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环境中微塑料去除技术研究进展
1
作者 孙一喆 詹健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7-452,共6页
首先概述了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及对人体的危害,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可通过地表径流和污水厂出水进入引用水,从而被人类摄入体内,引发多种毒性作用。随后讨论了膜技术、磁分离、电絮凝、光催化降解与生物降解等新技术的处理... 首先概述了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及对人体的危害,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可通过地表径流和污水厂出水进入引用水,从而被人类摄入体内,引发多种毒性作用。随后讨论了膜技术、磁分离、电絮凝、光催化降解与生物降解等新技术的处理原理、去除效果与优缺点,重点关注各项新技术研究进展及其有效性。最后据此提出了实验研究及后续处置方面的展望。归纳了水环境中微塑料去除技术研究进展,以期为未来进一步降低能耗、提高水环境中微塑料的去除率,形成稳定工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水处理 去除效率
下载PDF
蔬菜型人工湿地资源化处理农村分散生活污水
2
作者 朱永茂 刘伟 +3 位作者 张建美 刘怡彤 王开红 全树名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0,共6页
为对农村分散生活污水进行资源化处理,以空心菜为湿地植物,在温度(32±2)℃、水力负荷2.40 m^(3)/(m^(2)·d)条件下进行湿地污水处理实验,评价了蔬菜型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处理性能及其资源化回收潜能。结果表明,当COD、TP、NH_(4)... 为对农村分散生活污水进行资源化处理,以空心菜为湿地植物,在温度(32±2)℃、水力负荷2.40 m^(3)/(m^(2)·d)条件下进行湿地污水处理实验,评价了蔬菜型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处理性能及其资源化回收潜能。结果表明,当COD、TP、NH_(4)^(+)-N平均进水浓度分别为198.52、2.92、20.69 mg/L时,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3.8%、64.0%、27.6%,将COD、TP、NH_(4)^(+)-N平均进水浓度降低为148.12、1.81、15.14 mg/L时,湿地去除效果明显提升,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6.5%、73.0%、41.3%,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34.83、0.49、8.89 mg/L,出水COD、TP、TN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8918-2002)一级A标准,NH_(4)^(+)-N达到二级标准,实验期间空心菜生长状态良好,每株平均增重45.88 g,增长47 cm,具有较大的资源回收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污水 蔬菜型人工湿地 污水资源化 空心菜
原文传递
南昌前湖区域夏季降水中低分子有机酸的分布与来源 被引量:1
3
作者 邹长伟 杨心怡 +1 位作者 黄虹 张艺珂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0-162,共13页
2020年5—9月,共采集南昌前湖区域20个降水事件的88个分段降水样品,测定降水中3种低分子有机酸(甲酸、乙酸、草酸)和4种无机阴离子(Cl^(-)、NO_(2)^(-)、NO_(3)^(-)、SO_(4)^(2-))浓度,分析讨论降水有机酸的分布、来源,定量解析云下冲... 2020年5—9月,共采集南昌前湖区域20个降水事件的88个分段降水样品,测定降水中3种低分子有机酸(甲酸、乙酸、草酸)和4种无机阴离子(Cl^(-)、NO_(2)^(-)、NO_(3)^(-)、SO_(4)^(2-))浓度,分析讨论降水有机酸的分布、来源,定量解析云下冲刷、云水对降水有机酸的贡献.结果表明,降水中甲酸、乙酸、草酸占所测定阴离子总量的16%,降水有机酸与无机酸总量的月变化呈相反趋势;长降水事件的降水有机酸浓度在降水进程中呈现先逐渐降低,到降雨末期趋于平稳或稍稍反升的变化特征;降水进程中,云下冲刷对降水中3种有机酸的贡献率逐渐减小,而云水对其贡献率逐渐增大,降雨前期,云下冲刷为降水中有机酸根的主要来源,降雨后期,以云水贡献为主;前期降水中3种有机酸两两之间的相关性比末期降水中的弱,降水中草酸与SO_(4)^(2-)的相关性较甲、乙酸与SO_(4)^(2-)的相关性强,反映降水中草酸受二次污染影响大;基于甲酸/乙酸比值(F/A)分析,南昌地区5、9月降水有机酸受二次有机物影响较大,6—8月降水有机酸主要来源于植物直接排放;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降水有机酸受酸性气溶胶、燃烧源、植物排放源的影响;PMF分析结果表明燃烧源、二次颗粒的冲刷和植被排放源对降水有机酸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低分子有机酸 云下冲刷 云水 来源 南昌
原文传递
人造沸石去除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氨氮的实验研究
4
作者 吴永明 邓利智 +4 位作者 赵红 沈紫飞 任天成 周佳钰 邓觅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9-105,共7页
采用人造沸石处理高速公路服务区高浓度NH_(3)-N污水,从温度、投加量、pH和不同搅动方式等角度考察人造沸石对污水中NH_(3)-N去除的影响,同时结合人造沸石重复使用性能探讨其工程运用的潜能。结果表明:静置条件下,20 g/L人造沸石在4℃... 采用人造沸石处理高速公路服务区高浓度NH_(3)-N污水,从温度、投加量、pH和不同搅动方式等角度考察人造沸石对污水中NH_(3)-N去除的影响,同时结合人造沸石重复使用性能探讨其工程运用的潜能。结果表明:静置条件下,20 g/L人造沸石在4℃和25℃下24 h内对污水中NH_(3)-N的去除率分别达41.28%和48.34%(相差7.06%),表明温度对NH_(3)-N去除无显著影响;不同搅动方式对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表现为曝气>振荡>静置,20 g/L人造沸石在曝气(1.0 L/min)条件下,NH_(3)-N去除率达80.02%;当人造沸石投加量增大到50、100 g/L时,振荡(100 r/min)条件下NH_(3)-N去除率分别可达83.34%、89.48%;对于不同pH污水,曝气处理时pH对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表现为碱性>中性>酸性;人造沸石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重复使用6次,NH_(3)-N去除率仍可达36.77%。人造沸石在去除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中NH_(3)-N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沸石 高速公路服务区 污水 氨氮 吸附动力学
下载PDF
吸附-臭氧氧化法去除选矿药剂乙硫氮及COD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沈紫飞 邓觅 +3 位作者 吴永明 邓利智 周佳钰 李坊飞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0-425,共6页
采用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吸附-臭氧氧化法处理乙硫氮模拟废水,结果表明,(1)对于乙硫氮和对应COD的去除,臭氧的投加量(低于3.00 g/h)与之成正相关关系,活性炭的粒径则与之相反(当≥60目时的去除率可达到70.1%和70.8%,较≤20目对应的... 采用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吸附-臭氧氧化法处理乙硫氮模拟废水,结果表明,(1)对于乙硫氮和对应COD的去除,臭氧的投加量(低于3.00 g/h)与之成正相关关系,活性炭的粒径则与之相反(当≥60目时的去除率可达到70.1%和70.8%,较≤20目对应的去除率高出40.2%和41.5%),同时pH值则表现出影响不明显的效果;(2)乙硫氮在初始浓度为400 mg/L,初始pH为7.8,臭氧、活性炭投加量分别为3.00 g/h、1.50 g/L,反应50 min时,吸附-臭氧氧化法对乙硫氮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9.8%,80.7%,较单独活性炭处理提升29.7%,9.9%,其中COD去除率较单独臭氧处理提升31.2%;(3)整体上,对乙硫氮的去除效果表现为吸附-臭氧氧化>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同时COD去除效果表现为吸附-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由此可见,吸附-臭氧氧化法可实现对乙硫氮及COD的有效同步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氧化 活性炭吸附 吸附-臭氧氧化 乙硫氮 COD
下载PDF
中国农田磷流失风险评价及其关键驱动因素
6
作者 郑博福 刘海燕 +4 位作者 吴汉卿 吴之见 刘忠 朱锦奇 万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2-343,共12页
农田面源磷流失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流域内农田磷流失风险的关键源区及其影响因子是面源污染控制的重要手段。基于磷指数模型开展2000—2020年中国农田磷流失风险评估,选取土壤有效磷含量、磷肥施用量为源因子,土壤侵蚀... 农田面源磷流失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流域内农田磷流失风险的关键源区及其影响因子是面源污染控制的重要手段。基于磷指数模型开展2000—2020年中国农田磷流失风险评估,选取土壤有效磷含量、磷肥施用量为源因子,土壤侵蚀模数、年径流深、农田和水体间归一化距离指数为迁移因子,结合GIS技术评估了中国农田磷流失的关键源区;在此基础上,利用随机森林法分析影响中国农田磷流失的关键因子,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农田磷流失风险指数与各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中国农田的磷流失的低、中、高、极高风险面积分别占农田总面积的43.8%、40.5%、13.4%、2.4%。2)中国农田磷流失在2000、2005、2010、2015、2020年高风险和极高风险总面积的年平均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南诸河流域、松辽河流域、西南诸河流域、黄河流域、内陆河流域、海河流域。3)影响农田磷流失风险的关键源因子和迁移因子分别为土壤有效磷含量和归一化距离指数,其重要性特征值分别为129.53和65.12,土壤有效磷含量是农田磷流失最主要影响因子。4)磷流失风险指数与源因子指数、迁移因子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选取的14个指标对磷指数的解释度达0.62,其中源因子和迁移因子对磷指数的贡献率分别为0.77、0.19(P <0.001)。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农田磷流失风险评估提供科学参考,对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宏观防控及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面源污染 磷指数模型 磷流失 风险评价 关键因子 随机森林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F-53B胁迫下污水厌氧处理系统及微生物群落的响应
7
作者 郭雨婷 刘亚军 +5 位作者 邓觅 涂勋 吴虎彬 李昆 李荣富 吴永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1-729,共9页
通过构建厌氧反应体系,评估低浓度(1mg/L)和高浓度(10mg/L)氯化多氟醚磺酸盐(F-53B)胁迫下,厌氧处理系统出水水质、污泥性状和细菌群落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在F-53B的胁迫下,COD、氮(TN、NH_(4)^(+)-N)和磷(TP、PO_(4)^(3-)-P)在出水中... 通过构建厌氧反应体系,评估低浓度(1mg/L)和高浓度(10mg/L)氯化多氟醚磺酸盐(F-53B)胁迫下,厌氧处理系统出水水质、污泥性状和细菌群落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在F-53B的胁迫下,COD、氮(TN、NH_(4)^(+)-N)和磷(TP、PO_(4)^(3-)-P)在出水中的含量会升高,而污泥相对生物量(MLVSS/MLSS)则出现下降,且F-53B的浓度越高影响越大.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相较于对照组(0mg/L F-53B),仅高浓度F-53B胁迫下细菌群落的多样性(ACE、Chao1和PD指数)出现了显著下降.同时,研究还发现,随着高浓度F-53B暴露时间的延长,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逐渐增大,而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的相对丰度逐渐降低.此外,基于FAPROTAX功能预测分析发现,F-53B胁迫下微生物表现出更低的氮(N)代谢潜力和更高的化能异养和发酵能力.冗余分析(RDA)表明,厚壁菌门主要受F-53B的正向影响,并与TN和NH_(4)^(+)-N呈正相关;而变形菌门受F-53B的负向影响,并与COD、TP和PO_(4)^(3-)-P呈正相关.揭示了新型氟化物—F-53B对污水厌氧处理系统的胁迫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多氟醚磺酸盐(F-53B) 污水厌氧处理 微生物群落 功能预测
下载PDF
菌藻共生系统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机理及其应用进展
8
作者 朱绎如 詹健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8-442,共5页
首先从菌藻之间的关系介绍了菌藻共生系统。随后,阐述了菌藻共生系统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机理,主要是细胞通过吸附作用将重金属附着在细胞壁表面,再将重金属运送到细胞内进行生物富集,以及胞外聚合物与重金属形成络合物去除重金属。最后,... 首先从菌藻之间的关系介绍了菌藻共生系统。随后,阐述了菌藻共生系统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机理,主要是细胞通过吸附作用将重金属附着在细胞壁表面,再将重金属运送到细胞内进行生物富集,以及胞外聚合物与重金属形成络合物去除重金属。最后,综述了菌藻共生系统处理畜禽养殖废水和矿山废水以及纺织废水的现状。归纳了菌藻共生系统处理重金属废水的优点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藻共生系统 重金属 机理 应用
下载PDF
电场预处理对藻菌共生体处理养猪废水的影响机制分析
9
作者 罗娜 卓梦琼 +6 位作者 陈姝灿 高梦嘉 孙晨 王锌针 熊川懿 王圣智 李昆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2024年第1期57-63,共7页
随着畜禽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畜禽养殖废水已经成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但其自身包含大量碳氮磷等营养元素又是重要的农业资源。针对养猪废水高色度浊度、高碳氮磷的特点,引入电场预处理来降低废水的色度、浊度,在促进藻菌... 随着畜禽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畜禽养殖废水已经成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但其自身包含大量碳氮磷等营养元素又是重要的农业资源。针对养猪废水高色度浊度、高碳氮磷的特点,引入电场预处理来降低废水的色度、浊度,在促进藻菌共生体生长的同时提高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电场预处理能使养猪废水中的色度、浊度得到有效降低,铁、铝做阳极时色度、浊度的去除率均能达到90%以上。经电场预处理的废水在藻菌共生体的培养上也有更优的表现,铁、铝做阳极组中藻菌共生体对COD、TN、TP的7 d去除率分别为59.09%、61.78%、68.96%和62.26%、62.26%、83.92%,优于未经电场预处理组的47.82%、59.3%、60.48%。此外,铁、铝做阳极组和未经电场预处理组叶绿素含量分别从7.63、7.32、7.37 mg·L^(-1),增长到24.39、26.08、12.98 mg·L^(-1),是接种时的3.20、3.54、1.70倍,电场预处理明显提高了藻菌共生体中叶绿素的含量。说明电场预处理能有效提升藻菌共生体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获得更大的生物质资源,同步实现对废水的深度处理和资源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猪废水 电场处理 藻菌共生体 资源循环
下载PDF
生物炭强化生物滤池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效果及碳排放
10
作者 罗枭 张季 +4 位作者 王方磊 占宇辉 吴代赦 罗旭东 马志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5-322,共8页
为研究生物炭对生物滤池强化作用及其在“双碳”背景下碳排放量与去除效果相结合的评估方法,以秸秆生物炭强化曝气生物滤池为研究对象,在中温环境(25~30℃)下,探究了生物炭强化生物滤池的挂膜启动时间、处理能力、稳定性以及日碳排放量... 为研究生物炭对生物滤池强化作用及其在“双碳”背景下碳排放量与去除效果相结合的评估方法,以秸秆生物炭强化曝气生物滤池为研究对象,在中温环境(25~30℃)下,探究了生物炭强化生物滤池的挂膜启动时间、处理能力、稳定性以及日碳排放量。结果表明,滤池的挂膜时长为14 d;当水力负荷和进水流量分别为0.045m^(3)/(m^(2)·h)和0.9 m^(3)/d时,系统的最佳进水水力停留时间为8 h,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0%、79.1%、62.5%、78.4%;当水力停留时间和进水流量分别为8 h和1.2 m^(3)/d,系统最佳的水力负荷为0.030 m^(3)/(m^(2)·h),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3%、87.4%、68.1%、79.0%;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不同时期悬浮球与陶粒上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含量相比刚驯化污泥上EPS的含量都有所增加,表明了生物滤池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比较稳定且污泥活性也比较好;在8 h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以及进水流量0.9 m^(3)/d的条件下,曝气生物滤池使污水达标排放的碳排放量为9.08 kg/d,因此采用生物炭强化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生物炭 农村 曝气 生物滤池
下载PDF
气浮-水解酸化-A/O-MBR工艺在家具集聚区污水处理厂中的应用
11
作者 吴永明 郭雨婷 +3 位作者 洪平 林雪平 吴代赦 邓觅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2-144,147,共4页
针对江西某家具集聚区污水,通过气浮-水解酸化-A/O-MBR工艺进行处理,阐述了该工艺的选择依据、工艺技术流程和参数,以及其运行效果。经过近1年稳定运行的结果显示,该工艺对污水能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实现对COD、BOD5、氨氮、固体悬浮物... 针对江西某家具集聚区污水,通过气浮-水解酸化-A/O-MBR工艺进行处理,阐述了该工艺的选择依据、工艺技术流程和参数,以及其运行效果。经过近1年稳定运行的结果显示,该工艺对污水能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实现对COD、BOD5、氨氮、固体悬浮物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0.0%、97.2%、89.1%、97.5%,出水COD为45 mg/L,BOD5为9.6mg/L,出水氨氮、固体悬浮物的质量浓度分别为4.9、10 mg/L,优于GB 18918-2002表1中的一级A排放标准。电费和药剂费分别约为1.25元/吨和0.57元/吨,合计废水处理成本为1.82元/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具集聚区废水 气浮工艺 水解酸化 A/O工艺 MBR工艺
原文传递
规模化猪场不同饲料、粪污及废水处理过程中抗生素和重金属的残留特征
12
作者 吴永明 涂勋 +5 位作者 李坊飞 李昆 朱林 刘亚军 李荣富 邓觅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7-1026,共10页
【目的】探究猪场不同环境介质中抗生素和重金属的残留特征。【方法】选取江西某规模化养猪场不同发育时期(妊娠期、育肥期、哺乳期、乳小期和保育期)饲料及对应粪污,以及猪场不同处理阶段(固液分离、USR、沼气池、调节池、BCO、SBBR、... 【目的】探究猪场不同环境介质中抗生素和重金属的残留特征。【方法】选取江西某规模化养猪场不同发育时期(妊娠期、育肥期、哺乳期、乳小期和保育期)饲料及对应粪污,以及猪场不同处理阶段(固液分离、USR、沼气池、调节池、BCO、SBBR、BAF、一级湿地和二级湿地)废水,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和原子荧光光度法对4种抗生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和青霉素)和4种重金属(Cu、Zn、Cr和As)进行测定。【结果】饲料和粪污含有的抗生素主要为金霉素和土霉素,金霉素在育肥饲料和乳小猪粪中含量较高,分别达0.167 mg/kg和0.8333 mg/kg,土霉素则表现为在育肥饲料和哺乳猪粪中含量较高,分别达0.0923 mg/kg和1.746 mg/kg;粪便中四环素含量在生猪各生长时期中无明显差别,平均含量达0.047 mg/kg,且仅在保育猪尿中检测到青霉素存在,含量为487.4629μg/L;饲料和粪污中重金属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Zn,Cu,Cr,As,其中饲料以保育时期的Zn含量最高,达2343.6 mg/kg,同时表现出各发育时期粪污中Zn含量均较高现象,且以保育猪粪和乳小猪尿含量最高,分别达6376 mg/kg和25261.5μg/L,而Cu在妊娠期的猪粪含量最高(354.5 mg/kg),As则在保育期猪尿中有较高检出(104.97μg/L);猪场废水处理工艺能有效去除抗生素和重金属,经一级湿地处理后Cu和Zn去除率可达89.7%和97.0%,而废水处理各构筑物污泥中也存在重金属且浓度由高到低均为Zn,Cu,Cr,As。【结论】规模化猪场的饲料和粪污(粪便、猪尿)普遍存在抗生素和重金属,且抗生素中金霉素和土霉素与重金属中Cu和Zn是猪场残留的主要高风险污染物,进入环境中有一定的生态风险,因此需严格控制其在猪场饲料中的添加,减少猪场粪污作为肥料带来的危害,降低猪场排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场粪污 饲料 废水处理 抗生素 重金属
下载PDF
鄱阳湖都昌段3处候鸟栖息地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研究
13
作者 王毛兰 张娴丹 +5 位作者 熊莹莹 郭奔 吴昊全 万扬杰 赵立月 熊鑫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9-348,共10页
为了掌握鄱阳湖区候鸟栖息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在鄱阳湖都昌段3处候鸟栖息地中,设置了采样地,采集表层(0~1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中的镉、铬、锌、铜、镍和铅元素含量,利用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负荷指数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潜... 为了掌握鄱阳湖区候鸟栖息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在鄱阳湖都昌段3处候鸟栖息地中,设置了采样地,采集表层(0~1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中的镉、铬、锌、铜、镍和铅元素含量,利用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负荷指数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3处候鸟栖息地表层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及其带来的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马影湖湿地候鸟保护站候鸟栖息地8个采样点表层土壤中铬、镍、铜、锌、铅和镉质量比分别为54.03~113.14 mg/kg、5.75~12.39 mg/kg、4.01~12.22 mg/kg、14.75~40.82 mg/kg、20.88~26.32 mg/kg和0.05~0.11 mg/kg;黄金咀湖心洲滩候鸟栖息地8个采样点表层土壤中铬、镍、铜、锌、铅和镉质量比分别为53.60~61.80 mg/kg、16.20~22.72 mg/kg、16.55~34.99 mg/kg、67.89~105.20 mg/kg、34.42~44.17 mg/kg和0.13~0.63 mg/kg;界石刘家湖岸候鸟栖息地10个采样点表层土壤中铬、镍、铜、锌、铅和镉质量比分别为65.02~75.65 mg/kg、22.44~32.54 mg/kg、20.12~55.88 mg/kg、73.82~168.53 mg/kg、28.27~47.39 mg/kg和0.27~1.35 mg/kg;马影湖湿地候鸟保护站的候鸟栖息地大部分采样点表层土壤未被锌、镉和镍元素污染,而被铬元素中度或重度污染;黄金咀湖心洲滩候鸟栖息地大部分采样点表层土壤未被镉元素污染,而被铜和铅元素重度污染;界石刘家湖岸候鸟栖息地5个采样点表层土壤未被镉元素污染,多个采样点表层土壤被铜和铅元素重度污染;马影湖湿地候鸟保护站的候鸟栖息地所有采样点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为低风险,黄金咀湖心洲滩候鸟栖息地部分采样点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为中等风险,界石刘家湖岸候鸟栖息地4个采样点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为高风险,5个采样点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为中等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污染 生态风险 候鸟栖息地 鄱阳湖都昌段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生活垃圾与牦牛骨共热解特性及动力学分析
14
作者 卢龙 彭蜜权 +4 位作者 陈雄波 林泽健 刘莹 陈阁香 陈奕霖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523-4531,共9页
为揭示青藏高原生活垃圾与牦牛骨共同热解焚烧处置性能,采用热重分析法分别对其进行单独热解以及不同质量比下共热解的失重特性研究,并运用非等温法进行热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生活垃圾、牦牛骨及其混合物热解失重过程都可分为3个阶段... 为揭示青藏高原生活垃圾与牦牛骨共同热解焚烧处置性能,采用热重分析法分别对其进行单独热解以及不同质量比下共热解的失重特性研究,并运用非等温法进行热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生活垃圾、牦牛骨及其混合物热解失重过程都可分为3个阶段,且共热解过程中存在相互作用,在600℃附近共热解基本完成。共同热解不但能使反应更加集中,还能改善牦牛骨的热解性能。不同质量比会影响共热解的热动力学,随着牦牛骨混合质量分数的增加,共热解表观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呈减小趋势。混合少量牦牛骨可以减缓共热解的成核作用,但随着混合质量分数的增加,会使共热解过程提前变为随机成核与随后生长控制。因此,在实际共同热解焚烧处置过程中,牦牛骨混合质量分数不宜过高,且需保持在60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热重分析 共热解 生活垃圾 牦牛骨
原文传递
洞庭湖出入湖氮磷通量特征及滞留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子豪 袁静 +2 位作者 田泽斌 储昭升 汪星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4-82,共9页
采用2013—2017年洞庭湖主要出入湖断面水质、水量监测数据,估算洞庭湖经由“四水”(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和长江“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入湖及城陵矶出湖氮、磷通量,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滞留效应。结果表明:时间上,2013... 采用2013—2017年洞庭湖主要出入湖断面水质、水量监测数据,估算洞庭湖经由“四水”(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和长江“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入湖及城陵矶出湖氮、磷通量,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滞留效应。结果表明:时间上,2013—2016年“四水”“三口”年均入湖氮、磷通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2017年受入湖水质改善、水量减小的同步影响,相比2016年入湖氮、磷通量分别减小了19.93%、23.14%,受水情影响,入湖氮、磷通量在年内分配不均,70%以上集中在4—9月;空间上,入湖氮、磷通量主要来源于“四水”水系,分别占78.48%和71.77%,其中湘江和沅江的贡献较大。“四水”受点、面源污染的综合作用,而“三口”的面源污染是其主要污染来源。此外,洞庭湖氮、磷滞留率很低,藻类浓度不高,但湖区氮、磷浓度(1.73、0.075 mg/L)仍远高于湖泊藻类暴发的临界值(0.20、0.02 mg/L)。为降低湖泊水华的发生风险,关键是保持湖泊的连通性,警惕长江“三口”区域总磷风险,并兼顾湖滨区污染物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污染物 污染物通量 滞留效应 污染物控制 湖泊水华 洞庭湖
下载PDF
盐湖卤水提锂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付煜 邓觅 +1 位作者 黄冬根 万金保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16,65,共9页
随着电动汽车等产业的迅速扩展,对锂原料的需求急剧增加。矿石锂资源濒临枯竭,而盐湖卤水中锂资源储量丰富、开采难度小,迅速成为当前锂盐生产和研究的热点。概述了全球盐湖卤水锂资源的分布、水质特性和提锂方法的应用情况;从反应机理... 随着电动汽车等产业的迅速扩展,对锂原料的需求急剧增加。矿石锂资源濒临枯竭,而盐湖卤水中锂资源储量丰富、开采难度小,迅速成为当前锂盐生产和研究的热点。概述了全球盐湖卤水锂资源的分布、水质特性和提锂方法的应用情况;从反应机理、影响因素、应用效果等方面论述了沉淀法、萃取法、吸附法、膜分离法和电化学法在盐湖卤水提锂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在现有技术中膜分离法和电化学法具有分离效果好和能耗低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而沉淀法和萃取法均存在药剂用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吸附法存在吸附过程缓慢、吸附剂易溶损等不足,导致其在生产中存在较大局限性。最后展望了盐湖锂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为后续优化提锂工艺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湖卤水 锂离子筛 膜分离 电化学提锂
下载PDF
不同植被类型根系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钰馨 郑博福 +3 位作者 傅赫 罗诚康 江旖慧 朱锦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46,共10页
为探究不同植被类型下的根系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以江西省北部武宁县的典型针阔混交林、毛竹林和休耕地为对象,采用染色示踪实验,并观测和采集土壤和根系样品,分别测定0~20,20~40和40~60 cm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植物根系特征、土壤蓄... 为探究不同植被类型下的根系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以江西省北部武宁县的典型针阔混交林、毛竹林和休耕地为对象,采用染色示踪实验,并观测和采集土壤和根系样品,分别测定0~20,20~40和40~60 cm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植物根系特征、土壤蓄水性能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等指标,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其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多重影响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针阔混交林和毛竹林均在0~60 cm土层出现大面积的染色情况,而休耕地则仅在0~20 cm土层出现,且根系越多的土层,染色面积往往越突出;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最大持水量、饱和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均显著降低(P<0.05);3)针阔混交林和毛竹林的根系数量分别为休耕地的16.96和30.95倍,其深层(40~60 cm)的蓄水能力(最大持水量)分别高出休耕地3%和10%,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平均质量直径)分别高出13%和23%;4)根系特征指标、土壤蓄水能力指标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均与染色面积比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3种类型样地中,土壤中丰富的根系对土壤蓄水能力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均显示出明显的促进作用,进一步促进土壤中的水分分布。因此针阔混交林和毛竹林的水分分布程度均强于休耕地。为有效提升区域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风险抗性,需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高林地植被的多样性以提高地下根系的分布密度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土壤水分分布 根系 土壤蓄水能力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LED混合光对螺旋藻生长及藻蓝蛋白积累的影响
18
作者 谢佳文 徐佩伦 +5 位作者 韩佩 钱军 张佩东 王邦 郭凌玥 周文广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8-64,共7页
为探究不同光质对螺旋藻生长及藻蓝蛋白积累的影响规律,以发光二极管(LED)为光源,在白光(W)、蓝光(B)、红光(R)单色光和白、蓝、红9种不同光强比例组合条件下培养螺旋藻,测定螺旋藻的生物量、藻蓝蛋白的含量及产量。结果表明:红光对螺... 为探究不同光质对螺旋藻生长及藻蓝蛋白积累的影响规律,以发光二极管(LED)为光源,在白光(W)、蓝光(B)、红光(R)单色光和白、蓝、红9种不同光强比例组合条件下培养螺旋藻,测定螺旋藻的生物量、藻蓝蛋白的含量及产量。结果表明:红光对螺旋藻的生长速度有促进作用,蓝光有利于提高螺旋藻藻蓝蛋白含量及纯度;B+R(75%+25%)组OD 560比蓝光提高了154%,干重提高了157%,藻蓝蛋白含量比红光提高了43%,藻蓝蛋白纯度比红光提高了22%;B+W(75%+25%)组OD 560比蓝光提高了107%,干重提高了119%,藻蓝蛋白含量、纯度与蓝光单色光接近;W+R(50%+50%)组藻蓝蛋白产量最高,为42 mg/(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D 光质 藻蓝蛋白 生物量
下载PDF
缺氧SBR耦合蔬菜型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19
作者 张建美 韦昱多 +2 位作者 朱永茂 刘伟 赵瑞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4-61,共8页
为资源化处理农村分散生活污水,文章以空心菜为湿地植物,利用缺氧SBR耦合蔬菜型人工湿地工艺对农村分散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为组合工艺选择了SBR最佳水力停留时间(HRT),并在温度(30±2)℃、HRT 5 h、水力负荷0.92 m^(3)/(m^(2)·d... 为资源化处理农村分散生活污水,文章以空心菜为湿地植物,利用缺氧SBR耦合蔬菜型人工湿地工艺对农村分散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为组合工艺选择了SBR最佳水力停留时间(HRT),并在温度(30±2)℃、HRT 5 h、水力负荷0.92 m^(3)/(m^(2)·d)条件下,评价了组合工艺的污水处理性能及资源回收潜力。结果表明,HRT越长,SBR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越好,考虑到人工湿地的碳源需求以及湿地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最佳HRT为5 h。组合工艺对污染物去除效果明显,COD、NH_(4)^(+)-N、TN、TP去除率分别达到85.4%、80.8%、68.6%、94.3%。COD、TN、TP平均出水浓度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NH_(4)^(+)-N达到一级B标准。实验期间空心菜快速增长,具有较强的资源化回收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分散生活污水 缺氧SBR 蔬菜型人工湿地 污水资源化
原文传递
我国昼夜非对称性增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20
作者 何昶 邓建明 陈爽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96-604,共9页
近几十年来,全球变暖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昼夜增温呈现非对称性,即夜间增温速率大于白天增温速率,但该现象还未引起广泛关注。为了解我国昼夜气温日温差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搜集我国838个气象站点历史观测数据,运用趋势检验等方法,对... 近几十年来,全球变暖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昼夜增温呈现非对称性,即夜间增温速率大于白天增温速率,但该现象还未引起广泛关注。为了解我国昼夜气温日温差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搜集我国838个气象站点历史观测数据,运用趋势检验等方法,对1952—2018年间气温日温差(DTR)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空间上,全国年平均DTR最高的地区分布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其次是东北和华北地区,最低为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季节上,一年中月平均DTR总体呈多峰分布,其中春季、秋季各有1个波峰,夏季有1个低谷;长期来看,1952—2018年期间年平均DTR呈下降趋势(=-0.396;p<0.01)。DTR的长期变化与蒸发量、日照时数、纬度和海拔呈正相关,与风速、降水量、相对湿度、站点气压、总云量和经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非对称性增温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