5分析时空聚集特征。结果 2011-2016年抚州市共报告肺结核发病14 47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60.74/10万,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χ^(2)MH=27.064,P<0.001;农民、男性和中老年人为抚州市肺结核高危人群。逐年时空扫描共发现4个一类聚集区和1个二类聚集区,聚集时间多为每年的1~5月份,各聚集区的对数似然比为12.85~44.39,相对危险度为1.52~2.61,均P<0.001。南丰县于2012-2015年连续4年均为一类聚集区,且该县2011-2016年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总体呈现逆势上升趋势,χ^(2)MH=5.826,P=0.016;其余各县区在个别年度也有时空聚集现象。结论 2011-2016年抚州市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病例分布具有一定的时空聚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流行特征 时空聚集性 抚州市
原文传递
洪灾后6年灾民血压心率变化及性别差异分析
9
作者 章志红 程晓龙 +2 位作者 俞雯 张小羽 林少龙 《社区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22期1333-1336,共4页
目的分析灾民在洪灾后6年间3个时期的血压心率变化情况及性别之间的差异,为灾后高血压防控及性别差异化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06-21-2016-08-30江西抚州洪灾后灾民445例,重复测量灾民灾期(第1~3天)、4个月、6年血压心率指标,采用... 目的分析灾民在洪灾后6年间3个时期的血压心率变化情况及性别之间的差异,为灾后高血压防控及性别差异化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06-21-2016-08-30江西抚州洪灾后灾民445例,重复测量灾民灾期(第1~3天)、4个月、6年血压心率指标,采用t检验、χ^(2)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性别灾民在灾后3个时期的血压心率变化及性别差异。结果445例灾民均为本地户籍、农民、汉族、大专以下文化程度。灾期、灾后4个月、6年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是8.3%(37/445)、2.7%(12/445)、18.9%(84/445)。6年间,灾民高血压患病率提升了16.2%(72/445),男女分别提升21.2%(33/156)和13.5%(39/289)。6年间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分别增加了18.2 mm Hg、10.8 mm Hg、8.5次/分。灾后6年男性收缩压(t=3.347,P<0.001),舒张压(t=3.314,P<0.001)高于女性。灾后第2天、第3天、4个月的男性收缩压也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洪灾后6年间,灾民收缩压及高血压患病率增长幅度较大,男性高于女性。应加强洪灾后灾民高血压长期防控措施,尤其是男性灾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灾 血压 心率 性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